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十四经穴常用功效论文
1.治阴疗疝(113症次):疝70, 男阴25,阴器10,丸骞上缩5,女阴2, 阴疝其他1;
2.调腹(48症次):腹19,小腹12, 脐11,癥瘕积聚2,痃癖2,心下1,鼓 胀1;
3.利尿止遗(48症次):遗尿13, 癃闭12,淋9,尿频数5,尿失禁5,尿 血2,膀胱1,尿1 ;
4.镇痉苏厥(40症次):昏厥30, 瘈疭 8,目戴反白1,目瞪直视1;
5.宣肺22(症次):咳嗽1 0、肺7、哮喘5;
6.消肿22(症次):局部肿 21、肿1;
7.健利口舌(19症次):口 噤10、舌7、口唇1、牙1;
8.健脾和胃(18症次):不 食5、呕吐2、哕2、噫2、胃1、 肠1、便秘1、食积伤食1、酒伤 1、霍乱1、脾胃肠他1;
9.清热(17症次):热7、 局部热7、寒热3;
1.利咽(79症次):咽喉 36、咽塞21、乳蛾17、喉鸣 5;
2.安神(71症次):癫痫2 4、狂9、癫6、心烦闷6、痴呆 5、梦眠不安5、惊恐5、妄言3、 恍惚2、怒2、心神其他2、嗜卧 1、吐舌1;
3.镇痉苏厥(26症次):瘈 疭 13、昏厥9、目瞪直视2、目 戴翻白1、脊反张1;
4.祛风23(症次):局部风 13、中风6、风4;
10.除痹(14症次):局部 痹13、痹1。
古代文献中大敦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大敦 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 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208条,涉及症 名110个,总计477症次。 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 大敦穴的常用功效共8项,各常用功效 涉及的症名与次数如下
其余359个穴位的主治功效归 纳结果请见“十四经穴常用功效标 准化的参考方案”。(原文载《上 海针灸杂志2007年第10期)
人体穴位与功能一览表
人体穴位与功能一览表【增添中】穴位、经络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之一,许多具有中医情结和武术情结的人对它都有极深的印象和好感。
人体有340个穴位,穴位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
但是,普通百姓真正了解穴位的并不太多。
在自我健康意识越来越凸显的今天,进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给家人保健按摩非常有必要,也是一个健康好习惯的形成。
为了避免打针吃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也为了自己及家人、朋友们养生保健的需要,我多年来很注意收集一些有关穴位方面的知识。
前一段时间,我将所收集的一些常用穴位的有关内容做成表格形式整理出来,对一些初学保健按摩的人,或常做艾熏、艾灸的人,使用起来都很方便的。
今天献给大家,一是,想让懂行的老师、同学们给予斧正、指导(不想误导大家及我周围的人群);二是,也想让大家做一个参考,能够补充一些更好的内容,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资料。
常见病例与穴位功能穴位名称如何找穴位备注脾胃、消化功能如果平日里你的脾胃不好、消化能力差,可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
足三里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少微外侧,可摸到凸块。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足三里--肌肉比较大,按摩力度可稍大,要渗透到穴位里。
中脘两肋骨连接点和肚脐连接线的中间点。
中脘--大拇指指腹来回按压,指腹用力,力度可稍大,但不能用指甲掐。
经常便秘者(或者大便不好等下消化道功能较差者),想排的时候排不出,或是排后仍有残余感,往往是生活习惯不好,除了调整饮食外,多多按摩支沟穴和大肠俞穴,也能帮助刺激肠胃蠕动,消除便秘。
还可按摩天枢、足三里。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方法:用手指指面向下按压,或作圈状按摩支沟穴。
支沟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上三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面向下按压,或作圈状按摩。
方法:以手指指面向下按压,或做圈状按摩大肠俞。
大肠俞位于距离第四腰椎棘突下向外约一寸五(比大拇指略宽)。
穴位结构与功能
• 穴位的适应现象 穴位对电针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 快,对毫针的机械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慢。
• 穴位的感觉阀 常用的穴位刺激方法有手法运针、 电针、艾灸、指压等,其强度是以产生一定的“得 气”感觉(包括酸、胀、重、麻、凉、热等感觉中 一种或几种感觉的混合感)为最佳。临床证明,只 有产生“得气” 感觉时才会有明显的疗效。相比 之下,艾灸所兴奋的感受器阀值较高,手法运针次 之,电针兴奋穴位感受器的阀值较低。
•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 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 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 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 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 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例3: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 大致相同
• 穴位与肌肉、肌腱 人体55%穴位正位于 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 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 位即肌肉反应点。
•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有 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位则 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 刺激的时效、量效特 征以及机体的机能状 态构成多因素的气.
