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备课讲稿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知识讲解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程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实验室主要涉及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少数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符合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2),适合于从未知病原的人身上取血、体液和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因此主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管理。
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第三条安全标准。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接触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工作人员的主要危害是与感染性材料的偶然的皮肤或粘膜破损、或吞食感染性食物。
必须强调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
对未知的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具有增加工作人员暴露的可能气溶胶或高度飞溅物的防护程序:1、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2、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覆盖周围区域;3、作用30分钟后清理处理物质;4、如有必要重复以上步骤。
第四条设立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由检验科主任、微生物实验室组长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
科主任和实验室组长,为全科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由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任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
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第六条实验室要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工作人员要严守操作规程,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9章)

1 目的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规范设备的操作,推荐使用安全设备,避免或减少因管理或操作不当对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职责2.1 科室/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管理,批准大型设备的使用。
2.2 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指导使用人员安全操作,组织定期维护、保养、消毒,解决生物安全相关问题。
2.3 设备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相关要求使用设备,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消毒和维护。
2.4 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的监督检查。
3 仪器设备管理要求3.1 合理安放仪器设备,注意防尘、防震、防腐蚀、防电磁干扰、通风、避光,溜出适当空隙便于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2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妥善保存使用说明书及相关材料,记录购置事件、存放地点、管理人员、使用、保养、维修等情况。
3.3 建立培训上岗制度。
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设备消毒、维护程序,考核合格后或批准在仪器设备管理员指导下进行操作。
3.4 制订安全操作程序。
有特殊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活动,由实验室负责人、仪器设备管理员和使用人员共同确定需要增加的防护措施,并制定特定规程,设备使用人员按规程安全操作,严禁超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检验工作。
3.5 登记使用运行情况。
设备使用应按要求记录使用日期、时间、运行情况和需要说明的情况并签字。
3.6 建立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组织仪器设备使用人对所负责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应及时报修。
3.7 建议使用生物安全设备。
若条件允许推荐使用以下安全设备;生物安全柜、移液辅助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微型接种环加热器、一次性接种环、螺口盖试管及瓶子、防漏容器、一次性巴斯塑料移液管,一次性利器盒等。
3.8 确保安全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压力蒸汽灭菌和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按要求进行验收;在常规使用中,应根据国际或国家标准,由授权在技术人员参照厂家的说明定期检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四 在通常情况下 类 不会引起人类 或者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
Ⅰ (低个体危 Ⅰ 级 害,低群体 级 危害)不会 导致健康工 作者和动物 致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 和寄生虫等 生物因子。
各级生物安全柜之间的差别
气流循环量(%)
生物安全柜 级别 Ⅰ级
Ⅱ级A2型 Ⅱ级B2型 Ⅲ级
正面气流速 度(m/s) 0.38
0.51 0.51 NA
是否需要排 风管道
室内循环
排出室外量
100
70 0 0
0
30 100 100
否
否 需要 需要
不同保护类型及生物安全柜的选择
保护类型 生物安全柜的选择
菌(毒)种和样本分类
A 类感染性物质 指在运输过程中当人或动物与之接触时,能导致永久性 的残疾构成生命威胁或致死疾病。 UN2814(使人染病或使人和动物都染病) UN2900(仅使动物染病)
B类感染性物质
未达到A级标准的感染性物质,其联合国编号为UN3373。 UN3291(医疗废物) UN3373(临床标本)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二 类 能够引起人类 或者动物严重 疾病,比较容 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 动物与人、动 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Ⅲ 级
通用要求
(高个体危害, Ⅲ 低群体危害) 级 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 或造成严重经 济损失,但通 常不能因偶然 接触而在个体 间传播,或能 使用抗生素、 抗寄生虫药治 疗的病原微生 物。
通用要求
(高个体危害, Ⅳ 高群体危害) 级 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非常严重 的疾病,一般 不能治愈,容 易直接或间接 或因偶然接触 在人与人,人 与动物,动物 与动物间传播 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案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为了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手册
