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的密度调查 P68
标记重捕法测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测种群密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标志重捕法测种群密度的原理及应用;2.通过演示实验,体会标志重捕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际实应用中,往往不知道总数,而其它三个量可以通过具体操作解决,设总数为M,推出公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M=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三.实验器材黑棋子(20个)、白棋子(数目未知)、不透明的袋子、100ml小烧杯。
四.实验过程1.将数目已知的黑棋子和数目未知的白棋子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2.封住袋子的口,上下、左右摇晃,使袋子内的黑白棋子充分混匀;3.打开袋子的口,用100ml小烧杯从袋子内舀出一烧杯棋子(注意:在舀棋子时,不能用眼睛看,防止主观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倒在桌子上,分别数其中黑棋子和白棋子的数目,重复五次。
4.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袋子中的棋子总数。
五.实验结果实验所得数据:次数 1 2 3 4 5黑棋子数 6 5 3 7 5总棋子数29 28 29 29 31种群密度的计算:20/M=(6+5+3+7+5)/(29+28+29+29+31)得:M=20÷0.178=112(个)所以,此种群中个体的总数大约为112个。
六.影响因素以下几个因素对标志重捕法的结果准确性有影响:1.被调查的物种的活动能力。
物种的活动能力越强,活动范围越广,结果越准确;2.选择区域的随机性。
选择区域时,不能有主观因素;3.适宜的标记。
标记的个体应该是随机的;4.实验的次数。
试验次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动物——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例题1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大约为。
研析: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某个动物种群的个体进行计数,其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故该种群中个体数为x∶160= 200∶10,求得x=3200。
答案:3200尾。
2.植物——样方法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例题2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1-1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
研析:样方法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答案:8。
3.细菌——显微记数法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例题3 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并进行随机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该5mL培养液共含有细菌个。
研析:测定细菌的数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测细菌数目,一种是测细菌重量,两种方法均是取平均值。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一:
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首先,在研究区域内捕
捉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以便能够识别它们。
然后,释放这些个体回到其自然环境中。
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捕捉,记录被捕捉到的个体中已标记和未标记的数量。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调查方法二:
利用线路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在研究区域内打设一定长度的线路,然后沿着线路进行一定距离的巡回调查,记录所经过的区域内出现的个体数量。
通过将不同线路上所记录到的个体数量进行平均,可以得到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调查方法三:
利用人工观察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在研究区域内设立观察点,定期进行人工观察,记录观察到的个体数量。
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和观察时间,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通过将不同观察点和观察时间所记录到的个体数量进行合并和统计,可以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调查方法四:
利用无人机或遥感技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通过使用无人机或
遥感设备,在空中对研究区域进行拍摄或扫描,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或数据。
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或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图像或数据中的个体进行识别和计数。
通过将个体数量与研究区域的面积进行比较,可以得到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5、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的密度调查 P68
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的密度调查一、学习任务分析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有1个探究实验,主要围绕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探究。
因此本实验在整个必修三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次实验课主要以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领悟科学探究思想。
二、学习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细胞知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化学催化剂有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但对在实验中控制变量问题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年龄特征上看: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增强,具备了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标志重捕法的实验步骤。
(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动物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2)尝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模拟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标志重捕法实地调查某珍稀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而能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师:如果要调查我们二高中校园内田鼠的种群密度,用什么方法才能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呢?同学1:不可能逐个数出,应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田鼠的种群数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课堂上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调查二高中校园内的种群数量。
(引题)2、教学过程:师:在该模拟实验中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关注,我们先一起来熟悉一下这些注意事项。
观察你桌子上的实验材料,用什么来代表田鼠的?同学2:黄豆/黄色塑料子弹。
师:第一次捕获多少只田鼠?怎样模拟该过程?同学3:第一次捕获50只。
生态学实验模拟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展示
• 2.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的原理可 知,任何会造成未标记个体数量改变的因 素,都能影响去除取样法的调查结果; 任
何会改变标记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因 素, 都能影响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
