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特别自首制度正文

【摘要】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我国刑法理论界将自首分为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
特别自首是基于一般自首基础上的自首,具有特殊性。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准自首的选择与竞合。
【关键词】特别自首;竞合;中外对比一、自首的构成要件及外在表现形式(一)构成自首应具备的条件1、自动投案的认定自动投案,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没有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然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未被群众扭送时,主动将自己置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审查与裁判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自愿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接受审判的行为。
笔者认为,自首,本质在于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与违背犯罪人意志的被动归案是无法相容的。
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被指控的罪行,或为坦白,或为供认,不能认定为自首。
何为自动投案?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最高法院《解释》规定:“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然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这是典型的自动投案行为,另外《解释》的第3款和第4款还规定了7种视为自动投案的行为,也可称之为“准自动投案行为”。
①《解释》所概括列举的种种自动投案的情形,较好地把握了刑法典设立自首制度,鼓励犯罪人认罪悔过、节约司法资源的意旨。
初探自首制度

初探自首制度[摘要]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制度。
正确适用自首制度,对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进而有效地实现刑罚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刑法确立的自首制度的定义、价值、形式,以及司法实践中对自首的认定进行分析,阐述自首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并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完善自首制度提出笔者的看法和司法建议。
[关键词]自首;自动投案;特别自首;坦白自首制度,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刑法中都有规定。
在我国,这项制度更是远流长。
中国汉律就有“先自告,除其罪”的规定。
唐律有“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
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等。
宋刑统及明清律,大致与唐律规定相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一贯采取从宽处理的原则。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为,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一、自首的本质与价值分析要辨别什么是自首,及自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必须对自首的本质有清楚认识,同时自首作为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下面做分别分析。
(一)自首的本质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自首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具体的量刑制度,归属于从宽处罚的法定量刑情节的范畴。
在我国量刑亦称为“刑罚裁量”,它是指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础上,根据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权衡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轻重,依法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并决定对犯罪人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司法审判活动。
笔者认为,自首的本质在于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愿意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表现为犯罪分子愿意受到国家的追诉,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
从相关案例浅谈自首制度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是惩罚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
关于自首的认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容易产生分歧,本文从几个案例着手,尝试厘清自首制度。
一、案例的引出我国刑法第67条明确规定了自首制度的构成条件、处罚原则。
正确地适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及时侦破和审理案件,以达到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涉及自首认定的案件纷繁复杂,司法实践对自首的认定分歧在所难免,为此本文将从四起案件谈起从而对自首的认定进行几点思考:案例一:2009年5月23日,被害人陆某的妻子发现陆某失踪后,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经侦查,确认赖大光有重大作案嫌疑。
同月26日,公安机关电话通知赖大光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赖大光到达公安机关后,公安人员经对赖大光驾驶的轿车后备箱进行检查,发现有残留血迹,即对赖大光进行讯问,赖大光随即供述了杀害陆某的犯罪事实。
案例二: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被告人余某某以与他人合作经营为名,采取编造虚假合作项目等方法,共骗取他人人民币80余万元。
2010年1月22日上午,公安人员找到余某某的母亲江某询问相关情况,江某向侦查人员反映:余某某可能住在邻县表哥家中;侦查人员经过侦查,于当天下午3时许将被告人余某某抓获。
余某某被抓获时未作任何反抗,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案例三:2009年10月23日,被告人梁某在自己经营的食品店内将店员韩某杀死后将尸体埋藏在菜地。
案发后,公安机关根据掌握的情况到被告人梁某家调查,从洗衣机中查获了带血迹的短袖衬衣。
公安人员据此对被告人梁某进行传唤,梁某面对短袖衬衣即供认了其作案的经过。
案例四:被告人盛某某因有抢劫嫌疑被通知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但其不交代其犯罪行为。
在调查中,警方发现盛某某另有赌博的违法行为,即对其处以行政拘留七天的处罚。
在此期间,被告人盛某某以自首书的形式向警方如实交待了抢劫罪的犯罪事实。
刑法自首的规定有哪些?

