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培养方案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培养方案前言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理论基础,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2.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为相关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伦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承担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课程设置1.学科基础课程–农业资源学概论–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生态学基础–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基础2.专业核心课程–农业资源评价与管理–农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3.实践环节–实验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实验–实习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实习–毕业论文4.选修课程–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分管理–土壤环境污染与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保实习与就业1.实习学生将参与各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实习活动,如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以提高实践能力。

2.就业方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水利部门–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农业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部门总结通过本硕士专业的培养,学生将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并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招生要求1.具有理、工、农、管、法、文等相关本科专业学士学位;2.具备较好的数理化基础知识,熟悉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相关学科;3.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和学术资料;4.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有志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工作;5.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自学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制与学位•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

•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硕士学位。

培养模式•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研究项目指导。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时间和方式三、培养大纲1.基础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介绍农业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动态。

(2)农业生态学:深入了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3)农作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机理。

(4)农业遗传学:了解农业物种的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方法。

(5)农业经济学:分析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环境,并学习农业经济管理方法。

2.专业课程(1)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学习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创新。

(2)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生物技术:深入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农业信息技术:学习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5)农业政策与管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政策,掌握农业项目管理和决策方法。

3.科研实践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科研实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学生需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研究计划,并完成实验和数据分析。

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毕业论文,并进行学术报告。

四、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估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等因素综合决定。

学生需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平均绩点要求方可毕业。

五、发展方向农业硕士毕业后可进入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农业科研和管理领域的专家。

六、总结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级农业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农业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专业的培训,学生将能够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较为熟练地掌握1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科学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体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科方向本一级学科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6个专业方向。

1. 土壤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发生分类。

2. 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等。

3. 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空间信息与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经济与信息管理等。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4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应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农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具备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使用计算机;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7.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8.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四、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总论、土壤农化分析、土地资源及评价、农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监测、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主要专业实验要求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普通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0-38周,学分35学分。

农业资源与环境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3)(专业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一、培养目标1、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德良好。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利益,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熟练应用本学科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方向一:土壤生物与养分调控本方向针对干旱区水土资源利用的突出矛盾,重点研究绿洲滴灌农田土壤生物学过程及其机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土壤生物过程对食物和环境安全的影响与调控、土壤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土壤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和生命元素的循环及耦合机制、土壤一植物一肥料相互作用过程及协调机制。

着重解决当前新疆干旱区农业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问题,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向二:土壤资源信息技术本方向应用“3S”与农业信息技术,开展适合兵团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养分快速获取与监测、养分运移与利用、土壤养分信息管理、机械精量施肥、施肥智能化的研究,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土壤养分管理数字化、平衡施肥配方决策智能化,肥料生产专用化,田间施肥精量化、土壤养分决策信息化的精准施肥体系,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精准施肥的范式,逐步实现土壤养分测试管理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095132)专业学位研究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095132)专业学位研究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09513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是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由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以及材料与能源学院等五个学院培养。

该领域农业硕士培养主要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植物保护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是我国最早(1935年)开展本学科(土壤学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学科是我国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生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以农业生态学为优势,区域特色鲜明,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二、培养方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学制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共有以下十个培养方向:1、农业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3、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4、土壤资源管理与持续农业5、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6、植物营养7、肥料8、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9、植物病理10、农药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崇尚严谨的研发态度和务实求真的工作原则,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2.专业素养应具有从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相关工作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崇尚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备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专门知识,掌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应用技术的研发理论与方法以及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动态,能扎实开展该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应具备本领域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管理和科研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培养具备深厚的农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农业科研或农业技术开发工作;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3.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农业领域中担任领导职务;4.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培养内容1.核心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作物学、养殖学、植物保护学等;(3)农业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等;(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

2.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农业机械与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与规划等。

3.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安排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农业生产、科研项目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培养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2.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将由一名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学术交流学院将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五、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与复合型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应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外国语要求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土壤质量管理等技术。

2.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复混合肥料及专业肥料的二次加工与应用技术,养分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术,新型缓控肥料研制与开发,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3.农业环境保护主要研究农业环境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

