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公开课(1) (1)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教学案(公开课)

诗歌鉴赏教学案(公开课)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 《赠汪伦》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瀚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 人回 杜甫 《兵车行》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写什么?
怎样写?
明确高考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为何写?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 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
【参考答案】 •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 抗金英雄形象。 •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 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 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 感慨。
【课外延伸】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题对策】 • 1、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 (1)分析刻画人物方法。 • (2)分析人物生活环境。 •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 像。
• 【步骤总结】
•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 (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 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 •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 (展开)。 •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 等)。 ( 抒发 …… 的思想感情;反映 …… 的社会现实; 表现 ……的情趣;寄托 ……的情怀(如爱慕、愁 绪 、 惆 怅 、 苦 闷 等 ) ; 表 达 …… 的 追 求 ; 流 露 …… 的倾向;发出 …… 的感慨;袒露 …… 的心 迹;造就……的情致)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一、诗歌原文呈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背景知识介绍。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当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正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

了解这个背景啊,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这首诗的大门。

就好比你要去了解一个人,知道他的经历、他当时的处境,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想法一样。

曹操这个时候看着大海,那心里肯定是豪情万丈的。

三、诗句解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两句就像一个电影的开场镜头,曹操登上碣石山,目的就是为了看大海。

“临”这个字啊,就有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就好像曹操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碣石山上,然后眼睛就盯着那片大海看。

简单的两句,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之中。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这是在描写大海的水波啊,“澹澹”这个词,让我们感觉大海的水波在缓缓地动荡,就像一个巨人在轻轻地呼吸一样。

然后“山岛竦峙”,山岛高高地挺立在大海之中,这一高一低,一水一山,画面感就出来了。

就好像大海是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而山岛就是绸缎上凸起的宝石,特别有层次感。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从大海转到了海岛上的景色。

你看,岛上树木长得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海岛是充满生机的呀。

曹操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肯定也会觉得很有活力。

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到满眼的绿色,心情也会变得很好一样。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秋意凉凉的感觉。

萧瑟的秋风刮起来了,然后大海里巨大的波涛就涌起了。

这两句描写特别有力量感。

秋风就像是一个指挥家,它一吹,大海就开始演奏起汹涌澎湃的乐章。

那波涛涌起的样子,就像一群奔腾的骏马,特别壮观。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学白板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因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同时严格按照我校“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做到堂堂清,课课清,让课堂充满活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文。

(2)熟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2.过程和方法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师生、生生共同探究诗歌的情感和艺术技巧,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崇高理想,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事要逐步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流程:导入——诵读——分析文本——有情感地诵读——小组讨论——解析景语——再次诵读——体味意境——归纳主旨——扩张练习——延伸阅读——集体背诵,结束本课内容教学过程第一阶段:预习课文一、导语设计一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精心描绘了“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的田园美景。

他曾时隐时仕,但秉性深爱丘山,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他是谁?(学生回答: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导语设计二学生齐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1)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1)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欣赏》第三章“唐诗的艺术”,具体内容包括《春望》、《月夜》、《登高》三首唐诗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唐诗的艺术特点、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诗歌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月亮、高山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春望》、《月夜》、《登高》三首诗。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 对比阅读:分组讨论三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分析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赏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望》、《月夜》、《登高》诗歌赏析2. 内容:a. 唐诗的艺术特点b. 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c. 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d. 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解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于经典唐诗的赏析,如《春望》、《月夜》、《登高》等。

公开课(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公开课(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 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 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 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 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性格。

高考探秘: 访隐者
【宋】郭正祥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 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写出 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步骤一: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 性格)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 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实战演练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形象的特征 什么形象
实战演练: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什么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 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为《山水田园诗鉴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评价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2.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讲解:(1)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分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实践:(1)展示一首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例题讲解:(1)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2)鉴赏李白的《庐山谣》。

5. 随堂练习:(1)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2)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背景与发展2.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3. 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4.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艺术特色;(2)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答案:(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描绘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诗歌赏析第一课教案

初中诗歌赏析第一课教案

初中诗歌赏析第一课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的欣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诗歌有什么印象?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诗歌?2. 教师总结: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歌颂等场合。

它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0分钟)1. 介绍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为基础,以意象、情感为核心,具有音乐性、绘画性和抒情性的文学体裁。

2. 讲解诗歌的起源:诗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歌颂等场合,最早的诗歌是我国的《诗经》。

三、诗歌的基本特点(10分钟)1. 节奏和韵律:诗歌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这是诗歌的音乐性体现。

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 意象: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抒情性: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可以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四、诗歌的欣赏方法(10分钟)1.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品味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体会诗歌的抒情性: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多欣赏诗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学生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学生能运用欣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特点,让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

