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合集下载

小学美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美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美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美育认识上的误区第一,美育不能直接等同于德育。

美育的核心是育人,美育具有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功能,但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德育,而是从人的感性方面入手促进道德发展的。

目前,一些中小学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误将美育等同于德育;一些学校把德育作为美育的唯一或主要目的,往往把学生的道德发展直接等同于审美发展,如,把学生遵守纪律、到公共场所做好事、集体意识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尊敬师长等都说成是美育的成效。

第二,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

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渠道,但美育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育人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美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培育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

因此,一门课程是无法胜任的,而应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课程目标和体系,并且充分调动学校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构建大美育格局。

第三,美育不只是一项专业技术。

现实中,我们通常把音乐、美术课和艺术教师称为“美育课”和“美育教师”,但美育不只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素养。

艺术课应发挥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而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然包含美育成分,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善于发掘审美的教学内容并以美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第四,美育不能直接等同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但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当前,随着美育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有些人对美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美育就是写字画画、唱歌跳舞之类,将美育局限在艺术教育范畴之内,而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

事实上,美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技能上,更体现于内在的修养中,包含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影响一个人情感、趣味与气质,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为人准则与行事风格。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为什么只有“美”与崇高联合起来才能使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呢?这我想先从“美”(优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建构的意义说起。
“美”(优美)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美感作为一种趣味判断,虽然是由感性对象直接引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但又与感觉的快适不同,它所维系的不是对象的实体,而只是对象的表象和形式。因此在美学史上,从古希腊开始,人们都侧重从形式着眼来探讨美,把美感看作是由形式观赏所产生的一种爱悦感和亲和感。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从他们的世界的本原是数的观念出发,认为美就是由物体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变化统一所显示的数的关系而产生的,“身体的美就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9]这种从形式着眼来探讨美的根源的研究方法,后来在英国经验派美学那里有了进一步发展,如荷迦兹提出美的六条法则,认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适当地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美,并据此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10]柏克又提出美的事物的特征就在于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都认为美感是一种由事物形式所引起的人的快感。康德与他的前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从审美可以沟通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一基本思想出发,不再把美感看作是单纯的感觉快适,而认为它与一般的快感不同,它作为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可以通过感性途径来完成理性的工作,从而把审美纳入到一种造就人的教育工作的范围之内,从而为席勒的美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审美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效能,就在于:
根据上述对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的揭示,我们认为,凡是立足于感性对象和个人趣味又能实现对个人欲望的超越,而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统一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的情感,都是属于审美的情感,都是审美教育旨在培养的情感。反过来说,凡是能引起人们这样一种内心体验的情感,也都是带有审美性质的,都应该属于美育所要培育的情感的范围之内。由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这种情感体验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美的分析”,亦即优美所引发的人的情感体验的分析部分,以致人们往往误认为康德所说的“美”即指“优美”,这在我看来是一大误解。其实在“美的分析”部分,康德之所以着重致力于优美的分析,是由于“优美”是美的最典型的形态,因而从对优美的感知活动的分析中也最能说明审美判断的一般心理特征。这样,美的分析在康德美学中的意义也就不只局限于优美本身,通过它也就同时为随之进行的“崇高的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因为在美(优美)与崇高两者之间,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一般来说美是小的、形式的、有限的、静态的,而崇高则是大的、无形式的、无限的、动态的;但是就一般的审美心理特征而言,不仅从审美判断的质、量、关系、状态任何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致的,而且由于在崇高与主体所构成的那种关系中,“感性的东西在自然的表象里被判定能够从事于可能的超感性的用途”,[5]而使之更接近于康德所追求的“最高的善”,从而使得在康德眼中,形式上优美虽然优于崇高,而在内容上崇高却胜过了优美。这样,在达到“最高的善”的历程中,崇高比“美”又更进了一步。这些在康德的美学中虽然都属逻辑上的虚构,但至少说明,在康德看来,要完成他理想中的人格建构,“美”与崇高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教育学题 (带答案)

教育学题    (带答案)

题型: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辨析题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2.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并不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除了教育之外, 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 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

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此说法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4.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此观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此观点错误。

[教育学]美育学概论[1]

[教育学]美育学概论[1]