刑法自首的规定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但部分犯人自首后依然有判处死刑的可能。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一、刑法自首的规定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但部分犯人自首后依然有判处死刑的可能。
如果对自首后的犯罪嫌疑人过于普遍地从宽处罚会产生弊病,与预防犯罪的目的相悖,尤其是对社会危害大的罪名。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对自首者的适当量刑是自首从宽制度得以正确进行的保证,根据中国刑法第57条规定的量刑一般原则和司法实践经验,一般认为,自首量刑的一般原则应掌握下列几点:1、主要根据犯罪事实。
犯罪人投案自首可以使其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持续状态结束,但是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不会因自首而消灭。
犯罪人投案自首,仅仅表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态度,并不会改变其原来犯罪事实。
因此,审判人员在决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首先按照自首者罪行的轻重对照有关法律,拟定一个刑罚幅度,而后结合自首的从宽情节,所以要把握好度,做到严宽适度,不枉不纵。
2、具体考虑自首情况。
主要包括:(1)自首的时间。
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
(2)自首的原因及动机。
犯罪人犯罪之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悔罪态度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的,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量刑时也要考虑;(3)交待罪行的情况。
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浅议

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浅议1.自首的含义及意义自首制度的含义自首,是指行为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这是我国刑法对自首的明确规定。
自首制度,是有关自首的条款的统称,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
自首制度设置的初衷是出于惩罚与预防犯罪、司法机关的利益衡量及教育犯罪人重新做人的双重考虑。
司法机关对犯罪人适用自首制度,想以较小的成本支出来最大程度地遏制犯罪,从而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司法实践中,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在适用刑罚时,要宽严适当,当严则严,该宽则宽,注重宽与严的协调统一。
对严重刑事犯罪中的自首行为也要依法予以考虑,应当法严密、刑罚严厉、执法严肃,坚持从宽惩处,这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又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明我国刑法在实施自首从宽的原则时,不仅实现了惩罚犯罪的功利效果,而且还实现了国家、社会的预防犯罪的效果。
自首的本质,在于犯罪人基于本人的自由意志而自愿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刑事责任。
由自首的本质及由其所反映的自首犯人身危险性强弱的特征出发,刑法根据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和刑罚个别化的原则设置了自首,并确定了自首从宽的原则。
研究意义1.有助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贯彻执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
”我国制定的如累犯从重,自首、立功从轻、减轻等一系列的刑罚制度均是以该政策为指导。
我国刑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自首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贯彻执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而且能发挥其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积极作用。
关于自首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自首的定义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愿意接受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
二、自首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自首和立功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自首的条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自首的条件1. 自首的主体必须是犯罪分子,包括已经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以及犯罪后企图逃避处罚的人。
2. 自首的时间必须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
如果犯罪事实已经被司法机关发现,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可以认定为自首。
3. 自首的内容必须真实、完整。
犯罪分子在投案时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得隐瞒、歪曲或者虚构事实。
4. 自首的动机必须是为了悔过自新,接受司法机关的处理。
四、自首的法律后果1. 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其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且自首情节较好的犯罪分子,司法机关可以免除其处罚。
3. 自首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依法减刑、假释。
五、自首的特殊规定1. 重大犯罪案件的自首。
对于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分子在投案自首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自首。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在投案自首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未成年人自首。
对于未成年人自首,司法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其年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论自首制度的疑难问题

对单 位 自首 , 存在这 么两 个特殊
问题 : 、 l 如果法 人成 员代 表法 人投案 并 如实 交待 r法人 的罪行 以后 , 法人 成 员为 自己免受 惩 罚 逃 避裁 判 , 那
么 法人整 体还 能否 被认 为是 [酋呢? 1‘
的 修改 , 笔 抒 认 为 , 但 自首 制度 类 型
的 忘法 创 新 或 者 说突破 却 并 未引 起 刑法理 论 界的应有 关注 , 导致 传统 刑
法 理 沦耐  ̄ - 1 0 的 类 型 划 分 略 显 度
特别 自首 。 刑法 》 《 第一 百六 十 四
条 第三款 规定 , 贿人在 被追 诉前 主 行 动 交代行 贿行 为 的 , 以减轻 处分 或 可
