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模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4讲 内模控制IMC与Smith预估器

4讲 内模控制IMC与Smith预估器

越大响应越慢,操作变量变化柔和。

r 1,如对 r 2 ,滤波器:
1 f ( s) 2 2 s 2s 1
(10)

0.5
可使ISE最小
(2)若输入为斜坡响应无差,则 f 必有附加条件
利用式(8)
d ~ 由 [G p ( s)G IMC ( s)] s 0 0 得 ds
f ( s ) 为低通滤波器, 有理化调整; 目的是使 GIMC 变为有理;
则闭环 y ( s) 及 e( s) :
~ [ G ( s ) G ( s )] ~ ~ P P 式中 e H (s) GP f (s) 为灵敏函数 , ~ m GP ( s)
~ G P f ( s)[1 em ] y( s) [r ( s) Gd d ( s)] Gd d ( s) ~ 1 G P f ( s )e m ~ H ( s)[1 em ] [r ( s) Gd d ( s)] Gd d ( s) (5) ~ 1 H ( s )e m ~ 1 GP f ( s) e( s ) r ( s ) y ( s ) [r ( s) Gd ( s) d ( s)] ~ 1 G P f ( s )e m ~ 1 H ( s) [r ( s) Gd ( s) d ( s)] ~ (6) 1 H ( s )e m
~ 1 Ts 1 s 0 不可实现的预测 e ; 过程模型的逆: G p K
Ts 1 ~ 1 选IMC控制器: G IMC ( s) G p f K (s 1)
取 T ,则 GIMC 为超前环节 当模型匹配时,闭环响应: e s e s y( s) r ( s) [1 ]d ( s) s 1 s 1

6.内模控制

6.内模控制

这里 f 为IMC滤波器。选择滤波器的形式,以保证 内模控制器为真分式。
对于阶跃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Ⅰ型IMC滤波器的形式
1 f ( s) (Tf s 1)r
对于斜坡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Ⅱ型IMC滤波器的形式为
rTf s 1 f ( s) (Tf s 1)r
Tf ——滤波器时间常数。
4.采用理想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对模型误差极为敏感,鲁棒性、 稳定性变差。
2.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步骤1 因式分解过程模型
ˆ G ˆ G ˆ G p p pˆ 包含了所有的纯滞后和右半平面的零点,并 式中,G p ˆ 为过程模型的最小相位部分。 规定其静态增益为1。G p
步骤2 设计控制器
GIMC ( s ) 1 ˆ ( s) G p f ( s)
过程无扰动Leabharlann 图6-3过程有扰动
例3-2 考虑实际过程为
R( s)
D( s)
10s 1 5s 1

1 G( s) e 10 s 10s 1


1 10 s 1
e
10 s
Y (s)
1 e 8s 10s 1


内部模型为
ˆ ( s) G 1 e8 s 10s 1
讨论(1)当 K 1 , T 2 , 1 时,滤波时间常数取不同值 时,系统的输出情况。(2)当 K 1 , T 2 ,由于外界干扰 使 由1变为1.3,取 Tf 不同值时,系统的输出情况。
1~4曲线分别为 Tf 取0.1、0.5、1.2、2.5时,系统的输 出曲线。
图6-2
2.若对象含有s平面右半平面( RHP)零点,
ˆ 1 ( s) 中含有RHP极点,控制器本身不稳定,闭 则 GIMC (s) G p 环系统不稳定。

