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13cc73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7.png)
辽东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摘要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把握了“三曹”,就把握了建安诗歌的核心,把握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彬彬之盛”的一个时代。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在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拓展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了解,初窥学术门径。
关键词:“三曹”诗歌;艺术特色;差别;原因建安时期的文学巨匠——“三曹”父子,作为这一时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文学史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之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为自己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差别进行深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建安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三曹”作为建安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同时也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a2b6c8284868762caaed558.png)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
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
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
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
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
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dbe3d6550e2524de4187e65.png)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中文摘要:建安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惊艳绝伦的诗人,而曹操、曹丕、曹植三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再加上他们共同经历了建安时期这个极为动荡的历史时期。
相同的生活年代,为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旗帜鲜明地或多或少打上了共同的时代主旋律。
但个体人的人生经历和脉络不可复制和模仿,这又使得“三曹”的文学作品处处彰显出独属于他们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为了深入研究“三曹”诗歌的特点,本文将从诗歌题材、思想感情、语言特点以及艺术手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三曹”诗风的差异。
关键字: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Abstract:A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Jian'an period has seen many amazing poets, and Caocao, Caopi and Caozhi are among the best. "San Cao"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the high political ideals, the shortness of life, and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the extremely turbul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Jian'an period, which makes them have a common era in poetry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its poetry also has a common style of the same line. However, the strangeness of life encounters makes their poetr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tyle. Next, thispaper will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ems of poetry, thoughts, feelings, language features and artistic techniques.Keywords:Caocao;Caopi;Caozhi;poetic style.引言: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高潮与低谷总是此起彼伏,以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为代表的汉末建安文人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华丽篇章。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aeefbc283c4bb4cf6ecd134.png)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
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三曹诗歌的异同
![三曹诗歌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873705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3.png)
三曹诗歌的异同三曹诗歌的异同:“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曹操的诗歌今存约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曹操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带有明显政治家的气魄。
如《步出夏门行》中《观沧海》一诗,气势磅礴,格调雄放,寥寥数笔,不加润饰,即能状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曹操还有一些诗歌把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深刻地反映出来,因而被称为“汉末实录”。
例如他的《薤露行》、《蒿里行》等。
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的诗歌今存约40首,绝大多数是乐府。
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杂诗》等。
曹丕的诗歌多模仿民歌来叙事抒情,善于取材闾间小事。
他的诗歌笔致细腻,语言流畅,偏重抒情,格调清新。
特别是一些以游子、思妇为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
如他的《燕歌行》,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
曹丕诗语言平白,倾向民歌化,具有与《古诗十九首》类似的风格与艺术境界。
曹植现存诗80多首,他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再者就是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等。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
