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儒林外史_的人物塑造_高朝俊
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明朝中叶社会风貌、揭示社会弊病的作品。
本文将从主要人物、情节梗概以及作品的主题三个方面介绍《儒林外史》的关键知识点。
一、主要人物1.高鹗: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乡村的庄稼汉子。
他热爱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2.沈万三:高鹗的一个好友,与高鹗一同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为人憨厚老实,但缺乏足够的才能。
3.余亮:沈万三的一个好友,同样是高鹗的朋友。
他是一个精明能干、机智过人的人物,对于人际关系有着出色的应对能力。
4.余鱼同:曾经是余亮的下属,后来成了高鹗的朋友。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高鹗有着相似的命运。
二、情节梗概《儒林外史》以明朝的科举考试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高鹗和他的朋友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明朝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人情世故。
高鹗和他的朋友们都是乡村出来的普通人,但他们对知识和功名的向往使他们努力学习,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然而,他们却发现科举考试并非唯一能够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
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高鹗和他的朋友们遭遇到了各种阻碍和不公平待遇。
他们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看到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高鹗深感自己的无力和平凡,并开始对科举考试和仕途产生了怀疑。
然而,正是在这种怀疑和矛盾中,高鹗逐渐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自身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他开始意识到,科举考试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改变社会的唯一途径。
他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做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三、作品的主题《儒林外史》通过高鹗和他的朋友们的命运与遭遇,揭示了明朝社会的弊病和不公,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作品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举制度的弊端:作品通过描写科举考试的过程,展示了官场的黑暗与不公,共同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对人才的制约。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明末清初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着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喜剧层面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
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嘲弄,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
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儒林外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儒林外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儒林外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将介绍儒林外史九年级上册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儒林外史》的作者《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该书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梁自进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儒林社会的描写小说中描绘了儒林社会的特点和局限性。
儒林指的是士人的社会阶层,他们奉行儒家思想和礼仪道德,注重养德修业。
但儒林社会却存在着拜官卖爵、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3. 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梁自进、吴敬修、谢阿五等。
各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通过他们的塑造,作者展现了社会的善恶、人性的真善美丑。
4. 小说的思想内涵儒林外史通过梁自进的遭遇和努力,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小说中强调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治国理念,提倡品行端正、廉政奉公的做官方式。
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5. 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以描写独特的儒林社会为主线,结合大量的讽刺和幽默手法,表达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
小说引用大量古代诗词和成语,融入了许多意象丰富的比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儒林外史九年级上册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己的道路,追求真理和理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结起来,儒林外史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包括《儒林外史》的作者、儒林社会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思想内涵、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等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高超,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吴敬梓巧妙地运用 对比、白描、夸张等手法,将社会上的各种假、恶、丑现象揭露无遗。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3、夸张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大描写, 突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严监生为了节省一根灯草,临死前还伸出两个 指头不肯断气,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不禁让人感叹当时社会的吝啬之风。