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宋代理学大师。
一日,游学之士杨时,往见之。
时值冬日,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杨时立门外,候程子。
程子昼寝未醒,杨时不敢惊动,遂立雪中。
雪深积尺,杨时衣履皆湿,程子觉,方觉之,曰:“吾友杨时立雪中久矣。
”因起,与之同归。
注释:1. 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宋代理学家;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宋代理学家。
兄弟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共创程朱理学,对中国哲学史影响深远。
2. 二程:指程颢和程颐,因其学术地位崇高,后人常以“二程”并称。
3. 游学之士:指四处游历,以求学问的人。
4. 杨时:字中立,宋代学者,程颢、程颐的弟子,理学的重要传播者。
5. 时值冬日:正值冬季。
6. 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天气非常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7. 立门外:站在门外。
8. 侯:等待。
9. 程子:对程颐的尊称。
10. 昼寝:白天睡觉。
11. 未醒:还没有醒来。
12. 惊动:打扰。
13. 遂:于是。
14. 积尺:积雪深达一尺。
15. 衣履皆湿: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
16. 因:因此。
17. 方觉之:才意识到。
18. 吾友:我的朋友。
19. 与之同归:和他一起回家。
翻译:程颢、程颐,世人尊称为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宗师。
有一天,游历求学的杨时前来拜访他们。
当时正值冬天,天气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杨时站在门外等候程颐。
程颐白天睡觉还未醒来,杨时不敢打扰他,于是站在雪中等待。
积雪深达一尺,杨时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程颐醒来后,才察觉到杨时已经站在雪中很久了。
于是起身,与杨时一同回家。
这个故事传为佳话,体现了杨时对程颐的尊敬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而程门立雪更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在求学过程中,要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3、存天理去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 欲。”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 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 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 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 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程颢(公元1032-1085),北宋人。 程颐(公元1033-1107),程颢之弟。 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思想 体系,为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 主要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天理观
理,又称“天理”,二程说;“吾学虽有 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理的含义 (1)理是天地万物的普遍原则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 以热,水之所以凉。”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三)认识论
1、格物致知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 面的发挥,他说: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 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 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 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 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 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 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洛学的主要内容
二程洛学的主要内容
二程洛学,也被称为北宋理学,是以程颢和程颐兄弟为中心的学派。
这个学派强调“理”作为绝对本体和宇宙万物的起源。
二程提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
他们认为“理”是“天理”,是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将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二程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同时将佛、道思想渗透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
他们还提出了“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的观点,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
在心理范畴上,二程提出“心”作为“理”的等同物,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受到世俗欲望的干扰,人们可能会失去这种善良的本性。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修养工夫来恢复和保持这种本性。
此外,二程在学风上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
他们还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而且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总的来说,二程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理学后来被定为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不 可以入尧舜之道。 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程颐《 此。(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身世与学说二程对张载的批评程颢定性书叁程颢定性书叁壹贰程颢识仁篇程颢论生之谓性肆伍补上一讲张载补上一讲张载为天地立志近思录宋元学案作心为生民立道宋元学案作命为去圣继绝学宋元学案作往为万世开太平引文以张载集语录为准
