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2首B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年少即中进士,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 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被权贵所喜。 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 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知人论世
时代及写作背景
武则天当政时(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 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因情况紧急, 陈子昂又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 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
前不见古人, 长河的前端看去,看不到礼 后不见来者。 贤下士的圣君。向后面望,
也看不到重视人才的贤君。
念天地之悠悠,
我登台远眺时,只见天
独怆然而涕下。
地辽远,不禁感到孤独寂寞, 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知人论世 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志向以及所
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读懂他的作品 陈子昂 (661-702),初唐诗人。
诗歌主题
诗人通过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
瞻远瞩,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勇气和 决心,并且含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艺术特色
即景抒怀说理 运用了夸张、想象、比喻等艺术手法
作业
• 1.背诵诗歌 • 2.课外阅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
《登岳阳楼》,试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欣 赏登临诗。
字词理解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 王为招纳贤才所建的,因燕昭王将千金黄金 置于其上而得名黄金台。
2.古人:特指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3.来者:特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的君
主。
4.悠悠:辽远的样子。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5.怆然:悲伤的样子。 6.涕: 古时指眼泪。
3. 把奸佞小人,官场上的困难阻碍说成是“浮 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怕阻挠、勇 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说 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 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要想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勇往直前,登上最 高的一层。(自警、自策)
皇佑二年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故乡江西临川探亲时,途经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写下此诗。 这是他30岁初涉仕途时所作。此时他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
初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理解
目见何景何物?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描写飞来峰景色
生发何感何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发登飞来峰的感想
为何生发这样的感怀?
赏析探究
1.诗人描写飞来峰的景色,有何作用?
第一句中“千寻”是夸张手法,突出了塔高。
于是听说在塔上天鸡报晓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第二句虽是想象的虚写,却又侧面衬托了塔 的高耸。也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同时“鸡鸣、日升”这壮观灿烂的图景让人 联想到当时诗人美好的前程。
小结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 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及感慨生命短暂而渺小的孤独与悲 伤情怀。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 意境苍凉悲壮 气势磅礴
知识归纳
登临诗内容: 1.登临何时何处? 幽州台 2.目见何景何物? 天地悠悠 3.生发何感何怀? 孤独与悲伤 4.为何生发这样的感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由景色自然联系到自身境况,为后面抒怀做 铺垫。
赏析探究
2.第三句中“浮云”怎样理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王逸《楚辞章句》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古人常用浮云来比喻奸佞小人,也可理解为 官场上的困难阻碍。
赏析探究
古诗二首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初中部(横塘校区)韦钰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 所蕴含的哲理。 3. 了解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了解登 临诗这一诗歌类型,了解诗歌的价值 和意义。
文学常识
登临诗 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
千寻塔:千寻的高塔 闻说: 听说 浮云: 漂浮的云彩 望眼: 远望的双眼 自缘: 因为 身: 自己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山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听说在塔上当天鸡报晓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漂浮的云彩遮住远望的双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自己站在山的最高处。
品味探究
1.前两句诗中,“前”“后”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的角度 时间是无限的,自己的人生相比则十分短暂。
2.从这两句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境遇?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品味探究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天地——空间角度 空间是辽远的,自己身处其间则无限渺小。
4.此情此景,诗人用怎样的字眼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独” “怆然”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生命短暂而渺小
宋·姜夔 《白石诗话》:“体如行书曰行,放情 曰歌,兼之曰歌行。”
特点:篇幅可短可长,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句式比较灵活, 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长恨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 《兵车行》……
初读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五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六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 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题目主 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 处”等。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 部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曹操的《观沧海》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文学常识 歌行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登 飞 来 峰王
安 石
诗人登临何处?