他的诗歌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他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三曹诗歌创作异同探究
![三曹诗歌创作异同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0917c15022aaea998f0fd3.png)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古直悲越,有一种雄浑壮丽之美;“曹丕气缓而清秀,是一种以柔为主、柔中有刚的风格美。
”曹丕的诗含蓄哀怨,是一种细腻秀丽的阴柔美;而曹植前期的诗歌清刚豪迈,后期隐曲抑郁,哀伤忧愤。
本文试图从三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题材选取以及创作风格两个方面对三者的诗歌进行比较,并分别从他们所处的环境、社会身份以及个人经历和个性特点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创作的异同展开研究。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在极其动乱的汉末建安时期,建安文坛被染上了“慷慨悲凉”之气。
共同经历了这一时期的三曹,在这种战乱不断的大氛围下,一改模仿之风,笔下生出了“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为后人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经历、世界观以为文学自身的发展,造就了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
一、三曹相同题材下作品之异“文学的繁荣与否,与题材的关系十分密切。
题材的丰富多彩,常常是文学繁荣的主要表现之一。
”三曹处在有着尖锐社会矛盾的东汉末年,割据混乱不断,直到三足鼎立局面出现后社会才相对安定。
这样一个特殊复杂的历史时期,不仅开阔了他们的创作视野,也增加了创作题材。
连年的战争带来的灾难,漫长行军路上的艰难,妇人的可怜遭遇,宴饮玩乐的生活情趣,从未中断的长生渴望,为功为名的苦苦追求等等,都是三曹诗歌创作的源泉。
相似的经历,使他们诗歌创作时选用的题材大同小异,但是在诗歌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诗歌所创造的价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三曹的诗歌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宽广,下面笔者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着重从军旅、宴游二个题材的作品做出比较。
(一)军旅题材的诗作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戎马一生。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光和末,黄巾起。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据不完全统计,曹操生涯共有70多次带兵征战;曹丕前后13次;而曹植只随军出战了大致5次。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187e20903d8ce2f0066231c.png)
辽东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摘要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把握了“三曹”,就把握了建安诗歌的核心,把握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彬彬之盛”的一个时代。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在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拓展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了解,初窥学术门径。
关键词:“三曹”诗歌;艺术特色;差别;原因建安时期的文学巨匠——“三曹”父子,作为这一时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文学史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之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为自己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差别进行深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建安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三曹”作为建安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同时也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在形式上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曹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
![三曹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3324a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f.png)
三曹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
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人皆活跃于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汉末三国。
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文学家。
三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曹操,字孟德,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曹操的诗歌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他的诗歌情调以慷慨悲凉为特色,这种情感基调在建安文学中尤为突出。
曹操的乐府诗并不完全照搬汉乐府的成规,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等诗,在曹操的笔下,这些原本是挽歌的旧题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曹操的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字子桓,他的诗歌风格则与曹操有所不同。
曹丕的诗歌委婉含蓄,秀美且细腻。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感,这种美感被后人称为“便娟婉约”。
曹丕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却同样能触动人心。
曹植,字子建,是三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他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展现出一种清刚健美的特质。
曹植的词采华茂,情感丰富,既有雅怨之愁,又有文质
之体。
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植的后期作品出现了隐曲深沉的特点,甚至流露出哀伤忧愤的情绪。
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人的诗歌艺术风格各有千秋。
曹操的朴实无华与慷慨悲凉、曹丕的委婉含蓄与秀美细腻、以及曹植的乐观豪迈与深沉哀伤,都展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这些差异不仅使他们的作品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ad9b3f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5.png)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下是他们诗歌的艺术成就:
