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梁实秋的故事
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北京人。
我国著名学者、教授、文学家、翻译家。
他长于文艺评论,有不少理论性文章,在书评领域有重要建树。
大师梁实秋经典小故事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
求贤若渴的杨振声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
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
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
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粱写下“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的感慨。
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山东大学中又一颗明星。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山东大学。
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
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山东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
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
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1
Thank You!
梁实秋
梁实秋
个人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作品 翻译特点 翻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 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 《英国文学史》、《莎士 比亚全集》。
作品赏析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 发展的模型。 发展的模型。 梁实秋的译文为: 梁实秋的译文为: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因为做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朱生豪将两个nature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朱生豪将两个 都翻译成了 ), 人性),并在第二个nature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hold, ),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to (人性),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to 。)在注释里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 hold,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理解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梁实秋 理解为( 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 理解为 写实主义) 还将\"modesty of nature\"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中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 ),其中的 还将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而这些都是与梁实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梁实秋散文名篇
梁实秋散文名篇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有人说女人喜欢说谎;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非常容易致富。
这问题在什么称为说谎。
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
有具体的例证。
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
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
其实,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她只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全都不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的也要购储起来。
一个女人若是由于炭贵而不升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升炭盆最不卫生,到春天容易喉咙痛!”屋顶渗漏,塌下盆大的灰泥,在未修补之前,女人便会向人这样解释:“我预备在这地方安装电灯。
”自己上街买菜的女人,常常只承认散步和呼吸新鲜空气是她上市的唯一理由。
艳羡汽车的女人常常表示她最厌恶汽油的臭味。
坐在中排看戏的女人常常说前排的头等座位最不舒适。
一个女人馈赠别人,必说:“实在买不到什么好的……,”其实这东西根本不是她买的,是别人送给她的。
一个女人表示愿意陪你去上街走走,其实是她顺便要买东西。
总之,女人总欢喜拐弯抹角的,放一个小小的烟幕,无伤大雅,颇占体面。
这也是艺术,王尔德不是说过“艺术即是说谎”么?这些例证还只是一些并无版权的谎话而已。
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读二读三读,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导语: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希望大家喜欢!1.《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中国著名的散文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梁实秋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梁实秋的情书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后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后来他的妻子程季淑因病去世了。
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后来他为亡妻写了一本书,台湾的一家出版公司看了书稿之后决定出版,并邀请梁实秋到台湾来小住,也就是这次的台湾之旅,让梁实秋老人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那时候梁实秋已经71岁了。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厂―、、才.Tv 、.-、、才豕、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 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生平年表】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 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 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 年起20多年共出4 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 册,诗3 册。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译作片段赏析
The setting sun, and music at the close; As the last taste of sweets, is sweetest last; Writ in remembrance more than things long past.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译文 风格, 崇尚“ 文贵在简约”, 认为文章的效果并非通过 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不主张人的 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艺术特征。
翻译原则
梁实秋追求的是“忠实”。梁实秋在《翻译的信念 》提出了10条信念, 其中两个方面是, 梁主张翻译与研 究结合, 译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存真”的态度 翻译, 体现“文化传真”的精神。(严晓江,2008: 6174)。在翻译实践上, “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之事是忠 于原文, 虽不能逐字翻译, 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 决不 删略原文, 同时还尽可能保留莎氏的标点。”(梁实秋, 1989: 84 )梁实秋的忠实既指忠实原文的内容, 也指忠 实原文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兼得时, 更加注重 形式。
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 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 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代”。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
3.译文作品赏析
Hang on her temples like a gold fleece; Which makes her seat of Belmont colchos's serald, And many Jasons come in quest of her. 《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景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_赵军峰
青岛 四年 ,对梁实 秋先生 的译莎 工程来 说是相 当关键的四年。在这四年期间 ,即 1930年至 1934年 之间 ,梁先生 和夫人程 季淑及 子女一 起住在 青岛鱼 山路 7号 ,除每周 教 12小时课 之外 ,就抓着 功夫译 书。 根据 梁先生 的回忆 ,莎士 比亚的 翻译要 追溯到 1930年胡适 之先 生就任 中华 教育 文化基 金董 事会 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当时胡先生拟请梁实秋、 徐志摩、叶公超、闻一多以及陈 通伯 (即陈 西氵莹 )五人 组织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 ,闻一多为主任。并主张由 闻一 多与徐志摩 试译韵 文体 ,梁实秋 和陈通 伯试译 散文体。事实上梁先生后来的译本确以散文为主。原 计划五年完成 ,但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 徐志摩不幸于 1932年 11月堕机 身亡 ,叶闻二人又 长期不在 青岛 , 结果 只剩下梁 先生一个人 “孤 独地开 始这漫 长艰巨 的工作”。
荆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 3期 (社会科学版 )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
赵军峰 胡爱舫
在中国大陆 ,梁实 秋这个 名字通 常使人 回想起 本世 纪 30年代那 场关于 文学和革 命的论 战。 近年 来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 ,梁 实秋先生的作 品被 陆续介绍到 大陆 ,人们对 他的看 法由成 见渐渐 转为兴趣进而发展到钦佩。的确 ,在梁先生一生的文 学 生涯 中 ,他用 生命 和爱 心垒 起的 是三 座 “前 无古 人”的文 化丰碑 其一 ,翻译方 面 ,译成 400多万 字的 莎士比亚 全部剧 作以及 三卷诗 歌 ;著 成 100万 字的三大卷《英国文学史》 ,选译 120万字的《英国文 学选》 ;译出 124册 《世界名 人传》 ,译出 中短篇 小说 10多部 以及 许多穿 插于 散文中 的诗 歌和 段落。 其 二 ,辞书方 面 ,编 成 30多种英 汉字典 和数十 种英语 教材。 其三 ,散文方面 ,著有《雅舍小品》 (四集 )、《雅 舍谈吃》、《雅舍杂文》、《秋室杂文》、《西雅图杂 记》等 等。本文拟就梁先生的翻译 生涯作一回顾 ,并以此来 探究梁先生对于翻译的贡献。
翻译家梁实秋
