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扰素研究进展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研究进展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免疫系统在长期 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识别病原入侵的 从而达到清除体 内病 毒的 目的 l 种能力 ) 的识 别和信 号放 大 , 而激 活 NF , 2 2 免疫调节作用 从 —B .

MP S E K. N 等炎 症信号 来放 大反 应 进 K ,R J K 』
干扰 素是重要 的免疫 调节因子。干扰索可增强
而依次激 活骨髓分化因子 8 , 苏氨 酸激酶, N 免疫球蛋白 IG 的受 体表达 , 8 丝/ F F g 从而有 利于巨噬 细胞 NK细胞 对靶细胞 的杀伤 以及 受体相关分子 6 - A ') T F ( R  ̄ , G p活化激 酶 ( A 对抗原的吞噬 和 K、 r 6 T K一 1和 I K复合物 , ) K 导致 N —B活化 及核转位 , FK 进一 T、 B淋 巴细胞 的激 活, 增强机 体 的免 疫应 答能力 。 可以 步诱 导1 N等表达 ; F 干扰素的表达还 可以通过介 导 l 型干扰素是天 然免役 和获得性 免疫 的桥 梁, K N f 的细胞毒性 j 促进 其增殖 , 节机体 l f f 涮 MY 8 非依赖性 的信号转 导 , D8 济导 l型干扰 索的 激活 N lg
收稿 I崩;o6o— l 2 o-1 5 0
维普资讯

6. 专 家论 坛
养 殖 . 饲 料 与
20 0 6年 第 2期
免疫 。另一方 i 斫Ⅱ型干扰索不但有激活 N K细胞 的 的 目的, i r J 通过对小 鼠的研究发现 这种效 Me o s w I
独特 的功能 , 掀起 了一场 研究干扰 素的热 潮。干扰 扰索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效果较 差。 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 很 多的病 毒对干扰 索敏感 , 而且 在病毒复制 的 干扰素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原则可 以有不同的分 任何 阶段都可 以发挥作用 。其作用 机制 , 概括是通 诱发多种 功能蛋 白因子如 P , KR A— 类 。根据免疫原性 和分子 结构 特点 可 以分 为 n 口 过问接的作用 , ,,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

干扰素

近年来,畜禽疾病出现了新病增多、老病新发、混感广泛等特点,治疗难度不断加大。

畜牧兽医工作者尝试了很多的方法和药物,对畜禽疾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和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控,本文就IFN的性质、应用等做一下详细、全面的介绍。

一、IFN的理化性质及分类:干扰素本质是蛋白质,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按细胞结构、来源分:分为两型。

Ⅰ型干扰素包括α-IFN和β-IFN等,是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α-IFN又称白细胞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分为23种亚型,亚型相互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β-IFN有一个亚型,有与α-IFN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α/β-IFN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Ⅱ型干扰素,又称γ-IFN(免疫干扰素)是由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与α、β干扰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非天然干扰素,非天然即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与天然干扰素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按疗效: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用药;长效干扰素一般指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半衰期长。

二、IFN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即可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其作用机理为: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质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活化的Th1细胞、CD8+ CTL和NK
Ⅱ型 IFNγ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
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
一、Ⅰ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 与Ⅱ型干扰素类似。
病毒病 慢性活动性肝炎
丙型肝炎 艾滋病 病毒性角膜炎腺病毒
病毒病原 HBV HCV HIV
HSV—1
疗效
约40%患者HBe 阴转,与激素联用可以 提高疗效
约25%~50%患者ALT下降或正常
抑制艾滋病患者HBV 的复制;延长HIV 带毒无症状者发病的潜伏期;
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痊愈率>90%
巨细胞病毒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n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 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 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n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但对没有抗 原性(或抗原性很弱),故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 亦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疗效
干扰素的作用
二、 Ⅱ型干扰素 (1)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
1)活化巨噬细胞; 2)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和增强CTL细胞的杀伤活性; 4)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5)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6)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 (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类似)。
n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 时,先把流感病毒加温灭活,然后与鸡胚绒毛尿 囊膜块一起培养,把没有吸附到细胞的灭活病毒 彻底洗去,在37℃条件下几小时之后去掉膜块, 另外加入新鲜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块,37℃培养过 夜后用活病毒进行攻击,结果发现流感病毒的繁 殖明显的被抑制了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特点。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来抵御病毒感染。

