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各类评价指标

合集下载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依据。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从城市环境到社会福利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及其解释:1.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衡量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常见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较低的AQI值表示较好的空气质量。

2.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指数:考察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密度、水电供应可靠性等。

更好的基础设施会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绿化覆盖率指数:衡量城市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高则意味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空间。

4. 教育资源指数:评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包括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

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5. 医疗健康指数:考察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健康水平,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配备和健康数据等。

更好的医疗健康指数意味着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6. 社会安全指数:评估城市的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性,包括犯罪率、社会秩序等。

较低的社会安全指数表示城市更安全,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平和的生活环境。

7. 经济发展指数: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等。

较高的经济发展指数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8. 社会福利指数:评估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包括社保制度完善程度、社会福利资源覆盖范围等。

更好的社会福利指数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体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政府部门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与评价标准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与评价标准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与评价标准随着城市发展的迅猛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高效与可持续性发展,制定一系列规范、规程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的布局、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人口分布、交通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等。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1. 空间规划对于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空间规划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城市用地比例、建筑高度限制、绿地保护区划等,以确保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因此,制定交通规划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规范、道路网密度等。

3. 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规划要求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为此,可以制定相应的标准,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监测等,以确保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城市建设管理与评价标准旨在保证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施工管理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可以制定一系列标准,如施工工期、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以确保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工程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如抗震性能、供水排水质量等,以确保城市建设质量的稳定和高效。

3. 城市服务设施管理城市服务设施的管理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此,可以制定城市服务设施管理的相关标准,如供电、供水、公共交通等,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公共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城市规划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城市规划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环境指标 绿地率
停车位 建设 标准
经济指标
城 市 更 新
开发成本
投 资回报 率
规 划 指 标 体系 社会指标
拆迁补偿标准 原住户回迁率
社 区 公 用 设 施 和 福 利 设 施
水平 评价 境系 统指 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 环 指标体系 标 理率
每万 人拥 有 公厕 水 平
数据 支 持 。
这里本 文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的狭义定义 , 将城市基础 设施 发展水 平评价指标体系划 分为七个子准则 层,即交通系统指
二 、 市规划评价指标的设计 城
标、 水源系统指标 、 能源系 统指标、 信系统指标 、 通 环境系 统指
根据城 市规 划的基本 内容 , 用层次分析法 , 运 以城市 规划 标 、 防灾系 统指标和 比重指标 。针对这七个 子准 则层 又分 别取 评价指标体系为 目标层 , 选取 五个方面作为评价城市规划水平 若干指标 , 来反映各 自的发展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 的准则层 , 即城 市规模评价 指标体系 、 城市基础 设施 发展水平 价 指 标 体 系 见表 3 。 评价指 标体系 、 城市绿地 景观评价指标 体系、 市更新规划评 城
价 指 标 体系 、 市 形 象 评 价指 标 体 系 。 城 表 1 城 市 规 划 评价 指标 体 系 目标 层 准 则 层
表 3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准 则 层 子 准 则层 指 标 层 每 万 人 公 交 车拥 有 辆
百辆车停车位数 建成 区道路网密 度 交通 系统指 人均道路面积 城市基 础 杯 设施 发展
城 市 规 模 口规模 男女人 人
评 价
非农 业人 口 比例

城市新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新区规划是指在既有城市基础上新建起一片城市,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

新区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新区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自然环境评价指标1.生态保护:包括湿地、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2.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指标,评估新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3.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质、水量、水土保持等指标,评估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经济环境评价指标1.经济发展:包括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2.土地利用评价: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率、土地多功能利用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的土地利用效率。

3.能源利用评价:包括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能源的合理利用。

三、社会环境评价指标1.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包括居民收入、居民健康、教育水平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居民生活的改善程度。

2.社会文化评价:包括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

3.社会保障评价:包括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社会保障的支持程度。

四、城市环境评价指标1.交通出行评价:包括交通拥堵、交通网络结构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的交通出行便利性。

2.城市绿地评价:包括公园绿地占比、行道树种植密度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城市绿化的贡献。

3.城市景观评价:包括建筑风格、城市设计、建筑高度等指标,评估新区规划对城市景观的美化作用。

通过以上指标的评价,可以综合评估城市新区规划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可以指导新区规划的调整和改进,保证新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以反映各个指标的重要性。

