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伤痕文学,也被称为创伤文学,是指一种文学流派,它以研究个人或集体经历创伤时所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为主题。
伤痕文学常常围绕着战争、迫害、灾难、暴力等极端事件展开,通过描述这些经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传达了对痛苦的面对和克服,以及对伤痕背后的希望与尊严的追求。
伤痕文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学,特别是对二战后的生活和战争后遗症进行探索的文学作品。
典型的作品包括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及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通过反常和荒诞的情节展示个体存在的无奈和绝望,从而唤起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沉思考。
伤痕文学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它的反叙事性。
这就意味着它在叙事层面上通常远离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倾向于通过非线性、片段化和碎片化的叙述手法,模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
这种叙事方式旨在再现创伤经历的模糊和混乱,凸显创伤对于时间和记忆的冲击和破坏。
同时,这种非传统的叙事结构也能够引起读者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使之成为一种抵抗过去的方式。
除了叙事结构的特异性外,伤痕文学还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多义的语言形式。
通过隐晦、模糊、多重解释的语言,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并达到与读者共鸣和沟通的目的。
这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使得伤痕文学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隐喻、暗示和象征去揭示更深层的真相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伤痕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或集体创伤的记录,更是一种审视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文学实践。
通过展示人们面对创伤时的困惑、无助和苦难,伤痕文学引发了对人性的质疑和反思。
它使人们重新思考个体自由、道德责任以及人类行为的本质。
伤痕文学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反抗,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思熟虑。
虽然伤痕文学在助人理解创伤以及倾吐自己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家认为伤痕文学过于沉溺于痛苦和悲伤,从而可能导致读者的过分同情和心理上的负担。
伤痕文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
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深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以下是我对伤痕文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伤痕文学的现实意义伤痕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伤痛,伤痕文学正是对这些苦难和伤痛的反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反映社会现实。
伤痕文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种反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2. 批判社会现象。
伤痕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它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感动和震撼中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塑造人物形象。
伤痕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面的英雄形象,也有负面的丑恶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
二、伤痕文学的艺术价值伤痕文学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
伤痕文学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将读者带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读者在感动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伤痕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 结构紧凑。
伤痕文学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 语言优美。
伤痕文学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在描写人物、景物、情感等方面,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思想深刻。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主要以描写战争、暴力、苦难等主题为特点。
其特点及意义如下:
特点:
1. 真实性:伤痕文学以真实性为重要特点,通过详实和生动的描写展示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反抗性:伤痕文学对社会不公、暴力行为和战争进行批判,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反抗和探索。
3. 自我表达:伤痕文学主张个体的自我表达和权利,通过书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来表达自我,并揭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命运。
4. 高度情感化:伤痕文学通常充满强烈的情感,情感被放大和夸张,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
意义:
1. 记录历史:伤痕文学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见证,通过文学形式将战争、灾难等巨大的历史事件留存下来,使之不被遗忘。
2. 倡导和平:伤痕文学通过揭示战争和苦难的真实性,呼吁和平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发人们对于和平的思考和追求。
3. 唤起共鸣:伤痕文学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痛苦和苦难,使人们相互产生共鸣和同情,从而增进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和谐。
4. 引发思考:伤痕文学通过刻画人类的苦难和矛盾,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制
度和道德价值的思考,追寻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改革的方向。
总之,伤痕文学通过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体的经历,引起人们对苦难和痛苦的关注,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价值观。
它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进步、和谐以及人的幸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或集体经历的创伤和痛苦的文学流派。
它探索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反映出人们在悲伤、苦难和痛苦中的生活经历和心灵的挣扎。
伤痕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许多作家开始关注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对创作和理解作品的影响。
伤痕文学的兴起与心理分析学的发展有关,它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和治愈人们的创伤。
这种文学流派经常探索复杂的主题,如战争、种族歧视、性别压迫、虐待和精神疾病等。
通过描绘和描述这些主题,伤痕文学试图唤起读者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伤痕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通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
这种直接、真实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更好地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伤痕文学的目标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帮助人们面对并理解创伤,并为他们提供一种宣泄的渠道。
它试图通过共鸣和理解来帮助那些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恢复,并为那些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同情。