1.曹操的诗歌成就:
曹操的诗歌以豪放、气势磅礴著称。
他的诗歌多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雄心壮志,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枭雄的威武之气。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的诗歌风格与曹操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情感和韵味的表达。
他的诗歌多描写爱情、离别等主题,情感细腻,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曹丕的诗歌语言华美,音韵和谐,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3.曹植的诗歌成就: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他的诗歌在三曹中最为突出。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表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怀。
曹植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天赋。
总的来说,三曹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在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
![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1b51d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f.png)
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三曹既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位,他们均是魏国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文学家。
三曹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水平,而且反映了其个性和思想,这些诗歌被誉为三曹诗。
三曹诗主要有两种气质:曹操的诗多以军事为主,气势磅礴,善于表现出打击敌人的壮举;曹丕的诗则多以政治为主,风格较为华丽,讲述天子的功绩;曹植的诗则以纯净文艺的形式表现出美感,富有文学情趣。
首先,曹操的诗多半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质,这种气质源于曹操的战士身份,他的诗更多地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毛,斜阳漫照。
此诚千秋万代之开楼!于况天纵之人,而鸟兽竞喧,魏晋之盛,群英荟萃,岂赢一篑,矜功名于显微哉!”这种气质既表现了他对天下英才的赞叹,也表现了对荣耀和伟大的渴求。
因此,他的诗歌常常具有壮阔的内容,语言气势磅礴,是一种很有战斗性的诗歌。
其次,曹丕的诗多以华丽著称,比起曹操更道貌岸然。
曹丕的驾驭语言技巧的能力非常出色,他的诗歌韵律优美,语言华丽生动,甚至有一些做作的味道。
比如曹丕《和王岳州书》中写到,“琳琅观夜景,流光 favored 腰轻。
有时惊水鸟,波上落松声”,表现出一种风景的美感。
此外,曹丕的诗也常常表现出他对当政者的心怀敬畏的情感,如“念尔宪章,昔盖入论,乱离之际,一念何言;长夜之间,万机具备,贞酒盈芳,欣然无辞”(《洛阳求贤牧民》)。
因此,曹丕的诗歌更具有一种学士气质,比较适合在朝廷上表现自己的才能。
最后,曹植的诗歌颇具纯净的文艺性质。
曹植的诗歌一般都比较简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意象表现一种美感。
曹植《洛神赋》中写到,“翠翘金雀,号令朝宗;紫绶鸾凤,次第列名;听唳狻猊,肃清神凝,戚氛群动,乱丝不绝。
”这种文艺化的语言更加贴近纯诗意境,展现出完美的修辞技巧和丰富的意象。
与曹丕的华丽不同,曹植的诗显得更加纯粹,更具有文学的情趣。
综上所述,三曹诗虽然都是魏国的文学巨匠,但是每个人的诗风格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他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造成的。
(完整word)三曹诗风差异
![(完整word)三曹诗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39d1cc467ec102de3bd89b7.png)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汉末建安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则是建安文人的杰出代表。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三曹"的创作烙上了建安的时代烙印。
他们以自己的“悲凉慷慨”之情铸造出不朽的建安风骨。
同时又由于三曹所处的社会环境,身份地位,个人特性的差异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其诗歌风格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曹诗风概述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词,其中四言最优。
其主要诗风是慷慨雄劲兼古直悲凉。
如宋朝敖陶孙在其《诗评》中指出:“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则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雄劲兼古直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全诗用语古朴直率,不事雕凿,鲜明的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愿望。
诗人先是悲歌慷慨,感叹人生短促,年华易逝,一转而为对贤才的思念,及完成统一大业的勃勃雄心,深具悲凉慷慨之气。
曹丕现存诗四十首。
以七言最为著名。
曹丕诗歌风格正如清代沈德潜也在其《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事实也是如此,试看《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细腻委婉的手法,刻画秋夜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细致入微,把少妇独居的孤寂,孤苦的期待,思念的情素,表现的惟妙惟肖,回环往复,缠绵悱恻,悲凉感人。
“三曹”诗歌比较
![“三曹”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654f8c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e.png)
“三曹”诗歌比较
“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本文将对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
首先,曹操的诗歌尤其以叙事和抒情为主。
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深沉,不滥用华丽的词藻,而是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感情和情感。
曹操的诗歌包含了很多哲理性的思考,如《观沧海》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事深邃的洞察力。
其次,曹丕的诗歌注重于表现情感。
曹丕的诗歌风格流畅、清新,常常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情感深厚、感性而又唯美,如《燕歌行》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现出对自然的浪漫化和爱情的美好祝福。
最后,曹植的诗歌则是以抒发情感为主。
曹植的诗歌充满了青春、激情和朝气,语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如《洛神赋》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和不输的豪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曹”诗歌的不同风格有别于各自的生活和性格特点。
