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

合集下载

植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具体使用方法技术指导

植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具体使用方法技术指导
果树、蔬菜、棉花、水稻
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红蜘蛛、棉铃虫、小菜蛾、梨木虱、美洲斑潜蝇
1000
1.0-1.5
阿维菌素+吡虫啉
小麦、棉花、蔬菜、水稻、梨树
斑潜蝇、蚜虫、红蜘蛛、小菜蛾、稻飞虱、梨木虱、白粉虱
1000
1.3-1.5
毒死蜱+氯氰菊酯
蔬菜、棉花、大豆、果树
棉铃虫、菜青虫、矢尖蚧、蒂蛀虫、甜菜夜蛾、小菜蛾、斑潜蝇、桃小食心虫、蚜虫、梨木虱
茎腐病、根腐病、黑斑病、早疫病、黑星病、疮痂病、褐斑病、灰斑病、叶斑病
1000
0.8-1.0
嘧霉胺
果树、蔬菜、花卉
灰霉病
800
0.6-1.0
三唑酮
水稻、麦类、高梁、玉米、蔬菜、果树
叶尖枯病、叶黑粉病、黑穗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纹枯病、叶枯病、全蚀病
1000
0.8-1.0
代森锰锌
棉花、果树、蔬菜
烂铃病、疫病、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轮纹病
1000
1.2-1.5
植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具体使用方法技术指导
复配制剂
适用作物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或稀释浓度
增效系数
阿维菌素
果树、蔬菜、棉花、水稻
螨类、斜纹夜蛾、蚧壳虫、斑潜蝇
1000
1.5—1.8
黄瓜
根结线虫
灌根
啶虫脒(或吡虫啉)
果树、蔬菜、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蚜虫、黄粉虫、蝽象、白粉虱、蓟马、茶小绿叶蝉
1000
1.3—1.5
梨树
红蜘蛛、梨木虱
800-1000
1.2—1.5
1.1—1.4
乙蒜素+磷酸二氢甲
棉花、水稻、蔬菜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②含氨基酸类脂— 氨基酸(脂肽、脂 蛋白、脂氨基酸)
按化学 结构分类 ⑤生物聚合体 (结合多糖、蛋 白质:脂多糖) ④磷脂—磷酸基 (磷脂酰胆碱、磷 脂酰乙醇胺) ③脂肪酸—羧酸基 (甘油酯、脂肪酸、 脂肪醇、蜡)
4
鼠李糖脂(RL)是一种典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它 是由假单胞菌在37℃葡萄糖液中培养4~8天, 得到的 一种含碳水化合物的类脂。
废油
用餐厨废油为碳源发酵产鼠李糖脂,不 仅为餐厨废油的安全卫生处置开辟了新途径, 而且降低了生产鼠李糖脂的成本,达到了废 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back
11
培养液
离心 湿菌体
粗产物+硅胶
氯仿 中性脂
调节pH=2
氯仿:甲醇=2:1 杂质
氯仿+乙醇
有机物
40℃
部分提纯的产物
薄层层析法 柱色谱(大批量处理)
优势 更强的表面 和界面活性 对热稳定 对离子强度 的稳定性 生物可降解 破乳性
定义 生物表面活性剂 (Biosurfactants ,简称BS)是 由微生物、植物 或动物产生的天 然表面活性剂。
列 形成胶束
特点 双亲性 溶解性 表面吸附性 界面定向排
3
①糖脂—糖( 鼠李糖脂、槐 糖脂、海藻糖 脂)
RL具有增流、 增溶、显著降 低表面张力、 低毒性、易降 解等优点,所 以通过和重金 属离子形成胶 束而除去污染 物。
RL具有增溶 分散等作用,能 增加难溶烃类化 合物在水中的溶 解度,乳化油类 利于油类与微生 物接触,从而促 进了石油烃的降 解。
多环芳烃是 一种毒性很强的 有机污染物。RL 对多环芳烃有很 好的增溶作用, 它的增溶效果与 被增溶物的分子 大小成反比。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

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属性,如:结构的多样性、生物可降解性、广泛的生物活性及对环境的温和性等。

由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受原材料、价格和产品性能等因素的影响,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常会严重污染环境及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随着人类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近二十多年来,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日益增多,发展很快,国外已就多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生产工艺申请了专利,如乙酸钙不动杆菌生产的一种胞外生物乳化剂已经有了成品出售。

国内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以及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基团来分类,而生物表面活性剂则通过它们的生化性质和生产菌的不同来区分。

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糖脂、磷脂和脂肪酸、脂肽和脂蛋白、聚合物和特殊表面活性剂。

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代谢产物。

这些生产菌大多是从油类污染的湖泊、土壤或海洋中筛选得到的。

如banat等从油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ab-2和y12-b。

表1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

采用发酵法生产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产量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的种类、生长阶段,碳基质的性质,培养基中n、p和金属离子mg2+、fe2+的浓度以及培养条件(ph、温度、搅拌速度等)。

如davis等在成批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时发现,在溶解氧耗尽和限氮条件下可得最大浓度(439.0mg/l)的莎梵婷。

kitamoto等利用南极假丝酵母的休止细胞生产甘露糖赤藓糖醇脂,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最高产量可达140g/l。