它可以增加细胞中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病毒的生命周期。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 抗炎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可能因不同类型的干扰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干扰素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指导和监测。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
在3 7℃条件下 几小 时 之后 去掉 膜块 , 另外 加 入新 鲜 的鸡 胚 绒毛尿囊 膜块 ,7℃培 养过 夜后 用 活病毒 进 行攻 击 , 3 结果 发 现 流感 病毒 的繁殖 明显地被 抑制 了_ 。这清楚 地说 明 , 活 l 灭
() 1根据干扰素 的来 源和理化 性质L , 4 可将其 分为 I J 型和
tr f s i to n il al n,fr o rp r du n l ia p l aino nefrnwee sn aie eii ,f in ad l ̄h /sl om fpe a ̄ sc mc l i Ig a d ci c l p i t fitr o n a c o e r u marzd, Ke i ds Itreo y  ̄r nefrn;C tkn s om fpe a ̄t yo ie ;F r o ro r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ora o A hi gi Si20 。56 :70—10 Ju l f n u A r. c.0 73 { }10 72 n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李洪
干 扰 素 研 究 进 展
侯相山, 王洪水 (营 业 院山 东 59 东 职 学 ,东 营2o) 71
摘要 干扰素 是一种 由体 细胞合 成和 分泌的 生物 活性蛋 白 , 1 7 自 9 年被 发现后 , 直是 细胞 因子基 础和 临床研 究的前 沿。概述 了干扰 5 一 素的概念及 分子结构 , 型及 来源 , 类 生物 学特性 , 能及作 用机 制 , 功 剂型及 临床 应用 。 关键词 干扰 素; 细胞 因子 ; 剂型 中图分类号 Q 6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0 1 — 6 l 0 0 — 10 — 3 57 6 1( )6 070 0 2

干扰素作用

干扰素作用

干扰素作用干扰素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个类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且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首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会通过融合、转录、翻译等方式把自身复制并释放到细胞外。

此时,细胞就会利用自身产生的干扰素抵御病毒感染。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后,会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内的基因转录和翻译。

这些基因调控作用可以抑制病毒RNA和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其次,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在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使得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调控失衡,从而形成肿瘤。

干扰素能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具体来说,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产生,从而减小肿瘤的供血。

干扰素还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调节免疫作用。

干扰素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杀伤能力。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提高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增强免疫应答。

在免疫失调的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通过应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减轻疾病症状。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蛋白质。

它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激活信号转导通路等途径,发挥其作用。

在临床上,干扰素有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对干扰素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会有更多的发现,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干扰素调研报告

干扰素调研报告

干扰素调研报告干扰素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市场竞争状况,为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专利和行业报告,了解干扰素的研发历史、疾病应用领域以及市场发展情况。

2. 专家访谈:选择了干扰素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他们在干扰素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3. 市场调研:通过在线调研问卷对相关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干扰素产品的认知程度、需求情况以及使用体验。

三、调研结果1.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情况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乙型肝炎、白血病、宫颈癌等疾病。

其抗病毒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被充分利用。

尤其是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干扰素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2. 市场竞争状况目前,市场上有多家企业生产和销售干扰素制剂,主要包括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

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干扰素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也存在一定差异。

3. 消费者需求和认知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干扰素的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人对干扰素的作用和适应症了解有限。

然而,当被告知干扰素的作用和疾病治疗效果后,多数受访者表示对干扰素产品的兴趣和需求。

四、调研结论1.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尤其是在肝炎、乙型肝炎和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干扰素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干扰素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种类繁多。

生产企业应在产品质量、疗效和价格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优化,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消费者对于干扰素的认知程度较低,企业在市场推广中应注重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认知程度和对产品需求的意识。

五、建议1. 加强科研合作: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干扰素的相关研究项目,加速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进程。

干扰素的抗纤维化作用在眼部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抗纤维化作用在眼部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抗纤维化作用在眼部应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刘金玲刘欢张晓融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4期摘要:纤维修复可有助于恢复组织的正常结构,但又可导致瘢痕的形成。

抗纤维化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干扰素(IFN)是一种生物制剂,在临床上能够很好地治疗纤维瘢痕性疾病。

本文主要回顾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纤维化机制,分析常用抗纤维化药物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总结干扰素在眼部的抗纤维化作用,探讨了干扰素应用的新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抗纤维化;眼部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feron in ocular anti fibrosis effectLiu Jin-ling, Liu Huan,Zhang Xiao-ro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Abstract: Fiber repair can help to restore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but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scar. There are several kinds of anti fibrosis drug.Interferon (IFN) is a kind of biological agents,and it is well to treat fibrous scar disease in the clinical. Here is to review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 fibrosis mechanisms of interferon, analyze th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 fibrosis drug, summarize the anti fibrosis effects of interferon in ocular, and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interferon.Key words: Interferon; Anti fibrosis; Ocular纤维修复可有助于恢复组织的正常结构,但又可导致瘢痕的形成。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福祉。

