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乌审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研究》范文
《乌审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研究》篇一一、引言乌审旗,位于我国的大西北,是众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实践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乌审旗等地进行农村基层工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知识青年的安置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乌审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乌审旗知识青年安置现状在乌审旗,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主要涉及政策支持、就业指导、生活保障等方面。
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知识青年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政策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
就业指导方面,虽然有一些培训项目和就业帮扶政策,但知识青年的就业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生活保障方面,部分知识青年在生活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政策执行不到位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政策调整频繁等,导致知识青年无法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
(二)就业难问题突出由于乌审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加之知识青年的专业技能与当地产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其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部分知识青年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
(三)生活保障不足部分知识青年在生活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如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
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有限,无法为知识青年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四、解决策略(一)加强政策宣传与执行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知识青年充分了解相关政策。
同时,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为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促进就业创业针对就业难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知识青年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
建国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当代大学生村官政策之比较
建国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当代大学生村官政策之比较摘要: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大部分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多达1600多万人,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但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落下帷幕。
所以知识青年成了1950年到1970年这一时间段自愿到农村的青年学生的特殊称谓。
知青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的盛行同样是国家为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文章将这两个具有不同时代但却有相同境遇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并通过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来阐述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比较责任意识一、不同的历史背景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是二者得以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虽然二者面临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它们发起的主要原因还都要从减轻城镇的就业压力开始说起。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就业状况首先,“三大改造”中对劳动力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造成了许多人消极等待就业的现象。
1950年至1955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6.6万、37万、24万、43.9万、11.9万、5.4万,但1956年猛增至102.5万[1],这清晰地说明了就业政策的调整给城镇就业带来的影响。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限制了就业门路的多样化。
再次,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使城镇青年就业门路越来越窄。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公有制的支配地位堵死了通过发展个体经济、小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来拓宽的就业渠道。
1952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有883万人,到1978年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15万人[2],就业压力已经到了政府无法缓解的地步。
(二)大学生村官体现了新时期国家优化社会资源,解决人才需求矛盾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引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项重要政治运动。
此运动的目标是将大量知识青年送往农村和工厂,以便接受劳动锻炼和了解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探讨这一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学校和教育系统受到冲击,大量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被迫离开城市。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管理这些人群,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成长环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运而生。
二、原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多重原因。
首先,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认为,知识青年过于自我封闭,脱离了劳动人民,需要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来接触农村和工厂的基层群众,以实现革命的目标。
其次,这一运动被视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培养新一代革命骨干的重要途径。
最后,上山下乡运动还被用来缓解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实施过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包括选拔参与者、组织培训等。
接下来是实施阶段,这些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和工厂,参与各种劳动任务,如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农产品收割、工厂生产等。
最后是总结阶段,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后,他们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四、影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书斋走向实际,并与劳动人民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其次,这一运动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帮助城市青年了解农村的艰辛生活,并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此外,上山下乡运动还提升了知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他们具有挫折忍耐力和适应能力的品质。
然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大量知识青年缺乏实际劳动经验,他们的劳动能力和专业技能与农民和工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一些知识青年在劳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和思想上的困惑。
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
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阴元昆执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期称下乡上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演变成一场群众性政治运动。
聊城地区(初期称聊城专区)为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一、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很快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个阶段,一方面,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中小学入学率明显增加,但由于中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招生规模小,不能满足大量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
同时,城镇经济基础比较差,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弱小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不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业战线亟需大批知识青年。
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扩大农业投资比例和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劳动力配备,增加农业生产放到重要位置。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探索起步,聊城地区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山区的开发建设,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占较大比重,直接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人数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并进行大调整,党中央号召压缩精简城镇人口,支援农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2年,聊城地区成立相应机构,做出精简人员的规划。
不少城镇不能升学的青年学生陆续下乡、回乡支援农业第一线。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6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2x—202x)
他们在黎坪山区锻炼成长 一个受贫下中农欢迎的新社员——记在神木县巴门沟生产队插队的天津知识 青年贾凯毅 广阔天地的新主人——记咸阳市杨家寨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周荣光 取火记——延川县大办沼气见闻 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访知识青年张革 农村把根扎青春献四化——记知识青年刘永福 陕西老知青的爱心之路——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帮助知青公益活动回顾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2x— 202x)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报刊
情况
资料
知青
陕西
工作
毕业生
陕西
运动
历史文献 农业
农村
陕西
省 报告 通知
文件
青春
资料
内容摘要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54—1982)》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共陕西党史资料与 专题研究丛书”之一,由综述、回忆与访谈、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大事记等几部分组成。通过搜集陕西省内普 普通通的知识青年(不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山下乡运动中相关的事迹、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回忆文章、文 艺作品及图片等资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述了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历程。热情讴歌了这 些普普通通的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扎扎实实开展劳动,为当时的农村、为整个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精彩摘录
这是《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2x—202x)》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2x—202x)》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知青上山下乡正面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知青上山下乡正面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知青上山下乡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被动调派到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
