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 4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30bb6731b765ce0508143a.png)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找搭配的规律。
苏教版四下教科书第50~5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所有方案,探索搭配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学生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师:同学们每天都要吃早餐,因为早餐对我们身体很重要。
那么,同学们早餐一般吃些什么呢?(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早餐品种)同学们的早餐品种和很丰富哟!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合理的膳食搭配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为我们的成长加油。
2、师:老师早餐喜欢吃点点心和饮品,我们家选择的点心一般有面包、蛋糕和包子,饮品一般是牛奶和豆浆。
(出示5种食品的图片)如果说老师的早餐选择一种点心,一种饮品,请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是怎么思考的?你能把你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完成以后同桌进行交流吗?(学生思考记录,教师巡视)3、交流反馈(1)连线法。
你看得懂吗?你能来说说他是怎样思考的吗?(2)列举法。
第一层次:出示选饮品配点心的选法。
(板书:2个3种,共6种)第二层次:出示选点心配饮品的选法。
(板书:3个2种,共6种)第三层次:如果学生有用符号记录的,出示符号记录的方法。
(3)计算法。
3×2=6,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你能来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吗?师:同学们不管是选饮品配点心还是选点心配饮品,都能够有序地进行思考,这样我们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这些搭配有序地写出来,但是不管是2个3种还是3个2种,我们最后都可以用乘法来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找规律——周期问题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找规律——周期问题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ec39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1.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找规律——周期问题苏教版一、前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一个需要具备长期坚持和不断积累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遇到类似于找规律、解方程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找规律——周期问题。
二、找规律找规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找规律既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在四年级下册中,学生要掌握的就是用数字的方式来找规律。
这时需要通过观察一些数列,然后推出它们的规律,最后得到一般项公式。
例如:已知数列:3,6,9,12,15……观察这个数列,我们将每个数都除以3,得到新的数列:1,2,3,4,5……新的数列恰好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1,首项为1。
所以原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a n=3n三、周期问题如果一个数列按照某个规律重复出现,那么就可以称这个数列是具有周期性的。
在四年级下册数学中,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具有周期性的数列问题。
在处理周期性的数列问题时,首先需要确认这个数列是否具有周期性。
例如:已知数列:1,2,3,4,1,2,3,4……可以发现该数列是按照1,2,3,4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因此该数列具有周期性。
确定了数列具有周期性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周期,也就是数列重复出现的长度。
例如:已知数列:1,2,3,4,1,2,3,4……可以看到该数列重复出现的长度为4,因此该数列的周期为4。
了解了数列的周期,我们就可以通过找规律来推出数列中每一项的值。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找到数列的一般项公式2.将该公式中的n值替换成$n\\bmod p$,其中p为数列的周期例如:已知数列:2,4,1,3,2,4,1,3……首先确定该数列的周期为4。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这个数列的一般项公式。
可以发现该数列的规律为每隔4个数重复出现。
因此,该数列的一般项公式为:a n=a n−4然后我们将公式中的n值替换成$n\\bmod 4$,得到:$$a_{n}=a_{n\\bmod 4}$$因此,当n为0,1,2,3时,分别对应的项数为2,4,1,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找规律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0b1c5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2.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9篇找规律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
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
(板书:搭配)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
(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2c840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4.png)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能够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完成计算;•能够发现并总结规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计算器完成计算;•能够发现并总结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 导入新知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包括加、减、乘、除等。
2. 讲解规律探索方法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计算器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规律探索的方法。
3. 练习探索规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器,并手写记录计算结果和规律,鼓励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
同时,教师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总结规律。
4. 讨论总结规律教师组织学生就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共同总结规律。
5. 知识运用教师出题,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计算,学生用手写记录规律,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指导。
6. 展示成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展示,每组学生用计算器演示探索规律的过程和结论。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组的展示进行比较分析,增强学生对规律探索的认识和理解。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道题目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计算,手写记录规律和答案。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展示、听取讨论、检查作业记录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提出建议。
同时,教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关注,提供必要的辅导或延伸训练,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目标。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了数的规律及计算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3f9f07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e.png)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数字序列、图形和项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难点1.学生在思考和归纳分析时的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
2.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变化,并尝试找出变化规律。
2.学习具体数字序列的规律以数字序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数字变化规律,并用“加减乘除”方法来预测接下来的数字。
3.学习图形的规律以具体的图形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形状规律,并用“加减”方法来预测下一个图形的形状。
4.学习项的规律以一个含有若干个项的数字序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项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加减乘除”方法来预测下一个未知的项。
5.总结“找规律”的方法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前热身游戏3.小组合作学习4.课堂互动问答5.课后作业布置五、教学手段1.教具:数字序列卡片、图形卡片、练习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1.热身游戏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观察一组数字序列的变化,然后尝试找出规律。
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找出规律,找到规律最多的组获胜。
2.学习数字序列和图形的规律教师展示一组数字序列和一组图形,并依次分析每个数字的变化和每个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学习项的规律教师设计一组项的数字序列,并让学生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教师逐一讲解每个数字之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项之间的规律。
