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2018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治疗方法-文档资料
![2018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治疗方法-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106e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3.png)
• 温阳驱寒 • 祛痰散结 • 驱邪通络
(1)初期治法
①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洪大而 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部损伤蓄瘀而致阳明腑实证 ,常用方剂有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加减等。
②行气消瘀法: 为伤科内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 ,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 方剂有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或活血 止痛汤 ;
㈡ 骨病内治法
1.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骨痈疽,热毒蕴结于筋骨或内攻营血诸证。骨痈疽早期可用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 2.温阳驱寒法:
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本法是用温阳通络的药物,使阴 寒凝滞之邪得以驱散。流痰初起,患处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形体恶 寒,口不作渴,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有虚寒现象者,可选用阳 和汤加减
⑥取嚏通经类:适用于坠堕、不省人事、气塞不通者。常用的有通 关散等,吹鼻中取嚏,使患者苏醒。
二、外治法
㈡ 搽擦药 1.酒剂 又称为外用药酒或外用伤药水,是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 ,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者。 2.油膏与油剂 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或白蜡 收膏炼制而成油膏。
㈡ 骨病内治法
3.祛痰散结法: 适用于骨病见无名肿块,痰浊留滞于肌肉或经隧之内者。骨病的症
中医骨伤科中医辩证用药
![中医骨伤科中医辩证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6983fc3ffad6195f312ba69c.png)
1、攻下逐瘀法: 筋骨损伤早期气滞血瘀证,胸腹胀满,大便不通,肢体瘀肿疼痛, 胸肋腹伤的蓄瘀证。 代表方: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 常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后下) 桂枝 甘草 芒硝 (冲服) 大成汤:大黄 芒硝(冲服) 当归 木通 枳壳 厚朴 苏木 川红 花 陈皮 甘草 注意事项:药性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失血过多, 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2、补养脾胃法 适用损伤后期脾胃 虚弱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党参 白 术 茯苓 白扁豆 陈皮 山药 炙甘草 莲子肉 薏苡仁 桔梗 砂仁 大 枣
3、补益肝肾法 适用损伤后期年老体 弱,筋骨萎弱骨折愈 合缓慢,骨质疏松。 代表方:补肾壮筋汤、 养血壮筋汤 补肾壮筋汤:熟地 当 归 牛膝 山萸肉 茯苓 续断 杜仲 白芍 青皮 五加皮
第二 、外治法
外用药物: 骨伤科外用药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临 床应用剂型主要有敷贴药、搽擦药、熏洗 药、热熨药等。局部用药,药物直达病所, 疗效确切。
本院外用药:
一、膏药 1、伤科1号膏药 组成:生大黄 黄柏 黄芩 功效:凉血化瘀, 消肿止痛 主治:损伤早期疼 痛肿胀,注意皮肤 及皮损禁用或慎用
损伤三期辨证用药 第一、内治法
是通过内服药物达到全身治疗的方法,也 叫药物内服法。 整体观点出发,四诊八纲为依据,对皮肉 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运行的生理病 理关系加以分析,根据疾病的虚实、新旧、 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内在因素,用不同 的治法实施正确的治疗。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e0bb7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1.png)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急性创伤包含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及以合并骨折的软组织损伤,伤骨必伤筋,筋骨损伤难以截然分开,故可一并而论。
根据中医学“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气伤痛,形伤肿”“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恶血必归于肝”,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有关气血经络、筋与脏腑内在联系的整体观念等理论,临床可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祛瘀生新以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和滋脾长肉等治法。
根据损伤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损伤初期,由于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则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若瘀积化热或邪毒感染,迫血妄行,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法;若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宜急则治其标,以开窍醒神为法。