定价998优惠价490
作者编委会
册数规格全四卷+1CD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手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手册
详细目录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第二章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
第三章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及安全水平标准
第四章个人防护
第五章生物安全的危险评估
第二篇病原微生物管理
第一章病原微生物概述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采集
第三章病原微生物的运输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的保藏
第五章病原微生物的销毁
第三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
第二章实验室人员管理
第三章实验室业务操作规程
第四章实验室档案管理
第五章实验室仪器管理
第六章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
第七章病原微生物检验检疫
第四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防护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防火
第三章通风
第四章防毒
第五章防爆
第六章防雷
第七章防静电
第八章其它安全防护
第五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一章实验室感染处置预案
第二章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章实验室感染的处置
第六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督管理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实验室认证国际标准与规范第三章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第四章实验室现场评审
第五章实验室监督检查
第七篇相关标准规范
第八篇相关法律规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发布时间:2023-03-02T05:12:36.8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3期作者:余冬云[导读] 作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实验材料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可能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余冬云南京东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048摘要:作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实验材料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可能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然后通过实验室人员向外扩散,进而导致生物危害。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预防实验室人员感染,避免影响周围环境。
由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较晚,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
基于此,本文就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探究,首先分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然后提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以期能够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引言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病原卫生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可以有效规避实验室工作人员因生物因素出现职业暴露,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具体来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常需要开展一系列实验,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行涂片、接种等操作,这样工作人员就会暴露在多种致病因子的环境中,根本无法判断出哪些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增加工作人员感染的概率。
可见,生物安全管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通过生物安全管理还可以有效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助于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确保微生物实验更顺利地开展各项实验工作。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随着疾病预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建设,但因病原微生物实验中极易出现工作人员暴露,进而引发周围人员感染的情况,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整改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同时采取日常监督管理模式,要求其在期限要求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严格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而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体 系 规 划
审 查 同 意
环 评 论 证
可 行 性 论 证
工 程 建 设
工 程 验 收
环 评 验 收
生 物 安 全 许 可
活 动 资 格 授 权
发 改 委
科 技 部
环保部 或省级 环保局
投资方 +认可 委+建 设单位
设计方 +建设 方
有资质的 建筑质量 验收单位
环保部 或省级 环保局
认 可 委
卫生部 和农业 部
BSL-1、BSL-2、ABSL-1和ABSL-2实验 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BSL-3、BSL-4、ABSL-3和ABSL-4实验 室可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6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系列审批要求
前期论证 建设期 认可与授权期 实 验 室 运 行 环 境 监 测
B1型
100
30%通过HEPA在工作 区内循环,70通过 HEPA和严格的管道排 出
能
能(微量)1
B2型
无循环,全部通过 100 HEPA和严格的管道排 能 1.出 化学浓度不能超过最低爆炸浓度。
能(少量)
22
生物安全柜空气流向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
3.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① ② 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能力 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温度作用时间、紫外灯等物理因素的敏感性 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用于实验室消毒方式 的选择)
4.
