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是十

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阐述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实施。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朱敏,任职于贵州省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夹杂着千

姿百态的价值观扑面而来,使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时常处于茫然而不知所措的难

以抉择的十字路口。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德育的概念: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在,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

的地位。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德

育教育的趋势。

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

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

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

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

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文

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

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语言的形象性和事例的生动性,激励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

深刻感知,容易引起想象联想,容易激发情感。

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圆满成功,举国欢庆。这

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伟大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成就,全体中

华儿女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契机。

“两弹一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没有神秘的色彩,没有耀眼的光环。有的只是他“置身沙漠,碎首黄尘”的一腔热血,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的伟大精神。

课文从中国近100年来“任人宰割”的历史说起,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

弱联系起来,从而赞颂邓稼先的精神和他所创立的功勋。从中国屈辱的过去到今天屹立于强

国之林,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情感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深化情境氛围。

在这样“情境相生”的氛围里,爱国之心、报国之情由然而生。学生一改往日沉闷,纷纷

积极发言,把自己通过看书和从网上看到的事例都讲了出来,讲到中国受屈辱的事例,人人

气愤,听到壮国威的事例个个振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爱国之情,还应树立

爱国之志。课文结束时笔者讲到科技英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励精图治怎能有非凡的业绩。

让我们以此为动力人人树立一个远大理想。人之可贵,在于有志。鸟无翅,不能高飞;

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通过发掘文章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因素,可

以有效地教育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增进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

二、利用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

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气势磅礴,风格豪迈,表现了诗人急流勇进,改天换地的伟大

胸襟和气魄,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在讲解过程中笔者注意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深入。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这三句是主席想在长江上游修建拦河大坝伟大工程的畅想。笔者进一步点拨到,长江自古以来给人民带来不少灾难,其中1931年和1935年最为严重,当时汪洋浩荡,人畜

死亡无数。人们谈之色变,主席迎难而上下决心对长江进行全面的整治和开发。这三句是描

写征服改造长江宏伟规划的未来蓝图,表现了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

豪迈气魄,词中的“截、立”二字是具体体现。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它就是——葛洲坝。

笔者进一步发挥到,这是人们战胜困难、改造自然的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有顽强的毅力,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个男孩子(纯男生班)

就应像主席那样胸怀祖国、放眼天下面对困难毫不惧怕,这才是男儿本色。

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

心理共鸣,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觉悟,构建学

生完美的人格。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语文处处有德育。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人、鼓

舞人、鞭策人、陶冶人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它能给人的启迪往往是从外在精神到

灵魂深处的升华,它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秉承了人文思想的精髓。

另外,德育还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

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

感染影响学生。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总是尽可能地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

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

生树立榜样。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

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

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起身正,不令也行;起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承载着

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

化和道德示范作用。教师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师要想育人先要育己,

在当代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这种完整的人格和道德素养愈发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谷静著.教师职业道德的超[J]越.教学与管理,2008(3).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政编码:563100

How to Mix Mo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Teaching

Zhu Min

Abstract: Into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moral edu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