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2019年静安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安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2018.01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李白《》)

(2);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

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5分)

(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

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截至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

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

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分)

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这一现状.(2分)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4分)

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