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74269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3.png)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第一篇: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和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
这既影响了党委、政府的社会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所以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特点社会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纠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原本就缺乏市场经济竞争的边远乡镇—交麻乡,那些外出务工人员只好下岗,生活没有了保障,特别是家里田地又少的群众,生活也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对待农村低保问题上,加上个别村干部处理问题过于利益化、简单化,遇到煽风点火的就容易诱发群众聚集起来上访。
当前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我乡那些在外务工人员丢岗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群体在利益调整中目的得不到实现,一有人挑头,就会以聚众闹事、集体上访等方式“要说法”。
如我乡的新关村,在调整2009年度农村低保时,由于多数群众对村干部在申报、审核低保对象时偏于私情问题上,与村干部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引发了集体上访到乡信访室。
2、农村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在新形势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出现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出来,其范围包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化解涉农矛盾的措施
![化解涉农矛盾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caf7d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5.png)
化解涉农矛盾的措施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市场、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涉农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
化解涉农矛盾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化解涉农矛盾的一些常用措施,旨在为农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1. 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农民权益保障是化解涉农矛盾的基础。
在这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农民权益保护组织的设立和完善等。
1.1 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完善涉农领域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够确保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1.2 农民权益保护组织的设立和完善农民权益保护组织的设立和完善是化解涉农矛盾的重要举措。
这些组织可以代表农民维权,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帮助农民解决涉农矛盾。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这些组织的培训和扶持,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化解涉农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产出。
2.2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
相关部门应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中转化,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
3.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是化解涉农矛盾的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可以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和矛盾。
3.1 财政支持政策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提供农业生产补贴和奖励,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业发展的动力。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8dc547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f.png)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给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
某某县作为农村地区的典型代表,也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纠纷。
本文将深入探讨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并就化解这些矛盾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现状分析1.经济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难以满足需求。
这种经济矛盾成为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之一。
2.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以及村庄土地面积不足的情况,导致村民之间产生争议与冲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土地纠纷成为农村社会矛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教师队伍短缺。
这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农村孩子们面临着获取良好教育的困难,引发了教育矛盾。
4.医疗卫生困难: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村民们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卫生困难也是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解决对策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某某县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缓解经济矛盾。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某某县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管理和调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制度,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某某县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某某县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村级卫生站,提高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水平,降低农民看病的难度和费用。
5.加强社会管理和组织建设:某某县政府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
同时,加强社区矛盾调解机构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纠纷解决渠道。
农村矛盾纠纷警情排查化解工作现状及经验对策
![农村矛盾纠纷警情排查化解工作现状及经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9aa5e2e83c4bb4cf7ecd127.png)
农村矛盾纠纷警情排查化解工作现状及经验对策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公安机关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赋予基层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是公安机关密切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载体。
社会矛盾纠纷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如何应对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如何排查化解产生的矛盾纠纷,需要认真的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便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农村因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山林、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维护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没有可靠的保障。
近年来,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和谐稳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爆炸、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犯罪;制售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坑农害农犯罪频发;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因建设征地、资源权属纠纷、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社会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治安防范、控制能力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呈现的特点:(一)人员呈现多元性。
