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谣言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尤其是在微信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社交平台上,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诸如“微信真相”、“微信谣言大事件”等栏目也充分显示出微信谣言传播已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研究显示,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影响力广泛,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控制。

种种谣言不仅令公众陷入混乱和恐慌,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寻找有效的谣言矫正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后真相”时代下,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规律,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揭示谣言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轨迹和方式,为有效对抗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将探讨针对谣言传播的矫正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还将提出相关的社会治理建议,以促进谣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构建更加清晰和透明的信息传播框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公共舆论认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样例如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微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之一,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谣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特征及矫正策略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谣言的传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研究还可为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媒体素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2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3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4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笑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小而言之,网络谣言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添麻烦;大而言之,诚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所说: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控制策略,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特点一、谣言的几种定义及特点;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在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5而纳普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相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6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7这三种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都确认谣言是一种信息,并且是为了使人相信;但缺点是都忽略了谣言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的真实性成份,忽略了谣言最后核实的结果;据此,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8最著名的对谣言的定义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他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9而法国一本相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则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何根据,这大概才是谣言最难以推翻的定义了10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11,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还有的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虚假消息;12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为大家公认的谣言定义和谣言标准,但综合以上形形色色的谣言定义,可以看出谣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二是必须为众多人相信,三是它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二、谣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比起一般谣言来,又有一些特别之处;网络谣言因为网络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因而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小时之内,就可以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如果说一般的谣言是在疾走,在飞奔的话,那网络谣言就称得上是以超音速的速度翱翔了;而因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在网络上,还常常出现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过去,谣言与真相往往是相互独立进行传播;谣言在过去是经由人际口头传播进行,而真相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介进行;谣言经由的是私人关系网传播,真相则往往是通过公开渠道发布;到了网络时代,出现了谣言与真相并行公开传播,在同一个舞台竞争的现象;并且因为谣言传播的非理性因素,谣言还常常压倒真相;此外,与口传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变种也更为丰富;人们造谣与解释谣言的想象力和天赋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示;一个谣言从漏洞百出到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往往不用多久;在网络上上了别人谣言当的人往往会受 quot;启发,炮制出新的谣言并首先选择在网上进行谣言的传播试验,并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畸形成就感的满足;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有时即使信息没变,人们对信息赋予的不同解释和评论也能形成谣言的丰富变种;三、谣言的分类:谣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根据谣言的来源来看,可分为有意捏造的谣言和无意讹传的谣言;有意捏造的谣言往往是制造者出于某种利益驱动,针对具体目标和对象炮制出的;而无意讹传的谣言则是因为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遗漏、颠倒或错误,甚至被传播者进行了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说,这样由虚构、联想和夸张产生的不准确传播,极容易成为谣言的来源;从谣言传播的后果来看,又能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并非所有的谣言都会造成危害和破坏;有时,谣言能帮助表达民意和了解舆情;比如,近年关于手机实行单向收费的谣言数度流传,实际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一种期待心理,使得相关方面不得不数度解释,同时在制订未来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在战争中,有时能够从谣言中获取某些隐匿的实情;有时候,谣言的流传能对相关方面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当局做出解释,使公众了解到真相,行使知情权;比如今年五、六月份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谣传四川某地黑社会组织为了报复社会,专门奸杀女大学生,已杀了20个;后来发现,原来确实该市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被害的案件;从谣言的褒贬色彩来看,谣言可分为黑色谣言、玫瑰色谣言和白色谣言;谣言大多数总是预告坏事、灾害、死亡、背叛:黑色是谣言的主基调;但有时也会出现玫瑰色谣言,上述的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就是典型的玫瑰色谣言;作者所在高校近期数度传言研究生要涨补助,也属玫瑰色谣言,表达了公众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是把欲望当作现实的谣言;也有白色的谣言,即中性色彩的谣言,如某明星要出家,又如网络OICQ上常传的某某地方某某人生了某种病,请把以下信息传给你的20个朋友,你就会成为阳光天使,你在OICQ上的头像就会变为金色;根据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政治谣言是相关政治生活的谣言;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相关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如1998年10月,马来西亚出现网络谣言,有人假冒政府首席秘书阿都哈林的签名,通过国际网络和寄发信件,唆使及煽动公务员反政府;阿都哈林不得不公开辟谣,但因为国际网络散播的谣言无从查究,他并没有报警;经济谣言则是相关经济生活的谣言;它往往与经济利益相关,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得益或失利;近年来,利用网络发布谣言,从中捞取好处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去年二月,美国一名23岁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放相关EmulexCorp.