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doc

合集下载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6.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形式及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组织形式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一、考试要求
体育综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动训练学》,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考察考生对运动训练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原理解决运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考生实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各种类型训练计划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及过程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4.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各层级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及设计要求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24考研复试方案2篇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24考研复试方案2篇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24考研复试方案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24考研复试方案精选2篇(一)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24考研复试方案一、面试准备1.理解面试形式及流程:理解面试的详细形式和流程,包括面试的时间、地点、形式等,以便提早做好准备。

2.深化研究专业知识:针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进展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相关理论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3.复习根底知识:通过对体育学的根底知识进展复习和稳固,进步自己的根底理论程度,为面试做好准备。

4.理解学校及学院情况:理解山东大学体育学院的历史、特点、师资力量等,熟悉学院的开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5.参加模拟面试:可以找一些教师或同学进展模拟面试,提早感受面试气氛,熟悉面试流程,进步自己的应对才能。

二、面试技巧1.自信沉着:在面试过程中要保持自信沉着的态度,积极主动地答复下列问题,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2.明晰明了:答复下列问题时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防止啰嗦或跑题,让考官明晰地理解你的观点和思路。

3.积极互动:在面试过程中要主动与考官进展互动,比方提问或恳求更多的解释,展示自己对该专业领域的兴趣和研究才能。

4.整体印象:面试不仅仅是答复下列问题,还包括表情、态度、举止等方面,要注意给考官留下积极、自信的整体印象。

5.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面试的重要组成局部,要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个人信息、学习经历、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等,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

三、面试重点准备内容1.个人根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学校等。

2.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简要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包括所学专业、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等。

3.个人兴趣和特长:介绍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比方在体育活动、组织筹划、科研理论、学术交流等方面有何特长和经历。

4.研究动机和目的:答复为什么选择考研和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以及希望在研究中到达什么样的目的。

5.研究方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要求,提早制定一份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的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等,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才能。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doc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doc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4.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1.运动训练学释义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1.竞技能力释义2.竞技能力的构成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4.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3•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3•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1•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2•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3•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2•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变换训练法4•循环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力量素质释义2•最大力量的训练3.快速力量的训练4•爆发力的训练5•相对力量的训练6•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速度素质释义2 •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3.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4.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耐力素质释义2 •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3•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4•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1运动技术释义2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2 •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木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1.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2.程序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4.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I-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3.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1意念训练法2•诱导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1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2•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3•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4•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5•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1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2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2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2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十、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6•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7•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3•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2•学校体育的功能3•学校体育的目标二、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体育课程的概念2•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1 •体育课程的目标2•体育课程的内容(三)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1历史经验2 •改革趋势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构成要素2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二)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三)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2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四)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3•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2.单元体育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六)体育教学实施1.体育教学常规2.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四、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1•课余体育的地位2 •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1•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2•课余体育锻炼的原月五、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1.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3•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4•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5.学校体育管理法规(二)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3.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二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 •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运动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护和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3.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负荷阈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十四、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由《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各占150分,卷面总分300分。

两部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部分考试大纲一、满分及考试时间1、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与《运动生理学》部分合计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综合题三、主要参考书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四、考查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考核内容: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简况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考核要求:了解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简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考核内容: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考核要求: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理解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考核内容:学校体育的结构及功能和目标考核要求:理解学校体育的结构,掌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

第四章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三、体育课程的实施及评价四、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考核要求:了解体育课程的含义及体育课程的编制,理解体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第五章体育教学考核内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1.体育教学的概念 2.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三、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特征 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的层次 4.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四、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及要素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体育教学过程的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概念及分类 2.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六、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意义 2.体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3.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 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七、体育教学实施考核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和构成要素,掌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实施。