------针灸效应的影响因素
穴位?
•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 仅次于周围神经。
例1: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 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 静脉干者87穴(占24.7%)
穴位的所有功能主治合集
穴位的所有功能主治合集穴位的定义穴位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人体上特定的点位,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特点。
按照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穴位的功能主治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穴位及其功能:1.太冲穴(LR3):主治肝风上扰、头痛、目赤、癫痫、失眠、眩晕等病症。
2.足三里穴(ST36):主治脾胃虚弱、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病症。
3.合谷穴(LI4):主治感冒、鼻塞、鼻血、头痛、喉咙疼痛、牙痛等病症。
4.曲池穴(LI11):主治肠风动、便秘、湿热病、皮肤病、骨痛等病症。
5.阴陵泉穴(SP9):主治湿热、腹胀、泄泻、下肢浮肿等病症。
6.气海穴(CV6):主治气虚乏力、泄泻、腹泻、儿童疳积等病症。
7.神门穴(GV20):主治头痛、失眠、癫痫、智力低下、中风病等病症。
8.太阳穴(EX-HN5):主治头风、头痛、牙痛、嗜睡等病症。
9.足三阳经(GB31):主治腰痛、四肢麻木、下肢无力、痿证等病症。
注意事项在使用穴位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使用穴位应由专业人士操作,切勿私自按摩或刺激穴位。
•穴位刺激应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不能过度刺激或刺激不当。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能主治,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并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调理。
•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群,例如孕妇、婴儿等,需要避免使用某些穴位进行刺激。
穴位治疗的科学性中医理论认为,穴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穴位治疗的一些科学性,具体如下:•神经调节:刺激穴位可以对人体神经系统进行调节,达到镇痛、舒缓压力、改善睡眠等效果。
•免疫调节:穴位刺激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起到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血液循环促进:穴位刺激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病变部位的康复过程。
穴位名称与主治作用之间的关系(二)
穴位名称与主治作用之间的关系(二)
程凯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20
【摘要】@@ 经穴命名,始于<内经>,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经穴的名称是根据经穴各方面特点,利用比拟、象形、会意、写实的方法,把腧穴的实质通过命名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出来,给人以高度的概括.并且穴位的名称来历,一般都是有一些很有趣的含义在里面.所以在<腧穴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将穴位的名称与其主治功效联系起来讲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我们上一篇文章讲了任督二脉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些穴位,我们下面再举例探讨一下手太阴、阳明穴位的教授方法.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程凯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蛋白质紧邻氨基酸残基之间相互作用与蛋白质二级结构关系研究
2.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作用的归类
3.从干支名称看我国德宏傣族同印度阿洪傣族之间的关系
4.论民族之间的称谓与民族和谐的重要性——对中国北方民族的关系和
名称的看法5.论民族之间的称谓与民族和谐的重要性——对中国北方民族的关系和名称的看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臂臑穴穴性新悟及功效发挥
臂臑穴穴性新悟及功效发挥
张雅楠;何忠;陆洋韬;吴祎;王盟;吉学群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3
【摘要】臂臑穴乃临床常用穴,除用于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瘿瘰、目疾等。
本文通过古籍溯源并结合临床实践探究其主治规律及作用机理,从臂臑穴具有一穴多名、多经交会、标本所在等特点究其穴性。
因该穴为手足太阳经及阳维脉交会于手阳明经之处,且为手阳明经脉之本部所在,故被赋予独特的穴性,穴性特点决定了其善泻阳热以助津行、标从本治以疗目疾、行气散结以消瘿瘰等功效。
笔者通过对穴性及功效的发挥拓宽了臂臑穴的临床运用思路,从而晓穴之性、辨穴之长、以明穴之用。
【总页数】3页(P435-437)
【作者】张雅楠;何忠;陆洋韬;吴祎;王盟;吉学群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2
【相关文献】
1.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2.浅谈腕骨穴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功效
3.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4.针刺新吾穴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5.四渎穴穴性辑考及临床发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超完整30页)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
将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分别归属于解表、清热、止咳平喘化痰、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息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
◎解表穴(12穴)◎清热穴· 清心热穴( 9穴)· 清肺热穴(10穴)· 清肝胆热穴(20穴)· 清胃肠热穴(18穴)· 清三焦热穴( 7穴)· 清热解毒穴(21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导滞穴(16穴)◎益气壮阳穴(28穴)◎补阴穴( 9穴)◎温里穴(13穴)◎平肝息风穴(15穴)◎理气穴(49穴)◎理血穴(10穴)◎调经止带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开窍苏厥穴(28穴)◎利窍穴· 利目穴(19穴)· 利鼻穴( 9穴)· 利耳穴( 5穴)· 利口舌咽喉穴(16穴)· 通利诸窍穴(14穴)◎袪风除湿穴(12穴)◎舒筋活络穴(54穴)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从人的整体来说,脏腑居于躯干体腔之内,能藏精寓神、化生精微。