科技公司的虚假消息,以致其股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跌六成;另外,一名新泽西州的15岁男孩列别德,用八千美元做本钱,先以低价买入一些不受注意的蚊型股,再利用多个假名在Yahoo的BBS上发表言论吹捧这些股票,从中获利222万港元;军事谣言是相关军事生活和军事行动的谣言;战争年代军事谣言往往此起彼伏;在网络上,军事谣言也并不罕见;前年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网上谣言横飞,当时,很多人见面都问,你看到消息了没有两岸的战斗机在海峡上空打起来了,据说,大陆的SU-27战机击落了四架台湾F-16,后来,有两架大陆战机遭到台湾幻影-2000的攻击,几乎被击落……最后,这条让两岸都震惊的消息终于被揭穿是谣言,是江苏某网虫在信息港网站散布的;可笑的是,这样的消息,国内很多著名网站居然不加分析、核实,就连忙转载;社会生活谣言主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这类谣言中最多的要数娱乐界相关大小明星的谣言了;一会儿传这个明星与那个明星有染,一会儿传某明星在闹离婚;这个明星有同性恋嫌疑,那个明星有私生子;又如近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封中伤的e-mail,矛头直指被日本女子高中生誉为流行教主的人气女歌手滨崎步,称听了滨崎步的歌会被洗脑变成白痴而这封e-mail在大家以讹传讹的连锁散播之下,谣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然现象谣言主要与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和宇宙神秘现象相关;比如最常见的外星人谣言;又如因某些异常天气现象而谣传某地要发生自然灾害等谣言;网络是谣言的温床吗――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分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便利及商机的同时,也会成为犯罪渊薮造成民众伤害;在网络发明以前,谣言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经由人际传播而流传的;自从英特网发明以来,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网络谣言生生不息,令人不得不慨叹其强大的生命力;谣言为什么能在网络上恣意而为,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呢这与谣言的本性相关,也与网络传播匿名、互动、发布和复制过程简单快捷、辐射面广等特点相关;一、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1.英特网的匿名性;13因为在网络上,人们的身份被隐藏,使得人们的行为因失去有效的监督而走向反社会化,在极度膨胀的恶欲指引下在网上做出很多与正常人格背道而驰的行为;网络的虚拟特征使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化了的个人身份可以被任意加以隐藏和改变;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或与自己利益有冲突的组织机构往往会受到指责的;在网络上,这样的担心变成了多余;既能很多人能通过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又不用担心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谣言又怎能不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呢2.网络的复制性;网络的复制极端容易;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在以分秒计算的时间里向成千上万的网民发送相同的一条消息;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虽快,总还要经过由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多个人这样的物理时间阻隔,网络时代,这样的物理防碍也不存有了,谣言一量上网,就以几何倍速向外传播,在以分秒计的时间里到达分布在整个地球上的数亿网民;3.检验网络真实的间接和滞后性;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不需要取得特定的资格,发布的信息不需经过检查而又无事后追查;信息的发布极为直接而又容易,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满腹诗书的学者,也可以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在逃的罪犯;发布信息不再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保证,而真实性的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加以印证,而且这种检验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的特征;这便给谣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从谣言发布到发展到最后被揭穿和消亡有相当的时间人们无从辨别真相;而因为谣言又往往有相当的伪装,相当的欺骗性,人们在被谣言包围而又得不到充足的信息验证真伪时就往往会信假为真;4.网络信息的丰富性造成的信息竞争压力带来信息的夸张性和片面性;网络被称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争夺眼球变成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谁能得到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能得到名和利;这样,很多人就放弃了应有的准则,或者捏造,或者发布半真半假,或者抽取部分事实而不顾,还出现了虚假的标题和真实的内容的现象等等,总之,针对网民的求新求奇心理很多人对信息进行了扭曲和夸大,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谣言的兴盛;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BBS与各类论坛:BBS电子公告版与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散地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目中,BBS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喜欢灌水,意即在BBS上发表文章,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不过,并非所有在BBS上和各类论坛上的消息都完全虚假;在清华大学的BBS上,有相当一部分消息事后被证实是真实的;这就使很多网民面对上面的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谣言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广为人知;2.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迅速的优势,迅速席卷全球;据统计,时下有超过二成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每日最新的新闻,有超过六成的新闻媒体采用英特网技术传输新闻,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如果健康地发展,网络新闻事业一定能够以自身的独到优势,迅速超越以往作为优势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过,在很多网民心中,网络新闻不只什么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可信度,被人们称为谣言新闻;新闻网站往往依赖于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怎么吸引人怎么写,怎么激动人怎么编,还有的将明明已被证明是不真实但颇具吸引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转载,利用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提升点击率;3.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具有传输快、复制方便,而又带有私人色彩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使一条信息顷刻间到达成千上万的网民;而私人色彩会使电子邮件显得比一般的消息更为真实;在口头传谣时代持续出现的连锁信谣言,在网络时代化为了连锁电子邮件谣言;请你将收到的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二十个亲友,你就会得到许诺好处,如果不发呢,就威胁会受到惩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发一下电子邮件仅仅举手之劳嘛,何必搞得自己既担忧又不愉快呢于是谣言就这样泛滥成灾;4.OICQ:作为网络聊天的工具,OICQ具有相当的个人化水准;而因为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OICQ具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传信息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言等,因此,OICQ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三、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纵观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会发现它既具有口头谣言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网络谣言像口头谣言一样,具有阶段性 quot;主题特征,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特征,以及同一谣言反复出现的特点;主题特征指谣言在某段时间会集中于某个主题,如台湾一度网络流言造成饮食恐慌,出现了吃柠檬虾会产生砒霜、可乐加味精等于FM2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会造成气喘、吃多了猪脖子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吃半熟的蛋会致命、可乐加烤肉等于骨癌等二十二个与饮食相关的网络谣言,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台湾政府不得不发布新闻辟谣;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加以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使一个谣言出现多个版本;这叫做谣言的变异特征;口传谣言常因记忆缺失或错误及口误等客观原因出现变异现象,而网络谣言因复制的方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的变异往往是因传播者出于某种主观动机对原始版本加以改变而形成;谣言还有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会反复出现,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比如最近几年里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就多次流传,而且每一次还都声势浩大;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给谣言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可能;四、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模式;网络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形态相关;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可抽象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模式:1.链状传播;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链状传播也是口传谣言时代谣言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链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误听误传而形成谣言;2.树状传播;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这种传播模式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遏制微博谣言现象的对策研究