二 程 兄 弟 之 程 颢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四 讲
程颢: 壹 程颢:身世与学说 贰 二程对张载的批评 程颢《定性书》 叁 程颢《定性书》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是指哪两个人
二程指的是程颢和程颐,儒学大家,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第五章 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一代儒宗绍孔孟 影响后世七百年
首先, 首先,他们最后确立了自韩愈开始 所标榜的“道统” 所标榜的“道统”说,使儒家的学说在 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文彦博在为程颢所写的《墓志铭》 文彦博在为程颢所写的《墓志铭》 中说: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中说:“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 世无善治;学不传, 行,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 ……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 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 儒。……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 之学于遗经,……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 之学于遗经,……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 于世。 宋史·程颢传》 于世。”(《宋史·程颢传》)
程颢: 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之 每进见, 未尝及功利” 本,未尝及功利” 程颢自诩: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 程颢自诩:“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 斯文为己任。 斯文为己任。” 程颐: 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程颐:“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 人得所欲。 归,人得所欲。”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论
第一,什么是“格物致知”? 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 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 至其理,乃格物也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程颐说: 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程颐说:“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 所谓末也,终也。 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 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最终 的目的。 的目的。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之 本,未尝及功利”
程颢自诩:“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 斯文为己任。”
程颐:“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 归,人得所欲。”
先生(程颢)以亲老求为间官,居洛殆十余 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士之从学者不 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先生于经,不务解 析为枝词,要其用在己而明于天。其教人曰: “非孔子之道,不可学也。”盖自孟子没而《中 庸》之道不传,后世之士不循之本而用心于末, 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先生以独智自得,去圣人 千有余岁,发有关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理, 尽事物之变。故其貌肃而气和,志定而言励,望 之可畏,即之可亲,叩之者无穷,从容以应之, 其出愈新,其学者之师也。成就人才,于时为多。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 之间,皆有是理也。”
“天下之物,皆能够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 统有一理。”
“万物皆有!”
第三,“理”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二程 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旳等级制度概称为“天 理”,假如谁违反了它,也就违反了“天理”。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 至其理,乃格物也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程颐说:“人之学,莫不小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 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 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旳发展,也是最终 旳目旳。
“理,礼也。”
“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 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敬,以至为夫妇, 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 也。”
二程
二程
即指中国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两位理学家。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
二程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有《二程集》。
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学说
此兄弟二人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
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评价
姜宸英曾概括说:“河南二程子以持敬之学教学者。
其旨以严恭俨恪为要,其功始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之间,而推之至于尽性达天知命,盖作圣之基,学者无时而可离者也。