总的来说,伤痕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通过描写和探索创伤,为受伤者
提供了表达和治愈的机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于个人和集体痛苦的关注。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伤痕文学,又称创伤文学或创伤记忆文学,是一种揭示战争、灾难、暴力等重大事件对个体和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创伤和伤痕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创伤经历、记录历史记忆,并试图唤起读者对伤痛和不公的关注,倡导和平与人性的关爱。
下面是对伤痕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伤痕文学:指一种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创伤经历和复原过程的文学体裁。
这种文学形式在20世纪后期,尤其是二战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伤痕文学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了以第一人称经验为基础的叙事文学、历史小说、传记和其它表达伤痛和痛苦的文学作品。
2. 创伤记忆:指因为战争、灾难、暴力等重大事件造成的个体或集体受到创伤的经历和记忆。
这些经历和记忆通常是痛苦、困惑和煎熬的,人们往往会试图通过诉诸文学、艺术等方式来表达和处理这些创伤记忆。
3. 采集体:指在伤痕文学中的一种写作形式,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和呈现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
采集体常常是伤痕文学中的一个集体的声音,通过收集个人或个体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文学作品来揭示历史真相和众声喧哗。
4. 后现代主义:指在伤痕文学中一种常见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倾向。
后现代主义对作者和叙事的身份和真实性提出挑战,通过运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揭示文字的局限和不真实性。
5. 遗忘与记忆:伤痕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涉及个体和社会如何面对历史创伤和记忆的问题。
伤痕文学试图通过揭示历史伤痕和记忆中的痛苦、不公和压抑来唤起读者对历史记忆的关注,并呼吁个体和社会勇敢面对过去,以实现和解和和平的重建。
6. 倾诉与借鉴:伤痕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即为个体提供了发声和倾诉创伤的渠道,并且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其他人面对创伤,从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7. 底层话语权:伤痕文学中强调底层人民的声音和经历。
底层话语权强调让受伤害和边缘化人群的声音被听到和关注,通过伤痕文学传递底层人民的真实故事和感受,从而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一种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描述个人的创伤和苦难,探讨人类在痛苦中的成长和对抗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压迫和不公正现象,也表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伤痕文学主要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相比,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伤痕文学常常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以真实感的叙述方式,描述作者所经历的痛苦、困惑和挣扎,以及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和反思。
伤痕文学通常包含着一种反叛精神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压迫、歧视、暴力等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社会改变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伤痕文学也强调了个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反映了人类对痛苦的抵抗和对生命的追求。
伤痕文学的出现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如战争、革命和政治运动中,人们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伤痕文学就成为了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真实经历的重要方式。
它通过文学的力量,帮助受难者和受害者走出心理创伤,传递真实的感受和声音,促进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伤痕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通过描绘个人的痛苦和反抗,它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追求,探讨人类在痛苦中是否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我救赎。
总之,伤痕文学是一种通过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呼应个人的创伤和疼痛,并以此来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人类存在的真谛。
它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可以为受难者提供宣泄和治愈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激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的实现。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是指以回忆自身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为创作主题的文学流派。
这种文学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社会意义:伤痕文学作为一种反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文学形态出现,通过借用个人经历中的痛苦来抗争现实中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反映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公众注意和反思,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 文学意义: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单一化,开创了启示性、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对后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心理学意义:撕裂的自我、失落的自我的特点是伤痕文学的鲜明特色,这使得伤痕文学成为了心理学上一个研究自我认同和创伤后压力的重要角度。
4. 教育意义:伤痕文学提倡,个人经历可以成为文学的创作源泉,开创了文学的大门,培养并激发了许多人的文学创作兴趣,也重视社会学科中个案教学。
因此,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7
刘心武
8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17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11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
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
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
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
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
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
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
呢? ”
12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 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18
艺术特征: 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 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考试答案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考试答案伤痕文学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由创伤经历所产生的主题和意象。