本文将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干扰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发现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目前,干扰素已广泛应用于肝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肝炎治疗中,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干扰素可以有效清除病毒,减少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乳腺癌治疗中,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干扰素还被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相关知识,包括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药物性质、临床应用等内容。

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内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

根据其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干扰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α、β和γ干扰素等。

其中,α和β干扰素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而γ干扰素则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一方面,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治疗中。

干扰素在药物性质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不易口服吸收。

因此,目前广泛使用的干扰素制剂主要采用注射剂的形式进行给药。

其次,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容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况,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

此外,干扰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临床应用方面,干扰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其次,干扰素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上述的主要应用领域,干扰素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白血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平衡问题,而干扰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使得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重要选择。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1954 年,日本病毒生物学家在牛痘疫苗研 究时发现了病毒抑制作用的物质并将之称 为“病毒抑制因子”。
干扰素的分类
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分为α、β、γ三 种类型。 其中IFN- α和IFN- β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 γ 称为Ⅱ型干扰素 二者生物学功能(抗病毒、抗肿瘤、免 疫调节)基本相同,来源不同。
干扰素的作用
免疫调节:调节机体免疫监视、防 御和稳定功能,使杀伤细胞、Tc细 胞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增强,使吞噬 细胞活力增强,增加或诱导细胞表 面主要相容复合物抗原的表达
抗病毒蛋白种类多
干扰素能诱生抗病毒蛋白来阻止新病毒 的产生。但在机体内还存在着其它很多 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的蛋白质,在抗病 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分类
据时效长短分
普通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短效)
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注射12小时 后基本排出体外。 需多次注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 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 价位比较低,300万剂量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常见普通干扰素
运德素 因特芬 赛若金等几十种品种
干扰素诱导产生的抗病毒蛋白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 2′-5′A 合成 酶(OAS)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 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 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 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 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 AVP )发 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干扰素受体,经 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 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 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杨一承 08生物技术1班 20082170104(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级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综述作为细胞因子之一的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三方面阐述干扰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并归纳干扰素治疗相关症型。

关键字:干扰素;临床应用;干扰素(Interferon IFN)能干扰病毒复制是一种细胞因子,由多功能细胞因子组成的异源家族。

当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

最初从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发现,能干扰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后来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

由于干扰素在临床医疗上的显著作用,以及在全球生物医药制品中名列人造胰岛素、乙肝疫苗之后,以排名第三的地位体现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现将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概述。

1干扰素的作用机制1.1干扰素对病毒的作用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理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1.2干扰素对癌细胞的作用INF可诱导转化细胞,增加癌相关抗原的表达。

使其对免疫反应的成分更加敏感。

并可调节细胞癌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终末分化。

活化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性,激活巨噬细胞,通过加强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某些癌症。

1.3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干扰素-γ的生物学特性与相关应用

干扰素-γ的生物学特性与相关应用

干扰素 -γ的生物学特性与相关应用摘要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干扰素,干扰素-γ最初被发现具有抗病毒效果,但在随后几年的研究中,研究者陆续发现干扰素-γ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抗病毒,干扰素-γ在肿瘤免疫调节、抑制细菌等方面具有卓越功效,干扰素-γ可通过干扰素-γ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基因抑制癌细胞,不同种类的干扰素可以激活不同的信号级联,并且它们可以相互作用以增强或降低反应,通过这种机制,干扰素-γ可以促进数百个不同的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SARS-CoV的复制。

关键词:干扰素-γ,免疫调节反应,癌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介绍干扰素-γ是唯一的Ⅱ型干扰素,并且已被证明在各类免疫调节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1, 2]。

干扰素-γ的主要是由主要由自然杀伤(NK)细胞产生,在特异性抗原的情况下,细胞毒性T细胞也能产生干扰素-γ[3]。

干扰素-γ在抑制肿瘤、炎症方面均有不同的作用。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研究了近几年关于干扰素γ在抑制肿瘤与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功能的报道,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干扰素γ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其他反应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相对应的治疗药物与免疫治疗方法。