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小说还对官场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官员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甚至为 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种腐败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严 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高超的讽刺 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了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丑 恶现象,而且也展现了吴敬梓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的高超艺术才华。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篇一儒林外史中的“美与丑”《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讽刺之书”。
但是,《儒林外史》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讽刺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
一、巨大画卷中的人物呈现方式人物众多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整部书中,吴敬梓写到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但却并未给人凌乱之感。
究其原因,小说结构上的独特性可谓非常重要的一点。
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以“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式呈现人物。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单一到复杂,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的。
二、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如此庞杂的人物,吴敬梓既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人士,也写到了令人厌恶的乡野小人。
闲斋老人将这些人物分成了四类:“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而在我们现在看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大致不过此四类。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儒林外史》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界,他们大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
然而,有些人是想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些人则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功名富贵。
在儒林中,有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科举考试,比如:周进、范进。
有的将科举考试看作士人的唯一出路,比如:马纯上、赵雪斋。
还有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也想让其他人继续走科举之路,比如:鲁编修、高翰林。
更有自己一无所知而冒充别人、霸占别人成果的牛浦郎。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12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12篇分析(英语:Analysis)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
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规律学等多个领域。
分析可以指:金融分析;。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12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第1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1、王冕,历史上真实存的,对人物进行了改编。
他具有抱负人物的基本特质。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至痴狂,惋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
后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竟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3、范进,时年五十余岁,穷困不堪,腊月还穿单衣,冻得直哆嗦,周进因他想起自己当年的惨状,便将他录用为秀才,后又录为举人,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即严监生,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极为节俭,死前仍叨念着灯中的两茎灯草,严监生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他咽下最终一口气。
5、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后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
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
论《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学号导师职称字数成绩完成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Abstract一、通过批判科举制度抨击现实 (5)二、对各色人物的讽刺 (6)三、探索和发掘出人性本真 (8)四、语言洗练和泼辣,发人深省 (9)参考文献论《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张三宝,汉语言文学摘要:《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作者的眼光犀利,洞察力深刻。
在批判中有对社会中平凡人物的理解和同情,讽刺中不忘对人性本真的探索。
小说最后展示四位奇人,是作者社会理想失落后无奈的寄托。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讽刺;人性本真Discuss《Ru lin wai shi》animadvert energy and lampoon artZhang Sanbao,The Chinese language systemAbstract:To intellectual life and mental state for zhe subject matter of zhe fate of intellectualsunder the feudal system had a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Author of the hearts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to show that his vision is veiy acute,ordinary people in society’s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irony of hunan nature in this really did not forget to explore.Showing the last four warren novel is a failure to explore the destination.Key words:Wu Jingzi;ancient examine; mock;reality;human nature colour18世纪我国文坛出现了堪与《红楼梦》相媲美的《儒林外史》,它的讽刺意味非常独特。