损伤中期,肿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损伤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则以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坚骨壮筋为主;而经络阻滞、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以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原则。
1.初期治法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所以伤科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
损伤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通关法等。
(1)攻下逐瘀法:创伤初期络破血溢,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变证多端。
《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需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滑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等加减。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物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
内伤—中医伤科学
![内伤—中医伤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98e0d07c1cfad6195fa792.png)
1.闭证:闭合性颅脑与严重肢体损伤,往 往会产生闭证。闭证属实证,是由于伤后 气机不利,闭塞机窍所致,其临床表现主 要为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牙关紧闭,气粗 痰鸣,四肢痉厥,脉弦劲有力。伤科内伤 的闭证多为气闭。闭证的治疗,以开闭通 窍为主,其一般急救措施如下:
(1) 一般处理:患者应平卧,保持安静,避 免过多搬动,注意保暖和防暑,维持正常 体温。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开窍通关法 ②熏鼻开窍法 (4) 针灸疗法 (5) 其它:若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予以人 工呼吸、胸处心脏挤压等急救措施。
第二节 头部内伤•脑损伤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1) 直接暴力:头部直接受到暴力作用, 如拳头、石块、木棒等打击,或头部碰撞 在坚硬物体上,或子弹、骨折片贯穿所致。 (2) 间接暴力:身体其他部位受到力的冲 击,力量经脊柱传至颅底;或行驶中的车 辆突然急刹车,脑受到惯性的冲力而受伤, 使脑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出血和破坏。
(4) 颅内压增高
(5) 脑疝:
3.脑干损伤
(1) 昏迷
(2) 去大脑强直
(3) 锥体束征
三、治疗 1.早期的一般治疗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制止头部伤口出血,及时处理休克。 (3) 对呼吸循环不稳定的伤员,切忌远道转送, 而应原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 (4) 及时观察 (5) 注意及时纠正水盐代谢,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饮食等原因所致
正因为伤科的内伤与内科的内伤在症
因方面各有所异,因此它们之间的分类、
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也就截然不同,在
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一、病因病机 1.外因:内伤的产生与外力作用的性质、 特点密切相关。外力的大小、方式、时间、 速度等可造成不同的损伤。 1)直接暴力:多由跌仆、坠堕、撞击、敲 打、压轧、拳击、殴打而致。临床以伤血 为主要特征,并可直接损伤其所在部位的 气血、经络、脏腑。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https://img.taocdn.com/s3/m/81f0c2bea8114431b80dd8a4.png)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中医熏洗疗法是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熏洗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而作用于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将中药煎液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熏洗,而达到治疗效果,是一种祖国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
熏洗疗法的中医机理:1、理论依据: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脏腑体表相关理论、经络运行学说)。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2、治疗原则:以中医“八法”论治为基本治疗原则(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补偏救弊)。
《理瀹骈文》:“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遂,满者以泄,劳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
”3、给药途径:体表给药,达到内治法同样的治疗目的。
4、疗效作用:温热和中药的双重作用,温热可疏松腠理,发汗祛邪,缓解痉挛,疏通经脉。
中药大都辛香浓烈,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活血止痛功效。
熏洗疗法的现代作用机理:1、药物的渗透作用:煎煮时产生含药蒸汽,其中的中药有效成分可呈现离子状态渗透皮肤进入体内,产生治疗作用。
