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与文化》(3:孔孟之道)

合集下载

谈孔孟之道的作文800字

谈孔孟之道的作文800字

谈孔孟之道的作文800字1、孔孟之道的幸与不幸孔孟之道的幸与不幸,是与时代不可分割的。

时代安定,则孔孟之道幸;时代动乱,则孔孟之道不幸。

反之亦然。

孔孟之道指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为政以德”“行仁政”,而这乱世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时代安定,则孔孟之道幸。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制民之产”,以保证人民的温饱,使其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社会上人人推广自己的善意。

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在位时,汉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民有能使其维持生计的产业。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得以推广,此为孔孟之道之幸。

孔孟之道幸,则社会安定。

孔孟之道为人们描绘了理想生活的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只有社会安定,孔孟之道幸,人们才会追求这样的理想世界。

孔孟之道在社会成为主流思想之时,君王推行仁政,与民同乐。

这也体现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没有以利益为目的的战乱,社会安定。

然而天下局势向来复杂,动乱与安定交织。

社会动乱则,孔孟之道不幸。

东周后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常年的征兵与战乱导致大量田地无人耕种,百姓流离失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更何况“制民之产”以推行仁政呢?是故,孔孟虽踏便天下进行游说,但其主张仍得不到采纳,此为孔孟之道之不幸。

孔孟之道不幸,则社会动乱。

儒家思想提倡君王对百姓进行教化,从而使孝悌的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上盛行“推恩”之风,达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如若孔孟之道不幸,即使国家再富有,社会也会动乱不安。

如现在某些西方国家,虽然建立了孔子学院,但没有从根本上践行孔孟之道。

哪怕其军事实力强大,百姓却买不起面包,枪击、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这正是因为其国民丧失了恻隐之心。

这既是孔孟之道的不幸,也是霸权国家的悲哀。

孔孟之道既反映社会,也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孔孟之道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义廉”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独特的气质;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诺言,便是民本思想的外在体现;“黎民不饥不寒,老者衣帛食肉”的理想,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1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1

第一章简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 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 属于监察性质, 还不是行政区域, 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上)作者:韩星现在提起“儒学”,人们总是将其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理解只能说是宋明以后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形成的观念,而在先秦和汉唐的大部分时期里,人们对“儒学”更普遍的理解是“周孔之道”。

同样,提起儒学的渊源,人们都说山东曲阜是儒学的源头,但人们往往忘了儒学的直接源头是西周礼乐文明,而西周礼乐文明的肇始地是岐山周原,策源地就是丰镐二京。

所以,儒学的直接源头是在陕西。

孔孟之道的源头是周公之道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孟子·滕文公上》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礼乐文明积累,四周夷狄则没有礼乐,处于野蛮状态。

夷夏之辨正在于礼乐文明。

“用夏变夷”就是以先进的礼乐文明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楚国当时属于夷狄,陈良是楚国人,他到北方来学习周孔之道,成为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

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他将孔子列入“世家”,在《史记》中不惜笔墨描述孔子恢复周礼、折中六艺的功绩,以其如椽巨笔,对周孔之道、六艺之统及礼乐思想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淮南子·要略》篇亦云:“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可见,“孔子传周公之道”是先秦、秦汉时期人的共识。

隋唐之际的大儒王通特别推崇“周孔之道”,《中说·王道篇》云:“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周孔之道则是神圣之道。

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

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

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
(1)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为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其本质和主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2)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讲,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天下太平,莫过于平民百姓人人老老实实,循规蹈矩。

(3)孔孟之道提倡“礼”治,正是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4)与诸子百家中其它学派相比,孔孟之道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倡导封建“礼”教。

所谓“仁”政,“爱人”之类,其它许多学派都有此主张,不过具体言词表述有所不同罢了。

(5)所谓“仁”,不过是从下层平民角度考虑,对统治者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祈望,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从来没来没有成为事实。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孔孟之道的核心就在于提倡封建“礼”教。

