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五个定位-最新教育资料

合集下载

新课标的五大指向

新课标的五大指向

新课标的五大指向
随着瞬息万变的20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新课标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为全面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评价方法、师资力量等进行统一、系统化及整体性的重新设计,旨在使学生具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五大指向就是:第一、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标设计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培养思考和创新能力。

考虑到网络时代学习的需要,新课标以培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第三、融合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

新课标不仅着重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知识与革新技术有机的结合,有效的把传统知识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受益。

第四、实践性教学。

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认真起来,加深学生对平时课堂教学的理解,能够从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素养。

第五、促进教育普及化。

新课标的制定,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普及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服务,竭尽全力普及教育资源,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发展。

新课标在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思考能力、推动教育普及化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公正的解决方案。

只有当我们全面考虑新课标的五大指向,实施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新课标的作用,促进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谈新课改中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谈新课改中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谈新课改中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新世纪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创新工程。

新课改呈现的特点,必将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重新定位,承职业道德和素质方面有新定位。

一、新课改的特点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世间发民菜,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最终目标而是过程。

2、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受到重视,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加强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序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

“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

5、重视课程的选择性。

新课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这些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6、提出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要促进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促进者和引导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直辖市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函利,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让学生能够承认儒家失和错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的定位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的定位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的定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选择满足儿童生命需要的教学,给知识注入生命,还原儿童充满灵性的世界,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创造出无限的时空,使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精神漫游,为孩子创造足够的舒展生命的空间,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梦想。

一切以激发转化儿童的合理需求、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实现需要、活动与教育三者和谐持续的良性互动为目标,促进学生主动、自由、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校新课改的总的要求。

学校通过“合格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优质课”、“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引路课”等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环六步教学法”。

即:下边就这“三环六步教学法”我做以粗浅的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目标认定。

杜威说:“学习是基本真实情境中的体验”。

在教学伊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新生知识的桥梁,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对象,努力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讲故事、生活小品、实验操作、俗语积累、儿歌比赛、情景游戏等。

创设情境的指向性会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使学生感到需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即不泛化、不大而无刍。

如:⑴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

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⑷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应用题。

……都是大而无刍的,而准确的定位应该是:⑴找准几个点,标示出……;⑵在5分钟内,完成……;⑶分组合作之后,能较准确地叙述……;⑷能背诵课文第X段;……课堂目标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表述。

比如不要说:“教给学生……”而要说:“学生能够……”如此说来,目标认定就有一原则需我们注意:我们可根据中高年级年龄特点与理解力,学生预习后,施教伊始即出示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人、新课程的结构调整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2019年精选文档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2019年精选文档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成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领导者,成了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

这种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生掌握的只能是记忆性的指示,以及通过机械地重复训练获得的基础经验。

学生成了一架毫无思想的机器,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能力就更无从说起。

而教师则普遍认为能听教师话、能按教师拟定的方案或给出的结论进行作答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种种不足,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让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人的需求,成为横亘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新课改的出现恰似一场及时雨,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成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其一是学生观的重新定位,其二是教师观的重新定位。

一、学生观的重新定位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主体”的重新认识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由于遗传、社会、家庭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牙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抵触情绪。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近日正式发布。

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

一、核心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课程安排重视知识灌输,而改革纲要试行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学科结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

一方面,鼓励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精简部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其余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

三、课程内容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课程内容的更新。

注重引入前沿科技、创新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

同时,增加各种实践性学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四、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分注重分数和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新的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将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项目研究、实践能力评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五、教师培训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

因此,改革纲要试行将提供相关教师培训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意味着中国教育将迎来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并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发展。

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与定位

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与定位

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与定位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与定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升,基础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发展方向、定位以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方向1. 立德树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德育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多样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推动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3. 全面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注重特色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锻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定位1. 全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在优质教育资源中获得发展的权利。

重点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市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减少教育资源的集中。

2. 国际化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应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

3. 科技创新教育基础教育应强调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施策略1.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制定政策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平衡发展各地区的教育资源。

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水平。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教育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以下是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的归纳。

一、课程目标的转变过去,课程目标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如今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文化基础涵盖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旨在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自主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参与则突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质。

例如,在教学中不再单纯追求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引导他们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创新。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现在则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一方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系。