”[2]
熊赐履称:“自尧舜以来,圣圣相传,不越一敬。
敬者,彻上彻下,成始成终之道也。
……二程既以一敬接千圣之传,而伊川则特为主一无适之解,又从而反复发明之,庶几学者有所持守,以为超凡入圣之地。
朱子谓程氏之有功于后学,最是主敬得力。
”[3]
《如果这是宋史》一书的作者曾挖苦说“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
”“以程颐为例,他当年曾自豪地说,自从当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钻研大道,科场名利之心再也没有了。
不过科场还是要下的,不然怎样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
程灏
程颐,电视剧《蒲公英》男一号。
2003年
导演:于建福
类型:偶像剧
地区:中国大陆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夏仲文和张向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情,终于结婚了,婚后,他们生了一对双生女儿,向晴说:雪从天上飘下来,落到地上,变成坚固的冰,冰和雪是一体的,所以,她的一对宝贝女儿,姐姐叫雪,妹妹叫冰,姐妹俩感情亲密,谁也离不开谁。但并不是每个爱情故事都如童话一般有美满的结局。仲文毕业后回台湾的生活吃尽了苦头,而向晴,却像永远长不大的女孩,活在父母的蔽护下,夫妻俩的裂痕越来越大,雪和冰七岁的那年,仲文和向晴的裂痕,终于不可收拾,很无奈地,很痛苦地,他们离婚了!年纪小小的雪和冰,纵有百般的不情愿,也被逼分开了。从此姐妹天各一方,只能靠着小量合照和脑海里面无数的回忆,互相思念。仲文带着小冰离开了台湾,连同父母,辗转又到了大连,可是在大连,仲文生意失败又入狱,撇下只有十岁的小冰,小小的肩膀,挑起了不能承受的重担,冰又要照顾瘫痪的爷爷、又要照顾疯疯癫癫的奶奶,生活过得很苦。雪比较幸运。感情受了重伤的向晴,在父母相继过世之后,满怀伤感地带着小雪到台东重新生活,没有生计能力的向晴,在台东嫁了给一个有钱人张石开 一个有父亲感觉的男人,张对母女二人十分疼爱,雪过着还不错的生活。冰和雪长大了,天涯海角,两人过的生活也是天渊之别。对雪的爱和思念,是支持冰活下去的最强动力。二十岁那年,冰凭半工半读,终于考上了医学院,数年之后,她从医学院毕业,成了脑科见习医生。遭受继父的另外两个儿女的排斥,程灏有点意兴阑珊,决定放弃农庄,另寻发展。最后,他决定回大陆寻找机会,开拓新天地,继续发展他在农业方面的抱负。程灏独个儿到大连探路,怎料一下飞机,遇上意外,被劫走一切财物,更因头部被打致重伤,生命垂危。程灏被一年轻人汪博深发现了,送进一所医院接受抢救,而负责救他的主诊医生,正是夏冰。一天,雪来到冰工作的医院,可是她查不到程灏的资料,却遇上了冰。她们做梦也没想到,对方就是自己失散了多年、思念了多年的双生姊妹!但相逢却又让三人陷入了痛苦之中。
二程理学ppt课件
一、论天理
• 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 有物。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遗书》卷十八
• 将理与礼制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定理。” • 穷理的途径: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
向,回到内心的精神修养中去——“格物致知”。
六、论社会交往
二程的社会交往思想是与其处世态度相通的。他们所提
出的社交准则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 第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
二程还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社交,都必须遵守一个共
同的原则,即“中庸”。
中庸:
即为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违反常理常规。 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天理处事、社交。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想的萌芽。道学影响中国社会之深,以至今日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推究 物:世间万物,各种知识 致:求得 知:融会贯通而明“理”
佛 教 思 想
唯 心 主 义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二、论性情
在人性问题上,二程肯定并深化了孟子的性善论。他们 解释说,现实社会中人性有善也有恶,是由几种原因所致:
[程颢简介]程颢简介
[程颢简介]程颢简介篇一: 程颢简介程颢中文名称: 程颢又名: 字伯淳明道先生性别: 男所属年代: 宋代民族: 汉族生卒年: 1032~1085相关人物: 周敦颐朱熹程颐生平简介程颢,字伯淳,称明道先生。
宋代理学家。
河南府人。
登进士第,历任永兴军邗县和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晋城县令。
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任签书镇宁军判官等。
元丰八年,病死。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
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
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
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
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
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
“无人欲即皆天理”。
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
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
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
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
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
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篇二: 程颢:程颢-人物介绍,程颢-二陈之学程颢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中国哲学+第四章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少时也颇有与众不同之处。据《年谱》记载,阳明原名为王云,五岁仍不能 言,后遇一僧人,说原因在于名字中的“云”字将一切说破,建议改名。家人取《论语》 “仁能守之”之意,更名为“守仁”。阳明十一岁时就能与客人作诗对答。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古人将“立德、立言、立功”视为可彪炳史册的“三不朽” 事业,王阳明则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将这三者合于一身的儒家人物。从立德上看,阳明同 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 言上看,阳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从立功上看,阳明由科举 登第而进入仕途,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屡平少数民族起义和王室的叛乱,建立起他 所谓的“破山中贼”的功绩。 明朝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 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全书》 卷三页二十七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 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 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 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 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理学家兄弟
