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

合集下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一、引言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需要合理布置测温点。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具体方案。

二、测温点布置原则1. 全覆盖原则:测温点应覆盖整个混凝土体积,以全面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分布情况。

2. 均匀分布原则:测温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中,避免过于集中或者分散,以保证测得的温度数据的可靠性。

3. 深度试探原则:测温点要放置在混凝土的不同深度处,以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

4. 监测需求原则: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三、测温点布置方案1. 基本布置方案:a. 混凝土梁、板测温点布置:普通在混凝土梁、板的上表面、中部和下表面各设置2-3个测温点,距离边缘应有一定距离,保持一定间距。

b. 混凝土柱测温点布置:沿柱周边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混凝土柱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c. 混凝土墙测温点布置:沿墙高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墙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d. 混凝土基础测温点布置:根据基础的形状和尺寸,在基础表面均匀布置4-6个测温点。

2. 特殊情况下的布置方案:a. 弯曲构件: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构件的内、外侧表面各布置一个测温点。

b. 层间楼板: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每一个楼板层间布置一个测温点。

c.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在结构不同部位增加测温点,以保证监测的全面性。

四、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布置方案图纸2. 测温设备清单3. 测温数据报告模板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大于X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构。

注释: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很高的温度升高和收缩变形风险,需要进行温度监测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 温度变化监测:通过布置测温点,记录混凝土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释:温度变化监测可以施工人员了解混凝土的硬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避免温度引起的质量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控制和预防裂缝的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测温原理、布置原则、传感器选择、布置方式和监测数据处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 测温原理
- 热传导原理:介绍混凝土中温度传导的基本原理。

- 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混凝土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电阻温度计、热电偶等。

2. 布置原则
- 布置密度:根据混凝土浇筑的体积和形状,确定布置传感器的密度。

- 布置位置:根据混凝土中温度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布置,如表面布置、内部布置等。

3. 传感器选择
- 温度传感器类型:根据混凝土测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考虑精度、稳定性等因素。

- 抗干扰能力:选择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的温度传感器,以保证测温准确性。

4. 布置方式
- 表面布置:介绍表面布置方式,包括传感器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 内部布置:介绍内部布置方式,如通过预埋法和后加装法来实现温度传感器的布置。

5. 监测数据处理
- 数据采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数据的采集方法,如使用数据采集仪器等。

- 数据分析:阐述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例如曲线分析、异常数据处理等。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测温原理、布置原则、传感器选择、布置方式和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实施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三)、测温点布置基础大体积砼内测温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砼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

1、测温点位置该基础砼计划以后浇带为界分区段浇筑,各区段内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

因此,在平面上的温度测点为梅花形布置,间距10m,并综合考虑电梯井的位置(测温点布置平面图见附图)。

由于底板混凝土最高温度多出现在厚度中部,故每个测温点按厚度方向沿厚度中部、混凝土表面和底部处布置三根测温线。

2、注意事项(1)所有测温线的埋设,必须按测温点布置图进行编号,并在埋设前进行测试检验。

(2)测温线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和混凝土浇注前安好,测温线采用钢丝或胶布绑在一根Φ14的钢筋上,其感温头应处于测温点位置,不得与钢筋直接接触(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3)测温线插头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湿,保持清洁,留在外面的测温线长度应大于20cm,?并按上中下顺序分别绑扎,每组测温线在线的上段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

(4)砼表面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外表以内5cm处,砼底部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底面上5cm处。

三、测温(一)、测温要求1、一般在砼浇注完毕后10h开始测温,每班定时测定大气温度、砼内部温度,砼浇筑时,还应测砼的入模温度。

2、测温工作不分昼夜24h连续进行,第1天至第5天,每2h测温一次;第6天至第10天,?每4h测温一次;第11天至第28天,每8h测温一次。

3、测温数据应认真仔细记录分析,及时汇报结果,以便对混凝土的温控实施更及时的养护措施。

(二)、温控指标依据《YBJ224-91块体基础大体积施工技术规程》、《JGJ6-99?高程建筑箱型与筏型基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结构内部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小于25℃,温度场中的断面各测点温度陡降控制在10℃以内;大气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应控制在30℃以内;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一般不宜大于2℃/d。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大厦续建工程主楼52层,基础底板设计为整板基础,浇筑面积为2350m2,一般厚度3.2m,总体积为750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低热水泥,掺入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