17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

17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

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DLS)一、英文名:Disodium Monolauryl Sulfosuccinate二、化学名: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三、化学构造式:ROCO-CH2-CH(SO3Na)-COONa四、产品特性1 .常温下为白色细腻膏体,加热后(>70βC)为透亮液体;2 .泡沫细密丰富;无滑时感,格外简洁冲洗;3 .去污力强,脱脂力低,属常见的温存性外表活性剂;4 .能与其它外表活性剂配伍,并降低其刺激性;5 .耐硬水,生物降解性好,性能价格比高。

五、技术指标:1 .外观(25βC):纯白色细腻膏状体2 .含量(%) :48.0—50.03 .Na2SO3 (%) :≤0.504 .PH 值11 %水溶液): 5.5—7.0六、用途与用量:1 .用途:配制温存高粘度高度清洁的洗手膏(液)、泡沫洁面音、泡沫洁面*、泡沫剃须膏, 也可配制爽洁无滑腻的泡沫沐浴露、珠光香波等。

2 .推举用量:10—60%。

脂肪醵聚氧乙烯醒(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MES一、英文名:Disodium Laureth(3) Sulfosuccinate二、化学名:脂肪醇聚氯乙烯酸(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三、化学构造式:RO(CH2CH2O)3COCH2CH(SO3Na)COONa四、产品特性:1 .具有优良的洗涤、*化、分散、润湿、增溶性能;2 .刺激性低,且能显著降低其他外表活性剂的刺激性;3 .泡沫丰富细密稳定;性能价格比高;4 .有优良的钙皂分散和抗硬水性能;5 .复配性能好,能与多种外表活性剂和植物提取液(如皂角、首乌)复配,形成格外稳定的体系,创制自然用品;6 .脱脂力低,去污力适中,极易冲洗且无滑腻感。

五、技术指标:1 .外观(25℃):无色至浅**透亮粘稠液体2 .活性物(%) :30.0±2.03 .PH 值(1%) : 5.5-6.54 .色泽(APHA) :≤505 .Na2SO3 (%):≤0.36 .泡沫(mm) :≥150六、用途与用量:1、用途:制造洗发香波、泡沫浴、沐浴露、洗手液、外科手术清洗及其它扮装品、洗涤日化产品等,还可作为*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发泡剂等。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谈到学科知识应用,我第一反应是把其与人或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生物联系在一起,进而得出既有意义又有趣的结论和现象。

在学习完物理化学表面化学部分后我们知道,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但是目前大多数表面活性剂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来,由于受化工原料、产品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原因,使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受到极大的挑战。

因此寻找一种新型高效低污染的表面活性剂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举措。

生物表面活性剂就是一类性能较为优异的表面活性剂。

查阅文献可知他们是指利用酶或微生物通过生物催化和生物合成法得到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

它们在结构上与一般表面活性剂分子类似,即在分子中不仅有脂肪烃链构成的非极性憎水基,而且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如磷酸根或多烃基基团,是集亲水基和憎水基结构于一身的两亲化合物。

它们不仅具有化学表面活性剂具有的各种表面性能,而且还拥有下列优点:①选择性广,对环境友好;②庞大而复杂的化学结构使得表面活性和乳化能力更强;③分子结构类型多样,具有许多特殊的官能团,专一性强;④原料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价廉;⑤发酵生产是典型的“绿色”工艺等。

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

依据他们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来源可分为糖脂、脂肽和脂蛋白、脂肪酸和磷脂、聚合物和全胞表面本身等五大类。

于是我们可以明显知道这些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对生物和环境极其友好,相较与普通的化学表面活性剂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微生物强化采油(MEOR技术)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

在油田中注入一些微生物和其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生长的同时,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这些生物表面活性剂能降低原油和水两相界面的张力,从而提高原油的开采量。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专论与综述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钱欣平1 阳永荣 孟 琴(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 杭州 310027)摘要: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影响。

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系统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与难溶底物和微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烷烃摄取的机理,利用该机理可以合理解释生理现象。

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在参与细胞代谢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特殊功能。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糖脂,鼠李糖脂,烃类发酵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2)0320075204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生成的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包括糖脂、多糖脂、脂肽、脂蛋白以及中性类脂衍生物等。

它们的分子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疏油亲水的极性基团,如单糖、聚糖、氨基酸、肽和磷酸基等,另一部分是由疏水亲油的碳氢链组成的非极性基团,如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醇及脂肪酸等。

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既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分子结构,生物表面活性剂才能具有分散、加溶、润湿、渗透等性能,但它们的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清楚[1]。

虽然大多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被看作是次级代谢产物,但它们对微生物的生长却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烃类的难溶性使得摄取烃类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烃类在水溶液中有效扩散,并渗入细胞内部被同化分解。

另一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能来影响微生物细胞与烃类之间的亲和力。

除此之外,很多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活性,并在细菌滑动穿越界面的活动中以及适应恶劣环境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几乎所有这些生物功能均与它们的两亲性分子特征相关。