翻译家梁实秋翻译家梁实秋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翻译名家简介-梁秋实
14.《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15.《雅舍译丛》(诗文集)198 5,皇冠 16.《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 集、诗3集)1986,远东
http://
14.《谈闻一多》(散文)1967 15.《秋室杂忆》(散文)1969 16.《略谈中西文化》1970 17.《实秋杂文》1970
22.《看云集》(散文)1974 23.《槐园梦忆》(散文)1974
24.《梁实秋自选集》 1975
25.《梁实秋论文学》 1978 26.《梁实秋札记》1978 27.《白猫王子及其他》1980 28.《雅舍小品》(3、4集)198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 图》英国奥威尔著, 1956,台.正中
10.《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
44,黄河书局 11.《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 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12.《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 商务
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去台后历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译有 《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 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 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 《平 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 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 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梁实秋 中英简介
梁实秋1903年梁实秋出世在北京。
他的父亲梁咸熙,是一个清朝末年的秀才。
在1915到1923期间他曾就读于北京的清华学校。
之后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再往后他踏上了他的研究生学习在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
在哈佛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学批评,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Liang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03. Hisfather, Liang Xianxi, was a Xiucai in the Qing Dynasty.He was educated at Tsinghua College in Beijing from 1915 to 1923. He went on to study at Colorado College and later pursued his graduate studies at Harvard and Columbia Universities. At Harvard, he studied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 Irving Babbitt, whose New Humanism helpedshape his conservative literarytenets.1926年他返回中国后,他作为一个在几所大学教书的大学英语教授开始了漫长的职业生涯,其中包括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和济南大学。
他还担任过一系列文学副刊和期刊的编辑,包括著名的新月月刊(1928–1933)。
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显示了白璧德对他的强烈的影响和证明他的人类的生活和自然是适合文学的唯一主题的信念。
最著名的是其中的浪漫和经典,文学与革命,文学的严肃性与文学的永恒。
在这些论著中,他坚持文学的超越阶级和强烈反对使用宣传目的的文学的东西的内在价值。
这些声明和他在中国的雅克卢梭等浪漫主义者的过度影响引发了他和鲁迅之间的论战并让他受到了左翼作家的共同攻击。
梁实秋的英文简介
梁实秋的英文简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梁实秋的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梁实秋简介Liang Shiqiu, formerly known as Liang Zhihua, word real autumn, January 1, 1903 was born in Beijing, Zhejiang Hangzhou County (now Hangzhou) people. Pen name good good, Qiulang, Cheng Shu and so on. China's famous essayist, scholar, literary critic, translator, the first study of the authority of Shakespeare, and Lu Xun and other left-wing writers constantly fighting. His life to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left more than 20 million words of the work, the essays to create a modern Chinese prose works published the highest record. Masterpiece "Shakespeare Collection" (translation) and so on.In August 1923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in Harvard University. After returning home in 1926, he has taught at Nation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decessor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China Ocean University predecessor) and served asdirector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1949 to Taiwan, he served a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ovember 3, 1987 died in T aipei, at the age of 84 years.梁实秋人物生平In 1915 Liang Shiqiu admitted to Tsinghua school. In the school higher school during the study began.September 1919 in the "Tsinghua Weekly" Supplement No. 6 published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drug wife". May 28, 1921 in the "Morning News" seventh edition published the first essay poem "Dutch pool pool".After graduating in August 1923, he went to Colorado College in Colorado.1924 to Shanghai editor "current affairs" supplement "glaucoma", at the same time and Zhang Yu nine series "bitter tea" magazine. Professor Jinan University soon.In 1925 he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Ocean University.In 1926 returned to teach at the National Southeast University.1927 spring Hu Shi, Xu Zhimo, Wen Yiduo, who founded the new bookstore, the following year and founder of"Crescent" monthly.In 1930 in July of that year, the Nanjing gover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ided to change the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handong, and in September 30, 1930 formally appointed Yang Zhensheng for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handong (formerly Qingdao University) principals. Yang Zhensheng will invite Liang Shiqiu (including Wen Yiduo, Liang Shiqiu, Zhang Xu, Hong Shen, Li Da, Lao She, You Guowen, Shen Congwen, Wu Bo Xiao, Xiao Dafei, Ding Xilin, Tong Zhou, Wang Pu, Bo Ying, Wang Hengshun, Wang Ganchang, Wang Tongzhao and a large number of well-known scholars)To Shandong University, director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brary director (Jiang Qing at the time of the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ie Shandong University) library administrator). 1932 to Tianjin "Yi Shi Bao" supplement "literary weekly".In 1934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research and head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In the autumn of 1935 founded the "free commentary", has edited the "World Daily" supplement "Xue Wen" and "PekingMorning News" supplement "art".1937 "seven seven incident" after leaving home alone to the rear.1938 war began, Liang Shiqiu in Chongqing hosted the "Central Daily News Ping Ming supplements." Ren Guom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Senat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xtbook group director, the Nation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Committee chairman. After the war, he returned to Peking University.In 1949 to Taiwan, he served as th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ater changed the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nglish professor, after the Department of the head, and then the president of literature.Since 1961,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English. Retired in 1966. Had his wife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turn to live, his wife died after returning to T aiwan.1975 married with Han Jingqing.November 3, 1987 died in Taipei.