美育学概论六艺..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乐.不等同于当今我们所讲的音乐,而是集文学、音乐、舞蹈、道德、政治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育科目。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形式写成了《美育书简》(全称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是最早全面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

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和《以美育代宗教说》。

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学的学科特点?①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它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着对人的成长和培养的关切,体现出以人性完善为内在目的精神态度。

②应用性。

美育学的应用性是指学科对美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③边缘性美育学不是一门边界分明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探讨的领域,涉及教育学、没学、伦理学、社会学等。

美育学的学科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②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③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素质教育思想与美育学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基础不可分割②素质教育思想是适应我国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历史性任务而提出的③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性与全面性素质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④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重视美育、实施美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审美化生存的境界有哪些①是从艺术欣赏中得之②是从自然,游历中得之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之。

审美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②孔子要求把道德内化为个体的自发要求,使人从内心深处向往仁义,自发地实践伦理原则,并以此为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乐”又不仅仅对社会而言,它同时也具有个体生存的意义。

③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强调艺术在人生中的基础与贯穿作用。

④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新理念判断题

教育新理念判断题

第一单元课堂教学的革命三、判断改错题1.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

( )2.创造性与人的智力水平关。

( )3.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也不一定有创造。

( )4.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另辟蹊径需要慢慢培养。

( )5.教师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 )6.问题能力在于教师,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学生的提问。

( )7.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 ) 8.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态度。

( )9.牛顿的三大定律发展了“日心说”,并为其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 ) 10.牛顿力学的核心概念是相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

( )11.物理学是一门人为的科学,是根据人自己的定义进行的演绎、推理。

( )12.结果教学比过程教学重要。

( )13.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结果比过程更重要。

()15.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正确面对问题。

( ) 16.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一定是根据事实需要展开的,而研究性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17.学习知识和证明定理都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当下的问题。

( ) 1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与跳跃式的学习相结合。

( )19.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重要的是传授知识。

( )20.在前沿性教学的问题上,科学上的障碍远远超越了心理上的障碍。

( )三、判断改错题1.【错误】改正: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

2.【错误】改正:创造性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3.【错误】改正: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4.【错误】改正: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

5.【错误】改正: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三)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三)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资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三)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辨析题原理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泳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程序化的反射活动。

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2.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4.文化教育学仍然没有脱离思辨的模式。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文化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批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历史过程。

(3)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他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是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因此,可以看出文化教育学仍然带有思辨的模式。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A. 《道德经》B. 《论语》C. (江南博哥)《孟子》D. 《劝学》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2.【单项选择题】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 教学与发展D. 教学特殊认识理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教学目标分类学》是布卢姆的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由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学与发展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

3.【单项选择题】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A. 生产力发展水平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 社会人口构成D. 民族文化传统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受教育权,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故本题选B。

【注意此题为争议题,争议答案为A选项】4.【单项选择题】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A. 教育万能论B. 环境决定论C. 遗传决定论D. 主观决定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生而知之"意味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属于遗传决定论。

故选C。

5.【单项选择题】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课程目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主要任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主要任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主要任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艺术教育与美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

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创造力,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而美育则更加强调的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操,通过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来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与美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增长,对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美的意识的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任务。

首先,我们将阐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它们的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探讨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互补作用。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主要任务,并探讨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价值和作用,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1.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定义和概念-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定义和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并对其研究领域和对象进行界定。

2.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这一部分将探讨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

首先,会讨论艺术教育和美育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联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补充。

接着,会探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关联,介绍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下的美育实践,并列举相关的案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主要任务- 这一部分将重点讨论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主要任务。

在这里,会介绍艺术教育和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00037《美学》简述论述题综合整理

00037《美学》简述论述题综合整理

《美学》简答结合(从模拟一开始)1、简述作为人文学课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

(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2、简述审美趣味否健康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3、简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4、简述游戏与艺术的区别。

答:(1)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2)游戏使人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答:(1)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特定心境、情感逻辑等发生转变。

(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为什么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答:(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

(3)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沦为德育的手段而失去其独立性了。

人文素养考核试题及答案与分析

人文素养考核试题及答案与分析

人文素养考核试题及答案与分析(一)一、填空。

(51分)每空3分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学校执行的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课程。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在此指定领域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

校传统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结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难点。

2、..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摘要】美育并非只是让人感受美的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