对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① ②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 于第二类微生物定义为:能够引起人类或者 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 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 物。 对应实验室要求:BSL-3级 危险度: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危害程度为第二类的微生物举例 病毒:HIV、SARS冠状病毒、汉坦病毒、乙 型脑炎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51类 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霍乱 弧菌、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属等10类 真菌: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1.BSL-1实验室的设备要求
BSL-1实验室可用来涉及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危害程度为第四类的病原微 生物的教学研究等工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病原微 生物分为四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危害程 度由一类至四类递减。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BSL-1实验室要求不高,一般的实验室要求即可以 满足。
记录。4.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 以前必须清除污染。5.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 没受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实验室工作区的管理原则:1.实验室应保持 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2.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若 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应立即清除 污染3.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应安装防止
储存食品和饮料。8.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 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1.所有的实验操作要按 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 行。2.注射器针头用后要装上针头套用利器 收集器收集。3.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 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必须向 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 暴露和处理情况,保存相关
(完整word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目录一、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1.目的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所有检测工作。
3.职责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4.1概述4.1.1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用于对检验者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样品的各项实验,必须符合下列规定:4.1.1.1具备操作资质的人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工作,其他任何人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实验室。
4.1.1.2在实验室内的一切活动,必须遵照生物安全手册的规定进行。
4.1.1.3实验室内污染的空气需通过高效过滤器后方能排出室外。
4.1.1.4实验室内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公共污水系统。
4.1.1.5实验室的所有废弃品,必须通过高压灭菌后才能处理和清洗。
必须携出实验室的中间实验材料、更换维修的仪器设备、也只有在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才能携出实验室。
4.1.1.6实验室内准备二级全排式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能够置于生物安全柜内的实验操作,置其内进行,以保证实验室内空间的安全。
4.1.2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首先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包括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止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检测样品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1.3实验室工作的质量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即:实验产生的各项结果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明确完整。
4.2实验室操作规程4.2.1启动实验室开始工作前半小时。
开启实验室主电源,使实验室及生物安全柜投入运行。
开启顺序:①开启屋顶风机②开启全排风③开启空调④开启安全柜⑤打开房间紫外线灯。
4.2.2个人防护工作人员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才能进入实验室区域:(1)在更衣室中换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讲解

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册讲解1 ⽬的建⽴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明确相关部门及病原微⽣物实验室⼈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
2 适⽤范围适⽤于与病原微⽣物实验活动相关的科室和⼈员。
3 组织机构⽣物安全管理实⾏中⼼主任责任制。
中⼼主任组织并授权⽣物安全领导⼩组负责⽣物安全⼯作,同时委派⼀名中⼼副主任具体主管;成⽴⽣物安全领导⼩组;相关科室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物安全⼯作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或项⽬负责⼈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的运⾏管理;各级⼈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办公室、质管办等管理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物安全⼯作进⾏监督检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物安全体系的运⾏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督员。
中⼼的⽣物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见图1.1-001。
4 各部门或⼈员职责4.1 中⼼主任①对⽣物安全负总责;②负责建⽴⽣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③组织并授权⽣物安全领导⼩组负责实验室⽣物安全⼯作;④批准和发布⽣物安全⼿册。
4.2 ⽣物安全领导⼩组①负责中⼼⽣物安全管理⼯作;②督导⽣物安全制度的执⾏和措施的落实;③组织重⼤实验室⽣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案的制定;④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维护;⑤协调与实验室⽣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作。
⑥负责制定⽣物安全管理⼯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件并定期进⾏评价和更新;⑦提供⽣物安全相关技术和政策咨询;⑧批准和发布⽣物安全相关的技术⽂件。