不影 响单位 自 的法 律效力 , 因为单 位成员 代表 单位 投案 自首 , 交待 单位 罪行 已经是 单位 }身 的 自首 行为 , ] 而
该 自 首 行 为 并 因 为 单 位 成 员 的 逃
限于上 述 类 贿赂犯 罪 ; 须 是在刑 必
法规 定的上 述三 种犯 罪被 追诉 之前 ,
行 为 的 ,可 以减 轻处 罚 或 者 免 除 处 罚 ;第三 百九 十二 条第二 款规 定 , 介 绍 贿 赂人 在 被 追诉 前主 动交 代 贿 赂 行 为 的 ,可 以减轻 处 罚 或 者 免 除 处 罚。 只有实施 了现 行刑 法规定 的特 定
2 如果继 任 的法 人代 表人 ( 、 他本 人并
自首 、
对 于单位 自首 的条 件 的认 识 , 目
根据 《 刑法 》 六 十 七条 第 一 款 第
的规定 , 一般 自首是指犯 罪 分子犯 罪
前还 是 主要体现 了 自然 人 自首“ 条 三
可以认定自首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自首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法律关于自首的规定,包括自首的概念、自首的类型、自首的认定标准以及自首的法律后果。
一、自首的概念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
二、自首的类型1. 一般自首: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包括自首于司法机关、自首于群众以及自首于其他机关。
2. 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三、自首的认定标准1. 自动投案: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没有等待司法机关的追捕、传讯,而是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
自动投案的表现形式有:犯罪分子直接向司法机关投案;犯罪分子通过亲友向司法机关代为投案;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尚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主动投案。
2.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分子对司法机关提出的问题,不隐瞒、不歪曲、不虚构,如实地陈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完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动机、目的、手段、情节等;- 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后果;- 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过程。
3. 犯罪分子自愿供述:犯罪分子自愿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的本质特征。
自愿供述是指犯罪分子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供述自己的罪行。
四、自首的法律后果1.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免除处罚:对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3. 对特别自首的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犯罪较轻,可以依法免除处罚。
2022刑法中的自首制度研究综述报告

刑法中的自首制度研究综述报告1.前言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是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之基本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
该项制度在感召、敦促犯罪人认罪投诚、悔过自新,自我改造以及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避免累及无辜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功效,对于有效实现预防犯罪之刑罚目的,贯彻和落实罪责相适应的刑罚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历来十分重视自首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正确实施。
立法上看从建国初期的行法律到相继颁布的两部刑法典都对自首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
理沦研究上看,自首制度也一直为我国刑法学界所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共发表近百篇篇有关自首制度的专题论文,公开出版关于自首制度的专题性论著一部,另有大量以自首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从然我国刑法界对自首制度的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但在制定新刑法时旧刑法存在的问题井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且新刑法的制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对自首制度的理论研究时远远不够的。
所以再次对自首制度进行探究有这现实的意义。
2.自首制度的概况2.1国外研究概述正因为自首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所以让界上多数国家都对自首制度进行研究并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相关的自首制度。
因为国外关于自首制度的古代文献留下的十分少,所以只有通过国外现行的方法来透视他们的研究现状及各自自首制度的特色。
中外文化的差异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导致各国在_立法法模式上采取了不同的类型,各具特色、互不相同。
综观各国刑法中关于自首规定的立法模式,大致有下列诸种类型:(一)总则法模式该种立法模式是指自首制度规定在刑法总则中,适用于刑法分则的一切犯罪。
其特点是,突出量刑公正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未设专条定义,仅将之作为量刑时从宽处罚的一个情节,其它同类规定在一起,供法官在决定刑罚时考虑。
如1976年《罗马尼亚刑法典》第74条第3项规定,将犯罪分子向国家机关自首、审判时坦白、帮助发现或捕获同犯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作为可以减轻责任的三种情节之一。
浅析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浅析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作者:王宁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28期王宁山东君诚仁和律师事务所,山东菏泽 274000摘要:古代各朝的刑事法律都有规定其适用的原则,自首制度则是其原则之一,直至今日,自首制度仍是刑法中定罪量刑的量刑情节。
此制度自古代第一朝代即夏就出现了相关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周时期形成了雏行,经历了秦汉的确立,唐朝的鼎盛,宋明清三朝的发展,演变为现代刑法中适用惩罚与宽大原则的不可缺少之制。
现代法律把对古代制度的积极继承与自身社会情形相结合,使得自首制度在现代刑法中规定的更加合理性。
关键词:古代自首;自告;代首;犯罪未发自首减免刑法的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特色规定,给予犯罪者宽大的处罚,使得官吏在处理案件时有了更为准确的定案标准,社会得到稳定。
研究自首制度,一方面体现出古代法律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法律的前进性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