同时也需要进行前期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提供科学的依据。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为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和要求,所设定的一系列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参考,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1.雨水收集利用率:指城市雨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雨水收集利用的比例。

2.雨水渗透率:指城市地表面积的雨水渗透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反映城市地表径流减少的程度。

3.雨洪容量:指城市地表对雨洪的承接能力,即城市下几乎所有的雨水都不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河道,而是在城市内部湿地、储水池等地下设施中暂时储存。

4.绿地比例:指城市绿地与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绿地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5.车辆通行指数:指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度量指标,反映城市交通流畅程度。

二、城市生态系统指标1.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

2.植被覆盖率:指城市区域植被的面积占整体区域面积的比例,植被覆盖率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

3.空气质量: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硫浓度等。

4.水质状况:指城市内部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的水质状况。

5.噪音污染控制:指城市内部噪音污染的程度,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等。

三、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指标1.热岛效应降低:指城市在设计和建设中采取措施,减少热岛效应的程度。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城市在供水方面采取的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暴雨管理:指城市在应对暴雨天气方面的准备和应对能力,包括雨水排放、防洪等。

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粮食安全:指城市在粮食供应方面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以上仅为海绵城市控规指标体系的一部分,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指标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而制定的重要准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各类评价指标

城市规划各类评价指标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

15.紧凑度 16.市政公用设施 17.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18.居住用地 19.工业用地
空间组织与布局情况 (40%)
城市建设用地调整情况(20%)
20.公共设施用地 21.绿地 22.道路广场用地 23.对外交通用地规划 24.对城市规划了解的满意程度
公众对规划的满意程度 (20%)
公众满意程度(20%) 合计
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的; (三)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田莉等
总体吻合度评价 用地规划与实施的吻合度 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实施评价 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吻合度 不同类型用地的吻合度评价 用地吻合度在不同区域的空间 分布
学术探讨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 价
城市人口政策评价 城市产业政策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的政策实施评价 城市空间政策评价 城市住房政策评价 政策因素 市场因素 体制因素 投资因素 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 建设时序 。。。。。。 结构布局
第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 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
第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 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 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海绵城市是以海绵特性为基础,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减少城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水涝和水源污染,增加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1.雨水利用率:评估城市在降雨过程中收集和利用的雨水的比例,表示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2.水量调控能力:评估城市的降雨径流调控能力,包括蓄滞洪能力和排洪能力,衡量城市防洪能力的强弱。

3.水源净化效率:评估城市在城市内部和城市入海口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程度。

4.水体生态保护指数:评估城市水体的生态状况,包括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

二、建设成果指标1.海绵公园面积比例:评估城市绿地中的海绵公园(含生态湿地、雨水花园等)所占的比例。

2.防洪用地比例:评估城市用于防洪的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衡量城市对防洪的重视程度。

3.雨水渗透面积比例:评估城市地表的可渗透面积所占的比例,衡量城市地表渗透能力的增强程度。

4.基础设施适应性: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和韧性,包括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等,能否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挑战。

三、社会经济效益指标1.经济增长率: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等方面。

2.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包括减少水源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

3.居民获得感:评估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包括生活品质提升、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

4.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四、政府管理指标1.政策法规健全程度: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情况。

2.投资使用效益: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使用效益,包括预算的合理调配和使用效果评估等方面。

3.建设监督与评估: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情况,包括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和评估。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全面评估城市规划的实施成效,统计指标成为评价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对城市规划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解释。

1.人口指标:人口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过统计人口指标可以了解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构成情况。

常见的人口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劳动力人口比例等。

2.土地利用指标: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资源,土地利用的合理安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指标可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效益。

常见的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建设用地面积、绿地覆盖率、耕地保有量等。

3.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是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城市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企业数量和就业人口等。

4.城市交通指标:交通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指标反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效益。

常见的城市交通指标包括交通设施覆盖率、道路通行速度、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交通流量等。

5.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噪音污染状况、绿化覆盖率和生态保护区覆盖率等。

6.社会服务指标:城市规划旨在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社会服务指标反映了城市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社会服务指标包括教育资源覆盖率、医疗服务覆盖率、文化设施覆盖率和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等。

7.公共安全指标:公共安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共安全指标反映了城市的治安状况和应急管理水平。