4.3 检验科负责⼈①负责实验室的⽇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物安全⼯作;②组织⽣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③组织相关⼈员按要求进⾏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④决定进⼊实验室的⼯作⼈员;⑤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实验;⑥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⑦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物安全领导⼩组报告;4.4 实验室技术⼈员及实验活动辅助⼈员①实验室技术⼈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②按要求执⾏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按规程进⾏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紧急处理;④发现⽣物安全隐患或发⽣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⑤参与相关⼯作的危害评估及⽣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在研究动物疾病和微生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设施管理以及微生物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了解和认识。
一、实验室人员管理在实验室人员管理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员工准入管理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和生物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应当明确规定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确保每位实验室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实验室设施管理实验室设施管理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
实验室应当拥有符合标准的实验室建筑和设备,以保障实验室内部的空气流通和洁净度。
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物品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内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分类、编号和定期检查,保障实验物品的完整性和安全。
三、微生物管理实验室的微生物管理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微生物管理中,应该对实验室内的微生物进行分级管理和登记,并依据其传染性和致病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的微生物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制度,规范化操作流程,防止微生物泄漏和交叉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验室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当不断加强对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从人员管理、设施管理和微生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有效实施。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实验室内部的生物安全,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实用

1目的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系统,使之有效运行,明确有关部门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一致。
2合用范围合用于与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有关的科室和人员。
3组织机构生物安全管理推行中心主任责任制。
中心主任组织并受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同时委派一名中心副主任详细主管;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有关科室的主任应付所辖科室的生物安全工作肩负相应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科室或详细项目的运行管理;各级人员应仔细阅读、理解本手册,并在有关实验活动中严格恪守,在发生生物安全隐患、不测事件或事故时应实时报告。
办公室、质管办等管理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察检查;其余有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系统的运行供给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监察员。
中心的生物安全管理系统构造框见图。
4各部门或人员职责中心主任① 对生物安全负总责;② 负责成立生物安全防备实验室管理系统;③ 组织并受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④ 赞同和公布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① 负责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② 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和举措的落实;③ 组织重要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理方案的拟订;④ 负责领导安全防备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保护;⑤ 协调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科室部门的工作。
⑥ 负责拟订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按期进行评论和更新;⑦ 供给生物安全有关技术和政策咨询;⑧ 赞同和公布生物安全有关的技术文件。
查验科负责人① 负责实验室的平时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② 组织生物安全防备知识和有关法例、制度、规程的宣贯;③ 组织有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查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④ 决定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⑤ 监察有关法例和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⑥ 按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保护养护;⑦ 负责实验室紧迫状况及事故的办理并向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活动辅助人员① 实验室技术人员一定严格恪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查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② 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 按规程进行惯例消毒和不测事件紧迫办理;④ 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惹祸故实时向有关上司报告;⑤ 