在世界文化史上,程颢程颐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政治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有借鉴意义。
他们的散文作品注重文采和思想性的统一,表现出北宋文学的独特魅力。
程颢程颐的散文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思考、历史文化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 精神食粮。
文学风格
简洁明快:语言 简练,表达清晰, 不拖沓繁琐
深入浅出:用简 单易懂的语言阐 述深奥的道理, 使读者易于理解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启示意义。
二程提倡"格物致知"作用。
程颢程颐主张"和而不同",提倡包容和多元化,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有 启示作用。
二程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精神满足,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有启示 作用。
程颐认为“仁者无 私”,即仁者没有 私心,能够以公正 的态度对待一切事 物。
两人都认为“仁者 爱人”,即仁者应 该爱人如己,对待 他人要像对待自己 一样。
程颢和程颐还强调 了“仁者自爱”的 观点,认为仁者应 该自爱,保持内心 的平静和纯洁。
道德修养论
程颢程颐认为道德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程颢程颐:北宋时 期理学家兄弟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中国哲学史 第四章 程朱理学(上)
第四章程朱理学(上)程朱理学,指宋明理学中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并由朱熹发扬光大的道学一派,因这一派哲学以理或天理为最高范畴而得名。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俩在历史上通称为“二程”。
二程是洛阳人,又长期居住于洛阳讲学著述,开展学术活动,所以他们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作“洛学”。
在当时的几大学派中,洛学人才最盛,影响最广。
理学形成的两个基本标志——道统说和天理论,也都是从二程正式开始的。
程颐明确提出他们兄弟二人接续起了至孟子而中绝的圣人道统;程颢则公开声明“天理”二字系他们自己“体贴”出来①。
在这里,道统说揭示了儒学的学术渊源和门户,天理论则突出了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理论特色。
虽说“天理”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在使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也都已言及,但确实由二程开始才把它作为哲学的本体概念和最高范畴,才有了一个以天理为本体的典型形态的哲学体系。
所以,后来的理学的主流派以程氏一系作为北宋理学的代表,不是没有理由的。
今本《二程集》汇集了二程的主要著作。
第一节“天理”的体贴“天理”,亦径称理,作为二程哲学的标志和理论的核心,二程“体贴”出多方面的内容和特性。
从此出发,二程不但用天理的观点去看待和揭示世界,而且探讨了如何才能求取这个天理以及它在人性生成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天理是形而上的存在天理范畴的意义,首先是形而上的存在,它必须通过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来昭示自己。
程颐说:“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
”②又说:“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
”③理昭示自己的存在是通过物象,那么,人们虽然不能直观无形,却可以通过它所依托的物象去揭示其性质。
而作为揭示它的主体来说,只能是人的心思,感官只能停留于形气的世界,从而地披露了理的形上世界和形气的形下世界的相互关系。
二程说: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
知天下事有即有,无即无,无古今前后。
至如梦寐皆无形,只是有此理。
第四节 二程
第四节二程一、生平与著作程颢(1032——1085),学者皆尊为“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后人称之为伊川先生。
二、理气论认为理为最高实体、宇宙本源。
而气是从属于理。
三、人性论1、性即理2、“存天理,去人欲”三、修养论1、敬与诚(大程)2、“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小程)一、生平与著作1、生平•程颢、程颐两兄弟,二人学说宗旨基本相同,且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传统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
2、著作•二程的言论和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
二、理本论1、“天理”•1)理是最高实体•“天”指最高实体,“天即是理”,将理尊为“天理”,即认为理为最高实体、宇宙本源。
并认为“天理”是永恒的客观存在。
•(2)理的涵义•①“理”是伦理纲常•二程将“理”主要理解为是社会中的道德法则•②“理”是万物所依据的法则•二程的“理”又包含着规律或法则的意义。
•(3)理一分殊•万事万物之理之中蕴涵有共同的最高本体之理,而唯一的本体之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万事万物之理,此即理一分殊。
•2、理气关系•(1)然与所以然•万物都由气化而成,但气之所以变化在于理或“道”使之如此,故理与气是然与所以然的关系。
•(2)“形而下”和“形而上”•气与理是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的分别。
•(3)气有生灭,理绝对永恒•(4)理是气之本,气是理之用•在二程看来,万物的“气化”,仅仅是该事物的表面现象,在这表面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根本的“理”。