伤痕文学通常涉及个人或群体在经历战争、暴力、压迫、灾难等困境后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这种文学形式被广泛用于揭示人类的痛苦和生存的困境,并试图为这些经历和情感找到一种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伤痕文学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作家开始关注战争和暴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德国的伤痕文学揭示了战争对战士和平民的创伤,同时也探讨了国家集体记忆和历史责任的问题。
此外,拉丁美洲的伤痕文学在大规模政治动荡和独裁统治下诞生,涉及政府颠覆、社会不公和民主权益的话题。
伤痕文学的核心是对人类苦难和痛苦的探索,它常常呈现出逼真的场景和动人的情感。
作家通过描绘痛苦的景象和描述受伤者的内心体验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恐惧、失望和希望。
因此,伤痕文学不仅是向读者传达痛苦和创伤的信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启示性和共鸣力的艺术形式。
伤痕文学的创作也需要作家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作家必须研究和了解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以便更好地反映出人类在这些背景下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作家还需要深入挖掘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以表达出创伤和恢复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变化。
然而,伤痕文学并非只限于表现痛苦和创伤,它也强调了人类对于恢复和重建的渴求。
许多伤痕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历了痛苦后逐渐找回自我,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这种积极的情感和力量给予了读者对人类坚韧和坚毅精神的启示。
总之,伤痕文学是一种以创伤和痛苦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旨在揭示人类在困境中的痛苦经历和内心世界。
它通过创造逼真的情景和描绘情感细腻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启迪读者对人类生存和复苏的理解。
伤痕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苦难经历,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希望。
伤痕文学的基本内涵
伤痕文学的基本内涵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以描述和探讨人类经历过的极端痛苦和创伤为主题。
它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人类在战争、暴力、迫害、苦难等极端环境中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个体的痛苦经历,反映出社会和政治的不公正、权力的滥用以及人性的脆弱性。
伤痕文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伤的描绘:伤痕文学着重于描绘和描述人们在遭受暴力、战争、迫害等极端情境下所经历的创伤和痛苦。
这些描写通常非常真实和生动,以唤起读者对于这些创伤的共鸣和同情。
2. 个体经历的呈现:伤痕文学注重呈现个体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个体的视角,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创伤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创伤面前的抵抗和坚强。
3. 社会和政治隐喻:伤痕文学常常通过个体的创伤经历来隐喻社会和政治的问题。
它通过描写个体受到迫害和压制的经历,暗示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和不公正,以及人类对于权力滥用的抵抗和反抗。
4. 对人性的思考:伤痕文学思考和探索人类的心理和人性。
在极端环境中,人
类的本性和情感常常受到巨大的考验,伤痕文学通过描写创伤带给人类的痛苦和矛盾,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伤痕文学通过描绘和探讨人类遭受创伤的经历和感受,反映出社会和政治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性。
它呈现了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坚韧和抵抗,以及对于创伤的思考和反省。
伤痕文学的概念
伤痕文学的概念伤痕文学是一个文学流派,源自于20世纪中国战争年代(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其他国家的战争年代,特别是二战后和冷战时期。
伤痕文学通过表达个体、群体或国家在战争、革命、殖民统治等暴力冲突中遭受的创伤和痛苦,揭示人类在暴力冲突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以及对和平、公正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伤痕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战争和冲突的直接呈现:伤痕文学通过详细描绘战争和冲突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来直观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通过对战争暴力和创伤的真实呈现,伤痕文学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悲剧性,也激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2.强调痛苦和创伤的心理描写:伤痕文学注重描写个体在战争和冲突中遭受的身体和心理的伤痛。
通过对伤痕的感知、痛苦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的描写,伤痕文学表达了个体对战争后遗症的痛苦和困惑,以及面对创伤时的无助感和强烈的人性反思。
3.批判战争和冲突的造成者:伤痕文学通过对战争和冲突的揭示,批判战争与冲突的制造者,揭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描绘个体在战争中的遭遇和亲身体验,伤痕文学深入地探讨了战争暴力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摧残。
4.关注战后重建与和解:伤痕文学不仅呈现战争和冲突的残酷和痛苦,还关注战后的重建与和解。
通过对个体或社会在战后重建的探索和回顾,伤痕文学向读者传达了对和平、和解和人道主义的呼吁。
伤痕文学在中国的代表作品包括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杨绛的《变和永远》和《洗澡》等等。
这些作品以其直接而真实的描写,深入人心,触动人们对历史和战争的思考。
在其他国家,如日本的大岛渚的《广岛之恋》、莱塞菲克的《卡瓦芒》和美国的汉伯里的《红色桥梁》等作品,也被看作是伤痕文学的经典代表。
伤痕文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警醒,也是对战争与冲突的深刻批判和呐喊。
通过对战争和冲突的揭示,伤痕文学呼唤人们对和平、公正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使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性,以及寻找战争与冲突背后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在当代文学中,"伤痕文学"是一个常见的学术术语。
它首先出现在20世纪70
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主要用于描绘那些以展示历史伤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伤痕"一词在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历史的疼痛和创伤,"文学"则是指以艺术方式描绘和反思这些创伤的各种作品。
伤痕文学的特征在于,它鲜明地表现了历史和社会现实对个体的冲击与压迫,揭示了个人与系统、个体与社会间的矛盾和冲突。
它突出了个体经验,关注伤痕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通过个人受苦受难的描绘,深深地反思人性、历史和社会。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也不局限于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文学作品同样关注历史伤痕,有力地表达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历史的反思,这就是伤痕文学的魅力所在。
伤痕文学的主题和创作手法各异,但其核心关注点都是人的命运和历史的伤痕。
它们常常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权力的压迫,强调了人的尊严和权利。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不甘于被历史遗忘,倾力于寻求真相和公义的精神。
总的来说,伤痕文学是真实的历史见证,是对社会伤痕深刻的反思。
通过生动的描绘,逼真的人物造型,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更清楚地看到人性的复杂。
它警醒我们,要勇于面对历史和现实,并以坚韧的精神,努力抵抗任何形式的不公不义。
伤痕文学_精品文档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一种主题广泛而深刻的文学流派,它通过描写和探讨人类身体或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来表达作家的情感和理念。
