自动控制原理设计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任务目标、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二、任务目标本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

通过该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三、设计要求1. 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

2. 使用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调节,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3. 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反馈给控制系统。

4.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5. 设计一个报警系统,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四、设计方案1. 硬件设计方案:a. 使用温度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

b. 控制系统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ID控制算法计算控制信号。

c. 控制信号通过电路板连接到执行器,实现温度的调节。

d. 设计一个报警电路,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触发警报。

2. 软件设计方案:a. 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使用图形化界面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c. 通过串口通信将温度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五、实施步骤1. 硬件实施步骤:a.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的连接。

b. 设计并制作电路板,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连接在一起。

c. 进行硬件连接调试,确保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2. 软件实施步骤:a. 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的程序,实现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状态的实时显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000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已经广泛应用。

在这其中,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阐释,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一、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涉及科学基础理论、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系统的基础概念: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系统的传动机构等。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从物理规律和经验中推导出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控制要求,通过合适的控制方法设计出控制方案。

5. 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包括稳态误差计算、校正系数设计等方面。

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理论的同时,完成具体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实验。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及其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应用,这提高了学生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共同完成,这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课程内容和设计要求:课程设计前,应该明确整个课程设计的要求和任务,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目标。

2. 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

确定仿真平台,配置必要的软硬件环境。

3. 设计算法: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是现代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的应用,如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等领域,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反馈控制的基础上的。

反馈控制是指系统输出的一部分被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以调节系统的运行状态。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使系统对外部干扰和内部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自动控制中,控制器通过对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节和控制。

其次,控制系统的设计是自动控制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灵敏度、鲁棒性等指标,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动态特性、非线性特性等因素。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以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系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车辆的自动驾驶等功能。

在环境监测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总之,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改善。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是一门涉及广泛、应用广泛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工程技术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自动控制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水位控制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如飞行器控制、机器人控制等。

2. 系统建模:对选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使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方法进行建模。

3.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模型和控制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可以使用经典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也可以使用现代控制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

4. 系统仿真: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5. 硬件实现:将设计的控制器实现到实际的硬件平台上,如单片机、PLC等。

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C语言、Ladder图等)进行编程。

6. 系统调试:对实际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7. 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通过完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是一个应用于各种系统中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系统的自主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控制算法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系统的建模:首先要对所控制的系统进行建模,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

这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对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

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常用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参数和算法,可以使系统的性能达到要求。

3.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择:根据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传感器用于获取系统状态的信息,执行器用于输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系统的调节。

4. 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反馈:自动控制系统需要实时监测系统的状态,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控制指令进行调整。

通过不断地校正和调整,使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所需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系统性能评估和改进: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通过改进控制策略和参数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这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系统实验来实现。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设计出满足系统需求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系统的自主控制和调节。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 题目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个实际案例的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个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

2. 题目描述设计一个自动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包含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模块。

系统的目标是使温度维持在一个设定温度范围内,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将会调节执行器的动作以控制温度。

具体要求如下:2.1 系统组成•传感器模块:用于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执行器模块: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以调节环境温度。

•控制器模块:根据传感器获取的温度信号,判断当前环境温度是否超过设定范围,并通过控制信号指令控制执行器。

2.2 系统要求•硬件:可以使用Arduino、Raspberry Pi等开发板或单片机作为硬件平台。

•软件: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进行编程,实现温度控制的逻辑。

•控制算法:可使用经典的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控制。

2.3 功能要求•设定温度范围: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接口设置期望的温度范围。

•温度监测和反馈: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控制信号生成:控制器模块根据传感器信号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调节执行器工作状态。

•温度调节:执行器模块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以调节环境温度。

•实时显示:可以通过显示设备实时显示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

3. 设计实现3.1 硬件设计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开发板或单片机作为硬件平台。

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执行器模块和控制器模块。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相关的接口电路连接到开发板或单片机。