整个底板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电梯井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2日晚上18:30分开始,到12月3日早晨4:00结束;第二次浇筑大楼基础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18日晚上19:00开始,到12月22日下午14:00全部浇筑完毕。

在两次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了及时的养护。

并对混凝土全场温度进行了认真的测量,第一次检测时间从12月2日到12月18日,历时16天;第二次检测从12月18日到1月9日,历时21天。

一、测温设备及测温点布置本次测温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传感器,传感器装入导热良好的金属套管内,并用环氧树脂密封,可保证传感器对混凝土温度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测温设备采用LD-C20-64智能巡测温度仪,仪器以集成模拟开关代替常规的继电器触点开关,大大地提高了仪表的可靠性,1点/秒的巡测速度可确保即时检测到各时刻的温度值,并可随时打印即时的温度值。

测温点根据底板的浇筑方向、结构特点及预计温度场布置,在电梯井底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基础底板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

对每一个测点,沿深度方向布置上、中、下三个传感器,上传感器距离表面10cm,中传感器居中,距离底板面160cm,下传感器距离基底10-15cm。

除埋在混凝土里面的传感器外,第一次温度检测过程中,另外使用了2个传感器分别检测养护层下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及大气温度;第二次检测时,另外使用了2个传感器检测混凝土的表面温度。

二、测温实施与结果温度检测从2002年12月2日到2003年1月9日结束,期间每天有专人值班观察,如果上、中、下测点温度差超过了25℃,会立即告知有关人员。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随着现代建筑和桥梁的发展,高精度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一任务中包含了严格的布置要求,对于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而言,它不仅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更关系到结构的安全。

因此,为了避免因混凝土的尺寸、混凝土的配合及混凝土的收缩等不良影响而导致的结构变形,严格执行有关的测温点布置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布置混凝土测温点时,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尺寸,温点的布置应尽量分散在混凝土的整个体积中,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变化,使其可以均匀地收缩,避免出现局部收缩的现象,从而造成混凝土的破坏和结构变形。

此外,温点的间隔应符合有关的规定,一般密度不超过3米。

其次,混凝土测温点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规范,温点的横截面尺寸为50mm×50mm,安装位置应尽量避开重力弯矩,同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结构的收缩大小,确保测温点安装的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能够准确反映出收缩量。

此外,对于混凝土测温点的安装质量要求也很高,温点应按照国家标准安装,检查温度测量设备是否正确安装,温度检测电缆是否损坏,避免温度有误差的情况发生,并应确保温度测量设备的严格保护,以防止外界夹入,干扰测温点的检测精度。

最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的布置,还应考虑到混凝土的配合、施工周期、施工工艺及混凝土的其他成分等因素,确保正确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以准确反映混凝土收缩情况,保障结构安全。

综上所述,正确安装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要求对混凝土的尺寸、混凝土的配合及混凝土的收缩等进行有效的布置。

此外,要确保温点的安装质量,同时考虑到施工周期及其他因素,以确保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这是严格执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的基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是目前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必须根据各种因素,如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以确保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保障结构的安全性,提高施工质量。

大体积砼测温方案

大体积砼测温方案

大体积砼测温方案
为了掌握大体积砼的升温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材料在现实条件下对温度的影响,需要对大体积砼硬化初期进行温度的监测和控制。

(一)工程概况
温州正茂大厦建筑面积37000M2,最大高度86M,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地下一层,地上24层,局部26层。

下凸承台(梁)板式基础,底板厚为400和500,基础由212根钻孔灌注桩承载。

基础砼设计强度为C30,抗渗等级为S8,砼浇筑量约为2000M3。

(二)温度监测与控制
1、测点的布置
1)沿2.5M承台高度,分别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布置
φ50钢管测温点,垂直距离为0.65M和1.05M。

2)平面内布置在近边缘和中间处,测点间距一般为5M左右。

3)测点布置详见“测点布置图”。

2、测温制度
1)在砼温度上升阶段(第2天至第10天)每4h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第11天至第30天)每8h~12h测一次,同时应测大
气温度。