4.总结“找规律”的方法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找规律”的思维模式,包括观察、发现、推理和验证。
5.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和找规律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00f61080eb6294dd886cd3.png)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教材以3 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一一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题以3位小朋友排成一排照相,研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头像(或人)排列一一符号排列”的研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警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
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本课内容是在前面探索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并能表示所有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所有排列的方法,探索简单排列的规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4、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5、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课题两种事物简单的搭配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4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4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544b96ff00bed5b8f31d1e.png)
找规律设计理念:《找规律》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
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对两种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规律,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也为今后学习复杂的搭配、排列组合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运用规律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中的规律,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两人一套学具、记录纸教学过程:课前师生对话。
老师让学生猜猜今天是我们班谁的生日。
(学生猜测,教师可适当提醒。
)猜生日游戏结束后,教师表扬猜对的学生,并表示要送个礼物给过生日的学生以表示祝贺。
但不知道该怎么搭配。
邀请学生一起和老师来选择!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出示课件中的场景图询问学生可以怎么选择。
木偶帽子一个木偶搭配一个帽子谈话:单单买木偶或帽子都不好看,所以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再搭配一个帽子,那可以有多少种方法呢?(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1.操作。
谈话:我们先一起来动手配配看,怎么样?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个木偶2顶帽子,4人一小组,两个人搭配,两个人做记录,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作相应指导。
2.交流方法。
谈话:已经完成的小组大声地说出你们的答案是多少!谈话:谁有勇气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是怎样搭配的?学生上来介绍和演示自己小组的搭配方法和种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3c2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2.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较为简单的加减法;2.理解“找规律”的基本概念;3.通过找规律形成数学模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能力;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人才。
情感目标:1.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鼓励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和趣味性;3.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合作的力量,提高工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1.找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启发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先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保密的一个数字,让他们两两配对,让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数字告诉同桌,再由同桌猜出这个数字。
如果猜不出来,则让猜数的同学再想2个数,使这3个数有某种关系。
循环下去,直到猜出来为止。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逐渐进入今天的主题——找规律。
二、引入新课板书“找规律”三个字,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什么是找规律,随即教师引出“找规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列,找到规律,预测下一步,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三、学习新知1、教师拿出一组数列,例如:$1,3,5,7,9……$向学生提问:这些数的相邻两项的差距是多少?学生可以用“横线滑行法”或者用竖式验证:$3-1=2,5-3=2,7-5=2,9-7=2$。
2、教师再拿出一组数列:$5, 8, 11, 14, 17……$向学生提问:这些数的相邻两项的差距是多少?学生可以用“横线滑行法”或者用竖式验证:$8-5=3,11-8=3,14-11=3,17-14=3$。
3、教师继续出示一组数列:$2, 4, 8, 16, 32……$向学生提问:这组数列的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怎么验证?4、教师再出示一组数列:$10, 13, 17, 22, 28……$向学生提问:这组数的相邻两项间有什么规律呢?怎么验证?四、教练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刚刚的方法找规律,完成作业本上的一些例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找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找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c760269be23482fb4da4ce7.png)
找规律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3、男、女同桌的搭配: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5d35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2.png)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列递推的方法,能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1.数列的概念;2.数列的分类;3.数列的递推公式;4.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出示一组数字 3,6,9,12,15,…,请学生尝试判断这些数字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2)试图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字是否具备循环出现的特征或者其他的规律,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并以此说明数列的概念。
(3)引导学生找到这组数字的规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
学生可以适当举出一些类似的数字,让他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发现规律。
2. 拓展知识领域(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数列的分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
(2)引导学生了解数列递推公式,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推理并总结,景极为了解其规律性。
3. 学生探究和分享(1)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掘数列的应用,逐渐培养团队协作和分享发现的能力,可以用以下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徐爸爸11年的年收入分别为10万元,12万元,13万元,15万元,18万元,19万元,20万元,22万元、25万元,28万元,请求解并分析徐爸爸的年收入变化情况。
(2)组织学生分享新掌握的知识和解题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答题,并且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4.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复述掌握的知识点,并检查课堂掌握的情况。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总结,包括已经掌握和尚未掌握的,以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或者提高。
四、教学评估(1)口头答题(2)课堂问答(3)课堂讨论(4)课堂练习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主题,尝试探究其他有趣的数列规律。
2.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口袋里的零钱,尝试设计或者寻找各类有趣的数列模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71711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9.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及其功能。
2. 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3.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及其功能。
1.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验。