遏制微博谣言现象的对策研究

在 高 校加 强 素 质 教育 的 同时 . 大学 生要 加 强 自律 意识 的 培养 和 自我 教 育 .
功 能 .这些 信 息 的 源 头非 常 难 以 寻找 因此 . 须研 究 遏 制 微博 谣 言 的有 效 对 必 策。
平 台 应该 加 大辟 谣 账 号 的数 量 . 对 各 并 个 方 面进 行 细致 的分 类 . 针 对性 地 对 有
表 1 各 微 博 平 台 辟 谣 账 号 数 量 及 分 类
由于微 博 的反 馈渠 道 非 常通 畅 . 整
个 传 播 过 程 就 在 这种 循 环 状 态 下 不 断 进 行 .最终 达 到传 受 主客 体 合 一 的 局 面 “ 传受 合一 ” 微博传 播 中的 重要特 是
征 微 博 用 户 可 以 几 乎 不 受 限 制 的 发 布
1 健 全 微 博 监 督 机 制 . 大 辟 加 谣 力 度
联 网舆 情 分 析 报 告 『 . 民 网一 情 频 R]人 舆
道 . 01 2 1
4 姜 胜 洪.网 络 舆 情 热 点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 现 状 及 舆 论 引 导 []理 论 月 刊 ,0 8 4 J. 20 () 5 陆 宝 忠. 络 文 化 背 景 下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网
监 控 和管 理 水 平 : 是 要 大 学生 要 重视 五 自身 的 网络 道 德 规 范 教 育 和 正 确 价 值 观 的 培 养
各种 消极 影 响 . 力 培养 自己 理性 看 待 努
问 题 的 审 视 能 力
参 考 文 献 1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 NN C) C I .第 2 9
也 巨 大 . 由 于 微 博 特 殊 的 转 发 和 定 位 而

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研究

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研究

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微信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

本文针对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微信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1.谣言传播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超传统媒体,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许多人在微信中发布和分享未经证实的消息,导致谣言迅速蔓延,扰乱了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

2.恶意攻击和网络暴力一些人利用微信的匿名性,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他人声誉。

网络暴力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人在微信群中进行辱骂、人肉搜索、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精神和心理压力。

3.不当内容传播微信上有大量的不当内容,如低俗、色情、暴力、恶心等,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1.缺乏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一部分微信用户缺乏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只是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

他们在发布和分享信息时忽略了信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底线。

2.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微信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一条消息在短时间内就能传播到大量用户。

这也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审核不严格,以及信息传播的失控现象。

3.匿名性和相对隐私微信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给一些人提供了施展恶意攻击和网络暴力的机会。

相对隐私的传播环境也使得不当内容的传播更加容易,不法分子有更多的可能性逃避法律的制裁。

1.加强伦理教育加强伦理教育对于解决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普及伦理知识,提高公众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人们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2.强化信息审核机制微信平台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信息审核,加强对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把关。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辟谣”机制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辟谣”机制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辟谣”机制作者:邓志聪刘子菱王小雨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摘要】网络谣言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有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个人名誉等社会危害。

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提高网民独立思想能力,培养成熟网民;政府的时信息发布和辟谣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辟谣”机制网络谣言传播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不仅会对特定对象构成物质的或精神伤害,而且很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

因此,近年来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

人民网在2012年4月盘点了“十大网络谣言”,引发了人们对网络谣言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

本课题组将就网络谣言及“辟谣”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分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其特点,找到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2 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网络是人们知晓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造谣者会利用网民的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个性化等的心理传播谣言。

网络谣言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

“辟谣”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加大对网络谣言的防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概念诠释对于谣言的界定,众说纷纭。