2016年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

2016年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

2016年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

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计划”建设高校。

招生学院:体育学院一、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方向有哪些?考研方向:01 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02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二、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考什么?考研初试科目:101 -- 思想政治理论201 -- 英语一663 --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三、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山东大学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根据往年考研同学复习经验,推荐参考书目如下:663体育专业基础综合:《体育概论》(第一版),杨文轩、杨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学校体育学》(第一版),潘绍伟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四、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为多少?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总分300分,满分100分科目不低于45分,满分300分科目不低于180分。

五、山东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信息如何查询?考研招生信息一般在八九月份出来,同学们可以到山东大学研究生官方网站或者相关考研网上查询。

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一般来说变化不大,大家可以参考往年的考研招生信息。

六、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名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大连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资料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资料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训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向群训练理论: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为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6.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7.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9.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0.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12.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3.竞技状态:指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1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15.周期安排原则: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16.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17.适时恢复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的原则. 18.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19.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20.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联系,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21.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2.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3.交换训练法:指交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24.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5.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26.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27.运动技术:即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28.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或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29.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30.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31.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答一.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的选材2.运动竞赛3.竞技体育管理4.运动训练二.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包括那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 2.个性心理因素 3.社会学因素三.竞技体育有哪些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现实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竞技的迅速发展.五.简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包括那几个方面?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二.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即1.竞赛规则 2.评定手段 3.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六.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一.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东训练过程群里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是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3.有利于最后的检查和评估七.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八.重复训练的类型及供能形式特点?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的供能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九.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功能特点?1.高强行间歇训练: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2.强化性间歇训练A型B型: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3.发展性间歇训练: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十.评定快速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的指数公式?一.评定快速力量的指数公式:快速力量指数=力量的极值1达到力量极值的时间二.评定爆发力的指数公式:爆发力指数=最大的力量1 用力的时间三.评定力量耐力的指数公式:力量耐力指数=联系阻力×重复次数十一.力量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那些问题?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地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回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二.应注意的问题:1.掌握儿童少年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的安排力量训练2.儿童少年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少儿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3.二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胞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儿童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发展的力量训练十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在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十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经济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经济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十四.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十五.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励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的运用动力.十六.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十七.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采集十八.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十九.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2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二十.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二十一.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结构.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二十二.贯彻适宜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二十三. 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1.战术任务和基本内容.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3.制定战术原则.4.己方(全队,小组和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6.适应竟赛环境的措施.7.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8.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论述题;一.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有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而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也不相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依专项训练的需要去安排好训练的内容.2.经济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的互补性.虽然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哪一个项目,运动员的经济能力都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而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裂变性1.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2.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裂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去的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知识都对讯东训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二.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无论是哪个运动项目,都必须长期的,系统的,坚持不懈的狠抓基本技术的训练.