浅谈《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技法
浅谈《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技法作者:王晓磊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是特别讲究写情节、故事,古代小说的内容总是可以津津有味地谈出来。
因为情节精彩,故事有趣,就好记就好谈;谈出了情节故事,人物的性格也就跟着谈出来了,思想主题也跟着介绍了出来。
然而人物性格主题的传达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就懂得运用技法,《儒林外史》就是如此。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为《丰收》作的序说:“《儒林外史》作者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这是对《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肯定,其中当然包括《儒林外史》的艺术技法,这个评价很公允。
一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古代小说家运用的技法是由批评家们总结出来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则是自成格局、独标异彩的。
散见于序、跋、评、叙、述、引、题辞、凡例、读法、弁语、自记中的关于小说创作的论述,就如零金碎玉,营造成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框架。
它并不像“正规”理论那样有条理,但却能评出许多大块文章所说不到的精妙之处,而关于艺术技法的提炼也正散见于其中。
明代是小说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文言短篇和文言中篇,新兴的白话小说更风起云涌。
此时,小说理论批评也随之有了巨大发展。
代表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特色和高度的,主要是围绕“四大奇书”①及“三言”②、“二拍”③等白话小说评论。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等,都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
而吴敬梓出生在1701年,儒林外史的成书则更晚,使他有可能接受前人成熟的理论总结,并运用到其《儒林外史》的创作中间。
所以,在吴的小说中展露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不足为奇的。
二《儒林外史》洋洋洒洒三四十万言,写出性格鲜明,令人不忘的人物有近二百个,其中有地主、官僚、盐商、秀才、举人、衙役、书办、名士、选家、侠客、卜医、星相、丹客、恶棍、骗子、和尚、道士、鸨母等各色人物,各有特点。
作为中国古典伟大的“足称讽刺之书”④,不管里面是什么人,都是与功名富贵有关的。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得好:“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浅论《儒林外史》科举文化下的异化人格——以周进、范进、严监生为例
阅读写作132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浅论《儒林外史》科举文化下的异化人格——以周进、范进、严监生为例李光艳(道县第四中学 湖南 道县 425000)一、《儒林外史》中人物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科举制是我国由隋朝建立至清末废除的一种选拔人才、分派官职的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发展到明清时期,古板的“八股取士”因其形式遵循守旧,日益僵化,完全脱离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丧失了积极意义,成为残害读书人乃至全社会的毒瘤。
明清两代,科举制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读书、参试、做官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文人谋求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增加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
因此,文人几乎把科举中榜看成了他们的第二生命。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成了民间流传的名言警句,“遗子黄金满篇,不如一经”是知识分子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入仕为官成了他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科举制度下广大知识分子的共识。
士子们经受着严酷的精神摧残和生活压力,人格破损萎缩,数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用尽毕生的心血精力以求榜上有名,一举成功。
由于“官本位”思想,让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的考场,变成了士子们角逐的战场。
在这样的利益目的驱使下,清代士子们的学习风气日益败坏,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科举制度也随着腐朽的封建社会日益败落。
《儒林外史》正是清代科举制度社会的产物,吴敬梓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大批儒林形象,这些士子在科举制钳制之下,性格被异化,灵魂被扭曲。
二、《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下的异化人物1.科举制度下的畸形儿“二进”周进和范进是两个经历颇为相似的文人,他们耗尽全部生命去博取功名,但在科场上却屡试不中,几十年的科场失意给他们带来的是无尽的辛酸、困顿和屈辱。
周进一生参加无数次科举考试,却“不曾中过学”,60多岁还是老童生一个。
新进秀才梅玖当众嘲笑挖苦他一大把年纪了还是“童声小友”,不屑与之“序齿”,甚至还编了一首诗来挖苦他“呆,秀才,吃长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1)讲解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1)《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
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
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某一个人。
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儒林外史角色塑造分析
儒林外史角色塑造分析儒林外史,是公案小说类别的作品,作者是吴敬梓。
该小说通过刻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了清代社会的众多缺陷和不公正。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深入描写角色的性格、言行和命运,成功地刻画了一群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对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力。