1 我国古代自首制度的演变历程1.1自首制度的源来古代的自首制度从萌芽到现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各朝代的规定中不断地改善,走向成熟。
夏商时代的立法制礼活动,受制于当时人们所认识的“《洪范》”(天法),此文献中的“守”字同于“首”,其载有处罚庶民犯罪,要区分预谋犯罪、实施犯罪和犯罪后自首,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罚,才能有效地惩治犯罪[1]。
在《辞源》记载的几十种“首”的意思中“有咎自呈及告人罪曰首……”的“首”字与现代法律中的自首最接近。
此时虽出现首的字眼,但未将其纳入法律原则中。
在我国奴隶时代的西周时期,依据西周史料记载,罪犯后将犯罪的事讲述出来,所犯的罪或者大,也不杀[2]。
表明了该记载与自首有着一定的联系,将西周视为我国古代自首制度的萌芽也未尝不可。
由此,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自首制度是在西周的时候形成的雏形。
1.2我国古代刑法中自首制度的建立时期秦代的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条目繁多,法网严密,且在内容上广泛、具体,在刑事法规方面规定的更是较多,在刑事司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自首制度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自首制度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首制度是一个法律制度,它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抓取后,自愿向司法机关交代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可以作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认罪和悔罪,同时对于短小案件或未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也可以加速犯罪的查处程序,减少社会不安全感,同时也降低戒备心理和恐惧感。
在我国,自首制度历史悠久,位于刑法的第六章,适用范围广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自首取证难、自首条件的限制、自首的效力等等。
因此,探究自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自首制度的理论,有以下目的和意义:1. 探究自首制度在法律适用上的规定和刑事策略,以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自首制度的好处和限制。
2. 建立中国特色的自首制度思想体系,深入阐明我国自首制度的内涵、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3. 对中国自首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和诊断,尝试提出改革建议,为完善自首制度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自首制度的概念、历史与现状。
探讨自首制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了解国内外自首制度的现状。
(2)自首制度的适用范围与自首行为的认定。
细化自首制度的适用原则和自首行为的实质认定。
(3)自首制度的效力问题。
探讨自首制度的效力和局限因素,并对提高自首制度的效力提供对策。
(4)自首制度与法律制度的整合问题。
分析自首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存在的冲突与协调,并研究如何更好地将自首制度整合到整体的法律制度中。
(5)自首制度在刑事审判中的作用与价值。
分析自首制度在刑事审判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探讨自首制度与判决情况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文献法:收集和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包括法规、司法实践、学术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2)理论研究法:从法理层面对自首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构建起自首制度的理论体系。
(3)统计学研究法: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自首制度的适用情况和效果。
论自首

论自首自首制度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某些单行刑法以及1979年刑法也对自首制度做了规定,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在吸取司法实践经验和刑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对自首制度做了补充和修改。
我国刑法规定的自首制度,是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为根据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
通过自首从宽原则的实施,对于分化与解犯罪势力,迅速侦破刑事案件,感召犯罪分子主动投案,激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及时打击和预防犯罪,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自首的成立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是有所区别的。
关于一般自首成立条件,曾存在三种见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首成立的条件是:犯罪未被发觉,犯罪人自动向司法机关投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自首成立的条件是: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所犯罪行。
第三种观点认为,自首成立的条件是:自动投资,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接受国家审判。
我国刑法第67条第1款采纳了第二种观点,但是我们认为应把“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作为自首成立的第三个条件。
(一)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一般自首成立的本质条件,是其他条件的基础。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于犯罪之后,尚未归案之前,自行投于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所投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候交代犯罪事实的行为。
对自动投案我们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动投案须发生在尚未归案之前。
投案行为通常实行于犯罪分子犯罪之后,犯罪事实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以前,或者犯罪事实虽然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犯罪人尚未被发觉以前,或者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已被发觉,而司法机关尚未对犯罪分子进行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以前。
论我国的自首制度及其改革建议

面 。 因此 , 探讨 自首从 宽 处罚 对 于促 进刑 罚 目的 的 实 现价值也 应该从 这两个 方面来 分析 。 ( ) 殊预 防之 价值 1特