国外学者用“未经证实的”此修饰符来定义谣言,例如,在1951,美国学者彼得森和盖斯特,在《谣言和舆论》一文中对谣言定义为:谣言是一种私下流传的人,在公众感兴趣的事情、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诽谤行为也随之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我国《刑法》对网络诽谤的规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对策。

一、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1.隐匿性强,难以查证网络诽谤的行为通常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网络虚拟世界的匿名性和隐蔽性非常强,这使得网络诽谤的行为者很难被查证。

正因为网络诽谤的匿名性,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时常发生,而且受害者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肇事者。

2.证据收集难度大,需要依赖技术手段网络诽谤行为的证据也较为难以收集,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辅助挖掘。

比如,一些造谣者会利用诸如虚拟身份、匿名IP、加密传输等技术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获取证据。

而且,即使获取到了证据,还需要进行真伪鉴别和验证,加重了工作难度。

3.赔偿标准低、调解难度大网络诽谤行为的赔偿标准较低,而且赔偿一般采用调解方式,这就给受害人的损失赔偿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

因为很多损害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名誉和心理健康,赔偿标准低就会使得受害人难以得到公正的赔偿。

二、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网络诽谤行为,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和实施体系。

有关部门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网络行为的管理和获证工作。

同时,应当加大对网络诽谤的打击力度,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高压打击,降低其危害性。

2.加强证据收集技术的研发为了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需要加强证据收集技术研发,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网络数据挖掘、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收集证据及证明网络诽谤行为的真实情况。

3.加强受害者的维权保护为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和利益,应当加强受害者的维权保护。

既要提高受害者维权的门槛,又要完善赔偿制度,让受害人有一个安心的环境。

三、案例分析1.某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关于某知名企业造谣的消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网络传播中的_谣言_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_谣言_现象研究

●巢乃鹏 黄 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 210093)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3 摘 要: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作用,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快速传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

本文从谣言传播的基础出发,将有关谣言研究的大量论著和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运用信息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针对网络谣言的特性、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并进而总结了网络谣言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因特网;信息;传播学/谣言 Abstrac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public opinion ,rum ors usually spread and propagate secretly am ong peo 2ple.With the Internet popularized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such as its anonymity and easiness to communicate enhance the in fluence coverage and ability of rum ors.Proceeding from the basis of rum or propagation ,integrating the large am ount of w orks about rum or research with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utiliz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 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Propag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Internet rum ors and summarizes their control methods and s olutions.K eyw ords :Internet ;in formation ;Propagation Science/rum or3本文为南京大学竺川良一基金资助课题。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谣言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领域对谣言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谣言的传播是被关注最多的方面,在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谣言传播的方式、谣言传播的后果等方面都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网络等各类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介入,谣言不仅自身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在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谣言在传播工程中,不仅是传播学因素在起作用,个体以及集体的心理因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传播心理学因素心理动机网络谣言是一个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进入现代社会,网络的方便快捷以及其虚拟性,为谣言的传播烙上了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大量的谣言泛滥以及传播过程中,心理学因素是一个不可忽略,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近年来,对于谣言的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多是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心理学因素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对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心理学因素做出初步的分析。

囿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恳请方家不吝指教。

网络谣言的心理学定义及其研究现状一网络谣言的心理学定义“中国网络谣言, 亦或者称为网络流言, 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一般意义上, 所谓网络谣言即简单地指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谣言, 而这个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论坛、公告板、博客、电子邮件以及基于web2.0时期兴起的微博,微信等常用的互联网人际交往平台。

近年来, 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 网络也随之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平台。

谣言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它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的社会信息交流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谣言会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在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谣言指一种特定的观点, 它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缺乏可靠的证据。

谣言的本质特征即无确实根据。

谣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而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关注。

西方社会心理学对于谣言的心理学研究自20 世纪20年代起。

基于归因理论的媒体辟谣现象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媒体辟谣现象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媒体辟谣现象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谣言的数量和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

针对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媒体和政府机构开始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辟谣。

辟谣是指通过提供正确信息,纠正错误信息,来消除谣言对公众产生的影响。

辟谣的方式主要有撰写文章、发布视频、发表新闻公告、发布微博等。

本文将探讨基于归因理论的媒体辟谣现象研究。

一、归因理论及其研究现状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用于描述人们解释他人行为的过程。

其核心概念是“归因”,即人们通过观察行为和情境,给予行为者“内因”或“外因”的解释,内因指行为的原因是由于行为者的个人因素,外因则是由于环境和其他因素所造成的。

”例如,一个人在路上摔倒,如果别人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自己注意力不够,就是内因;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道路上的路况,就是外因。

现有研究发现,当人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或时间去解释一个事件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将事件归因于内因。

但当事件的效应对个人有重大的影响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将事件归因于外因。

此外,人们的文化背景、情绪状态、自尊心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归因结果。

在辟谣的过程中,媒体可以采用归因理论来设计策略,以提高辟谣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根据归因理论设计的辟谣策略:1、采用“外因”策略这种策略是在辟谣时凸显消息来源并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消息。