4.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土地信息处理等技术。

5.水资源与农业节水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技术,旱作农业与保护地节水灌溉技术。

6.资源与环境微生物主要研究水环境微生物,土壤环境微生物,农业资源微生物利用等技术。

三、培养方式1.教学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阶段集中在校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2个月;同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为了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近日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次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是顺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农业领域的发展。

本次改革旨在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创新性,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需求。

二、改革的内容和措施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次改革重新优化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强化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和专业相关的实习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导师制度的完善在研究生导师制度方面,本次改革增加了导师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和管理力度,更好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

4.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本次改革加强了科研立项和项目管理的培训,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进行;同时明确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要求和评定标准,督促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5. 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的完善为了更好地监督和评估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培养效果,我校还进行了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的完善,加大了对研究生学业的跟踪和管理力度,确保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和培养效果。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硕士培养方案(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一、学科简介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旳特点,研究与应用旳领域广泛,重要研究农业资源旳高效运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等理论和技术。

重要波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悠久旳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旳农业化学组,通过70余年旳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设有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环境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既有硕士和博士导师4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学科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具有完备旳试验教学条件和先进旳科研设备。

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原子吸取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SuperMap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都市规划设计软件、彩色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总价值近2023多万元。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关键期刊上刊登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83篇,EI 20篇,ISTP 11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受理正在公告5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院承担和指导了四川全省土壤污染调查、70余县市土壤及土地资源调查、150余县市测土配方施肥、26市县旳农业污染源普查、60余县中低产田土整改与改良,以及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旳科技支撑重任。

二、培养目旳1、应具有良好旳学术道德和学习精神,具有一定旳学术研究爱好和较强旳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遵纪遵法,品德崇高,适应农业资源生产旳工作环境,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旳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应具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土壤和植物试验和试验室旳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分析措施;3、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可以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原理和技术处理农业资源生产中旳问题;4、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内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旳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旳能力。

资源与环境 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与环境 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够从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2. 课程设置: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3.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导师制度: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或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

5.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6. 质量保障: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旨在适应国家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面将对该方案的改革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设置改革: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教学新方案将增加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如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与利用等。

还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地考察、实验实训、科研实践等,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改革:开设新兴的研究方向旧方案中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不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方案将增加新兴的研究方向,如农业气候变化与适应、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业环境管理与调控等,以适应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三、导师队伍建设改革:增加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指导新方案将鼓励学校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扩大导师队伍,并加强导师的培养和评价。

这样可以给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研究平台,增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方案将增加实践环节,如参与课题研究、企业实习、科技成果转化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鼓励研究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与贡献。

五、国际化办学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新方案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赴国外高水平机构交流学习或参与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增加海外学者的指导,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和学术资源,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需求和挑战。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了。

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问题,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和沟通,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还要加强国际化教育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要想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就必须加强国际化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在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宁夏大学要注重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研究生教学培养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让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还可以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让教师团队更加有凝聚力和执行力,促进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宁夏大学要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服务。

研究生的管理服务是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让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研究生,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推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要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或技术研究中能够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本培养方案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本一级学科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2个全国统一设置的二级学科和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5个自设二级学科。

1. 土壤学设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发生分类5个研究方向。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1 整体计划1.1 背景故事其实这很好理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于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制定了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领域的发展需要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

1.2 方案框架这个方案就像建一座高楼,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那就是扎实的理论课程;然后要有主体结构,就是实践环节和项目研究;最后要有漂亮的装饰,也就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通过这样的框架,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农业领域的栋梁之才。

2 实施步骤2.1 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完成招生和入学工作。

责任人: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

需要的能力:熟悉招生流程,有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时间节点:每年 3 月至 9 月。

2.2 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农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责任人:专业授课教师。

需要的能力: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时间节点:每年 9 月至次年 1 月。

2.3 实践环节阶段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农场等地进行实习和实践。

责任人:实习导师。

需要的能力:了解农业实践操作,能够指导学生。

时间节点:次年 2 月至 6 月。

2.4 项目研究阶段学生选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责任人:指导教师。

需要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能指导学生完成研究。

时间节点:次年 7 月至 12 月。

2.5 毕业阶段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责任人: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