2)所在测温孔应编号,进行砼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3)测温记录,应交技术负责人阅签,并作为对砼施工质量的控制依据。

3、温度控制
在测温过程中,若发现温度超过25℃时,应及时加强保证或延缓保温时间,以上砼温度应力过大而导致表面裂缝。

4、附测温点布置图
施工方案审批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一、测温的目的和意义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时发现温度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安全。

通过测温,可以:1、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内部温度会升高。

如果内外温差过大,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通过测温,可以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控制温差在允许范围内,从而预防裂缝的产生。

2、优化施工工艺根据测温结果,可以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顺序、养护方式等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3、评估混凝土的性能通过对混凝土温度变化的监测,可以了解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评估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二、测温设备的选择1、热电偶测温仪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

在大体积混凝土测温中,通常将热电偶探头埋入混凝土内部,通过导线与测温仪连接,实现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2、热敏电阻测温仪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热敏电阻测温仪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等优点,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

3、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温度。

在大体积混凝土测温中,一般用于测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但无法测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在选择测温设备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测量精度、量程、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温设备。

三、测温点的布置1、平面布置测温点应在混凝土平面上均匀分布,重点布置在混凝土厚度较大、结构复杂、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部位。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5m。

2、竖向布置在混凝土的竖向方向上,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的上表面、中部和下表面,以及距离表面 50mm 处。

对于厚度较大的混凝土,还应在中间增加测温点,以准确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

3、特殊部位布置在混凝土与基础、墙体、柱子等结构的交接处,以及预留孔洞、后浇带等部位,应增设测温点,加强温度监测。

大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测温

大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测温

大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测温1测温点布置测温点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沿浇筑高度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

垂直测点间距为500--800mm,平面布置应在边缘和中间,平面测点间距不大于IOm e本工程采用人工布点测温,根据代表性和可比性布置测温点,在筏板基础上共布置15个点,每仓平均5个点。

具体布置平面图见附图,每个测点沿深度方向埋置3个侧温度管,水平距离为5m,分别布置在距离底板面100mm处、承台中部和距离承台上部100mm处(I在磅浇筑初期,磅温度上升较快前3天每2~3小时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小时测一次,同时应测大气温度。

测温数据应做好记录。

2测温措施大体积险为防止由于内部温差超过25。

C而发生裂缝,必须监测佐内部的温度,并及时采取不同的保温措施,控制验内部温差不超过25℃f这是大体积佐施工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准备、认真监测并做好记录。

①、混凝土浇筑时应设专人配合预埋测温管。

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

每组测温线有3根(即不同长度的测温线)在线的上断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

测温线用塑料带罩好,绑扎牢固,不准将测温端头受潮。

测温线位置用保护木框作为标志,便于保温后查找。

②、测温孔的布置:平面点位控制测量,每个平面测点埋设上、中、下三根测温线,各测点平面距离约5mβ③、上下表面测点距底板顶、底面Ioomm,中点设在板厚的中间.④、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

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

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

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⑤、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每测一次,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强度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

⑥、在测温过程中,当发现内部温度差超过25。

C应及时加强保温,防止硅产生温差应力和裂缝。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为了有效的监测底板混凝土在水泥水化热反应期间的温差防止大的温差,出现温度裂缝,需要严格进行测温。

浇筑混凝土时在指定位置用φ25的镀锌薄皮管预留测温孔,测温管口用木塞封堵;测温管高出底板面15~20cm。

测温孔布置如图(附后)所示,每个测温控制点位设三个测温孔,三个测温孔深度分别为:表面100mm处、混凝土1/2厚度处、混凝土底部200mm处,大样如图(附后)。

测温从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开始,升温阶段每2个小时测一次,降温阶段每6小时测一次,同时记录大气温度,当气温突变或覆盖条件调剂后,必须要补测,即半个小时测量一次,待混凝土表面温度正常后恢复正常测温。

测温工作由石昌友、李河龙负责实施全日监控,详细做好记录。

测温时,因外界气温低,如果操作不熟练,则对测温效果影响很大,不能真实反应混凝土的温度情况,因此,在测温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测温要求,要对负责测温工作的石昌友、李河龙两人进行培训,并进行两天的实习,满足要求后才能正式进行测温工作。