在矛盾纠纷产生的当事人中,有工人、农民、拆迁户、下岗分流人员、退伍军人等。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69b335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d.png)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随着国家农村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加速调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已成为农村派出所开展公安工作、维护辖区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化解,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是基层警务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一)家庭纠纷。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群众文化素质比较底下,农村地区家庭户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婚姻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财产纠纷。
如,一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结婚,举债购城镇新房、准备高额彩礼,婚后女方不愿共同面临债务,容易产生离婚、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等家庭矛盾。
(二)邻里纠纷。
川渝地区农村群众小聚居、群居现象突出,邻里之间由于道路、房屋、土地、林业、饮水、饲养牲畜等发生纠纷。
邻里之间由于宗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内,以前碍于情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的、清晰的界址,近年来随着各类惠农补贴政策实行,在邻里之间“寸土必争”盛行。
(三)其他纠纷。
在修建通户公路、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站、垃圾周转站等一项项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工程的时候,群众以占地赔偿、分布不均衡、受益不均衡、影响生活等为由,相互争吵、阻碍施工、破坏设施,成为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新的特点。
二、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形成原因(一)干部素质不高。
有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在工作中作风不民主、决策不透明,搞“一言堂”,私心严重,在各种惠农政策上优亲厚友,企图借政府来打击报复对方。
如,张镇黄桷冲村村主任何某兵、原村主任何某勇等人利用宗族势力盘踞农村,操纵基层政权,贿选拉票、操纵破坏选举、侵占集体资产,严重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形象。
(二)认识存在偏差。
农村地区党委政府、执法部门,人少事多,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基层工作者去落实。
基层干部围绕“硬指标”“硬杠杆”转,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领导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短平快”工作上,选择性忽视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解而不能尽快产生价值的矛盾纠纷“软指标”。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含5篇)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含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bca8c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4.png)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含5篇)第一篇: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农村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认为,要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在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1、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方面,对待群众的意见,做到认真负责,不推诿、不失职,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纠正。
对出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要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另一方面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改善作风,增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行政事务,形成浓厚的依法办事氛围。
2、改进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
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前,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
职能部门要注意方法,改进作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1、既要注意快速发展,又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开发征地和城镇改造、环境污染等涉及到的补偿、搬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较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群众的要求及条件,最终势必引起群众集体上访。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精选文档】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ea43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c.png)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内容提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确保农村稳定的迫切需要。
对待农村中的矛盾,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然后寻找出一些适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切实解决农村的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矛盾纠纷特点成因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观念冲突、社会变革带来的效应,导致了矛盾主体的增加,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长期从事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非常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详细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特点(一)矛盾纠纷的多样性。
过去农村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即公民个人之间因借贷、购销、婚姻、继承、赡养、财产分割、相邻关系等引发的纠纷。
而现在农民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群众与经济合作组织及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有所增加。
1、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主要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引发的纠纷和农民群众因土地转让承包经营的纠纷。
如,村民与种植大户争抢土地经营权的纠纷,这类纠纷比较突出,甚至引发破坏生产经营和集体上访事件。
2、因土地调整、修建公路、拆迁补偿、乡村债务等引发的纠纷,特别是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以及土地流转造成的纠纷呈上升趋势。
3、家庭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涉及遗产继承、孩子抚养、老人赡养、离婚财产分割等方面。
去年我乡民调组织共受理此类纠纷213起,占纠纷总数的50%以上。
4、农村宅基地纠纷、邻里之间因通行、排水、建房、修缮房屋引发的纠纷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5、干群之间、农民工与企业之间、基层村组干部之间纠纷,主要是因村干部办事不公、账目不清、工作不力、争权夺利造成的。
6、一些地方的地痞流氓、恶势力插手村务、民间纠纷及一些“路霸”、“沙霸”、“石霸”、“村霸”、“市霸”等插手沙场、林场、采矿、集市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引起的纠纷。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c2b41e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e.png)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对农村矛盾纠纷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整理了以下报告和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农村矛盾纠纷情况
1.土地纠纷: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地上权与
地下权纠纷等。
2.农民工工资问题:拖欠工资、工资低廉、工时超长等。
3.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工业污染、农药使用不当等。
4.农产品销售问题:价格波动大、收购渠道少、信息不对称等。
5.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力量:设立调解中心,提供专业化调
解服务,加强调解员培训。
2.优化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明确流转方式和权
益保护机制。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设立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加强返乡创
业扶持。
4.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农村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污
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5.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强农产品品
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6.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增加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以上是我对农村矛盾纠纷情况的工作汇报和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
感谢您的关注!