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仿真实验

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仿真实验

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仿真实验之迟辟智美创作1.内模控制内模控制器(IMC)是内部模型控制器(Internal model controller)的简称,由控制器和滤波器两部份组成,两者对系统的作用相对自力,前者影响系统的响应性能,后者影响系统的鲁棒性.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控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设计直观简便,在线调节参数少,且调整方针明确,调整容易.特别是对鲁棒及抗扰性的改善和年夜时滞系统的控制,效果尤为显著.因此自从其发生以来,不单在慢响应的过程控制中获得了年夜量应用,在快响应的机电控制中也能取得了比PID更为优越的效果.IMC设计简单、跟踪性能好、鲁棒性强,能消除不成测干扰的影响,一直为控制界所重视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 IMC) 是一种基于过程数学模型进行控制器设计的新型控制战略.其设计简单、控制性能良好,易于在线分析.它不单是一种实用的先进控制算法,而且是研究预测控制等基于模型的控制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提高惯例控制系统设计水平的有力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证明,已胜利应用于年夜量工业过程的各类预测控制算法实质上都属于IMC类,在其等效的IMC结构中特殊之处只是其给定输入采纳了未来的超前值(预检控制系统),这不单可以从结构上说明预测控制为何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内模控制的结构框图如图1:图1-1 内模控制的结构图其中,IMC G —内模控制器;p G —实际被控过程对象;m G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d G —扰动通道传递函数.(1)那时0)(,0)(≠=s G s R d ,假若模型准确,即)()(s G s G m p =,由图可知,)]()(1)[()]()(1)[()(IMC IMC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Y m d d -=-=p ,假若“模型可倒”,即)(1s G m 可以实现,则可令)(1)(IMC s G s G m =,可得0)(=s Y ,不论)(s G d 如何变动,对)(s Y 的影响为零.标明控制器是克服外界扰动的理想控制器.(2)那时0)(,0)(≠=s R s G d ,假若模型准确,即)()(s G s G m p =,又因为0)(=s D ,则0)(ˆ=s D,有 )()()()(1)()()()(IMC s R s R s G s G s R s G s G s Y m ===pp , )()]()(1[)()()()(IMC IMC s G s G s G s R s G s G s Y d p p -+=.当模型没有误差,且没有外界扰动时,其反馈信号0)()()]()([m p =+-s D s U s G s G ,标明控制器是)(s Y 跟踪)(s R 变动的理想控制器2.基于IMC 的控制器的设计2.1 因式分解过程模型式中,)(S G +m 包括了所有的纯滞后和右半平面的零点,并规定其静态增益1.)(S G m -为过程模型的最小相位部份.2.2 设计IMC 控制器这里F(S)为IMC 滤波器.选择滤波器的形式,以保证内模控制器为真分式.对阶跃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Ⅰ型IMC 滤波器的形式为:对斜坡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Ⅱ型IMC 滤波器的形式为: f T 为滤波时间常数,r 为整数,选择原则是使)(IMC s G 成为有理传递函数.因此,假设模型没有误差,可得设0)(=s G d 时,)(*)()()(s F s G s R s Y +=m .标明:滤波器F(s)与闭环性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滤波器中的时间常数f T 是个可调整的参数.时间常数越小,Y(s)对R(s)的跟踪滞后越小.事实上,滤波器在内模控制中还有另一重要作用,即利用它可以调整系统的鲁棒性.其规律是,时间常数f T 越年夜,系统鲁棒性越好.2.3 与Smith 预估控制器相比力由图1-1内模控制的结构图,可以与Smith 预估控制器相比力.Smith 预估赔偿是在系统的反馈回路中引入赔偿装置,将控制通道传递函数中的纯滞后部份与其他部份分离.其特点是预先估计出系统在给定信号下的静态特性,然后由预估器进行赔偿,力图使被延迟了的被调量超前反映到调节器,使调节器提前举措,从而减少超调量并加速调节过程.如果预估模型准确,该方法能后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从而消除纯滞后对系统的晦气影响,使系统品质与被控过程无纯滞后时相同.在下图所示的单回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D(s),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Gp(s)e-s ,被控对象中不包括纯滞后部份的传递函数为Gp(s),被控对象纯滞后部份的传递函数为e-s.图1.2 史密斯赔偿后的控制系统此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由上式可以看出,系统特征方程中含有纯滞后环节,它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史密斯赔偿的原理是:与控制器D(s)并接一个赔偿环节,用来赔偿被控对象中的纯滞后部份,这个赔偿环节传递函数为Gp(s)(1-e-s),为纯滞后时间,赔偿后的系统如图1.3所示.图1.3 史密斯赔偿后的控制系统 +D(s)G p (s)e - s _R(s)U(s)C(s)由控制器D(s)和史密斯预估器组成的赔偿回路称为纯滞后赔偿器,其传递函数为由上式可以看出,经过赔偿后,纯滞后环节在闭环回路外,这样就消除纯滞后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说明e-s 仅仅将控制作用在时间座标上推移了一个时间,而控制系统的过度过程及其它性能指标都与对象特性为Gp(s)时完全相同,其控制性能相当于无滞后系统2.4 比力IMC 和Smith 预估控制两种控制战略假设实际系统的s s s G 10e 1101)(-+=,在MATLAB 中利用simulink 构造IMC 和Smith 预估控制两种结构图,并对控制器存在和不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进行分析控制效果.IMC 控制器结构:图1.4 IMC 控制系统Smith 预估控制结构:(1) 当IMC 控制器和Smith 预估控制器不存在模型误差时,输出的波形如下图:由上图可知,在不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下,IMC 控制和Smith 预估控制器都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使输出值最终趋于稳定.同时smith 预估控制器调节速度较快,可是会有少许的超调量,而IMC 控制则上升时间比力长,可是波形比力平稳的趋于稳定.(2) IMC 控制器存在模型误差时,输出的波形如下图:由上图可知,在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下,IMC 控制器虽会发生超调,可是最终曲线稳定,使输出值最终趋于稳定.(3)Smith 预估控制器存在模型误差时,输出的波形如下图:由上图可知,在Smith 预估控制器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下,其实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最终波形发散,不能趋于稳定,说明Smith 预估器对控制器与模型的误差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存在的模型误差不能够及时消除.假设实际系统的s s s s G 42e )18(12)(-++-=,在MATLAB 中利用simulink 构造IMC 和Smith 预估控制两种结构图,并对控制器存在和不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进行分析控制效果.取Tf=2,4,6进行仿真,当不存在模型误差时,simulink框图如下:仿真结果如下图:从上面Tf 的分歧取值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Tf 越年夜,闭环输出响应减慢,可是到达稳定的时间会缩短,Tf 值越小,闭环输出响应越快,随着Tf 增加调节时间也随之增加.当IMC 控制器存在模型误差的时候,仿真结果如下图: 从仿真结果曲线可知,尽管存在模型误差,招致最终的输出曲线会有少量的超调,可是最终曲线都趋于稳定,说明IMC 控制器对存在的模型误差能够有较好的克服能力.3.基于IMC 的PID 控制器的设计3.1 具有内模控制结构的PID 控制器图1可以等价变换为如图2所示的简单反馈控制系统图1-2 IMC 的等价结构框图基于图2的内环反馈控制器有: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可以表达为:系统扰动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表达为:由以上三个式子可以获得系统的闭环响应为:系统的反馈信号为:如果模型准确, 即)()(s G s G m p =, 无外部扰动, 即0)(=s d , 则模型的输入'y 与过程的输出y 相等, 此时反馈信号为零.这样, 在模型不确定和无未知输入的条件下, 内模控制系统具有开环结构.这就清楚地标明, 对开环稳定的过程而言, 反馈的目的是克服过程的不确定性.在工业实际过程控制时, 克服扰动是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 而模型的不确定性是难免的.此时, 在图1-1所示的IMC 结构中, 反馈信号)(s d 就反映了过程模型的不确定性和扰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闭环控制结构.理想的PID 控制器具有如下的形式:(1)由上图可得虚线框内等价的反馈控制器和内模控制器之间有如下关系:(2)内模控制器可分为三步进行设计.首先,暂不考虑系统的鲁棒性和约束,设计一个稳定的理想控制器;其次,引入滤波器,通过调整滤波器的结构和参数来获得期望的静态品质和鲁棒性;最后,对系统的抗干扰性进行验证.通常内模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如下:第一步:把模型分解为全通部份和最小相位部份,即(3)式(3)中()M G s +是一个全通滤波器传递函数,对所有频率ω满足|()|0M G j ω=.在()M G s +中包括了所有时滞和右半平面零点.()M G s -是具有最小相位特征的传递函数,即()M G s -稳定且不包括预测项.第二步:模型误差的鲁棒性设计为抑制模型误差对系统的影响,增加系统的鲁棒性,在控制器中加入一个低通滤波器F( s) ,一般F( s) 取最简单形式如下:(4)式中阶次n 取决于的阶次以使控制可实现,为时间常数.这样两步设计所得的内模控制器为:(5)将式(5)代入式(1),得(6)当过程模型已知时,根据上式和PID 控制算式,由s 多项式各项幂次系数对应相等的原则,求解可得基于内模控制原理的PID 控制器各参数. 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力,由于系统在结构上多了一个副回路,所以提高了系统抑制二次干扰的能力,可用信噪比来衡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式(2)可以转化为下式:)()()(1)()(1)(m s F s G s G s F s G s G ---=m m c (7) 在S=0时,F (s )=1,)(m )(G m s G s =-,则有∞==0|)(s s G c .可以看到控制器的零频增益为无穷年夜.因此可以消除由外界阶跃扰动引起的余差.这标明尽管内模控制器自己没有积分功能,但由内模控制的结构保证了整个内模控制可以消除余差.设计 如果给定的被控对象形式为()1s M P M K G s e T s τ-=+,其中s e τ-的近似为1212s s e s τττ--=+,那么原被控对象近似为(12)()(1)(12)M M M K s G s T s s τ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1)(12)M M M K G s T s s τ-=++,()12M G s s τ+=-. 根据以上公式,推算内模控制器和PID 参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2(2)M P M T K K τλτ+=+,2I M T T τ=+,2(2)M D M T T T ττ=+. 因此,在整个整定过程中,只有滤波器的时间常数λ需要调整,其他所有控制器的参数如比例增益P K ,积分时间I T 和微分时间D T 都与λ有关.关于λ的取值问题: 一般情况下,考虑形如()()()s P N s G s e D s τ-=的高阶加纯滞后过程,此处()N s 和()D s 为s 的多项式.该式的过程模型一般用来近似多变量系统中某个特定过程变量在一个或更多的其它过程变量处于边环控制状态下对一个控制作用的响应.当()N s 没有s 平面右侧零点时,对上述过程而言,其内模控制器可以由下式给出:()()()(1)IMC D s G s N s s γλ=+.此处γ为()()N s D s 的相对阶次,即()N s 的阶次与()D s 的阶次之差. 假设被控对象为:s s s s G 10e 180)151(2)(-+-=,采纳simulink 进行仿真实验.分别取Tf=20,40,60进行仿真,计算出Kp,TI,Td 后,simulink 框图如下:当Tf 值分歧时,控制量仿真曲线结果如下图:当Tf 值分歧时,输出仿真曲线结果如下图:仿真曲线分析:由每种系统在分歧滤波器时间常数Tf 的值下的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Tf 值越年夜,闭环输出响应越慢,操纵量的变动缓和.Tf 值越小,闭环输出响应越快,能使闭环系统更快到达稳定.实际上,Tf 取值不能太年夜也不能太小,要权衡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与图 2-2比力图像基本一致,由于s τ-e 是取的近似,所以 IMC-PID 调节与 IMC 调节不能完全一致,图像有一些偏差与变动,但系统仍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输出曲线最终稳定在1.令被控对象参数发生变动,进行仿真来检验系统的鲁棒性能.对我们所研究的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为s s s s G 10e 180)151(2)(-+-=,取Tf=60,但令被控对象的参数发生变动,再利用MATLAB 进行仿真,分析输出曲线.Tf=60时,系统的simulink 框图如下:Tf=60 ,令K 减少25%时的系统的simulink 框图为:Tf=60 ,令T 减少25%时的系统的simulink 框图为:仿真曲线为:仿真曲线分析:在滤波器时间常数Tf取值合理的情况下,被控对象参数发生变动25%,仍能坚持较好的性能,具有较好的静态响应速度,曲线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稳定,具有良好的鲁棒性.3.4 总结内模控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当实际生产过程参数发生变动时,系统均能在可以容忍的时间范围内到达稳态值,而且无较年夜振荡,只是静态过渡时间有所不同;可是分歧ε还是会影响到系统响应的,ε越小,单元阶跃响应超调量越年夜,ε越年夜,超调量越小.从以上内模PID 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可以看出,只有滤波器的时间常数是需要整定的参数,方法比力简单,而且在系统特性变动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输出超调很小或基本无超调,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标明控制量变动十分平稳,有利于现场执行机构的呵护.该方法为广泛使用的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内模控制

