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成语故事和历史信息,不仅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一、成语故事1. 齐舞风云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舞风云”则成为了一个形容人才辈出、光彩夺目的成语。

据《史记》记载,在齐国的太公望逝世后,齐景公为了纪念太公望,将国家姓氏由姜改为姬,同时还派出使者到各国劝降。

其中,有一位姜姓的使者在化装成一名乞丐的情况下,渐渐地接近了传说中的器官贩子,这位使者在抢夺器官贩子的命根子后,便盗走了器官贩子的命根子。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追捕,该位使者便栽赃陷害其它家族,而后逃到了齐国,投奔了齐景公。

当时器官贩子活动到处为民所痛,了解到这一消息的齐景公时就下令将资产送往乐戎部落,救拔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同时还决定推广齐舞,让人们舞动起来,忘记挣扎中的艰辛。

时光如白驹过隙,数月之后,齐舞风云渐起,人们张灯结彩,纷纷赶场,送情!而后,器官贩子起而建交于富春,却成了他们的替罪羊,但这时就着嵯灵的腿动了,而后,齐景公也认识到了这个医生是在骗人,他便将器官贩子部落的人全部抓回来了,让人们再次得到了解救。

“齐舞风云”便成了形容国家兴盛、风光无限的成语。

2.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心惶惶、疑神疑鬼的成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中也有着深刻的涵义。

据《史记》记载,齐国国君启定公和项燕起兵攻打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隐公。

在战争即将打响之前,鲁隐公接到了关于齐军将要打进城来的消息。

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隐公心生畏惧,拼命索战,以致国内草木也皆被他当作敌人,所以民不聊生,还好,经过商议,和平分界线并不是很远处便是洞鼻海。

有海就有海鲜,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大量)鉴于此,成语“草木皆兵”也因此传承至今。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爱屋及乌安步当车拔苗助长白马非马百家争鸣杯盘狼藉比肩而立比肩继踵避实击虚秉笔直书卜昼卜夜不翼而飞不经而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义之财不知所措布衣之交长缨在手出奇制胜大公无私呆若木鸡得心应手得意扬扬东食西宿斗鸡走犬断章取义二桃杀三士二者必居其一风驰电掣风马牛不相及风雨同舟扶老携幼负隅顽抗覆水难收改过自新高门大屋顾左右而言他管鲍之交归真返璞国之四维和而不同画蛇添足讳疾忌医鸡鸣狗盗及瓜而代见异思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狡兔三窟嗟来之食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九合一匡居必择邻屦贱踊贵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洛阳纸贵门庭若市明察秋毫木梗之患南橘北枳排难解纷批亢捣虚披发左衽平易近人其人掘金齐纨鲁缟千虑一失千虑一得穷寇勿追曲突徙薪人才为宝任人唯贤如获至宝孺子牛三令五申三月不知肉味舍本事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半功倍视死如归水深火热随俗为变贪小失大弹冠相庆堂堂正正围魏救赵勿忘在莒先辨淄渑言归于好泱泱大风一傅众咻一鼓作气以管窥天以逸待劳为民为天易如反掌因势利导有恃无恐余音绕梁余勇可贾与民同乐欲盖弥彰缘木求鱼早出晚归折冲樽俎直言不讳志在四方置之死地而后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流砥柱邹缨齐紫坐以待毙尊王攘夷—————————————————————————————————————————————————————
——————————————————————————————————————————————————
———。

齐国成语故事听猜

齐国成语故事听猜

第五环节:从下列成语故事中任选5个,听故事抢答答案。

答对一个20分。

1、安步当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黜。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但他告辞而去。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2、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都城,魏军回救本国。

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3、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yue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俯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哪个成语?4、安然无恙公元前22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赵孝成王。

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

后来,有一次齐襄王派使者带信去出访赵国,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见到使者后,接过信来还没拆开,就先询问齐国的收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问到齐襄王身体如何。

齐国使者有些不高兴。

他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到贵国的。

而您为什么先问我国的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卑贱后尊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微笑着说:“话不能这样说。