最后,再说一句话,孔孟之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如上所述,是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其总的趋势是逐渐退隐江湖,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展品。

现在一些学校成立国学院,一些学者嚷嚷振兴国学,其实不过是孔孟之道的辉光返照罢了,绝不能算作“孔孟是批不倒的”的论据。

观察时势要看社会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要看社会全体的演化,不能只盯在几个学者身上,看他们作秀。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祸国之术1945年7月黄炎培飞赴延安访问,与毛主席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谈话“窑洞对”。

黄炎培对毛主席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与毛主席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窑洞对”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炎培所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实是对中国历史上名个朝代政权更迭所表现出来现象的总结,而毛主席所说的已经找到了新路,是对黄炎培所提出现象的解决办法。

那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提出来,那就是造成这种政权更迭的历史周期率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或主要因素造成这种政权更迭形成历史周期率的?中国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基本上都是开国初期强盛,而到王朝未期衰败。

而西方呢?无论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西班牙、德国、日本、英国,基本上是王朝初期国力一般、然后强盛、再衰落的过程,象现在的美国也是在一战、二战后才逐渐强大起来的。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基本上都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逐渐败家到破产,而西方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象平民,中期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才是沦为平民或破产。

假如在中西方的两种方式中只能其一,将会如何选择?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西方的方式,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一方面向社会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毕竟潇洒走一回了;如果选择中国的方式,将会很难接受,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败家子,更不会接受从富翁到平民的巨大落差。

那么造成中西方国家发展方式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开始国力衰弱,然后再强盛,再衰败的国家和朝代呢?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

中考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化知识点总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而中考考试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考文化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中华传统文化1. 五千年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这包括了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等。

2. 国粹传统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了京剧、杂技、书法、国画、中国茶道、中国园林、武术等。

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3. 传统民俗习俗:中国的传统民俗习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龙舟赛、舞狮、舞龙、唱戏、燃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4. 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拥有着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些共同组成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

5. 孔孟之道: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的仁爱之道、孟子的性本善说、孟子的四端说等都对中国的礼仪、伦理、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文化1. 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王朝。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远古神话传说: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包括了《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伏羲和女娲创立婚姻制度等。

3.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的性本善说、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汉武帝开拓西域、设立丝绸之路、制定汉赋、铸造金属铸币等。

5. 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朝代,这些朝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唐代的盛世、宋代的科学技术、元代的疆域、明代的航海、清代的乾隆盛世等。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

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三纲五常”,认为它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看看“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阻碍?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

下面我具体说明以下它的实际含义。

“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

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

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

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

“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

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婚。

“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

并且我并没有看出以上的“三纲五常”会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我觉得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先秦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

据此回答1-7题。

1.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现了用九个鼎随葬的情况。

根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但是根据出土的其他文物断定它决非周天子墓葬。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B.社会剩余劳动产品更加丰富C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2.春秋末年,齐鲁等国农业税征收的主要标准是A按公田的实有数目征收 B按土地的实有数目征收C按户籍征收 D按家庭人口的实有数目征收3.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姐。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下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4.某地发掘一座占墓,出土有一枚距今约 5000 年的玉面人,一尊内壁刻有小篆的扁足青铜方鼎。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 .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父系氏族时期B .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商周时期D .根据文字判断,墓主估计是商周以后的人5、春秋时期,齐、鲁等国分别实行“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是A.推广铁器和普及牛耕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建立新的封建制度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是我国史书有确切纪年最早的史事②商朝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③商周遗址已出现了原始瓷器;④商周时已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发展和诸侯国的数目减少等多种现象交织在一起。

中国文化三套模拟题

中国文化三套模拟题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考试2018年1月中国文化模拟题(第1套)一.填空题(20分)说明:下列15题是填空题,第1-10题每题有一空,第11-15题每题有二空;每空 1分,共 20 分。

请仔细阅题,并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1.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指的是今天的哪座城市__________。

