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
河南白云山景区布局图
2.3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
2.3.1旅游景区功能分区原则:
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是为了找到该景区的资源优势, 确定其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利于景区内部的经营,也 利于景区的管理。 在景区发展中,对景区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时,主 要遵循的分区原则有地貌景观与文化景观连续性原则; 行政区划原则,内部功能的一致性原则。除此之外,通 常还考虑交通便捷性原则,管理方便性原则等。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的多少和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往 往依据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而定,理想的分区应以总体 规划规定的功能作为依据。通常情况,大的规划区域一 般按照景观的类似性与地域的连续性进行分区,小的规 划区域一般按照景区功能要求的不同进行分区。
2.3.4
风景名胜区分区
我国各风景名胜区由于级别、大小、特点等的差别, 在组成部分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分区上一般可以分为: 旅游接待区 游览观光区 休闲疗养区 商务服务区 行政管理区 加工工业区 龙门石窟
云南路南石林 黄果树瀑布
本章小结:
旅游景区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时需要依据一 定的方法理论,并且要考虑到资源条件、社会 经济、交通格局、社会要素、城镇依托关系等 因素的影响,在景区进行区位选择过程中,由 于景区类型、国情的差异,实践的方法有所不 同。 旅游景区布局和功能分区遵循各自不同的 原则,一线式布局、环核式布局、组合式布局 是景区布局最具代表性的布局模式。旅游景区 功能分区最常见的类型是对旅游度假区、国家 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进行相应的功能分区。
2.2.3 几种典型的布局实践
对于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其布局模式虽 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要素相似 。 一线式布局
2.2.3.1 一线式布局
2.2.3.2 环核式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1.定义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4.2.1 发展理论1.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
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
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 过此布局模式使豪华(或特色)旅馆成为核心, 布局的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 设施体系。
(六)野营地式布局
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宜建大 型旅馆的旅游区,这种模式是以对整个旅 游区恰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亚区之 间的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 设施进行布局。
提出:Gunn于1965年提出。 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在 服务中心和吸引物综合体之间由交通联系。
环核式布局
餐饮
住宿
购物
娱乐
环核式布局模式(Around-core Zoning) 是指旅游地空间布局以重要景观或项目为 核心,相关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娱 乐项目等全部环绕该核心景观和项目进行 布局的模式。 一般包括: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和 环旅馆布局两种。
旅游线路组织的五种手法: (1)曲径通幽。游览线路组织时,根据景区特点,有意使游览 线路迂回曲折,视阈狭小,光线阴暗,声响寂静。或上下 盘绕,或穿林越涧,或临池俯瞰,或入谷探幽。 (2)步移景异。将不同的景物布置在游览线上,使之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步步有景、段段不同,游览线就像一条彩线, 将粒粒风景的珍珠串联起来,使游客感到,一步一个景, 十步一层天。 (3)豁然开朗。在线路设计中,采取“欲露先藏”、“欲扬先 抑”的手法,使游览空间由狭小、阴暗突然变得畅阳。 (4)渐入佳境。合理安排游览线上的景物,沿着游览线的时空 顺序,一个比一个好,使游客情趣不断提高,逐渐达到高 潮,然后结束。 (5)跌宕起伏。游览线串联的景物,按一定节奏,将不同层次、 等级的景点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使游客产 生跌宕起伏的视觉快感。
2、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 景区内各景点的风格不尽一致,游览线路的 组织,就应该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使 游客空间观赏信息感受量最强、最大,构成系列, 烘托旅游线路的总体特色。 3、主题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 游览线路上,反映主题的景物,要安排多处 观景点,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层次重复 加强,突出主题。同时,对于具有个性的景点, 也要有机组合,体现游览线路的变化和层次。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与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规划总论一、规划目标(一)建立大老岭森林旅游规划区旅游产业体系(二)调整完善规划旅游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二、规划区范围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三峡地区第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北岸,与宜昌市所辖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接壤。
距宜昌中心城区78公里,距三峡大坝50公里。
南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国有机茶第一乡”邓村乡毗邻,西与屈原故里相连,北与昭君故乡接壤,是湖北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规划的中心和长江三峡与神农架两条黄金旅游线的交汇处,是长江三峡画廊上的一颗明珠。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三峡库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投资建设的三峡库区第一个植物多样性保护区。
1992年大老岭被国家林业部纳入首批10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前身是建立于1956年的大老岭林场,并于200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公园总面积66.6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0.95公里,南北宽约9.30公里。
三、规划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综合协调原则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休闲度假、乡村风情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可操作原则旅游开发规划要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
力戒片面追求规模宏大,忽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脱节的弊病。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一、旅游资源概况(一)自然环境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南连三峡坝区,西邻秭归,北通兴山,东接晓峰,区位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高山马帮和盐商通川要道,被誉为渝东鄂西“金三角”。
