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病理性形态学改变: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分化程度,○被认为从干细胞至粒细胞生成是否正常及与粒细胞年龄相关;如核分叶不良,Pelger-huet现象;○核仅一叶或二叶,其百分率增加时谓之"左移",反之,多数细胞四叶以上谓之右移,○一般认为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4叶者为15~25%3叶者为40~50%--2叶者为20~40%1叶者为5%--5叶以上者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右移现象:-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患,并可以5叶与4叶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简单实用的分叶指数:分叶指数=5叶/4叶100%正常核分叶指数:0~17%还见于缺铁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性高分叶症(显性遗传)及某些败血症(以左移多见)。
○左移现象-见于感染、败血症、出血、小儿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及空泡改变:中性粒细胞由于受到外来刺激(包括感染及应激反应)引起颗粒变性,粗大着色深染及浆内空泡等病理性改变。
上述改变及白细胞数增多和出现幼稚及原始细胞则为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一般胞浆颗粒较正常稀少,但无空泡及毒性颗粒,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中性成熟粒细胞则与类白血病反应形态相似。
○假性嗜酸性颗粒形态异常:类似嗜酸性样颗粒的出现。
-在某些干细胞疾病如MDS、粒细胞缺乏症、肾性贫血某些患者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增多○遗传性白细胞异常疾病:是先天性白细胞异常疾病,临床上虽罕见,但为了提高辨别的能力,应有所认识。
○Pelger-Huer白细胞异常:属于显性遗传,其白细胞形态特点:核分叶不良,不分叶,核呈花生形、亚铃形等形状,无核丝形成,胞浆正常,此外,还有假性(即继发性)Pelger-huet白细胞异常应加以鉴别,后者常见于急性肠炎、伤寒、疟疾、流感,无家族史,但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白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Alder-Reilly颗粒异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常伴有软骨畸形、肝、脾肿大等,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量嗜天青颗粒遮盖整个细胞,单核细胞亦有类似改变。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详细描述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 、分类比等。但该方法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漏检或误诊。
流式细胞术
总结词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外周血 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
疾病筛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辅 助筛查某些潜在疾病,如 肿瘤、感染等。
免疫系统评估
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 有助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 能状态,判断个体对疾病 的抵抗力。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注 意事项
样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时间
样本处理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以避免饮 食和日常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流式细胞术能够快速检测大量细胞, 并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分析,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该方法 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且数据分 析需要专业人员。
03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 用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通过观察红细胞大小、形态和染色情 况,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01
能够自动完成血样的稀释、染色、计数和分类等步骤,提高检
验效率。
智能化识别系统
02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血细胞形态的自动识别
和分类,减少人为误差。
自动化样本处理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取样、稀释、染色和检测等操
作,提高检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临床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显微镜下的血 细胞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
临床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它可以提供关于患者血液中细胞数量和类型的信息。
该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结果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类型和大小,以及不同细胞的比例。
根据这些结果,医生可以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征,例如感染、淋巴瘤和血友病等。
临床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此外,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有助于识别诸如白血病、感染、出血等临床症状的发生。
人类外周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外周血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其中,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健康和防御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外周血的研究对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检测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检测方法;2. 掌握外周血白细胞的形态学观察;3. 了解外周血白细胞在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肝素钠、红细胞裂解液、RPMI 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秋水仙素、甲醇、冰乙酸等;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注射器、培养瓶、刻度吸管、离心管、吸管、量筒、载玻片等;3. 样本:健康人外周血。
四、实验方法1.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1)采集外周血:用肝素钠抗凝,采集适量静脉血;(2)红细胞裂解:将采集的血液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室温下放置5-10分钟;(3)离心:以150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4)重悬:将沉淀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
2. 外周血白细胞的培养(1)细胞接种:将分离得到的外周血白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每瓶接种1×10^6个细胞;(2)细胞培养: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37℃、5%CO2条件下培养72小时;(3)细胞传代:待细胞生长至80%以上时,进行细胞传代。
3. 外周血白细胞的检测(1)形态学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形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核质比等;(2)细胞计数: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3)细胞因子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2、TNF-α等。
五、实验结果1. 外周血白细胞分离:成功分离出外周血白细胞,细胞形态完整,无明显污染;2. 外周血白细胞培养:细胞生长良好,传代顺利;3. 外周血白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显示白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计数符合预期,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IL-2、TNF-α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正常。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报告模板