【答案】南京2.中国古代唐宋时期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是__________。

【答案】道路制3.“江南三大名楼”中位于江西南昌的是__________。

【答案】滕王阁4.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__________。

【答案】甲骨文5.汉代张骞的西域之行历史学家称为__________。

【答案】凿空6.六经也称“六艺”是经过孔子筛定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它实际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五经”和后来失传的《__________》。

【答案】乐经7.集宋明心学之大成的学者是__________。

【答案】王守仁8.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在公元__________世纪传入中国的。

【答案】七9.藏传佛教又称“__________”教。

【答案】喇嘛10.已知1894年中日海战是天干地支的甲午年,那么1895年是天干地支的_________年。

【答案】乙未11.国子监的主要建筑是“_________”殿,殿前四面环水称为“_________”。

【答案】辟雍泮水12.明清时期,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连续考中_________元、_________元和________元。

【答案】解会状13.在我国传统节日中,三月三又称_________节,七月七又称_________节,被戏称为“中国情人节”。

【答案】上巳乞巧14.被誉为“中国第一玉龙”的玉猪龙出土地点是_________,裸体女神像出土地点在_________,它们都属于红山文化。

【答案】内蒙古赤峰辽西牛河梁15.五行文化当中,五音的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羽属火,徵属_________。

【答案】水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说明:下列10题是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可选项,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切的选项,每题1分。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中华文化深厚而悠久,其中的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孟之道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并且至今仍然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孔孟之道与仁爱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仁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是一种无私关爱他人的品质,即忠孝之道。

孔子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关爱他人,体现出亲人之间的亲和、友人之间的友善、统治者与子民之间的仁政。

这种仁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二、孔孟之道与忠诚忠诚是孔孟之道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根据孔子的观点,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对国家、对统治者忠诚,这种忠诚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证。

因此,中国古代的士人常常强调一种忠于道义、忠于家族和国家的精神,这种忠诚观念至今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三、孔孟之道与孝道孔子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非常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也是极高的。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核心,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责任。

四、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对孔孟之道的态度也在不断演变。

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孔孟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许多中国人仍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孔孟之道的精神也在一些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许多国际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世界各地的道德观念进行比较。

孔子的仁爱和忠诚观念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为人类寻求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程方平)(2007-12-28 15:20:49)作者:程方平内容提要:在21世纪,儒家思想再一次受到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争议。

其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本质需要分析和梳理,需要放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和全球发展的宏大背景中审视和分析。

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根基和发展的资源,也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源关键词:孔孟之道、当今世界、价值众所周知,孔子及孟子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圣哲,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们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那时起其思想逐渐发扬光大,并从汉代开始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建设,也对包括中西方在内的世界历史的进步发挥过无可限量的作用。

今天,在国内外重新关注儒家思想的作用与价值之时,有必要对其核心内容、本质特点和当代价值等有所反思和认真审视,以便国人能更多地找到我们的精神寄托和信心所在,也会使儒家思想这一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能为人类和谐与美好的发展再做贡献。

本文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当代价值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内核。

在传统文献中,对“仁”的解释是比较明确的:《说文解字》曰:“仁,亲也。

从人,从二。

古文从千(上千下心,“人”加“一”)、心。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左人旁,表示人及与人类有关的事务;右二,表示相等、平等之意。

古文亦表达了“一心为人”的思想,体现了世界最早的“人本”主张。

可以说,“仁”是广泛的道德概念,曾被孔子前后的许多思想家所接受和阐发,其核心内容是“爱人”。

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在他看来“仁政”就是其终身追求的理想。

据统计,在一万余言的《论语》一书中涉及“仁”的言论就达109处之多。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他亦提到:“以德行仁者王”,认为统治者施仁政,才会“得道多助”。

《文史哲学术入门》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文史哲学术入门》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文史哲学术入门》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和谐。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华,提倡人文主义精神为主旨。

