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
叶培建的简介
叶培建的简介叶培建,1949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基因工程学家。
毕业于南京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生物系,1985年获博士学位,当时就职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1989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会副理事长,2016年7月至2020年4月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叶培建是一位在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分子育种和植物抗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培建一生致力于植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育种研究,开展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构建了大豆细胞质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发现和克隆了大量重要的植物QTL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基因,揭示了植物抗病性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开发了大豆高产品种和新品种;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发展了植物细胞蛋白组学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抗病性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发展了多个重要的植物基因用于改良植物生产性状,实现了植物基因表达与功能的全面解析;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发展了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植物基因定位;研发了多个重要的植物抗病转基因植物;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方面,发展了植物病原菌的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植物病害的精准防治。
叶培建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1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
叶培建先生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为中国植物学和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植物学之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2001至2005,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2007至2008,美国密歇根大学,公派留学
1993至现在,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工作
科研情况
以松节油等萜类林特资源为原料,较系统地开展了萜类农药的合成、筛选、活性规律、构效关系、驱避机理、中试化生产和制剂开发研究,筛选到多个新型绿色驱避剂和拒食剂,发现并初步证实驱避剂与引诱物的缔合作用及其活性效应,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民用和军用前景,为绿色农药开发和松节油利用创新,以及驱避机理研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3项,省市级10项。排名第一获省自然科学奖等奖项5项,参与获全军科技进步奖等奖项3项。发表论文104篇,会议论文20多篇,其中12篇SCI、5篇EI、1篇ISTP。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2项;完成中试生产线2条、制剂3种。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学科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植物学所在学院:林学院
姓名
王宗德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1.12
职称
教授
最后学历/
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务
副院长
最后毕业院校
南京林业大学
导师类别
博导/硕导
首任导师时间
2012.09/2004.09
导师属性
工作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zongdewang@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植物源昆虫信息素研究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5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一③6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专业可
④848 植物生理学
招推免
生,少数
民族骨干
计划考
生,硕博
连读生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6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④852 细胞生物学
同上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6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④848 植物生理学或 852 细胞生 物学
王宝兰
24 植物生态适应与种质创新
郑元润
085238 生物工程
01 果树生理与遗传规律
范培格
02 菌根生态工程 03 种子植物分类学 04 植物分类学
梁宇 杨永 王锦秀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715 生物统计④839 地理信 息系统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6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④848 植物生理学
王台
同上
05 光合作用调控的分子机理
彭连伟
同上
06 光合作用环境适应分子机 理
卢从明
同上
07 光信号调控与叶绿素发育
林荣呈
同上
08 光合膜脂结构与功能
许亦农
同上
09 种子分子生理学
宋松泉
同上
10 植物激素与种子发育
朱生伟
同上
11 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结构与功能及仿生模拟
杨春虹
同上
专注中科院考研辅导
2015 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 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展全面总结的根底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与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
在世界X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中国药用地衣》、《##地衣》、《中国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温孚江男汉族,1955年生##省龙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99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年回国后,组建了##省第一个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国家“863〞项目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
招生学科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
招生学科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71012)含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水文生态学、气候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十二个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复杂性;森林健康评价与管理;森林质量、景观格局及环境效应;森林水生昆虫生态;森林界面生态过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树木生理生态特性及抗逆性机制与调控;天然林经营管理与保护对策;人工林土壤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城市森林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3S”(GIS、RS、GP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林业生态工程:防护林构建、培育及其生态学基础;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及优化组合利用技术;退化立地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
生态气候学:研究森林、农业、草原等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水文、气象功能;生态系统的水气功能调控机理与生产潜力评价;森林作用层生态过程的模拟与模型建立;大型生态工程(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建设的水文、气象效应,为生态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指标。
本学科还研究生态破坏可能引起的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程度及其防御对策,并涉及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因子(大气、光、水分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菌物、苔藓、地衣等)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植物-微生物共生生态机理和调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菌物和重要资源植物、菌物的生态保护及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以野外考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时空尺度景观的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动态变化,建立景观指标体系与空间直观模型,进行区域景观评价与生态安全、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全球变化、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学研究生导师戴景瑞教授情况介绍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学戴景瑞教授著名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34年生,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育成玉米品种19个,指导博士研究生26人,编写专著和教材3部,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17篇,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优秀教材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获得奖项: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优秀教材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著作及论文:编写专著和教材3部,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17篇。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53—1970年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70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继续杂交水稻研究,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技术顾问,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发展项目首席顾问,中国科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命”。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