常见的公共安全指标包括犯罪率、消防设施覆盖率、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8.城市住房指标: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城市住房指标可以反映城市住房供需状况和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

常见的城市住房指标包括住房供应量、住房价格指数、住房拥有率和住房保有量等。

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估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城市的问题和挑战,并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

一个完善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个全面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等维度。

在经济维度中,主要考察城市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就业率、创新能力等。

社会维度关注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和医疗资源、文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平等等。

环境维度考察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水和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治理维度关注城市的政府效率、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公共服务等。

在经济维度中,可以引入一些指标,如城市GDP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

通过衡量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水平,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创新和创业的指标,如专利申请数量、高科技产业占比等,以评估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

社会维度可以考察一些指标,如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

教育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投入比例和教育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和资源配置情况。

医疗资源指标可以包括医院床位数、医生人数等,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

文化指标可以包括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数量等,反映了城市的文化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环境维度可以考察一些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等。

空气质量指标可以包括PM2.5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反映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情况。

垃圾处理指标包括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效率等指标,反映了城市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水平。

治理维度可以考察一些指标,如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等。

政府效率指标可以反映政府行政效率和政策制定执行效果,包括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效率等。

公共服务指标可以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反映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普及程度。

住建部门评价指标

住建部门评价指标

住建部门评价指标一、前言住建部门评价指标是为了衡量住建部门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质量而设计的。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住建部门履行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住建部门的成绩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标准,也关系到民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发展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指标分类住建部门的评价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来进行设计。

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指标设计,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衡量住建部门的成绩。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指标分类:1. 思路分类住建部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绩效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类。

绩效评价侧重于住建部门的运营和管理效率,包括对于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结果评价则关注住建部门在城市化建设中的实际贡献和成效,包括对于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2. 分类指标住建部门评价指标可按照服务类型和职能进行分类。

服务类型指标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市政设施等,从具体的社区和建筑项目出发,细化每一项指标的衡量标准。

职能指标根据住建部门的职能不同来设计,包括房地产管理、市场调控、城市规划和建设、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3. 环节分类住建部门评价指标也可以从城市建设不同环节来进行分类,包括:城市规划环节,关注住建部门在城市规划中的角色和贡献。

项目申报环节,关注住建部门在项目申报、认定和审批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和监管环节,关注住建部门在项目实施、监管和管理方面的表现。

三、指标设计原则住建部门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是量化、可比、真实、科学和实用。

量化:指标设计一定要考虑定量的衡量标准,能够更加客观、清晰地表明住建部门的成绩。

可比:指标的设计应尽量避免过分依赖特定的城市和行业背景,而应该考虑到全国和国际范围内的比较。

真实:指标设计应该反映住建部门真实的表现,而非门面和虚假的数据。

科学:指标设计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选择适当的指标,尽量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实用:指标设计要贴近实际运行,能够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实用的参考。

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和增长率:反映城市群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反映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优势。

3.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城市群对人口就业能力的吸纳和利用程度。

4.创新能力:反映城市群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水平。

5.外贸进出口总额:反映城市群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道路和交通网络:反映城市群的交通便利程度。

2.水、电、气供应能力:反映城市群基础设施的供应水平。

3.信息技术设施:反映城市群的信息化程度。

4.教育和医疗设施:反映城市群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程度。

5.环境保护设施:反映城市群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三、社会发展指标1.教育水平:反映城市群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

2.卫生水平:反映城市群的卫生健康水平。

3.社会保障标准:反映城市群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标准。

4.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反映城市群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

5.公共安全水平:反映城市群治安和社会安全状况。

四、环境资源指标1.水资源状况:反映城市群的水资源供给和保护情况。

2.大气环境状况:反映城市群的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污染情况。

3.土地利用和资源利用程度:反映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资源利用的效益。

4.生态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5.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反映城市群能源消耗水平和排放的污染物情况。

五、城市管理指标1.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反映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合理性。

2.政府治理能力:反映城市群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3.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水平:反映城市群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程度。

4.城市安全和风险防控:反映城市群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5.城市品质和市民满意度:反映城市群居民对城市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以上是一个对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通过综合评价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城市群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社会评价评分细则

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社会评价评分细则

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社会评价评分细则综合考核细则是对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进行解释和细化的具体评分方法。