参加有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目录一、总则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三、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四、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五、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六、人员健康监护制度七、生物安全检查制度八、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及内务管理制度九、实验室菌种安全保管制度十、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十一、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十二、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十三、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十四、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十五、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十六、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一)生物洁净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二)净化工作台操作规程(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规程(四)离心机操作规程(五)实验室操作人员洗手、消毒操作规程十七、其他必要的管理性和技术性文件(一)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二)防火安全制度(三)实验室用电安全制度(四)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一、总则1、目的为确保实验室全体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册。
2、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3、适用范围适用于进入微生物检查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4、修订国家及卫生部门涉及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发生修订更改时,本手册应相应作出修订。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单位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生物安全工作。
责任人:单位法人2、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成立生物安全三级管理组织。
一级生物安全管理:微生物检验科科长(1)由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全面负责科内生物安全管理文件的制定。
(2)督促、检查各个实验室遵守、落实生物安全情况。
(3)设立生物安全监督员一名。
(4)组织全科定期、不定期的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级生物安全管理:各个实验室负责人(1)负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2)全面落实生物安全管理有关本组的相关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目录一、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1.目的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所有检测工作。
3.职责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4.1概述4.1.1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用于对检验者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样品的各项实验,必须符合下列规定:4.1.1.1具备操作资质的人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工作,其他任何人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实验室。
4.1.1.2在实验室内的一切活动,必须遵照生物安全手册的规定进行。
4.1.1.3实验室内污染的空气需通过高效过滤器后方能排出室外。
4.1.1.4实验室内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公共污水系统。
4.1.1.5实验室的所有废弃品,必须通过高压灭菌后才能处理和清洗。
必须携出实验室的中间实验材料、更换维修的仪器设备、也只有在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才能携出实验室。
4.1.1.6实验室内准备二级全排式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能够置于生物安全柜内的实验操作,置其内进行,以保证实验室内空间的安全。
4.1.2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首先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包括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止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检测样品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1.3实验室工作的质量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即:实验产生的各项结果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明确完整。
4.2实验室操作规程4.2.1启动实验室开始工作前半小时。
开启实验室主电源,使实验室及生物安全柜投入运行。
开启顺序:①开启屋顶风机②开启全排风③开启空调④开启安全柜⑤打开房间紫外线灯。
4.2.2个人防护工作人员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才能进入实验室区域:(1)在更衣室中换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2)在清洁区内,根据实验要求做好防护。
(3)实验中需使用腐蚀性试剂时,在胶乳手套外加带一次性塑料手套;需要进行可能造成污染材料飞溅的操作时,需加戴防护面罩。
4.2.3进入实验室4.2.3.1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每进入一道门,应将此门关好,再开启下一道门。
4.2.3.2进入实验室后,关闭房间紫外线灯。
4.2.3.3检查实验室运转是否正常。
4.2.3.4做好开始实验的各项准备。
4.2.4启用标本、试剂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将标本和试剂从冰箱中取出,直接放入生物安全柜中。
用完立即归位,使其在冰箱外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
4.2.5操作4.2.5.1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洗涤时避免液体材料飞溅。
吸取、稀释液体时,将吸管插入试管底部,用吸球缓慢吸取,避免产生汽泡或汽溶胶。
4.2.5.2离心时,应使用双盖封闭式离心机和全封闭试管,每管离心液总量低于最高容量1个刻度单位:平衡时不得有液体渗陋到管套中,离心机使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洗消毒。
4.2.6观察结果不打开容器的观察允许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否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观察结果。
4.2.7准予携出实验室的材料确保不含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才可以从实验室携出。
容器表面应用75%乙醇消毒。
4.2.8实验室清洁每一实验步骤完成后,均应清理台面。
所有用过的试剂均应归还原位;使过的吸管等长形器材放入储存污物的盒内;锋利品放入专用的污物盒;纸巾软物品放入污物袋;在台面上喷洒75%乙醇,保持20分钟,然后以纸巾擦干。
实验室的其他表面,也应经常用75%乙醇擦拭。
4.2.9污染物品处理放置污染物品的容器装满时,应更换新的容器。
实验结束后,对用过的污染物品进行高压消毒。
4.2.10更换工作服。
工作完毕的更衣顺序是,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套5分钟,然后依次除去口罩、防护服、鞋套,放入高压消毒袋内,再次浸泡手套后除去手套,用75%酒精棉球擦面部裸露部位。
4.2.11实验室消毒每次工作完毕,生物安全柜内用75%酒精擦拭台面,消毒液消毒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后,逐一关闭实验室送风和通风设备{关闭顺序与开启顺序相反}。
4.3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4.3.1实验记录在实验室内,实验记录应使用铅笔书写。
记录内容应简明扼要,包括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和实验的基本条件等提示记忆的内容,并较详细地记载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及数据结果。