即使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也应占相当的比重.运动员如欲长期保持高峰状态,延长运动寿命,以基本技术为核心的基本功,基本实力是否雄厚,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术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技术规范是一种理想的动作模式,是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描述.技术规范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只能为技术训练提供一些准则,为训练指明一个基本方向,而不可能深入到每名运动员的技术细节中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当认识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到合,有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理.1.外部形态和内部机制往往相互影响.2.对于技术的外部形态,我们常用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描述.3.技术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部形态来体现的4.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训练时,更应注意正确的外部形态.(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如要培养运动员或运动队的独特技术风格,除在系统元素上要有特点外,用特殊组合形式将个元素勾联起来,也可达到这一目的.1.某项特长技术的掌握,往往使运动员或运动队的风格变得更加突出.2.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类型是神经类型的外在形式.3.种族形态与心理特征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学习和训练两大因素构成了完整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技术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学习开始步入这个过程,但由于学习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所以即便在此时,训练因素也夹杂在其中.(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改善动作基本结构和提高技术组合水平,是提高运动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1.直接提高运动成绩2.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或因素间的组合水平3.有效地制约现有技术4.更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潜能三.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的制胜规律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竞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夺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胜的过程,而要制胜,就必须要遵循制胜的规律这是战术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形成正确战术观,正确制定战术方案,正确实施战术训练,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的前提性条件.(二)培养战术意思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组成部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当把培养运动员在各种复杂而艰苦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战术的能力这一任务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在战术训练中贯彻练为战思想的具体要求(四)处理好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个人战术行为指运动员在战术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行为,是运动员个人战术的直接表现,亦是集体战术行为的基础.(五)重视战术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复合就是组合.如何将多套战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比赛场上极富针对性的使用,是衡量运动员战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战术创新可分为常用战术创新和特殊战术创新.常用战术创新是一种基础性创新.由于常用战术具有较大的普适性,一经创新并在实践中被认可,就可能给专项战术体系带来革命性影响.因而此种战术创新难度较大.特殊战术创新是一种实用性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往往是针对特殊的对手设计出某种新战术.教练员,运动员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上。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目《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参考书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及指南
考试内容
详见《全日制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331体育综合)科目入学考试大纲》
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的内容构成为:30%左右为运动(人体)生理学内容,30%左右为运动训练学内容,40%左右为学校体育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与体育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知识应用两大类,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宽度,以及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标准和要求
评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简答题要求点到问题的基本要点,略作展开。论述题要求点到要点并且要加以展开论述,有一定的充盈度。评分具体标准在试题的参考答案中明示,
备注
该卷为300分卷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卢竞荣(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刘庆山
试卷难易结构
为有利于选拔人才,试卷的难易度力求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为此,试卷难易比例控制在:70%为一般难度,20%为中等难度,10%为较大难度。
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的基本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前者约为60-80%,后者约为20-40%
试卷分值结构
试卷的分值大致为:简答题每题10-15分;论述题每题20-30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知识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知识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知识点整理运动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体育学作为研究运动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综合学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知识点的整理对于考生备考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和归纳,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运动生理学1. 人体运动系统1.1 骨骼系统1.2 肌肉系统1.3 关节系统1.4 中枢神经系统1.5 心血管系统2. 运动生物化学2.1 能量代谢2.2 糖原代谢2.3 脂肪代谢2.4 蛋白质代谢2.5 酸碱平衡3. 运动心理学3.1 运动心理素质3.2 运动心理干预3.3 运动心理调节3.4 运动心理障碍二、运动训练学1. 运动训练理论1.1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1.2 运动训练的冲击量和恢复1.3 运动训练期划分1.4 运动训练计划编制2. 体育运动技术2.1 体育运动动作的基本要素2.2 体育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2.3 体育运动技术的评价方法3. 运动训练与生长发育3.1 生长发育的规律3.2 生长发育对运动训练的影响3.3 运动训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三、体育教育学1. 体育教育理论1.1 体育教育目标1.2 体育教育内容1.3 体育教育原则1.4 体育教育方法2. 课程与教学2.1 体育课程设置与编写2.2 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2.3 体育教学评价3. 学校体育3.1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3.2 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3.3 学校体育的教学实施四、体育文化与体育哲学1. 体育史1.1 世界体育史1.2 中国体育史1.3 体育比赛史1.4 体育人物传记2. 体育社会学2.1 体育的社会功能2.2 体育的社会体制2.3 体育的社会问题3. 体育伦理学3.1 体育道德观念3.2 体育的道德规范3.3 体育的伦理问题以上是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知识点的整理,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及相关习题进行学习,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实践,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3)现代余暇体育
1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1)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2)训练的内容与计划(3)竞赛的特点价值与内容
13.学校体育管理:(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3)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三)
考试内容:
1.绪论:(1)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
13.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1)概述(2)超负荷原则的生理学分析(3)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4)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5)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4.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2)热环境与运动能力(3)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2)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综合为初试科目,时间3小时,满分300分,考试科目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专业课考试及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专业基础课均在复试中进行,各科目考试方式均为笔试,主要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如下:
(3)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4)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5)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1)概述(2)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3)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7.运动生理负荷的检测与调控:(1)概述(2)运动生理负荷的检测与调控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二)
考试内容:
1.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目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重点概念解析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目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重点概念解析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目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重点概念解析在山东省考研体育学科目中,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模块。