外周血报告模板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 PB)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测定人体血液内的各种参数,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此处提供一个外周血报告模板,希望对医学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方法采用乙醇固定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学,使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液中的细胞计数和分类。
结果参数单位检测结果参考范围白细胞计数10^9/L 4.0 ~ 10.0红细胞计数10^12/L 4.0 ~ 5.5血红蛋白浓度g/L 120 ~ 160红细胞压积% 37.0 ~ 47.0平均红细胞体积fL 82 ~ 10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g 27 ~ 3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 320 ~ 360血小板计数10^9/L 100 ~ 300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1.5 ~ 6.0淋巴细胞计数10^9/L 1.0 ~ 4.0单核细胞计数10^9/L 0.2 ~ 1.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9/L 0.02 ~ 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0^9/L 0.01 ~ 0.1结论本次外周血检查结果表明:•白细胞计数正常。
•红细胞计数正常。
•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红细胞压积正常。
•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血小板计数正常。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淋巴细胞计数正常。
•单核细胞计数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注意事项1.临床医生在血常规检查之前,应询问患者有无患血液疾病或服用药物、患病期间有无英文记录;询问过敏情况,选择合适的试管和抗凝剂;2.各项指标需要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超标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作为医学人员,在解读检查结果时,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病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
结语以上是对外周血报告的简单解读,为医生提供一份模板,希望能够对医学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外周血形态学报告的内容
外周血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前言外周血形态学报告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显微镜检查,观察和描述外周血涂片中各种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以协助诊断和监测疾病的一种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外周血涂片中不同类型细胞的观察结果和意义。
方法为确保准确的形态学观察,本次检查采用了以下标准的方法:1. 采集标本:采用无抗凝剂或EDTA抗凝剂管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
2. 制备涂片:将外周血样本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块玻璃片将之间的血液涂开。
3. 固定和染色:将涂片加入甲醇中进行5-10秒固定,然后使用Wright染料和尤那染料染色。
4. 显微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和记录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染色特征。
观察结果1. 红细胞(RBC):红细胞是外周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边缘光滑、无核、呈圆盘状的特征。
此次观察发现患者红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异常。
2. 白细胞(WBC):白细胞是外周血液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
本次观察发现患者白细胞总量为5600/μL,处于正常范围。
各类白细胞计数如下:- 嗜中性粒细胞(NEU):占总白细胞数的60%,此次患者嗜中性粒细胞计数为3360/μL,正常范围内。
- 淋巴细胞(LYM):占总白细胞数的30%,此次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为1680/μL,正常范围内。
- 单核细胞(MONO):占总白细胞数的5%,此次患者单核细胞计数为280/μL,正常范围内。
- 嗜酸性粒细胞(EOS):占总白细胞数的3%,此次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68/μL,正常范围内。
- 嗜碱性粒细胞(BASO):占总白细胞数的2%,此次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为112/μL,正常范围内。
3. 血小板(PLT):本次观察发现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80×10^3/μL,处于正常范围。
4. 其他细胞类型:除了上述主要的细胞类型外,外周血涂片还观察到了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如巨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在本次观察中,这些细胞未见异常。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实习时间:2023实习单位:XX医院检验科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我选择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作为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参加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学习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发育过程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通过学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际操作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实际操作。
首先,我学习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采集血液、涂抹玻片、烘干、染色等步骤。
然后,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接下来,我参与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实践,对患者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判断。
3. 病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分析。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讨论,我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了诊断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将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最后,我通过分析病例,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习体会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同时,我也认识到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断能力。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准备样本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
通常,医生会在患者的肘部内侧或手背的静脉附近进行采血。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样本污染。
采集到的外周血样本通常需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 细胞涂片制备将外周血样本送至实验室后,需要制备细胞涂片以供观察。
制备细胞涂片的步骤包括:取一滴外周血样本,将其均匀涂布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另一片载玻片将其横向涂开。
制备完毕后,将载玻片晾干。
3. 染色制备好的细胞涂片需要进行染色,以增强细胞形态的对比度。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染色液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标准制备或购买。
将细胞涂片浸入染色液中,一般需要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取出并用水冲洗。