曾巩,作为《儒林外史》的主角之一,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拥有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功名,但由于受到了权贵势力的排挤和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对待,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曾巩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不公正。
,作为《儒林外史》的主角之一,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拥有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功名,但由于受到了权贵势力的排挤和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对待,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曾巩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不公正。
史鼐是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士和学者。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才力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官场的权力斗争中。
史鼐的形象表明了在官僚体制下,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迫屈从于权势之下。
是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士和学者。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才力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官场的权力斗争中。
史鼐的形象表明了在官僚体制下,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迫屈从于权势之下。
傅小谦是一个讨好权贵的小人物,他不择手段地追逐功名和权力。
他不具备真正的才华,但通过阿谀奉承和投机取巧,他成功地升迁了自己的地位。
傅小谦的形象揭示了在清代官场,权谋和欺诈的黑暗面。
是一个讨好权贵的小人物,他不择手段地追逐功名和权力。
他不具备真正的才华,但通过阿谀奉承和投机取巧,他成功地升迁了自己的地位。
傅小谦的形象揭示了在清代官场,权谋和欺诈的黑暗面。
牛顿是一个离奇而古怪的人物,他身穿古代衣服,言行举止与众不同。
牛顿的形象在小说中象征着对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怀疑和挑战。
他的出现使人们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儒林外史高老先生的基本观点
儒林外史高老先生的基本观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高老先生所借用的伪称。
高老先生的基本观点可以从小说中获得以下几点:
1. 反对功利主义:高老先生批评了封建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追求个人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和有害的。
他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2. 强调品德和人性的重要性:高老先生强调人的品德和人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命运。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真诚正直、忠于理想的角色,来强调这一观点。
3. 批判社会不公和逆向歧视:高老先生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包括社会地位不平等、贵族的恶行以及奥儿与汉人的地位差异等。
他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反思,呼吁社会公正和人们的普遍平等观念。
4. 倡导知识的重要性和提倡文化教育:高老先生认为知识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知识是改变人生命运和社会状况的关键。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精神和文化教育的赞扬和鼓励。
5. 批判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高老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揭示了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并对此持批判态度。
他强调公正和廉洁的重要性,呼吁官员们能够克己奉公,为民
众谋福利。
这些观点体现了高老先生对当时社会不足之处的批评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儒林外史人物评论500字
儒林外史人物评论500字
(原创版)
目录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4.对儒林外史人物的评论
正文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揭示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
腐败、堕落和虚伪。
吴敬梓以他独特的讽刺手法,通过对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刻画,揭示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有范进、吴敬梓、王氏、严监生等。
其中,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富贵的读书人,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吴敬梓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对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另一方面,他的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王氏和严监生则是当时官绅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官绅的腐败和堕落。
对儒林外史人物的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富贵的读书人,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吴敬梓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王氏和严监生则是当时官绅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官绅的腐败和堕落。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通过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后
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腐败、堕落和虚伪。
《儒林外史》的贤人与奇人
《儒林外史》的贤人与奇人
钟继刚;张丽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儒林外史》为人所重者大多在其讽刺性。
从其中塑造的贤人与奇人入手,探究作者蕴于其中的理想人格。
他们尊崇道、义,心怀淡定,追求人格的独立和高尚。