• 3. 适用范围的差异:由于去除取样法的假 设要求比标志重捕法严格, 自然种群更难 满足去除取样法的假设, 故调查效果一般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 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机会。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二、实验原理
Lincoln指数法实验记录
次数 1 2 3 4 5 6 S E 总数估计值的 总数实际
平均值Ni
值N
M n
m
Ni
二、实验原理
2. 去除取样法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 量逐渐减少,单位努力捕获量逐渐降低,同时,逐 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不难想象,当单位努 力的捕获数为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 计值。如果将单位努力下的逐次捕获数(作为Y轴) 对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图,利用统计学的直 线回归法,可以得到一条回归线,将回归线延长至 与X轴相交,交点处X轴的数据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 值。
(xi x)(yi y)
i 1
n
(xi x)2
S XY S XX
i 1
a y bx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 黄豆 • 红豆 • 样方纸
四、实验步骤
• 林可指数法模拟实验 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2.取黄豆约500粒,随机散布在木盒内。散 落在四周的黄豆可重新散布。
的首选。当然这个种群必须还得是封闭的,而且 活动能力也要强,不然就不能充分混合,不满足 实验假设的条件。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标志重捕法》模拟题
高中生物《标志重捕法》模拟题1.下列有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取样方法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重捕法中,因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故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2.以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选取蒲公英分布较密集的样方进行调查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3.某兴趣小组在调查麻雀密度时,用捕鸟网捕获了50只鸟,其中麻雀20只,做好标记后放生。
一个月后,在同样的地点又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麻雀5只,没有标记的麻雀10只。
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60只B.大于60只C.小于220只D.大于220只4.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样方法在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C.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结果偏高5.研究者对本地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对初次捕获的田鼠进行统计、标记后放归,7日后进行重捕,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表。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30只/hm2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约为10∶7C.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D.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6.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表。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①逐个计数,②估算:样方法(双子叶植物、昆虫);标志重捕法(动物)1、样方法:①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②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为Imxlm;③常用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①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设该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M ,第二次捕获数量为n ,其中有标志m, N:M =n:m二、种群特征: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里新产生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及密度。
2、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群体动物:③雌少雄多型: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三、方法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选定调查对象一一双子叶植物;2、选取若干样方:①确定样方数量、大小、取样方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4、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四、实验结论: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的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是: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
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密度是生物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在野生动物保护、农林业害虫、害兽的监控与防治、渔业资源的评估、利用与保护上有重要应用。
鉴于在中学现有条件下,对兽鸟鱼虫进行实际的标志重捕实验难以展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反复研究了几种版本中标志重捕法的说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教学效果反馈很好。
1 实验原理标志重捕法是指在一个比较明确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的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地,经过一个适当时期(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均匀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内的某种群的总数。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和部分昆虫种群密度的估计。
本模拟实验中,用黄色玉米代表某种动物种群,用白色玉米代表其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
2 材料用具100 g 袋装黄玉米种子若干包(代表要调查的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与黄玉米粒一样大小的 50 粒小包装白玉米种子若干包(代表标记的个体), 1 000 mL 烧杯和培养皿若干。
3 操作步骤1) 每一小组将袋装的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中 ,从烧杯中取出 50 粒黄玉米,倒回袋子,然后将白玉米种子倒入烧杯中 ( 代替标志的动物 ) ,充分搅拌,使黄玉米和白玉米混合均匀。
2 )每次从烧杯中随机取出一粒玉米放在培养皿中,随后将烧杯中的玉米粒混合均匀,再随机抓取一粒玉米放入培养皿中,依此方法,共随机抓取玉米种子 40 粒( 20~40 次均可)。
3 )数出培养皿中共有多少粒白玉米 (a) 。
4 )按下列公式计算出烧杯中有多少粒黄玉米:50∶x=a∶40式中, x 为烧杯中的黄玉米总数( 代表某动物种群的个体总数 ) 。
则 x=2 000/a5 )每一实验小组重复测算 3~5 次。
求平均值。
6 )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将烧杯中的黄玉米倒在桌上,数清有多少粒黄玉米,再加上培养皿中已抓出的黄玉米数和放回袋子内的50 粒黄玉米,与步骤 5 )中测出的平均值作比较。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实践的一些改进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实践的一些改进介绍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研究动物种群密度时存在着广泛的应用。
标记重捕法需要在捕捉动物时给它们做出标记,然后将它们释放回到野外。
在未来的捕捉活动中,人们将捕获一个标记过的动物和一些未标记的动物,并且记录下它们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到动物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改进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的方法。