需要的能力:具备专业的评审能力和判断能力。

时间节点:第三年 1 月至 6 月。

3 具体要求3.1 资源清单人员:专业授课教师 20 名、实习导师 10 名、指导教师 15 名、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 5 名、论文评审专家 10 名、答辩委员会成员 8 名。

设备:实验室设备若干、实践基地相关设施。

3.2 效果标准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 70 分以上。

实践环节阶段: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并撰写实践报告。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旨在适应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需求,并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方案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本研究生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坚实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应用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培养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当代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2.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知识、良好的科研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能够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具备实践阶段所需的实验技能、实践技能和实施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4. 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外,本方案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培养方式1. 指导教师制度为每位研究生分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2. 多元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和学生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术研究方法课程和实践课程等。

3. 实践环节设置通过实验实习、科研实践、实践项目等实践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加强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培养学生撰写高质量科研论文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四、考核评价按照学生的学业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培养结果。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1. 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概述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规定。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是为了适应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而进行的改革。

2. 改革目标2.1 培养目标更新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需求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方案调整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

增加科研实践的比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整选拔和退出机制,划定研究生培养的时间界限和学术要求。

2.3 培养模式创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行导师双导制,增加学术指导人员的指导数量和质量。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学术氛围。

3. 改革措施3.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方向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专业课程,提高科研实践的比例。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

加大导师培训力度,提高导师的指导质量。

推行双尖导师制,提高学生的指导质量和数量。

3.3 完善课程实践环节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包括开展科研实践、实习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3.4 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术氛围和合作意识。

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4. 改革效果评估定期对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情况和就业率等指标。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

5. 改革意义改革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目前,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传统,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培养目标模糊,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人才等。

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下面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传统,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改革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增设应用型课程。

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际需求,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如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强化基础理论课程。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后续的研究成果打好基础。

3. 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应增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土壤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培养目标模糊,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改革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研究生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实践能力,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增加学术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3. 鼓励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开展研究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创新竞赛。

1. 加强科研导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导师队伍,增加导师的科研实力和指导经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 加强科研项目支持。

加大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提高科研水平。

3. 创立科研交流平台。

建立科研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视野和交流能力。

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一些农业资源与环境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

2.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农田调研等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3)(专业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一、培养目标1、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德良好。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利益,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熟练应用本学科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方向一:土壤生物与养分调控本方向针对干旱区水土资源利用的突出矛盾,重点研究绿洲滴灌农田土壤生物学过程及其机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土壤生物过程对食物和环境安全的影响与调控、土壤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土壤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和生命元素的循环及耦合机制、土壤一植物一肥料相互作用过程及协调机制。

着重解决当前新疆干旱区农业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问题,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向二:土壤资源信息技术本方向应用“3S”与农业信息技术,开展适合兵团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养分快速获取与监测、养分运移与利用、土壤养分信息管理、机械精量施肥、施肥智能化的研究,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土壤养分管理数字化、平衡施肥配方决策智能化,肥料生产专用化,田间施肥精量化、土壤养分决策信息化的精准施肥体系,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精准施肥的范式,逐步实现土壤养分测试管理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

方向三: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本方向紧密结合绿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干旱区山盆系统和荒漠绿洲为背景,围绕绿洲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绿洲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绿洲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干旱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绿洲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作物长期连作障碍机理及补偿调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绿洲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为促进绿洲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方向四:植物营养生理生态本方向围绕干旱区作物营养生理生态机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揭示新疆独特生态气候条件下主要作物的营养特性与生态因子的互作机制,着重解决当前新疆主要作物超高产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问题。

结合新疆大面积膜下滴灌节水灌溉,积极开展作物营养滴灌条件下作物的营养特性与高产高效调控对策。

目前已经在新型氮肥增效剂与氮肥高效利用、石灰性土壤磷素转化与生物有效性、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方向五: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本方向采用常规作物营养诊断和现代作物营养诊断技术,结合当前新疆大力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积极开展滴灌条件下作物营养胁迫的生理参数变化、光谱参数变化研究,开发快速、准确、简便的作物快速营养诊断方法与技术,以滴灌条件下作物快速营养诊断方法为突破口,提供实时作物缺素诊断结果和追肥方案;同时,依据当地土壤条件和主要农作物营养特性,开发研制新型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功能肥料的开发研制等,促进在干旱区节水条件下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年限为5年。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须获得30学分(包括课程学习26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1学分)方可通过毕业资格审核。