内模控制

然后在反馈和输人通道上增加反馈滤波器
和输人滤波器
,通过调整滤波器的结构和参数,使系统获得所期望的性能。 下面就对开环稳定过程进行离散内模控制器设计。
考虑一般情况,令被控对象为有纯滞后的非最小相位过程,则过
程模型可分解为两部分:
控制器取为: 设计时为保持闭环系统零稳态偏差特性,需满足:
可实现因子可取为:
经输人滤波器
后再送至控制器。
经柔化后的输人参考轨迹的一般形式为:

第4章 内模控制 4.6 简化模型预测控制(SMPC) 内模控制是一种极具理论价值的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但其工程实
现因涉及模型求逆和滤波器合理设计等问题,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尤
其是对于多输人多输出过程,实施难度更大。 1987年以后,Arulalan等人提出了一种简化模型预测控制(SMPC),其
对象输入为:
闭环系统输出为:
闭环系统误差为:
其中:
第4章 内模控制
对于模型无差,即 em (s) 的 0特殊情况,上式可简化为:
以上两式表明:对于无模型失配的情形,闭环传递函数
除了
中必须包含所有的滞后和右半
平面零点,且 必须有足够的阶次来避免物理上的不可实
现外,其他都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因此,闭环响应可以直接设
第4章 内模控制 4.3.3 设计示例
4.3.3.1 一阶加纯滞后过程
4.3.3.2 高阶过程
情形A.无右半平面(RHP)零点
情形B.具有右半平面(RHP)零点
第4章 内模控制
4.4 内模控制器设计——离散过程
当过程模型采用离散脉冲传递函数形式时,内模控制系统的性质仍
然成立。在离散时间条件下,设计内模控制器也仍然分为两步进行: 首先是设计一个稳定的理想控制器;

