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1主要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 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 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 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 传播。 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 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认为教育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
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 空缺岗位。雇主可以凭借性别、种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婚 姻状况、个人经历等 标识和信号,特别是通过教育了解求职者 的能力。 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工作能力,雇主便对教育水平 较高者支付较高的工资。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 所以又被称为“文凭理论”。
代表人物:舒尔茨 内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 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 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基本观点:
(1)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
本(即设备以及单纯的劳动者数量)的作用。 (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 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 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3)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 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4)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 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谢谢!
(二)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
的柏拉图。以法国18世纪的唯物论者爱 尔维修为代表。 代表人物:爱尔维修、康德 背景:法国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为 抨击人的天赋不平等以及教育等级制的 贵族理论,提出人人智力天生平等,教 育应该民主化。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 育与环境,但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极端, 提出“教育万能论”的口号。
评价: 由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阐述,加深 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其不足是: (1)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2)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 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 “利润”; (3)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 服务业、信息业],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很多时候也 不是决定因素; (4)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 育问题,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次要劳动力市场(小公司、小企业)提供 的工作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 条件低劣、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的工作。 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 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
(2)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按照劳动力市场理
论的观点,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 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他能在哪个劳动力市 场工作又与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与教育程度 有显著关系。
内容(观点): 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应该包括:
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 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第二,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 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 变动。他认为教育与政党的对立表现在:教育以人为本,而政党以事业为
本;教育求远效,而政党求近功,二者在方向上就有矛盾。再加上执政党的 更换以及党内政策的变换不定,教育不得不跟着变来变去,是无法办出成效 的,所以教育应摆脱政党的控制。
第三,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教育方针保持稳定, 不受政治干扰;学校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 教科书。 第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 观念;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教育讲究尊重个
性,而宗教总是要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而宗教趋于保守,尤其是教会学校借办学 诱使青年信奉基督教,更是害人不浅,所以教育要摆脱宗教的影响。
评价:
教育万能论是 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 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影响的 教育主张,这是片面的。
(三)人力资本理论
背景: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关 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发表《人力资 本投资》,1963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 值》,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wk.baidu.com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是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 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一种教育 思潮。 代表人物:蔡元培。
背景: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经
济萧条,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国家预算 中的教育经费极低还经常挪用。于是,“五 四”前后,由于政府拖欠教育经费经常引发 师生罢课罢教。为了维护教育的正常进行, 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 的斗争,进而形成了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 潮。 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 议》,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成为教育 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
内容(观点): 爱尔维修反对天赋不平等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 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 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 教育万能论包括两个流派:一是过分夸大教育对 人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一是过分夸大教育对 社会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如胡适、 蔡元培、陶行知等,强调“教育救国”、“科学救 国”,主张通过创办学校、普及教育来改变中国的落 后面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如果给他以教育的全 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
背景: 劳动力市场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 皮奥里、多林格、戈登等。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基 本前提不正确,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论断不 全面,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 内容(观点) 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 (1)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不同部分,即主要劳动力市 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故称“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提供的工 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 平等、有晋升机会、管理有程序等特点;
评价: 一方面,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 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 办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 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 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方面有积 极意义。 另一方面,教育不可能也不应完全独立,因为 教育独立是相对的。 此外,教育独立运动在理论上有片面性,在实 践中也行不通。 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独立论是以教育中立论 出现的,主要表现为教育不受政党、教会的控制, 在政治上、宗教信仰上保持中立。
(四)筛选假设理论(或文凭理论)
背景: 20世纪50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
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 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有人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 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 选。 创始人是迈克尔· 斯宾塞和罗伯特· 索洛 (RobertMertonSolow)等 内容(观点) 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Hypothesis) 是20世纪70年代 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 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 论。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进入主要市场的基本 上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白人,进入次要市场 的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成员和妇女。 这表明,只在主要市场中,教育水平与工 资才有直接关系。
评价:
该理论得到西方一些激进学者的好评,认 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 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 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 但是,许多人认为,它对教育与经济关系 的论述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