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层:作者对待废墟的态度
(一)1.诅咒
2.寄情
(二)废墟与历史的关系
废墟=历史?
第二层:如何处理废墟的两种态度
重建,修缮,刷新——忘记历史,妄图回到过去的辉煌
小百度文库翼翼的修缮——正确对待历史
正确: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
第三层:废墟文化是什么?
悲剧文化与废墟文化
中国大团圆(悲欢离合)与西方的悲剧文化(悲欢离分)
对待废墟的态度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真实的废墟, 才有真实的文化,真实的历史。保存废墟而不假饰 废墟,开发废墟而不是重建废墟。因为那样是对历 史的戏弄,对文化的糟践。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 实却是如此荒唐而愚昧。开着推土机上废墟,用今 天的金碧辉煌来替代昔日的残壁断垣,刀削斧砍般 的历史痕迹被现代装饰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净 净。“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梦,但是收 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梦,只是今日的游戏”。这样 的废墟只是一堆堆实实在在的现代垃圾而已。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 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 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 钥匙。
废墟让民族充满自信,让文明更加厚重,让我们把 废墟变成寓言,让我们挟带废墟走向现代。
应有的价值取向
在余秋雨笔下,“废墟”已成为历史的载体、文化 的象征、文明的体现,它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 让我们挟着废墟走向现代,这是我们应有的价值取 向。
不能设想那些废墟重建后的景象,进一步说,那些废 墟不应该被重建.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绝迹的文化, 因为残缺,所以完美;虽然是废墟,却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最瑰玮动人的建筑.如果古罗马的角斗场重建,那 它就不再是角斗场而是哗众取宠与赚钱的工具.正如 如果将江南古镇修葺一新,就失去了古韵.残缺与古 老只不过是沧桑的外表,掩盖之下的,才是真正的价 值。
“废墟”主题的理解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
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古楼兰、交河故城遗 址;北京圆明园、八达岭、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还有黄 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 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摇在青山绿水之围,或矗 立于万倾碧波之央。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 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 字的散文,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 沉思索。 废墟,《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为:城市或农村受到破坏或天灾而造成的 荒凉之地。然而,在余秋雨的笔下,“废墟”所包含的意义已不是单一 荒凉之地,而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历史,象征着文化。
什么是废墟文化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作者以犀利的 眼光逼视中国文化断层。是的,我们这个民 族历来喜欢在两个极端徘徊,要么厚今薄古, 要么厚古薄今,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历史伤 痕累累,文化支离破碎。“一个诺大的民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 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在余秋雨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有形的、实实在在的废墟——中国的圆 明园、古罗马的角斗场、柬埔寨的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等。这些东西, 虽然已面目不再,但从仅存的残垣断壁、漫灭的文字记载,我们仍然能 依稀想象其昔日的风采,或气势磅礴、或金碧辉煌。然而,我们更从有 形的废墟中观照到了历史的进程。
没有古罗马角斗场和庞贝尔古城,就无从知晓古希腊、罗马的城市生活; 如果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圆明园周身充满着浓厚的现代气息,那么熊熊 火光就不见了,大清王朝就不见了,民族的忿恨就不见了,历史的感悟 就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 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从这个层面而言,废墟昭示着沧桑, 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 动容。因而,说废墟蕴涵着历史、铸上了历史的烙印,或者说废墟就是 历史并不牵强附会,而是名副其实的。
大团圆与生活的真实
悲剧与生活
第四层:正确的价值取向
让我们挟着废墟走向现代
历史
态度
文化
废墟
价值取向
正确看待

谢谢大家
废墟
昔日的阿房宫
纵观中国散文创作的历史,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就 是追求意境、高举“形散神聚”的旗帜。到了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散文创作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如 意境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意象和意象、画面与画 面的有机排列和组合;叙事散文的小说化倾向以及 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等等。而在散文创作中写景状 物走向象征化方面.
余秋雨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从国 内走到国外,足迹延展到亚非欧。这期间, 完成了以考察中华文明记录的《文化苦旅》 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记录的 《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记录的《行者无 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的 关注和考察。
余秋雨的散文成就
一在于内容上明显地包含较大的历史文化内涵。“道士塔”最集中地体 现了这种特色。该文以当年看守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骨灰塔为聚焦点, 通过剖析王道士的卑微灵魂,揭示出积淀于整个中华民族心灵中对科学 文化的漠视与麻木。就思想而论,该文并无特别深刻之处,他想表达的 东西,理论家早已说的明明白白。重要的是,要看到余秋雨只是作为一 个散文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和感受。当然他的情感 是以独特的个性形式来体现,往往喜欢天马横空般地跨越时空想象,从 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沉重而又浩大的历史感。你可以批评这种情感是崇高 或卑贱,深刻或肤浅,但不可以将情感等同于思想。余秋雨不是思想家, 也不是在作理论研究。批评者声音大而说服力小,恐怕失误在此。另一 成就在于形式创新。五十年代之后,对散文的理解越来越狭窄。以至于 似乎只有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才是正宗。余秋雨则突破了这种模式框框, 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随后涌现的一批文化大散文, 虽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珠,但确确实实吸引了相当的读者并使他们 得到许多历史文化启示。
三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能够 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 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开掘现象的本质。
余秋雨作品介绍
四是行文上的具有文化韵味,这名括行文风 格、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 方面。“文化散文”在行文方面缺乏文化韵 味和文化色彩,显然会逊色一截。这四个方 面,能完美结合自然最佳。 总的来看,“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 集合。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 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的如何。
感受余秋雨的散文,确实仿佛有一种热的生命在跳 动;落差之间造成的气势、豪情,十分契合我们浮 躁的心镜。
“文化散文”

一是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 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 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如《文化苦旅》、《传统下的独白》 即是。
二是文化意识强烈,即是明确地从 文化角度和以文化意识来神和表现描 写对象。
作品分析
作者如何看待废墟 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
“我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同时 给人留下悬念。 废墟吞没了我们的期盼,我们的记忆。它的存在,击破了我 们的幻想,而幻想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废墟也有它存在的 合理性:“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 今天和明天。”我们只能从昨天留下的废墟中挺进,“废墟 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作者对问题卓越的见识、 独到之笔,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欣然若雀,大有峰回路转之 感。所憾的是余秋雨单凭一股情,缺乏令人确信的逻辑、事 实。往往只有情容易打动人,它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然而滥 用则会显的轻浮,缺乏质的沉重,不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