2、皮肤的吸收作用:熏洗时皮肤毛孔开放,表皮的微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改善局部微循环:熏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炎症产物堆积,有利于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加速组织修复。
4、蒸汽的温热刺激:温热刺激可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痉挛及僵直,提高痛阈;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抵抗力;可恢复疲劳等。
中药熏洗疗法特点:1、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发汗而不伤营卫;2、使用方便,适应症广,药简价廉,安全无创,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落枕、颈部软组织扭伤、肩关节周围炎、慢性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各种骨折、关节脱位的康复期等。
治疗方法(上)
![治疗方法(上)](https://img.taocdn.com/s3/m/3d4b6fc533d4b14e852468de.png)
后期治法
补益肝肾法
适应症:伤病后期出现肝肾虚衰之象的患者,如年 老体弱,筋骨萎弱.骨折愈合缓慢、骨质疏松等。 选方用药:肝虚而肾阴不足,或久不复原,常以补 血养肝为主.滋肾为辅.选用壮筋养血汤、生血补 髓汤;,肾阴虚为主选择左归丸合四物汤;肾阳虚 为主用右归丸合四物汤;筋骨软弱,疲乏衰弱 者.选择健步虎潜九、壮筋续骨丹、续断紫金丹等。 注意:临床应用本法时、虽要区分肾阴虚或肾阳虚, 但肾阴肾阳相互依存。此外,肝为肾之子。肝虚者 应注意补肾,养肝常兼补肾阴.以滋水涵木。
敷贴药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局部,使药力经 皮肤发挥作用。吴师机论其功用:一是拔,二是 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 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 传变之虞。 常用的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物外治法
(1)药膏(敷药、软膏) 将药物碾成细末,然后 选用饴糖、蜂蜜、香油、酒、醋水、鲜药汁或 凡士林等,调和均匀如厚糊状,按损伤部位的 大小摊平在相应的棉垫或桑皮纸上敷于患处。 缓急止痛多选用饴糖或蜂蜜;散瘀消肿多 选用白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选用鲜药汁; 软坚散结常用米醋。
选方用药: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三
痹汤等。
外治法
药物外治法
伤科外用药物是指应用于伤患局部的药物。 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 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 清· 吴师机《理溣骈文》:“外治之理,即 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
药物外治法
敷贴药
初期治法
攻下逐瘀法
适应症: 跌打损伤初期皮肉筋骨或脏腑经络受伤而致 气滞血瘀,恶血留内,壅塞经络,或胸、胁、腰、腹伤 的蓄瘀证。 选方用药: 胸部伤蓄瘀者常用大成汤加减; 胁肋伤蓄瘀者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腹部伤蓄瘀者用鸡呜散加减; 腰及四肢伤蓄瘀者用桃核承气汤加减。 注意: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之品,以攻逐 瘀血,药性较为竣猛,故对年老体衰,气血虚弱,内伤 重症,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月经期间,产 后气血不足者忌用或慎用。
伤科内伤论治
![伤科内伤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2a867de7f8c75fbfc77db2a6.png)
“ 伤科 内伤 ” 通常被认 为是伤科 四大 病症之一。 但近年来 ,
因中的有 关外力所伤及 由外伤引起 的震 荡、闪岔、进挫等等 ,
如脑震 荡、胸胁 进伤、腰闪气 ;也有 因直接外伤 的脘腹 内伤 ,
不少学 者及 同仁 不屑 以谈 “内伤 ” ,将伤科 中还 有 “ 内伤 ”这
一
病症 的概 念 日趋淡薄 ;有的认为 “内伤 ”的有 关病症 ,今 已
是 外损 ,包括骨折 、脱 臼、伤筋 ( 软组织损伤 )等 ;一是 内伤,
包括伤气 、伤血 、伤 脏腑等 。 “ 内伤 ”在晋 ・ 葛洪 的 《 肘后方 》上叫 “ 内损 ” 。隋・ 巢元 方的 《 诸病源候 总论 》上 也叫 “ 内损 ”或 “ 伤五 内” 。到唐 ・ 王 焘的 《 外台秘要 》上引许仁 则称 “内伤 ” ,可见 “内伤 ”这 一
头部 内伤按伤 势轻 重可分脑震荡 、脑挫裂 伤、脑干损伤 和
脑挤压伤等 。伤科治疗 的头部 内伤 一般 多为脑震荡 中的轻 中期 或头部各损伤 的后遗症 。《 灵枢》中说:“ 脑为髓之海… …髓海 有余 ,则轻韧 多力 。 ”如髓 海受损 时,按 《 正骨 心法要 旨》中 所说 :“ 则头晕 目眩 ,耳鸣有声 ;甚则 昏迷 目闭,少时或 明; 轻
奚鸿 昌
( 上海市浦 东新 区奚鸿 昌名 中医工作室 ,上海 , 摘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6 (02 1 02 4 64 80 21 )O. 7. 7 0 0
要】 “ 伤科 内伤 ”分为头部 内伤 、胸部 内伤 、腹部 内伤;伤科对 内伤 的治疗一般 采取 内治 为主 ,外治为辅或 内外 并治
古 代文献中的六淫 、七情 内外因所致 “ 内伤 ”均 已不属伤
中医骨伤科学第四章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第四章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a0b3fce77232f60dccca107.png)
(一)敷贴药 2.膏药 (1)膏药的配制 药粉+香油、黄丹 (2)膏药的种类 治损伤与寒湿:狗皮膏、万灵膏 祛腐拔毒生肌:太乙膏 (3)注意事项 用于损伤后期或慢性损伤 拍片时取下
(一)敷贴药 3. 药散 止血收口类: 祛腐拔毒类: 生肌长肉类: 温经散寒类: 散血止痛类: 取嚏通经类:
(二)搽擦药 1.酒剂 药+酒、醋 活血酒、伤筋药水、正骨水 2.油膏与油剂 药物+香油 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诊断
(六)做好复位前准 备
(二)注意全身情况 (七)集中精力
(三)掌握复位标准 (八)切忌粗暴