3.2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温度控制算法的实现和控制信号的生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一.绪论 (2)1.1相关背景知识 (2)1.2课程设计目的 (2)1.3课程设计任务 (2)二.通过matlab求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3)三.系统校正前后的分析 (4)3.1特征根的对比 (4)3.2三种响应曲线的对比 (5)3.2.1校正前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对比 (5)3.2.2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对比 (7)3.2.3校正前后的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对比 (8)四.动态性能的对比 (10)五.系统校正前后的根轨迹 (12)六.系统校正前后的Nyquist图 (14)七.系统校正前后的Bode图 (16)八.心得体会 (18)九.参考文献 (19)一.绪论1.1相关背景知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自动控制系列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程,是新世纪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列课程改革教材之一。

该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数学》、《电路》等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计算能力。

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自控基础知识,并结合电路、电子技术,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1.3课程设计任务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m m 1m 2012m n n 1n 2012n b b b b ()s s s G s a s a s a s a ----++++=++++ (n m ≥)。

参数n 210a ,a ,a ,a 和m 210b ,b ,b ,b 以及性能指标要求因小组而异。

本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K G(S)S(S 1)(0.125S 1)=++,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03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s -=设计要求: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是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控制复杂的过程和系统,从而使其稳定运行,并获得最佳的性能。

自动控制的原理在许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力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自动控制原理来设计一个系统,以优化系统性能。

首先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定义系统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模型有两种: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其中线性模型更为简单,也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模型。

接下来,需要确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其中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它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一个优化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和经验模型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可以控制系统的振荡和滞后,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参数。

另一种控制器是经验模型控制器,它主要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并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调节。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 )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 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1 内容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和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 ,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3s m m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已知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要求图1 某生产过程示意图1. 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2. 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乃示图,阶跃反应曲线3. 对B 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 ,PI ,PD ,PID 控制器进行控制;4. 对原系统进行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 和-1-j ;(极点可以不一样)5. 设计一观测器,对液箱A 的液位进行观测(此处可以不带极点配置);6. 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 对上述设计分别进行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 ∆/流量变化Q ∆.)2 双容液位对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MATLAB 仿真过程一、对系统数学建模如图一所示,被控参数2h ∆的动态方程可由下面几个关系式导出: 液箱A :dt h d C Q Q i 111∆=∆-∆ 液箱B:dth d C Q Q 2221∆=∆-∆ 111/Q h R ∆∆= 222/Q h R ∆∆= u K Q u i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u K h dt h d T T dt h d T T ∆=∆+∆++∆222122221)( 式中,21,C C ——两液槽的容量系数21,R R —-两液槽的出水端阻力 111C R T =——第一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22C R T =—-第二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R K K u =_双容对象的放大系数其传递函数为:1)()()()(212212+++=∆∆=S T T S T T KS U S H S G二.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绘出bode ,奈氏图,阶跃反应曲线 当输入为阶跃响应时的Matlab 仿真: 令T1=T2=6;K=1112361)()()(22++=∆∆=S S S U S H S G 2)16(1+=S单位阶跃响应的MATLAB 程序: num1=[1];den1=[36 12 1]; G1=tf (num1,den1); figure (1); step (G1);xlabel ('时间(sec )’);ylabel('输出响应’);title (’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step(G1,100); 运行结果如下:阶跃反应曲线:图1c(∞)=1; c (t p )=1; t p =45.5s ; t d =10s; t s =45.5s ; 最大超调量:δ(t p )= [c (t p )— c(∞)]/ c(∞)*100%=0%稳态误差分析: 开环传递函数112361)()()(22++=∆∆=S S S U S H S G ,稳态误差1=ss e ;用MATLAB 绘制的奈氏图如下图2所示,其程序如下: nyquist([1],conv([6 1],[6 1]))图2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希望正相角裕度r为45o~60o,增益裕度Kg10≥dB,即Kg3≥。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自动控制是一种通过设定规则和条件,使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和控制其运行状态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首先,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系统的状态信息,经过信号处理和分析后,再通过执行机构对系统进行调节。

其中,传感器起到了“感知”系统状态的作用,信号处理和分析则是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通过执行机构对系统进行调节。

这一过程构成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框架。

其次,自动控制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和鲁棒性。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能够保持在稳定状态下运行。