下面是一份可能的城市管理综合评价评分细则的示例:1. 环境保护(权重:20%):- 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评分,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指标。

- 水质监测:根据城市水质监测数据评分,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指标。

- 垃圾处理:根据城市垃圾处理情况评分,包括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等指标。

2. 交通管理(权重:15%):- 交通拥堵指数: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评分,包括道路流量、交通信号灯等指标。

- 公共交通系统:根据公共交通系统覆盖范围和质量评分,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等指标。

- 道路安全:根据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评分,包括交通事故率、交通违法行为等指标。

3. 教育和医疗(权重:15%):- 教育资源:根据城市教育资源评分,包括学校数量、学校质量等指标。

- 医疗资源:根据城市医疗资源评分,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设施等指标。

- 教育和医疗服务人口比例:根据城市教育和医疗服务人口比例评分,包括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医疗服务水平等指标。

4. 公共安全(权重:10%):- 犯罪率:根据城市犯罪率评分,包括刑事犯罪、治安事件等指标。

- 消防安全:根据城市消防安全评分,包括消防设施、消防演练等指标。

-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根据城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分,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等指标。

5. 城市规划和建设(权重:20%):-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评分,包括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指标。

- 城市建设:根据城市建设情况评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物外观等指标。

- 人居环境:根据城市人居环境评分,包括居民居住条件、公共空间等指标。

6. 经济发展(权重:20%):- 经济增长率:根据城市经济增长率评分,包括GDP增长、就业增长等指标。

- 产业结构:根据城市产业结构评分,包括产业多元化、创新能力等指标。

城市规划问答题

城市规划问答题

城市规划问答题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建设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下面是对城市规划常见问题的详细回答:1. 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建设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2.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城市规划的步骤有哪些?城市规划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调研和分析: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制定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指标,如人口增长率、绿地覆盖率、交通出行方式等。

- 规划方案设计:根据规划目标,设计不同的规划方案,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 编制规划文件:将最佳方案编制成规划文件,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区域。

- 实施和监测:根据规划文件,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同时进行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

4. 城市规划的原则有哪些?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 可持续发展:规划要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不牺牲未来的发展权益。

- 人本导向:规划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综合协调: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如交通、环境、经济等,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 公平公正:规划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平等权益,不偏袒任何特定利益群体。

- 灵活适应: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实现和监测。

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城市健康服务指标1.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评估城市覆盖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程度,包括居民体检率、健康档案建立率等。

2.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床位数、医生和护士人数等,以及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

3.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控制水平,包括医疗事故率、住院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4.健康教育宣传指数:评估城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包括健康教育活动覆盖率、公共健康宣传介质覆盖率等指标。

5.健康保障水平:评估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障、医保覆盖率、特殊人群健康保障等指标。

二、环境健康指标1.空气质量:评估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指标。

2.水质和水环境:评估城市供水水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饮用水安全、水源地保护等指标。

3.噪音环境:评估城市噪音污染的情况,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等指标。

4.废物处理和垃圾分类:评估城市废物处理设施和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包括废物处理厂数量、垃圾分类覆盖率等指标。

5.生活环境质量:评估城市的居住环境、公共场所环境、社区环境等指标。

三、健康生活方式指标1.健康饮食指数:评估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包括膳食结构合理性、膳食多样性等指标。

2.运动健康指数:评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包括运动频率、运动时长等指标。

3.吸烟控制:评估城市吸烟控制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无烟公共场所比例、吸烟宣传覆盖率等指标。

4.饮酒控制:评估城市饮酒控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酒驾比例、酒精依赖治疗情况等指标。

四、健康社区建设指标1.社区健康服务覆盖率:评估社区健康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健康管理覆盖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等指标。

2.社区公共设施:评估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情况,包括社区医疗机构数量、健身场所数量等指标。

3.社区健康促进:评估社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的情况,包括健康讲座、健康体检等指标。

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取得更为可持续、高效、人性化的成果。

一、城市规划指标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和福利等。

城市规划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 城市化率和用地利用率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用地利用率是指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程度。

这两个指标可以评价城市规划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2. 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占比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品质的重要元素。

绿地和公共空间占比高的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

3. 城市密度和交通状况合理的城市密度可以促进城市的高效运转,减少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状况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