1 促进难溶底物的分散与吸收烃降解酶往往嵌入于细胞质膜中或存在于细胞内,烃类底物必须通过外层亲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才能被烃降解酶作用。

因此,烃的疏水性是限制烃被摄取的主要因素,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正是促使烃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有严格的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

这种微生物生长在水不溶的物质中并以它为食物源,适应环境并产生这些物质。

它们能吸收、乳化、润湿、分散、溶解水不溶的物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有很大的用途,可用于油的开采、油管套清洗、纺织工业、制药业、化妆品、家用清洁剂、造纸业、陶瓷和金属工业。

然而最有前景的应用是用于清理污染的油罐、油轴的清洗、重油的运移、提高采收率、在污泥中和被碳、重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剂污染的区域采取生物补救措施开采原油。

已经证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采油的重要机理。

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一样具有驱油能力,而且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如下特点:(1)水溶性好,在油-水界面有高的表面活性。

(2)在含油岩石表面润湿性好,能剥落油膜,分散原油,具有很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

(3)固体吸附量小。

(4)反应的产物均一,可引进新类型的化学基团,其中有些基团是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

(5)生物表面活性剂无毒、安全。

(6)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工艺简单,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反应。

若用化学生产条件极为复杂,有些需要苛刻的条件,如高温、高压。

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比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高3.5倍~8倍,而价格却为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的30%。

许多国家已经把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采油作为长期开采油田项目的一部分。

2筛选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菌种生长在水不溶的物质中,如石油烃、聚苯乙烯、橄榄油、煤油、甲苯、凡士林、二甲苯,并以它们为食物源。

提高采收率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多数是从被原油污染的土壤、海水、地表废水中分离出来的。

这些微生物能有效地降解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烃类化合物,它们利用这些化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和烃接触的界面上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有4类:糖脂类、磷脂类、脂蛋白或缩氨酸脂和聚合物类。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论文写作课)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论文写作课)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00007)作者简介:张慧娟(198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惠爱玲(1978-),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张慧娟 惠爱玲(合肥工业大学农 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 230009)摘 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医药、农业、石油开采、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方法及近年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前景The Isolation of BiosurfactantsZHANG Hui-juan ,HUI Ai-ling(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process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23009,China)Abstract :Biosurfactants are natural surface-active compounds mainly synthesized by microorganisms, which have distinct advantages like no secondly pollution and friendly to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chemical surfacta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biosurfactants have been shown a variety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edicine, agriculture, oil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so it has already caused many researchers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biosurfactants making use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A review is made from the isolation of biosurfactants. In addi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nalysis,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iosurfactant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 Biosurfactant ;Isolation ;1 生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 素有工业味精之称, 它在石油工业、环境工程、食品工业、精细化工等许多领域中占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1]。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进展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进展

精神娱乐活动, 要全面适应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不断完善设计 的内容 。 从 适应性上 讲, 要针对老年人 中不同群体的存在 , 要有针对性地 去区分 他 们之间的差异, 从而说 , 目前我国老年人 建筑 设计上有提 高的表现 , 但 是仍存 有 不足之 处, 建筑设计师 只有秉着认真负 责的态度, 对老年人 中不 同群体
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许多生物降解性差 、 毒性大和产 生环境 激素 ( 如烷 基 生物表面活 性剂 有多种 分类方 法, 按来源可将生物表面活性剂分成 酚等) 的表面活性剂 , 被禁止或限制使用 。因此 , 人们尝试用 环境友好的 整胞生物转换法 ( 也称发酵法) 和酶 促反应合成法 。按照化学 结构 的不 生物表面活性剂取代化学表面活性剂来解决这些问题 。 同, 生物表面活性 剂主要分 为糖脂类 、 脂肽 和脂蛋 白类 、 脂肪酸和 磷 脂
1 生 物表 面活性 剂 的介绍
1 . 1 生物表面活性剂 的性质及特点
生物表面活 性剂是指微生物 ( 多数是细菌 、 酵 母菌 、 真 菌) 在一 定条 件下培养 时, 其代谢 过程 中分泌产生 的一些具有一定表 界面活性 、 集 亲 水基和疏水基结构于一分子内的两亲化合物 。
类、 多聚生物表面活性剂类和特殊生物表面活性剂类等五大类 。
关键词 : 生物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 环境修 复 中图分类号 : T Q 4 2 3 . 9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1 3 — 0 3 5 8 — 0 2
表面 活性剂 ( s u r f a c t a n t s ) 是一种 重要 的化 工原料 , 素有“工业味精 ”
面 的能量 ,即表面 张力 ,多数 生物表 面活 性剂 可将 表面 张 力减 小至