要求字迹应清晰,数字成行成列,以避免录入错误。
4.3.2实验记录带出实验室将上述记录在纸张上的实验记录应用80福尔马林,密闭熏蒸消毒6小时后方可带出实验室。
或阁着实验室玻璃窗由清洁区工作人员抄录一份。
4.3.3实验记录录入计算机实验记录必须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录入计算机。
记录准确的实验报告和录入时间。
再按照由实验室带出的书写记录,准确地记载实验结果和数据。
录入后,书写记录保存1周,以备查验。
实验记录录入后,一般不得修改。
因数据记录错误,录入错误,或实际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改变,必须更改记录时,不要删除已经录入的描述和数据,而应录入新的描写和数据,并注明更改原因。
4.3.4实验室记录备份每月一次,将上月计算机的实验记录做出备份,备份的实验记录不得修改。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核对备份与原始的实验记录,对记录中的缺陷提出修改意见。
4.3.5实验记录的保存年限实验记录保存一年。
已使用的实验记录(出具报告,发表论文,或以其他方式引用),在使用后再保存一年。
如无特殊必要,备份的实验记录一般永久保存。
4.3.6出具实验报告在需要出具正式实验报告的场合,报告由实验者填写署名,交实验室负责人记录核对后签字,再由单位签发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发出。
4.4标本保管规则4.4.1标本进入实验室4.4.1.1出实验室采集的标本,本实验室统一登记编号,能反映出标本的来源、种类、性质、目的等相关信息。
4.4.1.2有关单位送检的标本由实验室统一登记编号,注明送检单位、送检时间、种类、性质、实验目的等相关信息。
4.4.2标本的保管根据标本的性质、目的进行保存,每分标本分两份,一份检测时使用,另一份备用。
标本因各种原因损失时,启用后备标本,并重新备份。
4.4.3标本的销毁确定不用的标本,采用高压灭菌后焚烧的方式销毁。
4.5实验室装备保养4.5.1实验室定期保养实验室的定期保养按照提供实验室设备厂商的规定进行,主要是对机械和电器部分进行维护。
4.5.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的保养由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
维护有专业人员进行。
生物安全柜的滤器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定期由专业人员更换,其它仪器设备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清洁保养。
4.5.3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修更换仪器设备需要更新,需要离开实验室进行维修,或损坏需要更换,以及必须临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使用完毕后必须撤出实验室的贵重仪器,在撤出实验室之前必须以恰当的方式严格消毒,方可处理或重新投入使用。
4.6意外情况处理4.6.1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处理原则4.6.1.1造成或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但未造成人身伤害的实验室报告,由实验室负责人处理。
例如实验过程中。
由于标本、试剂益处溅落造成操作台或地面的污染等,应立即喷洒消毒液并覆盖浸透消毒液的纸巾,待消毒液彻底浸泡30分钟后,对污染的物品进行清理。
清理后的物品高压灭菌。
并填写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意外情况登记与处理记录表,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导这些处理活动,并检查处理效果。
4.6.1.2实验室事故可能造成气溶胶污染,如压力容器或管道破裂、离心机事故等,应立即关闭实验室,张贴禁止入内的标识。
用消毒液喷雾和紫外线照射污染的区域,24小时再进行终末消毒,实验室负责人除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外,应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填写意外情况登记与处理记录表。
4.6.1.3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没有强毒微生物时,在实验室内受到意外伤害,如割伤、烧伤、烫伤等,在实验室内昏倒或发生身体严重不适,也有实验室负责人处理。
令受到伤害的人员立即停止工作,用消毒液清洗未破损的平凡表面,伤口以碘伏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由在同一实验室内人员或派人迅速着装进入实验室,清除造成伤害的原因,清理实验材料,帮助受伤人员紧急处理并撤离实验室。
受到伤害的人员应进行治疗并休息,在身体状况未恢复之前,不得重新进入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在经过整理,消除了造成伤害的故障之后,方可重新使用。
4.6.1.4伤害事故可能导致被强毒微生物感染,例如针头刺破、锐器割伤、黏膜暴露等途径接触到感染性液体,或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培养物、污染材料溅落身体表面,意外接种等情况,首先进行局部处理,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暴露的黏膜应尽快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实验室负责人应向上级部门报告,对受伤害者进行隔离观察,同时根据情况预防性用药,并写出职业暴露后预防感染的评价和处理方案。
4.6.2实验室人员的隔离观察发生可疑的实验室感染事故时,应对被感染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判定为法定的传染病感染,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同时给予有效的隔离治疗二、人员培训考核制度1.目的规范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3、人员培训考核制度3.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新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
培训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进行,并指定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
培训内容包括:(1)相关检验的国家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及本手册内容。
(2)实验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个人防护方法。
(4)实验室基本技术。
(5)实验室消毒净化的方法。
3.2.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考试新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考核。
通过考核后,还须与有资格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3个月,才能获得独立进行实验室操作的正式资格。
三、人员健康监护制度1.目的规范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监护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3、人员健康监护制度3.1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甲肝、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每半年进行一次HIV抗体复检,并保留血样一年以上。
3.2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并将可能涉及生物安全危害的体检结果存档,以便判断生物安全危害是否发生。
3.3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既往病史、检测结果、免疫接种史等,以便对从事涉及生物安全危害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3.4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适合工作状态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出现下列情况,不应进入实验室: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患发热性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状况:妊娠、在实验室内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