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doc

合集下载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5.3.2制造部或APQP小组负责对达不到接受准则的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作出判定结果,并确定和实施改进对策(包括对已检测的产品的处理意见),并通知品质部计量室对改进的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当某一测量系统的分析结果为不能接受时,应对以前用该量具检测的成品进行抽查检验,如发现已超出规格要求,必须立即追踪,并通知客户,妥善处置。
3.2制造部配合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3.3 APQP小组或制造部负责对达不到接受准则的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改进。
4.定义

5.工作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范围和频率
5.1.1测量系统分析范围
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包括:
a.更新的量具;
b.测量系统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如操作员有较多调整)。
6.支持文件
6.1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
6.2《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管理程序》
7.质量记录
7.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
7.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bar&R法分析数据表
7.3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bar&R法分析报告
7.4量具稳定性分析报告
7.5量具偏倚分析报告
7.6量具线性分析报告
7.7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报告
b.连续3点中不能有2点落在2δ--3δ或(-2δ)--(-3δ)区域内。
c.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1δ以外区域内。
d.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的同一侧。
e.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持续上升或下降。
5.6偏倚接受准则:
a.对测量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偏倚%≤5%时可接受,偏倚%>5%时,不能接受。
5.1.2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5.1.2.1操作工使用的量具,每两年分析一次;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IATF16949:2016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

4职责质量部是测量系统分析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测量系统评价。

5管理规范及流程5.2工作程序5.2.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2.1.1在样件试生产过程中,由质量部负责组织,根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中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要求,对列入控制计划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5.2.1.2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关键或重要特性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质量部负责组织再次进行测量系统分析;a)测量设备失准经修理后;b)该系统更换新的测量设备后;c)当发现该过程加工的产品出现批量不合格,怀疑是由测量系统影响时;d)被测量特性的公差发生更改,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有变化(需要时);e)过程能力(C PK)小于1.33应分析测量系统的影响时。

5.2.1.3对GR&R在10%~30%的测量设备,虽然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而被接受,但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应对其适用性进行持续监控,按一定的频次对其再次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质量部应制定分析计划并组织实施。

5.2.2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在实施测量系统分析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典型的准备如下:a)确定要分析的方法。

对计量型量具通常采用的是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研究分析方法或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计数型量具(即只能指示该零件是接收还是拒收,而无法得出具体测量数据的测量设备),采用计数型小样法研究分析方法;对测量设备是否应该进行偏倚、线性的分析由国家计量管理单位确定;b)从日常操作该测量系统的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中选择测量者,规定测量者人数、样件个数以及重复测量的次数;c)样件应从同一批加工产品的不同班次中选取(一般选10件)以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d)对所选取的每一个零件进行编号,以便于识别;e)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应确定测量的频次(小时、天、周)和用于比较的标准(样圈、样件、标准块等)。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页次第 3 页共 6 页5.1.2 测量系统分析时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5.1.2.1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5.1.2.2新仪器,EV有不同时;5.1.2.3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5.1.2.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5.1.3 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应用10:1原则检查侧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侧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5.2 可用于GRR分析的方法5.2.1 极差法:简单快捷,能提供整体大概慨况。

5.2.2 均值极差法:将测量系统变差分“重复性”和“再现性”,而不是它们的交互作用.(控制图略)。

5.2.3 方差法(ANOVE):详细将变差细分到4个部分“零件”“人员”“设备”“零件与人员的交互作用”。

计算要求高复杂.“均值极差法”和“方差法”常用Excel表格和MiniTab分析。

5.3 计量型GR&R的制作过程5.3.1 随机挑选10个覆盖全制程服从正态分布的样品(计数型选样尽可能在允收和拒收边缘,且数量相当)。

5.3.2 确定需要的量测设备并保证此设备校验合格且精度满足公差,及操作者3人或2人(培训合格能够胜任测量过程) 。

5.3.3 主导者将样品编号,并不能告知执行者样品的顺序。

5.3.4 由资深员工确定测量方式及方法或判定标准。

5.3.5 3个或2个操作者轮流测量3/2次.(第1位执行一遍换第2位.....如此循环3/2次) 。

5.3.6 将测量好的数据对应产品编号登记在计量型GR&R运算表中(可以利用客户指定表格或Minitab),以便分析计量型的值(如:图1图2)。

3个人检测员量测三次10PCS需量测的检具图1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页次第 4 页共 6 页5.4 计量型GR&R判定标准(具体范围可以依据客户要求)(如:图3)GRR≤10% 量测系统稳定10%<GRR≤20% 量测系统可接受20%<GRR≤30% 量测系统可接受,可不接受。