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
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
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
他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当时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国际性禁区。
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
袁隆平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指责和压力,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蒋高明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导师们经常会随意说出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让考生说出他们的代表性工作,以判断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的情况;或者随机让考生自己说出一些人名来,避免为难学生。
从笔者观察的情况看,这一着经常令很多考生“难堪”,尽管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考到95分以上。
其实,一些名字在好一些的教科书上都是要介绍的,只是学生们不太留意。
植物生态学一些专家的名字,在我们这样年龄的老师眼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可就是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让考生随意举出两三个来,考生们也不知道。
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报考的老师的名字,不是说他们的导师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我们的问题,年轻导师们也都还是初入道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对植物生态学的发起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有的通过自己的严谨的实验,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有的人则试图解决困绕人类生存的若干环境问题而提出了符合生态学法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植物生态学家贡献不同,难以列举很多,仅就国内外各时期较有影响的植物生态学家介绍如下(在世的没有列在这里)。
排名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研究的对象是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受到人为破坏的植被,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
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克莱门茨(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
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招生简章2023年
中科院植物所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招生学科及招生人数1. 招生学科:植物学2. 招生人数:预计招收研究生20名二、招生方向1. 分子植物生物学2. 植物适应与进化3. 植物资源与环境适应4. 植物保护生物学三、招生条件1. 具有植物学、生物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2. 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3. 符合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报名时间及方式1. 报名时间:具体时间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全球信息站发布,预计为2022年10月至11月;2. 报名方式:详细报名流程和要求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全球信息站发布。
五、招生过程1. 笔试:笔试内容包括植物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2. 学术面试:通过学术面试考察申请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和学术潜力;3. 入选名单:根据笔试和学术面试成绩确定入选名单。
六、招生政策1. 选拔优秀学生,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学术交流;2.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 实行导师指导制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奖学金及待遇1. 招收研究生均设有全额奖学金;2. 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硬件设备;3. 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和学术支持。
总则中科院植物所高度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科院植物所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目标作出贡献。
以上就是中科院植物所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内容,希望广大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踊跃报名,共同推动植物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
在中科院植物所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了解中科院植物所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以便更好地帮助申请人对中科院植物所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中科院植物所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学院致力于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23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院校
2023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涵盖植物营养、植物病理、植物育种、植物生理、植物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并推动植物学等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
以下是关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的一些介绍。
一、专业基本介绍1.专业名称:植物科学与技术2.主要学科:植物营养、植物病理、植物育种、植物生理、植物生态3.主要研究内容: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植物生理代谢、植物病害防治、植物栽培技术、新型育种方法等。
二、招生院校1.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之一,拥有农业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多个学科,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农业科学学院,是该学院的重点学科。
学位授权类型为博士、硕士。
2.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重点共建高校。
南京农业大学是农林专业的骄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位授权类型为博士、硕士。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流科研机构,拥有多个研究所和分部,其中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2号,学位授权类型为博士、硕士。
三、考研方向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的营养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肥料的施用来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并探究肥料的制定、管理等相关技术。
考生需具备生物学、化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
2. 植物病理学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防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病害的诊断和治疗等。
考生需具备相关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等专业知识。
3. 植物生理学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的生理代谢、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考生需具备生物学、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
4. 植物育种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加速植物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如何利用育种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考生需要具备生物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
植物学专业(5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植物学专业(5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植物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论文方向1.植物生物工程2.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植物资源学4.植物化学与药物工程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为36-38分。
四、课程设置(一) 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8学分)(二)指定选修课程(三) 任意选修课程(可选修生命科学学院其他硕士学位点相关课程)五、教学实践各方向硕士生必须进行教学实践,为本科生辅导答疑、指导实验课、协助指导毕业论文或完成至少8课时的讲授工作。
一般安排在第二年进行。
考核合格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以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科技咨询与开发,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
