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一、巴赫金: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文艺理论家
巴赫金(1895-1975),1895年11月17日出生于奥廖尔市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918年从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毕业。1929年巴赫金出版了专著《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此外,他还和学术上的朋友沃洛希诺夫合作,出版了《弗洛伊德主义》(1927)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撰写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也于1928年出版。在苏联二十年代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巴赫金站在文艺学、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处理这些课题的独到见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刚出版,就在当年10月的《新世界》杂志上发表《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多声部性”》的书评,称之为“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小说艺术结构的一部最深刻的研究著作”。在20年代的研究中,巴赫金主要探讨了文学、语言和一般文化的哲学和理论问题(行为哲学,一般哲学美学,语言哲学,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的艺术结构研究)。
在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肃反”狂潮中,巴赫金蒙受不白之冤,从1930年到1936年在哈萨克小城库斯塔奈市度过了流放的岁月。1937年结束流放生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基姆雷市当中学教师,一直干到1945年。在这一段时间里,巴赫金侧重研究了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问题、历史诗学的问题。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65年出版)就完成于30年代。在这一时期,巴赫金还写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小说语言》、《史诗与小说》、《小说语言前史片断》等。
卫国战争胜利后,巴赫金调到摩尔达维亚大学,主持该校共同文学(即各国文学)教研室工作。早在1940年,巴赫金就已经完成论拉伯雷一书,并将它作为学位论文提交给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由于大战爆发而未来得及安排答辩。1946年秋,该所终于为巴赫金论拉伯雷的书安排了答辩,4年之后,授予巴赫金副博士学位。巴赫金在摩尔达维亚大学工作到1961年,由于健康原因而退休,但没有停止他在教研室的研究工作。1969年,由于健康情况恶化,巴赫金注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巴赫金的身体再也没有好转,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工作,抓紧时间整理未发表的著作。
从50年代到70年代,巴赫金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文本问题、言语体裁问题、被他称之为“元语言学”--一门特殊语文学科对象的陈述和整个语言人文学科思维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基础问题,研究成果大部分收入《语言创作美学》(1979)一书。这本文集收集了巴赫金前后共55年中未见发表或散见于各种期刊的论文,如发表于1926年的《生活语言与诗歌语言》、发表于1930年的《论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等,展示了巴赫金的学术和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巴赫金的学术影响从六十年代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巴赫金的文章,有的如《小说话语》未能及时发表,有的发表了也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如《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等到巴赫金的著作重新获得发表的权利已是1963年了。这一年两位青年学者柯日诺夫、鲍恰罗夫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巴赫金的《拉伯雷》手稿,并使之出版,又努力使巴赫金再版了《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巴赫金理论的价值逐渐在俄国得到公认,用复调理论分析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已被普遍使用。
1967年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保加利亚裔)移居法国后,在巴黎《批评》杂志发表《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促成西方将《拉伯雷》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在1968-1970年间迅速译成法文和英文出版。此后,西方开始掀起巴赫金热,各种阐释巴赫金理论的术语不断出现,诸如“对话批评”、“媒介学说”、“交流活动哲学”、“对话哲学”等等。
巴赫金理论的核心是对话性,克利斯蒂娃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对话;托多罗夫的《米哈依尔·巴赫金:对话的原则》、《对话批评?》;美国理论家霍奎斯特为出版后轰动了欧美的巴赫金小说理论文集题名为《对话的想象》;莫尔逊编辑的对巴赫金的讨论文集《巴赫金:有关他作品的论文与对话》,等等,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面。这样,巴赫金理论的核心----对话性逐渐凸现出来。巴赫金理论贵在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叙事文本的对话性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
对话性理论何以在当代文艺学甚至思想史上产生如此重大的广泛影响?人类思想的发展史,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的爆炸而出现的种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体系、新学派的此起彼伏、不断更替,使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统辖一切的理论,每种理论都不过是一个主观的视角,所有主观视角所观察到的东西有客观真理的部分,也有其观察的死角,即不科学的主观臆想的部分;只有把所有主观视角中合理的部分沟通、互补,才是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达到的现有水平。我们无疑应该努力使我们的认识达到这种最高水平。由此必须集各家之所长。巴赫金的对话性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思想。
中国是在80年代,随着西方思潮的引入,随着对陀斯妥也夫斯基研究的重视,才知道巴赫金其人。最早介绍巴赫金《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的是夏仲翼先生,他于1982年在《世界文学》第4期评介陀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时,介绍了巴赫金此书,并翻译了该书第一章。八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除了翻译出版了巴赫金的代表性论著,如《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等,关于巴赫金的研究主要见之于钱中文的3篇讨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文章和三次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不同意见的争鸣;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巴赫金的研究进一步展开,继续翻译出版了40余万字的《巴赫金文论选》,在研究方面除赵一凡等人的单篇论文外,出版了董小英的研究著作《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巴赫金研究由借鉴他的理论解读陀斯妥也夫斯基到运用多学科方法发掘巴赫金理论的超前意识和丰富内涵,在世纪末的回眸中来审视、来判断巴赫金的理论贡献。
(巴赫金生平和学术经历的资料来源:A.科日诺夫、孔今:《米哈依尔·米哈依诺维奇·巴赫金:生平与活动简述》,见《诗学和文学史问题》(文集),苏联,萨兰克斯,1973年。B.安娜·塔马尔琴科:《米哈依尔·米哈依诺维奇·巴赫金》,见《弗洛伊德主义》,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体验到会话中的言外之意,《智斗》中的阿庆嫂“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应对自如,得力于她在对话中善于领会对方弦外之音的理解能力,和她运用汉语多义表达的娴熟技巧。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听出对话者在语调、用字、句式等等后面的情绪、态度、真正的含义。巴赫金指出,我们在日常话语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对话性,同时,人人都具有理解、运用对话性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它罢了。在巴赫金之前,确实还没有理论家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巴赫金把自己的对话性研究称之为“超语言学”,即超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超出了词汇语义学的范围,来研究话语主体及交谈对象。巴赫金的这种研究,从另一角度讲,是在20年代就开始做60年代接受美学、80年代阐释学所做的工作:探讨读者阅读理解的规律,探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早在1920年,巴赫金就开始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研究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