尽管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风格,但他们在诗歌中都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反映出时代和人生的厚重。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是长久以来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让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
三曹风格异同论
![三曹风格异同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3496f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e.png)
三曹风格异同论摘要: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三曹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
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三曹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
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三曹”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异同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建安时代,“三曹”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曹”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
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三曹”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
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三曹”游仙诗同中之异
![“三曹”游仙诗同中之异](https://img.taocdn.com/s3/m/6d53ba7dad02de80d4d84043.png)
“三曹”游仙诗同中之异魏晋是游仙诗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更是以“三曹”为文人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曹操现存完整的诗歌二十一首,其中游仙诗共七首,包括《气出唱》三首、《精列》、《陌上桑》和《秋胡行》二首,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子曹植游仙诗创作的数量最多,有《仙人篇》、《游仙》、《升天行》二首、《飞龙篇》、《桂之树行》、《平陵东》、《五游咏》、《远游篇》、《苦思行》、《驱车篇》共十一首,同时曹植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游仙”为诗歌题目来阐述游仙这一主题的诗人。
而曹丕只留有一首游仙诗《折杨柳行》。
一、乐府传统纵观“三曹”现留存下来的游仙诗,曹操与曹丕皆为乐府游仙诗,曹植的《游仙》为非乐府游仙诗,其余也都是乐府游仙诗。
乐府诗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语言朴实自然;有演奏时的“解”;句式长短不一,回环往复。
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中都体现了乐府诗的这三个特点,而曹植的游仙诗既有汉乐府的特点,又有不同之处。
(一)语言汉乐府的语言多朴实自然,保留有民歌的特色。
曹操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的游仙诗语言质朴,气势宏大。
如《气出唱》其二中的第一段: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琴瑟,何!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这首诗紧承前一首《气出唱》其一而来,诗人向东游历得到神之药之后又向西而行,来到华阴山。
华阴山高大巍峨,浮云如同伞盖般遮蔽着山峰。
这个比喻想象奇特,气势恢宏,“崛起甚奇”(陈祚明《采菽堂诗集》卷五)。
接着仙人出场,与诗人一起宴饮游乐,吹箫鼓瑟仙女伴舞,一派歌舞升平。
其中的“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虽不饰以文藻,但仙人伴随风雨出场的磅礴气势却呼之欲出。
曹植与之相比则多了几分文采。
如,同样是对衣着的描写,曹操只有简单的一句“负?R被裘,似非恒人”(《秋胡行》其一),交代了仙人的身份,并没有过多描写。
曹植则是“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五游咏》),不仅有颜色,还有样式,更加直观可感。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b11b6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唐朝诗人曹雪芹、曹丕、曹操被誉为“三曹”,对于中国文学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形式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三曹”诗歌的比较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
首先是曹雪芹,他是清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代表作品《红楼梦》是中华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曹雪芹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渴望寻找到最为真实的情感表现,并通过诗歌来描绘出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那份深情。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曹雪芹善于采用典故来加以铺陈,同时他的诗歌中常常伴随着对于历史的考察和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曹丕,他是魏国的皇帝,被誉为三国时期文坛名士。
他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曹丕的诗歌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他在创作中常常采用音韵美的手法来加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并且,曹丕的诗歌作品还具有丰富的心灵表现,他深刻地反映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梦,唯有心中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传达人生的意义。
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使得曹丕十分受到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是曹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能力。
曹操的诗歌作品有很强的战士风范,他常常将自己宏大的抱负、澎湃的情感与磅礴的气势结合在一起,通过诗歌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来。
同时,曹操的诗歌作品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他常常采用典故引用、古文经典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三曹”诗歌作品各有千秋,在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艺术风格、情感深度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华文学的历史脉络和各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也为我们今后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生智慧。
三曹诗歌风格差异