本文从美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美育的功能、内容、实践、意义和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感知美的能力、情感与意志,提高创造力和文化修养。

美育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包括提升个人素质、丰富审美体验、激发创造潜能;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

未来,美育应该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美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美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美的教育,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育、定义、重要性、功能、内容、实践、意义、发展、个体影响、社会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美育的定义美育,即美育教育,是对个体进行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让人们接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涵盖了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旨在提高个体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个体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些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个体去理解、欣赏和表达美,培养个体的情感和思维,提升个体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美育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文明修养。

美育教育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美育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2 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更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美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论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论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美育是不是写诗、画画、唱歌、跳舞?不是!那只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

美育也不仅是音乐、美术这类艺术教育活动,它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审美眼光,进而是精神境界与心胸的培育。

从发展阶段上看,美育是终身教育,它与生命同步。

一、家庭美育胎教可以说是母亲对孩子实施美育的第一步。

而古代学者孔融让梨的故事,则是家庭美育的典型范例。

二、学校教育美育学校不是知识的“零售部”或“批发所”,而是育人的殿堂。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或活动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能力与性格、认识与意象、情感与理智、记忆与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健康、和谐发展。

其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原理、定律的同时,进行美育;不仅音乐、舞蹈、美术中蕴涵美,物理学、数学……都有美,以物理学、数学解释我们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至美的境界;二是科学地进行艺术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把美育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使美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审美对象过于单一。

通常情况下由于艺术美是美的较集中体现,因而多半成为美育的施教工具。

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的艺术教育都能实现美育的作用。

功利的教育只能使艺术教育与美育相去甚远。

三、社会教育美育进入社会后,人们会认为已经不用学习和注意美育修养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社会这个大舞台为你提供了充分展现你个人才华、想法等等一切的可能,她使你的综合素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多年来由于美育的缺失与薄弱,造成群体欣赏力低下,为伪劣作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助长了急功近利意识,许多不美的现象显露出来。

当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因素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第一位。

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重视美育、发展美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有自己独立的功能。

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中包含着灵魂美、精神美;智育中包含着语言美、文字美、色彩美、节奏美等;体育中也包含着人体美、造型美、健康美、韵律美等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与美育》期末判断正误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与美育》期末判断正误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与美育》期末判断正误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

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的确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郝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

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盱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韵-种类墅,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2.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

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

3.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

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4.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答:错。

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并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

5.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有什么联系。

答:错。

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

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德育要化人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6.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

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

略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略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略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美的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亦称“审美教育”。

世界文明史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美的享受。

对美育( aesthetic education )与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技能教育( skill education )进行概念的区分,不仅是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育实践的需要。

美育实践正是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体实践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和美的历史发展规律。

这也是我们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起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

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

由于艺术教育有它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它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 , 要么重“美”轻“艺”。

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艺术教育无法为素质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泛美”的泥潭,使美育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亦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因此,美育体现的是整体的相关性。

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所运用的教育形式必须具备可感性,这也是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原因。

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作者:徐艳霞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9期【摘要】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艺术教育联系密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单纯依靠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美育,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叙述美育与艺术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大学美育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美育;艺术教育;关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在大学阶段,美育和艺术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能否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艺术教育课程目前承担美育实施的重要任务,以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目标。

实际上,大学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能仅依靠艺术教育进行美育的替代。

还应加强美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大学美育。

一、有关概念的解析(一)美育所谓美育,就是美感教育的简称。

开展美育,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从而学会创造美。

对于受教者来讲,通过美育则能使其形成美的品格和素养。

从组成上来看,美育包含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科技美等多个方面。

所以只要以美学为原则,就能使美育在各个领域得到渗透。

因此在教育中,美育对各种教育都有所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在当前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美育被定位成素养教育、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需要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形式用于加强人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培养。

(二)艺术教育目前,人们将艺术教育解释为以艺术为载体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核心则为审美教育,用于进行人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从艺术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开展该种教育需要以审美为媒介进行审美活动开展,采用的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在实施该种教育时,则要引导人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以便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并非是专业艺术教育,不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

所以,艺术教育需要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而服务,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审美和艺术素养。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但不等于艺术教育。

还包括对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培养等。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胡守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03(0)7
【摘要】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的艺术教育都能实现美育功能。