第七章生物表面活性剂

第七章生物表面活性剂

图7-2 从烃基质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前体的中间代谢· A一异柠檬酸裂合酶 B一苹果酸合成酶 C一磷酸烯酸式丙酮酸羧基激酶 D—1,6-二磷酸果糖酶 A、B 、C和D为关键酶
(三)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的 调节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可通过油性物质的 诱发作用、葡萄糖等物质的代谢抑制、限氮 及限多价阳离于以及其他作用方法调节。此 外,改变微生物生长速度常常会使生物表面 活性剂过量生产。温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合 成也有调节作用。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烃和其他不溶于水的物 质诱发微生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调节方 式。
3.类脂的合成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憎水部分通常是 由一个或多个长链酰基构成的类脂基。尽管 由全程合成或由烃氧化生成脂肪酸在胞外可 以以游离形式存在,但当胞内脂肪酸浓度大 于某一极限时,细胞就不能耐受其毒性,因 此,脂肪酸在细胞外必须以某种酯化形式存 在,以减少对细胞的毒性。 真核细胞中最常见的类脂储藏形式时脂肪 酸与甘油形成的甘油单、双、三酯,细菌中 则可形成多种脂肪酸酯。
据认为,烃的存在对生物表面活性剂 的生成起诱导作用,且发现在生长培养基 中添加烃时生长的细胞在形态学上有显著 的差异。 烃的类型可能也很重要。例如不动杆菌 生产的乳化剂对特定烃类有一定的专一性。
第四节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与前景
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利用微生物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回收岩 层中的石油。 (2)利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石油粘滞度 和净化贮油罐。
2.氮、磷、金属离子和其他添加剂等营养成 分也可能会影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例如,Bacillus lichenifomis JF-2的脂肽生物 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中,将磷浓度从100 mmol/dm3降低至50 mmol/dm3,可将产量从 35 mg/dm3提高到110 mg/dm3。多价离子对生 物表面活性剂生产的影响可能与氮代谢有关。 青霉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的加入增强或抑制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3.此外,像许多其他发酵一样,培养温度、 培养基pH和溶解氧水平或搅拌速率对生物表 面活性剂生产也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科技信息.
高校 理 科 研 究
生物 表面活性剂研 究进 展
兰州 交通 大学环境 与 市政 工程 学院 赵 炜
[ 摘 要] 生物表 面活性 剂是 指微 生物产 生的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 生物大分子物质 , 该物质 具有 良好稳 定性 、 无毒 和生物 可降解性 等 性 能 。 本 文 对 生物 表 面 活性 剂 的种 类 、 成 方 法及 应 用 前 景进 行 了综述 。 合 [ 关键 词 ] 物表 面 活性 剂 合 成 发 酵 生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显著 降低溶 剂表面张力 的两 性化 合物 ,该化 合物能在相界面上形成分子层 , 具有 降低界面能量 的特性 , 使其具有乳 化、 分散 、 增溶和洗涤等功能 , 被广 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 目前 , 大多数表 面活性剂 主要 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合 成而来 , 由于受化工 原料 、 产品的 理化特性及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等原 因 ,使表面 活性 剂的应用前景受到极大 的挑 战。为 了改进和提高表 面活性剂的性 能, 研究人员开始利用生物技术合成表面活性剂 即生物表面活性剂。生 物表 面活性剂是指利用酶或微生物通过 生物催化和生物合成 法得到的 具有表面活性的两性化合物。 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 比, 除具有降低 表 面张力 、 稳定乳化液和发泡功能外 , 物表面活性剂还具备 良好 的热 生 稳定性 和化学稳定性 ; 结构复杂 ; 化和破乳 能力强 ; 乳 无毒 、 用量少 ; 与 生态环境相容 , 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等优 良性能 由于具有上述优 良 】 。 特性 , 生物表面活性剂将逐渐取代化学合成 表面活性剂 , 广泛应用 于医 药食 品、 环境工程 、 石油工业 、 污水处理 、 生态修复和化妆品等领域。 生物 表 面 活 性 剂 的 研 究 现 状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早期研究见于 1 4 9 6年。 9 9年利用假单胞菌生 14 产生物表 面活性剂 鼠李 糖脂。 15 9 5年 Hakn sig发现黑粉菌在 葡糖糖 培 养上可产生赤藓糖醇 、 甘露糖和高级脂肪酸酯化的糖脂。 9 8 , i a 16 年 Ar m 等首次从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液 中发现表面活性素 (uf t )该化合 物 S r ci , a n 具有较强的表面' l 属于脂 肽类表面活性 剂 9 9年 B l y 乙酸 活 胜, 。