梁实秋作品风格Literary propositionHe i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of China, denying that literature is class. Early Liang Shiqiu focused onliterary criticism, had eccentently denounced Bingxin prose, insisted on the expression of abstract and eternal human nature as a literary and artistic view of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of Lu Xun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ks "hard translation", do not agree with Lu Xun translation and Advocated the Soviet Union "literary policy", advocated "literature without class", does not advocate the literature as a political tool, against the unity of thought, requires freedom of thought. During this period and Lu Xun and other left-wing writers constantly fighting. Liang Shiqiu was Mr. Lu Xun as "funeral capitalist dog", Mao Zedong also called him "for the bourgeois literature service representative." From 1927 to 1936, the debate lasted for eight years. October 19, 1936 Lu Xun unfortunately died, confrontation argument also naturally ended.From the main body of literary creation, Liang Shiqiu that literature is the creation of genius. Liang Shiqiu again and again said, "all the civilization, are very few genius of the original", "art is a few genius of the original", "most people no textArt, art is not the majority. "And in Liang Shiqiu view,not only the creation of the main body can only be a very small number of genius, is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is also a very small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s patents," the highest art only a few people can understand ... ... art has many grades, so there are many levels of art appreciation.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s literary requirements, Liang Shiqiu arranged for them such as storytelling, singing, popular literature and other art, because their knowledge can only understand such works, they are only interested in such art, as for the great art Works, such as Shakespeare's plays, Goethe's "Faust", that naturally only great artists can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hat Liang Shiqiu see different artistic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art, which is undoubtedly correct. The mistake is to exaggerate the role of genius and other heroes, completely ignoring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role.Literary subject matterFrom the literary subject matter, on the surface Liang Shiqiu advocate the subject matter unlimited theory. He said: "The land of literature is the most extensive, in the fundamental and theoretically no boundaries, no classrestrictions." The subject matter should not be limited, but how to deal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but not arbitrary, but should be There is a choice, with Liang Shiqiu's words, that is, "critics do not limit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work, he asked the writer's attitude and the texture of the work." Here, Liang Shiqiu said although the critics, in fact, also represents Liang Shiqiu mind writers deal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attitude, because Liang Shiqiu mind, criticism and creation is roughly the same, do not meet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subject, the writer should be processed by art to make it conform to human nature, for example, adultery such a thing, Not to say that can not write, but the writer in the writing process, should be the art of the way that this thing is contrary to human nature, ethical, this is the right way to deal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On the other hand, Liang Shiqiu said, "the art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art of the method and can not leave, only noble subject matter worthy of the noble method." Noble method only noble subject matter with, then, to To create a noble work, naturally more to use the noble theme of the. Although the subject matter can not be limited, but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s the level of the points, this is Liang Shiqiu mind real theme view. In thetext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the length of the poem", "poetry and great poetry" and other text, Liang Shiqiu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great works of art when there is a certain length, which is in fact the refraction of his view. Liang Shiqiu see the author in dealing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but the artifacts of the subject matter is divided into the next few, which is determined by his aristocratic thought, it can be said, Liang Shiqiu bones of aristocracy The spirit of doomed Liang Shiqiu's literary thought can not get such a vicious circle.Literary thoughtLiang Shiqi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moderation, genius to insight into the absolute truth three sides accepted the impact of Babbitt, but Liang Shiqiu expanded the category of absolute truth, emphasizing universal human nature, more emphasis on practice reason.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selected the United States neoclassical master Babbitt's "sixteenth century afte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ours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by the impact of Babbitt, from the previous romantic and aesthetic tend to turnTo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tendency, the reason is due to Babbitt's thought for Liang Shiqiu reflection of China since the May Fourth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has provided theoretical resources, but also because of Bai Bide's human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Similarity, and Liang Shiqiu thought i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relatively strong, which Liang Shiqiu recognized Babbitt's humanism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Liang Shiqiu the most basic view is that literature to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al, eternal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core of his thought. He said in the book "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The great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fixed universal human nature, from the depths of the flow of love is good literature, literature is a rare loyal, loyal to humanity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 