美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终身的教育,它与生命同步。

【总页数】2页(P85-86)
【关键词】艺术教育;实施美育;学校教育;美育的作用;家庭美育;艺术课程;基本途径;高等艺术教育;非功利性;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胡守海
【作者单位】蚌埠高等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
【相关文献】
1.从“美育”到学校艺术教育——浅谈王国维、蔡元培的早期美育思想与近代美育实践 [J], 吴静
2.以美育人以美启智——艺术教育推动我国美育事业新发展: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呼唤创新发展 [J], 王钰;
3.美育、艺术课解读阜新历史文化资源——美育、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J], 张丽霞
4.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美育艺术教育掠影 [J],
5.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对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现象的一点思考 [J], 王旭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美育是不是写诗、画画、唱歌、跳舞?不是!那只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

美育也不仅是音乐、美术这类艺术教育活动,它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审美眼光,进而是精神境界与心胸的培育。

从发展阶段上看,美育是终身教育,它与生命同步。

一、家庭美育
胎教可以说是母亲对孩子实施美育的第一步。

而古代学者孔融让梨的故事,则是家庭美育的典型范例。

二、学校教育美育
学校不是知识的“零售部”或“批发所”,而是育人的殿堂。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或活动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能力与性格、认识与意象、情感与理智、记忆与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健康、和谐发展。

其实施的途径:
一是通过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原理、定律的同时,进行美育;不仅音乐、舞蹈、美术中蕴涵美,物理学、数学……都有美,以物理学、数学解释我们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至美的境界;
二是科学地进行艺术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把美育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使美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审美对象过于单一。

通常情况下由于艺术美是美的较集中体现,因而多半成为美育的施教工具。

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的艺术教育都能实现美育的作用。

功利的教育只能使艺术教育与美育相去甚远。

三、社会教育美育
进入社会后,人们会认为已经不用学习和注意美育修养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社会这个大舞台为你提供了充分展现你个人才华、想法等等一切的可能,她使你的综合素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多年来由于美育的缺失与薄弱,造成群体欣赏力低下,为伪劣作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助长了急功近利意识,许多不美的现象显露出来。

当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因素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第一位。

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重视美育、发展美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有自己独立的功能。

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中包含着灵魂美、精神美;智育中包含着语言美、文字美、色彩美、节奏美等;体育中也包含着人体美、造型美、健康美、韵律美等等。

美育补充并积极影响德、智、体,同时又独立地存在,具有德、智、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美育的情感色彩、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它的纯粹性与非功利性之所在。

因此,德、智、体、美四方面既互相贯穿、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高度统一。

艺术教育能否起到美育的作用常取决于教育者以至家长的指导思想。

当下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着两种令人担忧的想象:
一是重专业轻文化,招生时文化课分数适当下调,但低到其它专业录取分数的一半就不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了;
二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技能与技法的训练,误以为艺术教育的职责就是培养艺术尖子或天才,像生产标准件一样去从事艺术教育,把学生当作某种特定用途生产工具来培养,放弃对每个学生艺术才能或潜能的发掘;忽视学生的艺术兴趣以及美感的熏陶,结果把学生铸成“艺匠”,而不是塑造成为热爱艺术、懂得美的人。

表面看我们过去很重视教育,实际上只注重认知能力中层次较低的部分。

美育的纯粹性、非功利性并不否定艺术的功利性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艺术的这种作用并非美育的全部目的,美育的功能超出任何一门具体的艺术教育学科。

只有具备了美的思想才能为美的传播提供可能。

美的法则固不可悖,但也不必机械地规行矩步,应走出美育的误区,突破既定模式的桎梏,使艺术教育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科学。

对人的教育应从整体着眼,在培育一种能力时,须兼顾其它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学会认识一两条自然规律,也不是仅学会一两种技术或本领,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全面地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荣格曾说:威胁我们的巨大灾难,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物理或生理事件,而是
心理上的事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

心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了地球上其它的一切能量。

诱发这种疯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说与那种不重视美育、忽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无关。

美育当然不是万能的,但不重视美育、不充分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美育未能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主要是对美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划等号,美育过程中存在较为浓重的功利性……我们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美育显然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的鉴赏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水准的标志。

如果我们重视并普及了美育,我们就会拥有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水流,我们就会彬彬有礼,我们就会关心别人,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就会得到更快发展,国家会真正强大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