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小于200C时,经技术人员批准后停止测温。

测温结束后用掺加膨胀剂的豆石混凝土将测温孔捻实。

附录五:混凝土测温孔布置大样图:。

大体积混凝土简易测温法

大体积混凝土简易测温法

大体积混凝土简易测温法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易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法,帮助您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地掌握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

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初期,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在混凝土内部积聚,导致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的表面则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温度相对较低。

这种内外温差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如果温差过大,可能会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引起裂缝。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内部的热量逐渐散发到外界,温度逐渐降低。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降温速度过快,也可能会产生收缩裂缝。

因此,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的特点,对于采取有效的测温措施和控制温度裂缝至关重要。

二、简易测温法的原理和设备简易测温法的原理是通过测量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温度,来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分布情况。

常用的测温设备包括温度计、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等。

温度计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测温工具,通常使用水银温度计或酒精温度计。

在使用时,将温度计插入预先在混凝土中预留的测温孔内,经过一定时间后读取温度值。

热电偶是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测温元件,它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组成。

当热电偶的两端存在温度差时,会产生热电势,通过测量热电势的大小可以得到温度值。

热电偶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安装和使用相对复杂。

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元件。

通过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再根据其电阻温度特性曲线,可以计算出温度值。

热敏电阻的体积小、价格便宜,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设备。

对于要求不高的工程,温度计通常能够满足需求;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则可以选择热电偶或热敏电阻。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管做法及位置方式及测温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管做法及位置方式及测温表

筏板基础测温管做法及位置及测温方式根据GB5049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在各底板的四角、中部及落深区用方管设置测温点,每测点分别在砼厚度的不同深度布置测点(即砼表面、砼中部、基础底部),根据规范要求测量混凝土外表温度的测温管布置在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测量混凝土底面温度的测温管布置在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上50mm处。

土测温选用测温管加温度计的测温方式,测温管采用30方管,露出混凝土面150mm,方管底部包裹严实。

监测周期的前7天,派专人每隔2h测量并记录各点温度数据一次;8~15天,每隔4h测量并记录各点温度数据一次;15天后每隔6h测量并记录各点温度数据一次。

测温终止条件:连续48小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小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小于20℃。

附表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背景介绍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于桥梁、水利工程、核电站等重要建筑,因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由于其体积较大、硬化过程较缓慢,可能会产生温度应力引起的开裂问题。

为了有效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开裂,设置测温点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要求1.位置选择:测温点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混凝土内部,且在预估的最大温度应力区域范围内。

通常选择混凝土矩形截面的中心位置或者距离边界一定距离的位置。

例如,在桥梁混凝土梁的测温点设置中,可以选择梁截面中心位置或者离底部一定深度的位置。

2.数量要求:测温点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和结构特点合理确定,一般建议设置多个测温点进行监测。

例如,在混凝土大坝的测温点设置中,可以根据大坝的长度和高度,设置若干个测温点,以实现全面的温度监测。

3.测量方法:测温点应选取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监测,常见的方法包括钻孔式测温、电缆测温、光纤测温等。

例如,在核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采用埋设电缆进行连续测温,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4.数据记录:测温点应有有效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方便对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温度应力引起的开裂。

例如,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使用数据记录仪和远程传输系统,将测温点获取的数据发送至监测中心,实现对温度变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处理。

结论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是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位置、数量、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系统,可以及时获得混凝土的温度信息,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开裂问题的发生。

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5.监测频率: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可能会较慢,因此需要设置合理的监测频率。

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项目需求,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建议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和硬化后分别进行测温。

例如,在水利工程大坝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在浇筑前设置测温点进行预测,浇筑中进行实时监测,硬化后进行稳定监测,以确保温度变化的全面掌握。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温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其强度发展、收缩等性能,因此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以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可控性。

二、测温设备选择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测温设备。

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和监测精度要求,建议选用高精度的无线温度传感器,并配备数据采集器。

此类设备具有灵便布置、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等特点,方便工程人员进行监测与分析。

三、测温点布置1. 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确定温度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体积、凝结过程及变形情况等因素。