(四)抓住复位时机 (九)尽可能一次成 功
(五)选择适当麻醉 (十)避免X线伤害
二、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一)拔伸 (二)旋转 (三)屈伸 (四)提按 (五)端挤 (六)摇摆
第四章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第一节 药物治疗 • 内治法 • 外治法
第一节 药物治疗
一、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初、中、后三期。
(1)初期治法:主证、代表方 攻下逐瘀法 行气消瘀法 清热凉血法 开窍活血法
2.损伤部位辨证用药法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二、外治法
(一)敷贴药 1.药膏 (1)药膏的配制 药粉+饴糖 药粉+凡士林
(2)药膏的种类 消瘀止痛类:消瘀膏、定痛膏 舒筋活血类: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膏 接骨续筋类:接骨散、接骨续筋膏 温经通络类:温经通络膏 清热解毒类:金黄膏、四黄膏 生肌拔毒长肉类: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3)注意事项 药膏表面覆盖薄棉纸 换药时间:2-4天 药膏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发生皮肤过敏及时停药
中医伤科外治法
![中医伤科外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a4b926af45b307e87197d1.png)
中医伤科外治法
骨折、筋伤初期;消瘀退肿止痛。
定痛膏——芙蓉叶60克紫金皮独活南星(生) 白芷各15克
上药为末。
加生采马蓝菜、墨斗菜(即旱莲草)各30克,杵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炒,暖缚患处。
消淤止痛药膏——木瓜60克,栀子3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
中期;舒筋活血。
跌打活血散——红花120g 当归60g 血竭14g 三七20g 骨碎补(炒)60g 续断60g 乳香(制)60g 没药(制)60g 儿茶40g 大黄40g 冰片4g 土鳖虫40g
上十二味,除冰片外,三七粉碎成细粉;其余红花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舒筋活络药膏——赤芍1分,红花1分,南星1分,生蒲黄1分半,旋覆花1分半,苏木1分半,生草乌2分,生川乌2分,羌活2分,独活2分,生半夏2分,生栀子2分,生大黄2分,生木瓜2分,路路通2分,饴糖或蜂蜜适量。
肿退后中期;接骨续筋。
接骨续筋药膏——自然铜3两,荆芥3两,防风3两,五加皮3两,皂角3两,茜草3两,川断3两,羌活3两,独活3两,乳香2两,没药2两,桂枝2两,白及4两,血竭4两,硼砂4两,螃蟹末4两,骨碎补2两,接骨木2两,红花2两,赤芍2两,活地鳖虫2两。
饴糖或蜂蜜适量。
驳骨散——桃仁8两,栀子1斤,侧柏3斤,生地1斤,红花半斤,归尾2斤,锦大黄3斤,毛麝香(岭南草药)2斤,黄连8两,黄柏1斤,黄芩1斤,骨碎补3斤,薄荷2斤,防风1斤,丹皮2斤,忍冬藤2斤,透骨草2斤,甘草1斤,田三七1斤,蒲公英1斤,金钗石斛8两,鸡骨香2斤,赤芍1斤,自然铜1斤,土鳖虫1斤。
用酒、醋、开水等调敷。
中医伤科学讲义1960
![中医伤科学讲义1960](https://img.taocdn.com/s3/m/9e07ac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6.png)
中医伤科学讲义1960中医伤科学讲义1960是一本关于中医伤科学方面的书籍,以下是书中部分内容的概括:一、中医伤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损伤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中医伤科学认为,人体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为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因素和跌仆、闪挫、挤压、烧伤等人为因素;内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脏腑虚弱,气血失调,筋肉失养,筋骨不坚等。
因此,中医伤科学的治疗原则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康复。
二、中医伤科疾病分类中医伤科疾病包括骨折、脱位、筋伤、伤科疮疡、皮外伤及内脏损伤等。
这些疾病具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伤科疾病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伤科诊断方法中医伤科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体态、舌象等;闻诊包括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问诊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四诊合参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四、中医伤科治疗方法中医伤科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等,外治法包括膏药外敷、按摩、推拿等。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中医伤科还注重预防和康复治疗,如调养脾胃、调理气血、锻炼肌肉等。
以上只是中医伤科学讲义1960的部分内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中医伤科学的多个方面。
如果您对中医伤科学感兴趣,可以阅读原书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外治技术
![中医外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054f4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0.png)
秦汉时期
01
初步奠定药物方剂学体系:《神 农本草经》代表了东汉以前药物 学术经验之大成,对历代本草学 和方剂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2
《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及方剂 学理论被尊为众方之祖。
魏晋及隋唐时期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医外治技 术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 。