原理标记重捕法的常用模型是Petersen捕捉-标记-释放比例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一次标记重捕调查在单位时间内会发生两个事件,第一个是标记事件,即将部分个体标记后释放到种群中;第二个是重捕事件,即在一段时间后捕获种群中的个体,记录下某个时间点标记的个体和未标记的个体数量,然后推算出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改进使用传统的标记重捕法存在许多问题和限制,比如: - 捕捉效率低 - 对动物的压力较大,可能会导致伤害 -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 难以处理缺失标记的情况为了优化标记重捕法,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利用无人机和无线传感器技术使用无人机和无线传感器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捕捉效率和数据采集能力。
将标记和无线传感器结合,可以在野外实时监测动物的行为和生态习性。
此外,无人机可以提供高空视角,从而更好地监测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
基于观测数据模拟观测数据模拟可以据此预测模拟动物数量的变化趋势。
通过这样的模拟,我们可以获取更精确的种群数据和密度估计值。
非侵入性标记传统的标记重捕方法通常会使用标记铭刻、标记齿轮或其他方法将标记附加到动物体表上。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捕捉的动物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和受欢迎程度。
我们可以选择更友好的标记方法,比如微芯片或DNA标记等。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识别和标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识别和标记的技术可以在不捕捉动物的情况下进行标记,这对于小型啮齿类动物、鸟类等难以捕捉的动物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效优质课件3
N
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 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
N=
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 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再次捕获的机会增大 以上_①__②___③__④_估算值将偏大, ___⑤__⑥__估算值将偏小。
m =n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估算法(抽样调查) 黑光灯诱捕法
①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
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
随机
适中
五点
总面积 等距
方形地块
狭长地块
全部计数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
注意:单位面积 带单位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标记重捕法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捕获
调查范围为500hm2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比例。
预测 可
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变化趋势。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v
v
稳定型
增长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 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 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数量特征
年龄组成和性 别比例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 迁入率和迁
死亡率
出率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P1黑体字)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课堂模拟实验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课堂模拟实验作者:邓淑媚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95期【摘要】“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一项高中生物户外探究实验。
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考虑到安全等诸多限制因素,该项实验难以开展。
而学生如果没有亲历该探究实验,容易对该部分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掌握不牢,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人指导学生改进该探究实验,用学生的课桌桌面模拟草地,将实践场地从室外移向室内,利用铁线圈自制若干个4cm×4cm的样方,用10种易购得、易于分辨的豆子模拟草地中的10种植物,以其中1种豆子代表被调查种群密度的某种双子叶植物。
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就能在自己的桌面上利用少量的材料工具完成全部操作,最终成功实现了户外实践的课堂模拟实验。
【关键词】样方法;课堂模拟一、研究背景“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探究内容。
该内容要求教师带领高中生们,准备和携带卷尺、尼龙绳、木楔、签字笔、笔记本和植物分类图鉴等材料用具,到户外作业。
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考虑到操作条件、安全隐患、课务安排等诸多限制因素,师生们能够真正走到户外实践操作的可能性不大。
而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教学效果就非常有限,学生没有亲历动脑动手参与的探究过程,没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建立起科学探究思维,容易对该部分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掌握不牢,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实为一种遗憾。
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人指导学生改进该探究实验,最终成功实现了户外实践的课堂模拟操作。
二、研究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样方法。
三、科学原理1.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调查的种群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可以逐个计数。
当逐个计数非常困难时,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实验1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张丽霞版
(二)模拟实验
1. 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2. 取适量黑豆,随机散布在木盒内。
3. 利用随机数字表,确定抽取样方号(大约10~20 个)。 4. 计数并移去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加入等数 量的黄豆,做好记录。 5. 将黄豆和黑豆混合,重复步骤2~4。
扎龙自然保护区
假设全部丹顶鹤为10000 只,捕捉1000只进行标 记,重新放回。一段时 间后,再捕捉1000只, 带标记的丹顶鹤理论上 是多少只?
答案:100只
二、实验原理
对被调查种群,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原 来环境,经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 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6. 计算种群总数和种群总数95%的置信区间。
五、实验报告
1. 掌握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根据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
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模拟种群的数量估计值 及95%置信区间。
标志重捕法知识补充:
1. 林可指数法(Lincoln index method):一次标志 一次重捕法。 2. 施夸贝尔法(Schnabel method):多次标志一次重 捕法。 3. 乔利-西贝尔法(Jolly-Seber method):多次标志 多次重捕法。 若一次标志重捕可获得足够的个体数,则采用林可指数 法;若一次标志重捕不能获得足够的个体数,利用林可指数 法,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往往不够准确,则可采用施夸贝尔法 或乔利-西贝尔法。
2. 实验生物:
黄豆(或黑豆、花生等)
四、实验步骤
(一)室内实验
1. 将2000g面粉放在玻璃容器中,加入约500头赤拟谷盗培养 一段时间,使其在面粉中分布均匀;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取样
时应注意些什么?