你想一想,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还会有国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这样问你,那才真是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呢!”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第一篇:齐国成语故事爱屋及乌安步当车拔苗助长白马非马百家争鸣杯盘狼藉比肩而立比肩继踵避实击虚秉笔直书卜昼卜夜不翼而飞不经而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义之财不知所措布衣之交长缨在手出奇制胜大公无私呆若木鸡得心应手得意扬扬东食西宿斗鸡走犬断章取义二桃杀三士二者必居其一风驰电掣风马牛不相及风雨同舟扶老携幼负隅顽抗覆水难收改过自新高门大屋顾左右而言他管鲍之交归真返璞国之四维和而不同画蛇添足讳疾忌医鸡鸣狗盗及瓜而代见异思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狡兔三窟嗟来之食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九合一匡居必择邻屦贱踊贵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洛阳纸贵门庭若市明察秋毫木梗之患南橘北枳排难解纷批亢捣虚披发左衽平易近人其人掘金齐纨鲁缟千虑一失千虑一得穷寇勿追曲突徙薪人才为宝任人唯贤如获至宝孺子牛三令五申三月不知肉味舍本事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半功倍视死如归水深火热随俗为变贪小失大弹冠相庆堂堂正正围魏救赵勿忘在莒先辨淄渑言归于好泱泱大风一傅众咻一鼓作气以管窥天以逸待劳为民为天易如反掌因势利导有恃无恐余音绕梁余勇可贾与民同乐欲盖弥彰缘木求鱼早出晚归折冲樽俎直言不讳志在四方置之死地而后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流砥柱邹缨齐紫坐以待毙尊王攘夷第二篇:齐国成语故事听猜第五环节:从下列成语故事中任选5个,听故事抢答答案。

答对一个20分。

1、安步当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黜。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但他告辞而去。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2、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都城,魏军回救本国。

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3、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yue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俯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齐文化|齐国成语典故:布衣之交

齐文化|齐国成语典故:布衣之交

齐文化|齐国成语典故:布衣之交【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原文】“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

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于卫甚重。

”【译文】“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那个与自己夫人有私情的人,对他说:‘您和我交往,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官得不到,小官又不愿做。

卫嗣君和我交情很好。

我给您准备车马、皮裘、缯帛等礼物,希望您去同卫嗣君交朋友。

’这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嗣君果然很器重他。

”【释义】布衣即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葛织物衣服,富贵人家才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

布衣之交是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友谊。

该典故指的是孟尝君和他的一个门客之间的交往。

【拓展链接】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

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为了笼络人心,也招揽了许多贤能之士。

孟尝君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些人被称为门客。

据《战国策·齐策三》记载: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和孟尝君的夫人有了私情。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那个人吃着你的饭,住着你的房子,却喜欢上你的妻子,真是太不够义气了,你应该把他杀了。

”孟尝君却说:“由衷地欣赏和喜欢一个人,这是人之常情,算了吧,以后不要再提了。

”一年以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夫人有私情的门客,并对他说:“你来我这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大官得不到,小官又不愿做。

卫国国君卫嗣君和我交情很好。

我给您准备车马、皮裘、缯帛等见面礼物,希望您去同卫嗣君交朋友。

”又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

”这个门客到了卫国以后,果然受到了卫嗣君的重用。

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想联合诸侯之军攻打齐国,关键时刻那个门客站了出来,为了报答孟尝君的恩情,他极力劝阻。

听了门客的劝说,卫嗣君放弃了进攻齐国的计划,由此避免了一场战争。

齐国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慨,都由衷地赞叹道:“孟尝君真可是善于处理事情的人啊!他转祸为功了。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齐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精髓。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古老的故事。

成语一,齐桓公拔矢啜羹。

齐桓公是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治理国家英明,深得民心。

有一次,齐桓公在打猎时,射箭不慎,箭射中了自己的儿子。

齐桓公非常伤心,但他没有因此而停止打猎,而是继续射箭。

当他射中了一只兔子后,他将箭头折断,以示悼念。

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齐桓公拔矢啜羹”的成语,用来比喻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能够忍痛割爱,舍小利图大义。

成语二,齐舞风云。

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忌的将军,他在一次比赛中,率领齐国的马队与赵国的马队比赛。

赛前,田忌发现赵国的马比齐国的马更强壮,于是他决定采取变招。

在比赛中,田忌安排了不同的马匹与赵国的马队比赛,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就成了“齐舞风云”的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变招,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成功。

成语三,齐鲁风范。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邻近的国家,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

齐国的人民勤劳勇敢,鲁国的人民礼貌谦和,两国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后来,人们就用“齐鲁风范”来形容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行为举止。

成语四,齐心协力。

齐国的人民勤劳勇敢,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这种精神就成了“齐心协力”的成语,用来形容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成语五,齐家治国。