通过评估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保生态环保对城市品质的影响很大,城市生态指标可以评价城市的环保水平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空气、水、土壤质量空气、水、土壤质量是城市生态环保的重点,建立合理的监测和评估制度有助于确保城市环境的优良。

2. 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处理是城市生态环保的另外两个方面,通过评估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的效率以及可持续性,可以有效推动城市生态环保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配套城市品质的提升需要适宜的社会服务配套设施和完备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的存在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大幅提升。

社会服务配套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教育、卫生服务设施教育和卫生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服务配套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公立学校、医院的设施多少、服务质量的评估,可以确保城市的教育、卫生服务质量。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城市品质的另外一个评价指标,通过评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等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功能集中在城市地区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提供一个评估城市化进程的工具,对城市的发展规划、政府决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一、经济指标1.人均GDP: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

2.城市GDP增长率:城市GDP增长率能够反映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发展潜力。

3.产业结构:分析城市产业结构可以了解该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点,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主导产业的类型。

4.财政收入:城市的财政收入能够反映城市的财政健康状况和财政支持能力。

二、人口指标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评价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

2.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可以反映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和人口迁移的情况。

3.人口流动指数:人口流动指数可以评价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反映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可以分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特征,了解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特点。

三、就业指标1.就业率:就业率能够反映城市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评价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

2.城市劳动力参与率:城市劳动力参与率能够反映城市人口中从事劳动的比例,评价城市的劳动市场活跃度。

3.就业行业结构:分析城市就业行业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

四、生活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了解城市居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2.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反映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

3.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可以反映城市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

五、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反映了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空气质量健康程度。

2.水质指数:水质指数可以评价城市供水情况和水环境的质量。

3.噪音污染指数:噪音污染指数能够反映城市的噪音污染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城市形象评价

城市规划:城市形象评价

城市形象的好与不好,主要由城市的关系者来评说。

对城市形象进⾏评价,⾸先要对公众层次进⾏筛选。

通常要选择那些与本城市关系密切的公众,如投资者、专家、学者、居民等。

⼀、评价指标 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衡量社会公众对城市看法的两项重要指标,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主要内容。

城市基本形象包括:认识、好感和信赖。

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形象的树⽴寻找途径,这两项指标的⼤⼩把城市分为四个类型: (1)低知名度和低美誉度城市。

(2)⾼知名度和低美誉度城市。

(3)低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

(4)⾼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

⼆、评价⽅法 对城市形象的好坏进⾏测定,⼀般分⼆⼤阶段: ⼀是导⼊城市形象前,在城市形象调查时,选定⼀批城市关系者为调查对象,测算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测算⽅法是: 知名度=(对城市认知的⼈数÷被调查的总⼈数)×100%美誉度=(对城市有好感的⼈数÷对城市认知的⼈数)×100%知名度、美誉度都达到80%以上,表明城市形象好;达不到60%,表明城市形象很差。

⼆是导⼊城市识别系统后,经过⼀段时间的推⼴(如⼀年左右),再选定⼀批城市关系者为调查对象,测算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低。

城市形象导⼊⼯作⽇程安排 城市形象导⼊⼯作主要有以下⼏个阶段: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作主要是城市形象导⼊的建议,责任机构(城市形象⼯程委员会)的组建,导⼊计划⽇程安排,费⽤预算。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的主要⼯作是调查计划的编写,调查实施,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

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主要⼯作是城市形象概念的确定,城市理念设计,城市⾏为识别设计,城市视觉识别设计,城市标识的注册登记等。

4、推⼴阶段 对内、对外进⾏城市形象推⼴。

基于城市规划的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市规划的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市规划的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功能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规划方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和规划者选择最合适的方案,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得以实现。

本文将探讨基于城市规划的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如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社会经济等。

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规划。

因此,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规划者从多个角度评估规划方案的优劣,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目标指标规划方案的目标是指规划者希望通过规划实施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目标指标是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它可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2. 功能指标功能指标是指规划方案在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方面的表现。

例如,交通规划方案可以评估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交通拥堵情况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等。

3. 空间指标空间指标是指规划方案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的表现。

例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可以评估城市的用地结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等;居住区规划方案可以评估住宅区的规模、密度、绿化率等。

4. 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指规划方案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

例如,环境规划方案可以评估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指规划方案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表现。