腧穴布散于体表,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而脏腑与腧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内在脏腑出现某些病变可以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同时在体表腧穴上施以或针或灸,则能治疗相关脏腑的某些疾病。
1.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水和空气。
其中摄入的水谷经过脏腑的腐熟、传导、运化等作用部分转化为精微,其糟粕则经过脏腑的气化、排泄等作用面排出体外。
水谷精微可进一步化生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即气血津液和精,并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运送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五脏六腑而滋润荣养周身。
总之,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而气血又汇聚、转输于腧穴。
穴位主治规律(分析“作用”文档)共12张PPT
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 二、远治作用
•
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
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
织器官病证。
• 三、整体作用
•
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
的作用。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胸腹背腰部
织器官病证。
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
胸膺部 穴位主治规律
胸、肺、心病
腹部 (一)分经主治规律 少腹部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手三阴经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穴位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 一、腧穴的作用
• (一)诊断
•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
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
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
脉、脏腑。
•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
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
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1、万能穴——合谷2、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3、消气穴——太冲4、长寿穴——足三里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足三里5、腰痛穴——飞扬6、强胃穴——足三里7、健脾穴、肚胀穴——公孙8、疏筋穴——阳陵泉、涌泉9、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0、补肾穴——太溪11、止咳穴——极泉、尺泽12、补血穴——血海13、消炎穴——商丘14、皮肤病穴——曲池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15、颈椎病穴——天窗16、耳鸣穴——少海17、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18、膝痛穴——内关19、鼻炎穴——丰隆、手三里20、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21、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22、护膝穴——曲泉23、牙痛穴——合谷、肩井24、糖尿穴——地机25、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26、胆结石穴——中渎27、治痘穴——太冲、曲池28、恐惧病穴——太溪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29、雀斑穴——丝竹空30、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31、鱼尾纹穴——瞳子髎32、眼袋穴——承泣33、肚子痛穴——下巨虚34、噩梦穴——厉兑35、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36、胃肠炎穴——天枢37、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38、嗓子失声穴——大钟39、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40、减肥穴——带脉41、糖尿病穴——腕谷42、脑供血不足穴——解溪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43、厌食、脱发穴——太溪44、扭伤穴——大包45、过敏性鼻炎穴——迎香46、便秘穴——带脉47、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48、脑血管穴——瘛脉中医针灸常用穴功效表,每个穴的用处,一看就明白49、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50、手麻穴——支正。
中医药古籍文献实体标注规范探索
刘丽红, 付 璐, 姚克宇, 等. 中医药古籍文献实体标注规范探索[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22, 31(12): 1-6. DOI:10.3969/j.issn.1671-3982.2022.12.001·研究与探讨·中医药古籍文献实体标注规范探索刘丽红1,付 璐2,姚克宇1,王俊慧3,朱 彦1[摘要]针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语义标注,以《健康信息学—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为标准,参考清代医籍的语料分类模式,结合中医古籍文献的特点,面向中医临床证治主题,选取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病—证—治—方—药”术语,探索性标注9类语料实体,提出中医药语料实体标注流程规范、总原则,并同时基于标注实践对在标注过程中产生的易混淆的实体进行进一步细化区分,以期为中医药文献语料实体标注研究提供参考,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检索与获取。