4. 镜检观察经过染色的细胞涂片可以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可以使用低倍镜(如10倍或20倍)进行初步扫描,然后再切换到高倍镜(如50倍或100倍)进行详细观察。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识别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5. 形态分析在观察细胞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核形态等特征。
例如,红细胞的正常直径约为6-8微米,呈双凸形,中间凹陷,颜色为淡红色;而白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则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比对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正常值的对比,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胞形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形态异常等都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医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采血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防止样本污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10 1:20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0-100 20-50 5-10
<5
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 健康人,贫
血 造血功能低 下,部分稀
释 再障,完全
稀释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巨核细胞体积大,全片数量少(尾部等边缘 部位较多),故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在低倍镜 下进行。
4.观察全片有无成堆分布异常细胞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至少100 个),同时注意观察各细胞形态,并要全片观 察血涂片的其他部位(尤其尾部等血膜边缘 处)。
粒细胞系统
观察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50%-70%) 及形态,注意有无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 棒状小体、粒细胞毒性改变、粒细胞分叶过 多或过少等。
淋巴细胞系统
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以有少量 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 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 再行穿刺,部份病例(如骨髓纤维化)须 作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的制备
与血片制备基本相同
每次制备4-6张,选取制备良好的 染色
低倍镜观察
1.观察涂片质量
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 等,然后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分类、计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 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 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 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 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 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 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变化显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其中 最简单、最实用的是普通显微镜检查,是诊 断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
细胞形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细胞形态学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近年来,细胞形态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细胞形态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细胞形态学实习。
实习期间,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二、实习内容1. 细胞分类标准与观念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细胞分类标准与观念是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基础。
然而,目前存在细胞分类标准与观念不一的问题,这给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采样和计数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采样和计数的方法。
采样主要是指从患者外周血中获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而计数则是在显微镜下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数量统计。
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计数时通常会选择100~200个白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
3. 细胞分布的生理变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细胞分布的生理变动。
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布会受到年龄、性别、生理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生理变动对于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4. 细胞形态学与疾病的相关性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细胞形态学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例如,白血病、贫血等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会有明显的变化。
5. 室内、室间分类不一致实习期间,我注意到室内、室间分类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标准和方法不同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细胞形态学知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贡献力量。
四、实习展望实习期间,我意识到细胞形态学检验领域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类标准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推动我国细胞形态学检验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整理ppt
★除慢淋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不超过白细胞 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仍能明确鉴别,如破碎的 嗜酸性粒细胞,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 告中应对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
★分类中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 色及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和其他异常所见。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浙中大 微免教研室
整理ppt
整理ppt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整理ppt
单个细胞观察顺序
• 细胞大小、形状 • 胞浆量多少、颜色、颗粒 • 细胞核形状、染色质结构(粗细、凝聚)、核仁
数目、大小。 • 核、浆比例。
整理ppt
整理ppt
● 外周血细胞检验程序 涂片、染色与镜检;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报告方式
整理ppt
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红细胞中心淡 染区扩大,多见 于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及其 他血红蛋白病
整理ppt
着色过深 中心淡染区不见, 着色较深,多见于 溶血性贫血及大细 胞性贫血
整理ppt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短,长大,有时 呈畸形。正常人可见到, <15%。 见于以下疾病: 1、遗传性椭圆性RBC增多症,高
于 25~50%才有诊断价值。 2、大细胞性贫血时可达25%。 3、其他各类贫血有不同程度的