由媒体提供相应的信息,强调谣言的来源是错误的、被夸大的或通过广告实现的等等。

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地纠正听众对错误说法的内在归因,具有较高的辟谣效果。

2、采用“内因”解释形式这种策略将目标事件的起因归结为个人特质或行为,使目标事件的责任落在“坏人”或“错误”的行为或偏见上。

这种策略会导致听众对警告的忽视和贬低,而且仅适用于明确信息和数值证据的辟谣。

3、采用“混合”治疗方案这种策略将“内因”和“外因”策略的有利特点结合起来,为听众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辟谣信息。

三、研究案例分析2019年,在印度一起谣言引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印度政府随后采用了以下几种辟谣策略:1、外因策略:解释谣言来源错误在这起事件中,引发暴力事件的谣言指控来自一名穆斯林司机,印度政府指出互联网上的照片和视频来自增加音量和加速视频。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1. 引言网络谣言是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民众积极参加网络的各种讨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积极探寻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历程,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也是潜在的传播者。

网络谣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积极对网络谣言的研究进行探寻,保持清醒,避免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牺牲品。

1.2 研究背景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界着力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和谐社会是我国推动“中国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民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种重大事件的讨论,衍生出很多网络谣言,如“抢盐事件”,“地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众的正常生活。

这就与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对形势严峻的矛盾。

1.3国内研究现状网络谣言是计算机产生之后的事物。

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认识与研究是一个由2008年与2012年是两个分水岭。

2000-2007年是初步探索时期,2008-2011是深入探索时期。

2012年以后逐渐呈井喷式发展,趋于成熟。

1.3.1 初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网络谣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者对于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的个例来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宏观上的把握,“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他们探寻的主题,并尝试着窥探其传播环境的机制。

2000年6月20日发表于《北京档案》的《票选网络十大罪状—外遇称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谣言这个新鲜事物。

其中徐熊2000年2月发表于《新闻大学》中的《制造谣言散布仇恨——美国因特网呼唤规范》系列文章无疑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

网络社会谣言产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网络社会谣言产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网络社会谣言产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范梦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 上海 200030)摘要:网络社会谣言的传播速度快, 影响力大,社会危害性也在增大。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分析网络社会谣言形成的原因,形成对网络社会谣言形成更准确的认识。

在网络社会谣言治理中,仅依靠法治是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社会谣言,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另一种调控网络社会主体的行为准则,即在道德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促成网民养成守法的习惯。

通过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法律制度,培育优良网络法治文化,强化公民德道和法制教育等措施来实现网络社会谣言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关键词:网络社会;谣言治理;法治;德治新时期环境下,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促使人类传播方式以及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9年的8月份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9年的8月份,我国网民已经超过了八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61.2%,与去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发展也较为迅猛,对民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国家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领域,社会的网络化发展告诉人们:网络社会并不仅仅是“虚幻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公共领域,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

网络空间中传播的谣言等行为的实施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1]。

网络谣言传播的快速性及广泛性更加增加其治理难度,除了需要依靠法治,更离不开网民的自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网络社会治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法治水平,还取决于德治程度,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1网络社会谣言兴起的原因1.1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对于谣言,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变迁时期经常大规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该时期存在的重大热点问题与事件较多,并且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

从字面上理解社会变迁,其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变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较多学科均对其作出了描述,虽然描述的角度不同,但均共同指向社会变迁实际就是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变革,随着以上变革的发生,也会引起人们价值观以及心理方面的变革[2]。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分析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生成、扩散和演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管理,以及完善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谣言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信息安全贡献力量。

二、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量的人群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参与到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和难以追踪。

传统的谣言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或文字媒介,其传播路径相对清晰可辨。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路径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追踪。

这增加了对谣言进行溯源和辟谣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关注不同的信息源和话题,这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群体庞大而复杂,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也可能导致谣言内容的变异和演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效果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些态度和观点可以进一步影响其他用户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谣言实例一:自从非典型肺炎在国内蔓延以来,有关这种传染病的信息也铺天盖地向人们涌来。

其中有疾病预防知识、各地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等等。

大众对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对该疾病的了解和预防。

但是,其中也有些信息属夸大之辞,缺乏具体资料证实其确切性,即属于谣言。

谣言也是一种信息,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相信。

比如前段时间广泛流传的“北京要封城,全城的人不许进、不许出”之类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流传更加大了大众的恐慌。

谣言实例二:禽流感谣言的浮起与终结,先说来自国际的一些猜测与谣言。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载文称禽流感爆发的源头可能在中国,而且从去年就开始了。