调查对象的难以区分
调查区域的不规则
调查对象分布的不随机 分层取样
第十页,共29页。
如何东湖鳙鱼的种群密度?
问题1:你能否用已知数量的黑棋(50枚),推
算一包未知数量的白棋? 问题2:用记号笔,估算一包未知数量的白棋?
第十一页,共29页。
标志重捕法
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种群
第二十八页,共29页。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活动力弱的动物。如 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昆虫卵的密度等
峨眉山的大熊猫种群
第二十九页,共29页。
命活动;⑶标记不易损坏和脱落
第十二页,共29页。
例1: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
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 ,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 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多选)(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统计土壤中蚯蚓的数量
第十三页,共29页。
例2: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某一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 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10 20 4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 × ××× × × × × × 10 20 4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物种数量 3 பைடு நூலகம் 6 9 11 18 13 13 13 ··
北师大(生物)修3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训练题
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训练1种群的特征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种群数量
1.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年蚜
2.用标志重捕法对某生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个体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且被捕捉的概率相等
B.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迁入、迁出
C.被标记的个体有明显的群聚现象,标记状况、年龄等不影响被捕捉的概率
D.被标记的个体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
3.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46 B.25
C.12 D.96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
4.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
5.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
小为 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
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第1页共6页。
12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设计
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设计《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12期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基本特征》设置了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但对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的标志重捕法(捉放法)却只是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62页)。
主要原因是该方法具体实施起来耗时长,比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困难得多。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模拟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1.实验材料的选择:借鉴必修2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的设计思路,但考虑到一次性抓取数量的问题,采用围棋子替换乒乓球作为实验材料。
具体实验时有以下优点:由于围棋子较小,所以一次性抓取数量教多(30枚左右);由于围棋子有黑白两色,就可以用其中一种颜色的棋子模拟标记个体,简化了标记这一步骤。
另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中装乒乓球的塑料桶改为广口塑料糖果瓶。
2.实验步骤的设计:1) 在塑料糖果瓶中装入黑色围棋子100枚。
2) 随意从瓶中抓取棋子并清点记录其数量。
3) 取相同数量的白色围棋子装入瓶中,加盖后摇动瓶子1min左右,使黑白棋子尽量混合均匀。
4) 打开瓶子,闭眼后从瓶子里随意抓取棋子,并分别清点记录抓得两种颜色棋子的数量。
3.实验结果分析:* 实际估测总个数计算后取整数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瓶中棋子的实验估测数据和实际数据非常接近,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4.实验问题探讨:1)如果第1次抓取的棋子数太少,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2)第2次抓取前为什么要摇动瓶子1min左右?3)如果实验估测总数和实际总个数相差较多,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参考答案:1)可能会造成第2次抓取的棋子中标记棋子数太少甚至没有,最终使实验结果严重失真。
2)为了使标记棋子充分扩散并均匀分布。
3)可能是第1次抓取并标记的棋子数太少;也可能是摇动瓶子时间太短,没有使标记棋子充分扩散并均匀分布。
测定动物种群密度的_标志重捕法_
测定动物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王俊霞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014040) 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常用的是取样调查法,即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
1 林可指数法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志个体数为M ,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标志数m,根据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就可估计出N,即:N:M =n:m例如,标志鼠45只,再捕36只中,有标志鼠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108只。
此法称为林可指数法。
其原理如图:显然,应用此法时作了如下假定:(1)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2)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3)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2 海奈图解法例如,在一块草地上,用150个捕活鼠的笼子,每隔十米如棋盘式散放。
头两天诱捕,让鼠习惯,第三天正式开始,每天早晚两次巡视,对被捕者进行标志释放,其结果如下: 将各次的未标志数(y )与标志累积数(x )值在图上找出点,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然后将此直线延长,与X 轴的相交处即为所求数斜体量。
此法的原理就在于随着取样的未标志数逐渐减少,标志累积数就会逐渐增大,当未标志数等于零时,那么,标志累积数就代表了该地块动物的数量。
巡视时间捕获中的标志者捕获中的未标志者捕获总数第一次 7/7晚第二次 8/7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8/7晚第四次 9/7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9/7晚第六次 10/7晨第五次+第六次08816405621163728568481523426286492245579251843与林可指数法一样,该法只适于封闭性种群,即假定种群的大小是一个常数,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补充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的密度调查
一、学习任务分析
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有1个探究实验,主要围绕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探究。
因此本实验在整个必修三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次实验课主要以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领悟科学探究思想。
二、学习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细胞知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化学催化剂有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但对在实验中控制变量问题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年龄特征上看: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增强,具备了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标志重捕法的实验步骤。
(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动物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
(2)尝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模拟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标志重捕法实地调查某珍稀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而能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如果要调查我们二高中校园内田鼠的种群密度,用什么方法才能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呢?