齐国的人民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家训。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后来,人们就用“齐家治国”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善于管理自己的家庭,也能够善于治理国家。

这些齐国的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品德,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精髓。

在今天,这些成语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齐文化成语故事观后感

齐文化成语故事观后感

齐文化成语故事观后感《齐文化成语故事》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的连环画书。

该书从各个方面再现了古人的生活,使我们领略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之际,由山东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编写,山东友谊出版公司组织策划,分批推荐给全省中小学校的600多种优秀课外读物陆续出版发行。

其中包括齐文化研究院选编的《齐文化成语故事》(一至五辑)以及张志忠、李丹选编的《聊斋志异》两本课外读物。

这些图书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集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为一身,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融声、光、电子互动体验于一体,寓教于乐,适应广大青少年学习和阅读需求。

通过阅读这套图书,我们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增长见识,更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励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永久流传。

通过阅读《齐文化成语故事》这套丛书,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位历史名人都饱含着他们执著的信念和坚定的决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绝不会放弃。

正如孔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们用他们执著的追求,努力拼搏来证明自己,改变命运,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在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道路上,还闪烁着一些闪亮的成语。

正是因为这些熠熠生辉的成语点缀着整个历史的星空,才使这幅瑰丽的图景美轮美奂,绚烂夺目!今后,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

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相信梦想只要坚持不懈地去追逐,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它却被周围各诸侯国看低,处境艰难。

反观春秋末期的楚国,早已结束了贵族统治阶级“其生不辰,其死必休”的特权,却依然穷兵黩武,四处扩张,造成严重破坏,最终衰落。

关于齐国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齐国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齐国的四字成语故事安步当车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大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

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齐国成语故事——因俗简礼

齐国成语故事——因俗简礼

齐国成语故事——因俗简礼
因俗简礼
【解释】因:沿袭。

俗:风俗,周朝初期东夷人的生活方式。

指尊重和沿袭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

【出处】《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太公一直认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因此,建立齐国以后,他同样将这个理论贯彻到齐国,主张齐国不是一姓人的齐国,而是齐国人的齐国。

基于这样的思想,他十分尊重当时齐地人的风俗习惯。

当时的齐地多数为东夷人,而东夷人最为重要的习俗就是尊贤尚功,即:尊重有才能的人,选择有本事、能干出成绩的人做官。

姜太
公没有简单地套用周朝的原有制度,而是沿袭了齐地原有的传统以及与这种传统相适应的文化。

他吸收大批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统治阶层,避免了民族矛盾,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姜太公在用人上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对通过考核选出的人才,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这一用人路线,彻底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

姜太公还根据齐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针对土地相对贫瘠、交通位置相对优越的特点,大力发展工商业;针对临近大海的特点,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

这些措施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为以后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千年齐文化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流转于匆匆岁月长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齐国的成语故事一: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故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文化成语故事大全

齐文化成语故事大全

齐文化成语故事大全标题:齐文化成语故事大全一、引言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中,齐文化成语故事是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本篇文章将带你领略齐文化成语故事的魅力。

二、齐文化成语故事:鸣鼓而攻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先进》,它意味着揭露并谴责他人的罪行,以示惩戒。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孟明视。

他因为无法忍受国内贪污腐败的现象,在鼓声中公开指责那些贪官污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行为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孔子称其为“鸣鼓而攻”,以示惩戒。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揭露和批评不良现象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在面对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像孟明视一样勇敢站出来,维护公正和正义。

三、齐文化成语故事:门无杂宾“门无杂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家门不为杂人敞开,表示拒绝闲杂人等进入。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描述了诸葛亮的家风。

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家门前挂着一块匾,上书“门无杂宾”。

他的朋友和同僚经常来找他聊天、议事,但只有受到邀请才能进入他的家门。

这种严谨的家风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这个成语故事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

一个严谨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一个高尚的人,这种精神品质也会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和尊重。

四、齐文化成语故事:匹夫之勇“匹夫之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缺乏智谋和策略的鲁莽行为。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威震敌国。

然而,他的勇猛虽然令人敬畏,却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他们认为廉颇缺乏策略,只凭一腔热血打仗,是匹夫之勇。

后来,蔺相如用智慧平定了边境之乱,人们才认识到廉颇的勇猛和蔺相如的智谋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固然重要,但智谋和策略更为关键。

