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简答新课改的评价观
![简答新课改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6bfbc8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6.png)
简答新课改的评价观
新课改的评价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样化评价方式:新课改推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传统的笔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注重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综合评价。
3. 强调全面素质教育:新课改不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4. 关注个体差异:新课改更加重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尊重学生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学习安排。
5. 强调社会实践和生活应用:新课改提倡将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生活应用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社会实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新课改的评价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注重多样化和综合性评价,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和实践应用。
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faef10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f.png)
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评价观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评价观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观念和观点。
它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原则以及评价的方法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内容。
一、评价的目的新课程评价观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发展。
而新课程评价观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评价的原则新课程评价观的评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原则。
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2.个性化原则。
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发展,不再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标准。
评价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
3.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即评价结果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4.多元性原则。
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不仅包括考试评价,还包括作品展示、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的方法新课程评价观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应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作品、写作、绘画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品味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创造力。
2.实践活动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实际能力,评价者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践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a0ffcee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5.png)
新课程评价观新课程评价观指的是一种针对新时代学生特点和学科特性,设计和实施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观的被提出是基于对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一定反思和批判,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寻找更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本文将着重从新课程评价观的概念、特点、实现路径和评价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了解新课程评价观。
一、新课程评价观的概念新课程评价观是指对新时代学生特点和学科特性,设计和实施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测试方面更强调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程评价观强调将学生全面评价,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点,以此激发学生的自我动力和潜能。
同时,新课程评价观也逐渐在推动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二、新课程评价观的特点1.全面评价:新课程评价观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多元、动态、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体现了人本教育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在新课程评价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被赋予更多的重要性。
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个性化教育:传统教育中比较注重班级的整体性,而新课程评价观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培养。
4.多元化评价方式:新课程评价观也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包括笔试、实验和小组讨论等传统的评价方式,更要借鉴先进的评价方法,如教育技术的应用、观察记录、反馈评价等,使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5.注重评价结果应用:新课程评价观强调评价结果的应用,鼓励学校和教师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三、新课程评价观的实现路径1.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新课程评价观实施的核心,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如理论水平、实践经验、通晓教育评价理论、方法、技术等。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b4f220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1.png)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新课改的评价观旨在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评价制度。
以下是新课改下的评价观的几个方面:
1. 评价具有发展性功能
新课改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从而促进被评价者的不断发展。
在评价中,要注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 评价注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
新课改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注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尊严,激励被评价者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评价中要鼓励被评价者自主、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其主体性。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新课改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将被评价者的整体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注重评价被评价者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评价内容要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评价,还要关注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4. 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改的评价观认为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口头评价、面试等,从而更好地评估被评价者的能力和水平。
5. 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改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不同
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客观、公正。
评价主体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教师、家长、同学、专家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55265e3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5.png)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然而,陈旧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阻碍新课改继续前行的障碍。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发展性的评价目的观、“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观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观。
一、“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首先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来审视课堂教学的优劣。
这也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由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上来。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应该是,或不主要应该是评价教师备课备得如何、教师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否到位、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而应该将视线转移到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身上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学生真正学习的效果如何等。
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评判标准。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教学目标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讲就要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和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不再是“挑选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提高。
教学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
简言之,即要将学生的各种课堂感受作为和认知同等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
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还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c8cf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c.png)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推出了新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新课程的成功落地不仅依赖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还需要一个合适的课程评价观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什么是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观是指对于课程中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理念和原则。
它涵盖了课程目标的制定、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学生表现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等方面。
二、新课程对课程评价观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新课程对课程评价观提出了以下要求:1.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新课程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考试测验,还可以使用学习日志、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注重过程评价: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因此,课程评价观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表现。
3. 鼓励发展性评价: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潜力挖掘,课程评价观应该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非仅仅以一次性的成绩来评价学生。
4. 提供良好的反馈机制:新课程要求评价结果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和教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高提供指导和支持。
5. 教育参与者的合作: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课程评价观应该鼓励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合作改进。
三、如何构建适合为了构建适合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1. 清晰的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观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明确制定学习目标,以便后续评价的进行。