此致
敬礼
XXX。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74b38b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f.png)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第一篇: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历了“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次大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全面推开的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较低。
据调查,2007年,该县秋粮种植亩均净收入(不计人工费用)为547.3元;而种棉亩均净收入(不计人工费用)为1200元,比较效益低下。
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而粮食价格处于低位运行。
据庐江调查队对庐江县7个镇中的10户农民种粮成本定点调查显示:一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平均每公斤价格,尿素2.02元,比去年同期的1.76元,增加0.26元,增长14.77%;碳铵0.68元,增加0.11元,增长19.30%;磷肥0.66元,增加0.25元,增长60.98%;钾肥3.23元,增加1.03元,增长46.82%;复合肥料3.10元,增加1.10元,增长55.00%。
而同期粮食保护价格每公斤仅增长0.14元,农资价格的上涨吞噬农民利益,种粮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与县镇两级筹资筹劳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的同时,均要求县、镇两级给予相应的资金项目配套,实际增加了县乡财政压力。
与此同时,面对农民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现状,基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加大对诸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保稳定、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条件下,使原本不宽裕的县镇财政捉襟见肘,无形中增加县乡财政压力。
仅以庐江县为例,该县2007年实施的22项民生工程,其中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支出为2417万元,占当年全县新增可用财力53%。
202X年乡村治理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
![202X年乡村治理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2f915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4.png)
202X年乡村治理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202X年乡村治理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乡村治理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涉农矛盾纠纷是制约乡村治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我们在202X年积极开展了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二、工作内容1. 精确定位矛盾纠纷:通过调研、摸底工作等手段,全面了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存在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 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制定了综合性、科学性的排查化解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3.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并制定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部门、乡村组织和农民群众的责任和义务。
4. 深入排查矛盾纠纷:积极开展入户调查、座谈会、冲突调解等形式,深入了解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各方主张和要求,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5.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化解,包括以案说法、启动对话机制、提供法律援助等,通过调解、协议和仲裁等渠道,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
6. 强化宣传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形成社会共识,凝聚全社会化解矛盾纠纷的力量。
三、工作成效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1. 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通过排查和化解,解决了一批重大农村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2. 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突破:通过排查化解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 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通过解决涉农矛盾纠纷,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4. 舆论引导成效明显:通过宣传和引导,我们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层次和效果。
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
![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d3c1c4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d.png)
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涉农纠纷逐渐增多,给农民群众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
因此,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希望能为解决农村涉农纠纷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农村涉农纠纷往往与土地、农业生产、农民利益等密切相关。
因此,加强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首先需要完善纠纷调解机制。
可以成立涉农纠纷调解组织,由专业人员负责调解工作,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农村涉农纠纷问题。
二、加大对涉农纠纷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离不开合格的调解人员。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涉农纠纷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化平台,提高调解效率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也同样适用。
建立涉农纠纷调解专门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及时收集和整理农村纠纷的相关信息,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
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意识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需要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组织宣传讲座、撰写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农民群众普及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加强法律援助,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还需要加强法律援助,保障农民权益。
可以成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六、建立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案例数据库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需要积累和总结经验。
可以建立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案例数据库,将成功案例和经验进行归档,供调解人员参考和借鉴。
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农村司法工作的涉农纠纷调解工作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紧密的合作。
可以与农业、土地、农业合作社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涉农纠纷问题。
关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e04b9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关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仅供学习)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方面之一,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是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近日,结合自己在XX镇这一年的包村包片工作经历,认真调研梳理了所包过的2个片9个村的主要矛盾纠纷,以及通过到镇司法所、调解中心调查学习,对辖区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了几点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现状通过对全镇辖区近两年来的常见矛盾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围绕家庭关系发生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继承赡养等矛盾纠纷;围绕邻里关系产生的相邻关系、宅基界限等矛盾纠纷;围绕土地流转产生的土地承包、出租、转让、入股等矛盾纠纷;围绕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拆迁补偿、私搭乱建、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围绕劳动雇用活动产生的劳务合同、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围绕村官换届选举产生的干群关系、村务公开等矛盾纠纷。