这种文学形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借助文字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伤痕文学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战争、暴力、虐待、失去亲人或爱人等等。
它通常通过描述和探讨这些创伤性事件对个人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来传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这种文学形式能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伤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着战争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作家开始探索如何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战争和人类苦难的认识和反思。
例如,欧洲的犹太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他们通过书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人类罪恶和苦难的深刻认识,这就是伤痕文学的典型之一。
伤痕文学的特点是真实和深刻。
它通常是基于作者或他人的亲身经历,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事件来揭示人类痛苦和创伤的本质。
它不追求平淡的叙事,而是用真实而强烈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情感和能量,去描述甚至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恐惧。
伤痕文学的意义在于给予读者对人类痛苦和创伤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心那些经历过痛苦和创伤的人们。
同时,伤痕文学也鼓励读者反思人类的暴力和苦难,并寻求改善和解决的方法。
它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激励我们为一个更公正、和平和幸福的世界做出努力。
在伤痕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伤痕文学需要平衡真实和审美之间的关系。
尽管真实是伤痕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过于直接和刺耳的描写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作者需要在表达真实的同时注重语言和结构的美感。
其次,伤痕文学并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或娱乐需求而存在的。
伤痕文学的定义
伤痕文学的定义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和探索个人或集体的创伤经历。
它通常关注那些在冲突、迫害等困境中经历了心理、情感、身体伤害或痛苦的人们的故事和经历。
伤痕文学起源于20世纪,特别是在战争和独裁统治等激烈社会变革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它以文学的形式探索和揭示个人或群体遭受创伤的后果,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伤痕文学的特点包括:
1.描述痛苦和创伤:伤痕文学作品通常以深刻和感性的方式,
描述个人或集体的痛苦、伤害和创伤。
它们通过富有情感
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对人类的苦难有
更深的理解。
2.讲述个人故事和抒发情感:伤痕文学常常以个人的视角和
故事为基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的
共鸣。
这些故事可能是真实的经历,也可能是虚构的,但
都旨在引发对痛苦和创伤的关注和思考。
3.持久的记忆和历史意义:伤痕文学作品通过记录和铭记历
史上的伤痕事件,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悲惨和深刻,以避
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它们通过个人的故事和经历,传
递出对历史的反思和警醒。
4.反抗和启发: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抒发和反抗的形式,通过
揭示痛苦和创伤,呼唤社会公义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它们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为希望和康复提供一种可能性。
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面对与创伤相关的痛苦和困扰,也能够向读者提供思考和启迪。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学的力量,让人们对人类的苦难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伤痕文学(Scar Literature)是指由于经历战争、磨难、劳动等特殊经历所引起的身心创伤而产生的文学作品。
该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后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开来。
伤痕文学的核心特点是以个体生命经历为基础,通过对个体内心和身体的伤痕所形成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来表达对战争、剥削、不公正以及人类苦难的思考和抗议。
伤痕文学关注的重点通常是社会底层人群的经历,他们往往是受迫害、贫困、压迫的受害者,他们的身上留下的伤痕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伤痕。
伤痕文学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崩溃、夸张、暴力的手法来展现。
伤痕文学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日本,伤痕文学源于二战的经历,作家们通过叙述战争中的残酷、困苦和死亡来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代表作品包括井伏鱼虾的《黑闷》和三岛由纪夫的《仪式的残响》。
在中国,伤痕文学起初是指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作品,以揭示社会暴露问题和人性困境为特征,如余华的《活着》和大江健三郎的《被遗忘的卫星》。
而在美国,伤痕文学常常涉及种族歧视、性别暴力等社会议题,如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亲爱的》和阿丽斯·沃克的《紫色的十字绣》。
伤痕文学旨在呈现人类深层次的苦难和挣扎,通过对身心伤痕的揭示和折射,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伤痕文学揭示出人类存在的黑暗面,让人们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不公正,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与抗争精神。
伤痕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它对真实经历的还原,更在于它对读者产生的情感共鸣和道义启示。
总之,伤痕文学以个体的身心伤痕为起点,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反思和揭示各种压迫和苦难,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内在力量和尊严。
伤痕文学跨越了国界和时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伤痕文学?2. 伤痕文学的特点是什么?3.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4.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5. 伤痕文学的主要主题是什么?6. 伤痕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7. 伤痕文学的知识总结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以对社会创伤和伤害的描述为主题。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氛围促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的伤痕和创伤。
其中一些代表作家包括詹姆斯·詹姆斯、李·米勒和爱德华·沃顿。
伤痕文学的主要主题包括战争、政治压迫、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
伤痕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1. 什么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指描述或反映战争、冲突、暴力、创伤等社会心理创伤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以人类遭受暴力、战争、冲突、苦难等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为主题,并探讨人类如何在遭受创伤后重建生活、寻找意义。
伤痕文学常常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和暴力,强调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2.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史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中作品描写的是人类在生活中所承受的伤痕和痛苦。
这种文学流派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