只有将勇敢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五、结论以上是几个典型的齐文化成语故事,它们涵盖了道德、家风、勇敢和智慧等多个方面。

齐国的成语故事

齐国的成语故事

齐国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也留下了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1.齐心合力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意思是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这个成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发生了矛盾,齐国派遣使者到楚国去游说,希望两国能够交好。

但是,楚国的令尹子囊并不想与齐国交好,反而想要趁机攻打齐国。

子囊的意见受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但是子囊不肯听从他们的建议,执意要攻打齐国。

齐国的使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忧,因为两国一旦交战,将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于是,他向子囊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子囊能够用箭将一个铜钱射入水中,那么齐国就会放弃与楚国的争端,并且向楚国称臣。

子囊听后,非常自信地答应了使者,于是他搭起了一个高台,用尽全力射出了一箭。

然而,当箭射入水中后,人们发现铜钱并没有被射入水中,而是漂浮在水面上。

这个结果让子囊感到非常尴尬,他的威信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后来,“齐心合力”这个成语就成为了形容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代名词。

2.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自于《南史·张僧繇传》,意思是画龙时加上眼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或突出之处加上精彩的点子或语句,使其更加完美或更加生动。

这个成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画家张僧繇非常擅长画龙。

有一次,梁武帝命令他在寺庙的墙上画龙,要求画出最逼真的龙。

张僧繇画完后,人们发现墙上只有三条龙,但是都没有眼睛。

梁武帝觉得非常奇怪,询问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

张僧繇回答说:“如果我给龙画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

”梁武帝并不相信这个说法,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其中两条龙画上了眼睛。

结果,这两条龙立刻飞走了,只剩下一条没有眼睛的龙还在墙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一些细节或语句,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整个事物更加完美或生动。

3.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齐策》,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非凡,形容来的人很多。

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因势利导

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因势利导

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因势利导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

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众多名篇巨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2009年,临淄成语典故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淄成语典故作为浓缩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发生和传承的过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淄人。

据考证,与齐国齐地有关的成语典故有近千条,源于齐都临淄的就有一百多条,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和社会风貌的,如“泱泱大风”“比肩继踵”“挥汗成雨”等;二是反映齐人品德风范的,如“秉笔直书”“嗟来之食”“一鸣惊人”等;三是反映齐人思想理念的,如“平易近人”“以民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四是反映齐人聪明才智的,如“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典故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齐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是言志、寄情、醒世、励人、箴规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影响着社会。

因势利导【解释】因:顺应。

势:趋势。

利导:引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jué́,跌倒,也指挫折、失败)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大将庞涓率军进攻韩国,企图一举灭亡韩国。

在魏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韩国军队节节败退,国家岌岌可危。

韩国国君韩哀侯派使者到齐国告急,请求齐国出兵相救。

齐王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前去帮助韩国抗击魏国。

以前,魏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田忌和孙膑曾经率兵援救过赵国,利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打败了魏国。

这次,孙膑他们又采取了老办法,没有同魏国军队当面交锋,而是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率军攻打其首都大梁。

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

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

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诸子百家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明就丰盛的时期,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毛空的人。

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说。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涂:通“途”)。

意思是:孔子说:“从道途中听了没有根据的话而乱传,是很不道德的。

”诸子百家的成语故事:呆若木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

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

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二十个齐国成语故事

二十个齐国成语故事

一、东周列国时期,涉及齐国的成语有哪些?东周列国时期,是我国成语典故产生比较多的一个时代,其中和齐国有关的不少。

一,围魏救赵,说的是田忌和孙膑通过围困魏国大梁解救赵国的故事。

二,鸡鸣狗盗,说的是孟尝君田文在逃亡中被两个会学鸡和狗的人逃出关卡。

三,狡兔三窟,还是孟尝君的故事。

四,滥竽充数,说的是齐宣王时代一个音乐人物二、成语故事齐威王?田忌赛马齐国使者将奇人孙膑从大梁偷偷地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

齐国盛行赛马,常下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答应了,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之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头彩。

田忌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故事告诉我们要权衡利弊,利用自己的长处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君威王成语典故?成语故事会--第二期【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成语释义】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干出惊人的成绩。

【典故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威王继承王位已经三年了,整天在宫中饮酒作乐,不问朝政,把国家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推给大臣们去处理。