北京市卢沟桥地区旅游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
北京市卢沟桥地区旅游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摘要】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是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处北京西南,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闻名的革命史迹。
但多年来,该地区发展迟缓,旅游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亟需改善。
本文通过发展战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和组合分析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竞争环境和战略资源分析,确定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关键因素。
针对卢沟桥地区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验旅游战略。
同时,结合该地区旅游发展战略,从产业经济学和空间规划的角度,对相关旅游资源建立理想的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空间组织结构和规划布局原则,保证该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旅游案例21世纪的旅游业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目前,旅游业产值占全球gdp的11%,就业人口占全球8%。
近20年来,每年均保持着5%以上的增长。
2008年,我国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omt)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使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旅游区的空间布局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课题。
一、研究背景及任务分析1、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概况。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位于北京西南,距北京西站仅10公里。
这里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闻名的革命史迹,是京城通往我国中原地区和周口店、潭柘寺等名胜古迹的重要门户。
从2005年起,“红色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又一个亮点。
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战略部署,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是全面贯彻落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基地。
随着卢沟桥、宛平城、岱王庙(拟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碑和抗战纪念雕塑园、“七·七事变”遗址公园(拟建)、卢沟晓月湖公园(拟建)、明清古建筑博览城、世纪森林公园、大宁水库水上乐园(拟建)等旅游项目完善和升级,该地区将形成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西南较大的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中心。
新洲旅游区域规划布局
新洲旅游区域规划布局(一)总体布局旅游区总体布局为“一心四区十二景”。
一心:旅游区综合服务中心。
包含道观古镇、游客中心、运动公园和度假酒店区四大板块。
范围:西起主入口广场,东至游客中心,北连王家河村。
面积为155公顷。
四区:四个功能各异的旅游景区,分别是道观河旅游度假区、将军山乡村休闲区、少潭河原生态艺术体验景区和儒家文化旅游景区。
道观河旅游度假区:道观河水库境内水域及周边山脊线为界环库一侧山体范围。
西接主入口广场,东北向紧靠将军山。
面积为664公顷。
将军山风景区:含将军山村、长岗山村和县林场,面积为928公顷。
少潭河风景区:东北接道观河旅游度假区,西南至少潭河水库南岸山脊线为界邻库一侧。
面积为335公顷。
儒家文化旅游景区:主要为问津书院所在地和孔子河村村域范围,面积为83公顷。
以上各区范围面积含旅游用地区和景观控制区,总范围中其余4100公顷面积为待开发区域。
十二景:重点打造十二个特色景点,分别是道观古镇、运动公园、报恩湖(道观河水库)、保安古寨、报恩禅寺、宝玉石博览园、将军寨(将军山金盆寨)、将军山森林公园、将军峡(长岗山峡谷)、狮峰岩、艺术村、问津书院。
(二)各景区规划要点、旅游项目创意1.主出入口综合服务区功能:是道观河旅游区主出入口,提供度假旅游的各种服务,是集入口接待、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和运动休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服务区。
含入口古镇、游客中心、运动公园和度假酒店区四大板块。
2.道观河旅游度假区(1)主要景点:报恩湖(道观河水库)、报恩禅寺、世界宝玉石博览馆、保安古寨。
(2)资源特色道观河水库山水相映,库岸线曲折有致。
其内部历史文化遗迹与优美自然风光良好结合,在保安寨可俯瞰道观河水库全貌。
报恩禅寺闻名遐迩,是禅宗临济宗正宗,玉卧佛湖北第一,“世界宝玉石博览馆” 萃集世界宝玉石。
(3)功能定位主导功能:山水休闲,滨水度假;辅助功能:佛教文化观光、宝玉石及加工工艺的参观、学习、水上游憩等。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娱乐区
自然保护区
图9.7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7
区域旅游布局在中、微观上主要是旅游功能区科学安 排,内容有二:第一,为各功能区选定空间区位,第 二,对各功能区开展空间优化组合,形成系统的相互 促进的整体空间结构。此方面形成了一些布局模式:
⒈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能进 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 是娱乐,其 次是住宿。
4
三、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㈠功能分区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功能分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一项 重要技术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 容。功能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景观质量等级和集聚状况、自然环境的 保护等级、游客利用的重要性与方式等 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土地划分出各有侧 重的类型空间。一般认为功能分区模式 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 Forster于1973 年最早提出,他将国家公园以同心园模 式从里到外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较 广泛地采用了甘恩于1988年提出的五圈 层模式: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 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 区(见图9.3)。
2
一、旅游开发的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 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 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 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 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 大化,同时区位论从微观的企业区位论发展到宏观区 位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旅游各要素及其集聚的 景观集合体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旅游活动的 重要空间运动规律是旅游者受旅游吸引物的吸引产生 空间位移,形成旅游流。所以,旅游开发中针对目标 市场选择旅游开发区是一项重要工作。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3 区位理论的应用