增多。
整理ppt
靶形红细胞
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 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 白连接,边缘部染色较中央深, 故呈靶状。主要见于以下疾病: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严重缺铁性贫血 3、一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 4、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在造血系统疾病中,如果造血功能发生紊乱,就会从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变和质变中反映出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
因为,外周血的血细胞改变往往反映骨髓病变的信息,才有利于诊断。
三.血细胞染色(一)细胞染色机制:染色是将细胞经染色剂的物理及化学作用,使其清楚显示细胞各个组成部分,有利辨识细胞形态。
染色可分二个步骤:1 .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2 .固着作用,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
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被冲洗掉。
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
●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
另一种蛋白质在pH6.4 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 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一般用pH6.4 PBS 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 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
作者:198585912005-5-27 19:51 回复此发言--------------------------------------------------------------------------------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染液过碱时,蛋白质带有负电荷,对次甲蓝有色部分的正电荷吸附力强,因此染成的细胞一般着色较蓝,说明pH 不适合。
●染色与固定亦有极大关系,因细胞经固定后,其蛋白质的电力吸附(电附)可能有变化,有些固定液能将细胞某部分的电附加强,使其染色更为容易。
因此,这种固定剂不仅有固定作用,也有媒染作用(Mordunt ),染色极为容易。
因此,电附是染色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
机械吸附在染色过程中也参与作用,如用苏木液和伊红染色,细胞核不是纯蓝色,蓝色中略有红色,胞浆也不能尽为红色,红色中略有蓝色或两者皆带些紫色。
这是因为伊红与胞核虽无电附仍有机械吸附,故也能染上少量红色,苏木液与胞浆虽无电附但也有机械吸附,因而胞浆略显蓝色。
化学吸附(作用)在染色中应用,最早应用于金属染色剂(氯化金、硝酸银等)的金属与细胞内物质起化学作用,使金属在细胞内变成沉淀物或死亡物,显示细胞结构或物质。
近年来此原理用于细胞酶化学染色。
●血细胞的染色多采用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两种,但作者取其两种染色的优点,采用瑞氏和姬姆萨混合染色法,比单用一种染色法更佳。
但近年来也出现一些快速和改良染色方法及染色液商品化,对血细胞形态染色不一定适用。
(二)瑞氏(Wright ' s staim ;美蓝-伊红Y)染色:1 .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 Y )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
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2 .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
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1 )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 )与伊红( E )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
甲醇ME (瑞氏染料)————→M + + E -在配制的瑞氏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而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色,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色,多余美蓝就可以使胞浆染成蓝色,染色主要是化学作用,是离子彼此结合的反应。
(2 )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3. 瑞氏染液配制:(1) 瑞氏染液配制:瑞氏染料830gm 或1g甲醇(AR )500ml 或600ml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再行研磨至听不到研芝麻声即呈细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般储存3 个月以上为佳。
(2) 缓冲液:1) 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 值的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
缓冲液须保持一定的pH 使染色稳定,PBS 的pH 一般在6.4~6.8 ,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则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 恒定。
2) 缓冲液配制(pH6.4~6.8 ,弱酸性):配方 1 :配方2 :1% KH 2 PO 4 30ml M/15 KH 2 PO 4 73.5 ml1% Na 2 HPO 4 20ml M/15 Na 2 HPO 4 26.5ml作者:198585912005-5-27 19:51 回复此发言--------------------------------------------------------------------------------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H 2 O( 新鲜) 加至1000ml置室温黑暗处,瓶口密封,防止霉菌污染,如有污染则应报废。
(四)姬姆萨(Giemsa ' s stain ;天青- 伊红)染色1.姬姆萨染料是天青(蓝) 2 号伊红AzurII Eqsin) 和天青(蓝)2 号合成的。
2.姬姆萨红染料(Giemsa, 天青- 伊红)染液配制:姬姆萨红染料(粉末)0.5g 或7.5g甲醇(AR )33ml 或500ml甘油(AR )33ml 或500ml先将姬姆萨染料放入乳钵中,逐渐倒甘油研磨溶于甘油中,置于56 ℃水温箱内,90 ~120 分钟,然后加入甲醇,摇匀后放置数天,过滤后或不过滤即可使用。
此染液放置室温阴暗处,时间越长越好。
使用染液9 临时配置):姬姆萨染液1ml ,加DDH 2 O10ml 混匀。
即可使用。
3.染色步骤:(1 )先用甲醇固定2 ~3 分钟。
(2 )将血或骨髓涂片放置姬姆萨使用液15 ~30 分钟。
(3 )涂片用自来水冲洗,在室温中干燥待查。
(五)瑞氏及姬姆萨染色液的鉴定:刚配好或放置一个月以上的染液可进行下列鉴定:1 .取1 滴染液于乳白玻板上,自行迅速扩散开,其颜色变紫红色,且有伪足形成。
2 .取1 滴染液加1 滴缓冲液,染液由深蓝色立即变为紫红色。
3 .取血片或骨髓片进行试染检查,观察染色后各类细胞的胞核、胞浆及颗粒着色情况,pH 是否合适及染色合适时间。
如有上述变化,表明染液合格,可供使用。
(六)瑞氏染色(Wright ' s)- 姬姆萨(Giemsa ' s )混合染色: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 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 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 但对胞浆着色偏酸, 色泽偏红, 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而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 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 色泽纯正, 而对胞核着色偏深, 核结构显示较差,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1.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 滴加减( 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1-2 分钟后, 再加磷酸盐缓冲液, 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 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4. 染色30-40 分钟;5.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 3 分钟以上, 待干,勿用滤纸吸干, 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四.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内容及自身特点:(一)血常规检查(Hb 、RBC 、WBC 、Plt 、血细胞比积、RBC-MCV 、MCH 、MCHC 及血小板容积曲线),用自动化仪器提高工作效率,为使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建立监测方法,搞好质控,此属数值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