不难发现,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频发性的特点。
对不同类别的矛盾纠纷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发现土地流转、房屋宅基和干群关系等矛盾纠纷表现尤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这几类纠纷占到全镇农村全部矛盾纠纷的60%左右,已经成为影响辖区农村乃至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最突出矛盾,值得深入探讨。
1、土地流转纠纷,土地利益最关切。
随着《土地承包法》及国家种粮直补、化肥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现在农民视土地为“摇钱树”、“命根子”,人口地不足的农民要求分配土地,户与户间口头转包的要求收回土地,引生大量的土地流转纠纷。
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农户因务工经商,从大包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轮土地延包放弃种植土地,现在因农村土地水涨船高,如遇国家征用还能获得不少补偿款,所以又想取得土地。
二是个别村没按上级政策进行二轮土地延包,从大包干到现在始终没有变动土地,由于人口增减因素,农户之间土地严重不均,缺地户要求均分土地。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成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00f5d31580216fc700afd9f.png)
浅议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成因及对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在广大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成为“矛盾凸显期”。
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成因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不强,存在“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调处加以解决,以致酿成严重事件。
个别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基层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不够健全,与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居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村务、财务公开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少数村干部搞“一言堂、糊涂账”,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状况、“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等等,不向村民公开,造成干群隔阂。
4.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有些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群众反映的村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当;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等等。
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5.土地效益增加引起土地纠纷增加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法院分析涉农诉讼增多的成因及对策
![法院分析涉农诉讼增多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861b23443323968011c9299.png)
法院分析涉农诉讼增多的成因及对策法院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农村的很多矛盾都演变为涉诉纠纷,尤其是涉及农民工与民营企业的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四类纠纷上升较快。
涉农诉讼增多的成因分析:一是利益格局变化导致了相关纠纷的发生。
经济不断发展,打破了农村生活原有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又缺乏法规政策及时有力的规范和约束,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工劳务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和经济类纠纷频发;二是农民工家庭价值观的变化成为离婚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目前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不断增多,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后自认为见了世面,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变化,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友中与异性交往不当,甚至把与他人同居视为正常,视为潮流,最终导致婚姻出现问题;三是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行政调控手段越来越少,对群众的约束力不断降低,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远不如前,基层组织对社会的控制力明显弱化,造成很多应由农村基层组织解决的纠纷涌入法院,导致农村涉诉纠纷的大量增加。
四是防范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当前农民法律意识仍较为薄弱,在经济交往中多数“口说为凭”,羞于“立字为据”。
即使“立字为据”的,也缺乏全面、严谨和规范,极易引发经济纠纷的发生。
如在审理土地流转纠纷案件中发现,农民之间土地流转大多是口头流转,无凭无据,增加法院化解涉农纠纷的难度。
化解涉农诉讼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涉农诉讼联动化解机制。
建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和法庭共同参加的诉前协调机构,定期对法庭辖区内各类纠纷进行摸底排查,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
对明显不应进入司法程序的纠纷,由有关部门进行先行协调解决,以加大纠纷化解的可能。
二是完善涉诉纠纷巡回审理机制。
对赡养、承包合同、邻里纠纷等案件,将庭审现场开到村头、田头、床头。
在巡回审理中,不仅要注重对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促进当事人遵规守法,维护权益,还要注意向旁听群众宣传法律,以案释法,充分发挥审理一案带动一片的社会效果,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涉诉纠纷的发生。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360e42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6.png)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前言农村矛盾纠纷是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力量对纠纷进行排调解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导致有些农村矛盾纠纷难以化解,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农村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
问题1. 纠纷信息不足导致排调效果不佳农村矛盾纠纷的解决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但实际情况中,农村矛盾纠纷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准确。
在排调过程中,有些重要信息被忽视,导致农村矛盾纠纷处理不充分,不够公正。
2. 排调机构力量不足导致处理效率低排调机构的力量不足也是农村矛盾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农村矛盾纠纷数量庞大,排调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支撑,导致处理效率低下,一些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延长了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时间。
3.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不够健全也是一个影响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效果的因素。
一些调解机构的调解能力不足,难以处理部分复杂矛盾纠纷。
同时,一些农村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对调解机构也缺乏信任,导致调解的效果不佳。
建议1. 建立全面的农村矛盾纠纷信息系统针对信息不足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全面的农村矛盾纠纷信息系统,将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分析和共享。
同时,政府部门、媒体、学者等多方面共同参与,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获取农村矛盾纠纷的信息。
2. 增强排调机构的力量和能力为了提高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效率,我们建议政府增加相关投入,加强排调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让排调机构在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时更具有优势。
同时,应支持相关部门、机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排调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水平。
3. 完善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是治理农村矛盾纠纷的关键所在。