基于改进型内模控制技术在钢厂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改进型内模控制技术在钢厂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d l y, e e a l r d t r n d e e tC l’ b c i v d. i a e d p sSmih a d I C o to o p c mb n to e a g n r l a p e e e mi e f c al t e a h e e Th sp p ra o t y t n M c nr l o o l i a i n,
Th pia ino e eAp l t f mp rt r n r l gSy t m c T e a u e Co t l se oi n
i t e o k s d o nS e l W rsBa e n I r v me t f o e n mp o It r a d l nr l e h oo y en l n Mo e Co t c n lg oT
it tbeo jc,h ue o ssitr a mo e c nrle h oo y c mbn s o u tesa dq ik es sa it noasa l be tteo t l pu e en l d l o t c n lg , o ie b s s n uc n s, tbl y ro n ot r n i
S t c mp n ainma e x u cinbgt g a ds igag i . yR y eci r n c a g sac sdo jc mi o e s t k se p n t i mel , n t n anKc B o c r ei , h n e c ue be t h o o i a r t o
XI W e .a E nt o
( o twet e oe m i es y C e g u6 0 0 ia) S uh s t lu Unv ri , h n d 1 5 0Chn P r t

内模控制

内模控制

第二章 基本概念............................................................................................................. 4
2.1、 鲁棒性与鲁棒控制 .......................................................................................... 4
3.2、前馈控制器 Q 的设计 ....................................................................................... 9
3.3、反馈滤波器 F................................................................................................... 10
1.2、发展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IMC 方法不仅已扩展到了多变量和非线性系统,还产生了 多种设计方法,较典型的有零极点对消法、预测控制法、针对 PID 控制器设计的 IMC 法、有限拍法等。IMC 与其他控制方法的结合也是很容易的,如自适应 IMC,采用 模糊决策、仿人控制、神经网络的智能型 IMC 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证明,已 成功应用于大量工业过程的各类预测控制算法本质上都属于 IMC 类,在其等效的 IMC 结构中特殊之处只是其给定输入采用了未来的超前值(预检控制系统),这不仅 可以从结构上说明预测控制为何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改 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内模控制器设计 : 摘 要 将内模控制器和传统的 Smith 控制器进行比较对照,总体论述内模控

控制系统内模原理的解释

控制系统内模原理的解释

控制系统内模原理的解释
内模原理
⾸先是内模原理:pi控制器⼤家都知道是可以实现阶跃信号的跟踪的,其根本原因在于pi控制器内含有⼀个阶跃信号的内模(阶跃信号的laplace变换为1/s),但是对于正弦信号的跟踪(cos(x)的laplace变换为s/(s^2+w^2))却难以实现,尤其是正弦信号频率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控制器内加⼊与正弦信号⼀致的内模,PI控制器变为PR控制器,其laplace变换为kp + ki*s/(s^2+w^2),这样就可以实现正弦信号的跟踪。

然后是内模控制:实现内模控制的⾸要条件是知道你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G(s),这个传递函数跟实际系统的特性有⼀些偏差(实际系统的真实特性为传递函数G0(s),这个我们求不出来),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利⽤这个传递函数设计⼀个内模控制器(IMC)来完成系统的控制,然后如果我们使⽤的传递函数与实际系统真实特性很接近,即G(s)=G0(s),那这个控制器就可以抑制各种⼲扰对系统的影响,实现控制系统的⽆差跟踪。

根据内膜原理,要实现对信号的⽆静差跟踪,控制器必须包含信号的模型,PI的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1/S,所以PI只能对阶跃信号进⾏⽆静差跟踪,正弦信号的传函为w/s^2+w^2,所以要实现⽆静差跟踪,可以⽤PR控制器,或者⽤clark,Park将交流量变化为直。

所以总结下来我认为内模原理与内模控制是两码事,前者针对的是参考的跟踪信号类型,后者针对的是控制对象本⾝。

理论上讲,内模原理是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理论,⽽内模控制是利⽤内模原理设计控制器的⽅法,本质都是输出调节。

内模控制.ppt

内模控制.ppt
前将其稳定。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2.理想控制器特性
当模型是准确的,且模型稳定,若设计控制器
使
GIMC
(s)
1 Gp (s)
,且 1 存在并可实现
Gp (s)
则,控制器具有理想控制器特性,即在所有时间 内和任何干扰作用下,系统输出都等于输入设定 值,保证对参考输入的无偏差跟踪。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3.零稳态偏差特性
Gˆ p Gˆ pGˆ p-
式中,Gˆ p 包含了所有的纯滞后和右半平面的零点,并 规定其静态增益为1。Gˆ p 为过程模型的最小相位部分。
步骤2 设计控制器
1 GIMC(s) Gˆ p (s) f (s)
这里 f 为IMC滤波器。选择滤波器的形式,以保证
内模控制器为真分式。
对于阶跃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Ⅰ型IMC滤波器的形式
其反馈信号
Dˆ (s) [Gp(s) Gˆp(s)]U(s) D(s) 0 ——内模控制系统具有开环结构。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1.对偶稳定性 若模型是准确的,则IMC系统内部稳定的充要
条件是过程与控制器都是稳定的。 所以,IMC系统闭环稳定性只取决于前向通
道的各环节自身的稳定性。 结论:对于开环不稳定系统,在使用IMC之
R(s)
GIMC(s) U(s)
Dˆ (s)
Gp (s)
D(s)
Y (s)
Gˆ p ( s)
Ym (s)
图6-1 内模控制结构框图
Gp (s) ——实际对象; Gˆ p(s) ——对象模型;
R(s) ——给定值;
Y (s) ——系统输出;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思路是从 理想控制器出发,然后考虑 了某些实际存在的约束,再 回到实际控制器的。