名医华佗应用 “麻沸散”给病 人内服麻醉做开腹手术,并用 “神膏”外敷伤口以促进愈合 。
药物外治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如手 法、器械、药物并用,施治部位较广 泛,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
在临床各科病症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 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证。
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
外治技术大多作用于人体患部、经穴和特定部位,可选用点眼、塞鼻、塞耳、敷脐 、敷手心、塞肛门、塞阴道等方法。
外治技术所用材料大多较为简单且容易获得,如艾灸、拔罐、挑刺等,药物也可以 用葱、蒜等。
中药外治一般所需的剂量较小,无须高、精、尖或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故可以节约 大量药材,减少开支,也便于操作和推广。
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
实践证明,外治技术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临 床症状。故对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科的多 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明清时期
01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辑录了大量外治方药,经初步统计 其外治方法有80余种之多,除皮肤科和伤科外,其余各科还有1600余首外治方 药。
02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很多穴位敷药疗法,使药物外治技术与经络腧穴相结合 ,提高了临床疗效。
03
清代程鹏程编撰的第一部外治专书《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 ,收治病症400余种,选方1500余首,涉及各科,如杂证、急证、妇科、儿科 、皮肤科、骨伤科等。
(2023)中医骨伤科学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2023)中医骨伤科学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6a98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1.png)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3)中医骨伤科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题库在手,逢考无忧★★温馨提示:各位考生,请务必认真、仔细地阅读各题答题要求,把正确的参考答精选全文,可以编辑修改文字!案填写到相应的空格内,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62)1、下肢骨折短缩( C )以上,就会出现明显跛行。
A.1cmB.2cmC.3cmD.4cmE.5cm2、关节脱位的固定时间一般为( B )。
A.2周B.2~3周C.3周D.4周E.5周3、锁骨骨折后患者姿势可见( D )。
A.头向健侧倾斜B.患侧肩部向内、向后、向下倾斜C.头部直立D.头部向患侧倾斜E.下颌偏向患侧4、肩关节周围炎关节活动受限最明显的方式是( A )。
A.外展B.内收C.后伸D.前屈E.内旋5、髋部正常活动范围是( A )A.前屈145°,后伸40°,外展30°~45°,内收20°~30°,外旋40°~50°,内旋40°~50°(内旋、外旋时均屈膝90°)B.前屈145°,后伸90°,外展30°~45°,内收20°~30°,外旋40°~50°,内旋40°~50°C.前屈40°,后伸50°,外展30°~45°,内收20°~30°,外旋40°~50°,内旋40°~50°D.前屈40°,后伸30°,外展20°~30°,内收30°~45°,外旋20°~30°,内旋20°~30°E. 前屈100°,后伸10°,外展60°~70°,内收20°~30°,外旋10°~20°,内旋20°~30°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主要用于检查( C )。
骨伤
![骨伤](https://img.taocdn.com/s3/m/974e4c42852458fb770b56a2.png)
一,1,新石器时代,已有精细的工具,如砭石、骨针、石镰。
2,商代,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
3,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骨伤科方面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壮骨等类药物;介绍了人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
5,蜀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6,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二,1损伤分类:(1)按损伤部位分——外伤,内伤。
(2)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分——急性损伤(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慢性劳损(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而使外力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
(3)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的损伤或伤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复发)。
(4)按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分——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
(5)按致伤因素分——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
2,诊断:闻诊——一般闻诊:(听声音,嗅气味);局部闻诊(听骨擦音、听骨传导音,听弹响音)。
问诊——(1)问诊要点:主诉,问伤因、、问受伤时间、问伤后症状及变化,问伤后肢体功能变化。