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累计4周。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1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即反映本专业近期研究进展或前沿,又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论文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所撰写完成的论文应语句流畅,结构严谨,数据可靠,分析合理,论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以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植物科学导师推荐信范文
[您的职位][您的单位名称][您的单位地址][您的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日期][推荐人姓名][推荐人职位][推荐人所在单位][收件人姓名][收件人职位][收件人所在单位][收件人地址]尊敬的[收件人姓名]:您好!在此,我非常荣幸地向您推荐我的学生[学生姓名],他/她即将申请贵单位的[具体职位或项目名称]。
作为[学生姓名]的植物科学导师,我有幸见证了他/她在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长,我相信他/她将是贵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
[学生姓名]自201X年进入我国某知名大学植物科学专业学习以来,一直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他/她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积极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生姓名]具有以下突出表现:1. 研究兴趣广泛:他/她对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育种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2. 学术成果丰富:他/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SCI收录,另一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
3. 研究能力突出:他/她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姓名]具有以下特点:1. 实践经验丰富:他/她曾在多家知名企业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团队协作能力强:他/她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组织协调能力强:他/她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姓名]具有以下优点:1. 思想品德优秀:他/她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2. 严谨求实:他/她对待学术研究严谨认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3.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她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姓名]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植物科学工作者的潜质。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植物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植物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植物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山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四川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大学。
作为北京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植物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五。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京大学植物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植物学专业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
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
随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对植物的知识系统化,并且记录下来成为植物学。
以后,进一步注意到它们的结构、化学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和繁殖方式。
而且自从人类懂得了栽培植物,研究内容更包括了其营养生长和繁殖,以及选育良种和对病虫害的处理。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植物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不区分研究方向071001 植物学研究方向:00.不区分研究方向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北京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1、我院各专业招生专家小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参考申请者提交的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外语水平、科研参与、发表论文、专著出版、获奖情况、研究计划和专家推荐意见等,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等做出综合评价结论。
根据素质审核结果,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2、考核采取面试、笔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申请人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等进行考察;3、考核时间各招生专业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外国语言文学(区域与国别)专业与生物学专业的复试时间预计安排在2019年4月,大数据类专业预计安排在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见后续通知。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植物分类是对植物界中的各种植物进行归类和命名的过程,旨在理解和描述植物之间的关系。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级别,并对它们的特征和分类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界(Kingdom)是植物分类的最高一级单位,也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基本分类单位之一。
植物界包括了所有的植物物种,是植物分类的起点。
在植物界中,植物具有细胞壁、光合作用和多细胞体等特征。
植物界下面是动物界,两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基本架构。
门(Division)是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用于将植物界中的植物进一步划分。
目前,植物界被划分为了两个门,即被子植物门(维管束植物门)和苔藓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包括了大多数的植物物种,如花草、树木等;而苔藓植物门包括了苔藓植物等较原始的植物。
纲(Class)是门下一级的分类单位,用于进一步细分植物门中的物种。
被子植物门下包括了多个纲,如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等。
纲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遗传关系等方面。
目(Order)是纲下一级的分类单位,用于将同一纲中的植物进一步划分。
例如,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可以根据花序的形态特征将物种划分为不同的目,如豆目、蔷薇目等。
科(Family)是目下一级的分类单位,用于进一步划分同一目中的植物。
科的划分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花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等方面。
例如,在豆目中,可以根据花的结构特征将物种划分为豆科、蝶形花科等。
属(Genus)是科下一级的分类单位,用于将同一科中的植物进一步细分。
属的划分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遗传关系和生态习性等方面。
例如,在豆科中,可以根据果实的形态特征将物种划分为不同的属,如大豆属、豌豆属等。
种(Species)是属下最低的分类单位,也是植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种的划分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遗传关系和繁殖方式等方面。
种是植物分类学中最具体、最细致的分类级别,每个种都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信息。
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三十年概述与未来展望
2 1年 5 月 01
中央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n l fMUC( t a ce c sE iin) o r a o NaurlS in e d t o
Ma y,2 1 0 1 V0 . 0 N . 12 o 2
第2 O卷
第 2期
中 国 民族 植 物 学 研 究 三 十 年 概 述 与 未 来 展 望
发 展 时 期 ,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维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与 文 化 多 样 性 的 共 存 , 现 植 物 资 源 的 可 持 续 利 用 , 社 会 即 实 为
经 济与环 境 的可 持续 发展 服务 的新 的历 史 时期 .我 国 民族 植 物 学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于上 世 纪 八 十 年代 始 初期, 至今 已有三 十年 的历 史 .民族 植 物学 在我 国的发展 正 值改 革开放 初期 , 业 发展 面临 由传 统 生计 农 农 业 向高效农 业发 展 的转 型时 期 ; 业 全面 发展 提速 , 植 物 资源 有着 广 泛 的需 求 , 民族 植 物 学 的发 工 对 为
中图 分 类 号 :Q 4— 9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8 3 2 1 ) 20 0 -5 1 0 —0 6( 0 1 0 -0 50
前
言
民族植 物学诞 生 于 19 8 6年 , 由美 国植 物 学家 哈什 伯杰 (o nH r b re) 立 .民族植 物学 形 成 于 Jh as egr 创 h
裴 盛 基
( 国科 学 院 昆 明 植 物 研 究 所 ,云 南 昆 明 6 0 0 ) 中 5 2 4
摘
要 : 民 族植 物 学 ( t o o n ) 8 6年 诞 生 于美 国 ,9 2年 引 入 我 国 , Eh b t y 19 n a 18 经过 三 十 年 不 断 努 力 , 国 民族 植 中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PUMC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学位授予单位(盖章)名称: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码:10023名称:中药学申请一级学科−−−−−−−−−−−−代码:100800本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类别□博士二级√硕士一级□硕士二级□博士特需项目−−−−−−−−−−−□无硕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年月日填说明一、单位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中的代码填写。
二、学科门类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及其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