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应用于合理确定旅游中心地规模;既注重旅游地在一定程 度上集聚,充分享有规模效益,又要防止超过限度的过分集 聚,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应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因子相互作用机 制的研究,揭示旅游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的动因机制,为 区域旅游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旅游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等 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三、影响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主要 因素
• (一)旅游资源分布 • (二)景区交通条件 • (三)游览线路设计 • (四)活动项目安排 • (五)配套设施建设 • (六)长远发展战略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1 核心思想
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方面优势,这种 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或其他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 布局与管理
旅 游 规 划 空间布局
第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 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旅游地域结构和旅游 空间布局的内涵,掌握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 础和现实依据,掌握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和空 间布局的模式。
本章重点
➢ 旅游空间布局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旅游空间布局的现实依据 ➢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主要模式
资料来源: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47.
聚类区划法
聚类区划法,又 称综合法或上升 区划法,是从小 的地域系统(旅 游点或村镇)入 手,逐渐合并为 数量较少的大区 域的方法。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东部滨海旅游圈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以旅游 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型滨海综 合旅游度假胜地;
其理论基础是地理空间的理论和经济区位论,基本依 据是旅游规划区背景分析结论、市场分析成果和旅游 资源评价结果。
认知绘图法
弗里更(1983)提出,主要是通过综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域形象的 认知,计算旅游位置分数,以此为空间布局的依据。
步骤:
1、选择抽样调查方法,以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样本。
4、汇总TSL分数,并标注在地图上,积分最高处,即为旅游区的 位置中心,然后沿低谷处画线,可得出各区之间的界限。
降解区划法
史密斯(L.J.Smith,1986)提出,是一种 大尺度地域范围区划定位方法。
该方法从较大区域范围入手,逐渐按两分法 分解成越来越小的区域。
最初地域单位
第二层次区域单位 第二层次区域单位
第6章 旅游空间布局
第一节 旅游空间布局的界定及影响因素
词义 旅游空间布局,在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有
关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要求中,相当于景区 划分。 有些教材或文章中又以“旅游区划”出现。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管理办法”中用词 “空间布局”。
一、概念及作用
(一)定义
旅游空间布局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 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片,对各区进行背景 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 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 设计、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 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 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地
地
地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旅游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功能分区的意义与原则功能分区是将旅游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组织旅游活动和管理旅游资源。
其主要意义在于:1、提高旅游体验质量通过将相似功能的区域集中在一起,游客能够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空间混乱,从而提高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2、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开发潜力,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
3、保护环境与文化遗产将生态敏感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与游客活动区进行有效隔离,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功能分区,实现旅游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旅游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背景和旅游资源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分区方案。
2、主题突出原则每个功能分区应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特色,避免功能模糊和主题不突出的问题。
3、动静分离原则将活动强度较大、噪音较高的区域(如游乐设施区)与安静休闲的区域(如疗养度假区)分开,以保证游客在不同区域都能获得相应的氛围和体验。
4、游客需求导向原则以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方便游客的游览、休息和消费。
二、常见的功能分区类型1、核心景区这是旅游目的地最具吸引力和标志性的区域,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或文化景观。
例如黄山的莲花峰、张家界的天门山等。
核心景区应重点保护,限制游客数量,以确保其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2、休闲度假区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通常包括温泉浴场、海滨沙滩、森林木屋等设施。
这些区域环境优美,氛围宁静,能够让游客摆脱日常的压力和疲惫。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2004年9月第36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Sep.,2004Vol.36No.5旅游学研究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廖建华1,廖志豪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理论基础[摘要]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