例如,社会规划方案可以评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情况,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1. 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进行规划方案评价时,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城市的基础数据、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1)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 (1)1.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 (1)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

3 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 (3)2、若干案例的指标体系分析 (9)2.1 中新生态城 (9)2.2 曹妃甸生态城 (11)2。

3 厦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8)2.4 贵阳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9)3、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20)3.1 指标选取原则 (20)3。

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1)4、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框架 (21)4。

1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21)4.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2)4。

3 规划指标体系 (26)4.4 按规划层次的指标体系 (27)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28)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解决城乡规划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量化操作问题,及控制、引导低碳理念在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运用与落实。

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1.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有关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上,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指标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加权平均为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排放,所以也可以用环境、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

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一种是详细而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

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S = ΣW i X i (2)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

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

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

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对每个因子的评价计算,都可以是GIS中的一种分析,如距离衰减、重分类、栅格运算等,这也是为什么使用GIS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理由。

分析完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描述,情况分两种,一种是针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适宜性分析,结果得分较高的地方即为适宜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地区。

另一种是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这种情况即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分值进行排序分类,得到限建区、协调区、适宜建设区等,也可以分为建筑用地、生态保护区等,这种情况的分析结果应用性较强。

下面看几个实例(只列出指标方法和结果分析):实例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

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

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

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

(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

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

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

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

i1.97~4.7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

其中3.95<S 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 i≤3.95为适宜用地;3.15<S 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69<S i≤3.15为不宜用地;1.97≤S i≤2.69为不可用地。

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

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 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

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

实例二:4. 4 土地生态适宜划分等级的确定依据单因子分级标准和赋予的权重及加权公式S i = ΣPki W k , i ,对生态因子进行单项处理,即单因子评价;最后对单因子分析结果加权、叠加,得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 在114~418 之间变化,以此制作各适宜类评价单元加权综合指数和出现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各适宜类直方图中加权指数和在空间上的聚散和分布规律,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划分类别适应区区范围,给出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图,这里将沈阳市土地综合生态适宜类别适应区划分为四类,每类综合指数Si 的数值范围为:3.6 < Si ≤4.8 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3.1 < Si ≤3.6 Ⅱ类适宜区:适宜林业、牧草地建设2.1 < Si ≤3.1 Ⅲ类适宜区:适宜农田用地1.4 < Si ≤2.1 Ⅳ类适宜区: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各类适应区含义为:Ⅰ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 5 %的区域,地基承载力大,低产田、景观差、无自然植被区域,适宜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

Ⅱ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小于20 %的区域,低中产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从生态学及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适宜发展林地、牧草地建设。

而在一定限度内也可适当占用建设用地。

Ⅲ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小于10 %,且土壤质地良好、土壤养分充足、水利灌溉便利的区域适宜发展农田,同时,溪流水域影响区且植被良好区域,也适宜大中水域保护区。

Ⅳ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大于20 %坡地,有山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而且从生态学及保护物种(动物和植物种类) 的观点看只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

土地最佳生态适宜利用类型为保持市域土地生态环境平衡,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建立土地最佳生态适宜性(利用) 模式,给出综合评价模型,从生态学评价角度来分析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最佳生态适宜性利用模式,可以得知: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6188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域东南部平原地区,既沈阳市核心五区及其周围东、西、南、北副城和组团。

Ⅱ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27186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北部康平、法库县镇以西地区,以及新民县、辽中县辽河以西地区;北部康平、法库低丘坡耕地区,西部柳绕地区及东部坡地,这些坡地分布在波状岗台低和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上,多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的棕壤性土,作为防风阻沙的屏障,适宜林地和恢复牧草地建设。

Ⅲ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59143 % ,其中包括耕地为54103 %,园地为1131 % ,水域为10195 %。

适宜耕地集中在市域中部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浦河流域、浑河流域和辽河以东区域以及处于山前平原地貌的法库县南部地区,而集中在市域中原南部苏家屯、于洪区、辽中郊区,该区域地势平坦、灌溉设施较好、水源充足、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耕型壤质草甸土为主,土壤肥沃养分高,农业生产率也高,更适宜耕地。

另外,沈阳市域大、中河湖水域(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北沙河、卧龙湖、仙子湖) 、水库、湿地等也计入Ⅲ类适应区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