2. 通常情况下,建议每一个监测平面布置不少于3个监测点,以获取更准确的温度变化数据。

3. 温度监测点应尽量布置在混凝土断面的不同位置,包括表面、内部和边缘等,以便全面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

四、测温操作步骤1. 安装好无线温度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并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

2. 根据测温点布置方案,在混凝土的不同位置插入温度传感器,尽量保证传感器插入深度一致。

3. 对测温设备进行参数设置,包括采样间隔、数据存储方式等,以满足实际需求。

4. 启动数据采集器,并进行实时监测,记录温度数据。

5. 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定期检查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状态,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根据混凝土的具体要求,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评估混凝土的温度发展情况。

3. 如果温度变化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六、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温度测量知识和操作经验。

2. 在安装和更换温度传感器时,应注意避免损坏混凝土结构。

3. 使用的测温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检查。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1.测温点布置密度: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布置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形状、厚度和特点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布置密度较高,以确保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密度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2.测温点布置位置:测温点应尽可能均匀地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各个部位,以反映整个结构的温度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内部和周边,包括顶部、底部、侧面、中部等位置。

同时,应注意避开混凝土中的钢筋和中空位置,以免测温点的准确性受到干扰。

3.测温点布置深度:测温点的布置深度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厚度和特点等考虑。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布置深度应大于混凝土表面的深度,以确保可以准确测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深度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4.测温点布置方法: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测温点布置方法包括埋设式、贴壁式和贴面式等。

埋设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埋设在混凝土结构中,通常使用传感器或电缆等设备进行监测;贴壁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贴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通常使用贴片式温度计进行监测;贴面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贴在混凝土结构的侧面或其他部位,也通常使用贴片式温度计进行监测。

选择合适的测温点布置方法需要考虑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施工条件和监测要求等因素。

5.测温点布置数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和结构的特点确定。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确保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到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数量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以上是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一些原则。

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测温点的数量、位置、深度和方法等能够满足监测和控制混凝土温度的要求,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泥土测温孔布置1、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测温?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

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

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其次,测温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

具体操作如下:(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

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评说什么,我来说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竖向导线埋设,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钢筋做竖向支撑,记得是:3米的承台砼,竖向共埋设了4根导线(每处),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绑在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电工用的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砼中心处,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电子测温比较贵也麻烦,还是埋设测温管的好。

1、测温管的制作测温管采用PVC管制作而成,内径17㎜,长度按埋设位置的基础筏板厚度加工,下口塞入长600㎜的ф16紫铜管,外面用胶布裹坚实,紫铜管下端用胶布层层封住,PVC管上露20 0,管内灌入机油,浇筑砼前插入一根ф14的钢筋防止塑料管变形,塞紧管口后胶布密封。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在给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时候,白天和晚上的室外温差不同,那么在混凝土水化热上来后,测温孔里的温度随室外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收室外的温度的影响,最好在恒温时测.根据《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上,定义大体积混凝土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砼称为大体积砼"大体积混凝土"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过去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是根据几何尺寸主要是根据厚度定义的国际上一般采用0.8m~1m作为界限.故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变动程度2、直观地讲,块体最小尺度大于2m左右的混凝土,就可以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界限值,比如日本建筑协会(JASS5)的定义是:结构断面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内部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3、也可定义为: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75厘米以上双面散热在100厘米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4、正确的定义应是:体积大至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因水化温升引起体积变化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如大坝及电站、桥梁、大型工厂、高层楼房、大型设备等的基础5、(3)大体积混凝土是指适用于水工或地下建筑物的其外形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结构物.这类混凝土,需掺用缓凝型外加剂和磨细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并在生产过程中,对粗集料作洒水降温,以减少混凝土的出厂温度6、大体积混凝土是指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尺寸较大,且必须采用技术措施以避免水泥水化热及体积变化引起裂缝的结构7、而最新研究指出:所谓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其结构尺寸已经大到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按裂缝开展进行处理及控制的混凝土8、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是:混凝土量大,结构厚实9、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日本建筑学会标准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若〈a,b〉∈R,记作aRb 10、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这样的混凝土结构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会因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开裂.一般情况下,可重构系统的Pareto优解是一个集合,它们和问题空间的约束参数构成了案例库11、我国JGJT55-96认为,结构中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的部位所用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有时结构虽然断面不大,但水泥的水化热较大,也应按大体积混凝土考虑.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1)水泥的水化热 12、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有两个,一个是混凝土中心温度和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再一个就是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