干扰素-γ的常规抗肿瘤效果干扰素-γ的受体分为干扰素-γR1与干扰素-γR2两个亚基部分,干扰素-γR1主要负责配体结合,在干扰素γ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十分重要,干扰素-γR2长度与干扰素-γR1相比较短,功能方面更加倾向于传导信号,在配体结合中作用较小,干扰素-γR1与干扰素-γR2作为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类型。

当与干扰素γ受体连接时,干扰素-γ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将会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比如调节炎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相关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干扰素-γ下游的靶基因包括JANUS激酶,包括JAK1和JAK2、STAT1以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凋亡蛋白(Caspase)等,干扰素-γ可以通过Jak- Stat1 - Caspase信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JANUS激酶激活后,进一步激活STAT1,STAT1促进凋亡蛋白caspase 3和caspase 7转录合成,进而启动癌细胞凋亡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王斌斌1,2,王贵平2,李春玲2,莫内1(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收稿日期:2007-01-22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在一定的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特定细胞的基因控制所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糖蛋白[1]。

由Isaacs和L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并命名的。

IFN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并非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借助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异的生化反应而调控效应分子[2]。

IFN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

由于IFN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且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在兽医临床上,IFN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干扰素的分类国际最新分类标准,按IFN与受体结合的原则将其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3]。

TypeⅠ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α、β、γ、τ、ω等。

与TypeI受体相结合的IFN中,IFN-β、γ、τ、ω等的抗原性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一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

IFN-α又分13种以上亚型,如IFNα-1、2、3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la、1b、1c、1d以及IFNα-2a、IF-Nα-2b、IFNα-2c等。

TypeⅡ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γ。

TypeⅢ干扰素目前有三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

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

目前对IFN-α、β、γ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多。

IFN的来源因哺乳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及诱生条件而异。

人IFN-α来自白细胞,人IFN-β来自纤维细胞,均具有抗酸特性,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强。

IFN-γ来自人淋巴细胞,对酸性敏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比TypeⅠ干扰素弱,主要参与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也称为免疫干扰素。

2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2.1免疫调节作用IFN在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使用[1]。

IFN可增强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MΦ)对抗原的吞噬,有利于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及对T、B淋巴细胞的激活。

因此,IFN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TypeⅠ干扰素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可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调节机体免疫。

TypeⅡ干扰素不但有激活NK细胞的功能,而且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

在促进免疫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IFN-γ。

IFN-γ主要通过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向Th1型分化来调节免疫应答。

Kim[5]以IFN-γ质粒分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nv/rev、猪流感病毒(SIV)gag/polDNA疫苗共同免疫猕猴,结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以及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概述了IFN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学特性;进展中图分类号:S8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67(2007)03-0013-03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7年(第32卷)第3期专题综述13・・果IFN-γ能显著增强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Pertmer[6]以IFN-γ质粒与流感血凝素(HA)DNA疫苗共同免疫幼鼠和成鼠,发现IFN-γ可促进记忆性脾细胞由分泌IFN-γ和白细胞介素5(IL-5)转向只分泌IFN-γ,在幼鼠模型中还观察到以IgG2a为主的抗体反应。

Chow[7]报道IFN-γ质粒与乙肝病毒(HBV)DNA疫苗共免疫,可诱导显著的Th1型细胞免疫和高IgG2a抗体滴度,但明显抑制Th2型免疫反应和IgG1的产生,还观察到极其显著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

2.2抗病毒作用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是它不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多种酶来干扰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

病毒复制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受到IFN的抑制作用。

IFN产生以后,首先是结合在邻近的同种细胞的受体上,使该细胞产生多种蛋白,包括抗病毒调节物和转录调节因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三个IFN家族结合于不同的受体,通过类似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8]。

由于IFN同时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所以抗病毒效果比一般药物强而持久。

猪白细胞干扰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生物制剂,可用于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温和型猪瘟和牛病毒性腹泻,以及紧急预防小鹅瘟等,效果较理想[9,10]。

杨华[9]运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对小鹅瘟进行了试验性治疗。

实验表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进入自然感染病毒的患鹅体内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球蛋白、抑制病毒的繁殖。

刘万钧等[10]报道,猪白细胞干扰素在乳猪空肠结扎肠段中可明显干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繁殖活性。

猪白细胞干扰素对犬病毒性疾病(如细小病毒等)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而对犬非病毒性疾病基本无效。

大量试验证明,IFN可用来有效防治马立克氏病(MD)、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感(AI)、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痘(FP)、鸭乙型肝炎(DHBV)等禽病,随着禽类干扰素基因的成功克隆及表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产品的研究逐渐向临床过渡,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Plachy等[11]进行了鸡重组干扰素防治劳斯肉瘤病毒(RSV)的研究,Marcus等[12]采用饮水给药的方法进行了重组ChIFN-α抗新城疫病毒(NDV)的研究,均获得了显著的抗病毒效果。