所谓特 殊预 防 , 指通 过对犯 罪分子适 用刑罚 , 是
自首从 宽 , 我 国长期 坚 持 的一项 刑 事政 策和 是
具 体 的刑 罚制度 , 是我 国刑法 理 论 中惩 办 与宽 大相
3 8
王
烁
论 我 国 的 自首 制度 及 其 改革 建 议
所 谓一 般预 防 , 指通 过对 犯罪 分子 适用刑 罚 , 是 威 慑 、 戒潜 在 的犯 罪 者 , 止 他 们走 上 犯 罪 道 路 。 儆 防 即 通 过 对 现 实 中 的 犯 罪 分 子 进 行 刑 罚 处 罚 , 而 实 从 现 社 会 中 怀 有 犯 罪 倾 向 的 潜 在 犯 罪 人 畏 于 刑 罚 处 罚 的严 厉性 , 以及 对 犯 罪 所 能 获 得 利 益 的 难 以 期 待 性
了一定 的认识 和悔 悟 。而且 多 年 的实践 经 验表 明 ,
的 ’ 4 ’] ’ 。而预防犯罪 就是我 国对 犯罪 分子进 行刑 事处罚所 希望达 到 的 目的 以及 效果 , 是 我 国刑法 也
学 理 论 中 刑 罚 的 目的 。
“ 多犯罪 人正是 在这一 制度 的有利感 召下 , 上 了 许 走
弃 旧 图新 、 罪伏 法 、 极 改造 、 新 做人 。可 以看 认 积 重 出 , 不 以“ 在 悔罪 动机 ” 自首要件 下 , 案 自首 的犯 为 投 罪人对 自己的犯罪 行 为毫 无 悔 过 , 只是 为 了 得 到 司 法机关从 宽 的刑 事 处 罚 , 旧图 新 、 罪伏 法 、 弃 认 积极 改造 、 新做人 等等 又 能 够从 何 说 起 呢 。所 以这 是 重
论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论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摘要:自首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可知自首制度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对自首制度立法沿革的考察,在推动现今自首制度研究、发展和完善方面,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鉴于此,本文在对自首制度历史沿革作简要回溯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历史,择重而述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特征并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自出自告自首特征价值自首减免刑罚作为定罪量刑的刑罚原则一向被认为是中华法系所特有的刑罚制度,历代封建刑法都非常注重犯罪自首的问题。
自首制度最早产生于何时,至今还无法律文献的确凿证明。
其理论基础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斯为过矣”。
“即,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如果有过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这种敦促有罪过之人勇于改正的思想,是对罪犯实行阶级软化的政策,旨在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自首制度的确立关子我国自首制度的发端问题,理论上有两种学说。
一说认为自首制度的源头可以考至夏朝。
《尚书〃洪范》记载:“凡厥庶民,有酞、有为、有守。
”即,凡是处罚庶民的犯罪,其中有预谋犯罪的、有实施犯罪的、有犯罪后自首的,只有区别这些情节,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罚,才能有效地惩罚犯霏。
二说认为奴隶制的西周时期,《尚书〃康浩》记载:“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即,犯罪人已经把犯罪事实全部供述出来了,虽然犯罪情节严重,也不应处死。
认为是中国古代自首制度最早的文字记载。
但确切地说,中国古代自首制度是在秦朝正式确立的。
秦之《法律答问>中记载:“把其段(假)以之,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
其得,坐藏(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
9即,问:携带所借官家物品逃亡,被捕获或者自首,是否应当作为盗窃论处?答:自首,以逃亡论罪。
如果被捕获,按赃数以盗窃论处;如果盗窃罪轻于逃亡罪,则仍以逃亡论罪。
但秦律严于法治,自首只能减刑,不能免刑。
如《法律答问》记载:“隶臣妾系城旦春,去之,以奔,未论而自出,当答五{一,备系日。
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难点:
1.自首的界定:自首是否真实有效,需要评估自首人的主观动机、言行举止、犯罪情节等多种因素,但现行刑法未对自首的具体标准作出规定。
2.自首的程序规定:自首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程序中的权利保障,在目前的实践中尚存在问题。
3.罪行认定:自首只能在被发现、被抓捕等情况下自行投案才能起到减轻刑罚的作用。
但在实践中,自首的行为是需要得到司法机关认定的,司法机关认定罪行的依据和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关键问题:
1.建立自首标准:明确自首的概念,规定自首行为的具体标准,防范自首作为降低刑罚的途径被恶意滥用。
2.完善自首程序:规定自首的手续、程序,保障自首人的基本权利,提高自首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
3.依据法定事实认定罪行:明确判断自首是否真实有效的具体标准,建立科学、客观的认定罪行的依据和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自首制度的本质与价值探讨

自首制度的本质与价值探讨摘要:自首制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淘汰与选择中发展并延续至今,它凭借着公平与争议的价值取向,在法律制度的长河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茫。
自首制度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量刑制度,更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
本文着重对自首制度的本质与价值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自首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自首制度;自首制度本质;自首制度价值一、自首制度的历史考察(一)自首制度的起源自首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学界,通说认为西周时期就已形成了自首制度的雏形,秦律最早将自首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文确定下来。
《唐律》中的自首制度相当完善,有极高的立法水平,原因在于其自首制度历经了五朝刑律并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宋承唐制,与唐律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完善:一是扩大了自首的范围,包括了“犯罪已发”的自首;二是宋律将“坦白”纳入“自首’之中。
明律以唐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内容与具体的文字表述。
清朝的自首制度几乎全部承袭《明律》,虽无重大突破,但也做了一定的补充。
(二)现代法中有关自首制度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颁行了一些单行条例,其中有许多规定都与自首制度有关。
新中国1979年刑法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立法中关于自首制度规定合理因素,在总则部分用一条一款规定了自首制度。
此刑法颁布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提高司法效率,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司法解释,使得有关自首制度发面的规定越来越完善。