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中医药古籍;实体标注;规范[中图分类号]R2-52;G25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982(2022)12-0001-06An exploration of entity labeling specifications for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Li-hong 1, FU Lu 2, YAO Ke-yu 1, WANG Jun-hui 3, ZHU Yan 1(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Guang ′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Yan[Abstract ] Using Health informatics —Semantic network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system as the standards, semantic labeling of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onducted withreference to the corpus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Qing dynasty medical tex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TCM literature and the theme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terminology "disease -syndrome -therapy -prescription -medicine"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 treatment was selected, the labeling of nine types of corpus entities was explored, and the specifications and general principles were proposed. It further refined the distinction of confusing entities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based on the labeling practic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entity labeling of TCM literature corpus and helping researchers to perform knowledge retrieval and acquisi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Key words ] TCM literature; TCM ancient book; Entity labeling; Specification[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资助“中医药防治疫病知识库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022FY102005);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医药通用数据元素表示及应用示范研究”(CI2021A05409);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基于术语集的中医药文献语料库与知识库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ZZ150316)[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作者简介]刘丽红(1979-),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数据标准化。
经络穴位的功效以及位置
关于经络穴位的功效以及位置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功效:胃为后天之本,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水肿、乳房病、肌肉病肺病、咳嗽、哮喘、胸痛、气喘心脏病、胸痛、失眠、抑郁症心脏病、胸痛、失眠、抑郁症三焦病、头痛、目痛、耳病、喉病大肠病、便秘、腹泻、腹痛、肠痉挛头痛、颈项痛、耳病、目病头痛、牙痛、耳病、喉病、目病本经特点肝病、月经病、阴虚病、脚气病心脏病、胸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肝病、月经病、胸胁痛、腹痛、脚气病肾病、遗尿、尿频、遗精、阳痿、不育三经相同膝痛、下肢痛、足部病、泌尿病、遗尿胃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胆病、黄疸、胸胁痛、目病、头痛膀胱病、尿频、尿急、尿不尽、遗尿、遗精、阳痿、不育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掌握常用针灸穴位是针灸研究的基础,以下是常用的十四个经脉和经外奇穴的穴位。
手太阴肺经包括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手阳明大肠经包括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足阳明胃经包括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足太阴脾经包括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手少阴心经包括通里、神门;手太阳小肠经包括后溪、天宗、听宫;足太阳膀胱经包括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足少阴肾经包括涌泉、太溪、照海;手厥阴心包经包括内关、大陵、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包括外关、支沟、翳风;足少阳胆经包括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足厥阴肝经包括行间、太冲、期门;督脉包括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任脉包括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经外奇穴包括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穴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取穴体表标志。
例如,第7颈椎棘突是大椎的对应穴位,肩胛冈的内侧端是肺俞的对应穴位,肩胛骨的下角是膈俞的对应穴位,髂嵴是大肠俞和腰阳关的对应穴位,髂后上棘是次髎的对应穴位,胸骨角是膻中的对应穴位。
最后,需要了解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人体经络穴位与功用(全)
治牙疼、口眼歪斜,面部神经麻痹
治牙疼时与合谷穴一起
头维
额头角一横指(1,5厘米处)
头疼、头胀、眉棱骨疼、太阳穴疼
人迎
喉结旁开两横指(1.5寸),喉结旁边一摸有动脉在跳
缓解压力、降压、祛斑、去黑眼圈
缓解心理压力最好穴位,治高血压要穴,美容要穴
不要按揉,要抚摸、捋顺它既可
肘窝往上5寸处
祛湿化痰
祛湿化痰要穴
臑会
专治肩膀痛
肩缪
肩关节后方,胳膊外展时肩部后面出现的小窝
肩周炎
天牖
紧挨耳后斜下方1寸处
治耳聋、耳鸣,肩颈痛等
治耳聋、耳鸣要穴
翳风
耳后凸起的高骨向下摸,到耳垂后面,下颌骨后面的凹陷处