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

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

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

3)主风向部位。

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 25℃以内。

2.3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 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是指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合理布置温度测量点,以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

本文将从测温点的选取、布置方式、测温设备、数据采集及分析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测温点的选取1. 根据混凝土结构和尺寸选取主要测温点,如混凝土心温度点、混凝土表面温度点等。

2. 考虑混凝土温度变化的不均匀性,选取分布均匀的测温点。

3. 针对特殊部位,如跨梁、钢筋浇筑区域,选取靠近该部位的测温点。

二、布置方式1. 根据混凝土工程结构特点,采用直线型、网格型或环形布置方式。

2. 确保测温点之间的距离适当,通常不超过2米。

3. 避免测温点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保证整体布置的有效性。

三、测温设备1. 选择适合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传感器,如热电偶、光纤光栅等。

2. 确保传感器的测温范围和精度满足实际需求。

3. 防止传感器受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损坏,采取保护措施。

四、数据采集1. 使用专业的数据采集设备,确保测温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定期校准传感器,避免测温数据产生偏差。

3. 建立完备的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确保数据存档和备份。

五、数据分析1. 对测温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2. 通过数据分析,判断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结合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合理选取测温点、科学布置方式、使用适当的测温设备、精确进行数据采集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监测和控制混凝土温度变化,在工程施工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其体积大、水化热高,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防止裂缝的产生,测温布置就显得至关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目的主要是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温度差,减少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的不利影响。

通过测温,可以了解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升温、降温过程,以及不同深度和部位的温度差异,从而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之前,需要先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测温点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形状、厚度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平面上测温点应布置在边缘和中间部位,竖向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的表面、中部和底部。

对于厚度较大的混凝土,还应在不同深度处增加测温点。

在选择测温传感器时,常用的有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等。

热电偶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

热敏电阻则价格相对较低,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可能稍逊一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测温传感器。

测温点的布置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将测温传感器直接埋入混凝土中;另一种是通过预留测温孔来安装测温传感器。

直接埋入式测温点的布置相对较为简单,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

预留测温孔式测温点的布置则需要在浇筑前预留好孔洞,并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安装测温传感器,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测温传感器,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布置测温点时,应注意测温传感器与钢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钢筋的导热影响测温结果。

同时,测温传感器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发生移位或损坏。

测温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来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由于水化热反应强烈,温度上升较快,此时应缩短测温时间间隔,一般为 1 2 小时测一次。

随着混凝土温度的逐渐稳定,可以适当延长测温时间间隔,如 4 8 小时测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大厦续建工程主楼52层,基础底板设计为整板基础,浇筑面积为2350m2,一般厚度3.2m,总体积为750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低热水泥,掺入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

整个底板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电梯井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2日晚上18:30分开始,到12月3日早晨4:00结束;第二次浇筑大楼基础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18日晚上19:00开始,到12月22日下午14:00全部浇筑完毕。

在两次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了及时的养护。

并对混凝土全场温度进行了认真的测量,第一次检测时间从12月2日到12月18日,历时16天;第二次检测从12月18日到1月9日,历时21天。

一、测温设备及测温点布置本次测温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传感器,传感器装入导热良好的金属套管内,并用环氧树脂密封,可保证传感器对混凝土温度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测温设备采用LD-C20-64智能巡测温度仪,仪器以集成模拟开关代替常规的继电器触点开关,大大地提高了仪表的可靠性,1点/秒的巡测速度可确保即时检测到各时刻的温度值,并可随时打印即时的温度值。

测温点根据底板的浇筑方向、结构特点及预计温度场布置,在电梯井底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基础底板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

对每一个测点,沿深度方向布置上、中、下三个传感器,上传感器距离表面10cm,中传感器居中,距离底板面160cm,下传感器距离基底10-15cm。

除埋在混凝土里面的传感器外,第一次温度检测过程中,另外使用了2个传感器分别检测养护层下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及大气温度;第二次检测时,另外使用了2个传感器检测混凝土的表面温度。