第4章_内模控制

第4章_内模控制

4.3.3 设计示例
4.3.3.1 一阶加纯滞后过程
4.3.3.2 高阶过程
情形A.无右半平面(RHP)零点
情形B.具有右半平面(RHP)零点
第4章 内模控制 4.4 内模控制器设计——离散过程
当过程模型采用离散脉冲传递函数形式时,内模控制系统的性质仍 然成立。在离散时间条件下,设计内模控制器也仍然分为两步进行: 首先是设计一个稳定的理想控制器; 然后在反馈和输人通道上增加反馈滤波器 和输人滤波器 ,通过调整滤波器的结构和参数,使系统获得所期望的性能。 下面就对开环稳定过程进行离散内模控制器设计。 考虑一般情况,令被控对象为有纯滞后的非最小相位过程,则过 程模型可分解为两部分:
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与蒸汽流量 的关系可由开环阶跃响应的实验获得:
第4章 内模控制 (二) 内模控制器设计
(i)对象模型分解: (ii)滤波器设计(即IMC控制器设计):
(三) 算法实现
控制器传递函数为:
模型匹配时
思考:SMPC的缺陷?
第4章 内模控制 4.7 内模控制的工业应用
4.7.2 热交换器温度控制
右图所示是一个蒸汽加热器实 验装置,加热介质为蒸汽,冷流 体为水。控制目标是通过调节加 热蒸汽流量来保证热交换器出口 热水温度平稳。 图中温度控制器采用微机实现。
(一) 对象建模
第4章 内模控制 4.3 内模控制器设计——连续过程 基本内模控制结构
• IMC→常规控制器:
GIMC (s) Gc (s) 1 GIMC (s)Gm (s)
第4章 内模控制 常规的反馈控制系统
• 常规控制器→IMC:
Gc (s) GIMC (s) 1 Gc (s)Gm (s)
第4章 内模控制 一、内模控制器设计应分两步进行:

内模控制和Smith预估器

内模控制和Smith预估器

第五节 Smith 预估控制Smith 预估控制方法是在1957年由Smith 提出来的,其特点是预先估计被控系统在基本扰动下的动态特性,然后用预估器进行补偿,力图使被延迟的被控制量超前反映到控制器中,使控制器提前动作,从而显著地减小系统的超调量,同时加速系统的调节过程。

一、Smith 预估控制原理预估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7-24所示。

(a) 预估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b) Smith 预估器图7-24 预估控制系统原理图 图中,s e s G τ−)(p 为具有时滞为τ的对象传递函数,其中)(p s G 为被控对象;)(m s G 为内部模型(又称为对象的标称或名义模型),即Smith 预估器的传递函数,()s e s G s G τ−−=1)()(p m ;)(s D 为(前馈)内模控制器;)(s d 为扰动;)(s R 为参考输入;)(s Y 为被控对象输出;)(m s Y 为内部模型输出。

由图7-24可知,将Smith 预估器与控制器(或被控对象)二者并联。

在理论上可以使被控对象的时间滞后得到完全补偿,控制器的设计就不必再考虑对象的时滞作用了。

现在,系统中假设没有补偿器(预估器),则控制器输出与被控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便为 s e s G s U s Y τ−=)()()(p (7-50) 上式表明,受到)(s U 控制作用的被控量)(s Y 要经过纯滞后时间τ之后才能反馈到系统控制器输入端。

若采用预估补偿器,则控制量)(s U 与反馈到控制器输入端的反馈信号)(s Y ′之间的传递函数乃是两个并联通道之和,即)()()()(m p s G e s G s U s Y s +=′−τ (7-51) 为使反馈信号)(s Y ′不发生时间滞后τ,则要求(7-51)式满足)()())(()()(p m p s G s G e s s G s U s Y s =+=′−τ (7-52) 于是,就导出了Smith 预估补偿器的传递函数为()s e s G s G τ−−=1)()(p m (7-53) 在系统中设置了Smith 预估器的情况下,可以推导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1)(()(1)()(1)1)(()(1)()()()(p p p p p p s G s D e s G s D e s G s D e s G s D e s G s D e s G s D s R s Y s s s s+=−++−+=−−−−−ττττ (7-54) 由上式可以明显看出,在系统的特征方程中,已经不含有s e τ−项。

基于改进型内模控制技术在钢厂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改进型内模控制技术在钢厂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10-11-25
在控制领域。但是钢铁厂炉温温度一般均不稳定, 并且 滞后时间很大, 对于传统的内模控制技术, 在不稳定被 控对象中是不能实现的。本文将内模控制的原理与 Smith 预估器相结合设计了 IMC-Smith 预估控制器。内 环采用 Smith 预估器对消掉滞后时间,并引进预稳定控 制器 Kc,抵消掉分母中的滞后时间,通过劳斯判据,确定 内环稳定的条件,转化为稳定地被控对象, 外环采用传 统内模控制技术, 最后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 采用改 进内模控制的温控系统控制精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和 鲁棒性良好。
内模控制是在模型没有误差, 而且可倒这个假设条 件下的理想反馈控制。内模控制系统的典型框图如图 1。
但在实际工作中, 模型与实际过程总会存在误差; 针 对上述情况,设计内模控制器时可首先将过程模型作因 式分解如下:
图 1 内模控制结构图
^
∧∧
G p (s) = G p+ G p− (1)
工业控制与应用
Industr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s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1 年第 30 卷第 3 期
基于改进型内模控制技术在钢厂 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谢文滔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 在钢铁厂炉温过程控制系统中, 温度控制一般延迟时间比较久,并且属于不稳定对象,并带有大惯性。如果采用传统的 PID 控制,由于被控对象不稳定,而且带有大滞后,一般实现不了预定效果。本论文以温度为被控对象,采用 Smith 与 IMC 控制相 结合,内环采用 Smith 补偿使消去大滞后时间,并串一增益 Kc,由劳斯判据,把被控对象转化为稳定的对象,外环采用内模控制 技术, 综合鲁棒性与快速性, 稳定性, 通过调整滤波器的参数, 得出仿真结果。

第三章-内模控制技术

第三章-内模控制技术

1)
31
⑷ 加一个滤波器
f
(s)
1 s
这时不需要使
1
GIMC
R(s)
10s 1 5s 1
D(s)Βιβλιοθήκη 1Y (s)10 s 1
e 10s
1 e8s 10s 1
内部模型为
Gˆ (s) 1 e8s 10s 1
比较IMC和Smith预 估控制两种控制策 略。
R(s)
(a)IMC系统结构
D(s)
101 1 2s
1
Y (s)
10 s 1
e 10s
1 e8 s
7
PID控制的仿真程序
%L5405a.m
n1=[2];d1=[4 1];G1=tf(n1,d1);
tau=4;[np,dp]=pade(tau,2);Gp=tf(np,dp);
n2=[7.023 4.295 0.06875];
d2=[0.9287 6.095 0];G2=tf(n2,d2);
sys=feedback(G1*G2,Gp);
21
设 D(s) 0 时
Y (s) R(s)
Gˆ p
(s)
f
(s)
表明:滤波器 f (s) 与闭环性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滤波器中的时间常数 是T个f 可调整的参数。时间 常数越小, Y对(s) 的R(跟s)踪滞后越小。
事实上,滤波器在内模控制中还有另一重要作 用,即利用它可以调整系统的鲁棒性。其规律 是,时间常数 Tf 越大,系统鲁棒性越好。
G (s)
Gm (s)
es
Y(s)
带纯滞后特性闭环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5
2.带纯滞后特性闭环系统的近似模型

