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教学课件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规律和特点的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成就和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成就和经验教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教训。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讲解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设计人:李岚课程标准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2、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如何?2、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3、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此后,党中央发动了哪些错误的运动?4、根据课本28页插图《浮夸风》和相关课文思考: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5、国家什么时候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结果怎样?二、互动提高: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
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年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总路线时间:__________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初中历史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1)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月革命的意义是什么?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将军建立了反革命军队,掀起了叛乱。
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苏俄又经历了什么困难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实施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2.过程与方法: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和曲折性并联系对比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具体教学内容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征、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重点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四、教学难点: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五、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讲述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上节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忆俄国十月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1.十月革命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开始实施什么政策?(领导人、时间、内容、作用)3.苏联的成立(时间、成员)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人、时间、措施、重点、作用)5.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时间、内容、意义)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弊端)给学生15分钟时间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并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和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内容第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经济建设任务的提出出示:《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老师提问: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成果很容易回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又进入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苏维埃俄国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教师: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节课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基础知识并思考问题: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联的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的加盟共和国个数:_______思考:1、苏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1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和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社会主义建设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如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基础设施建设等,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让学员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资本论》:使学员掌握剩余价值理论,懂得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学员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5. 《国家与革命》: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观影教学法:观看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能力。
3. 课程报告:让学生就某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周:《共产党宣言》2. 第3-4周:《资本论》3. 第5-6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4. 第7-8周:《德意志意识形态》5. 第9-10周:《国家与革命》6. 课后作业、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六、教学资源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文。
2. 相关解读书籍和学术论文。
3. 纪录片、电影等视觉材料。
4. 网络资源:马克思主义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鲁教版历史八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鲁教版历史八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型:新授课讲授时间:执笔人:讲授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2、,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自学要求(用10分钟时间预习第二课课文将《世纪金榜》第94页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困惑摘要:(说明: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整理成调理的语句,记录在导学案这个位置上;或者指明课本具体的那个地方遇到了怎么样的问题,在此做个索引)预习检测:(利用5分钟完成《世纪金榜》第94页俄国十月革命内容的检测)二、展示交流: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三、巩固练习:(学生用3分钟时间识记巩固)四、课堂检测: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十月革命后 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新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型:新授课讲授时间:执笔人:讲授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2、,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自学要求(用10分钟时间预习第二课课文将《世纪金榜》第94页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困惑摘要:(说明: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整理成调理的语句,记录在导学案这个位置上;或者指明课本具体的那个地方遇到了怎么样的问题,在此做个索引)预习检测:(利用5分钟完成《世纪金榜》第94页俄国十月革命内容的检测)二、展示交流: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三、巩固练习:(学生用3分钟时间识记巩固)四、课堂检测: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十月革命后 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课前言提纲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弗罗姆:“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
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
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
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1、个人体会2、专业要求3、国家命运1)有助于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
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我们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理论修养党性锻炼4、人类未来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读书:背景还原,原汁原味2、反思:寻求真谛,把握本质3、联系实际:先学习后联系,化作世界观,化作方法,化作能力个人、国家实际、全人类建议:关于原著学习的几点建议:1、学习原著要有两方面的本领,即钻进去,走出来。
具体方法因人而宜,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学者要注意处理好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关系。
2、要做一个够格的读者。
(1)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三史(世界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文学史;有关自然科学知识。
(2)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与经典作家思想相通;信仰问题;态度上,有理论感;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3、要有刻苦读书的精神。
【考研政治】马原第七、八章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总结
马原第七、八章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总结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3.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各国工人政党于1864年建立了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国际”。
在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展开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4.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览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剩余价值理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剩余价值的概念、源泉及规律;2. 案例分析: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2 教学内容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写道:“结果,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 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 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第491页)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治的领导。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应当首先去解决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恢复国民经济,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立刻提高农民的生 产力;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 级专政;所谓从农民开始,就是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开始,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进行自由贸易。
第八章
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同德国签订了和约并退
出帝国主义战争,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经 济过渡。当时存在着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 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其 中占优势的是小商品经济。列宁在1918年春写的《苏维埃 政权的当前任务》总结俄国半年来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许多 重要思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对大资本实行剥夺以后, 必须把组织任务、经济任务提到首位,要及时地把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 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大工业的物质基 础;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是发展 生产力的关键;根据小生产占优势的特殊国情,明确提出 了利用某些中间环节,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集中的、 有统计监督的社会化大生产,利用合作社、采取慎重态度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具体设想。
针对当时仍然存在的在战时共产主义问题上的某种思想僵 化的表现,列宁说明为什么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实行这个政策对 党来说就是愚蠢和自杀。他主张用一切办法来发展工农业间的 流转,即使是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甚至没有把这种资本主 义直接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也比只是关怀共产主义纯洁性而在 实践上却不能推动流转的人对社次大的斗争:
1、1908年关于是否参加最反动的“议会”和合法工人 组织的问题。列宁认为,要根据革命发展形势来决定。革命 高潮时,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那 时,“善于拒绝议会斗争形式,有时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 的”。如 1905年8月抵制沙皇政府的谘议性“议会”,是正 确的。但如果革命处于暂时低潮,还盲目地搬用这种经验, 那就是错误的。这时,应利用合法阵地,揭露敌人,宣传教 育群众,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党和群 众的联系,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1908年“左派”布尔什维克即召回派抵制参加国家杜马选举 就是明显的错误。列宁总结这一时期斗争经验时说,如果布 尔什维克当时不是坚持把合法斗争同不合法斗争形式结合起 来,不是坚持参加最反动的议会以及某些合法组织,“那末 他们就决不能在1908—1914年间,保住(更不用说巩固、发 展和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核心。”
那里有右倾,那里就会出现“左”倾。在反对第二国际 机会主义同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美国 等国相继出现了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左派”。他们在反右时, 不客观地分析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把自己的急躁当作 理论上的论据,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拒绝同任 何政党进行妥协,拒绝参加一切合法斗争,幻想跳过一切 “中间站”,去夺取政权,进入共产主义。这种倾向当时还 “是一种刚刚产生的还很年轻的思潮”,所以称之为“幼稚 病”。
3、“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内容上和实施的时间上都超出了支 援战争所必需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 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国有化超过了应有的范围 和限度,造成生产管理混乱。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地方周转 的堵塞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这证明在一个小农国家里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是错误的。1921年初苏维 埃政权遭受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制度,允许 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 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 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由多种经 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第八章 不作任何妥协吗?