不再将各学科孤立地教授,而是强调知识的跨学科应用,例如在科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和语文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程的比重。

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是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

在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及时引入最新的编程语言和应用技术;在科学课程中,增加了环境保护、新能源等前沿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的思考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的思考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的思考一、教学定位对于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 培养综合素质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定位是培养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 改变单一传授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定位是改变单一传授的方式,通过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强调实践性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第三个定位是强调实践性。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思考、探究、实践,培养出更加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理念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理念,主要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新课标语文教学也强调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掘自己,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新课标语文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以下几种:1. 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易懂地学习语文相关知识。

2. 以互动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之间互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发现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学也应该依托真实的情境、实际生活,使学生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注重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判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总结起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定位和走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单一传授的方式,强调实践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和走向的不断完善,将为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一直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本文将从纲要的制定背景、主要目标和实施方案方面进行论述。

制定背景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要及时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此外,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也要求基础教育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制定工作。

主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合作和沟通,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还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力。

实施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纲要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自主开展教学活动,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还应该加强课程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构建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和学科方法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其次,纲要提出,基础教育需要强化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的教学,形成“1+2+X”的课程模式,即每周1节思政课或校本课程;每周2节语文、数学、英语或科学的公共课程;每周X节选修课程。

最后,纲要还强调,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应该配备齐全的教育设施和设备,积极开展校内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推动,才能够让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课改的定位

课改的定位

课改的定位:大家知道,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发展包含能力、个性、信念等方面。

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人把中国推进的“新课改”比喻成教育界的“五四运动”,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心灵战争”,是新教育向传统教育发动的“决战”。

这从中可以窥见到这场变革的重大意义和其中隐含的困难程度。

课堂是课改的核心地带,课堂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立足课改、改变课堂,以课堂为支点撬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咱们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教师应该成为课改的捍卫者。

可能有很多学校和老师担心,课改会不会影响成绩?围绕新课标要求开放课堂会不会影响成绩?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

课改改什么?改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颠倒了主次关系,学生怎么能学好呢?成绩是课改的副产品,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带动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有个形象的比喻:“课改前,学生是没有动力的车,需要老师打着、家长推着;课改后,学生是有动力的车,会自行前进。

不改革的课堂如同包桌吃饭,喜不喜欢都得吃(包办);改革后是点菜,想吃什么点什么,需要什么点什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

”所以我们在这儿要义正言辞地说“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

只不过是,我们要走对、走好、走稳这条路。

改革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大家要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抱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改革课堂,创新教学,就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

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应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

课改需要激情,激情需要燃烧!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一、理解“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的问题,研究及论述很多。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和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和

智力因素阶段(智商、智慧、聪明)
智商就是智力因素,对学校教育的本质 的认识向前迈了一步。
智力因素:
观察力 注意力 思维力
想象力 记忆力
第三个阶段
1984 —— 1989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阶段
非智力因素 —— 兴趣、爱好、情感、 (情商) 意志、毅力、行为、 习惯、个性
认识逐渐深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
研究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需求、心态、兴趣点 和兴奋点?——导入、举例、 选材
案例:《清平乐·村居》《谁是最可爱的人》 做好铺垫很关键
案例分析: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情景相生且契合无间 ”
一间低小的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 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 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 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 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 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 编织鸡笼,手艺那么巧;还有那调皮可爱 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
●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 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教学要从学生的 已知出发(避免“伪学习状态”)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教师的 教学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
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生活性——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 (经验的随 机性与普遍性) 形象性——感性、可见、具体,利于学生想 象和联想 学科性——体现学科特色,阐明学科知识的 生活价值 问题性——引发学生思考 情感性——激发、唤醒、鼓舞学生情感

中小学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构想

中小学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构想

中小学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构想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发展和繁荣,中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千篇一律的学习观念走向多元化,从机械性的重复走向交流与创新,从专业的培养走向实践能力的提升,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中小学学科课程也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变革。

首先,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要求中小学教育改革强化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注重相关知识的学科融合和应用性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探索、思考和分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要求增强学科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中同时获得知识体系的全局视角和学科之间的深度联系。

最后,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要求增强和改善学科学习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此外,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改革构想不仅要重视学科内容的改变,还要强化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