2月2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有人间禽流感病例发生。

再说国内有关禽流感的一些谣言。

有的人无端认为,禽流感发生,所有的鸡鸭等禽只就不能吃,甚至鸡蛋也不能吃,羽绒服羽绒被也不能用,好像全都着了病毒。

等等。

然而,这些说法毫无根据,是不尊重科学、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

谣言如果不及时消除,它的迅速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甚于病毒。

谣言出现的原因: 谣言的兴起首先是存在一项扰乱人心的事实。

专家的言论对谣言的生成具有很大作用。

无意间听到的信息也可以成为谣言而传播。

无恶意发表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可以成为谣言。

人们的想象和对信息的误解也是谣言的源泉。

谣言的起因,在于人们对于有关事情的不了解,却又想急于弄清原因,一些人就会听风就是雨,更多地掺杂进自己不正确的理解与想象,把不相干的事情无端联系起来,捏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另一方面,“大道”消息不畅,就会导致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同时,也有极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胡乱猜想,别有用心。

有些西方媒体常常就喜欢炮制毫无根据的猜测,往往是持有偏见,戴有色眼镜看问题。

精神分析人士认为:人们迷恋谣言,因为谣言能给人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

传播谣言的人总是把其看作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当他们向别人传述时,常会得到对方的赞赏和羡慕。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闫晗内容提要: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与网络相结合,并逐步展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

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大的方向,从而提出我国学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字:网络谣言述评研究展望一、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谣言”可查新闻传播类中文信息是435条,其中只有124篇是期刊论文,这其中又有26篇是硕士毕业论文。

相对于谣言的研究,网络谣言所受的关注就更少,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可查论文37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类论文有27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4篇,输入关键词“互联网”“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3篇。

综合整理这些论文,排除其中重复出现的,共有47篇论文关注网络谣言。

对这47篇论文按发表时间分类,03年2篇,04年1篇,05年1篇,06年3篇,07年0篇,08年6篇,09年13篇,10年16篇,11年截止至4月共有6篇论文。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关注(由于能力有限,未收入台湾地区的论文)从03年开始,呈现曲折上升的一个趋势。

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呈现这样两个特点:1、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大体上都是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与传播动力、危害、控制与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国内学者针对这几方面选取其中一二进行研究。

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以国内重大的危机事件为切入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描述一下学者在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此透析我国网络谣言研究的现状。

二、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成果(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多是参考了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此网络上也频繁出现各种“谣言”现象,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包括其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谣言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效的谣言识别和防范策略,为提升网络传播的质量和社会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谣言的治理和应对策略,探讨政府、媒体和公众在网络谣言防范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清晰的网络谣言认知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谣言、抵制谣言,从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与传统谣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同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还受到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在网络中的扩散。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产生影响。

内容多样化:网络谣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种类繁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娱乐等各个领域。

疫情期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重点探究

疫情期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重点探究

■文/倪超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具有特殊性,围绕人、疫情 以及人与疫情互动的关系,在社会公众与新闻报道的 相互作用下,借由一定的热议话题表现出来,反映了 疫情给社会运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本文依据“中国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统计了 2020年1月22日至 同年3月14曰期间的网络谣言共500条,以下所称 “网络谣言”皆基于此。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摇平台” 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 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成员单位包括各地 网络辟谣平台,合作单位有百度辟谣、今日头条、腾 讯较真、新浪微博等,其信息数据具有权威性。

通过 对疫情期网络谣言的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可以揭示 其内在特点,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公众对疫情及相 关社会现象的意见态度,为应对网络谣言、优化网络 空间、弓I 导社会舆论提供参考,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一、疫情期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网络谣言的发生与传播是疫情发展、新闻报道、 社会公众等各方面互相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理性需求与情绪宣泄促使社会公众 的网络表达实践形成了真假不一的网络谣言,而新闻 报道和社会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网络谣言的焦点和结 构。

(一)网络谣言与疫情发展的关联性疫情发展营造出特殊的、无形的社会环境和社会 结构,所产生的如医疗、交通、教育、行政等问题直 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当社会公众对某类问 题产生疑惑时,一个具体的网络谣言就会出现。

网络谣言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反映了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倪超,男,江苏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的紧张状态,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疫情发展的直接作 用。

或者说,网络谣言是社会紧张程度在疫情背景下 的一种显现形式,是社会公众关于疫情变化的意识活 动。

所以,网络谣言的增长与疫情发展有着明显的关 联性,如下图所示:图1 :网络谣言增长趋势图图2 :全国疫情新增确诊趋势图对比2020年1月22日至同年3月14日之间的 网络谣言增长趋势图”与“全国疫情新增确诊趋势网络遥言增长趋势图PEI XUN KE TANG培训课堂疫精期网络谣言的传擂特征与治理重点摞究2021/03l J»ytt #w IG 〇NG AN JIAO Y三04培训课堂图”,®可以明显看出有相似之处。

