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2.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章节。

2. 课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意义及实施情况。

3. 案例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2. 总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与民族相关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要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教案第一篇:民族区域自治教案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认识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通过展示《美丽西藏》视频1片段,进一步的提出,要能够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还需要国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我国最基本的一项民族政策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课件:中国行政地图)临近我们贵州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哪些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看看这些地方和其他省份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吗?都叫XXX自治区。

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这些地区实行了一项什么制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6页)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实行这项制度呢?实行这项制度又会有怎样的优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理解1、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3、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首要问题。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2.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2)如何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3.学会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际运作,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讲座、课后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地位和作用的短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设计一份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等方面。要求至少设置10个问题,并在课后向同学、家人或社区居民发放,收集至少20份有效问卷。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作。
2.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民族自治权利方面的作用。

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教案

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教案

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教案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教案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

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何保障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本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们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3、目标依据新课标,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遵重客观规律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过度):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教学是一门艺术。

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为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实施情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2)自治机关的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政府;(3)自治权: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1)我国已设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2)各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3.内容学习: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2: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2: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并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重要意义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2.法律意识:结合实例,阐述我国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公共参与: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1.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其优越性。

[重点+难点]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关系。

讲授新课总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议题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情景: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

◆王医生所在的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他经常到内蒙古出差。

◆一个仫佬族自治县的小村寨居住着仫佬、壮、苗、汉等六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十个姓氏,讲着不同语言的七十多户乡亲和睦相处。

◆一场名为“多彩中华”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表演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上演。

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令巴黎观众赞叹不已。

一位观众说,过去我们了解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但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民族、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学生合作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1.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设计(统编版必修3)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设计(统编版必修3)
1.知识层面:学生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等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缺乏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
2.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但还需引导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民族问题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可能存在对民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4.学习方法: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其法治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特点、地位和作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及运作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其在实际运作中的具体体现;分析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课后作业:
(1)布置课后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1)含义(重点)──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是更好的保障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前提:国家的统一。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非平行的关系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范围:是各少数民族,不是各民族;只适用于少数民族,不包括汉族。

少数民族聚居地方。

聚集是指集中居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也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独立,也不是主权,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

(2)内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

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自治地方不是只有少数民族,而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民族乡,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比一般的乡镇有更多的自主权。

《第六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六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观点、内容及意义,掌握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对等的认识,树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其实践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素材,用于教室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有关民族自治地区的相关资料。

3.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教室教学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二)讲授新课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特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域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

通过诠释这三个要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包括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管理权,如制定和实施内地区的政策、规划、计划等。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三)教室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际案例,如某个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取得的成就,或者存在的问题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等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等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原则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施方式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原则,明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2. 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实施方式和运作机制;3.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和意义,认识到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施方式;2.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以及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和运用;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吗?为什么要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理论讲解: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3. 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向学生展示实际案例,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些地区的实施和运作;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5. 总结归纳: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引导,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自测题:组织学生进行自测,检查他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能力和讨论结果等;3. 口头评价:通过教师的口头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讨论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核心内容。

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区别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第三章: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法律法规。

3.2 教学内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法律法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挑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文献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其内容和精神。

第四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作用。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与基本原则。

2.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3. 能够分析和评价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定义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a.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与成果b.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发展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完善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前景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兴趣,可以使用一些真实案例或问题进行引导,如“西藏自治区是如何实现自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其他省份有何不同?”等等。

2. 知识讲解(2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讲解,教师可使用PPT、案例、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展示自己的结论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拓宽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案例和数据进行支持。

4. 个人思考与总结(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自己在本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体会,并针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持续关注和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公共参与:明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4.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习难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课前预习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

(3)中国的不可分割。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关系: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始终坚持、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自我检测1.目前,我国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族地区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这表明在我国()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一项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中华民族日益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③对民族地区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共同复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2021年8月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和内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掌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案例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应用和优越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怎样的景象?我国是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讲授新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通过举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自治地方:介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自治机关: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详细讲解自治权的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篇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掌握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时事政治事件,认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而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话题导入:暑假小明和爸妈一起去了我国西部旅游,回来后,他兴致勃勃的给大家讲起了一路上的见闻。

突然,他提出来一个问题:我到的很多地方,为什么有的叫做自治区、自治州啊?它们和是省市有啥区别?你能帮小明解释清楚吗?二、推进新课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活动一:民族知识知多少:我国的多少少数民族?他们的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满族、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多媒体呈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团结: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共同繁荣: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活动二:说一说多媒体呈现:(1)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占我国人口8%的55个少数民族应选代表360人左右,并保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从实际看,少数民族代表达415名,占总额的13.91%。

(2)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什么原则?(民族平等)(3)为了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2000-2004年,国家实施了在西部地区投资总规模达8500亿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建设等一批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讲解(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即国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特殊权力和自治事权的条件,使其享有自治权利,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原则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互助、保护、融合等。

4. 实施情况教师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自治权的保障等。

5.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 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在教育教学中,深入了解和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团结、民主协商、依法自治等,并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如地方自治权、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增强对居住地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活动,如合唱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促进学生的民族交流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内容。

2.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影响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

4.实践活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民族文化展览、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以学生参与度、掌握程度和表现为主要评价指标。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培养和弘扬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针对本章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政治制度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尚缺乏深入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民族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法治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探讨民族问题时,既能保持独立见解,又能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促进课堂的和谐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2.掌握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以及自治机关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3.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的价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2.思维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但仍有待提高。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政治学理论分析民族问题,对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
3.情感态度: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关注,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可能不强。
2.总结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3.总结内容: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实践成果。
b)我国民族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体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民族权益中制度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意义和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践成果。
2.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及民族政策,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民族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3.学会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民族问题,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实践,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实践成果等方面。
3.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略)
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评析,并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进而导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本节课需要探究的主题。
【板书】课件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主备教师
教学课时
1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明确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力的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必然性,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范围、自治地方和自治权,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不同角度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含义和必然性及优越性,进而明确我们必须坚持这一符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板书】(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板书】1.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板书】2.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板书】3.内容: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五个方面。
注意:这一含义中有三处关键词:1.自治地方、2.自治机关、3.自治权。正确理解这三个关键词。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2.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自治地方的检察院和法院。
3.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进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围绕三大块来进行探究学习,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板书】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6图表,
【师】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不断在实践中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这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怎样的政治制度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7页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自己所接触到的身边的实际,小组合作探究: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制度 ?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板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板书】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第一框已作了铺垫,为学生介绍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好民族关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的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新疆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该并不陌生,所以对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地理课和历史课已掌握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时政资料,这对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搜集准备,课上展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时数
1课时
教 学 步 骤
【情景导入】
活动一:播放歌曲MV“和谐新疆”,探究主题
【师】“和谐给你一个微笑,打起那手鼓,跳起那舞步,再唱一首好新疆……”清晨阳光照耀,广场上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草原上骏马奔腾……这一切都在讲述着《和谐新疆》。这首歌一推出,便受到新疆人民热捧,被赞“曲调清新欢快,歌词让新疆人为之动容”。听过这首歌的人都有一个感触,歌词浅显易懂,唱出了大家心中的那种幸福感、自豪感。作为一个新疆人,大家应该感受比较深刻,那么我们今天如此好的生和我们国家实施的民族政策分不开。大家知道有哪些民族政策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过程与方法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教学方法
用歌曲MV《和谐新疆》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交流学习成果。
4)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