当时朝政一片混乱,齐国接连被韩、赵、魏等国打败,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

文武官员都很着急,但又不敢在对齐威王进行劝告。

这时,朝中有个名叫淳于髡(kun)的大臣,平时间善于说笑话。

他分析了同僚们早些时候进谏失败的经验,了解到齐威王有喜欢听隐语的习惯,再一次早朝中,便对齐威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和许多人都猜不着,大王您多才多艺,能猜猜吗?”齐威王表示愿意猜。

淳于髡便说:“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就栖息在王宫里,一住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鸟叫什么吗?”齐威王心里明白淳于髡指的就是他,就笑着说:“词鸟不飞则以,一飞冲天;不鸣则以,一鸣惊人。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成语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吧。

成语一,悬梁刺股。

相传,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明君主。

孟尝君治理国家,勤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天,孟尝君听说国中有一位贤士名叫田文,他深居简出,不为朝廷所用,孟尝君便派人前去邀请他入朝。

田文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一个平民,怎敢入朝谒见君王呢?”孟尝君听后大为感动,便亲自前去拜访田文。

田文见到孟尝君后,非常惊讶,连忙跪下行礼。

孟尝君却说,“我听说你是一位贤士,今特来拜访,希望你能够辅佐我治理国家。

”田文感到十分惭愧,便决心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尽心尽力。

从此以后,田文每天晚上都在家里悬梁刺股,以此来警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最终,他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臣,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语二,白马非马。

齐国有一位名叫公输般的贤臣,他曾经在齐国朝廷中担任要职。

有一天,公输般在朝廷上听到有人说,“白马非马。

”公输般听后大为不解,便决定亲自去查看。

他来到人们所说的地方,发现那匹白马原来是一匹黑马,只不过被白色的布覆盖着。

公输般深思熟虑后,向朝廷上的大臣们解释说,“这匹马原本是黑色的,只不过被白色的布遮盖住了,所以大家看起来觉得是一匹白马。

但实际上,它还是一匹黑马。

”公输般的深思熟虑和敢于直言的品质,赢得了朝廷上大臣们的尊重和信任。

成语三,卧薪尝胆。

齐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他曾经在朝廷上为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朝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范蠡在隐居期间,每天都在家中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着重返朝廷的机会。

他深知,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才能更加坚强和勇敢。

最终,范蠡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重新回到了朝廷,为齐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以上就是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齐国古代的风土人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一:摩肩接踵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

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

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

”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

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二:避实击虚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

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

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

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

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

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田巴答道:“没有办法。

与齐文化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文化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文化有关的成语故事一、因势利导1. 出处-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之战中,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军路线和地形,因势利导,设下埋伏,大败魏军。

2. 解释-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3. 近义词- 顺水推舟。

这个词也是表示顺着某种趋势去做事情,就像顺着水流推船一样自然。

4. 反义词- 倒行逆施。

与因势利导完全相反,是违背事物发展的方向去做事。

5. 造句- 我觉得教育孩子就应该因势利导,像我邻居家的叔叔,他发现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就给他报绘画班,送他去看画展。

这多好啊!要是像有些家长,孩子明明喜欢文科,却硬要他学理科,那不是倒行逆施吗?这不是把孩子往错误的方向推吗?二、一鸣惊人1. 出处- 源自《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劝齐威王的故事。

淳于髡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 解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3. 近义词- 一举成名。

都是说一下子就获得很大的名声或者成就。

4. 反义词- 默默无闻。

表示没有什么名声,一直不被人知晓。

5. 造句- 我那个同学,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没想到在这次数学竞赛中一鸣惊人,拿了个一等奖。

哇塞,就像一颗隐藏在草丛里的明珠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可不像那些一直默默无闻的人,他这是一飞冲天啦!三、滥竽充数1. 出处-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齐宣王和南郭先生的故事。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

2. 解释-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3. 近义词- 鱼目混珠。

都是以假乱真的意思,就像把鱼眼睛当成珍珠一样。

4. 反义词- 货真价实。

表示东西是真的,质量好,也指人有真本事。

5. 造句- 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可不能有滥竽充数的人。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那齐桓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

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

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

”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伐鲁的故事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

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后就要谈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 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每人挥 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人多得肩擦肩,脚挨脚。

2、及瓜而代管至父去戍守葵丘, 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

两个 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 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

两 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 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共同商量作乱之事。

在一个冬天,齐襄公到渠丘田猎,早有预谋的公孙 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乘机起事,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

齐襄公在慌乱中被 公孙无知斩杀,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成为莫逆。

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 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