XXXX年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可编辑).doc
![XXXX年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可编辑).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601da04b73f242336c5fa0.png)
XXXX年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可编辑)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对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党委、政府信访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于信访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太平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机制让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全乡无重大矛盾纠纷隐患。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农村的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
近年来中央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矛盾纠纷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基层矛盾纠纷日益复杂。
如何搞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我们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个村个村民组户群众了解了群众产生矛盾的根源。
现结合我乡工作中所采取的应对办法和对今后工作的构想谈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从我乡近年农村呈现出的矛盾纠纷来看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具体体现在:、农业税改革引发的争地纠纷。
在普遍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后随着全免农业税实行良种补贴、水稻种植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原先已弃耕多年的农户因利益冲突要求退回让他人耕种和村委会因调整来修建乡村公路、公益事业建设等所征用的土地、山林从而导致矛盾纠纷。
、暗箱操作引发的干群纠纷涉农资金的发放不民主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中个别村干部不按政策规定优亲后友或暗中提留引起群众对村干部不满导致群众上访不断。
如:退耕还林工程中村委会及个别村干部提留指标中饱私囊低保、困难补助的评定等优亲厚友。
、干部作风引起的矛盾纠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不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在暗暗的发生了变化办事要请客送礼或干部参与赌博时有发生导致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大。
涉农群体纠纷的处理困境及其对策
![涉农群体纠纷的处理困境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4009f3ba32d7375a417802b.png)
主体应该主要是农 民。 同时, 涉农群体纠纷发生 的地方不一定 村土地纠纷化解方面, 政策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局限于农村地区, 很有可能发生延伸和拓展。 发生涉农群体 纠 其次是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矛盾。 近年来, 我国
力。 当前, 寻找到切 实解决涉农群体纠纷 的对策措施 极为迫切 。
【 关键 词 】 涉农群体纠纷 困 境 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伴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农业 部 门的某 些 作为 不 满 , 如 果 处 理不 当, 极 易引发 新 的 矛盾 和 群 已取得长足 进步, 农村面貌逐渐 改善, 农 民增收幅度逐 渐增 体纠纷, 农 民群众对于政府机关的不信任感随之 上升。 同时, 大。 此外,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诸多问题 , 农村 中涉 在 基 本 利 益 诉 求 得 不 到 满 足 的 情况 下, 涉 农 群 体 的 不满 情 绪
煽动等情况下, 将会造 成不良影 响, 威胁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 了稀缺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更高, 因此村集体成员之 定。 涉农群体纠纷处理不当可能会更进一步激发干群矛盾, 农 间 因为 利益 分 配不 平衡 而 逐 渐产 生 矛盾和 分 歧 。 民群体 在表达利益诉求时, 本身对于地方政府或 者某 些职能 最后是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过程中产生矛盾。 农村居民普遍
地 承包 经 营 、 农村土地流转、 村集 体 经 济发 展 方 面存 在越 权 的 实行涉农信访案件销号制度 , 确保事事有着落 、 件件有回音。 情况 , 一 系 列 行 为 干 扰 了农 民 的正 常生 产 经 营 收 入 , 损 害 了农 信访等有关职 能部 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 , 充分
我市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我市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8b330dbb68a98271fefa7a.png)
我市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市司法局副局长刘启奎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稳定是保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农村民间矛盾纠纷进一步凸现,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民间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成因,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类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美好新宜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通过对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统计、梳理、归纳,从中发现有七类民间矛盾纠纷在农村比较突出,以2009年为例,婚姻家庭纠纷约占总数的23%;邻里纠纷约占总数的14%;合同纠纷约占总数的9%;赔偿纠纷约占总数的8%;劳动纠纷约占总数的4.5%;房屋宅基地纠纷约占总数的4.2%;征地拆迁纠纷约占总数的3.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民间矛盾纠纷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民间纠纷日益增多。
一是由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给农村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使得农村一些家庭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犯罪等;二是修建公路,移民迁建等,特别是农村涉及到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引发的纠纷问题更为复杂;三是“三劳” 纠纷,即劳动、劳务、劳资纠纷,以及商品经营、房地产开发、小区建设、合伙经营、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等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各种纠纷不断涌现。
(二)民间纠纷的主体多元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旧的经济模式和地区封锁,建立了竞争机制,经营人员和商品流动量大,矛盾触及点明显增多,纠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它不仅发生在公民之间,而且发生在公民与法人、非法人团体和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甚至发生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农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作者:徐海燕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涉农矛盾纠纷急剧上升。
从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涉农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关键词涉农纠纷;原因;问题;化解对策中图分类号 D9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2-01Abstract At present,Chinese society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combined with a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results in rising sharply about agriculture related disputes. 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and reasons of agricultural contradiction,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elated mechanism to resolve disputes were analyzed,and the resolving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e related conflicts and disput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gricultural disputes;reason;problem;resolving countermeasures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农村洋溢着一派欢喜、和谐。