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
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拓等的时机;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5-0130-05区域旅游规划近年来正在中国骤然兴起,应该说这是我国旅游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热潮的体现。
总的来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规划理论薄弱,这就要求广大的专家学者,要加强对区域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研究,强化对区域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1][p.19]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
区位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研究,19世纪即已开始。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 nen)发表了区位理论的奠基作∀孤立国#一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后,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理论成果颇丰。
一般说来,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态区位理论、动态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三个阶段。
[2][p.107]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分别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国家公园分区
公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用以保证 公园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保持在野生状态,把 人为设施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是把公园作为科研与教育 中心,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 保护性低密度的利用。 一般将国家公园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 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中心区 和一般控制区。
Lue,Crompton,Fresenmai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的几个
旅游布局模式
2沿途
2
3基地
4
3
4区域周游
1
旅游中心
1单一旅游地
5
5短途环游
双核布局模式
1974年Travis提出 “双核原则”。这种 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 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 一种商业纽带,通过 精心设计,服务集中 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发展的梯度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 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 由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向周围呈递减分布。 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梯度进 行适度的布局。
增长极理论
所谓增长极,是指在不发达区域布若干个点,资 源、人口 向点上集聚,迅速形成体制、科技、人 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不发达区域 的 “领头”和支柱。这样,既有发达地区梯度推 进的“线”的延伸,又有不发达地区培育增 长极 的“点”的支撑,以点线结合的双向互动,牵引 不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区 际差距。
第四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 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区空间规划
1、旅游景区的区位定位
环城游憩带
是指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 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还包括位于城 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
中央游憩商务区
是指以游憩中心地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 的门槛人口和吸引范围的游客活动中心。 不 仅要有旅游资源、游憩设施、游憩活动较集中 的区位,更要求有较大的游客流量。
用地分类
旅游专项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管理与居民用地 旅游加工业与农副 业用地
游憩用地
旅游服务用地
旅游接待用地 度假疗养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其他基础设施用地 居民居住用地
旅游管理用地
旅游加工业用地
旅游农副牧渔业用地
旅游景区用地分类表
三、旅游景区用地规划
3.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
二、 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
景区功能的布局,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划分为 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三个层次。宏 观布局是指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总体轮廓和部 署,中观布局则主要是确定景区在地域空间内 部的配置与部署和关系,微观布局,则是在具 体分析各点的潜力和制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 点与点、点与中观布局,甚至与整体的相关性, 选择出最优化的多维网络结构。
三、旅游景区用地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3.1用地分类 根据旅游景区用地的实际及其功能性质,总体上可把
其分为旅游专项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管理与居 民用地和旅游加工业与农副业用地四大类,但在具体 的用地上,可以是几种类型的用地相结合。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风景名胜区的 用地分类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共十个大类,每个小类下又划分五个小类,具 体划分见分类表(3-2)。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城市中规划和布置旅游景点的位置和分布。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旅游景点应该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游客的到达和游览。
同时,景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需要考虑,以便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空间布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合理安排景点的位置和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过于集中的景点容易造成拥堵和人流过大,影响游客的体验;而过于分散的景点则可能导致游客流失和资源浪费。
因此,景点之间的距离和分布应该适度,以便游客可以顺利地游览多个景点。
3. 设施配套: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景点周边的设施配套。