齐僖公、襄公时 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 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

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滥杀 无辜,暴虐无道,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廩杀掉,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 位。

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

管仲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中,骗过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登上君位,也就是齐桓 公。

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 革,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

管仲认为鲍叔牙 善恶分明,不适合担任相国。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 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

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理解自己、一心为公、并不去计较。

可见,管鲍之交不仅仅是私交, 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国家利益之上的人间大爱。

4、 老马识途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

燕庄公抵挡不住,向齐桓公告急。

齐桓公、管仲率领齐军前去救燕。

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 杀得山戎大败,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 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

齐军追击山戎的过程中,误入荒漠,迷失了方向。

管仲向齐桓公 建议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 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寻见出路。

”齐桓公依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树人,百年树人”意思是种树是为十年以后打算,培养人才是为长远打算。

比喻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种植,培养。

木,树木。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 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年的戍守任务, 人派使者给于是,两人对政令无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

管仲的言论,表现了齐国执政者对培养人才的重视。

齐国是一个从太公尊贤尚功”开始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国家。

齐国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模式,在先秦各诸侯国中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蔚为传统。

6、和而不同《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来诣见,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呀!”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谐。

”景公说:和谐和相同不一样吗?”晏子说:不一样。

和谐就象调治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配,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味道过了就减少。

君子吃了它,心情平和。

国君与臣子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行的;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有着美味调和好羹汤,五味齐备又平和,精诚感动神来享,一致肃静无争论。

’先王之所以调备五味,调和五声的原因,是用来平静内心,成功地治理他们的国家。

声音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组成的。

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软硬、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

君子听了,内心平静。

内心平静德义就和谐。

所以《诗经》上说:德音没有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的,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说不可行。

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它?如果琴瑟老弹一个音,谁去听它?”景公说:好!”7、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意思是一只平时不鸣叫的鸟一叫,声音惊人。

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干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鸣惊人”源于《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使齐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

有一次,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大王,我给您说个隐语玩玩,怎么样啊?"齐威王兴致高涨地说:寡人智慧超群,有什么隐语能难到我呢?快说。

”淳于髡就笑着说:我们齐国的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听后,怔了怔,心中忽然有所触动,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低下头来,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对周围的大臣们郑重地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使人惊异。

”淳于髡的隐谏使齐威王醒悟过来,开始励精图治。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了忠于职守、政绩卓著,但不会奉承阿谀的即墨大夫;烹杀了荒于政务,靠贿赂齐威王身边的人而求取名声的东阿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达三十六年。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两千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这个典故说明,一个人有错误并不要紧,关键是要能猛然惊醒,翻然悔悟,勇于改过。

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坚决的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8、门庭右市提要:门庭若市”指门前和院子里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

比喻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出现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结尾部分:(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齐威王时期,齐国相国邹忌明明不如徐公长得美,然而却受到了妻、妾及客人的奉承,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从此事中悟出:执政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政。

第二天,邹忌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了齐威王,借以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多听取、采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齐威王欣然纳谏,立即下令: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凡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等奖励;用书面形式指出我过失的,受中等奖励;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我过失的,受下等奖励。

”命令颁布的最初几天,向威王提意见的人很多,宫门和朝廷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如同市场一样。

几个月以后,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过了一年,齐国人想提意见,也没有可批评的了。

其他国家看见齐威王如此谦逊宽容,热爱民众,纷纷到齐国来朝拜,齐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大增,这就是在朝廷、在国内战胜了敌国。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阐明,一个品德高尚、大气智慧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聚民心,集民智,自己的施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从而取得成功。

9、百家争鸣齐宣王尊贤礼士,喜文学游说之士,大兴在田齐桓公时期就已经建立的稷下学宫。

他在政治上给稷下学者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

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宣王召见,通过问答及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条件的了解,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按等级享受不同标准的待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的职位。

例如号称稷下之冠”"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

齐宣王以养弟子以万锺”为条件来挽留孟子,孟子被列为客卿,孟子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着数百人”田骈虽设为不宦”齐宣王却给他訾养千锺,徒百人。

由此可见齐宣王给予稷下先生俸禄的优厚。

齐宣王还为稷下先生们建筑高门大屋,处处尊崇他们。

优厚的俸禄,壮观的府第,使天下贤士、诸侯宾客大都投奔齐国。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各派林立,各抒己见、相互问难、互融互长、共同发展,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颠峰。

10、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 禀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 )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