17 es 从 k 不动杆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由杂 多糖和脂 肪酸构成的脂 多糖 。2 世 纪 0 7 0年代后期 , 研究发现可 以利用生物合成法生 产生物表 聚甘油脂肪 酸 酯 。19 9 6年张念湘用硅胶 吸附糖 和脂肪酶 , 有机溶剂 中与乙酸酐 酰 在 化合成糖脂 。19 9 7年 N k yma 利用重组枯 草杆菌生产一 种新型 的 a aa 等 S r c n 0 1 V ea ai uf t 。20 年 en ndg等将枯 草杆菌 F 一 ai E 2接种在 以小麦糠为原 料的 3 L的生物反应器 中 ,得 到一种能分散有机磷杀 虫剂 Fnho 0 eti n的 生物表面活性剂 。近年来 , 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 , 出现 了一 些新型生物 表 面 活 性 剂 , 蔗糖 酯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多元 醇 型 非离 子 表 面 活性 剂 。 裕 如 赵 蓉等将解烃棒 状杆菌接种在 以蔗糖为唯一碳源 的培养 基上能够产生蔗 糖酯 , 对其进行 了定性定量检 测 】 目前 , 国、 并 。 英 加拿 大和 日本等 国家 的研究人员对 生物表面活性 剂进行 了大量 的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 发 , 研 制了一些新 型表 面活性剂 , 极大地拓宽 了表 面活性剂 的应用领域 。国内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 的研究较 晚, 大多数处于实验研究 阶段 , 主要针对生 物表面活性产生菌 的筛选和培养条件 的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 二 、 物表 面 活 性 剂 的种 类 生 与化学表 面活性剂相 比,生物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更加 复杂。 目 前, 生物表 面活性剂主要按照化学结构来 分类 , 可分为①糖脂 类生物表 面活性剂 。 如绿脓杆菌产生的 鼠李糖脂 、 红色球菌产生的海藻糖脂和酵 母菌产生 的槐糖脂等 。 ②含氨基酸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如枯草杆菌产生 的脂肽和棒状杆菌产生的脂蛋 白等 。 ③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如假丝 酵母 、 微球菌和不动杆菌产生 的磷脂 等。④脂肪酸类生物表 面活性剂。 如棒 杆 菌和 不 动 杆 菌 产 生 的 甘 油 酯 , 杆 菌 和 节 杆 菌 产 生 的脂 肪 酸 等 。 棒 ⑤结合 多糖 、 白质类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 。 地 限制 了酶 法 合 成 生 物 表 面 活 性 剂 的发 展 。 极 3微 生 物 发 酵 法 . 用微生物发酵法 生产表面活性剂是 2 0世 纪 7 O年代后期发展起来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态环境方面,此外在食品行业、化妆品、医疗方面也 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Lidan,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20
References
[1] 时进钢,袁兴中,曾光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提取研究进展 [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1):68-72. [2] 吴虹,汪薇,韩双艳.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 学通报,2007,34(1):148-152. [3] 詹鹏,李树战,宋剑飞,李团民.餐厨废油发酵产鼠李糖脂研究进展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20):115-117. [4] 金黎,宋志荣,孟琴.鼠李糖脂作为织物洗涤剂的应用研究[J].日用化 学工业,2013,43(5):346-349. [5] 项海,王纬,章宏梓.鼠李糖脂促进含油餐饮废水的生物降解[J].水处 理技术,2008,34(9):65-74. [6] 李俊峰,门晋名.鼠李糖脂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 化工,2012,41(4):697-700. [7] 陈桂秋,曾光明,黄国和.鼠李糖脂的表面化学和生物合成及其在垃圾 堆肥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125-130. [8] 刘雪红,刘慧,高洁.鼠李糖脂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 工业与工程技术,2012,33(2):5-8.
PCBs是憎水 物质,易和土壤 中有机质结合, 导致有机质的生 物利用性降低, 阻碍土壤的修复 。 RL能显著增强它 亲水性和生物可 利用性,促进污 染土壤中的洗脱 效果 。
RL具有增流、 增溶、显著降 低表面张力、 低毒性、易降 解等优点,所 以通过和重金 属离子形成胶 束而除去污染 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目录欧洲前言 (3)引言 (4)1 范围 (6)2 参考规范 (6)3 专业术语和定义 (6)4 表面活性剂概述 (7)5 性能 (7)5.1 一般性能 (7)5.2 技术性能指标 (8)5.2.1 化学组成 (8)5.2.2 溶解度 (8)5.2.3 表/界面张力 (8)5.2.4 发泡性能 (8)5.2.5 湿润性 (8)5.2.6 乳化性能 (9)6 健康、安全和环境要求 (9)7 与化学品或表活相关的其他欧盟法规 (9)7.1概论 (9)7.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0)7.3分析方法 (11)8可持续性 (11)9 降解性 (11)10 声明和产品标签 (12)欧洲前言这份文档由法国标准协会组织的技术委员会CEN/TC 276“表面活性剂”秘书处编制。