(一)课程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特点,综合考虑与本科及博士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1、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学分设置15学分左右;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课必修课自然学科类研究生必选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为1学分;学科基础理论课设置2-4学分。

2、各学科、专业必须设置研究方法类、技术实验、实践类课程以及专论课程、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包含英文写作)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3、研究生的每门课程须确定3名以上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授课教师。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教学,须另设置与理论课学时相同的讨论课学时(即理论课程教学须设置“1:1”配套的讨论课学时),设置的讨论课学时不计入该课程总学时。

研究生课程设置涉及到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大类平台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配置。

(二)课程设置1、必修课(15学分左右)(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学分(2)硕士英语(一) 2.0学分(3)硕士英语(二) 2.0学分(4)农业资源与环境专论 1.0学分(5)土壤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原理与技术 2.0学分(6)土壤生物与土壤化学 2.0学分(7)高级植物营养学 2.0学分(8)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1.0学分(9)绿洲农业生态与环境 2.0学分2、选修课(列出15-20门课程)(1)自然辩证法概论(必选) 1.0学分(2)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2.0学分(3)SAS原理与应用 1.0学分(4)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 2.0学分(5)科技英语写作 1.0学分(6)根际营养 1.0学分(7)现代植物营养研究技术 1.0学分(8)资源环境信息技术 1.0学分(9)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 1.0学分(10)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 1.0学分(11)植物营养Seminar 2.0学分(12)土壤科学研究进展 2.0学分(13)水资源研究进展 1.0学分(14)生态学进展 2.0学分(15)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 1.0学分(16)地质统计学及其应用 2.0学分(17)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1.0学分(18)对地观测技术应用 1.0学分3、补修课程(2-4门)(1)土壤学(2)植物营养学(3)土壤-植物理化分析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4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学分。

本课程体系同时适用于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与培养环节1、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的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制度。

建立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简称导师组),负责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

研究生导师组的主要职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监督、检查研究生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试验研究、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预答辩等培养环节。

研究生导师组至少每周组织一次研究生组会,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汇报、读书报告会或学术交流等。

研究生导师组成员至少每年作专题学术报告一次,并且必须参与每学年组织的对研究生的业务考核工作。

导师组成员应以各种形式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科学研究工作,配合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助做好研究生招生、就业指导工作。

2、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须在入学后2周内在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

3、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学分。

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选修数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

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记2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不少于4次主讲报告、参与不少于20次学术活动;必须参加由研究生导师组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组会。

学术活动包括导师和导师组、学位点、学院、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

5、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

在校硕士研究生须结合本专业工作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活动,详见《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规定》。

6、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记1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各学科专业必须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书目和期刊杂志,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阅读完所列出的必读书刊,在每学期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并在第二学期末前至少完成一次读书报告讲座。

读书报告的简要内容填写在《石河子大学学术活动记录本》上,作为考核依据。

7、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

1、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记1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各学科、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符合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要求和内容,并制定出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2、导师或导师组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等需求,安排研究生进行相关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由导师或导师组组织实施,并负责考核。

参加考核的研究生须填写《石河子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审核表》。

六、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考查记分均采用百分制。

公共课与必修课以笔试为主,70分为合格,选修课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60分为合格。

研究生课程考试重在考核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和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考查课程不得超过总课程数的三分之一。

课程考核须以多种考核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考核可采取“笔试+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平时成绩(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考核可采取“实验技能测试+实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2、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末进行,由学位点的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开题报告、科学研究情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和考核。

七、学位论文1、学位论文选题。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选择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的课题。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第三学期初(10月1日前)完成。

开题报告应说明所选课题的立论依据、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拟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资料情况、技术手段或实验条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供专家组、导师和导师组成员评议审核。

导师、导师组成员和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