精度则是指系统在执行控制任务时,能够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而鲁棒性则是指系统在面对未知环境和参数变化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因此,设计自动控制系统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算法和参数调节,来实现系统的稳定、精确和鲁棒。

此外,自动控制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实时性是指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控制任务,保证系统运行的实时性和灵活性。

可靠性则是指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不受外部环境和参数变化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通过合理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最后,自动控制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可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展和升级,以适应不同的控制任务和环境需求。

灵活性则是指系统能够灵活地进行控制参数调节和控制策略切换,以满足不同的控制要求。

因此,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通过合理的系统架构和设计理念,来实现系统的灵活和可扩展。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的原理和设计涉及到了传感器、信号处理、执行机构、控制算法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精度、鲁棒性、实时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第二课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第三课时:介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第四课时: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等参考书籍,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
1、设计题目:自拟
2、性能指标:给出系统应达到的性能指标,包括ζ、
t、γ、cω等。

s
(注意:该部分的具体内容要根据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填写)
二、设计内容
1、本课程设计选题的目的和要求
概述所做题目的意义、本人所做的工作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
2、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立被控对象数学模型,根据物理规律推导数学模型即微分方程,并对模型进行简化得到线性模型;
(2)分析被控对象特性,根据简化的数学模型得到传递函数,并分析系统的性能;(包括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精度和频域性能指标等)
(3)利用校正网络对系统进行校正,可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

三、课程设计报告书格式
1.封面用统一格式,写明设计题目、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

2. 纸张大小:A4
四、设计报告装订顺序
1.封面(打印)
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打印)
3.设计任务书(打印)
4.摘要(200字以内)(打印)
5.目录(打印)
6.正文
说明:要求手写,如果采用MATLAB仿真方法,可全文打印,但答辩时必须自带电脑进行简单演示。

7.结束语(可打印)
8.参考文献(可打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选取合适的控制对象,通过调研和分析,选取一个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液位等,作为本课程设计的控制对象。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可以选择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或者其他先进的控制算法。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观察系统的实际性能。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三、设计要求。

1. 设计过程要符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控制器设计要准确,仿真与实验结果要可靠。

3. 设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准确,包括设计思路、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实验数据等。

4. 设计报告要求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控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控制系统。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例如PID控制器。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内容。

1. 课程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性能指标、稳定性分析、校正设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 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3)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将了解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设计要求。

1.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要求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

2. 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需要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设计过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

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要求。

2. 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相关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方法等内容。

3. 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生需要运用仿真软件对所选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进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 进行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需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专业:自动化班级:1班姓名:同组队员:学号:2014年9月22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信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4-5)兹发给自动化2012(1)班学生谢柱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如下: 一.课程设计题目: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二.应完成的项目:(一)未校正系统参数的测定:实验内容:1.了解ACCC-Ⅳ型实验平台提供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的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测定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的传递系数ΩK 、电磁时间常数a T 、机电时间常数m T ;3.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系统设计:由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该系统进行动态校正装置设计。

1.设计指标:静态指标:转速实现无静差调节;静差速度误差系数≥v K 36 1/s 。

动态指标:频域指标:相角裕度≥'γ40 °,幅值裕度≥'g L 6 dB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相角超前校正方案时≥'c ω10 rad/s ;相角滞后校正方案时≥'c ω 1 rad/s ;时域指标: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最大超调量≤%σ 30 %;过渡过程时间:≤s t 1.5 秒 。

2.理论设计:根据设计指标,用频率法进行相角超前校正和相角滞后校正两种设计,并进行MATLAB 的SIMULINK 结构图仿真,验证两种设计方案。

3.实验系统设计线路实现(不做):根据理论设计的相角超前校正网络和相角滞后校正网络参数,由提供的ACCC-Ⅳ型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图纸选择RC 元件和运算放大器,构造实现两种校正网络,并画出整个系统联结线路。