本文档目前已经递交投票。

本文档已被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授权给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本文档已被授权给欧盟委员会寄至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以用于生物基产品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欧洲标准发展。

引言生物基材料已经在表面活性剂生产上应用了数千年。

例如,人类所使用的第一种表面活性剂,就是完全基于生物性的肥皂。

随着二十世纪初现代表面活性剂的出现,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原材料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意义上调整表面活性剂各种应用性能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出现了新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原料。

对生物基产品潜在利益兴趣增加的原因与化石资源的消耗和气候变化相关。

由于对生物基产品在能源应用方面不同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生物质的关注,意识到对生物基产品通用标准的需求,欧洲委员会发布了M/492命令,从而由CEN/TC 411开发了一系列的标准。

CEN/TC 411“生物基产品”的标准在以下方面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常用术语—生物基含量测定—生命周期评价(LCA)—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申报工具。

重要的是要了解是“生物基产品”涵盖了什么以及如何使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解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 一般有三种结构:
链接基团—具有分解性能
亲油基团
亲水基团
按照分解性功能团分类:
1. PH值调节型 2. 氧化还原型 3. 热分解型 4. 光分解型
1.PH值调节型
C12H25
H2 OC O
亲油性基团 分解性基团
C CH2 OCH2CH2 OH CH2
亲水性基团
CH2
H3C C CH2 OCH2CH2 OH O
硅氧烷型
CH3 C12H25 Si OCH2CH2N(CH3)3 Cl
CH3
HCl/H2O 或NaOH /H2O
C12H25
CH3 Si OH
CH3
HOCH2CH2N(CH3)3 Cl
2.氧化还原型分解性表面活性剂
HO
O
HO
S
OH OH S
R NO2
还原剂 PH=7
HO
O
R
HO
SH + HS
+
OH OH
NO2
SS HO OH
3.光分解性表面活性剂
O
O
紫外线
RO
C
CH2 P OH
OH
OH/H2O
O
O
RO
C
CH3 + HO P O
O
4.热分解性表面活性剂
ROCH2CH2N(CH3)2 O
150 ℃ ROCH=CH2 +
(CH3)2NOH
PH值调节型分解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应用
▪ 尤其适合于石油工业和环境工程,如石油的 生物降粘、提高原油采收率、重油污染土 壤的生物修复等
▪ 作为天然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精细化工、 医药和农业等方面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

98-25:脂肽H:环脂肽【内容】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细胞中70%的是水分,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各种物质通过细胞内的精细结构进行着有序的活动。

表面活性剂作为控制细胞界面秩序而不可缺少的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物体内的表面活性剂是在极其复杂的生物物质群中微量地存在,因此大量提取纯制品非常困难。

近来发现微生物在其菌体外较大量地产生、积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这已在石油三次回收剂、石油环境污染的无公害处理剂及功能性表面活性剂等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开发。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合成表面活性剂所没有的结构特征,大多有着发掘新表面活性功能的可能性,人们正希望开发出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及生理活性都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1.生物表面活性剂分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根据其亲水基的类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以糖为亲水基的糖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剂;②以低缩氨酸为亲水基的酰基缩氨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剂;③以磷酸基为亲水基的磷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剂;④以羧酸基为亲水基的脂肪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剂;⑤结合多糖、蛋白质及脂的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体)。

(1)糖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剂糖脂与磷脂形成复合脂成为连接脂和糖的桥梁,从化学结构来看,它们是由脂肪醇或脂肪酸形成的复杂脂。

根据这种糖脂的结构和分布可分为四类:鞘氨糖脂,植物糖脂,甘油糖脂,结构单元中无鞘氨醇和甘油的其他糖脂。

鞘氨糖脂是动物糖脂的代表性物质,存在于动物组织,特别是动物的脑神经组织中。

植物糖脂主要存在于植物中。

甘油糖脂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中,既有植物性又有微生物性糖脂的特性。

属于结构单元中无鞘氨醇和甘油的糖脂有来自高好碱性菌的硫糖脂,及源于植物的有代表性的皂草苷生物表面活性剂。

以前,人们常用皂草苷作洗涤用品,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以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系化合物为非糖部分(皂草配基)与低聚配糖体构成的。

皂草苷具有生物活性,如具有溶血、强心和免疫等作用。

(2)酰基缩氨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剂大致分为硫放线菌素类和脂氨基酸类,这类物质以氨基酸或低聚缩氨酸作亲水基。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刘文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广东佛山 538000)1 动植物细胞内提取法目前,从动植物体如蛋黄、大豆、黄豆、羊毛和茶叶等生物中分离提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有卵磷脂、胆甾醇、羊毛脂、茶皂素、蛋白质、皂苷类、糖类及烷基多苷等。

这类表面活性剂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易被生物降解,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表面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洗涤用品和化妆品等工业领域。

但由于受到原料来源的限制,动植物细胞内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难以大规模生产【1】。

2 酶催化法:与全微生物细胞代谢法相比, 酶催化法合成的大多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 但同样具有优越的表面活性的分子。

该法还具有生产条件相对粗放, 原料价廉, 反应专一性强、副反应少、产物易分离纯化及固化酶可以重复利用等优点。

目前研究的外源多酶联合催化技术, 在体外将多酶串联或共同作用, 模拟内源多酶联合催化过程并使其处于可控状态, 再将全微生物代谢法的优点嫁接到外源酶催化法上来, 使得酶催化法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2】。

3 天然生物提取法从天然生物原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离提取相对较易, 含量丰富, 制备简单, 成本低廉, 但受到原料的限制难以大量生产[ 9]。

古代就用皂角提取液洗涤衣物, 现代用于医疗、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的磷脂、卵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就是从蛋黄或大豆等天然生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2】。

4 微生物发酵法【2】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表面活性剂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自然界中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合成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但不同微生物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差异。

Ahimou 利用高压液相研究了 7 种枯草杆菌产生的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结果表明随着菌种的不同,脂肽结构变化很大。

华兆哲将南极假丝酵母接种在不同碳源上其发酵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不同,在豆油中产生甘露糖赤藓糖酯醇,而在烷烃中产生甘油酯类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摘要:在日常生活、工农业及高科技领域,表面活性剂得到广泛应用。