2. 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2.1 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关机、清屏、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3.1 教师出示一系列算式,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3.2 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
3.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4. 解决实际问题4.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4.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50af1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a.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计算器也不陌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
但是,对于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这一方面,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尝试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数学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常使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教学卡片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价格计算。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数学问题,如:2+3=?3+4=?4+5=?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更复杂的数学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701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4.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数列规律,准确找出规律并继续数列。
2.学生能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四年级)教材第二单元。
主要内容包括:1.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的数列,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三角数列等。
2.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数字,找出数列中的规律,并继续数列。
3.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数列的定义及常见数列的特点。
2.找规律的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数列规律的发现和总结。
2.数列模式的抽象化。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授课讲解2.互动探究3.课堂练习4.课后作业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出示一组数字:2,4,6,8,10,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描述这些数字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再想想一组数字:3,6,9,12,15,看看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如何描述这些数字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数列的概念,讲解数列的定义和一些基本概念。
2.观察数列找规律(20分钟)教师出示多组数列,让学生自行观察数字之间的规律,并尝试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比如:1.1,4,7,10,…(等差数列,公差为3)2.3,9,27,81,…(等比数列,公比为3)3.1,3,6,10,…(三角数列)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数列的规律,并理解数列的定义及常见数列的特点。
3.解决问题找规律(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如:1.一个角度每次增加30度,求第10次增加后的角度。
2.甲乙两车同时从A点同向出发,车速分别是60km/h和80km/h,相隔60km时甲车超越乙车,求甲车超车后的路程。
3.一个班级的同学自愿写作业,第一天有2人,第二天有3人,第三天有4人,以此类推,请问第20天写作业的人数是多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数列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bc1f46a8114431b80dd808.png)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
板书一一对应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二、探究规律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
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
(板书:两端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规律
设计理念:
《找规律》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
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对两种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规律,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也为今后学习复杂的搭配、排列组合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
规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
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运用规律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中的规律,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两人一套学具、记录纸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对话。
老师让学生猜猜今天是我们班谁的生日。
(学生猜测,教师可适当提醒。
)
猜生日游戏结束后,教师表扬猜对的学生,并表示要送个礼物给过生日的学生以表示祝贺。
但不知道该怎么搭配。
邀请学生一起和老师来选择!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出示课件中的场景图
询问学生可以怎么选择。
木偶
帽子
一个木偶搭配一个帽子
谈话:单单买木偶或帽子都不好看,所以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再搭配一个帽子,那可以有多少种方法呢?
(学生自由说)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操作。
谈话:我们先一起来动手配配看,怎么样?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个木偶2顶帽子,4人一小组,两个人搭配,两个人做记录,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作相应指导。
2.交流方法。
谈话:已经完成的小组大声地说出你们的答案是多少!
谈话:谁有勇气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上来介绍和演示自己小组的搭配方法和种类。
3.比较方法
根据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一定要按顺序有序地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1.探索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是借用学具摆出了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如果不用学具,你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也能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全部有序地表示出来呢?
想一想,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自备本上画画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关注不同的方法。
谈话:老师看了一下,发现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是多,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自豪地介绍给同学们听。
学生演示。
谈话:感谢3位同学的展示,你们发现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交流讨论,师生得共同得出结论:都是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物,用连线来表示搭配的方法。
谈话: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归纳:简洁,不容易弄错等等。
2.揭示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电脑小博士和我们大家想的一样,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的,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图形)
生: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
谈话:谁来说说怎样按顺序连线?
学生说,教师连线并列式
3个帽子,3个木偶呢?3个帽子,4个木偶呢?
谈话: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木偶的个数×帽子的个数=搭配的方法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新知识《事物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
谈话:想不想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是个爱漂亮的女生,今天她要去少年宫,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搭配衣服,我们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题目)
2.学校食堂最近准备在以下三种蔬菜和三种荤菜中,每天供应一种蔬菜和一种荤菜,一共有多
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课件出示题目,师生交流与评价)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操作发现了事物之间的搭配规律,其实像这样的搭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看看哪些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