二、自首制度的本质溯源(一)“悔罪说”和“主动承担刑事责任说”“悔罪说”主张之所以设立自首制度,对自首犯从宽处罚,其本质上是因为犯罪人对自己罪行的悔悟。
对自首犯从宽处罚正是要体现儒家“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也是我国宽大与惩办相结合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
“主动承担刑事责任说”主张设立自首制度对自首犯从宽处罚的本质是,犯罪人在犯罪后能够主动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降低,因此对其从宽处罚。
简论我国刑事自首制度的相关问题

犯 罪性 质 、 节 的 犯 罪 事 实 , 当认 定 为 情 应 自首 。 三 、 国《 法》 我 刑 中的 特 殊 自首 《 法 》 第 六 十 七 条 第 二 款规 定 的 : 刑
自首 , 一 定 程 度 一 讲 , 明犯 罪 分 子 认 从 l 表 z _
罪 服 法 真 诚 悔 过 .也 意 味着 犯 罪 分 子 终 止 了因 自己 的犯 罪 行 为 而造 成 的 危 害 社 会 的 持续 状态 ,表 明犯 罪 分 子 的 人 身 危 险 性 减 弱 。这 种 本 质 决 定 了我 国法 律 对 自首 行 为 理 应从 宽处 罚 。而 国家 规 定 自 首 制 度 的 意义 则 在 于 鼓 励 犯 罪 分 子 主 动
以 上 七 种 “ 法 》 六 十 七 条 规 定 的 自动 投 案 刑 第 行 为 的标 准 存 在 一 定 差 距 ,但 只 要 符 合 “ 实 供 述 了 自 己 的罪 行 ” 条 件 . 者 如 的 笔
认 为 , 应 当视 为 自首 。 都
简论我 国刑事 自首制度的相关 问题
单 立 明
( 龙 江孟 繁 旭 律 师 事务 所 , 尔滨 10 8 ) 黑 哈 5 0 0
【 关键词】 自首 : 刑法 : 特别 自守
我 国 自首 的本 质 和 意 义 根 据 修 订 后 《 法 》第 六 十七 条 规 刑 定 , 自首 是 指 行 为人 在犯 罪 以后 自动 投
( ) 罪 分 子 必 须 如 实 供 述 自 己 的 二 犯
罪行
和裁 判 。 不管 是什 么原 因导 致 犯 罪 分 子
“ 实 供 述 自己 的罪 行 ” 指犯 罪 分 如 是 子 自动 投 案 后 ,如 实 交 代 自己 的全 部 罪 行 , 自首 的本 质 特 征 , 自动 投 案行 为 是 是 的实 质 内容 和 合 乎 逻 辑 的 发 展 。进 一 步 说 明犯 罪 分 子 愿 意 悔 改 ,也便 于 司法 机 关 进 一 步 开 展工 作 根 据 《 法 》 《 释 》 规 定 , 如 刑 和 解 的 对 实 供 述 的理 解应 注意 以下 几 点 : 1犯 罪 分 子 投 案 后 所 交 代 的 必 须 是 . 犯 罪 事 实 ,而 不 是 因 法律 认 识 错 误 而交 代 的违 法 行 为 或 者 违 反道 德 规 范 的行 为 事实 。 2犯 罪 分 子 投 案 后 所 交代 的 必 须 是 . 自己的 犯 罪 事 实 .即 必须 是 自己实 施 并 由 自己 承 担 刑 事 责任 的犯 罪事 实 。投 案 人 所 交 代 的 犯 罪 事 实 , 可 以是 一 罪 , 既 也 要 以是 数 罪 ,既 可 以是 投 案 人 单 独 实 施 的 , 可 以是 与 他人 共 同实 施 的 。 也 3犯 罪 嫌 疑 人 决 心 投 案 自首 . 应 . 就 当按 照 实 际 情况 , 全 、 底 地 交 代 自己 完 彻 所 实施 的罪 行 。 如果 由于 主客 观 因 素 的 影 响 ,犯罪 嫌 疑人 只能 交 代 自己的 主 要 的 或 者 基本 的犯 罪事 实 .既 能 据 以确 定
论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论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事实被查明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或公安机关自愿主动向自首,表明犯罪事实,并表示悔过态度的一种处罚减轻制度。
自首制度一方面是根据我国法律原则,关注犯罪人员的悔悟和改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治建设中对犯罪惩治手段的综合考虑。
自首制度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自首制度是法律尊重人权的表现。
任何罪行都会对犯罪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自首制度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种主动向法律机关交待犯罪事实的途径,有助于减轻犯罪人员的罪恶感和内心的压抑,从而保护犯罪人员的人权。
其次,自首制度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确实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罪责。
这时,犯罪嫌疑人主动自首,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和线索,为案件的查证提供方向,有利于案件的侦查、审理和定案,提高执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再次,自首制度对于犯罪惩治有重要的威慑作用。
宣扬自首制度,能够让犯罪分子明白,犯罪行为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但如果主动向法律机关自首,并表明悔改态度,法律将会对其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宽大处理,这可以起到其中一种程度上的威慑作用,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然而,自首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自首制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一些本来不该被追究的刑事责任的人存在误判的情况。
有些犯罪嫌疑人由于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或误判,可能会主动自首,从而受到不应有的刑罚,这对这些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是一种侵犯。
其次,自首制度可能会被一些犯罪人员利用,以逃避应有的刑罚。
自首制度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逃避追究责任的机会,特别是当有证据能够证明其犯罪事实的时候,一些犯罪分子可能会选择自首,以期望通过自首获得较轻的刑事处罚。
最后,自首制度也存在社会舆论的影响。
当一些重大犯罪案件出现时,犯罪嫌疑人的自首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有时,公众对于犯罪嫌疑人自首后能否获得较轻的刑事处罚存在质疑,这样的舆论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一定的冲击。
唐代自首制度研究

唐代自首制度研究唐代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一种重要制度,指的是被犯罪者主动向司法机关自愿投案,以求减轻或豁免其刑罚的制度。
自首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并且在犯罪预防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唐代自首制度进行研究,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唐代自首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初主要是鼓励持刀行凶者自首,以消除仇恨,维护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扩大到其他犯罪领域,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刑事制度。
其次,唐代自首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初至贞观年间,此时自首制度主要体现为慰藉性质,对自首者给予宽恕和宽容。
