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上五单元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风筝

执笔人:薄春霞 审核人:刘丽

【学习目标】

1.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并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具有深意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古诗欣赏:《山塘棹歌》

2.作者简介

3.字词整理:

二、【感知课文】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勾画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三、【精读研讨】

(一)二十年前,精神虐杀的一幕(3 、4段)

1.概括 “精神虐杀”一幕指什么事。

2.作者是怎样刻画弟弟这个形象的?文中的“我”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语言,并进行分析。

(二)二十年后,我受的惩罚(5—12)

理解亲情

1.朗读思考:有人说,“文章后半部分最能体现亲情。”你怎么理解?

2.谈谈你对“有过这样的事么?”这句话的理解。

品评人格

二十年过去了,本文的主人公还是对往事恋恋不忘,想办法安抚小兄弟受伤的心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

(三)主题探究

文章主题可以做那些角度的理解?

(四)重点句意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3.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四、【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

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两篇文章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小练笔:

文章第四段“我”撕破、踏碎弟弟的蝴蝶风,傲然走出小屋,课文这样写到“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留心。”请你发挥想像,用精彩的文笔描写“我”从进屋到离开,与弟弟的对话,以及“我”走后弟弟的思想、举止。

22 羚羊木雕

执笔人:薄春霞 审核人:刘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会结合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4.了解文章插叙的记叙顺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盾。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2.记叙文中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你知道吗?结合具体课文给大家介绍一下。

3.朗读课文

二、【感知课文】

1.试给文章换一个题目,并谈理由。

2.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安排了哪些情节?

3.哪些内容是文中“我”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研讨】

1.寻读课文,圈点勾画凸现人物个性特点的语句,并进行朗读赏析交流。(提示:抓住文中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的相关语句。)

2.聚焦典型的语言描写语句,进行朗读品味。

片段一:

妈妈:那只羚羊哪里去了?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

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不!

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象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您已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片段二:

奶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片段三:

我:万芳……

万芳:你怎么了?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我: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万芳: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万芳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妈:哎呀,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待会揍她!

我: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

万芳:你拿着,我们还是好朋友……

在上面三个片段的朗读反复朗读中,您能对文中人物做出怎样的评价?

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

四、【拓展延伸】

1.小辩论:

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怪谁呢?请发表你的观点,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注意说话分寸。

2.你觉得家庭生活中应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多一些 ,少一些 。

23 散步

执笔人:薄春霞 审核人:刘丽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文章语言;

3.多角度领会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中具有美感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熬.分歧.一霎.时一刹.那

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酷冬:

两全:

各得其所:

2.根据原文填空

(1)母亲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有的浓,有的淡;

(5)小家伙突然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我的母亲高大,很瘦,不算重;儿子很胖,幼小,也轻。但我和都是,,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一家人散步遇到了怎样的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

(2)用自己的话叙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知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根据你对文章的了解,试给文章换一个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