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

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1)叠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但原诗是写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平淡朴素工整华丽委婉含蓄质朴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苍凉慷慨沉郁顿挫(三)诗歌内容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2、咏物诗3、田园诗4、送别诗5、思乡(羁旅)诗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8、悲秋诗9、边塞诗10、讽刺诗11、爱情诗(四)诗歌的思想感情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超尘脱俗5、感时伤事6、怀古讽今(五)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诗歌中多采纳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

古诗阅读赏析教师说课、公开课ppt模板-《暮江吟》(1)

古诗阅读赏析教师说课、公开课ppt模板-《暮江吟》(1)





露似真珠月似弓
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可怜九月初三夜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暮江吟:
吟: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
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
可爱
九月初三:
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农历九月初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家点评来自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皪,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皆写景,惟第三句“谁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
拼音:lián字体结构:左右结构笔画数:8部首:忄造字法:形声
拼音:zhū字体结构:左右结构笔画数:10部首:王造字法:形声

(最新整理)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公开课[1]

(最新整理)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公开课[1]
达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 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2021/7/26
10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 含义明手法)
❖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 描摹景象(描景象)
❖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 作用)
2021/7/26
18
[参考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
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
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
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
眼泪。
2021/7/26
19
2021/7/26
20
2021/7/26
8
❖ 三.数量词
❖ 在诗歌中,一些数量词恰到好处的使用,也会使得诗歌别 致出彩。
❖ 比如诗僧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把“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 丝丝入扣。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021/7/26
9
❖ 四 虚词 ❖ 诗歌中虚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 阴铿“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 虚词”空”和“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表
2021/7/26
11
2007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请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练习:
分析表象,揣摩意图,把握情感。
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 文彦博 梁园深雪里,更看范宽山。 迥出关荆外,如游嵩少间。 关荆:五代后梁画家关仝、 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 荆浩,擅长山水。小蛮即 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 酒榼,盛酒的器具。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对范宽画技的赞赏和钦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称赞范宽画品远 远高于关荆两大画家,“如游嵩少间”从主观感受角度高度评价 赏画后的喜悦与优雅情致。尾联诗人将图画当作实景,想象延请 宾客的快意场面,表现了这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的情致。
巩固练习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 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 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③ 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 辞句。 ①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②对自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 “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③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 伏的忧虑。④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讽刺批判。© 对朝廷中 某些人安于一己享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
画眉深浅入时无
示例1.颔联“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抬眼望去,山河是另一番模样, 表达作者对国运坎坷的悲叹颈联写在座的人都表现悲伤的神情,但没有 担忧社稷的胸怀,尾联写“慷慨”二字,表达作者对王公贵族表面伤感的讽 刺,抒发了作者对其嘲讽,爱国之心得以表达。。
0分。审题错误,没读懂命题意图。题目问的是从尾联“慷慨” 入手,答非所问。 示例2:慷慨褒义贬用,讽刺了王公统治者不顾江山社稷,将江 山拱手让人的行为,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忧虑与痛心。表达了此 时国家遭受危机统治者却无所作为情况下作者对国势必衰的悲痛 惋惜。 0分。错因:诗歌读不懂,情感把握错误。对“慷慨”一词的理解 错误.
如何在考场环境中利用诗歌表面信 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呢?
我这,揣摩意图。 金陵新亭 李白 (唐)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座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做于安史之乱时。②周顗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 士在新亭宴饮,周顗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众人皆相视流泪。唯有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 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变式练习: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6分)
作业:
1.从做过的题目中选择两首重新解读。 2.《二轮专题检测复习作业手册》 p152第9、10题。
•一缕魏晋的清风吹了多少年吹暗盛唐的明月 •一轮盛唐的明月照了多少年映入宋时的深院 •一场深庭的微雨落了多少年打湿你我的发尖 •音韵平仄 悲欢离合 抑扬褒贬 •原来它们从未断绝
• 做完阅读我哭了,做完诗歌鉴赏发现我哭早了。 •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 每次做诗歌,只有三个字在脑海中来回飘荡: 读不懂,读不懂。。。。一首凉凉送给自己。
诗歌阅读的“入”和“出”
学习目标: 分析表面信息,揣摩作者意图和命题意图
周末考练题:
金陵新亭 李白 (唐)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座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做于安史之乱时。②周顗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 在新亭宴饮,周顗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 皆相视流泪。唯有,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对。” 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6 分)
小结
鉴赏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要着眼于他们所 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他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情感。
旧题重温
金陵望汉江 表面信息有哪些?作者意图?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同天下,开 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 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 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 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 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