3. 哲学三问:哲学三问是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哲学对人类存在、生命意义和未来方向的基本追问。

4. 史诗:史诗是一种长篇叙事诗,通常描述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神话或英雄事迹,如《荷马史诗》、《罗摩衍那》等。

5.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至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倡导理性、科学、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填空题:1.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______。

(司马迁)2. ______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

(笛卡尔)3. ______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全貌。

(《红楼梦》)4. ______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等。

(卢梭)5. ______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C)A.《哈姆雷特》B.《奥赛罗》C.《威尼斯商人》D.《麦克白》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观点?(B)A.康德B.黑格尔C.尼采D.海德格尔3. 下列哪个历史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A)A.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B.公元1世纪至5世纪C.公元6世纪至10世纪D.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4. 下列哪部作品被誉为“印度的圣经”?(D)A.《古兰经》B.《圣经》C.《论语》D.《摩诃婆罗多》5.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A)A.培根B.洛克C.休谟D.康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ABCD)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2.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古希腊哲学家?(ABC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3.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ABC)A.《罗密欧与朱丽叶》B.《哈姆雷特》C.《奥赛罗》D.《悲惨世界》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ACD)A.《社会契约论》B.《资本论》C.《百科全书》D.《人权宣言》5.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德国哲学家?(ABD)A.康德B.黑格尔C.尼采D.海德格尔五、判断题:1.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祸国之术1945年7月黄炎培飞赴延安访问,与毛主席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谈话“窑洞对”。

黄炎培对毛主席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与毛主席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窑洞对”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炎培所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实是对中国历史上名个朝代政权更迭所表现出来现象的总结,而毛主席所说的已经找到了新路,是对黄炎培所提出现象的解决办法。

那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提出来,那就是造成这种政权更迭的历史周期率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或主要因素造成这种政权更迭形成历史周期率的?中国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基本上都是开国初期强盛,而到王朝未期衰败。

而西方呢?无论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西班牙、德国、日本、英国,基本上是王朝初期国力一般、然后强盛、再衰落的过程,象现在的美国也是在一战、二战后才逐渐强大起来的。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基本上都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逐渐败家到破产,而西方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象平民,中期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才是沦为平民或破产。

假如在中西方的两种方式中只能其一,将会如何选择?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西方的方式,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一方面向社会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毕竟潇洒走一回了;如果选择中国的方式,将会很难接受,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败家子,更不会接受从富翁到平民的巨大落差。

那么造成中西方国家发展方式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开始国力衰弱,然后再强盛,再衰败的国家和朝代呢?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

其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信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孟之道一直被视为国家文化和道德意识的基础,并延续至今。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孔孟之道的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仁爱的作用,到孟子讲述“天命之道”,崇尚德性的重要性,孔孟之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大量的经典和史书纪录了孔孟之道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变革,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

孔孟之道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承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方式主要有四种: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社会实践和崇尚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孔孟之道被视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孔子学院等地也可以找到更深入的文化学习。

在家庭传承中,父母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孔孟思想传给下一代。

社会实践中,孔孟之道可以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广大民众传播,形成“传统文化热”。

最后,崇尚文化传统的方式,通常会建立孔庙和孔子学院等场所,通过文化交流方式向外传播孔孟之道。

二、孔孟之道的变革虽然孔孟之道广受推崇,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变革。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免会对孔孟之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已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

首先,现代人对孔孟思想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于孔孟之道的理解,“信仰”和“理解”一直是存在的争议。

现代人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因此,当代人阐释孔孟之道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差异很大。

现代人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追求直接复制它们的实践。

其次,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已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014年10月考试中国文化模拟题

2014年10月考试中国文化模拟题

2014年10月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等级考试<<中国文化>> 模拟题一一.填空题(共20分)说明:下列15题是填空题,第1-10题每题有一空,第11-15题每题有二空;每空 1分,共 20 分。

请仔细阅题,并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1.历史上周代建立的封建制度,其含义与现今有很大不同,它指的是___________。