他们是工业上最重要的助剂。

大部分表面活性剂是由石油化工产品合成的,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表面活性剂不降解、难降解或降解周期长,逐渐受到限制。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生物工程材料,是国际生物工程界的研究热点。

它不仅具有优良的化学性能,而且对人畜无毒,对环境无污染。

其不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被生物快速降解。

与此同时,它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环境净化、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引起了人们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极大关注,并使其成为绿色表面活性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引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环保。

环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树立。

他们还开始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研究和探讨绿色环保材料。

这时,生物表面活性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逐渐被应用于许多科学实验中,目前它在化妆品、食品加工、石油工业、医疗保健、环境工程、农业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世界能源利用率,为保护世界环境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生物表面活性剂综合概述1.1什么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糖脂,脂类,中性脂等。

就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而言,生物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毒性小,绿色环保,来源于自然,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产量很小,不能大规模生产,因此,其生产成本比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要高得多,也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如何降低其生产成本,实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1)天然生物提取法古时候,我们国家用皂角帮助清洗衣物,同时,希腊使用的皂草提取液就有这一功效。

现在,人们已经从诸如蛋黄、大豆等物质中分离和提取出磷脂和卵磷脂等生物表面活性剂,这类物质易于分离和提取,并且含有较多的天然成分,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主要是利用碳氢化合物的微生物产生,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碳氢化合利用吸收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条件的优化、提取与分析摘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

相对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生态系统的毒性较低,且可生物降解。

它可以应用在如采油和能源工业、药物和化妆品、食品、环境工程等各个工业领域。

本文讲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从生产菌的筛选到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的全过程。

从污水、污泥样品中经过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摇瓶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筛选出了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1株细菌和2株酵母菌,并对其中的1株酵母菌的发酵条件如碳源,氮源,初始pH值,溶氧量这些分别进行单因素优化的讨论,并通过萃取的方法得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物。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筛选,发酵,优化,提取Abstract:Biosurfactant is a high surface-active agent synthesized by microorganism. Compared with themical surfactant, biosurfactant has a low toxicity to ecological system of Earth. The applications of biosurfactants in some fields such as enhanced oil recovery, energy industry, pharmaceuticals and cosmetics, food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are presented. This review is made from several aspects: screening of biosurfactant-producing microorganism,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brooth, isolation of biosurfactant. Microorganisms capable of producing biosurfactants can be isolated by a series of steps including hydrocarbon enrichment culture, hemolytic activity assay on blood agar plates and oil displacement activity assay etc. th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waste soil and waste water. We screen one strain of bacteria and two strains of yeasts.Keywords: Biosurfactant, screening,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isolation1 引言1.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概述概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分类、特点以及应用。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微生物制备生物表面活性剂基本上还是可以主要分为培养发酵、分离提取、产品纯化三大步骤[17]。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大多数生长在油含量较高的地方,可在富油环境下筛选出。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生产技术的改善已使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应对经济可行性为方向进行研究。

开发出简单高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使生物表面活性剂得到普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工业技术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无论在应用上,还是在环保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所有特性均超过了化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可以相信,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一定可以得到普及,并且在很快的时间内,可以超过化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而且最后完全取而代之。

2 试验器材和方法2.1 试验菌种试验菌种为不同种类的细菌,酵母和霉菌,均来自所采集的废水,污泥中。

以下列出的为废水,污泥出处:a XX化工炼油厂;b XX四季青废水处理厂。

2.2 试验药品和试验仪器2.2.1 试验药品2.2.2 培养基配方(1)富集培养基:a 细菌富集培养基,正己烷在临用时无菌操作加入;b 酵母和霉菌富集培养基,正己烷在临用时无菌操作加入。

(2)血平板培养基:羊血随用随加,不能进行灭菌。

(3)斜面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a 酵母鉴别培养基(Czapek培养基);b 霉菌鉴别培养基(Martin琼脂培养基),临用前加入0.03%链霉稀释液100ml,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µg。

2.2.3 试验器材和设备2.3 试验原理与方法2.3.1菌种的筛选(1)菌种的来源与培养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一般是在富油条件下生长的,可以在一般城市的化工厂的排出废水中或是处理民用的污水处理厂里获得这些菌种。

对其进行细菌和酵母还有霉菌富集培养。

(2)菌种的选择通过菌种是否具有溶血性来判断该菌种是否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因为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有很强的抗菌溶菌作用,它可以将血琼脂平板上的血细胞水解,使菌落的周围产生明显的透明环。

方法是:将菌种划线接种至血平板上,培养后若长出具有溶血现象的菌落,即为可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20]。

对其进行扩培纯化。

(3)优良菌株的筛选比较它们之间的表面张力,可以通过比较发酵液的排油直径来得到结论。

原理是:排油直径的大小与产物的含量和活性成正比。

排油直径测定的方法是:取一培养皿,加水,水面上加0.1ml正烷烃形成油膜。

在油膜中心加去杂发酵液(去杂方法见产物的提取),中心油膜被挤向四周形成一圆圈。

圆圈直径大于3cm的菌株保留作进一步的研究[20]。

(4)镜检a 细菌的镜检:采用Gram氏染色法。

b 真菌的镜检:使用活体染色法。

2.3.2 发酵条件的优化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单因素的优化的方法,分别对发酵液的碳源,氮源,初始PH,溶氧量,微量元素的种类进行替换,通过比较产物间的表面张力来得出最佳配方[18,21]。