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

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
关键词:网络谣言;知识图谱;聚类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4-112-009
112
2020.4
2019 年 8 月 《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 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1.2% [1]。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丰富信息,另一方面也为各类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尚未有学者从全 局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现有网络谣言的研究 现状、研究主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网络谣言研究较有影响力的期刊。 表1 网络谣言研究文献发文期刊分布 (Top10)
期刊名称 青年记者
发文 总被 数量 引次数
52 64
期刊 名称
现代 情报
发文 数量
18
总被 引次数
111
情报杂志 26 373 新闻界 14
340
人民论坛 25
173
情报 科学
11
80
新闻战线 23
81
电子 政务
10
72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 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 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 [2]。本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借 助 Citespace 5.5.R5 软件分析国内网络谣言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整体知识框 架、热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CNKI,为了使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本 文选用了 CNKI 中文核心期刊和 CSSCI 期刊中的文献作为分析目标集合。使用 CNKI 高级检索功能,以“网络谣言”作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时间设定为“不限年~2019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

112区域治理RULE OF LAW作者简介:张宸瑞,生于2000年,2018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2020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0329006Z)的成果。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江苏警官学院 张宸瑞,周扬,张家衡,朱颖昕,杨硕摘要:全媒体时代来临,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网络政治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以2019年12月爆发的COVID-19重大疫情为背景,针对疫情期间网络政治谣言频发这一现象,探讨了网络政治谣言的内涵,从国际政治斗争和国内政治表达、网络主体行为失范以及网络治理体系缺陷三个层面分析得出网络政治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涉及政府、媒体、网民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政治谣言;COVID-19;政治谣言传播原因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112-0004一、网络政治谣言的内涵(一)政治谣言的界定关于政治谣言的界定有很多,一类是我国学者张雷为代表的,将其界定为“个人或者集团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需要、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者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或诽谤的政治传言”。

[1]这一类界定,将政治谣言的对象限制到了与政治利益相关的“政治人物或者政治集团”上,体现了政治谣言的政治性。

但是就界定中的“没有事实根据”“严重失真”可以看出政治谣言在此被局限为与政治利益相关的虚假性信息。

这样的界定,没有顾及很多谣言存在事后被证实的情况,忽略了谣言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的情况,有失严谨与缜密。

其次并没有充分体现政治谣言在政治层面上“话语权的斗争与对抗”的实质问题。

关于话语权斗争,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对谣言做出的定义能较好体现,即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最新-网络造谣及传谣行为刑法规制研究 精品

最新-网络造谣及传谣行为刑法规制研究 精品

网络造谣及传谣行为刑法规制研究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造谣、传谣行为更加普遍。

严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危害国家社会安定。

虽然我国对网络造谣等行为已经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但无孔不入的社会腐败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仍旧不断上涨。

有必要深入研究网络造谣、传谣的刑法规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一、概述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网络造谣与传统造谣之间存在区别,但二者之间的渊源又决定着其概念离不开普通造谣、传谣的概念。

因此,在论述网络造谣前,应了解造谣行为的基本含义。

传统意义的造谣行为泛指损害他人的事实或语言,为达到某种目的肆意伪造事实,妖言惑众,若情节较为严重,将构成刑事犯罪,我国《刑法》中对造谣行为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但网络造谣并未形成一个具体的罪名,更不具备规范的法学概念。

该专有名词是法律界学者在传统造谣概念基础上进行归纳而得来的。

可以说,网络造谣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产物,一种新型具有危害性质的网络行为。

其无传播事实,凭空捏造,包含个人邮箱、公众区域、社交软件等等网络空间。

主要内容为突发事件主要人员的恶意攻击,无事实伪造,颠覆传统等。

网络造谣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其行为主体较为复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任何职业、年龄、身份均能够通过网络开展造谣行为。

甚至包括个人、敌对势力。

在个人角度而言,造谣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泄情绪,例如展示自我的故意杜撰,或对社会发泄不满情绪。

例如2012年艾滋病针管造谣事件,便是发泄情绪的造谣行为。

一些企业为取得某种利益,利用造谣、传谣手段恶意中伤竞争对手,诋毁同行。

例如抢盐风波造谣事件,便是不法企业利用网络推手,恶意传播伪造事实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扰乱社会和谐。

第二,网络造谣具有不可控的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当前步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正以、的储量不断上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当网络中出现某引起大众眼球的信息,将在网络上迅速蔓延,难以控制。

第三,后果较为广泛。

由于当前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尤其微信的使用者大量增加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便与日俱增,造成一种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中谣言现象研究
一、绪论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

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二)网络谣言的起源
根据吴宜蓁的研究,网络谣言经常发源于BBS讨论区、网站留言版、网页资料、News-group、聊天室等地方,也有从国外传入的网络谣言,但是网络谣言的起源通常无法查证,而上述的起源地也可能只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中继站。

互联网研究学者闵大洪说,制造网络谣言者,有的为了争取眼球,获得点击率;有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相打压;有的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有的谣言只不过是发布者想恶搞一下试试网络的效果。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有意制造重大谣言,造成社会恐慌,甚至达到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目的。

(三)网络谣言的分类
第一是常识类。

这类谣言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比如高铁辐射引乘务员流产、手机SIM卡会被诈骗电话复制并被窃听等。