本章批判西欧“左派”共产党人反对任何妥协的错误观点, 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善于实行必要的妥协。
第1—7段:批判了德国“左派”否定“中间站”和不作任 何妥协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要 同叛徒的妥协作无情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495页)
列宁详细评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形式:
第一,租让制,这是最简单的即同外国资本家订立书面合 同的形式,它的基础是大工业;租让制政策获得成功,就会使 苏维埃国家获得为数不多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 的大企业。
第二,合作制,指作为一种商业形式的小商品生产者合作 社,它的基础是小生产;合作制政策获得成功,就会使苏维埃 国家把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比较容易在相当期间内、 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
六、培养千百万 共产主义社会的 建设者
1、必须善于吸取人类 的全部知识
这是掌握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所必须的现代知识 的需要;是建设无产阶级 文化的需要;也是正确领 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需要。
2、必须实行理论与实 践相联系的原则
3、必须培养共产主义 的道德
七、斯大林对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粮食税》简介
列宁《论粮食税》是一篇从理论上说明新经济政策的 重要著作,阐述了与粮食税的执行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该文第一部分,关于俄国现时经济,摘引了1918 年5月写的《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 的很长一段文字,说明1918年春和1921年春的经 济政策原则之间的直接继承关系。
列宁在本文中第一次使用“战时共产主义”这一术语来 概括国内战争时期被迫采取的一整套措施。他充分肯定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劳,同时指出:“但同样必须知道这 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 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 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同上第492页)。
但不是任何妥协都是正确的,要严格区分两种性质不同 的妥协:一是革命的妥协,一是叛徒的妥协。区分的标准就 是看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的 最终目标。无产阶级政党赞成革命的妥协,反对叛徒的妥协。 列宁列举了机会主义者在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以后的叛卖性 妥协的种种主要表现,指出必须对这种投降主义的妥协作无 情的斗争。
第8—13段:批判德国“左派”拒绝同其他政党实行机动、 通融和妥协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取利用敌 人之间的矛盾,争取各种可能的同盟者的正确策略。
“左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却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恩格斯早在1874年反驳布朗基主义者时就批判过 这种错误。布朗基主义认为革命可以不经过挫折,不经过各 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就能径直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 恩格斯嘲笑说:“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论据,这是何 等天真幼稚!”共产主义代表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必须经过 各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2、1918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关于可否容许某种“妥协” 的问题
十月革命刚胜利时,俄国还处在同德、奥交战的状态,为 了争取“喘息时机”,保卫和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敌强 我弱情况下,不得已而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当时托洛茨 基和自称“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拉狄克等人,反对和破坏签订 和约,反对实行必要的妥协,实际上是借帝国主义来扼杀苏维 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同他们进行了坚决斗争,于1918年3月3日 在布列斯特同德国订立了和约。这是革命的妥协,使年轻的苏 维埃赢得了时间去调整全国经济,保持和加强对农民的领导, 并积蓄力量,建立红军,保证了1918—1920年取得粉碎外国武 装干涉的胜利。
2、很多东西应当向资本家学习
3、不拒绝同各种可能的同盟者妥协
四、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 命的经验
1、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副产品”
2、百折不挠地努力纠 正前进中的错误
五、高度重视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各国历史发展道 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经济落后国家与 社会主义道路
3、东方国家的社会 主义道路带有更多的特 殊性
列宁认为,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他 根据经济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要利用小生产和社 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直接过渡。在 这个意义上,他把粮食税看作最终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在城乡获得胜利的一种过渡措施。“全部问题,无论是理论上 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样把不 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 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靠什么条件来做成这件事, 怎样保证在不久的将来把国家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首先指出, 1918年的论断在估计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社会主义改 造的期限方面有许多错误,实际期限比当时估计的要长, 不过,俄国仍然有着1918年那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只 是农村情况在那以后有了更大的变化。此外,国民经济遭 到国内战争更加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下降,这就使期限更 长了。
第463——464页
列宁引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明革命的道路不 是笔直的,而是艰难曲折的。忽视或忘记这个真理,就要 吃大亏。希望“左派”和各国共产党人不要像俄国人那样 付出昂贵的代价才领会这条真理。列宁详细地总结了俄国 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同其他政党妥协实行又团结又斗 争的策略经验,指出德国“左派”对党中央打算同“独立 党人”订立同盟的想法进行攻击是极不严肃的,是错误的。 希望他们区别对待“独立党人”的左翼和右翼,对左翼要 寻找一种妥协的适当形式,坚持团结;对右翼要在思想上 和政治上坚持斗争。
1、社会主义条件下 经济规律的性质
2、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商品生产
3、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