1.内模概论

1.内模概论

P1
e-τs
Smith预估控制的等效结构
控制器Q
u
对象P 模型Pm
y
ym em
内模控制的基本结构
注:IMC与传统反馈控制在 表达式上也可等价转换
Q C C 或 Q 1 QPm 1 CPm
Q
P Pm
C
P
但 Pm 有时滞时的控制器结构并不相同: IMC的C中有时滞环节,而其标称(nominal) 闭环传函QPm 的分母中不含时滞; 而传统反馈的C虽不含时滞(有理分式),但其 标称的闭环传函分母1+CPm 中包含时滞(易引 起不稳定或性能恶化)。

1. 2. 3. 4. 5. 6. 7.

内模控制的产生背景 时滞系统的开环与闭环控制 内模控制基本结构与特点 Smith预估控制与内模控制 内模控制结构的改进 内模控制与智能控制的结合 内模控制的研究动态
1. 概述
1.1 IMC的产生
美国的 Garcia 与 Morari 1982年正式提出 IMC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 I&EC Process Des. Dev., V.21, p308) 提出的背景有两个
4. 舒迪前,预测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 社,1996年
5. 席裕庚,预测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年
第一部分 内模控制
( IMC, Internal Model Control )
内模控制( IMC )简介
Internal Model Control
之所以叫“内模控制”是因为其控制结构中包含 受控对象的模型; 是先进控制的代表性方法之一,且与预测控制本 质上属于同一类; 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控制方法,其结构简单、设 计直观简便、在线调节参数少、且调整方针明确、 调整容易,鲁棒性强,对大时滞系统也能很好地 控制; 早期主要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现在已扩展到很多 领域,包括电机调速、机器人等。

基于内模控制原理的PID控制器设计

基于内模控制原理的PID控制器设计

5、结论
本次演示基于内模控制原理设计了PID控制器,并对其参数设置、性能等进行 了详细分析。通过仿真实验,我们验证了该控制器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基于内模控制原理设计的PID控制器具有优异的控制效果、稳定性 和鲁棒性,可为工业控制系统提供更加精确、快速的控制。
未来研究方向可包括进一步优化PID控制器的参数设置方法,研究更加智能的 控制策略,以及拓展PID控制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结合具体工程应用实例, 对PID控制器进行实践和验证,也是极具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被广泛使用,其对于误差 的及时响应和精确的控制使其在许多领域中表现出色。然而,传统的PID控制 器并不总是能提供最佳的控制效果,尤其是在复杂的、非线性的、时变的系统 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PID控制系统,以提 高控制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4)仿真验证:利用仿真实验对设计的PID控制器进行验证,以确定其性能和 稳定性。
2、参数设置
Hale Waihona Puke PID控制器的三个主要参数为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它们对控制器 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比例系数用于调节控制器对误差的敏感度,增大比例系数可以使系统更快地响 应误差信号,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会使系统不稳定。积分时间用于调节控制器对 误差的累积效应,它的作用是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但过长的积分时间可能导 致系统超调增大。微分时间则用于调节控制器对误差的变化率,它有助于减小 系统的超调量,但过大的微分时间可能导致系统对噪声的敏感度增加。
一、PID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PID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通过比较设定值与实际输出值之间的误差,利 用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环节对误差进行修正。它的基本原理是:误差信号经 过比例环节后得到比例输出,再经过积分环节得到积分输出,微分环节则给出 微分输出,最后将这三个输出加起来得到最终的控制信号。

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研究

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研究

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

该控制方法采用改进的内模控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将梯形模型参数化并融入永磁同步电机开环动态模型中,从而实现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有效控制。

为了验证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选择MATLAB软件平台仿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模型,并针对容错信号和ARW等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了进一步评估该方法的性能,我们进行了比较实验,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系统响应和更小的时延。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PMSM);内模控制;MATLAB仿真;比较实验正文: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电机控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非线性特性,传统的控制方法有时无法满足控制精度要求。

内模控制是一种改进的控制技术,通过将内模的参数化技术融入到电机的开环控制中,实现精确的、相较传统技术更有效的电机控制。

因此,本文旨在使用MATLAB软件平台仿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并对容错信号和ARW等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

此外,比较实验也用于进一步评估所提出方法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内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以及其结构可以有效地控制永磁同步电机,并且有效地抑制容错信号和ARW等不确定因素。

为了确保永磁同步电机运行的正常,选取合适的控制器及其参数是很重要的。

在本文中,采用适当的PMSM控制器参数,通过对不同构成参数的研究来改善外环控制系统的性能。

PID子系统对外环控制器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参数决定了系统的成功程度。

在本文中,针对PMSM的内模控制器参数采用基于品质因子(QF)的闭环控制方法进行了调整。

通过调整内模子系统的参数,可以有效抑制外环的抖动特性。

为此,需要仔细考虑和研究PMSM状态空间方程和内模参数的变化,以获得最佳的控制性能。

当传统控制器无法满足控制要求时,一种替代方案是使用模糊控制技术。

一种二自由度内模控制方法

一种二自由度内模控制方法

收稿日期:2001206204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1038)作者简介:张井岗(19662),男,山西新降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及其应用。

一种二自由度内模控制方法张井岗,李临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自动化系,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 针对典型的工业过程控制对象,提出了一种二自由度内模控制方法,此方法可以使系统同时具有良好的目标值跟踪特性、干扰抑制特性和鲁棒性,改进了常规内模控制的不足,而且控制算法简单、参数调整方便,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它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二自由度控制;内模控制;鲁棒性[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682(2002)0420063203A control method performed by a tw o 2degree 2of 2freedom internal modelZH ANGJing 2gang ,LI Lin 2sheng(Automation Dept o f Taiyuan H eavy Machinery Institute ,Shanxi 2Taiyuan 030024,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trol method performed by a tw o 2degree 2of 2freedom internal m odel con 2troller used in a typical industrial process.This method can bring a process control system to keep very g ood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ommand tracking and disturbance as well as robustness simultaneously.The method can als o im prove the shortcoming of a conventional internal m odel control.In addition ,its control alg orithm is sim 2ple and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l parameters is easy.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valid 2ity of this control method.K ey w ords :T w o 2degree 2of 2freedom control ;Internal method control ;R obustness1 引 言 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许多被控过程的机理比较复杂,具有高度非线性、慢时变、纯滞后等特点。