在二战后,德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构,许多人经历了战争、迫害和大规模杀戮带来的巨大痛苦。
这种深刻的心理创伤和精神伤害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文学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德国作家开始创作关于战争和暴力带来的伤痕的作品,这种文学流派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作品通常描写的是人类承受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包括战争、迫害、暴力和精神创伤。
这种文学流派的作品通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提出批判。
伤痕文学的作品3. 伤痕文学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对伤害和痛苦的反思。
这种文学流派的作品通常探讨的是人类的悲惨境况,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和战胜这些悲惨境况的主题。
伤痕文学作品通常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并展示了人类如何在这些伤害之中寻找力量和意义。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一种描述受到伤害、经历痛苦、期盼和平与重生的文学形式。
它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以充满伤痕和悲伤的意象反映出社会的痛苦和无助,表现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伤痛与悲剧,并勾勒出一幅人性的景象。
其文本体现出伤痕文学的独特风格,体现出其被伤害的主体的叙事视角,让人们感受到其阴霾的气氛,把人们带入一种悲伤的情绪状态。
伤痕文学以自身的视角和心理学的原理来解析生活的痛苦,并以此来表达人们的受伤和苦楚。
它把社会和个人的悲剧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政治和社会变迁对人们感情和精神负面影响,将受伤与抗争深刻结合,展示伤痕文学的独特灵性。
伤痕文学以深刻的诗性语言表达受害者的愤怒,让人们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之情。
它给了受害者一个诉说自己痛苦的平台,突出了受害者期盼善待和平的本能,把受害者表现出来,强调他们应有令人尊敬的光辉改变。
这一形式的文学体现出伤痕文学的崇高使命,也为人类和平而奋斗。
伤痕文学以象征性的语言和抒情性的笔调,表现出受害者与受伤心灵之间的激烈冲突,让人们看到受伤者的痛苦,甚至感受到他们的无助。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流露,让人们感受到受害者的愤怒、痛苦和期望,把受害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为他们谋求公正的正义。
伤痕文学的深刻伤痕,揭示着一种关于重生的渴望。
它把受害者的深邃痛苦与渴望重生、和平的生活抒发在一起,表达出受害者对丰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展现了受害者期望重生的能量,充满了希望和坚强。
以上,就是以《名词解释伤痕文学》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伤痕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内容,以及其自身视角和心理学原理解析生活的痛苦,将社会和个人的悲剧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受伤与抗争完美地结合,反映出受害者的愤怒、痛苦与期望希望,传达出受害者期望重生的能量,以及丰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出一种关于重生的渴望。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
“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
《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
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
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
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
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 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 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 “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 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 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作者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 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 变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以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 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 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 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 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 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学 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改革文学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 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 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 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 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 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 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 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以及心理的负重前行。
反思 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 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 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 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 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 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 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彦 周《天云山传奇》。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沧州。1965年从部队复 员后回天津重型机器厂,当过厂长秘书、生产工 段长、车间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 津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 的一天》引起强烈社会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 上任记》再次轰动社会。短篇《乔厂长上任记》 《一个工厂的秘书日记》《拜年》,中篇《开拓 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反思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 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 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 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 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 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孙少平、田 晓霞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 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 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 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文学的性质。
《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