二、测温实施与结果温度检测从2002年12月2日到2003年1月9日结束,期间每天有专人值班观察,如果上、中、下测点温度差超过了25℃,会立即告知有关人员。

在浇筑初期,每间隔2小时依次打印测温数据,按照原始打印数据,将每一点的上、中、下三点的温度绘于一张图上。

极少数时间段,由于仪器受到干扰,没有温度记录,整理数据时,已根据相邻时间测得的值进行了补充。

这次浇筑从12月18日晚上20点开始,到12月22日下午结束,浇筑时采取了养护措施,检测的温度数据没有多大异常。

混凝土从一浇筑就开始水化发热,温度上升比较明显,中间传感器的温度基本上都在72小时达到峰值,维持峰值的时间约60-72小时,之后开始缓慢的下降。

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因为没有降雨等异常的天气情况出现,养护期间,各点的上中部位温度差没有超过20℃。

12月29日,因施工需要,减少了表面覆盖层,表层温度开始下降,从原来的45℃左右降到35℃以下,此后,同一点中、上2个传感器的温渡差一直在30℃以上。

由于此时各部分混凝土的强度已达到设计值的100%,基础底板未出现贯穿裂缝。

总结两次测温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混凝土在浇筑开始及其后8小时内就开始产生水化热,温度迅速上升,在72小时内可以达到各自的峰值,峰值维持期为60-72小时,此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2.混凝土表面层的温度受气温影响比较大,随着气温的波动,混凝土的表层温度也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稍缓,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混凝土的表层温度一般比气温高20-25℃。

3.在地坑部位混凝土厚度达3.2m,其中心部位热量散发慢,温度较高,最高时温度超过了70℃,这时覆盖后的表层温度可达50℃左右,其内表温差仍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4.对于底板,由于混凝土浇筑时间和区域不同,升温情况各有差别,但其内表温差基本上保持在25℃以内。

5.当气候降雨,混凝土表层积水,或混凝土养护层减薄以至取消时,基础底板的表层温度会大幅下降,造成混凝土内表温差超过25℃。

三、对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几点建议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

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

2.根据施工季节的不同,可分别采用降温法和保温法施工。

夏季采用降温法施工,即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温度控制在5~10℃。

混凝土浇筑后用冷水养护,注意水温和混凝土温度之差不超过20℃。

或采用覆盖材料养护。

冬季采用保温法施工,利用保温模板和保温材料防止冷空气侵袭,以达到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的目的。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如遇降雨、降雪,气温骤降,造成混凝土内表温差超限,当混泥土强度远低于设计强度时,过大的温度应力可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因此,及时调整混凝土保温层厚度,及时养护混凝土,控制混凝土的内表温差,是防止裂缝的重要一环。

4.加强温度监测。

制定详细的温度测试方案,特别是混凝土浇筑一周内的温度检测,通过信息化施工及必要的养护、防护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不超过25℃。

冬季砼施工如何测温混凝土搅拌测温记录(C2—6—12)冬季混凝土施工时,应进行搅拌测温(包括现场搅拌、商品混凝土)并记录。

混凝土冬施搅拌测温记录包括大气温度、原材料温度、出罐温度、人模温度等。

测温的具体要求应有书面技术交底,执行人必须按照规定操作。

原始记录签字完毕后交资料员归档。

“现场搅拌或商品混凝土”字样填人“备注”栏。

表格中各温度值需标注正负号。

13.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表C2—6—13)(1)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l04)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

(2)测温起止时间指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C时起,至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高于5~C冬施结束;掺加防冻剂的混凝土未达到抗冻临界强度(4MPa)之前每隔2h测量一次,达到抗冻临界强度(4MPa)且温度变化正常,测温间隔时间可由2h调整为6h。

(3)混凝土冬施养护测温应先绘制测温点布置图(标明具体部位名称),包括测温点的部位、深度等。

测温记录应包括大气温度、各测温孔的实测温度、同一时间测得的各测温孔的平均温度和间隔时间等。

此外还应进行成熟度计算(本次、累计)。

表格中各温度值需标注正负号。

(4)关于测温的项目、测温次数和测温孔设置按要求执行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1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对人模时大气温度、各测温孔温度、内外温差和裂缝进行检查和记录。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测温应附测温点布置图,包括测温点的布置部位、深度等。