三、除另有说明外,本表填写中涉及的人员均指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在编人员以及与本单位签署全职工作合同(截至2016年12月31日合同尚在有效期内)的专任教师(含外籍教师),兼职人员不计在内;表中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项、教学成果等)均指署名第一单位获得的成果。
四、本表中的学科方向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本学科的学科方向填写,填写数量根据本一级学科点申请基本条件所要求的学科方向数量确定。
五、除另有说明外,所填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近五年”的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六、本表中的科研经费应是本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本单位财务账目的经费。
七、本表不能填写任何涉密内容。
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以公开后方可填写。
八、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页码依次顺序编排。
封面及填表说明不编页码。
本表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
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九、本学科获得学位授权后,本表格将做为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材料之一。
Ⅰ学科简介与学科方向注:学科方向按照各学科申请基本条件的要求填写。
Ⅱ师资队伍注:1.“海外经历”是指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学位,或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
植物学家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
植物学家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1. 引言作为一名植物学家,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我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的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更好的科研成果。
本文将介绍我作为一名植物学家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旨在系统化地开展植物科研工作,为保护和研究植物资源做出贡献。
2. 工作计划为了有序地进行科研工作,我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2.1 研究领域选择作为一名植物学家,我计划专注于研究特定的植物领域,例如植物分类、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殖生物学等。
我将积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与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保持学科前沿。
2.2 课题选择在确定研究领域后,我将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课题选择要结合当前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和学术界带来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突破。
我将咨询导师和同事的意见,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料,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并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2.3 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时,我将制定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我将准确、全面地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样本采集、观测数据、实验结果等。
同时,我也会扩大采集数据的样本量和范围,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2.4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我将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我将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如图表和图像,直观地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科学解读。
同时,我也会考虑可能的结果偏差和误差,并提供相应的说明和修正。
2.5 结果发布和分享研究完成后,我将及时编写研究论文,并将其提交到专业期刊中进行同行评审和出版。
同时,我也会分享和发布我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以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经验分享。
3. 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产出,我将设定以下工作目标:3.1 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作为一名植物学家,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是我的重要目标之一。
植物学专业等级
植物学专业等级摘要:一、植物学专业等级的概述二、植物学专业等级的具体分类三、植物学专业等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四、植物学专业等级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植物学专业等级的概述植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生理、分类、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植物学专业等级是对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一种划分和评价。
植物学专业等级的设立旨在鼓励植物学研究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植物学专业等级的具体分类植物学专业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初级:包括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主要负责协助高级研究人员进行实验和研究工作。
2.中级:包括副研究员、讲师等,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3.高级:包括研究员、教授等,具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专业能力,能够独立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领导研究团队。
4.特级:包括杰出教授、首席科学家等,具备国际领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对我国植物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
三、植物学专业等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
在国内,我国植物学专业等级的设立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为植物学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同时,我国植物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为世界植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植物学专业等级的评价体系和学术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革。
在国际上,植物学专业等级的评价体系和学术水平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日益密切。
四、植物学专业等级的未来发展趋势面对国际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植物学专业等级的未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植物学专业等级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植物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提升我国植物学研究的整体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由于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多是闻名遐尔、众所周知的了,而且也几乎不亲自带学生,所以这里的导师介绍中略去院士级人物。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疏漏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和导师名字。
欢迎大家补充!植物分类与进化:中科院植物所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要导师:葛颂(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生态遗传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汪小全(分子生物地理学、松科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杨亲二(种子植物分类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组:李德铢(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与植物系统与演化)、张玲(植物繁殖生态学与进化)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组:彭华(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系统演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与进化研究团组:孙航(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导师:夏念和(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葛学军(种子植物分类学和保育生物学)、张奠湘(系统发育)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植物分类系统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刘建全(进化植物学、生殖与功能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复旦大学:钟杨(生物信息学,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态学: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马克平(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董鸣(克隆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韩兴国(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蒋高明(生理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庆军(植物繁殖生态学与繁育系统进化)、刘宏茂(民族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生态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周国逸(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叶万辉(保护生态学、生物入侵)、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刘建全(繁殖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葛剑平(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杜国桢(草地生态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王刚(理论生态学、植物个体生态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及进化)、卢宝荣(生物入侵生态学)、李博(生物入侵生态学)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党承林(植物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植物生物地理3\植物化学方面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搞得最好。