![三曹诗歌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5da152a192e45361166f503.png)
摘要建安文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位诗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由于三位诗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种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诗歌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透露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的“古直悲凉”的美感;曹丕的诗歌委婉含蓄,秀美且细腻,具有一种宁静、柔和的“便娟婉约”的美感;曹植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透露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美感,但是后期却出现隐曲深沉,甚至出现哀伤忧愤情绪低回的特点。
所以本文将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其作品具有决定影响的及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各个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曹”,诗歌,差异,风格AbstractThe "three Cao" poets of the period they are kin, Jian ' an litera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While Cao Cao, Cao Pi, Cao Zhi, parent-child, the three poets we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Jian ' an literature, but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cial status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poets, resulted in their poems of Song Jian ' an literature "generous to any gas, upright so that" this appa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re are very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ir poetry. They vary in the style of the poems showing the same,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ao Cao of poetry generous dreary, and strong, and simple and ancient straight, revealed out a forceful Grand of tattoos of "ancient straight dreary" of beauty; Cao Pi of poetry euphemism implicit, beautiful and delicate, has a quiet, and soft of "will Juan graceful" of beauty; Cao Zhi's of poetry optimistic cheerful, high heroic, Qing just bodybuilding, revealed out "man odd high, Word mining China Mau, love and ya complaining, body is text quality" of beauty. But later hidden songs appear deep, even sadness worried and indignant feeling keyed feature. It is because the "three Cao" poems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Cao" literary images to later more visible, and more attractive. Due to "three Cao" by Department of social status, and identity statu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ces and itself of development, various causes, led to has three bit poet of poems of style exists with clear of differences, so this will from social environ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on its works has decided effect of and the angle starting, on "three Cao" poetry of all style Shang of differences and formed these differences of causes for addresses.Key words:The "three Cao",poetry,differences,style目录绪论 (1)一、“三曹”诗歌之同 (1)(一)感时伤世 (2)(二)忧生之嗟 (3)(三)雅好慷慨 (5)二、“三曹”诗歌之异 (6)(一)风格之异 (6)(二)情志之异 (8)(三)意境之异 (11)三、“三曹”诗歌的发展及其影响 (13)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绪论汉末建安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时期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三曹作品的异同
![三曹作品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bfe32e2ba0d4a7302763a23.png)
三曹作品的异同
异:
曹操,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曹丕的诗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
风格清丽婉约。
曹植,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
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同:
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三曹”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
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三曹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
人生苦短的感慨,是三曹诗歌的共同主题。
最新三曹诗风异同
![最新三曹诗风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a98063c7f1922791788e86c.png)
三曹诗风异同三曹诗风异同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形成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风貌。
三曹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及不同阶段的个体特征。
共同点:①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一代诗风;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地替写实性,运用乐府艺术形式时引赋入诗,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曹植在乐府诗中注入强烈的感情与个性,使原来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向以抒情为主,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②曹氏父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时期追求“慷慨悲凉之美”和非功利、主激情、重个性,求华美,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特点。