【答案】封土建国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在位期间的公元607年,废止于清光绪帝在位期间的公元__ 年,延续了近1300年。

【答案】1905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的社会情况,因都是商王占卜的记录,也称为“___________”。

【答案】卜辞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把觉行圆满者都称为佛,而后者只尊___________为佛。

【答案】释迦牟尼5.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仪式,秦皇汉武都曾东临泰山封禅天地,而历史上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是___________。

【答案】唐高宗6.著名歌星王菲曾演唱过一首《心经》,歌词源于佛教经典《心经》。

《心经》全称为《___________心经》,全文虽只有260字,却囊括了佛教教义的要旨。

【答案】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密多7.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的大型类书是《___________》。

【答案】古今图书集成8.南宋的陆象山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代表人物,与其相提并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是明代的___________。

【答案】王阳明/王守仁9.山西晋祠___________殿中的33尊侍女彩塑因造型生动、个性鲜明而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答案】圣母10.宋代名帖《黄州寒食帖》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答案】苏东坡/苏轼11.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与金文经学,古文经学派尊崇___________,重在训诂;今文经学派尊崇___________,重在微言大义。

【答案】周公;孔子12.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殿试后为分配官职要举行一次朝考,一甲前三名不参加朝考而直接分配官职:状元授予翰林院___________,榜眼和探花授予翰林院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则。
思考: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华?
❖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 然”的思想。
❖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 之。
❖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 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 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 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2.2、道家思想核心
❖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世间
是苦果)
❖ 集谛:贪、嗔、痴“人生三毒”(业与烦恼是苦的根
源)
❖ 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解脱与证果 ) ❖ 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
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离苦的道路 )
3、普渡众生:
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
一.儒释道思想基本特征 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
1.儒家发展历程
❖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 为孟子;
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 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 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 的儒学热。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文化覆盖着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以孔孟之道、道家思想、儒学思想和佛教等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1. 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程,它主张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权衡两个极端及其之间的事物,以达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问题上一种平衡的态度。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又称为“道法自然”,这种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诠释,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3. 儒学思想:儒家文化强调五伦、忠孝、仁爱等价值观,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道德伦理的基础,它也使得中国有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4. 佛教:佛教从汉朝开始流传于中国,它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促成了中国密宗佛教的发展,被统称为“禅宗”,并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家。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文学的成就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曲等形式,融合了许多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磨灭。

1. 诗歌:诗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代表,被誉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融合了汉语语言之美用,表达分明,直观生动,始终体现着纯朴和人民情感。

3. 小说: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从《红楼梦》、《西游记》到《金瓶梅》,它们都以描绘中国社会、风俗、人物、道德和以心理为中心的情节为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文学的三大宝之一。

4. 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其文化体系源远流长,跨越千年,是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文化则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朝鲜文化等东亚国家的文化。

虽然东亚国家的文化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由于国情、历史、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仍然存在着各自独有的特点。

在此,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比较研究。

一、孔孟之道与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就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为本”,即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儒家文化体系不但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六经之学、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这些价值体系不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深入到日本和朝鲜的文化中。

二、道家文化与自然观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道家思想最初体现在《道德经》中,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该强行干预自然。

道家文化所倡导的自然观念与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是道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时期。

在东亚地区,道家文化也在日本、朝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与环保理念等现代价值观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佛家文化与心灵觉醒佛家文化源于印度,是东亚地区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文化。

佛家强调戒律、定力、慧智三学,即从戒定慧三方面来使人心灵觉醒。

佛家通常被视为精神信仰,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家文化对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朝鲜,佛家文化在宋朝时期被引进,逐渐影响了朝鲜王朝晚期的文脉。

四、艺术文化与广泛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悠久丰富,如中国国画、传统戏曲、书法等。