有效地推行多元化、灵活化和精英化教育,使学校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入教学管理体制,使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结合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基础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改革构想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诸多参与者,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教材建设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教材内容,丰富学科学习的形式,完善学科概念,突出实践性,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利用网络等新型技术,加强教师学科知识培训,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使教师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科的边界,实现课程的卓越教学。

在学习管理方面,要推进多元化教育的实施,改善课程组织机制,实现课程深度整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学科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改革构想,不仅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中小学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效手段。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我们看到的实情是,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已成为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

知识的授受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空,消耗着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

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灌输一记忆式的教学。

而这是造成现行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是还未成年的学生。

基础教育给予每个人最初的生活体验。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极为丰富、极为重要的时期。

基础教育中比知识授受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有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授受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确信,在基础教育中还有远比知识授受更值得关注的事。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是人才还是公民? 人才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却显得很模糊,少数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成了学校的全部工作,基础教育被办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

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

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

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

首先,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其次,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人应该是先成人再成才,换言之,基础教育要先教会学生成人才切合基础教育中“基础”二字之义。

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一个认同社会,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

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

我们的学生就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预先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按规格统一生产。

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分为了两种:学业成绩好的和学业成绩差的,成绩好的是合格产品,成绩差的属于淘汰的次品。

这就是统一发展带来的恶果。

由于先天的、环境的、人为的种种原因,各个学生的智力、专长不是处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然后分析了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阅读能力培养、拓展写作能力提升以及注重情感与价值观培养。

在总结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变化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育、新定位、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培养、价值观、影响、教育改革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和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更新,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阅读能力培养、拓展写作能力提升、注重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正在逐渐清晰,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情感情操的未来人才。

2. 正文2.1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思考和表达。

新课改倡导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策略。

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新课改对教材的更新和改进也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五个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牵动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全方位变革。

[1] 展望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理性解读 2001 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十多年的自身的课改实践中,从国外的许多重要的课改实践中,从百家争鸣中汲取合理的意见、经验,理清改革中的理念、主体、内容、方式方法、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定位问题。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定位一)理清时代定位上的问
题时”就是要弄清本次课程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前我
国社会发展所处何种阶段的问题。

[2] 一方面,在我国基础教育统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促使“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 [3] ;另一方面,时下,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很多人把本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时代上定位为“后现代”。

课程发展变革中,不少人认为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性质为“传把现行教育定位为“传统教育”,此观点认为现实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不利于改革取得成功;而把本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位为“后现代”又具有片面性,它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外,并未为我们构建一个能够操作的方法系统。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畴必须是现代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必须是进一步深化完善现代教育。

《纲要》也可被认为是一份直接的行动指南,它明确了课程改革是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

二)理清空间定位上的问题空”就是要弄清本次课程改革到底是
谁,在哪里进行的问
题。

[4] 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充斥着西方的建构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因为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力,缺乏相应的变革文化土壤,许多国外新理念的引入遭到了实践领域的抗拒和抵制,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或停滞不前。

因此,课程改革要突破和超越本土传统与外来经验间的藩篱,以融合自身传统优势与外来先进经验。

三)理清向度定位上的问题向”就是要弄清本次课程改革所处的
总体价值取向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泛人本化”的,即通过放权、减量、缩时、去压等措施,使所有改革内容、措施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改变过去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爱好与个性的情形,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企图据此达成学生“经世”与“致用”的良性结合。

[5]
一方面,课程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直接联系,在某种
意义上,它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想诉求与整体价值取向。


单纯追求个体而摒弃社会因素干扰,这种目的不可能实现;另一
方面,“自我”“个性”“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长空间
非常有限,变革不可能顺利。

因此,新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切不可在强调个性本位的同时,忽视国家、社会因素。

二、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定位
本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但仔细审视可以发现,在课程改革推进中,对“关注和研究学生”“为了学生发展”的共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更多是一种理性的理念认同,缺乏实践行动或常常流于形式 [6]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就导致了对学生的迁就、息与放纵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另外,任何课程改革都不可能使每一个教师发生同样的改变。

世界各地的教育及课程改革运动表明,教师对改革的抵触、抵制尤其是“穿新鞋走老路”现象都十分突出。

[7]
因此,当人们把对教学活动的关注点从教师身上移到学生身上,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重新理解为知识的建构者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才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尽管中小学
教师地位的下降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其主导功能不仅不可削弱丧 失,我们还应为其合理权威而辩护。