三、人性论1、人性二元论•(1)“天命之谓性”的性•①性即理•这是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为“极本穷源之性”,是理在人而为“性”。
•②性善论•性即理,而理是善的。
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等“五常”。
所以这性是绝对的善。
•(2)“生之谓性”的性•又称为“气禀”之性,是从气来的,因为气有清浊之分,故这性有善有恶。
《第四讲程颢》word版
第四讲程颢一、生平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世称为明道先生。
程颢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程羽为北宋开国功勋,三朝元老:“受圣祖非常之知,及太宗皇帝之在晋藩,亲自选擢,俾之辅佑,于时真宗皇帝亲受经训”,官至兵部侍郎,赠太子少师。
曾祖、祖父皆为朝廷要员,其父程珦承荫庇得官,从地方小官(黄陂县尉)做起,一直做到“太中大夫”、“上柱国”勋、“永年县伯”爵。
可见二程家世的显赫。
据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记载和《宋元学案》记载,程颢“自幼聪慧”、“神气秀爽”:先生生而神气秀爽,异于常儿。
未能言,叔祖母任氏太君抱之,行不觉,钗坠。
后数日,方求之。
先生以手指示,随其所指而往,果得钗。
人皆惊异。
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十岁能为诗赋,十二三时,群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故户部侍郎彭公思永谢客至学舍,一见异之,许妻以女。
另据《宋史》,载其“年数岁,有成人之度”,曾赋《酌贪泉诗》。
其中两句话,我认为已经表达了一个儒家精神的精髓:“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如果我中心的道理能够自立不移的话,外面的东西怎么能够改变我、影响我呢?这正与《中庸》里“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以揭明儒家“天道”的恒常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颢在十五六岁时,与其弟应其父程珦之命向周敦颐问学,为周敦颐之人格魅力所感染:“如沐春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此盖与周敦颐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引导二人不无关系。
于是程颢“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据程颐《行状》记载: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和张载一样,程颢同样“泛滥”“出入”于佛道而后方“归本六经”,服膺儒术,其实这也是宋明很多儒者所走的的思想道路。
尽管“厌科举之业”,但程颢25岁的时候还是中了进士。
宋仁宗嘉佑元年,二程的父亲升国子博士,二程兄弟就随着父亲来到了当时的京城。
“家教史话”之二百四十五:《“二程先生”母治家教子》
“家教史话”之二百四十五:《“二程先生”母治家教子》北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同胞兄弟。
兄弟二人,早年一起从师于哲学家周敦颐,其哲学观点颇相近,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
这就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二人。
兄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
弟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
兄弟二人虽是一母所生,哲学观点又相近,但却有着不同的经历。
兄程颢,在宋仁宗嘉佑年间,考中进士。
曾经先后做过鄠(今陕西户县)、上元(今江苏南京)主簿,晋城(今山西晋城)令等地方官。
宋神宗熙宁初年,由吕公著荐举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王安石变法时,他退居洛阳十年,参与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的反新法活动。
宋哲宗元佑初年,被诏为宗正丞,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弟程颐,早年不入仕做官,直到宋哲宗元佑初年五十多岁时,才被司马光、吕公著推荐为崇政殿说书。
因为与苏轼不合,几次被削职放逐。
后来还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宋徽宗即位后,被赦还老家洛阳。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受其母亲的影响很大。
“二程”兄弟的母亲侯氏,是太守盂(今山西盂县)人。
她在小时侯,就很聪明伶俐,妇女做的家务事“不学而能”。
七岁时,塾师教她读古诗,诗中说:“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烛。
”她学了之后,便身体力行,晚上从不出家门。
其母不幸得了重病,常常昏迷不醒,她日夜陪伴在床头,一连多少夜都不睡觉,十分孝敬。
侯氏心地善良,对人宽容大度,性情温存。
她嫁到程家以后,对公婆孝敬,受到家里人敬佩,亲戚朋友也称赞她。
她丈夫的弟弟死后,留下几个孤儿,她全都收养过来,视如己出,关心爱护,抚养教育。
她常常要自己的亲生儿子们,谦让侄子们。
她的善良品格,给程颢、程颐很深刻的影响。
侯氏主持家务,治家有方,“不严而整”,对家庭所有成员都一视同仁,谁都不许特殊。
就是对待仆人也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她从不因为一些过错而鞭打虐待仆人,甚至把仆人和儿女一样看待。
假如发现儿女们有人责骂仆人,她必定要严厉地批评孩子说:“人虽然有贵贱高下之分,但却都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荆公寖行其说,先生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荆公寖行其说,先生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数 月之间,章数十上。尤极论者:辅臣不同心, 月之间,章数十上。尤极论者:辅臣不同心,小 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苖取息,卖祠部牒, 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苖取息,卖祠部牒,差 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 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 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徳之风浸衰, 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徳之风浸衰,等 十余事。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 十余事。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 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荆公多为之动。 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荆公多为之动。