表格中各温度值需标注正负号。

PART2:5、冬期施工混凝土的测温工作5.1 混凝土冬期施工测温5.1.1 在离建筑物10m以外,距地面高度1.5m,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安装规格不小于300*300*400的白色百叶箱。

5.1.2 测温孔位置的选择,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失热量的部位、易于遭受冻结的部位,西北部或前阴的地方应多设置,测温孔的口不迎风设置,且临时封闭。

5.1.3 结构测孔的设置(1)梁(包括简支撑与连接梁):梁上测温孔应垂直于梁的轴线,孔深为梁高的 1/3至1/2处。

(2)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每根构造柱下端设一个测温孔。

(3)底板:底板测温孔布置按纵横方向不大于5m间距布置,每间房间面积不大于20m2对可设一个测温孔,测温孔垂直于板面,孔深为板厚的1/3至1/2。

(4)现浇混凝土墙板:墙厚为20cm及20cm以内时,单面设置测温孔,孔深为墙厚的1/2;当墙厚大于20cm时,双面设置测温孔,孔深为墙厚的1/3,并不小于10cm 测温孔与板面成30度倾斜角。

大面积墙面测温孔按纵横方向均不大于5m的间距布置;每块墙面的面积小于20m2时,每面可设一个测温孔。

5.1.4 砼(商砼)拌合物测温:对于已搅拌好的砼,要经常检查砼出罐和入模温度(每班不少于4次)要求砼或砂浆出罐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

5.1.5 新浇砼结构和构件的测温:预埋测温管:砼浇筑完在未覆盖前,要预埋测温管,具体预埋的位置和数量,要事先绘出测温点布置图,每个测温点要做好编号。

测温次数控制:砼浇筑完及时测一次温度做为第一次测温,以后每2小时测一次,连测三天,三天后改为每4小时测一次(早8:00、晚8:00、夜2:00)至砼温度0℃为终结。

5.1.6 混凝土搅拌、养护测温记录冬季混凝土施工时,应进行搅拌和养护测记录;混凝土冬施搅拌测温记录应包括大气温度、原材料温度、出罐温度、入模温度等;混凝土冬施养护测温应先绘画制测温点布置图,包括测温点的部位、深度等。

测温记录应包括大气温度、各测温孔雀实测温度、同一时间测得的各测温孔的平均温度和间隔时间等。

5.1.7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对入模时大气温度、各测温孔温度、内外温差和裂缝进行检查和记录。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测温应附测温点布图,包括测温点的布置、深度等。

5.1.8 测温要求(1)在测时,按测孔编号顺序进行,温度计插入测温孔后,堵塞住孔口,留置在孔内3-5分钟后进行读数;(2)混凝土出罐、浇注及入模温度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4次;(3)当采用蓄热法养护时,其间每6小时测量一次;(4)掺用防冻剂混凝土,在强度未达到4.0Mpa以前,每2小时测1次,以后每6小时测一次;(5)冬期施工有室外大气测记录表;(6)采用成熟度法预估混凝土强度。

大体积砼施工技术随着科技和现代文明的进步,高层建筑物、高耸结构及大型设备基础大量的出现,大体积混凝土已被广泛采用。

而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等特点,因此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了解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应力状态对结构的影响,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尤其重要。

邢台市名仕华庭高层住宅楼工程地上14层,局部15层,地下2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27216.6m2。

施工中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以该工程为例,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操作要点介绍如下:一、商品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搅拌混凝土严格按试验配比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加减水用量,每工作台班至少做两次坍落度试验。

混凝土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为30mm,采用搅拌车运输。

二、泵送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

由于混凝土量较大,为保证良好的整体性,故混凝土要一次浇筑完成,不得留施工缝。

要求搅拌站的混凝土供应量能满足混凝土输送泵连续工作。

混凝土浇筑时均衡摊铺,保证各处均匀上升,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过大高差。

各个转角钢筋密集处以及地梁部位要特别注意振捣密实。

混凝土输送应按指定线路,浇筑到标高时,要认真收活,整平压光。

大体积混凝土按斜面分层,连续浇筑,依次振捣。

如遇意外情况,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易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