4.带实验参数整理计算结果、两种设计方案,按规定时间到B6-507进行验收。

(三)设计完成后应缴交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上述设计基本内容、计算过程、实验数据、实验曲线及分析、未校正系统的数学模型、频率法相角超前校正设计和相角滞后校正网络设计两种设计方案及两种设计方案的SIMULINK 结构图仿真曲线、结论及心得体会。

(四)设计完成期限:本设计任务书于2014年9月10日发出,2014年9月19日上交设计说明书。

设计者: 教研组主任: 批准; 指导教师:签发二. 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工作原理图1.1为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结构框图,它由给定、PID 调节器、电机驱动单元、转速测量电路和输出电压反馈等几个部分组成。

在参数给定的情况下,在PID 调节器的补偿作用下,直流电机可以按给定的转速闭环稳定运转。

给定Ug 由ACCT-II 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验面板上的电源单元U1提供,电压变化范围为1.3V ~15V 。

经PID 运算后的控制量作为驱动单元输入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驱动电机运转。

转速测量电路单元将转速转换成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系统。

它由转盘、光电转换和频率/电压(F/V )转换电路组成。

由于转速测量的转盘为60齿,电机旋转一周,光电变换后输出60个脉冲信号,对于转速为n 的电机来说,输出的脉冲频率为60n/min ,我们用这个信号接入以秒作为计数单位的频率计时,频率计的读数即为电机的转速,所以转速测量输出的电压即为频率/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这里的F/V 转换率为150Hz/V 。

根据设计要求改变输出电压反馈系数β可以得到预设的输出电压。

150/1/f U /n U 00==ACCC-Ⅳ型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直流电机调速系统采用宽调速力矩电机(简称力矩电机,又称大惯量电机),它具有较大的电枢直径和较多的齿槽数以及如下特点:(1)由于直径较大,故电磁转矩较大,同时电枢转动惯量较大,热容量较大,故过 载时间可较长;(2)由于Jd 较大,故负载惯量变化时对系统动态性能影响小;(3)由于电枢齿槽数较多,故低速运行平稳,力矩波动小。

又因力矩电机一般做成扁平状,电枢直径较大,空载转速很低,电磁较大,过载能力又强,故可直接带动负载,而无需减速器;(4)机械特性硬度大,线性好。

力矩电机使用注意事项:①同一般直流伺服电动机相比,力矩电机有两个特殊的技术指标,一是连续堵转矩,是指在电机长时间堵转时,电机温升不超过允许值所能输出的最大转矩。

此时的电枢电流称“连续堵转电流”。

例如直流力矩电机SYL-20,连续堵转矩2000克厘米,连续堵转电流2.43A。

第二个技术指标是峰值转矩,由于力矩电机的激磁方式是永磁的,故电枢电流对磁钢有去磁作用,所以对电枢电流要加以限制,电枢电流的极限值称为“峰值电流”,相应的转矩值称为“峰值转矩”。

如电枢电流超过峰值电流,则磁钢便被去磁,电机的空载速升高,转矩下降。

②国产SYL系列力矩电机分组装式和分装式,后者定子、转子、刷架三部分,出厂时并不组装,出厂后由用户组装。

组装前应注意用磁路环将磁路短路,以免磁钢退磁。

三. 未校正系统参数的测定1、未校正系统运行实验未校正实验系统的接线图如图1.2所示,除了实际的模拟对象、电压表和转速计表外,其中的模拟电路由ACCT-II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板上的运放单元和备用元器件搭建而成。

参考的试验参数为:R0=R1=R2=100KΩ,R3=100KΩ,R4=2MΩ,R5=10KΩ,C1=1μF,R f/R i=1。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先将ACCT-III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二)和ACCT-II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面板上的电源船形开关均放在“OFF”状态。

(2).利用ACCT-II实验板上的单元电路U9、U15和U11,设计并连接如图1.2所示的闭环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运放的锁零信号G接到-15V。

①将ACCT-II面板上U1单元的可调电压接到Ug;②给定输出接PID调节器的输入,这里参考电路中Kd=0,R4的作用是提高PI调节器的动态特性。

③经PID运算后给电机驱动电路提供输入信号,即将调节器电路单元的输出接到ACCT-III面板上的低压直流电动机调速中的功率转换电路的正极输入端(IN+),负极端(IN -)接地;④转速测量的输出同时接到电压反馈输入端和20V电压表头的输入端,由于转速测量输出的电压为正值,所以反馈回路中接一个反馈系数可调节的反相器。