表面张力的测定即测定排油直径,最后选取排油直径最大的条件定为最优的发酵条件。

(1)分别用不同的碳源来代替正己烷来制备发酵液:玉米浆,葡萄糖,以及植物油。

(2)分别用不同的氮源来制备发酵液:蛋白胨,牛肉膏以及尿素。

(3)分别采用为5.0,6.0,7.0,8.0和9.0的初始pH值进行发酵培养。

(4)不同的转速对溶氧量进行控制,分别采取用160r/min,120r/min以及无振摇的温箱培养作为对比。

(5)采用不同的发酵温度来进行摇床发酵培养进行对比。

选用28℃和37℃。

2.3.3 产物的提取(1)发酵液除杂。

发酵液进行离心,转速6000r/min,两次,取上清液,加入丙酮,剂量为发酵液的3倍,摇匀,放置半小时,再进行离心,转速6000r/min,离心一次,取上清液,蒸去丙酮。

(2)对去杂发酵液进行萃取。

采用V氯仿:V甲醇=2:1作为萃取剂,剂量为去杂离心液的3倍,萃取3次[20],每次静置12小时,取下清液。

(3)进行70℃水浴蒸去萃取剂,蒸干得产物。

(4)重量法称重。

先称取蒸馏产物用烧杯的净重,然后称取烧杯加产物的重量,减去烧杯的重量,即为产物重量。

3 试验步骤3.1 菌种的筛选3.1.1 样品采集表1 样品的出处图1 污水B段酵母霉菌富集性培养(正面)图2 化油废水细菌富集性培养(正面)图3 化油后段酵母霉菌富集性培养(背面)(3)菌种产物活性测定a.发酵培养:培养条件在摇床中28℃下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为160r/min。

b.发酵液去杂c.测排油直径:测定4次。

表4中为测定结果。

d.决定菌种,由表4的结果,排油圈达到3cm 以上的菌株代入到下面的试验中。

表4 筛选菌种中的排油直径测定结果图4 排油直径效果图图中的红点为染色剂(番红),黄色的光圈即为排油圈。

此图仅为效果图,不作为菌种筛选的依据。

(4)菌种扩培将接入斜面培养基进行扩培。

同时做涂片检查,检查菌种是否已纯化。

在28℃下培养2天。

(5)鉴别菌种a 鉴别霉菌和酵母菌。

鉴别对象:化油后段在酵母霉菌富集性培养基中以及污水B段在酵母霉菌富集性培养基中所分别长出的菌株。

鉴别结果:两种菌株都在酵母鉴别培养基中长出,在霉菌鉴别培养基中被抑制。

所以,可知化油后段和污水B段被筛选出的菌株都为酵母菌,对其进行镜检,见图5,图6。

b 鉴别细菌。

用Gram氏染色法,进行镜检。

鉴别出其为革兰氏阴性菌,形状为球状,无芽孢。

见图7。

图5 化油后段酵母菌图6 污水B段酵母菌图7 化油废水细菌3.2发酵条件优化选择了在表4中效果最明显的来自于化油后段的酵母菌作为发酵优化的试验菌株。

采用酵母霉菌富集培养基作为基本发酵液。

3.2.1 碳源进行优化分别用不同的碳源来代替正己烷来制备发酵液,大豆油和正烷烃取8ml,玉米浆和葡萄糖配成60g/l的溶液,取8ml。

接种后放入摇床28℃下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为160r/min。

测定去杂发酵液排油直径,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碳源发酵液的排油直径由此可见,由玉米浆作为碳源是比较合适的。

3.2.2 氮源的优化分别用不同的氮源来制备发酵液,碳源用玉米浆,3种氮源取0.3%。

接种后放入摇床28℃下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160r/min。

测定排油直径,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氮源发酵液的排油直径3.2.3 初始pH值的优化采用调节初始pH的方法来决定最佳的发酵初始pH值。

摇床28℃下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为160r/min。

测定排油直径,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初始pH发酵液的排油直径3.2.4 溶氧量的对比采用选出的最佳碳源,氮源以及初始pH。

我们选用28℃摇床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为160r/min,120r/min以及无振摇的温箱培养作为对比。

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溶氧量发酵液的排油直径3.2.5 发酵温度的对比采用选出的最佳碳源,氮源及初始pH,但采用不同发酵温度来进行摇床发酵培养。

选用28℃下和37℃下振荡培养70小时,转速为160r/min。

结果见表9。

表9 发酵温度发酵液的排油直径3.2.6 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最优发酵条件为:硫酸铵0.6g,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硫酸镁0.08g,硫酸亚铁0.001g,氯化钙0.01g,酵母膏0.05g,微量元素溶液0.5ml,玉米浆0.12g,尿素0.3%,蒸馏水100ml。

初始pH值为7.0,发酵温度为28℃,振荡培养70小时,摇床转速为160r/min。

3.3 产物的提取3.3.1 产物提取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进行发酵,得到的发酵液进行产物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