(2)伤后症状及变化:①疼痛②肿胀③畸形。
3,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与关节脱位和骨疾病的可靠方法。
(检查软组织疾病、四肢骨疾病、关节疾病)。
4,CT——(1)骨科疾病的诊断从横断面季节脊椎、骨盆、四肢骨关节的病变,不受骨阴影重叠或肠内容物遮盖的干扰;(2)骨肿瘤的诊断——适用于:①已知或怀疑有原发性骨肿瘤或复发者。
②有可疑、但不明确的骨转移性病灶;③已知或怀疑患者软组织病变,为明确其有无,以及范围的大小。
④常规检查法发现关节病变有困难者。
⑤指导活检。
5,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①颅脑病变②脊椎及椎管内病变③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
6,肌电图检查——范围:①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及肌源性疾病②周围神经损伤③神经压迫性疾病。
7,穿刺检查——关节穿刺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病灶穿刺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膏药
膏药的药料掺合方法应按药料的性质而定,一 般药料可在熬膏药前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 解。对具有挥发性、不耐高温的药物(如乳香、 投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等)应先研成 细末待膏药在小锅中样化后加入,搅拌均匀, 再摊膏药。贵重的芳香开窍药物,或特殊需要 增加的药物临贴时可放膏药上。
膏药
膏药古称为薄贴,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 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 的一种特有剂型。外伤科临床应用更为普遍。 膏药遇温则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贴在患处, 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 约。 对含有丹类药物的膏药,由于x线不能穿透所 以x线检查时宜取下。
膏药
膏药的配制,是将药物浸于植物油中主要用香 油(芝麻油)。通过加热熬炼后,再加入铅用又 称黄丹或东丹,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也 有用主要成分为一氧化铅的密陀僧制膏的。经 过“下丹收膏”制成膏药,以老嫩合度、富有 粘性、烊化后能固定于患处,贴之即粘、揭之 易落者为佳。 摊膏药时,将己熬成的膏药置于小锅中用文火 加热烊化然后摊在膏药皮纸或布上备用。
又称行气消瘀法。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结者散之“。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结则 血瘀。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 新血不生。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宜采用行 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
本法话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 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及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 急下者。 常用的方剂有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 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 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 血汤等。
温经通络法
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畅
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劳 者温之”。
温经通络法
本法使用温性、热性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 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驱 除留注于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 关节滑利、经络通畅。 适用于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 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筋骨损 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者。常 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场、大红丸、大活 络丹、小活络丹等。
熏洗湿敷药
热敷熏洗 早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 记述,古称淋拓、淋涤、淋洗与淋浴。 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 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的一 种方法。冬季可在患肢上加盖棉垫,使热能持 久,每日2次,每次巧~30分钟。
药散
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水稀少,新肉难长的创 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 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具有促进新肉生色促 使创口迅速愈合的作用。 温经散寒类:适用于局部寒湿停聚,气血凝滞 疼痛,损伤后期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 散等,具有温经活血、散风逐寒的作用。 活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 者。常用的有四生散,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筋骨未连接,故宜采用和法,以和营生新、接