在牛干扰素方面,牛病毒性腹泻(BVD)和黏膜病(MD)、单纯疱疹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腺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人多头瘤病毒、羊的慢病毒、猫和人的免疫缺陷病毒等在体外对重组牛干扰素都很敏感[13]。

2.3抗寄生虫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从以下3个途径实现:①通过激活MΦ,产生“呼吸爆发”,释放氧自由基,通过氧自由基攻击脂质膜,破坏寄生虫体达到杀灭目的;②通过L-精氨酸途径发挥作用,由活化的MΦ产生NO,从而抑制靶细胞的DNA合成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致使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③IFN诱导成纤维细胞和MΦ合成吲哚胺-2,3-双氧酶,使色氨酸大量分解,导致虫体色氨酸缺乏,从而抑制虫体在体内的增殖[14]。

IFN-γ具有比较强的抗球虫作用,能提高实验雏鸡的相对增重率,降低球虫卵囊排出量和肠道病变。

Min[15]在研究多种细胞因子对艾美尔球虫DNA疫苗的佐剂效应时,发现IFN-γ基因可显著抑制该寄生虫的增殖。

Gazzinelli、Suzuki、Johnson及Murray等[16]分别对弓形虫的研究发现,IFN主要是通过第一和第二种途径发挥作用。

2.4抗肿瘤作用IFN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至少对数十种肿瘤有效。

IFN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复杂的,主要有3个方面:①抑制肿瘤病毒的繁殖;②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③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IFN抗细胞分裂活性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高500~1000倍。

且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的G1期[1]。

王鲁等(2005)利用裸鼠模型研究IFN-α对肝癌的影响,通过对肝癌转移复发、肿瘤生长的抑制、肝癌血管的形成、肝癌血管内皮等指标,发现IFN-α可干扰内皮细胞基因转录水平来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抑制肝癌血管生成,降低肝癌的转移与复发。

IFN-γ还能增强癌胚抗原(CEA)DNA疫苗的抗肿瘤效果,观察到高水平的Th1型免疫反应和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作用,血清中IFN-γ分泌显著增高而白细胞介素4(IL-4)显著降低,呈现保护性免疫反应,因而不仅能抑制肿瘤的发展,而且能抑制转移性同源CEA阳性P815瘤细胞的生长[17]。

2.5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IFN-τ对反刍动物的繁殖起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怀孕识别信号,IFN-τ可抑制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转录,调节专题综述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王斌斌,等14・・子宫内膜的雌激素、催产素等的受体(但不调节孕酮受体),延长黄体寿命。

Godkin等[18]研究发现,绵羊妊娠识别阶段,OPT-1(IFN-τ)在妊娠第15~17天达到峰值,OPT-1可以诱导子宫内膜中某些蛋白分泌增加,还有抗溶黄体和促进胚胎着床作用。

Lebon等[19]发现牛IFN-τ是一种孕体分泌蛋白,不但可延长黄体寿命,还能减少发情期奶牛及子宫上皮培养液中前列腺素F型(PGF)的分泌。

IFN对妊娠的识别与维持作用确切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据推测,可能是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来达到妊娠维持作用。

3干扰素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首先,从多个角度对IFN的结构进行改造,以赋于其新的功能以及大量生产高质量的IFN制剂,可能是最重要的两大问题。

不同IFN的组织亲和性和生物学作用亦有待了解,IFN的提纯和测定方法尚不够稳定和简化。

近年来IFN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IFN产品面市。

但目前IFN的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动物IFN的研究滞后,且由于经济价值的原因,在兽医临床的应用上还主要局限于宠物疾病的治疗。

在食用动物疾病的治疗主要局限在试验阶段,主要辅助治疗病毒病和寄生虫病,而且大多数集中在猪、鸡、鱼等少数动物。

在临床应用效果上,IFN的副反应一般较轻,但随着应用浓度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发现肌注IFN可能引起发热反应,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及疼痛。

极个别发生病毒抗体下降、血沉加速和谷丙转氨酶(S-GPT)上升,使用IFN后血中出现IFN抗体等,而且其部分原因尚不清楚。

反应严重者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暂时性减少,但停药后即恢复。

有报道认为,大量重组IFN-τ的使用会引起体温增高,黄体酮循环浓度降低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这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