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人。50年代 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 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 城出国记》。高晓声以乡土题材“表现的深切 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反映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精神历程, 揭示了他们生活命运与政治、经济、历史和民 族性格和心理的关系。高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 他塑造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 象,表现他们在物资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生 活的变化和要求,形象地建立起他的国民性反 思与批判的艺术世界。
古华,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县人,现旅居加 拿大。代表作品:《芙蓉镇》(1981年发表,获首届 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崖豆杉》《爬满 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浮屠岭》。
《芙蓉镇》以60、70年代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 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物 形象。小说寓政治风云于民情风俗,借人物命运演乡 镇生活变迁。作品围绕芙蓉姐胡玉音勤劳致富却招来 不幸的故事,揭露了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和给人民 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
改革 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 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 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 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 象。
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 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贾平凹 《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 《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 千万》,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 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王蒙《坚硬的 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
反思文学
三种反思方式: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反思文学的特征: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 的全面伤害;
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路遥(1949-1992),陕西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 家庭,曾经务农,做过民办教师,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 性工作。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 毕业后,他先后任《陕西文艺》和《延河》的编辑。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内容:
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对人们的 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古华《芙蓉镇》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叶林蔚《五个女人和 一根绳子》 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王蒙《蝴蝶》 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 剖析和针砭。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伤痕 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 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 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 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 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 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 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 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 “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 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中篇小说《河 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早安朋友》 《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 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 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 着不能忍受的孤独。
很多个夜晚,他都是搂着它来相互取暖,在万 籁俱寂的深夜,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和他的狗了。 其实,邢老汉是有过家,有过女人的。要真正理 解他和他的狗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还得从这点 说起。
反思小说《绿化树》写知识分子章永 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灵魂洗涤的 心理历程。马樱花。
伤痕文学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的主要特点:
–热 忱 呼 唤 改 革 , 对 改 革 的 进 程 作 了 及 时 快 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力 图 整 体 反 映 变 革 中 的 时 代 、 社 会 与 人 , 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 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 造 了 一 批 改 革 家 、 开 拓 者 形 象 为 中 心 的 “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 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 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 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 《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 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 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 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 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 ‘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伤痕文学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的 “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 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 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 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 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伤痕文学
张贤亮,1936年生,江苏人。1957年在 “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 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 要作家。1993年初 “下海” 创办华夏西部影 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 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张贤亮 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