【总页数】1页(P227-227)
【作者】钟继刚;张丽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学院南校区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儒林外史》中书法奇人季遐年形象论析 [J], 孟宝跃
2.自我的觉醒与人文理想的失落——《儒林外史》中奇人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J], 李再红
3.一部礼赞文坛奇人绝学之书——《儒林外史》主旨新探 [J], 徐又良
4.《儒林外史》中书法奇人季遐年形象论析 [J], 孟宝跃;
5.《儒林外史》与传统人文精神──论吴敬笔下的贤人及其人格追求 [J], 陈文新;鲁小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王锦亮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
作者吴敬梓在吸取以往讽刺文学精华的基础上,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老辣犀利的笔调、幽默含蓄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深刻揭示出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总页数】1页(P17-17)
【作者】王锦亮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林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讽刺艺术研究
3.哂笑下的悲鸣——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和悲剧意识的二重结构
4.立场、风格、结构:《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建构分析
5.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5-08作者简介:高朝俊,男,1953年生,江苏溧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论《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中心,采用了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法来刻画全书的主要人物。
书中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变化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
这种人物的刻画方法与“功名富贵是全书的第一着眼处”的构思紧密相关;与“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互为关联;也是夸张、讽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塑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0)04-022-06吴敬梓在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刻画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其中的儒林人物尤为生动。
正如闲斋老人序所说:“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吴敬梓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他刻画人物的手段与全书的总体构思关系如何?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认为,《儒林外史》刻画人物———尤其是处于全书中心地位的儒林人物———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单点突出,定向发展。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为我们展示了非常广阔的生活画面:从城市到乡村,从上流社会到市井细民,虽然程度不同,但都有反映。
但从刻画人物而言,吴敬梓并没有着力展示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对人物的合力与牵扯作用。
而是根据自己的总体构思,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丰富多面的人物性格,进行砍削、过滤、提纯,使某一方面的特征突现出来。
正所谓“工”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一点,就是“功名富贵”。
闲斋老人序云:“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话道出了《儒林外史》构思的关节点。
吴敬梓正是根据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来展现其思想性格,并进行道德品评的。
基于这样的构思,吴敬梓在进行艺术剪裁时,便常常毅然剪去与功名富贵联系不紧的枝蔓,从而达到一种“使德行更为可爱,恶行更为可憎,怪事更为触目”(狄德罗语)的廓大化的效果。
众所周知,“《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1](P222)但这决不是说吴敬梓在照抄生活,他深知,作为小说,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2](P586)。
在“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楔子中,吴敬梓有心要把王冕塑造成一个知识分子的楷模人物,于是对原始素材(主要是朱彝尊的《王冕传》)进行了“藏减添露”的加工改造。
朱2010年12月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0No.4彝尊《王冕传》载:王冕“尝一试进士举,不第”。
可是,吴敬梓不想让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功名富贵有半点瓜葛———那怕是可以原谅的年轻幼稚之举,便毅然砍去了这一情节。
《王冕传》载:王冕善画梅。
在其他有关王冕的记载中,也只有王冕善画墨梅之说。
而吴敬梓则巧妙“嫁接”,把梅花换成了荷花,使之与王冕超逸脱俗的品格互相辉映。
《王冕传》从未提到过屈原、会稽山,而小说却让王冕与圣贤为伍,名山为伴,使之相得益彰。
总之,这个被吴敬梓目为“品地最上一层”的“中流砥柱”,一切作为都与“功名富贵”离得远远的。
而另外一类人物,作者又总是让他们与“功名富贵”粘得紧紧的。
如以冯粹中为原型的马纯上,本是胆识过人,精通水利之学。
在小说中,这些都被舍弃了,马纯上成了一个一心只想博取“功名富贵”的八股迷。
所谓“单点突出”,主要就表现在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上,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对功名富贵态度的描绘,突现其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并显示出对其人品的评价。
所谓“定向发展”,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定向,二是发展。
这里先说“定向”。
“定向”,就是作者根据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对其性格特征作质的规定(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道德品质,即人品),让人物对那些合乎自己性格的事物,作定向的关注,让带有指向性行动的人物,不断地选择、投入、创造与自己性格相宜的环境,并在环境中汲取滋养自己性格的养分,丰富和廓大那种具有定向的性格特征。
简言之,在《儒林外史》中,人物和环境具有一种同质同构效应,人物和环境呈定向关注和定向反馈状态。