is affected by the times, or affect the tim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or for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constraints, full of irrelevant, for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does not matter because of human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literature. "Here Liang Shiqiu show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He argues that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is not whether the literature expresses the spirit ofthe times,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whether it expresses universal fixed human nature. It is his literary values that determine his literary purpose is to express the universal fixed human nature. As he wrote in the article "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is to express universal fixation by the phenomena of the natural life of the universe.Heidegger argues that artwork is a unique way of revealing itself, and that art is the same as the truth of being. One of the commonalities of the philosophers who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s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to show universality, to show infinity and to transcend the truth of existence. Liang Shiqiu's literature is to show universal humanity and their theory. There is such a difference, but its basic ideas and they are connected, which is Liang Shiqiu's modern view of human nature literature.Literary criticismLiang Shiqiu that literary criticism is not appreciation, but to judge. He said, "to determine a two-step step - judgment and off, the judge is to distinguish the choice of effort, the judge is the level of value to determine the criteriafor its determination is fixed universal." What is the common fixed standard "In the next, Liang Shiqiu analyzed the purpose of criticism:" Literary criticism is simply not a matter of fact, but an ethical choice, not a statistic. "The criticism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normality is the final ma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other words, the role of criticism on the one hand lies in the value of the complex works of art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which works are great and what is poor; the other hand, critics need to point out that these What works are ethical and how they fit. Liang Shiqiu said ethics, mainly refers to the Confucian ethics, Liang Shiqiu life are Confucian ethics believers, he said, "Confucian ethics, in my opinion, is generally good." And to complete such a difficult Tasks, of course, not everyone can do, only literary critics can do, therefore, Liang Shiqiu that only criticism of critics is critical of criticism, "critics of the views regardless of its taste with the people Is the same or the opposite, always the most refined opinion of that era.梁实秋的英文简介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
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
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
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
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
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
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
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
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
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
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
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
”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
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
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
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
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
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
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
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
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
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
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
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
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
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
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
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
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
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
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
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
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
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
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
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
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
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
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
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
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
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
然而在复制过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
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
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
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
但是苦中亦有乐。
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自己出。
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
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
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
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
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
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
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
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
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1、主要翻译书目梁实秋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结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盂雷特》《暴风雨》《吉尔菲先生之情史》《情史》《咆哮山庄》《百兽图》《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雅舍译丛》《莎士比亚全集》。
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
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
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
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
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
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