IATF16949:2016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2016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编制单位版本/版次总页码版本编制日期编制记要备注A/0新版编制批准审核编制版本/版次编制日期测量系统分析控制乌龟图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测量系统分析需求 分析准确率、及时性计划完成率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测量系统分析(MSA )试验、检验设备,检验场所、计算机系统,计算软件测量系统分析过 程检验员、技术人员、 计量检定员版本/版次编制日期1 目的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确保测量系统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与产品监视和测量有关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价管理和控制。

3 职责3.1技术部负责编制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负责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测量系统分析;3.2 质量部负责组织测量系统定期分析,并对测量系统进行监控;3.3 各使用单位负责数据收集,并参与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工作。

4有关术语4.1偏倚:观察到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差值,它是由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的。

4.2稳定性:随时间而变化的偏倚值,一个稳定的测量系统在位置方面是处于统计上受控状态。

4.3线性: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它是由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的。

4.4重复性:一个评价人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个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差。

4.5再现性: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工作流程及说明5.1工作流程版本/版次编制日期测量系统分析流程责任单位质量记录表单各单位各使用单位质量部 使用单位质量部质量部各使用单位各使用单位 各使用单位质量部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重复性和再现性X-R 分析报告量具极差法分析表 稳定性分析报告 偏倚分析报告 线性分析报告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报告X – R 控制图测量系统分析需求测量系统分析准备YESNO数据资料采集结果判定数据计算、分析制订测量系统改进计划可接收测量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实施改进可接收测量系统的监控版本/版次编制日期5.2流程说明序号流程块工作标准1 测量系统分析需求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原则上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1)新检具的投入使用;2)检验人员发生了变化;3)所测量的零件公差变小时。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该计划包括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产品抽样编号、测量设备校准过程以及措施效果验证等内容,以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2 确定分析方法: 确定适合本公司的分析方法,例如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线性分析和小样法分析等。

5.3 确定测量者: 确定具有测量能力的人员进行测量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4 测量设备校准过程: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5 措施效果验证: 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效果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并纠正任何不足之处。

6、控制流程:本程序的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包括MSA计划、测量系统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环节,以确保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每年12月,需要编制下一年度的MSA计划,对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测量系统进行至少一次分析,且分析间隔不大于12个月。

此外,在以下情况下也需要制定MSA计划:初装的测量设备在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测量装置维修或搬迁;操作人员变动;每天使用频率高于7小时;产品出现大批不合格;过程能力Cpk<1.33;GRR在10-30%之间;以及顾客的要求。

在实施计划时,需要确定分析方法。

对于计量型量具,应该使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研究分析方法;对于需要监控过程参数的量具,应使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于计数型量具,应使用小样法。

在需要时,也可以对测量系统进行偏倚、线性分析。

确定测量者时,应从日常操作人员中选择,并规定测量人数m及测量次数t。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m=2-3,t=2-3;稳定性时m=1,t=5(定期);线性时m=1,t≥10.对于计数型量具,m=2,t=2.确定样件时,应从同一批产品的不同班次中选取。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n=10;稳定性时n=1;线性时n≥5(样件的被测量值需包含量具的测量范围);对于计数型量具,n=20(必须包含不合格品)。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MSA)是一种常用于评估测量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和重复性的方法。

通过进行MSA,我们能够确定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对MSA 的控制程序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MSA的控制程序应包括测量系统评估的标准和流程。

评估标准应明确规定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指标。

流程则应明确整个评估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获取样本数据、计算和分析结果等。

其次,控制程序应确定测量系统评估的频率和时机。

根据测量系统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确定合适的评估频率是必要的。

一般而言,对于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应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性能的稳定和准确。

此外,控制程序还需要明确负责执行MSA评估的责任人。

这些责任人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评估标准和流程。

他们还应及时记录和报告评估结果,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控制程序还应包括对受控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测量系统的平均值、方差、正态分布和相关性分析等。