先看小说中一段著名的景物描写:那诸暨村外,七泖湖畔,绿草茵茵,花明柳媚,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这是襟怀淡泊、性格宁静的王冕眼中的一幅清新明丽、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这也是王冕对“自然美”的第一次“发现”。
其实,这景象早就存在着,为什么到“那日”才被王冕“发现”?原因就在于先前的王冕还没有“开窍”,只有待到他“心下也着实明白了”的时候,他才能对那些契合自己心灵的、引起自己共鸣的事物作定向的关注。
而自然景物又以自己清新自在的风姿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来启迪王冕的心智,使王冕进而步入大彻大悟、光明澄澈的境界。
在描写景物方面,吴敬梓本有“九朽岂烦拟,一笔能写生;毫端臻神妙,墨晕势纵横”[3](P28)的本领。
这一点,连曹雪芹都无法与之相比。
在莺脰湖、秦淮河、莫愁湖等著名的风景点,他本可以大展文才,恣意展开景物描写的。
然而,他没有滥用自己的才能,反倒显得很有节制,相反,倒是在另外几处对景物作了简单的勾勒。
而这些景物恰恰都是人物定向关注的心理折射。
如第二回周进眼中的景物,第八回娄公子眼中的景物,都是以“主观镜头”的形式出现在小说中的。
在人物不可能关注景物的时候,吴敬梓决不多写一笔,他总是根据人物性格,让他们“自作主张”去关注其他的东西。
如,贪名求利、一心只想攀高结贵的匡超人与斗方名士同游西湖,面对大好春光,却与马二先生一样“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
他关注的是名,是利,风景与他有何干?然而,他毕竟比马二先生聪明一些,并不真的茫茫然一无所获。
这次诗会也使他“着实明白”了,“及看那卫先生、随先生的诗,‘且夫’‘尝谓’都写在内,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语上采下来的几个字眼。
拿自己的诗比,也不见得不如他。
”可他不过“临时抱佛脚”,看了一夜《诗法入门》,便“早已会了”。
原来这功名富贵来得这么容易!吴敬梓就是这样,让人物根据自己性格,对事物作定向的关注,而那些被关注的事物,又总是“知恩必报”地反馈于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
这样,被单独突出的性格侧面,也就在关注和反馈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廓大。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大都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人物关系也经常不断地分化组合,看起来人物似乎有点身不由己,无力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只能在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
其实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吴敬梓在安排人物的人生经历时,并不是像《水浒传》那样把人物笼罩在巨大的天命结构和环境压迫下,逼出人物的性格,而是让人物带着自己的性格定性,主动地关注着、寻找着、选择着与自己相契的生活环境,并让人物在环境中汲取滋养自己性格的养分。
把王冕和匡超人作一比较,这种定向关注、定向选择和定向反馈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许多论者都认为匡超人遇到马二先生之后,“急转直下”,“顷刻之间发生了质变”,“一头扎进了举业求官的臭水坑”。
这样一来,匡超人的变化就完全决定于偶然,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就显得缺乏依据,不可理解。
无怪乎有论者说吴敬梓为了展现世相不惜使匡超人的性格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的分裂。
其实,二十二岁的匡超人在出场之前就形成了读书做官向上爬的性格,小说中匡母的梦境、匡父的遗嘱,都明确地暗示了这一点。
匡超人只是因为家寒无力,还没有找到适宜性格发展的土壤,只好暂时屈居乡间。
但只要一有机会,一经催化,他的暂时被压抑的追求,便会恶性膨胀。
他不是在流落他乡,靠拆字糊口的境况中,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马二先生新选的《三科程墨持运》吗?这与王冕读天文、地理、经史之类的“杂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他一听说面前站着的就是马二先生时,便“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这种渴慕已久,相见恨晚之态,与王冕对于胖子、瘦子们谈话的那种漠然置之,我行我素的态度,则无异于天壤之别。
这些差别正鲜明地体现了性格对环境的寻找、选择。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儒林外史》中有许多次聚会,如“名士大宴莺脰湖”、“约诗会名士携匡二”、“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这些聚会的描写,与《红楼梦》的聚会描写很不相同。
《红楼梦》的聚会,常常让不同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产生性格的摩擦、碰撞,对比出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
而《儒林外史》中的聚会,是组合人物关系,显示作者对人物品行评价的一种手段。
人物都是受自身性格定性的支配,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生活。
他们虽然都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的命运遭际也漂泊不定,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对功名富贵离心或向心的追求而走到一起来了,成了意气相投的“群类”,同声相应的“一家人”。
再说“发展”。
这里的发展,是指那种贯穿于人物整个性格历程的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它主要表现为性格的深化和演进。
《儒林外史》虽然没有描写人物性格内部的主导性格和非主导性格的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描写各种性格素质的多向、异向的矛盾运动,但是,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性格却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原地踏步的,他们始终是活泼地前进着。
他们正是在发展中“现出自己是怎样的人物,现为有定性的形象”[4](P300)。
但是,这种发展,又受到单点突出的制约。
吴敬梓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总是让人物在对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追求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于是,人物性格便在单点突出、定向发展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
吴敬梓为了强调、突出、深化王冕襟怀淡泊、嶔崎磊落的性格特征,精心设计了四个回合,让这种性格在与功名富贵的离心运动中直线发展。
起初,翟买办请王冕画花,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勉强应承,是谓以礼相待。
时知县为了巴结上司,想笼络王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王冕“听见老师见爱,自然喜出望外”,哪知王冕却不识抬举,敬而远之。
待到时知县想在志书上多一篇屈尊敬贤的文章,亲自下乡拜访,王冕更是闭户出走,避而不见。
后来,吴王朱元璋来访,他劝之以仁义服人;要聘他做官,他却惟恐避之不及,连夜赶往会稽山中,隐姓埋名,终老不仕。
从“勉强”到“隐逃”这四个回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注入功名富贵的“磁力”是愈来愈强,而王冕对此的离心力是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