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

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

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

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

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生体验过疫情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之后,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小说《最后一课》作为法国作家阿隆·沙朗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学教师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时期最后一节法国文化课上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内容、主题和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文学美感,使学生在情感和智力上得到提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核心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 难点:挖掘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最后一课》,相关课文资料。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乐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预测(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并进行讨论。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30分钟)将《最后一课》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

随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步骤四:文学分析(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学上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述(约10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复述,让他们根据课文回忆和整理,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

步骤二:思考与讨论(约2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优秀品质和做出的牺牲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余映潮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人生哲理。

2.学习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一课”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具有哪些品质?问题2:余映潮老师的一课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四、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有哪些?问题2:如何理解“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

语句1:“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语句2:“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四、写作训练1.以“我的一课”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教育理念有哪些?问题2:如何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以“我的教育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分析鉴赏人物。

2、能力目标: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个人物想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人物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⑽是一个敢于自责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⑵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⑶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⑶种见解。

听教师讲述。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像、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最后一课》都德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法国历史上的德国统治时期,理解人民对德国统治的反抗;2. 理解小说《最后一课》中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主要情节与主题;2.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与情感描写;3.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 引导学生表达与发表个人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复印小说《最后一课》的文本;2. 准备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对学生进行铺垫,引发话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2. 打开小说《最后一课》文本,呈现故事背景,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

主体部分:1. 学生独立阅读《最后一课》;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4. 板书相关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意义;5. 进行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

拓展部分: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小说中的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呈现;2. 学生个人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个人发表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见解;3.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

教学总结:1. 小结本课内容,回顾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2.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短语;3. 展示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2. 继续阅读小说《最后一课》,做好读书笔记。

七、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 评估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完善教案,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以上是《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的基本框架,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增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同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担忧。

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析题:——“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

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1.线索:最后一课2.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四、分析课文㈠环境和情节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

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

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

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

都德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都德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都德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都德最后一课的内容和背景,掌握与之相关的重要词汇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用意,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都德最后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可怕性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维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都德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节。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理解作者的用意,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对和平有怎样的理解?- 你觉得和平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你知道都德最后一课代表了什么意义吗?2. 导入新课:介绍都德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都德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42年。

- 小说背景设定在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主人公法兰茨·都德是法国一所小学的教师。

- 加缪以都德的最后一堂课为切入点,探讨了战争的荒谬和和平的珍贵。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小说,并进行讨论a. 分段阅读:根据教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都德最后一课。

b. 讨论问题:- 故事中都德坚持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他的信念给你什么启示?- 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冲突和转折是什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些让读者明白什么?- 都德在最后一课给学生的课题为什么重要?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想?4. 文本分析: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a. 问答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细节和寓意。

b.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本的重要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都德最后一课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信息?- 如果你是小学生,你会怎样面对战争和学习?- 通过学习都德最后一课,你对和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表达观点。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1.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韩麦尔的人物形象。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二、正课1.质疑: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是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的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质疑: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被分词用法也不责骂而是深深自责,并对阿尔撒斯热闹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质疑:酣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了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1、简介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分析课文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上课前、上课中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3、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最后一课获奖教学设计(共7篇)

最后一课获奖教学设计(共7篇)

最后一课获奖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带着同样的感受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小弗朗士在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学生齐读这句话。

组内读文研讨:这最后一课是怎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作简单分析组内研讨,教师巡视点拨小组汇报点拨:对最后一课不但小弗朗士忘不了,其实韩麦尔先生也用样忘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
担忧。

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
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

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

本篇小说就有
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
种命令啦。

”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
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

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

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
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

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

并说一说伏笔及
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

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