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怨,强烈个性的表现及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表现贯穿其创作之中。
不同点:①风格差异;三曹创作体现了建安风骨初期、中期及后期不同的风格特征。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激扬壮丽;曹植的诗歌豪宕深沉,情兼雅怨。
曹操诗通脱,曹丕诗华丽,曹植诗沉著。
②诗歌内容侧重点、艺术表现不同:曹操的诗歌多从时事政治、军事民情方面反映现实;曹丕的诗多从离愁别怨、家庭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曹植的诗主要从自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悲愤忧思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曹操的诗激烈深刻,勇于批判,顽强进取,多英雄本色,大将风度;曹丕的诗委婉平和,固步守成,多公子声气,儿女柔情;曹植的诗悲怆幽怨,多诗人气质,情感浓郁;曹操诗报国述志,蒿目时难,侧重时事、政治、民情的抒写;曹丕的诗工于言情,重在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曹植的诗重在个体遭受挫折的悲哀与怨恨的抒发;曹操诗质胜文;曹丕的诗文胜质,曹植的诗文质合一。
③题材表现、情调不同曹操的诗多抒发生灵涂炭,四海未定的悲情,其情深沉、苍茫、浩大,主要借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直陈其事,明情显志,忧国悯时,充满“悲情”;曹丕的诗多怀着迷惘的思绪,淡淡的情愁,关注游子思妇的叹息,思考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情细腻深婉,纤巧细密,充满“忧情”;曹植诗歌着重描述个体需要在遭受挫折后的悲哀与怨恨,展示失意者的内心世界,其情曲折腾挪,沉痛深挚,充满哀怨。
三曹诗歌选材、风格和文化底蕴异同比较
![三曹诗歌选材、风格和文化底蕴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04d85bcb0717fd5360cdcd4.png)
化
1 . 一生戎马 ,写尽 战乱 民生—— 曹操 曹操 ,治 世 之 能 臣 ,乱 世 之英 雄 ,他 一 生戎 马 ,无论 是逐鹿 中原 的舍 我其谁 ,还是 官渡 之战 的 深谋远 虑无不展 现他 的雄才大 略 ,正是 因为处于乱 世 ,身经 百战 ,使得 他 的诗 歌题 材也 是 多种 多样 , 大致可分 为记事 、述志 、游仙 、咏史 四类 。 其 中首屈一 指的莫 过于记事诗 ,因为曹 操处 于 乱世 ,所 以他 的诗歌 中很 大一部分 是在描 写汉末 战 乱 的现实 和人 民水 深 火热 的处 境 ,如 : ( ( 蒿里行》 描 写 了初 平 年 间关 东 义 军联 合讨 伐董 卓 的历 史 事 件 ,虽 为义军却 各怀私 心 ,曹操 借 《 蒿里行》 一 诗 如实 的对义军涣 散 ,畏 缩不前 的情形进行 了揭露 和 批评 。 “ 白骨露 于野 ,千里 无 鸡 鸣”何 等 的悲 凉 , “ 生 民 百 遗 一 ,念 之 断 人 肠 ” 怎 一 个 惨 字 了得 , “ 铠 甲生 虮虱 ,万 姓 以死亡 ” 强烈 的对 比怎 能不 让 人愤恨 ,曹操 的记事 诗可谓生动 、真 实 、深刻 。 曹操 诗歌 中不 能遗 忘 的部 分还有 他 的述 志诗 。 曹操 的乐府 诗大多描 写 了他本人 的政 治主张和一 统 天下 的雄 心 壮 志 。如 : 关 山》 中 “ 立君 牧 民 , 为 之 轨则 ”展 现 了曹 公 以法 律 治 理 国家 的政 治 理 念, 歌行》 中 “ 青青 子衿 ,悠 悠我 心”道 出 了 曹 公求 贤若 渴 的的 急切 , 出夏 门行一观 沧海》 中 “ 日月之行 ,若 出其 中; 星汉 灿烂 ,若 出其 里”写 出 了曹公 博 大 的胸 襟 ,这样 的曹 公 怎 能不 天 下 归 心 ,怎 能不 像 他在 《 对 酒》 中描 写 的那样 ,达 到 “ 王者 贤且 明 ,宰相股肱 皆忠 良” , “ 人 耄耋 ,皆得 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 昆虫 ”的太平 盛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三xx”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xx”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总观曹植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
总之,曹操诗主刚,有阳刚之气;曹丕诗主柔,有阴柔之美;曹植则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兼而有之。
二、“三xx”诗歌中相同的感伤情结对于三曹来说,目睹生离死别,生灵涂炭,加深了他们的悲剧意识,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生命悲剧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由此“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使他们的感伤有了共同的表现:一是感伤乱世不治,忧国忧民。
三人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写出了社会之悲剧,唱出了时代之哀歌。
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对乱世悲剧有着深刻体会,他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写出了新内容,用挽歌记叙社会和人民苦难,所以他的作品被人称作“诗史”,是“汉末实录”。
在《蒿里行》中,沉痛刻画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画面,发出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慨。
曹丕兄弟虽然少了其父那样南征北战的经历,但曹丕“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叙》),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兴表》),也都从不同侧面真实反映了社会苦难。
曹丕的《上留田行》直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穷与苦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还有“丧乱悠悠过际,白骨纵横万里”与其父之“白骨露于野”同样描绘出动乱时代的哀怨画面,悲壮苍凉。
曹植主要是对战乱中下层人民的困苦处境表示同情,这体现在《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同样是以挽歌的形式描绘了边地人民的困苦生活,哀悯之情溢于言表。
二是哀叹人生短促,满怀生命之忧。
战乱、瘟疫、严酷的环境、深重的灾难,时刻危及着人的生命,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痛促进了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他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承续了生命意识的自觉与悲愁,唱出了自己的生命悲歌。
三曹诗歌中同样触发了对生命本体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无尽哀伤。
作为一代豪杰,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勃勃雄心,但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他叹“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叹“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虽然天长地久,人生代代更替,但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光却是那样短暂。