调节反馈系数 =Rf/Ri,从而调节输出的电压Uo。

(3).连接好上述线路,全面检查线路后,先合上ACCT-III实验面板上的电源船形开关,再合上ACCT-II面板上的船形开关,观测输出电压变化情况。

(4).在闭环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外加干扰信号,系统达到无静差。

如达不到,则根据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重新调节PID参数。

(5).改变给定信号,观察系统动态特性。

2、未校正系统参数的测定原系统模型如下图:(1)、测量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机电时间常数、传递系数因一般a T m T <<,故近似估计时1)()(+≈s T Kns U s n m as得:TVU V )(U 由图图可得mR o 155.054.4===∞(2)、测量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电磁时间常数如果在电枢回路串联一个已知阻值的低值电阻'R =1欧,从'R 上取出反映电枢回流变化的信号送到示波器,则从记录到的飞升曲线可求出电磁时间常数''R R L T a aa +=;然后将串联的低值电阻改为''R =10欧,测出时间常数''''RR L T a aa +=,则从两次测量结果可求出要求的电磁时间常数a T :'''''''''''')(R T R T R R T T T a a a a a --=当'R =1Ω时取0.632)(U 'R ∞s 由图图可得:T 'a 008.0=当''R =10Ω时取0.632)(U 'R ∞s 由图图可得:T ''a 018.0=s 0078.0)(''''''''''''=--=∴R T R T R R T T T a a a a aKe = ( 4.44 * 150)/5.0=133.2增益补偿Kc=( Kv * 150 )/133.2=( 28 * 150 )/133.2=31.5315;)s .)(s .(s .s .(s)U n(s)a 114601008202.13311550001202.1332++=++=四.未动态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s .)(s .(s .s .(s)U n(s)a 114601008202.13311550001202.1332++=++=五.系统动态校正装置设计由设计指标:静态指标:转速实现无静差调节;静差速度误差系数≥v K 38 1/s 。

可知,校正后系统无差度应为一阶,即前向通道应含一个积分环节,系统开环放大系数K=36.86.421211121111111=++=++=++=++=Kc )s )(T s s(T K )s )(T s (T CF K n K s c K (s)o G 后固有系统固有归口到增加积分调节器c把K βTs Ts c K (s)c ,或或αTs Ts c K (s)c G :正或有源滞后超前校正设采用有源相角超前校1、未校正系统进行SIMULINK 结构图仿真和频率特性分析(1)、SIMULINK 结构图仿真2)、频率特性分析)1146010082006.3815500012006.38)(230++=++=s .)(s .s(s s .s .s G作未校正系统BODE 图从图读得:︒==8196.16)(,/3315.1500c cg s rad ωγω不满足要求,必须动态校正。

、超前校正系统设计方案(1)、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超前校正动态设计指标动态指标: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截止频率s /rad 10'c ≥ω;相角裕度︒≥40'γ ,幅值裕度 dB 6L 'g ≥;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最大超调量%30%≤σ;过渡过程时间s 5.1t s ≤。

(2)、超前校正系统设计方案;10091839.01121.011)(;0091839.0;121.00759.030111;0759.0182.13101lg 10)(2.11)(:,/305.1,/1000++=++=∴======⇒=⇒=+-==≤≥s s Ts Ts s G s T s T L db L s rad s t s rad c c m c c c s c αααωαωαααωωωω超前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s 0.16320.0026000010988.006.3860526.4)10091839.0)(1146.0)(10082.0()1121.0(06.38)()()(2340++++=++++==s s s s s s s s s s G s G s G c(3)、超前校正后系统SIMULINK 结构图仿真与频率特性分析超前校正后系统超前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根据超前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作超前校正系统BODE 图,如下根据Simulink 结构图仿真结果可知,%30%≤σ,s 5.1t s ≤,均符合时域设计指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