2.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项目、实地考察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5篇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47442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b.png)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5篇第一篇:新课标教学评价观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观——发展性评价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本”。
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
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二)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
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
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三)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
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
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一)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基础性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
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的评价观
![新课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93ad21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a.png)
新课程的评价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新课程的评价观是指对新课程进行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在新课程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评价不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思考。
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中,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
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新课程中,评价不再只有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
评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
评价可以是作业,也可以是实验。
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
评价可以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评价。
评价可以是日常评价,也可以是终期评价。
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新课程中,评价不再只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价要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要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评价要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要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要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新课程的评价观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48913de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e.png)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观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教师、学生、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能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和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3.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的多样化要求。
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案例中教师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即可说评价内容单一。
4.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学生评价在一致的基本要求和统一标准下,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并要进行反映每个学生各自特点的典型特色评价,对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区别对待。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志、情景测验、行为观察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的评价通过考试关注学生的成绩,是一种量化评价。
新课改倡导不仅通过成绩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操行评定,谈话等方式进行评价。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向多向,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例如案例中只有老师评价,即评价主体单一;反之不仅老师评价、学生可以自评、互评等,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总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8073f5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2.png)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
自2015年起,我国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其中新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成为了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评价观也随之得到了重视。
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首先是定位从“量化”到“质化”,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其次,评价目的从“选拔”转向“引领”,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评价方式从“笔试”转向“综合评价”,强调多维度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选择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评价,自觉接受和反思评价结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观,旨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1 -。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82da10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a.png)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第一篇:新课程下的评价观新课程下的评价观──“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340f62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1.png)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1.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啊,就像一阵神奇的春风,吹走了传统评价那沉闷的乌云,不再让学生像被乌云压顶的小草般抬不起头。
2. 新课改的评价观好似一把魔法钥匙,可不是那种老掉牙的铜钥匙,它能开启学生多元发展的大门,而不是只对着一把锁死磕。
3. 这种评价观像是一个超级放大镜,夸张点说,能把学生身上哪怕像芝麻粒那么小的闪光点,都放大成璀璨的星星。
4.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仿佛是一位超有眼光的星探,在学生的“才华宇宙”里,不会只盯着那些最大最亮的“恒星”,连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也能被发掘。
5.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调色盘,不像以前那种只有黑和白的单调颜料,能够为每个学生调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色彩,而不是都涂成一个样的“灰扑扑”。
6.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像一个欢乐的马戏团团长,他知道每个“小演员”(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可不会只夸那些会钻火圈(传统优势)的。
7. 这评价观好比一个超酷的美食评论家,面对学生这桌“大餐”,不会只觉得鱼翅(高分科目)才是美味,萝卜青菜(所谓的小科目)也别有风味。
8. 新课改的评价观像一个超级包容的大口袋,把学生的各种表现,不管是像方方正正的书本知识,还是像奇形怪状的创意想法,统统都能装下。
9. 这种评价观仿佛是一个神通广大的魔法师,夸张一点说,能把学生偶尔的失败“变”成宝贵的经验宝石,而不是只看到失败的“黑烟”。
10.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观像一个独具慧眼的收藏家,在学生的“成长宝库”里,不会只把黄金(成绩)当宝贝,那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其他能力)可能也是璞玉。
11. 它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节评委,不会只听那种千篇一律的高音(传统标准),个性的说唱(独特才能)也能赢得欢呼。
12.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好似一个贴心的裁缝,不会拿着一把大剪刀(单一标准),把学生不符合标准的“边角料”都剪掉,而是巧妙利用做成独特的“时尚单品”(优势发展)。
13. 这个评价观像一个超级有趣的动物园园长,他明白每只动物(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不是只觉得威风凛凛的狮子(高分者)才值得赞赏。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6e9a0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2.png)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f1becb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8.png)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评价观主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以考核为主要手段,强调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标准下评价观的特点1. 评价目标多元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当涵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2. 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 重视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评价观的实践1.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下评价观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和评分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涵盖知识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评价标准应当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以便教师能够准确地进行评价和打分。
2. 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为了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这些不同的评价手段可以相互补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英语课程中,可以采用口语对话、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写作等多种评价手段来评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d0a3cc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a.png)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通常强调以下几个关键观点:1. 综合性评价:新课程强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要评估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考试、项目、作品集、口头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2. 个性化评价:新课程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
评价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个性化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过程性评价: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还应该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过程等来评估他们的学习过程。
4. 反馈与提升: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和反馈性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改进空间。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需求,并提供指导以改进学习策略和技能。
5. 多元化评价:新课程鼓励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习。
这包括书面考试、口头表现、项目作品、小组讨论、实际应用等多种方式。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6.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应该被鼓励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他们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评价同伴。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
7. 社会情感评价:除了学术成绩,评价还应该考虑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
这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情感管理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表现。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强调全面性、个性化、过程性和指导性。