一切风疾,耳聋、耳痛、牙痛、头晕、偏头疼等
瘈脉
翳风穴上边
负责头部供血、预防脑血管疾病
大都穴
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即是
缺钙引起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疼及颈椎病、糖尿病、消化能力弱等
对老年人来讲是补钙要穴
太白
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
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糖尿病等
脾经的原穴
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此穴
公孙
太白穴往上1寸
消化不良、妇科病、胃泛酸
功能强大,运血、铜器、活血、解瘀
四通八达之通经活络之要穴
按揉
渊腋
模到腋窝,向下四横之际3寸处即是
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疼、腋窝出汗
中指或食指点
辄筋
养筋护肝,行气化淤
四个手指肚捋渊腋到辄筋
日月
心窝下边,乳房旁开4寸即是,乳头内侧
胆结石、胆囊炎
穴位的功能主治怎么学习
穴位的功能主治怎么学习学习穴位的基本知识•了解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通过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能量流动。
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第一步是通过学习经络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经络的走向和相关穴位的位置。
•学习穴位的定位:每个穴位都有固定的位置,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前提是先要掌握它们的准确位置。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经络学教材或参考中医学教科书来学习。
•掌握穴位的命名规则:穴位的名称通常由中医学家根据其功能和所在的位置命名。
了解穴位的命名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穴位的功能主治。
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方法•学习经典文献:经典的中医文献中记录了大量的穴位功能主治。
阅读经典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家对于穴位功能主治的认识和应用。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学习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对穴位功能主治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期刊,了解现代科学研究对于穴位功能主治的认识。
•实践与经验总结: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也是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自己或他人在使用穴位时的效果,进一步了解穴位的功能主治。
学习穴位的注意事项•了解禁忌症:每个穴位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同时,也要了解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遵守穴位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注意卫生和安全:在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使用穴位时,要保持皮肤清洁,使用干净的穴位针等工具,并注意消毒和防护措施,避免感染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学习穴位功能主治应谨慎:学习穴位功能主治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和个人兴趣,不具备临床医疗的能力。
在应用穴位治疗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避免个人对疾病的误判和错误治疗。
学习穴位功能主治的效果与挑战•穴位功能主治的效果:穴位功能主治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的流动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1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按、揉、压、推。
1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揉、点、拨。
9、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皮炎。
手法: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口感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拨、点。
6、头维
位置: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作用: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揉、点。
7、辟关
手法:按、揉、拨。
4、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掐、点、揉。
5、下关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点、拿。
30、大陵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腕关节置: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位置:沿耳轮连线上、中3分之1的交点。
作用:头痛耳疾。
手法:点、揉。
34、风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2007-05-12 18:18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是人体所有穴位的统称。
腧穴与体内的经络.内脏息息相关。
生理上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是腧穴又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应处。
临床上这些出现反应的腧穴既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同时对治疗也是重要的根据。
因此,腧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
腧穴一般分为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现在中医临床常用的361个穴位,绝大部分都是晋朝以前发现的。
其主治作用主要分三个方面。
1 .近治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组织.器官.脏腑.经络的病症。
如眼区的眼明.承泣.四白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周的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能治疗耳疾;腧穴的近治作用是腧穴最基本的治疗作用。