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注意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方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控制程序还应包括对测量系统的改进和优化的方案。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这些问题和不足,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比如调整测量仪器的校准和维护计划、优化测量工艺等。

改进和优化方案应具体、可行,并能够有效地提升测量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控制程序应包括评估标准和流程、评估的频率和时机、执行MSA评估的责任人、对受控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改进和优化的方案。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控制程序,可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用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的分析管理。

3、名词解释3.1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2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值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3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4再现性:是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4.1 质保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4.2 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测量分析计划。

4.3 各部门负责执行分析计划。

5、工作描述5.1 确定计划5.1.1 质保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规定各种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和内容、负责部门及人员、进度要求等。

5.1.2 管理者代表批准《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5.1.3 质保部分发至相关部门。

5.1.4 各部门执行分析计划。

5.2 测量系统分析频率。

5.2.1 生产部在《控制计划》中用于生产控制的计量器具,购买时及修理后都要进行系统分析。

5.2.2 技术部门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时,在《控制计划》中用于各工序的计量器具要进行系统分析。

5.3 分析内容5.3.1 稳定性分析5.3.1.1 选取样品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对每个样品单独测量并绘控制图。

5.3.1.2 定期(天、周)测量样品2-3次。

决定样品的数量和频率时考虑的因素有:检定周期、使用频率、修理次数、工序的重要性和使用环境等。

5.3.1.3 ①、点不能超出上、下控制线。

②、连续3点中不能有2点在2-3或(-2)-(-3)区域内。

③、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1以外区域内。

④、不能有7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的同一侧。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IATF16949)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IATF16949)

修改记录1.目的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术语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负责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结果评价和审查;负责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

5 流程图6 内容6.1.1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6.1.2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a)试生产阶段;b)新购和更新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时;c)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时;d)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时。

6.1.3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课程之培训与训练,方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6.2.1 由质量部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其精度来确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6.2.2 操作工和质检员使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和其它相关量具,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6.3.1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内容、预计完成时间、负责部门/人员、分析频率、进度要求等。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一、目的确定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主导因素,爲改进测量系统提供依据。

二、范围有关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三、权责3.1资料收集:量具使用人。

3.2分析:品保部四、定义4.1重复性:一个评价者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异。

4.2再现性:不同评价者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异。

4.3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

五、作业内容:5.1设备GRR分析时机及分析报告归档单位。

5.1.1新制品开发时:5.1.1.1分析物件:依「管制计划表」或检查法所规定之量规仪器,实施GRR 分析。

5.1.1.2分析时期:量産前实施。

5.1.2新産品制程能力不足时:由工程部将分析报告与制程能力纠正计划书合并归档。

5.1.3当客户要求时或每年由品保课选择客户管制特性量测用量具,安排于校正后执行。

5.1.4计划排定记录「GRR分析计划表」中。

5.2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5.2.1研究要使用的方法:例如:通过利用工程决策,直观观察或量具。

5.2.2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量具的人中挑选,而且要求仔细认真。

5.2.3量具的分辨力应爲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特性的变差爲0.001,量具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

5.2.4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

必须对每批産品编号以便于识别。

5.2.5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

5.2.6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5.2.7爲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导结果的可能性,应采取以下步骤:5.7.2.1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确保整个産品的编号清楚,以避免可能的偏差,但是进行研究的人应知道正在检查哪批産品,并相应记下资料。

5.7.2.2在测量读数中,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5.7.2.3每一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方法来获得读数。

5.3计量值5.3.1量测设备GRR分析参考「量测系统分析参考手册」做成,「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表」及「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报告表」进行研究分析及判定,研究方式计算方法及判定标准参考量具GRR分析说明。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引言:测量是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测量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为了提高测量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控制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设计原则、功能和关键要素。

一、设计原则1.可靠性:测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保证控制程序的可靠性。

这包括错误检查、容错能力和异常处理等功能,以确保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并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2.灵活性:不同的测量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的控制程序。

因此,设计的控制程序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的测量任务进行调整和优化。

3.实时性:许多测量任务需要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因此,控制程序需要具备良好的实时性,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易用性:控制程序的用户界面需要简单、直观,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设置。