内模控制技术讲解

内模控制技术讲解

表明控制器是Y (s) 跟踪 R(s) 变化的 理想控制器。
1 Y (s) GIMC(s)Gp (s)R(s) Gˆ p (s) Gp (s)R (s) R(s)
Y (s) GIMC(s)Gp (s)R (s) [1 GIMC(s)Gp (s)]D (s) 当模型没有误差,且没有外界扰动时
其反馈信号
Dˆ (s) [Gp(s) Gˆp(s)]U(s) D(s) 0 ——内模控制系统具有开环结构。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1.对偶稳定性 若模型是准确的,则IMC系统内部稳定的充要
条件是过程与控制器都是稳定的。 所以,IMC系统闭环稳定性只取决于前向通
道的各环节自身的稳定性。 结论:对来自开环不稳定系统,在使用IMC之
G (s)
Gm (s)
es
Y(s)
带纯滞后特性闭环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2.带纯滞后特性闭环系统的近似模型
Gb
(s)
1
Gc (s)G(s)es Gc (s)G(s)Gm (s)es
Gc (s)G(s)es
1 Gc (s)G(s)Gm (s)Pd (s)
R(s) -
Gc(s) Gm (s)
G (s) Pd(s)
前将其稳定。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2.理想控制器特性
当模型是准确的,且模型稳定,若设计控制器
使
GIMC
(s)
1 Gp (s)
,且 1 存在并可实现
Gp (s)
则,控制器具有理想控制器特性,即在所有时间 内和任何干扰作用下,系统输出都等于输入设定 值,保证对参考输入的无偏差跟踪。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3.零稳态偏差特性
I型系统(模型存在偏差,闭环系统稳定,只要设

IMC控制

IMC控制
p
p 1
如果过程包含N个采样周期的纯滞后,则 ˆ ( z ) z ( N 1) G
p
反映采样过程的 固有延迟。
ˆ ( z ) z 1 。 在过程没有纯滞后的情况下,G p
如果过程模型中包含有单位圆外的零点
z Vi 1 Vi ˆ Gp1 ( z ) z V 1 V i i ˆ ( z ) 的零点,而且 式中, V 是 G

(a)IMC系统结构
D( s)
1 101 2s



1 10 s 1
e
10 s
Y (s)
比较IMC和Smith预 估控制两种控制策 略。
1 e 8 s
1 10 s 1
(b)Smith预估控制系统结构 图6-4 存在模型误差时的系统结构图
(b)
(a) (a)不存在模型误差仿真输出
GIMC ( s) Gc ( s ) ˆ ( s) 1 GIMC (s)G p
可以看到控制器 Gc ( s) 的
因为在 s 0 时,
f ( s) 1 ˆ ( s) G ˆ ( s) G p p
得: Gc ( s) | s 0
零频增益为无穷大。因此 可以消除由外界阶跃扰动 引起的余差。这表明尽管 内模控制器 GIMC ( s) 本身 没有积分功能,但由内模 控制的结构保证了整个内 模控制可以消除余差。
f 是可调整参数,当 f 很小,能改善闭环性能,但 对模型误差变得敏感;而当 f 较大时,则相反。
2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是以模型为基础,同时 包含有预测的原理;另外,作为一种优化控制 算法,它还具有最优控制的基本特征。 模型预测控制不管其算法形式如何,都具 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模型预测、滚动优化 和反馈校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 R ( s) 0, D ( s) 0 时:
ˆ ( s) G ( s) 假若模型准确,即 G P p ˆ ( s) D ( s) 由图可见 D
ˆ ( s)] Y ( s) D ( s)[1 GIMC ( s)Gp ( s)] D ( s)[1 GIMC ( s)G p
Y ( s) GIMC ( s)Gp ( s)R ( s) [1 GIMC ( s)Gp ( s)]D ( s)
当模型没有误差,且没有外界扰动时 其反馈信号
ˆ ( s )]U ( s) D( s) 0 ˆ ( s ) [G ( s) G D p p
——内模控制系统具有开环结构。
第三章 内模控制技术
第一节 纯滞后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一、纯滞后特性 衡量过程具有纯滞后的大小通常采用过程纯滞
后时间与过程惯性时间常数的比。


T
0.3 0.3
时,一般纯滞后过程 时,大纯滞后过程
T
二、控制系统中纯滞后传递函数模型 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1.一阶 2.二阶
G(s) es k s G ( s) e Ts 1
讨论(1)当 K 1 , T 2 , 1 时,滤波时间常数取不同值 时,系统的输出情况。(2)当 K 1 , T 2 ,由于外界干扰 使 由1变为1.3,取 Tf 不同值时,系统的输出情况。
1~4曲线分别为 Tf 取0.1、0.5、1.2、2.5时,系统的输 出曲线。
图6-2
4.采用理想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对模型误差极为敏感,鲁棒性、 稳定性变差。
2.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步骤1 因式分解过程模型
ˆ G ˆ G ˆ G p p pˆ 包含了所有的纯滞后和右半平面的零点,并 式中,G p ˆ 为过程模型的最小相位部分。 规定其静态增益为1。G p
步骤2 设计控制器
GIMC ( s ) 1 ˆ ( s) G p f ( s)
R(s) Gc(s) Gm (s) Pd(s) G (s)
e
s
Y(s)
带纯滞后特性闭环系统的近似结构图
3.仿真实例:
已知大纯滞后系统的被控广义对象传递函数为
2e G0 ( s ) 4s 1
设定控制用PID调节器传递函数为
4 s
7.023s 4.295s 0.6875 Gc ( s) 0.9287s 2 6.095s


Gc ( s )

GIMC ( s )
Gp ( s )