使有腧穴都有这种作用,它体现了腧穴主治作用的普遍性。
2 远治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隔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影响全身的作用。
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及面部的病症,而且还能治疗下肢疾病,还能治疗胃肠.胸腹方面的疾病,它又是全身强壮要穴。
3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陶道穴截疟,至阴穴矫正胎位,少泽通乳,四白穴治胆道回虫,四缝穴治疗疳疾等。
再如十四经穴中的特定穴就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某些腧穴的远治作用及特殊作用相对地说属于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具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作用既有具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它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变化和作用的非常深奥复杂的系统。
中医临床主张整体诊查,辩证施治就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不断探索.发现.提高和发展。
王氏中医创造的腧穴外敷渗透疗法,经过其十余代人的努力,对腧穴十四经穴361个穴位研究比较透彻,运用娴熟,对其变化规律掌握明晰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是对我国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大贡献。
《临床腧穴学》纲要5(主治规律)
五、腧穴主治规律我们从另一角度来探讨腧穴的穴性和主治规律。
一、内脏病的辩证取穴1、痰:支沟间使人中丰隆——祛痰支沟具有开窍作用,主去痰温(面瘫、痰湿型)人中:具有开窍作用,兼可安神间使:安神丰隆:补脾胃之气,高血脂、胆固醇。
2、湿:是去湿功能水分——大腹水肿(阴虚)水道——大腹水肿(阳虚)灸水泉——用于下肢水肿,小便癃闭,水道不通曲骨——下肢部之水湿(带下、癃闭)尚可用于落枕涌泉——下肢肿(行气去湿)痰湿嗜卧,生南星敷贴发泡用于小儿脾虚流涎,成人亦可阴陵泉——脾虚水泛3、气虚:百会膻中中脘气海脐中足三里百会——提升中气,神气膻中——补中发散,用于气机中脘——补脾胃之气,着重于阴(从阴引阳)气海——脾肾之气,用于久泻(隔盐灸)足三里——脾胃之气,补气兼行气合谷——益头面之阳气(面瘫、牙疼虚证)4、血虚:血海膈俞血海——兼行膈俞——养血5、气滞:期门阳陵泉历兑内关日月中府(行气)期门——肝郁(情志)气滞阳陵泉——胆气不舒,未必有情志变化,刺法:先刺在二骨上,然后刺入骨间历兑——行肝气(静脉曲张)内关——上焦心胸之气滞日月——肝胆,长于胆气虚(胆囊炎)中府——上焦心胸寒滞6、血瘀:极泉金津玉液天池地机中都蠡沟极泉——用于真心痛,少用指拨法金津玉液——广用于全身的瘀滞天池——寒凝胸痛(内寒)地机——下腹(痛经)中都——少腹,(痛经、疝)蠡沟——气滞血瘀7、阴虚:三阴交太溪肾俞三阴交——肝(浅)脾(中)肾(深)太溪——肾阴(用于阳气阻滞)肾俞——肾阴(用于肾阳不足)8、阳虚:命门丹田命门——补阳中之阳丹田——(气海、关元、石门)补阴中之阳9、外感:大椎曲池外关风府风池翳风大椎——又督脉之阳气曲池——清阳明之热,恶寒不明显外关——寒湿袭表,治面瘫,先解表(同步法)风府——风邪胜时风池——风邪留恋翳风——风热犯表10、火旺:太冲内庭血际少商商阳中冲二星太冲——泻肝火(降压,但八风疗效较快)内庭——清胃火血际——清肺火少商——清肺火(常有外邪)商阳——清胃火(外邪)中冲——火邪扰心(实火)上星——肺火兼窍络闭塞者11、神志病:神门灵道四神聪神庭本神巨阙神门——心神失养(养神)(气虚轻症)灵道——行气,用于气郁神乱者神聪——用于痴呆(老年性)神庭——用于气虚神不归舍(阴阳气血俱虚)重症本神——气滞,且于情绪有关巨阙——气机阻滞二、外经病——以痛为输找阿是穴的方法:局部,穴位附近(不拘泥于穴位);在动态(活动时)找。
腧穴主治的形成
腧穴主治的形成主题词腧穴/主治历史如果说药性主治是中医方药治疗的基础,那么腧穴主治自然是针灸选穴处方的依据。
正如中药的主治主要来自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一样,腧穴的主治也包含了历代针灸医家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
1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要考察古代针灸腧穴主治的形成过程,仅仅笼统地说来自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一般说来,对于取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该病症经验的积累不难理解,那么腧穴治疗远隔部位或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1.1来自脉诊病候对于脉诊病候的针灸治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直接刺灸诊脉处治之,因而诊脉部位渐渐演变成针灸治疗部位--腧穴,这类腧穴早期的主治症便直接来自原先的脉诊病候。
最典型的例子是由十二脉口演变而成的十二”经脉穴”[1],以及由十五诊络部位演变而成的十五络穴,这两类腧穴的主治病症最初期都直接来自相应脉口的诊脉、诊络病候。
试以足厥阴为例说明如下。
例1:《灵枢·经脉》足厥阴”是动”病候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明堂经》”足厥阴”穴主治太冲穴主治:男子 疝,女子少腹肿,腰痛,嗌干,面尘黑。
例2:《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病候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明堂经》足厥阴络穴主治蠡沟:足厥阴之络,在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气逆[则]睾肿卒疝。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足厥阴脉口”是动”病与”足厥阴”穴(相当于”太冲”穴)主治、足厥阴络脉病候与足厥阴络穴主治不仅病症相同,而且文字也一脉相承,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
其他各例详见拙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华夏出版社,2000年)。
其实,所有由诊脉处演变而来的腧穴,其最初的主治病症都直接来自相应的诊脉病候。
例如据《内经》记载,手太阴脉诊脉部位除了寸口脉外,还有”天府脉”: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灵枢·卫气》)。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李思慧;刘书庆;王玥梅;余曙光;吴巧凤
【期刊名称】《按摩与康复医学》
【年(卷),期】2023(14)4
【摘要】明确腧穴功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阳陵泉穴具有舒筋通络、疏肝利胆、调畅气机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腧穴。
本文整理了阳陵泉穴的传统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对阳陵泉穴在外周及中枢发挥的抗炎、镇痛、促进突触重塑等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科学、精准认识