同时,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错误提示,以便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控制程序。

二、功能1.数据采集:测量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原始数据。

控制程序需要能够设置并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确保准确和高效。

2.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可靠的测量结果。

控制程序需要提供多种数据处理算法和分析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测量需求。

3.校准和校验: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控制程序需要提供校准和校验功能。

这包括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校验测量结果和管理校准数据等。

4.数据记录和存储:控制程序需要能够记录和存储测量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比较。

同时,需要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5.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控制程序需要提供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功能。

这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密码保护、权限设置和操作日志等。

6.报告生成和导出:控制程序需要能够生成测量报告,展示测量结果和分析结论。

同时,还需要支持报告的导出,供用户打印、分享或存档。

三、关键要素1.开放性:测量系统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与其他设备和软件进行集成。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MSA-01001 版本:A编写人:日期:(副管理者代表)审批人:日期:(厂长)<受控文件>印章1.0目的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代表此文件不会受到控制及更新,请使用受控制之文件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适用范围2. 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3. 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 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内容4. 1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3B ;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

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4B 。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DATE : 19-Sep-20141 OBJECTIVE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cedure is to assist in determining the precision, major problems, amount of varia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measurement systems.制定此程序,以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度,重大问题,变差量及可接收性。

2 SCOPE范围This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to measurement systems used in 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此程序适用于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使用的测量系统。

3 DEFINITION定义3.1Measurement测量Measurement is defined as “the assignment of numbers [or values] to material things to represent therelations among them with respect to particular properties.” The process of assigning the numbers is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the value assigned is 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value.测量的定义是 “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赋予数字的过程被定义为测量过程,所分配的数值被定义为测量值。

3.2Gage量具Gage is any device used to obtain measurement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devicesused on the shop floor, includes go/no-go devices.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的装置,通常指用于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go/no-go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QP—25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编写:
审核:
批准:
受控标识:
修改码: A0 生效日期:2013-12-01 页码:第 1 页,共 6 页
修订履历
1.目的
为对测量过程深入了解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有效地对制造过程及产品进行控制、分析和检验。

制定本测量系统分析规则,明确测量系统的分析办法及判定准则。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产品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所有测量系统。

但是不可重复进行测量的测量系统(如破坏性试验)除外。

3.定义
3.1计量型计测器:通过对被测特性的测量,可定量描述其优劣程度的计测器。

3.2计数型计测器:就是把被测特性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判断合格,
否则就判断不合格的计测器。

3.3测量系统:用来确定被测特性的操作、程序、计测器、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即
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4重复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3.5再现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量具R&R评价:评价计测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对整个测量系统的影响,通常用重
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占整个测量系统总变差或公差的百分比来表示。

3.7测量系统的评价:评价测量系统重复性、再现性、偏移、稳定性和线性等变差对系统
的影响。

4.资源:
4.1参与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人员责任、权限、人员必需的资格等。

4.2明确测量系统分析时试验设备所处的状态、工作环境(温湿度等)等。

5.测量系统分析
5.1计划确定及责任区分
1)参照关联规程「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APQP)」,生产部根据产品控制计划确定需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计测器,并制定分析计划。

2)技术品质部计测器管理者、使用者负责实施测量系统分析工作,并对测量系统是否可
接受作出判断。

3)实施对象:对于汽车产品,控制计划中测量产品特殊特性用的计测器必须做测量系统
分析,其他产品所涉及的测量仪器根据部门实际生产需要及顾客要求进行判断,由生产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评价实施周期
1)一般情况下,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应与该计测器的校正周期相同。

2)当「%R&R≦10%」时,若测量系统没有发生变化,可适当延长分析周期为校正周期的
1.5~2倍,具体实施周期由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顾客要求执行。

3)测量系统变差的种类
在每一个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系统输出结果的变差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
A)位置:稳定性、偏倚、线性;
B)宽度或范围:重复性、再现性。

5.3测量系统评价前准备
在本规程中,评价一个测量系统前,首先应确定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1)该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一个正确的变量;
我们用计测器测量的变量是否为我们关心的变量。