这包括交通设施、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
一个完善的设施配套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游览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是指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城市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遗址等,它们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合理规划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提高景点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2. 艺术表现形式: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还应该考虑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义
定性就是对已经定位的旅游规划地域系统(旅游地、旅游区、旅游点)进行分类、命名、定功能、定级别,以明确各自特色、主题、功能和发展方向。
2)理论依据
以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旅游活动适宜性位依据。例:龙胜总规
3)定性方法
在命名分类工作完成后,要对各区的功能进一步阐述,这实际上就是功能分区。功能分区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资源和旅游活动适宜性原则,反映不同区域的区位和资源差异;二是一致性原则。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社区-吸引物空间布局模式
3.游憩区-保护区空间布局模式
4.三区布局模式
5.双核空间布局模式
6.核式环布局模式
7.环旅馆布局模式
8.草原旅游布局模式
9.山岳旅游区布局模式
10.海滨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1.资源基础
景区的旅游资源品位、丰度、集聚度是构成景区吸引力的首要条件 。
2.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以及企业关系;同业竞争行为。
3.交通条件
景区可进入性是衡量交通条件基本标准。
4.市场范围
市场范围大小是影响景区定位的又一个因素。
5.城镇依托关系
城镇依托关系涵盖有上述四种因素,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影响要素。
总体上,功能分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性;二是功能区内部的形似性;三是旅游资源类型的相邻性。
3.定量(明确数值)
1)含义
定量是指确定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
2)有关要求
在总体规划中,除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等特殊的旅游地之外,一般不要求精确的界定各级、各类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对于旅游项目,只是象征性的标示在地图上。详细规划时,才精确地控制其位置和范围,确定各项目用地的控制性坐标和标高。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举例:桂林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阳朔旅游区的极化效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点-轴系统模式
(1)点-轴系统模式的内涵
该理论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认为,在发展出去两点之间寻呼现居民点或城镇,由于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两点之间继而建立交通线,在集聚因素的作用下,资源和经济设施继续在两点集中,并在沿线出现一些经济设施,交通线延伸。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两点间的交通干线成为一个发展线,大量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产业带,其交通支线也成为次一级发展轴。
4.可持续发展理论
核心就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既满足当地人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
核心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来考虑规划对象的整体布局,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考虑整个系统的优化配置。
也即将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4.3空间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4.5几种主要的空间布局模式
1.同心圆空间布局模式
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困惑:核心保护区的保护与核心资源的开发
《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开展旅游活动及建设任何生产设施;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妥善处理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1.突出主体,以点带面
即对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模式的应用。资源特点、游览空间、使用功能和方向的一致性,结合游览方便、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旅游空间布局。
2.合理开发,加强保护
空间布局必须有利于保护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
3.适度分散,均衡布局
空间布局过于集中,旅游活动就会超过环境承载力,出现负效应。所以,规划要适度分散。但是,同时要考虑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6.旅游点、旅游区、旅游地的空间分异
旅游景区空间分异是由地形、地表物质、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和社区历史、文化、习俗引起的载体的空间差异。旅游区划分和布局就是根据旅游景区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合并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划分。因此,景区的空间定位主要依据就是旅游区空间的分异规律。
4.4空间布局的方法
“三定”法
1.定位(明确位置)
(1)含义
定位就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
(2)理论依据
地理空间理论和经济区位论:空间分异规律(P47)。
(3)定位方法
根据旅游景区内地形、水体、地质、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演化的突变区位,人类社会事件、历史遗存的聚集点位置,以及现代游乐活动的适宜性指向等诸多因素,进行旅游点、旅游项目定位。
4.尊重习惯,科学冠名原则
景区的命名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以山名、地名、景观特征、历史古迹等予以冠名,使旅游区繁杂的信息,浓缩于便于识别的名称,同时有利于旅游区形象的传播,但要注意禁忌。
5.分工协作,烘托主题
要考虑各个分区不同功能,使旅游区内部具有一定同一性,而各个旅游区之间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主体,并以此为分工导向,配置该区的相关旅游设施和娱乐项目,并使各区的专业化发展服从于上一层次的总体方向(即旅游地的发展方向)。
1.国家森林公园
根据《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分成:森林旅游区、生产经营区和管理、生活区。其中,森林旅游区又分为游览区、游乐区、修养区、接待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生产经验区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非森林旅游业的各种林业生产区域。
2.自然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