这一类谣言往往硬伤比较明显,但因为多数人不具有分辨这些谣言的知识储备,而“宁可信其有”。

第二是时政类。

这种谣言多是由个人网站或者微博发出的声音引发,涉及人物多是“有身份的人”,容易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

第三是图片类。

这类谣言在微博上十分常见,比如北京7·21大雨和江西校车事故中都有人把旧图片大量在网上传播,此外,像吴仁宝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图片则是使用PS手段移花接木的典型。

第四是伴随突发事件而大量出现的谣言,因为事发突然,现场情况又比较混
乱,所以信息也真假不一,很多人经常会选择先转发再求证,一旦有人恶意传谣,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广泛。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一)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有一下四点:
1.信息缺位与民众谣言传播心理。

2.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民众不安全感。

3.谣言披上 #科学外衣 $与民众科学素养整体偏低。

4.社会公信力危机与民众的不信任感。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网络媒介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网民参与讨论的渠道位于前三位者分别是微博、QQ和论坛,排列于第四位的是新闻跟帖。

以上四种途径在产品设计中“发言”“转发”“引用”和“回复”,功能设计突出,体现了良好的互动,是聚众的重要平台也有网民试图从社交网站以及百度知道、搜搜问问等问答网站求证消息的真实性,这些途径在人气上虽不及前几种,但其积聚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网络谣言传播主要过程
网络谣言的参与者主要有造谣者、传播者、行动者。

首先造谣者在网站、论坛或者电子邮件上制造网络谣言,受众接收这些谣言信息,当受众将这些信息再次传播出去时就成为了传播者,当有些受众相信了这些谣言信息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时,就成为了行动转让。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
1.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

随着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目前已过6亿,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在增长。

这昭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如广播、电视一样覆盖到全国各个角落,“网民”这个概念将随着全民上网而不复存在。

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在网上编造了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仅两小时就有上万条微博转载,挑动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使政府的善后处置陷入被动。

2012年2月21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了“今天去打预防针,医生说252医院封了,出现了非典变异病毒,真是吓人”的信息。

该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一些群众恐慌。

23日,252医院院方和保定市卫生局辟谣称,经调查,病人所患病为普通感冒,而非网络炒成的非典病例。

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核泄漏事故后,网民“渔翁”在QQ群上发消息称中国食盐将受核污染,后经大量转发扩散,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市场秩序一片混乱……
这一系列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可谓巨大,因网络传播速度快,加之造谣者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谣言便会在很短时间里传遍千里,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的节点,而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就会成为引发社会突发群体事件的导火索。

一旦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危害,要去破解它、弥补它,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因此,网络谣言极容易蛊惑人心,加剧社会恐慌,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难以愈合的破坏。

2.网络谣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

在这一特殊时期,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因素。

一些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重点,譬如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平衡、腐败问题等内容的点击率很高。

网络造谣者迎合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利用网民心理弱点,编造散布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的谣言,引发社会危机。

浙江钱云会案件中,有网络谣言说“钱云会是被谋杀的”;贵州瓮安事件中,有网络谣言说“三名嫌疑犯都是当地领导干部的亲戚”,“死者叔叔带到警察局问话被打死”;湖北石首事件中,有网络谣言称“死者是在知晓当地公安局长、法院院长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板走私贩卖毒品后被害的”……几乎每一次社会不安
现象的出现,都有谣言的伴随和鼓动,网络谣言撕裂社会信任,产生巨大的负能量。

网络谣言总是偏好负面信息,试图用“坏消息效应”不断瓦解事情真相,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

它将社会的阴暗面不断放大,将矛盾不断激化,其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而且让人们产生社会堕入黑暗的错觉,势必会对所处的社会失去信心,消耗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3.网络谣言损害国家形象。

不管在哪个国家,网络谣言都会造成恶劣影响,有时甚至会取人性命。

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

利益的驱使,使得这个产业已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并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发帖的水军。

他们有组织地制造事端,混淆是非,引领网络舆论,谣言惑众,这些谣言既有对公民个体、社会组织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污染网络生态,更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

四、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

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

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

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

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务活动中,制度性的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及时回复网民问题,是防控谣言的重要手段。

3. 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

因此,在网络谣言被发展到网络“核武器”的时代,以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谣言民事、行政、刑事等配套的规范,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4.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

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也是防控、治理网络谣言的瓶颈所在。

互联网技术领域要加快开发创新力度,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形成机制、筛选确认制度、破坏评估制度、整合相关职能机构调查处理制度、处理后反馈制度,形成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
及时辟谣机制,对网络谣言内容本身及时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的处理及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创新,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在网民中开展诚信发言、抵制谣言等互动活动。

5.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在社会转轨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尤为重要。

净化官风、淳朴民风,从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抵制、防控网络谣言的泛滥。

总之“严厉打击,决不手软”是对网络谣言的最终裁决!
(一)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要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体现的种种社会负面情绪,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对于群众的不满情绪及时疏导。

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绝不能简单地以为了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绝不能随意地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

(二)坚持信息透明原则,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