否则,测量是没有意义的。

2)该测量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分辨率;
一般遵循十比一的法则,仪器的分辨率一般为制造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制造总过程变差为0.01,那么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最多为0.001。

5.4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1)对于计量型测量系统将利用「均值和极差法」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进
行评价。

参照「GR&R评价与报告书」
2)评价人数:一般需要三人参与,前次能力调查R&R<10%时,或熟练操作人员不能满足
三人时,两人进行评价即可。

评价人中必须要包括日常操作的作业人员。

3)测定次数:一般测定为三次,特殊时也可测定两次,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4)样品数目:一般为10件样品。

前次能力调查R&R<10%时,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可评价5
件样品。

5)抽样方法∶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过程变差;选取样品时需提前对样品的
特性值进行测量,使选取的样品尽可能覆盖全部生产范围;必要时,可保留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作为测量系统分析的样品。

6)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性值。

7)要求:做测量系统分析时需要进行盲测(测量者在不知道被测特性的规格及其他测量
者的测量结果时进行的测量),如果能让评价人不知数据统计目的情况下做测量效果更好。

8)测量步骤
A)当需测量两个以上的测量点时,应事先将被测对象的所有测试点标识出来,并对
所有测试点进行测量;
B)为被测对象编写标识编号;
C)每个测量者应按照随机顺序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入「GR&R评价与报告书」中;
同时,每个测量者应看不到他人的测量结果;
D)在设备读数中,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如果可能,读数应取至最
小刻度的一半;
E)测定后,按照「GR&R评价与报告书」公式计算“%R&R”。

9)过程稳定性分析
A)、测量过程完成后,需要根据「GR&R评价与报告书」内的均值-极差图进行过程稳定性的判定,应确保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排除特殊原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B)、均值图中控制限以内的区域表示测量的敏感性(干扰)。

由于研究中所使用的样品代表了过程变差,一半以上的点应该落在控制限以外;如果少于一半的数据点落在控制限以外,则表示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率不足,或者样本不能代表预期的过程变差,应进行改善后重新进行测量过程。

C)、极差图用来确定过程是否受控,极差图内不应有超出控制限的点。

如果某个评价者有超出控制限的点,说明他使用的方法与其他人不一致,应进行教育后重新测量;如果所有的评价者都有超出控制限的点,则说明该测量系统对评价者的技巧敏感,需要对作业者进行教育或改善测量方法以获得有效的数据。

10)确认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后,根据下述要求,对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进行判定∶
对测量过程的总变差比较侧重时,测量系统合否判断根据GR&R/TV(总变差)的结果进行判定;
对测量对象的公差比较侧重时,测量系统的和否判断根据GR&R/公差的结果进行判定;
A)、通常情况下使用GR&R/TV(总变差)进行判定,例如∶
1)、对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分析时;
2)、研究过程稳定性分析:如计算过程能力或制作控制图时;
3)、顾客特别要求或事业部/制造部门判断为较重要的测量系统时;
4)、当所取样本代表了预期的过程变差时(优先选择);
B)、特殊情况下可利用GR&R/公差进行判定,例如∶
1)、测量系统被用于过程的挑选,并且此过程的Pp小于1.0时;
2)、对测量仪器分析时,需限定测量系统(该测量仪器仅用于某种特定特性的测量,不作他用);如果测量仪器为通用时,请参考总变差GR&R/TV的判定基准。

接受准则∶
11)测量系统可靠的辨别的分级数
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力直接影响测量系统的用途,它可用数据分级(ndc)来衡量,该统计值表明测量过程可以被划分的级别数。

ndc的值必须在5以上,量检具的分辨率才可被接受。

5.5计数型计测器的测量系统分析
1)对于计数型测量系统将利用「小样法」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

2)参照「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书」
3)评价人数:2名
4)测量次数:两人各进行两次测量(应参照5.4中提到的A、B、C三项要求以保证测量的
随机性),将结果记录在「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书」中。

5)样品数目:20个(这些样品可能会稍许低于或高出规范限值)
6)接受判定准则:
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被测件四次)一致则判断该测量系统可接受,否则应改进
或重新评价该系统,如不能改进则不能被接受,并且应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6.质量记录
•「GR&R评价与报告书」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书」
7.参照:
•制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APQP)
•生产件批准控制程序(PPA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