骨续筋。常用的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
舒筋活络法。
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损伤中期,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
除,而续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
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
丹.七厘散等。
接骨续筋法
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
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瘀血不去则新血
治损伤与寒湿类:坚骨壮筋膏 适用于风湿者,有狗皮膏、伤湿宝珍膏等; 适用于损伤兼风湿者,有万灵膏、万应膏、损 伤风湿膏; 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有化坚膏 等。 提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溃疡者,有太乙膏、 陀僧膏。一般常在创面另加药粉。
药散
药散又称掺药,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使
用时可直接掺于伤口上或加在敷药上。
药膏
消瘀退肿止痛类: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 肿散等。
舒筋活血类: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
接骨续筋类: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等。 温经通络、袜风除湿类:温经通络膏。
清热解毒类:金黄膏、四黄膏等。
生肌拔毒长肉类: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膏药
中医骨伤科学
外 治 法
外治法
损伤外治法是指对损伤局部进行治
疗的方法。 包括外用药物、手法、夹缚固定、 牵引、手术疗法和练功疗法等。
外用药物
伤科外用药物是指应用于伤患局部的药 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 等著作中就有记载。
外用药物
伤科在临床工作中一向比较重视对外用药物的 应用。 清· 吴师机著《理瀹骄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 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 洗湿敷药与热爽药。
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故宜采
用接骨续筋法。
接骨续筋法
本法主要使用接骨续筋药,佐以活血怯瘀药,
适用于损伤中期筋骨已有连接,但尚未坚实者。
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
丹.接骨紫金丹等。
舒筋活络法
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并加理 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舒筋通络。 适用于骨折、脱位、伤筋的中期而有疲血凝滞, 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 关节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舒筋汤、 蠲痹汤等。
灵活运用:
以上治法,在临证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原则。例 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夹缚固定等外治法 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 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健壮筋骨 为主。若骨折后肿胀不严重者,往往可直接用 接骨续筋之法,稍佐活血化瘀之药。
灵活运用
扭挫伤筋的治疗,初期也以活血化痰为主,中 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使用温经通络,并适 当结合强壮筋骨的方洗开放性损伤,在止血以 后,也应根据证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 多者,开始即须用补气摄血法急固真气,防止 虚脱,血止以后,仍须补而行之。临证时变化 多端,错综复杂,必须灵活变通,审慎辨证, 正确施治,不可拘泥和机械地分期。
补肾又虚区分肾阴.肾阳但肾阴肾田又是相互 为用的。《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 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即既 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 联系。肝为肾之子,《难经》说:“虚则补其母, 故肝虚者应注意补‘肾,滋水生肝。 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左归丸、 右归丸等。
必须治血与理气兼顾。
常用的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 法。
攻下逐瘀法
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 经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素问· 至真要 大论》说:“留者攻之”,《素问· 缪刺论》说: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宜采用攻下逐瘀法。
损伤后期
由于气血耗损,往往出现虚象,故应采用补法。 《素问· 三部九侯论》说:虚则补之,《素问· 至 真要大论》说:损者温之。 常用的有补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若损伤日 久,复感风寒湿邪,宜采用温经通络法。
补气养血法
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
筋骨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外伤筋骨,内伤气血
药膏
凡用馅糖调敷的药膏,逢暑天或气温高时容易 发酵,霉雨季容易发霉,故一般不宜一次调制 太多。寒冬气温低时可酌加开水稀释,以便于 调制拌匀。 若用于有创面的药膏,多数用油类配制,取其 有柔软、滋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