第二阶段是贞观至中唐时期,此时自首制度开始体现出对犯罪者的惩罚性质,虽然仍然给予自首者一定的减轻刑罚的幅度,但惩罚力度相对增大。
第三阶段是中唐至晚唐时期,此时自首制度进一步强化,成为犯罪者规避刑罚的重要途径,惩罚力度进一步减轻。
唐代自首制度的运作主要包括自首的条件以及自首者的权益。
自首的条件主要包括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无其他重大犯罪等。
自首者的权益主要体现在减轻刑罚方面,比如可以减轻死罪为徒刑、减轻徒刑为杖刑等。
此外,自首者还可以得到宽待,包括避免以死罪或丧失财产权的处罚、减轻等级刑等。
唐代自首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首制度鼓励犯罪者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
其次,自首制度提供了一种犯罪预防机制,使犯罪者能够在犯罪之后主动投案,减少了逃亡、再犯罪的可能性。
再次,自首制度体现了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司法制度更加公正合理。
最后,自首制度的运作对唐代社会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通过自首的案例,可以对其他潜在犯罪者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唐代自首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演变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刑事制度。
自首制度的运作主要包括自首的条件和自首者的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犯罪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内容摘要:我国刑法典规定的自首制度,是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为根据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表明我国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通过自首从宽原则的实施,获得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预防犯罪结果。
本文针对自首的构成要件、外在表现形式、准自首、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自首形式、我国刑法对自首的量刑处罚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正确理解自首制度,预防犯罪。
关键词:自首自动投案准自首量刑“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并接受审查和裁判, 是自首. ”自首制度在中国的立法设置和司法适用源远流长, 有关于此的理论研究也历久而弥新. 自首制度对于司法机关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自首含义的确定(一)自首的本质自首的本质,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能准确地体现自首制度立法的精神实质。
即设立自首制度的基本指向、基本目的应当在本质中得到体现;第二,它贯穿于自首行为的始终,同时普遍适用于自首的各种情形,普遍适用于各类自首;第三,它是自首本身的特质,能将自首与其他现象或制度区别开来。
2、自首的本质是“如实供述” 。
(1)如实供述能准确体现自首制度立法的精神实质。
国家设立自首制度就是为了正确运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以准确及时地惩治犯罪,节约司法资源。
只有犯罪人犯罪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才能使国家设立自首制度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
(2)如实供述贯穿于自首行为的始终,同时普遍适用于自首的各 种情况。
自首制度都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制度,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自 首范围的变化、成立要件的变化等等。
但是无论自首制度如何变化, 能适用于自首制度的通则性内容就是如实供述。
不管是一般自首,还 是准自首和特别身首,唯一不变的要件就是如实供述。
(二)自首的构成要件1、根据我国刑法关于自首的规定,构成自首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 件:(1 )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未被发现,或者犯罪 分子虽被发现,但尚未受到司法机关询问、传唤或尚未被司法机关采 取强制措施之时,自动投案的行为。
自动投案一般是犯罪分子主动向 公安、检查、司法审判机关投案,并自愿置于其控制之下,等待进一 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
如果犯罪分子就近 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机关或其他有关人员投案,也可认为是自动投 案,但其主观上必须出于自愿、主动。
1(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自首的本质特征。
犯罪分子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 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 自首时,不仅要求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而且要交代所知的共同犯罪 的事实,如果是主犯必须交代、揭发同案犯的罪行,否则,构不成自 首。
如果犯罪人交代的是自己耳闻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则是检举揭发, 应为立功而不是自首。
犯罪人如犯数罪的,投案时只交代了一种罪行, 对其所供述的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如果数罪中的一种罪行已被发觉, 犯罪人在侦察、起诉、审判过程中或被判决以后,又将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其他罪行主动供述出来,对其交代的罪行可以视为自首。
3犯 罪分子如果只交代次要罪行,隐瞒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其 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岀版社,第 2王艳,《论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当代法学岀版社, 3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2000年版,第205页75页 2003年3月版,第145页一148页综上所述,以上条件是我国当今刑法对自首所规定的自首必需条件,缺一不可,符合了才可以认定是自首。
二、实践中准自首的认定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4它是新刑法增加的内容,扩大了自首的范围,对进一步了解自首做了必要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鼓励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早破案、审判。
认定准自首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1、准自首的对象有三种:准自首的人必须是已经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包括被采取拘留、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未决犯和正在被执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缓刑的已决犯),这是准自首成立的主体要件。