在东亚,中国文化的艺术传承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同样巨大。

宋元官窑的瓷器从中国传入不少东亚国家,大碗茶道、无形文化遗产、中国歌剧的影响在日本都有体现。

在朝鲜,中国的书法文化影响了朝鲜宣祖时期,书法艺术得以广泛发展和传承。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
–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 行。” – 《论语〃宪问》:“君子道者三,我无 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
–《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
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 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据说他幼年家境贫寒,
是孔子孙子孔伋(子思)的 门人。他是战国时期的儒学 大师,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昔孟
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所写的,至 今已有700百多年的历史了。
像孔子一样,孟子也招收了很多学生,并
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
不失言。’”
–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
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孔子的教育思想
–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 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 诚实的学习态度。这就是他所说的“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
–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
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孔子的“交友”思想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
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
过这样的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知人也。”
–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君子……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
儒家的思想学说
什么是“儒”?
孔子、孟子的思想学说
– 孔子的思想学说
– 孟子的思想学说
“儒”的含义
所谓“儒”,最早指的是在奴隶主(slave-owner)
贵族(noble)中掌管(control)道德(morality)
教 化 和 音 乐 礼 仪 ( ritual ) 的 官 员 , 比 如 巫
( wizard ) 、 史 、 祝 ( priest ) 、 卜 ( fortunetelling)等。
人贬称其为“孔老二”。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伟大的教师。他提倡“有 教无类”,改变了“学在 官府”的状况,使得教育 平民化。这在孔子以前还 没有人这样做过,孔子是 第一人。
孔子是一个学习非常努力的人。他说:“吾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他还说自己是“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 个 对自己 非常严 格
《孟子〃离娄上》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孟子〃公孙丑上》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他提出的“仁致”,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是
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幸福
景象 。
《孟子〃梁惠王下》谓:“乐民之乐者,民亦
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被称为“儒”的人,大都熟悉诗书礼
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 高于常人。
孔子出现后,由于其弟子众多,“儒”就
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 被称为“儒学”。
孔子的思想学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
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陬邑(现在 的山东省曲阜市)人。因 其排行第二,所以后世有
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恢复 到“礼”,这就叫做“仁”了。这里 的“礼”,简单说来,指的就是“社 会规范”。
–为仁由己:要想具备“仁”这种品德,
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孔子说: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论“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 《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别的地方他说
的人 。 他说: “见贤 思
齐焉 , 见不贤 而内自 省
也。 ” “不患 人之不 己
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是一个能够在穷苦
贫困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的人。他说:“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说:“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且带领学生们到各个诸侯国去推广他的学 说,但诸侯国的国王都不听,所以他后来 就回到家专以讲述为业。他的思想就集中 反映在他与学生共同编写的《孟子》一书 中。
孟子思想的两个要点ຫໍສະໝຸດ –社会政治思想:民贵君轻、仁政
《孟子〃尽心下》谓:“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孟子〃万章》谓:“君有大过则谏,反
复之,不听,则易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仁者爱人。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去爱人——从爱自 己开始,然后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 爱家庭到爱社会、由爱社会而到爱国家。这就是 孔子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他
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如果一个
温故知新。《论
语》中的第一句 话就说:“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 乎?”“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 矣。”
– 学思并重。强调学习和思考是一样的重
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孟子的思想学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国(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
–伦理思想:性善论与良知论
《孟子〃公孙丑下》谓:“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
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尽心上》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逾矩。”
孔子招收了很多学生,教学生读各种书,并且带 领学生们到各个诸侯国去推广他的学说。这种做
法在孔子以前,也是没有的。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与古希腊的 苏格拉底(Socrates)之行为及其在西方历史上的 影响,差不多是一样的。
由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记录和整理而成
的《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学说。
孔孟之道
中国文化的核心(core),是历代哲人们的
哲学思想和学说。这些思想和学说,既展
示(show)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 造(create)了中华民族的灵魂(soul)与
品格(character)。
儒家(Confucianism)和道家(Taoist school),
它们对中国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 国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