阳陵泉穴的腧穴功效奠定基础。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李思慧;刘书庆;王玥梅;余曙光;吴巧凤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与内稳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基于《中医针灸信息库》评述天枢穴的主治功效
2.从胃经腧穴的现代应用探讨腧穴功效主治的归纳
3.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4.针刺阳陵泉太冲穴为主
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5.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推导式讲解风池穴主治功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穴性”的提出对腧穴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类比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描述模式,提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腧穴描述模式。
具体从三方面进行: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逐渐精简和补充。
从而有利于腧穴的深入研究及系统学习与记忆,促进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Abstract:“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 e study of acupoints.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property of Chinese medicine - function - indication” of analogy TCM put forward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function-indication axi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sorting,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ies on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present theories and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methodizing the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through functions,gradually simplify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refore,the above would make great sense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memorizing of acupoints and promoting clinical thinking about acupuncture,with a purpose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acupoint characteristics;function;indication;acupoints穴性是腧穴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特异性产生的基础[1]。
近年来,穴性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认为把穴性按中药药性的模式规范下来,并强调单穴的特异性功效及其指导临床主治将是一项对腧穴学习及针灸临床极有意义的研究。
因此,为了构建全新的系统腧穴理论,笔者从穴性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腧穴功效与主治病症,重点探讨穴性-功效及功效-主治的纵向关系,以期完善及深化腧穴研究,更好指导腧穴的学习与临床应用。
1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提出与意义腧穴作为针灸治病的载体,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迄今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之处:①虽有较好的穴性理论,但缺乏针对单个腧穴穴性理论的整理。
直至第九版《经络腧穴学》[2]仍按传统“定位-解剖-主治”模式描述腧穴,未重视腧穴性能的整理;②对腧穴的介绍缺乏“功效”项,更未重视整理单个腧穴特异性功效;③腧穴主治病名多而杂,且未能纳入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有必要构建全新的“穴性-功效-主治轴”腧穴表述模式,以弥补当前腧穴描述的不足。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将使针灸辨证论治体系从传统的以辨病位为主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穴性”所代表的辨病性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3],即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脏腑经络辨证与辨病性相结合为基础的诊疗体系,有利于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
在教学上,腧穴功效的确立,在深化对穴性认识的同时,条理化主治病症,此轴的构建将使腧穴的学习与记忆更为轻松简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
尤其在针灸临床运用中,能使单穴治病的靶向性更强,组方配穴更精当,协同作用更明显,使针灸治疗更高效安全。
2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不同于药物是外来事物,腧穴是人体自身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穴性具有多样化,且存在良性双向调节性。
若完全照搬药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穴性,将使腧穴研究难有突破。
因此,在腧穴的研究上,应借鉴中药的研究模式,从穴性理论着手,重点研究治疗特性,确立腧穴功效,指导临床主治,同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不断完善功效及主治的表述,形成规范化的腧穴描述模式(见图1)。
2.1 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穴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关注腧穴群共性到关注单穴特性的过程。
《素问·气穴论篇》首次提到“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揭示了腧穴群之间存在寒热特异性。
而在《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典籍中,单个腧穴的特异性能成了关注的重点。