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古代传说此山自 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南朝时,惠基法 师在山上建宝林寺,故又名宝林山。 唐代将宝林寺改名为应天寺,因此山上的高塔也 称为应天塔,因此飞来峰又俗称“塔山”。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 神宗皇帝支持下,他致力于政治改革, 有着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此次 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知人论世
时代及写作背景
武则天当政时(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 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因情况紧急, 陈子昂又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 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
前不见古人, 长河的前端看去,看不到礼 后不见来者。 贤下士的圣君。向后面望,
也看不到重视人才的贤君。
念天地之悠悠,
我登台远眺时,只见天
独怆然而涕下。
地辽远,不禁感到孤独寂寞, 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知人论世 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志向以及所
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读懂他的作品 陈子昂 (661-702),初唐诗人。
诗歌主题
诗人通过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
瞻远瞩,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勇气和 决心,并且含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艺术特色
即景抒怀说理 运用了夸张、想象、比喻等艺术手法
作业
• 1.背诵诗歌 • 2.课外阅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
《登岳阳楼》,试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欣 赏登临诗。
字词理解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 王为招纳贤才所建的,因燕昭王将千金黄金 置于其上而得名黄金台。
2.古人:特指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3.来者:特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的君
主。
4.悠悠:辽远的样子。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5.怆然:悲伤的样子。 6.涕: 古时指眼泪。
3. 把奸佞小人,官场上的困难阻碍说成是“浮 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怕阻挠、勇 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说 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 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要想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勇往直前,登上最 高的一层。(自警、自策)
皇佑二年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故乡江西临川探亲时,途经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写下此诗。 这是他30岁初涉仕途时所作。此时他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
初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理解
目见何景何物?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描写飞来峰景色
生发何感何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发登飞来峰的感想
为何生发这样的感怀?
赏析探究
1.诗人描写飞来峰的景色,有何作用?
第一句中“千寻”是夸张手法,突出了塔高。
于是听说在塔上天鸡报晓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第二句虽是想象的虚写,却又侧面衬托了塔 的高耸。也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同时“鸡鸣、日升”这壮观灿烂的图景让人 联想到当时诗人美好的前程。
小结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 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及感慨生命短暂而渺小的孤独与悲 伤情怀。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 意境苍凉悲壮 气势磅礴
知识归纳
登临诗内容: 1.登临何时何处? 幽州台 2.目见何景何物? 天地悠悠 3.生发何感何怀? 孤独与悲伤 4.为何生发这样的感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由景色自然联系到自身境况,为后面抒怀做 铺垫。
赏析探究
2.第三句中“浮云”怎样理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王逸《楚辞章句》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古人常用浮云来比喻奸佞小人,也可理解为 官场上的困难阻碍。
赏析探究
古诗二首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初中部(横塘校区)韦钰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 所蕴含的哲理。 3. 了解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了解登 临诗这一诗歌类型,了解诗歌的价值 和意义。
文学常识
登临诗 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
千寻塔:千寻的高塔 闻说: 听说 浮云: 漂浮的云彩 望眼: 远望的双眼 自缘: 因为 身: 自己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山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听说在塔上当天鸡报晓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漂浮的云彩遮住远望的双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自己站在山的最高处。
品味探究
1.前两句诗中,“前”“后”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的角度 时间是无限的,自己的人生相比则十分短暂。
2.从这两句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境遇?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品味探究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天地——空间角度 空间是辽远的,自己身处其间则无限渺小。
4.此情此景,诗人用怎样的字眼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独” “怆然”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生命短暂而渺小
宋·姜夔 《白石诗话》:“体如行书曰行,放情 曰歌,兼之曰歌行。”
特点:篇幅可短可长,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句式比较灵活, 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长恨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 《兵车行》……
初读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五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六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 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题目主 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 处”等。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 部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曹操的《观沧海》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文学常识 歌行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登 飞 来 峰王
安 石
诗人登临何处?
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古代传说此山自 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南朝时,惠基法 师在山上建宝林寺,故又名宝林山。 唐代将宝林寺改名为应天寺,因此山上的高塔也 称为应天塔,因此飞来峰又俗称“塔山”。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 神宗皇帝支持下,他致力于政治改革, 有着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此次 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