要承认教师们的主体地位, 相信教师们能作为文化主体进行课堂创造, 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文 化,要倡导教师们参与课程教学研究。

同时,做教师们的工作, 帮助教师们走过课程改革的抵制期, 以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
期效果,是各种课程实施理论的共识。

[8] 也只有基于此,才能 让教师们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自觉融入教学实践活动。

三、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定位
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现当代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一方面,课程内容在个体经验、活动、体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之间完全对立起来。

这种内涵定位的失衡, 使课程改革陷入孤 立、片面的狭窄世界以及选择性困境 [9] ;另一方面,国家和社 会要求课程内容必须按它们的要求不断改革与调整。

比如,二战 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展
开的。

经济衰退、国际垄断地位下降等社会问题,成为课程改革 面,课程改革所关注的范畴涉及制约课程发展因素的各个方面, 社会、学生、知识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点。

学生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与经验、学科与活动等,并不具 备对立与排斥的理由, 在二者之间的任何选择都严重缺乏辩护性 [10] ;另一方面,任何专业化活动都有内在逻辑与外在依据。

国 家、社会问题不是课程改革的全部依据, 尤其不能单独成为课程 改革的基本原则与立场。

四、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定位
改革路径最终决定改革的实际效果。

路径主要表现为课程改 革措施、手段与方式。

[11]
首先,把课程改革陷入反复启动、急于求成的困境,缺乏把 课程改革作为过程性、 复杂性、 长期性的课程建设工程加以理解 与定位的思合匕
的根本原因,影响课程内容。

因此,应该认识到,一方
维、立场及实践。

其次,使课程改革陷入只改不变的形式主义困境,并因剥夺了教师的改革主体地位而遭到广泛批评与抵触,缺乏把课程改革作为专业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建设工程加以理解与定位的思维、立场及实践。

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改革需要谋定而后动。

[12] 其次,要将领导层的引导与支持与学校或老师的自主探索相结合。

自主探索能面对实际问题灵活应变,但缺少政策的引导,改革可能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在小范围可能取得成效,但缺少大环境的支持,好的思路是没有办法得到扩展而持久的。

五、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定位
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规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业评价中对考试的削弱,在数量上要求减少考
试,甚至是不考试,在质量上要求降低考试的难度,强调评价的 多元性和评价对学生的中立性、发展性。

实际上,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的课程评价方式就是考试。

能否认,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相对公正、客观和高效。

如果 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恰当, 完全可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13] 基础教 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 标,课程评价应放眼未来,一方面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另一方面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国际视野、终 身学习能力等。

在试题的设计上, 一方面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 试题内容尽可能来自于学生们在真实世界中的相关联的一些实 践经验,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又有助于其把所学知识 运用到不同情境中去。

另一方面,丰富试题的形式,增加开放性 试题的数量,以活动、案例等方式设计题目。

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地域广阔, 族、文化、习俗等差异非常大, 进行任何一项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彻底贯彻落实都必然是曲折、艰难的。

就本次课程改革而言,我
们要从思想上理清改革中的理念、主体、内容、方式方法、评价
性,使改革在调适中继续发展。

注释:
[1] 赵宏强 .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J].
教育学刊, 2011(1): 39-42.
[2][4][5] 容中逵.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辨证与观点 重申
[J].课程?q 教材?q 教法,2011, 31 (6): 15-22.
[3] 潘新民,石雷 . 基础教育课程“渐进”改革的理论构建与 实践探索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2):13-17.
[6] 笮程,良宏 . 从教材改革到文化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视域演进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2): 47-52.
[7] 郝德永.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长征之 旅” [J].课程?q 教材?q 教法,2013, 33 (2): 9-16. 这五个方面的定位问题, 以此提升改革的可行性、 适切性和实效
中国
[8][12] 宁连华,吕林海 .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审
思与展望一一基于历史定位、所获成绩与存在问题的探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 5): 57-62.
[9][10][11] 郝德永 . 第三条道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12): 85-89.
[13] 郭丽丽, 汪霞 . 保障平等追求卓越:新世纪北欧五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q教材?q教法,2011,31 ( 12):9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