而言 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与言者为敌矣。 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与言者为敌矣。先 生言既不行,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 生言既不行,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上章及 面请至十数,不许。遂阖门待罪。 面请至十数,不许。遂阖门待罪。神宗将黜诸言 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㸃刑 者,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 刑 累请得罢。( 狱。……累请得罢。(《行状》) 累请得罢。(《行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二程家族,世代官宦。 二程家族,世代官宦。高祖程羽是太祖赵匡 胤的将领,太宗为晋王时的腹心幕僚, 胤的将领,太宗为晋王时的腹心幕僚,宋真 宗的老师。父珦以荫庇得官,历黄州黄陂、 宗的老师。父珦以荫庇得官,历黄州黄陂、 吉州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吉州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后改大理 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徐州沛县。 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徐州沛县。后 又监在京西染院,知凤、 汉三州事。 又监在京西染院,知凤、磁、汉三州事。 熙宁中,议行新法” 及法出, “熙宁中,议行新法”,“及法出,为守令 者奉行惟恐后。成都一道, 者奉行惟恐后。成都一道,抗议指其有不便 独公(程珦)一人。 者,独公(程珦)一人。”(《先公太中家 》《二程集 二程集》 传》《二程集》) 程颢( ),明道先生。(文 程颢(1032-1085),明道先生。(文 - ),明道先生。( 彦博题“明道先生墓表”) 彦博题“明道先生墓表” 程颐( ),伊川先生 程颐(1033-1107),伊川先生。 - ),伊川先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程颢与张载、载戬 程颢与张载、 程颢与张载
熙寧初, 张载之胞弟 张戬]為監察御史裏行 张载之胞弟, 為監察御史裏行。 熙寧初,[张载之胞弟,张戬 為監察御史裏行。累 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 劾曾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韓絳左右 徇縱,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謟竊臺諌,且安石擅國, 徇縱,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謟竊臺諌,且安石擅國, 輔以絳之詭隨。臺臣又用定軰,繼續而來, 輔以絳之詭隨。臺臣又用定軰,繼續而來,芽蘖漸 吕恵卿刻薄辨給,假經術以文姦言, 盛。吕恵卿刻薄辨給,假經術以文姦言,豈宜勸講 君側。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 君側。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安石舉扇掩面而 戩曰:戩之狂直宜為公笑, 笑,戩曰:戩之狂直宜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 少矣。趙抃從旁解 戩曰:公亦不得為無罪, 少矣。趙抃從旁解之,戩曰:公亦不得為無罪,抃 有愧色。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 有愧色。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 舉家不食筍。( 宋史》 。(《 至,舉家不食筍。(《宋史》) 是年(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张载被召入对, 是年(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张载被召入对,除崇 文院校书,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 文院校书,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神宗令往勘苗振 程颢上《乞留张载状》 狱。程颢上《乞留张载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昔王荆公排明道曰: 伯淳之学善矣, 昔王荆公排明道曰:“伯淳之学善矣,其如入 壁何? 明道曰: 拙状如壁,不可入也。 壁何?”明道曰:“拙状如壁,不可入也。公 则如捕风矣。 一日荆公又戏明道曰: 则如捕风矣。”一日荆公又戏明道曰:“伯淳 纵高,不过级级至十三级而止耳。 纵高,不过级级至十三级而止耳。”明道谢之 公自十三级而出焉,上据相轮, 曰:“公自十三级而出焉,上据相轮,恐难久 以安也。 晁说之《答袁季皋先辈书》 以安也。”(晁说之《答袁季皋先辈书》, 景迂生集》 《景迂生集》) 元丰二年( 元丰二年(1079)吕大临记二先生语云:今 )吕大临记二先生语云: 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 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唯释氏之说 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 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方 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学, 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学,自难与之力 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争。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然在释氏却未消理会, 然在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 如今日, 学。……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 如今日 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 后生学者。( 二程遗书》 。(《 后生学者。(《二程遗书》)
续 上一讲 张载
牟宗三先生评张载——诚关河之雄杰,儒 诚关河之雄杰, 牟宗三先生评张载 诚关河之雄杰 家之法匠。( 心体与性体》 。(《 家之法匠。(《心体与性体》)