评价应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而不仅仅是一种对学术成绩的度量。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ff8aca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6.png)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评价观也在发生着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多元评价、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等特点。
首先,评价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中的评价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新课改则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评价观倡导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实验评价、综合评价等,避免单一评价导致的评价结果片面和偏颇。
第三,评价观强调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指将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在新课改中,综合评价将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最后,评价观注重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评价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评价和辅导,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需要。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评价观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多元评价、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变化。
这些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也有利于构建全社会的评价理念和文化。
- 1 -。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a0cc32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7.png)
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评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因此,在评价新课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该突破传统单一的笔试形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观察记录、项目评估、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二、注重过程评价在新课程的课程评价中,过程评价占据了重要位置。
过程评价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和成长,而不仅仅是结果的得失。
通过过程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同时,过程评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鼓励多元化评价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评价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作品评价、实践评估、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
这种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减少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鼓励自我评价和互评在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和反思能力。
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从他人的反馈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五、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教师不仅仅是评价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学生和家长应该了解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社会应该加强对学校和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新课程的评价观
![新课程的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adebc7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c.png)
新课程的评价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评价观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评价观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应该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和潜力的综合评判。
评价不应该只关注单一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二、评价观的核心要素新课程的评价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多元化评价方法: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而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能力导向评价: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评价应该以学生的能力表现为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考和运用能力。
3.个性化评价: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需求,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不拘泥于传统的评价标准。
4.过程性评价:新课程的评价观将评价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强调评价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判定,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反馈。
三、评价观的实施策略为了贯彻新课程的评价观,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2.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同时,教师也应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注重个性化评价: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发展建议。
4.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应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
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教育评价必须“三个改变”全面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争脱应试教育圈子的束缚。
而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务之急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
因此,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应大力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一、改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基础教育不是选拔人才的升学教育,而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普及教育。
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合格率。
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就要坚决摒弃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的做法,应以包括教育方面、教育管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对教师的评价着重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三、改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素质水平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认知能力水平和个性特长水平等几方面。
总之,不论是评价学校,还是评价教师、学生,我们都应重视对全面执行教学计划的考核,重视对学生优秀率、合格率、巩固率及学困生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具体办法如下: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将评估成绩与高中的招生挂钩。
按照各学校的评估成绩,分配招生名额,最后举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新生。
这样既保证了原来考试的公正性,又引导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利用招生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才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源远流长,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受到极大的挑战。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成为新课程的功能,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转变。
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评价不再是仅仅为了选拔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不仅注重现实表现,而且注重未来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
强调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以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都为了促进被评价者,使被评价者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主动发展。
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对如何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思考。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学生仅仅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进行综合评价。
语文评价应以语文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
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个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
制定“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如对学生课外识字的评价。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课外识字的数量,还关注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关注学生识字过程的独特体验及识字的主动性、识字的兴趣等。
再如,对六年级学生口语毕业考试的评价,可提前一周布置题目。
如:“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或社会调查,然后整理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发言不超过三分钟。
”为了这三分钟的成功,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样的口语评价突破了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题,更突破了知识、技能的局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体的目的,实现了语文学习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在完成这项考查时,不仅要动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其中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会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这样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性,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还指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
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给以积极、热切期望,多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
无论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何等不理想,离教育教学目标有多远,只要和自身相比有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励他们前进。
评价要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将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中,有分项,有综合,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书面测试……采用评价方法时,首先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评价深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也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如实施“重试制度”对在评价效果中不理想的评价对象,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赶上。
如对分数不满意,给学生复习时间,在一定期限内再重考,教师给予指导,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重试”的过程是学生努力的过程,使其知识不断巩固提升的过程。
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动力,真正实现了考试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又如建立“成长记录袋”。
记录袋中可收集如下资料: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有老师、家长、小组的评语,标明日期。
获得的奖励,红花、奖状。
写得最漂亮的一页文字。
其他得意之作,成功作品。
每学期拿到班里展示一番,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还要特别重视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
如课堂上老师说:“你说得真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瞧,他观察得多仔细!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摸。
当然还可以从远处看看,整体感觉它是什么样的。
”从这简单的评价不难看出,注意了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成绩的一面,同时指出不足,一定会使学生再努力并且有了方向,会获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