时空的无穷,更对照出人生之短暂,于是悲从中来,生命之忧酿成了曹操诗歌的苍凉与悲壮。
一代帝王曹丕也有着与其父同样的忧,他忧“人生如寄,岁月如驰”,忧“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他的感伤人事实际上是生命感慨的外在体现,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这种对人生的感叹。
曹植一生命途多舛,处境窘困,对人生悲哀的体会自然不下于其父兄,他嗟“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是对悲剧人生的感慨。
有悲则有情,无悲则无思,生存的悲剧感,酿造出深沉的悲哀之情,酿造出心灵深处的悲凉。
曹氏父子对人生短促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对生命的忧患也远远超越了个人的生命意识,是着眼于整个生灵的。
所以他们这种忧伤又折射出强烈的责任感,体现出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思考。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曹”诗歌的诗风特点及诗歌中相同的感伤情节,但“三曹”诗歌也存在着细微差异,由于“三曹”的风格不同,因此在各自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涵亦是不同。
三、“三xx”xx歌思想内容比较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高潮,而“三曹”是其领袖式的人物。
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游仙诗有深远影响,形成中国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曹操现存诗21首,其中游仙诗有《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善哉行》、《秋胡行》二首,是曹操诗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题材。
纵观xxxx,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娱乐“调笑”,曹操对神仙方术之说,“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曹操《气出唱》其二中“今日相乐成为乐”、“乐共饥食到黄昏”,《气出唱》其三中“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有明显的娱乐调笑之意。
二是“求贤”揽才,《秋胡行》其一:“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三是忧世不治,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不戚年往,世忧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曹操在《善哉行》中也明确表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四是忧寿不永,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曹操游仙诗几乎每一首都叹老嗟岁,期求长生。
曹操不信神仙方术,但并非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且越到晚年,这种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思想越是明显。
早年对方术“聚而禁之”,“不信之矣”的曹操,到晚年则有点动摇,对方士长生之术,道教延年之方,有点心向往之。
曹丕现存诗44首,游仙诗只有两首。
其中《折杨柳行》写神游两山,《丹霞蔽日行》叹人生无常。
曹丕的游仙诗既无曹操的娱乐“调笑”,又无曹操的“不戚年往,世忧不治”,有的只是对神仙方术的怀疑和否定。
“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
”(《折杨柳行》)“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丹霞蔽日行》)对比曹操、曹丕游仙诗,曹操更感性、更热情,曹丕则更理性、更冷静;曹操“悼于人世,归于时业”,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曹丕则“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折杨柳行》),尽为理性十足的生命之思;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社会责任相联系,有着更多地政治的、社会的矛盾冲突,曹丕则将自然生命与生死观、自然观相联系,有着更多生死观、自然观的批评探求;曹操游仙诗有着强烈的诗性精神,曹丕游仙诗则多了些理性精神,少了些诗性精神。
曹植现存诗90余首,其中游仙诗14首。
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忧生患害。
曹植游仙诗皆作于黄初、太和年间,也即曹丕登基之后。
此时的曹植,因建安时期所谓的“争为太子”而屡遭曹丕父子的猜忌压制,名为侯王,实为囚徒,抑郁失志,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还有生命之忧。
因此曹植游仙诗,大量抒写忧谗畏讥、忧生患害之情。
如《苦思行》中“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写曹植攀云追仙之中,偶遇一隐者,隐者告诫曹植要慎言,避祸免灾。
二是渴望自由。
曹植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自由,便只有到神仙境界中去幻想自由、追寻自由。
如《仙人篇》中“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踰景云,高风吹我躯。
”又如《游仙》中“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
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
”皆极力描写人生悲伤,追求自由的心志。
三是企慕长生。
曹植早年不信神仙方术,在作于建安时期的《辩论道》中,曹植直斥“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为“虚妄甚矣哉”,直斥甘始的引气导引、左慈的房中之术等“当世方士”是“借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
他认为“生之必死,君子所达”,并且人命的长短与天命鬼神无关,人命取决于各自身体的强弱和保养的好坏。
然而到了黄初,经历种种迫害,处境岌岌可危,心情惴惴不安的曹植,便逐渐接受了道教方术思想,在作于后期的《释疑论》中,曹植否定了自己“初谓道术,直呼愚民诈伪空言定矣”的思想,转而称赞左慈断谷、甘始炼药以饲鱼、蚕、鸡的神奇功效,并表示“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耳。
”因此,在曹植游仙诗中,特别是作于太和年间的游仙诗,便出现了“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忘。
”(《飞升篇》)“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
”(《驱车篇》)等求仙延寿,服食长生的内容。
综观“三曹”游仙诗,“三曹”中,曹操、曹丕均对神仙一说持否定态度,曹植后期则寄望于长生之谈。
曹操游仙诗有娱乐“调笑”的一面,曹丕、曹植则无,曹丕游仙诗直斥“迂怪”,无此兴趣,曹植游仙诗则“怀愤激以切痛,若回刃在心。
”(《九愁赋》)曹操、曹植游仙诗皆有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一面,曹丕则无,曹丕游仙诗“达人识真伪”,不信神仙方术。
曹丕游仙诗仅限于生必有死的自然生命探究和“百家多迂怪”的神仙方士批判,曹操、曹植则不止于此,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相贯通,重在“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抒发,曹植则将自然生命与精神自由相联系,重在忧患之心的吐露,精神自由的追求。
曹丕游仙诗冷静而理智,多了一些理性思考,少了一些生命激情,曹操、曹植则相反,曹操游仙诗“悼于人世,归于时业”,曹植游仙诗则“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皆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和人生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