本文将对该模块的重点概念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指在学校中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素养的教育过程。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全发展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育技能训练、体育游戏与竞赛、体育健身与保健等。

在体育教育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和掌握。

首先是体育教育的原则,包括个性化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德育为先原则等。

其次是体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示范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游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和手段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领悟。

最后是体育教育的评价方法,包括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等,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二、运动训练技术运动训练技术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技能而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

运动训练技术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比赛中发挥最佳状态,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运动训练技术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和掌握。

首先是训练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超负荷原则、系统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原则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其次是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分层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周期训练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在运动训练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后是训练评价方法,包括成绩评价和训练效果评价等,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进步情况。

三、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的关系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体育教育通过运动训练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素质。

而运动训练技术则需要借助体育教育的框架和平台,为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提供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3-体育专业基础综合
一、考试目的
全面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学原理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二、考试要求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来分析有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体育概论
0、引论
1. 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
2. 体育概论的学科定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 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一、体育概念
1. 体育概念的演变
2. 体育的基本概念
3. 体育本质的概念
4. 从身心关系看体育本质
二、体育功能
1. 体育功能
2.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3. 体育的结构质功能
4. 体育的系统质功能
5. 体育的经济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
三、体育目的
1. 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
2. 确定我国体育目的的依据
3.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
4. 家庭体育功能的历史变化
四、体育手段
1. 体育核心手段
2. 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3. 体育运动技术
4. 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分类
五、体育科学
1. 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2. 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
3. 体育科学体系
4. 体育、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辨识
六、体育过程
1. 体育过程的本质、目标及其特点
2. 体育过程的要素
3. 体育过程的结构与控制
七、体育文化
1. 体育的文化属性与含义
2. 体育文化的功能
3. 奥林匹克文化
4.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
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八、体育体制
1. 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
2. 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
3. 中外体育体制的比较
4. 结合足球改革分析我国体育体制改革
5. 举国体制的历史评析
6.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评析
7. 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发展
九、体育发展趋势
1. 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心理学概述
1.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3. 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
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1.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2. 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3.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三、运动兴趣
1. 运动兴趣的概念、特性及分类
2.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3.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四、运动动机
1. 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与种类
2.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
1.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2.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
3. 体育活动中的团队目标设置
六、运动归因
1. 归因理论
2. 运动中的归因
3.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 归因训练
七、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1.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2.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
3.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及干预
4. 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
八、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1.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2.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3.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九、注意与运动表现
1.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种类及测量
2. 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1. 心境状态与体育锻炼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心境状态与运动状态的监测
十一、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十二、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1. 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2.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
十三、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1. 渐进放松训练
2. 自生训练
3. 生物反馈训练
4. 系统脱敏训练
5. 模拟训练
十四、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1. 表象训练
2. 认知训练
3. 暗示训练
4. 自信训练
十五、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1. 团体凝聚力概念、特征、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
2.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3.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
4. 团体凝聚力的发展
十六、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
1. 领导的特征
2. 教练员领导行为概述
3. 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
十七、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1. 运动中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2.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3.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
4. 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十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1. 运动技能的概念、组成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
4.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5. 运动技能的迁移
十九、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1.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2.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原理
3.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
4.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
二十、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1. 体育能力的差异
2. 智力因素的差异
3.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4. 体育差生的心理
第三部分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4.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3.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5.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 学校体育的结构
2.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3.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4.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5.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 体育课程的特点
2.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3. 体育课程的编制
4.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五、体育课程的实施
1.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与体育课程类型
2.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
3.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六、体育教学
1.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
3. 体育教学内容
4. 体育教学方法
5.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6.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7. 体育学习评价
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1.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原则、特点
2.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3.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1.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3.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1.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
1.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2.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3.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1.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2.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3.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4.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5. 学校体育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