同学1:不可能逐个数出,应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田鼠的种群数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课堂上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调查二高中校园内的种群数量。
(引题)
2、教学过程:
师:在该模拟实验中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关注,我们先一起来熟悉一下这些注意事项。
观察你桌子上的实验材料,用什么来代表田鼠的?
同学2:黄豆/黄色塑料子弹。
师:第一次捕获多少只田鼠?怎样模拟该过程?
同学3:第一次捕获50只。
从大烧杯中取出50粒黄豆模拟该过程。
师:用什么代表标志后的田鼠?
同学4:红豆/染成红色的黄豆/白色塑料子弹。
师:标志后的田鼠需要放回吗?
同学5:需要。
师:根据你组的实验要求,第二次捕获要捕获多少只,怎样模拟第二次捕获过程?
同学6:第二次捕获捕获20/30/40只,从烧杯中取出20粒豆子模拟第二次捕获过程.
师:此时抓取有什么注意事项?
同学7:闭上眼睛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中,随即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再充分混合均匀,再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
师:在此过程中,抓取第二粒豆子前,是否将第一粒豆子放回?
同学8:不放
师:为了减少避免误差,第二次捕获过程应该重复几次?对这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处理?
同学9;重复三次,求平均值。
师:实验过程大体上要注意这些方面。
田鼠的实际种群数量我已经数好了,试验后告诉大家,同学们需要计数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用你实验组上的实验材料按要求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指导)
师:(20分钟后)大家已经完成了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用种群数量公式计算出种群数量,然后将结果告诉我,我来统计一下各组的实验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表格统计于黑板上)。
师:田鼠种群的实际数量是200只,请同学们比较出哪一组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呢?
同学们:组。
师:比较实验结果,思考为什么他们组的误差最小呢?怎样才能尽量使测量值与实际值更接近呢?请大家组内讨论。
(思考后)先让组谈谈实验成功的经验。
同学10:二次抓取眼睛不要看着烧杯,目的是为了随机抓取。
随机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再充分混合均匀,再随机抓取下一粒豆子,依此方法,连续抓取。
我们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材料放回后要搅匀,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第二次捕获过程重复了三次,增加模拟实验次数,将相同小组的实验结果综合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
师:为了将标志的和未标志的田鼠混合均匀,方形和圆形的烧杯你会选择哪一个?
同学11:圆形
师: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同学12:我们组误差最小的原因是选择了黄豆和被染成红色的黄豆。
师:为什么?
同学13:因为体积黄豆>红豆>绿豆、与黄豆与红豆、红豆与绿豆组合相比,我们组的黄豆与被染成红色的黄豆豆选择材料大小最一致,质地要统一,摸抓时手感相同,避免了人为误差。
与BB枪的黄色和白色塑料子弹相比,更容易抓取.
师:非常有道理.还有其它原因吗?
同学14:我们组第二次捕获了40只,更有利于实验结果接近真实值。
师:分析的很好.这节课我们顺利模拟了动物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获法,总结了如何减少种群密度调查中的误差?现在,我把它归纳如下:
(1)选择的材料大小要一致且合适,以方便抓取;质地要统一,摸抓时手感相同,以避免误差。
(2)最好采用圆柱形容器,不要采用方形的,以便摇动时能充分混合均匀。
容器体积要足够大,以方便抓取。
(3)不要看着抓,要随机去抓,并且搅拌时应注意力度,既要搅拌均匀,以增大抓取的随机性,又不能使得材料洒出容器外。
(4)抓取材料时,注意取出的材料不可再放回,直到下一次抓取开始,否则影响计数的准确性。
每做完一次,材料放回后要搅匀,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5)如果时间允许,每组重复的次数可增多,即重复三次或三次以上,求其平均数。
(6)可将全班中每小组的计算结果综合起来,扩大样本范围,这样得出的实验数据更可能与实际值相符。
(以上六点部分参考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学指南71页)
3、归纳总结
这节实验中有很多引起误差的环节.虽然表面看似简单:只需抓抓、数数、算算,实际上要想让学生真正弄懂并不容易:例如,到底是一把抓,还是一个一个抓更能减少误差?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的骄傲心理,导致忽略实验中减少误差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