主要是杨崇仁(植物化学、中药资源与化学博导)周俊院士周俊,男;汉族,1932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党员。
1958年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
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为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他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并形成了特色,为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40年中,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
天麻属、乌肥艏笆窨迫舾墒舻溺尢濉⑷啤⒎永唷⒒冯募芭涮翘宓难芯浚⒈硌趼畚?15篇,著作1部,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350个。
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物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
复杂带酯基糖链三萜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
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于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资源植物化学研究”,198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他和贾良智共同主编的《中国油脂植物》,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此外,还先后获省部级奖9项。
1960-1996年两次主持中国科学院天然药物等重大项目并获得成功。
他从 1961年起研究云南一种著名复方成药,现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已清楚。
近年他提出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组合天然化学库的思路,引起学术界重视。
他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和所长多年,在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富有经验;筹建了植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并形成了特色。
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学科发展、科研组织及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善于发现人才,先后培养了近10名学术带头人,活跃在植物化学研究领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4人。
孙汉董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
1939年11月出生,男,汉族,云南保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党员。
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曾任所长,现任该所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
孙院士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7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的、新骨架、新类型的化合物5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直接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科、新型昆虫驱避剂、咽康舒等药物,治疗脑血管病二类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已申报临床研究。
孙汉董院士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药用和天然香科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到2002年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有190余篇;出版著作2部;申请国内外专利13项;有20余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其中“香茶菜属植物二萜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于2002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的研究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根据2002年12月出版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2001年)报告,在中科院生物类研究中,他的SCI论文总数排名第一(1 14篇)在被SCI引用频次中排名第七;在“国内药用植物研究方面文献量居前15名著者”中,他位列第5位。
他的主要成就有:率先开展了民间抗癌药物冬凌草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迄至2002年,他的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对我国51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新化合物近400个,与有关单位合作发现了多种生理活性成分,为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新药开发作出了贡献。
近10多年来,他的研究组已成为世界该领域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近10年来国内外出版的二萜天然产物的综述文章和著作中,60%以上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引自他的研究组的发现。
其中以分子间氢键结合的二萜[Diterp-Complex-RA(DCRA), 60(3)203-206,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14(4),309,0997〕杂志列为1997年的“研究热点”(Hot off the press);对三种国内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发现新化合物70个,为该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对31种伞形科药用植物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这些植物的利用和质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50余种香科植物的资源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天然香料化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孙院士还非常重视新药开发,以他的基础研究为依据开发出的“冬凌草片”和“咽舒康”等抗菌、抗肿瘤药物早已上市;目前他所承担的云南省与中科院的院省合作的第一个新药项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注射用灯盏细辛酚”,2002年已申报临床研究。
最近,他的研究组在天然药物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奇的三萜类化合物[Organic Letters,5(7),1023-1026,2003;Tetrahedron Letters,44,3531-3534,2003]突破了原来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其结果又一次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20(3),XXii,2 003]列为2003年度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热点”。
孙院士至今已培养博士18人、硕士14人,在读博士8人,现任《Phytomedicine》、《Tetrahedron》等10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地区审稿人,2002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郝小江,男,1951年7月10日出生于重庆,药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4-1968年为贵阳十九中学学生,1968年12月到贵州省黔西县重新区重新公社三堰大队四队插队落户,1971年8月进黔西县氮肥厂当工人;1973年9月为贵州大学化学系学生(工农兵学员),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1976年9月-1982年7月任贵州大学化学系、教师、助教;1982年-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1990年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助理研究员;1986年4月-1990年10月到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留学,1990年9月获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3月-1994年4月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员,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1994年5月起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95年1月-1997年11月任昆明植物所常务副所长,植物化学开放室主任,1995年10月-2002年7月兼任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1997年11月起任昆明植物所所长;1999年起兼任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11月起任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1978年起从事植物化学和有机合成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在SCI刊物上发表8 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
已培养博士11名、硕士7名,在培博士生14名。
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卫生部的吴阶平-杨森医药学植物化学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 5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候选人(第一层次),1996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01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
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863"重大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十五”重大项目,云南省重点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