这里的“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包括对特有刑事案件享有侦察权的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人民检查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强行剥夺或者加以一定限制的强制性方法。
“正在服刑的罪犯”是指人民法院已经判决,正在执行所判刑罚的罪犯。
对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等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权的人,也应当作为准自首的主体看待。
52 、如实供述的内容:一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犯罪事实,如果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则不能作准自首对待;二是所供述的其他罪行,既包括同种类罪行,也包括他种类罪行。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3 款规定中的“还未掌握”是认定准自首是否成立的重要因素。
所谓“还未掌握” 是指司法机关还未掌握足以合理的,有客观根据的怀疑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还实施有其他罪行的线索、证据。
“还未掌握”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均未被发觉;二是犯罪事实已被发觉,但犯罪人尚未被发觉。
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以至判刑,是因为他们4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岀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5杨文杰,《论准自首》,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9页犯了罪;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了其犯罪事实和证据,如果其本人出于悔过,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类罪行,只能认定为认罪态度较好,如不属同类罪行,则属自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三、自首量刑的处罚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1 款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于自首犯适用该规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一)关于自首的从宽处罚,各国的专家说法不一致。
有的主张相对从宽原则,有的主张绝对从宽原则。
我国刑法实际上是采取了相对从宽的原则,把自首分为了三种情况区别对待:1 、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宽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对自首以后予以从宽处理所做的原则性规定。
对此规定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不论情节,只要是自首,一律从轻、减轻处罚。
这很显然是绝对的从宽处罚原则,与我国刑法的观点不一致。
第二种观点就是主张根据情节,认罪态度。
这是我国刑法所采纳的。
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是客观的,投案自首可以从轻,但绝不是必须从轻,对待特殊情况,也存在有例外,可见我国对自首采取相对从宽主义原则,是合理的,有利于防止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
2、犯罪较轻的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较轻是减轻或从轻处罚的前提,主要是对犯罪较轻进行评估。
何为较轻的犯罪?通常认为最低法定刑为三年以上的为较重之刑。
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首的情节用以决定处罚。
3、犯罪较重而自首的。
“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就是说,犯较重罪行而自首的,一般只能从轻处罚。
只有当犯罪分子自首的同时又有立功表现的,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样不仅能使司法机关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办案质量,还可以鼓励其他犯罪人自首,预防犯罪,减少社会危害。
(二)不适用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几种情况:1、对于从事暴力性犯罪且情节、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也可以不考虑自首为量刑的从轻、减轻条件。
犯罪嫌疑人投案后想利用自首隐瞒其从事的更为恶劣的犯罪活动的,也不应当认定为自首等。
62、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的罪行后,必须听候、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查才能最终认定为自首。
7如果其投案后,又畏罪潜逃,或者委托别人而自己拒不到案的,不能构成自首。
3、自首是必须贯穿整个司法程序的,在各个阶段自首的内容必须相同,并且是案件的正确反映,对于那些在侦查、起诉阶段供认不讳的问题,至打法庭又反供的,可以不予以从轻处罚,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犯罪分子本性不改,若对其从轻处罚将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综上所述,自首制度是长期司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坚持自首政策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真正理解并在实际中运用是本文的目的。
自首从宽是惩6胡康生,《刑法释义》,1997年4月版,第74页胡康生, 《刑法释义》,1997年4月版,第76页办和宽大相结合的刑法政策,具体体现了刑法的直接目的,因此把握好这一政策才能真正的理解刑法的初衷,加强这一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集团,有利于预防犯罪,进一步稳定社会,减少人民的损失。
总之,自首政策是推动刑法完善、完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1)孙光妍,《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黑龙江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 页—75 页(2)王艳,《论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当代法学出版社,2003年3 月版,第145 页—148 页(3)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2000 年版,第205 页(4)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 页(5)杨文杰,《论准自首》,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 月版,第29 页—33 页(6)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 页、393 页(7)周道鸾等主篇:《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