直至民国,《实用针灸指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穴性”一词,“药性穴性,其义一也”[4]。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心悟》亦强调:“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5],并将单个腧穴穴性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穴性理论。
穴性至今尚无统一概念。
一般认为,穴性是腧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特性,是腧穴所具有的能同时解释其生理与病理表现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的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可以与它相互作用,但不是它产生的缘由[1]。
可见,穴性理论主要探讨腧穴的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其中部位属性包括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内在基本属性;功能属性则与外在影响治疗特性的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指时间(如季节)及医者施术情况(如补泻手法)等。
因阿是穴无具体名称及固定位置,故本文不予考虑。
对穴性理论的完善,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对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部位属性进行总体论述,同一经的腧穴因经脉走向及气血流注不同,出现定位及特定穴属性的不同,应重点标注。
如上巨虚穴性表述:定位情况,归胃经,属胃络脾,为特定穴。
②对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单独列出描述。
先将每类特定穴所具有的治疗共性总结概括,如井穴治疗神志昏迷或热证、郄穴治疗血证、下合穴治疗腑病等;再对单个特定穴的治疗特性进行单独描述,同时注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俞募穴的阴阳属性,如肝经井穴大敦除治疗热证,还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③对需外界因素影响才能表现出的治疗特性,单独列出予以详尽描述。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针灸施术方法与时间、操作手法及进针深度与角度,如足三里补法表现温中散寒的治疗特性,泻法则表现清热泻火的治疗特性,如此使腧穴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性。
④对经外奇穴因缺乏经络脏腑属性,穴性独特,作用较为固定单一,也需单独分析整理,如子宫主治妇科疾病的特性。
即便如此,对部分腧穴难以发掘的潜在性能,仍需借助现代技术进行摸索;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分析后,从临床疗效反推出穴性,尽可能完善穴性理论。
总之,在穴性的归纳整理中,应始终以研究治疗特性为中心,结合经络理论及辨证论治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当前由临床主治反推出穴性已成为研究趋势,下阶段主要工作为全面分析整理单个腧穴主治病症的文献资料,收集和总结实际临床信息,不断补充验证穴性理论。
2.2 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穴性是功效的内在依据,功效反过来又可验证与完善穴性的治疗特性;同时功效决定主治,主治的阐明反过来又可弥补腧穴功效表述的不足。
因此,对照中药的描述,确立腧穴功效一项显得尤为重要[6]。
因功效是穴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穴性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因此,在功效的表述上,有学者提出腧穴功能的研究不能机械套用古人经验,应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腧穴部位和特殊属性为依据,以针刺补泻、艾条、放血等方法为条件,通过辨证施治,根据其临床效果以验证腧穴功能的正确性,如此才能完善腧穴功效的描述[7]。
对腧穴功效的阐述,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穴性理论确定功效。
所有腧穴均具有的“疏经通络”“调和阴阳”等通调作用,可先总结归纳。
然后,根据单个腧穴的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进行阐述。
①单个腧穴的定位归经及脏腑络属情况,决定了其局部治疗和循经远治,如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归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别络心系,因此具有活血通络、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等作用。
②腧穴具有的特定穴属性,使腧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具体表述随单个腧穴的特定穴属性不同而定。
如募穴属阴,据“阳病治阴”理论,所有募穴均具有治疗腑病的功效,如大肠募穴天枢具有泻实导滞的作用。
③对需要特殊操作手段,以及因进针深度、方向不同导致的腧穴治疗特性,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表述,同时使用专业的针灸操作表述符号来标注。
如上巨虚用针刺补法或灸法温阳散寒,用针刺泻法可清热泻火;秩边针感下传可治腿部疾患,针感前传又可治泌尿生殖疾患。
此外,还需结合腧穴的临床主治病症以弥补腧穴功效表述的不足。
如至阴常用灸法治疗胎动不安,故反推其具有安胎作用;迎香常治疗胆道蛔虫,反推其具有安蛔功效等。
总之,结合穴性理论与目前腧穴主治可初步确立功效,而功效的归纳进一步加深了对腧穴的理解与记忆,拓宽了腧穴临床运用。
2.3 通过归纳的功效逐步精简和补充腧穴主治目前的腧穴主治归纳存在杂乱无章、反映特性不够、未能紧密联系临床等弊端,如隐白主治急性鼻出血,内关主治休克等被现代临床所验证疗效确切的主治病症,均未被归纳整理[8]。
因穴性决定功效,功效决定主治,故对主治的归纳应以穴性理论及功效为指导,表述上应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精简临床少用的主治,同时补充新发现的疗效确切且为业界公认的主治病症。
在条理化主治病症上,以部位属性确定的功效及功能属性确定的功效为指导,在各功效中,依据主次的重要性排序。
①临床广泛应用的是腧穴的近治及循经远治作用,由腧穴的定位归经属性决定,故所有腧穴均可主治局部疾病及本经远处病变;②临床应用较多的特殊治疗作用,与腧穴的经脉脏腑络属及特定穴属性相关,使其不仅可主治本经脏腑疾病,还可治疗他经脏腑病变;③因不同的操作手段使腧穴表现出的特异性治疗作用,更使腧穴主治多样繁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2种主治病症,如腹泻与便秘。
腧穴主治的精简与补充离不开对各腧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综合整理。
首先,为更精简腧穴主治,对具有确切疗效的某一类病症,将其进行集中排列,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按临床使用频次排列,如丰隆具有祛痰特性,仅需列出咳嗽、哮喘、眩晕等典型病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