Y (s)
ˆ (s) G p
图中虚线方 框为等效的 一般反馈控 制器结构
图3-2内模控制的等效变换
反馈系统控制器 Gc ( s) 为

1 f ( s) ˆ Gp ( s ) Gc ( s ) ˆ ( s) G p 1 f ( s) ˆ Gp ( s )
d2=[0.9287 6.095 0];G2=tf(n2,d2);
sys=feedback(G1*G2,1);
Smith预估控制的阶跃响应曲线
较好的控制了对PID控制的振荡曲线,使被延迟了的被 控量提前反映到调节器,减小超调使之成为单调上升的 过程。
第二节 内模控制技术
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 是一种基于过程数学模型进行控制器设计的新型
表明:滤波器 f ( s ) 与闭环性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滤波器中的时间常数 Tf 是个可调整的参数。时间 常数越小,Y ( s ) 对 R( s )的跟踪滞后越小。 事实上,滤波器在内模控制中还有另一重要作
用,即利用它可以调整系统的鲁棒性。其规律
是,时间常数 Tf 越大,系统鲁棒性越好。
例3-1 过程工业中的一阶加纯滞后过程(无模型失配和无 外部扰动的情况)。
3.非自平衡过程
k s G( s) e (T1s 1)(T2 s 1) k G( s) e s Ta s(Ts 1)
k s G( s) e Ta s
三、纯滞后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控制系统典型结构
F(s) Gf(s) R(s) Gc(s) Gm (s) G (s) + Y(s)
过程无扰动
图6-3
过程有扰动
例3-2 考虑实际过程为
R( s)
D( s)
10s 1 5s 1

1 G( s) e 10 s 10s 1


1 10 s 1
e
10 s
Y (s)
1 e 8s 10s 1


内部模型为
ˆ ( s) G 1 e8 s 10s 1
r ——整数,选择原则是使 G
IMC
( s)成为有理传递函数。
因此,假设模型没有误差,可得
ˆ ( s ) f ( s ) R ( s ) [1 f ( s )G ˆ ( s)]D ( s ) Y ( s) G p p
设 D ( s) 0 时
Y ( s) ˆ Gp ( s ) f ( s ) R ( s)

图6-1 内模控制结构框图
Gp ( s) ——实际对象; ˆ ( s) G ——对象模型; p
R( s ) ——给定值;
Y ( s ) ——系统输出;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思路是从 理想控制器出发,然后考虑 了某些实际存在的约束,再 回到实际控制器的。

D( s ) ——在控制对象输出上叠加的扰动。
讨论两种不同输入情况下,系统的输出情况:
R( s)

(a)IMC系统结构
D( s)
1 101 2s



1 10 s 1
e
10 s
Y (s)
比较IMC和Smith预 估控制两种控制策 略。
1 e 8 s
1 10 s 1
(b)Smith预估控制系统结构 图6-4 存在模型误差时的系统结构图
(b)
控制策略。
它与史密斯预估控制很相似,有一个被称为
内部模型的过程模型,控制器设计可由过程模型
直接求取。设计简单、控制性能好、鲁棒性强, 并且便于系统分析。
1.什么是内模控制?
D(s)

R(s)


GIMC( s)
U ( s)
Gp ( s )

Y (s)

ˆ ( s) G p
ˆ ( s) D
Ym (s)
s Ke ˆ ( s) G ( s) G p p Ts 1
ˆ ( s) 0 D

ˆ 1 ( s ) Ts 1 e s G P K
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设计IMC控制器为
Ts 1 1 ˆ GIMC ( s ) G p ( s ) f ( s) K (Tf 1)
假若“模型可倒”,即 ˆ 则令 可得
GIMC ( s ) 1 ˆ ( s) G p
1 Gp ( s )
可以实现
Y ( s) 0
不管 D( s ) 如何变化,对 Y ( s )的 影响为零。表明控制器是克服 外界扰动的理想控制器。
(2)当 D ( s) 0, R ( s) 0 时: 假若模型准确,即
这里 f 为IMC滤波器。选择滤波器的形式,以保证 内模控制器为真分式。
对于阶跃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Ⅰ型IMC滤波器的形式
1 f ( s) (Tf s 1)r
对于斜坡输入信号,可以确定Ⅱ型IMC滤波器的形式为
rTf s 1 f ( s) (Tf s 1)r
Tf ——滤波器时间常数。
sys=feedback(G1*G2,Gp);
PID控制的阶跃响应曲线
超调量:8.7348%,峰值时间:6.5780s,调节时
间:7.0166s
Smith预估控制的仿真程序
%L1517a.m
n1=[2];d1=[4 1];G1=tf(n1,d1);
tau=4;[np,dp]=pade(tau,2);Gp=tf(np,dp); n2=[7.023 4.295 0.06875];
G p ( s) G p (s)
则,控制器具有理想控制器特性,即在所有时间 内和任何干扰作用下,系统输出都等于输入设定 值,保证对参考输入的无偏差跟踪。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3.零稳态偏差特性
I型系统(模型存在偏差,闭环系统稳定,只要设 1 ˆ即控制器的稳态增益等于 计控制器满足 GIMC (0) G p (0) 模型稳态增益的倒数。)对于阶跃输入和常值干扰均 不存在稳态误差。
三、纯滞后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1.纯滞后出现在干扰通道
系统的稳定性不受纯滞后特性的影响 2.纯滞后出现在反馈通道 特征根受到纯滞后时间的影响,不利于系统 的稳定性,使系统的控制品质变差。 3.纯滞后出现在前向通道 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品质。
四、纯滞后系统的MATLAB计算及仿真
1.纯滞后特性的近似
2
对系统的PID控制与Smith控制分别进行仿真。
PID控制的仿真程序
%L5405a.m
n1=[2];d1=[4 1];G1=tf(n1,d1); tau=4;[np,dp]=pade(tau,2);Gp=tf(np,dp); n2=[7.023 4.295 0.06875];
d2=[0.9287 6.095 0];G2=tf(n2,d2);
(a) (a)不存在模型误差仿真输出
(b) 存在模型误差时IMC仿真
(c) 存在模型误差时Smish预估控制 仿真
(c)
3 内模PID控制
(1) PID控制器的基本形式
Gc ( s) K p (1 1 Td s) Ti s
理想形式
对于模拟元件实现的工业P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