但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使得涉农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如何有效防范、控制、化解涉农领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于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自治环境,提高法制意识,增强发展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涉农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向多元、复杂发展,化解的难度加大。
涉农矛盾纠纷存在如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土地确权引发的宅基地争议、承包地权属和土地流转程序及合法性等产生的矛盾明显上升;二是新农村规划和城镇化建设中拆迁涉及群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引发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等纠纷日益成为涉农矛盾的热点问题;三是农民工劳务雇佣合同、劳动报酬等引发的纠纷尖锐复杂;四是民间借贷纠纷迅猛上升;五是农产品质量、种子、农业、肥料等购销、农业生产等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六是婚姻、财产、人身损害赔偿、邻里关系等纠纷仍占主导地位;七是税费改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八是社会救助和民政帮扶引发的问题。
以上涉农矛盾纠纷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经济发展[1-4]。
2 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一是宅基土地界限不清,权责不明,村组及主管部门未及时解决相关矛盾,加深矛盾纠纷;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流转中受损,从而引发各种纠纷;三是农民法治观念薄弱,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纠纷时易出现过激行为进而引发恶性事件;四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办事不符合法律法规,导致“三农”纠纷未妥善解决,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五是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行政不作为,群众利益受到侵犯,是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六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涵盖“三农”新问题,造成了法律层面的缺失与空白。
3 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3.1 以人为本,提高处理涉农矛盾纠纷工作水平一是着力换位思考,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过程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更加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和诉求,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
同时要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在更理性的层次上看待问题和解决矛盾。
二是以谋民之利和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既要把握诉求群体的整体利益,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尊重诉求群体的个体权利,为维护其利益提供服务。
同时,也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矛盾的自我化解。
三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5-7]。
3.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切实减少农村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很多涉农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立足循环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特色,兴业富农。
依托现代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载体,通过财政补贴或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
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兴业富农“火车头”牵引带动效应。
三是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充分用好“地票”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让农民有能力挣钱。
3.3 立足干部行政能力,提高驾驭农村问题的能力农村要稳定,关键在基层组织,重点在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
一是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科技素质,重点加强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加快打造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三是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政策培训,真正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严格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不讲人情、搞变通。
四是注重基层党员发展与“两委”班子建设有效结合,在农业生产专业户、个体经营户、有技能的返乡农民工中选择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创劲足的人才,定向培育,带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农村干部队伍。
3.4 健全涉农矛盾预警机制,切实做好源头控制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只有及时排除矛盾隐患,才能减少和避免矛盾的发生。
一是以基层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核心,建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快实现利益诉求表达的规范以及党群和干群的有效沟通,进一步防止、减少、弱化矛盾的产生。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
有效结合党建和组织建设的各项活动,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健全信访体系框架。
定期开展舆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决策、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掌握矛盾调节的主动权,不断完善信息分析研判制度,消除矛盾纠纷隐患。
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勤排查,早化解。
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调处网络和组织体系,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综合治理,及时有效化解涉农矛盾当前的涉农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牵涉领域越来越广,必须多方联动,构建矛盾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
一是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
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组建涉农律师服务团,架起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司法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把信访引向信法,把无序变成有序。
三是完善涉农纠纷诉讼程序,从利农、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开辟涉农纠纷诉讼“绿色通道”,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使涉农当事人更加理性、更加充分地行使好诉讼权利。
3.6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送法到农村解决涉农矛盾纠纷的关键是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一是做好农村普法工作。
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
二是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从思想根源上减少发生矛盾纠纷的因素。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培养村民健康心态,提高维护稳定的自觉性。
4 参考文献[1] 高名姿,张雷,陈东平.差序治理、熟人社会与农地确权矛盾化解:基于江苏省695份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6):60-69.[2] 王桂芳,彭代彦.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同”流转与农地矛盾转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3] 徐唐奇,杨俊,张安录.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1-645.[4] 邵战林,朱道林,李瀚鹏.农牧交错带农林牧用地管理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3(3):24-28.[5] 黄延廷.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兼谈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23.[6] 马怀礼,李颖.当前“三农”的两难矛盾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的农业农场化经营方式的创建[J].江淮论坛,2008(1):32-38.[7] 揭益寿,丁云芳.中国“三农”问题现状调查与研究及化解“三农”问题深层次矛盾的途径[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