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説周易。聴從甚衆。一夕, 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説周易。聴從甚衆。一夕, 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 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曰:吾平 日為諸公説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 日為諸公説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 所弗及,汝輩可師之。( 。(注 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注:逐日虎皮出是日更不出 虎皮也)橫渠乃歸陜西。( 二程外书》 。(《 宋史》 虎皮也)橫渠乃歸陜西。(《二程外书》,《宋史》: 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 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 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第(与张载同 年 中进士第( )。熙宁二年 公元1059年)二月,王安石议行新法。 熙宁二年( 年)。熙宁二年(公元 年 二月,王安石议行新法。 四月,遣使往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程颢为家田水利使。 四月,遣使往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程颢为家田水利使。 八月, 授太子中允, 八月,因御史中丞吕公著荐 ,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 行。 時王荆公安石日益信用。先生每進見,必為神宗陳君道。 時王荆公安石日益信用。先生每進見,必為神宗陳君道。 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神宗始疑其迂, 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神宗始疑其迂,而礼貌不 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 衰。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先生 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也。( 明道先生行状》 。(《 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也。(《明道先生行状》) 程颢《论王霸札子》 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 程颢《论王霸札子》:“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 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颜子仲尼乐处 所乐何事?( 二程遗书》 ?(《 所乐何事?(《二程遗书》)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 吾与点也“之意。( 二程遗书》 。(《 吾与点也“之意。(《二程遗书》) 学说大略—— 学说大略 定性书》 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 《定性书》: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 外。 《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 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 同体。 同体。 道器相即与性气相即
续上一讲 张载 程颐《二程外书》 程颐《二程外书》—— 吕与叔作《横渠行状》 吕与叔作《横渠行状》,有“见二程尽弃 其学”之话。尹子言之,先生曰: 其学”之话。尹子言之,先生曰:“表 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 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 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 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顷年嘱与叔删 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 去,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 朱熹注: 行状》今有两本。一本云: (朱熹注:按《行状》今有两本。一本云: 尽弃其学而学焉。 一本云: “尽弃其学而学焉。”一本云:“于是 尽弃异学,淳如也。 恐是后来所改。) 尽弃异学,淳如也。”恐是后来所改。)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不 可以入尧舜之道。 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程颐《 此。(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 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 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 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 如某则戅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 明。如某则戅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 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 轮,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 未见相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 未见相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 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 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 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 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 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佗说道时, 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佗说道时,已与道离 不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 佗。不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有道者亦 一作言)自分明,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了, (一作言)自分明,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了,孟子 尧舜性之” 舜由仁义行” 言“尧舜性之”、“舜由仁义行”,岂不是寻常 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则和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己分明, 则和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己分明,阴阳刚柔仁 义只是此一个道理。( 二程遗书》 。(《 义只是此一个道理。(《二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