这一政策的推行是为了满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和改革的一种尝试。
知青们在农村接受基层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劳动生产,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经历了一段独特而难忘的人生历程。
知青上山下乡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
首先,这一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困难。
知青的参与为农村提供了一股新鲜的劳动力,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劳动力压力,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知青上山下乡的参与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知青们在农村期间,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
他们带来了现代科技和知识,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与农民长时间的交流和合作中,知青们也学到了实际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此外,知青上山下乡还对知青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感恩与奉献,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
这些经历对知青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对于农村发展、知青个人成长以及推动社会改革都具有积极而正面的意义。
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和历史价值。
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知青上山下乡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撰写: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而设计的。
1968年知青
1968年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
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
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从1955年开始,就业压力就开始变得很大。
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
这个任务交给共青团中央,团中央就组建青年自愿垦荒队。
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抓的这件事,但这个路子后来也不通。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结果
经济方面
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结果——经济方面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 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 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 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 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接收知 识青年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经济上 带来一定的压力,给知识青年家长 造成负担,同时给一些知识青年带 来不幸。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 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 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 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知识青年都遇到了 诸多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农民身上, 知青们学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知青们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农活技术 总的来说,知青在上山下乡的过程 中,得到了一些锻炼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 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 配到农村、边疆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 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城 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 山下乡为主 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 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相关书籍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树 王》、《孩子王》
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以自 己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见闻写成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 作家老鬼:长篇小说《态方面
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 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 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 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 是消极的。
福建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认定办法
福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认定办法
认定上山下乡知青身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19xx年以来,城镇青年由县级及县级以上知青安置办、四个面向办、知青办组织动员上山下乡的;
(2)19xx年以来,动员城镇居民下乡随同下乡的子女,当时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以及城镇居民“收回”时,留在农村的子女满17周岁的;
(3)落实政策“收回”的干部、职工留在农村的子女,原属城
镇户口,“收回”时年龄满17周岁的。
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因结婚原因离开下乡插队地点,如有到当地知青办办理转点手续,且迁入地也办理了知青转点落户手续,并纳入当地知青统计的,其转点至正式招工期间的工龄,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不能计算工龄。
二、知识青年没有由国家统一组织从城镇下乡插队,而是自行回到父母亲属所在地的农村插队,如果在插队地点有办理知青确认手续,纳入当地知青统计且有档案记载的,其下乡插队至正式招工期间的工龄,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不能计算工龄。
三、随父母下放或整户下放的青年,在达到知青上山下乡年龄后,有在当地办理上山下乡知青手续,纳入当地知青统计,以后父母落实政策回城的,子女从办理知青手续起在农村的时间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亦不能计算工龄。
《2024年乌审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研究》范文
《乌审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研究》篇一一、引言乌审旗,位于我国的大西北,是众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实践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乌审旗参与基层建设与乡村振兴。
这一行动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对这批知识青年进行有效的安置,使其在乌审旗的广阔天地中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与意义上山下乡活动是国家培养青年人才、服务基层建设的重要途径。
知识青年们通过在乌审旗等地方参与实际工作,深入了解了基层情况,锤炼了实践能力,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同时,他们也为乌审旗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知识青年安置的现状与挑战尽管知识青年在乌审旗的基层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何有效地安置他们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政策支持不足、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生活环境适应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知识青年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乌审旗的基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四、知识青年安置的策略与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方法: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知识青年的安置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政策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当地社会。
2. 职业发展:明确知识青年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岗位发展空间。
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社区融入:加强知识青年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关注知识青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5. 建立档案制度:建立知识青年个人档案,记录其成长经历、工作业绩等信息。
这有助于对知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跟踪管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
这一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主动参与到农村建设和生产中,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1.1 文化大革命对知识青年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知识分子成为了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许多知识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投身到农村工作中。
1.2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了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知识青年参与农村建设,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具体实施2.1 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知识青年自愿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来到陌生的农村地区,面对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挑战。
2.2 参与农村建设和生产知识青年在农村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参与到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还组织开展了各种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动,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
2.3 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知识青年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和展望3.1 对知识青年的历史贡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对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 展望知识青年的未来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继续发扬知识青年的奉献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农村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个人观点和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知识青年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自愿投身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知识青年也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知青顺口溜大全
知青顺口溜大全知青顺口溜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底到70年代初的 "知识青年下乡 " 运动。
当时,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和建设。
他们面对艰苦的生活,通过顺口溜来宣泄情感,并表达对时代和生活的思考。
下面是一些知青顺口溜的参考内容。
【顺口溜一】青年上山下乡去,锄禾日当午。
早起收拾凌晨起,德艺双馨多功劳。
【顺口溜二】炊烟袅袅青山外,硬汉做事路径正。
劳动不辞辛苦紧,一身汗水真英雄。
【顺口溜三】知青四十年,岁月如梭转眼间。
当年农事气象新,现如今改革又一年。
【顺口溜四】草房打造失眠多,工作忙碌不停歇。
白天起早黑夜晚,劳动奉献心中有。
【顺口溜五】幸福生活今何在,当年宣传太哗众。
养活自己独靠劳,辛苦打工谁会懂。
【顺口溜六】大跃进,大办钢,知青下乡炼狠功。
饥饿交迫农业搞,满理想却掺假奶。
【顺口溜七】知青星梦曦月随,心苦早日只向家。
青山绿水一脉流,珍贵回忆心长哇。
【顺口溜八】四个现代化进大军,苦干努力忍辛苦。
百灵小鸟歌声多,祖国河山奔小康。
【顺口溜九】知识青年上山来,干劲决心比谁高。
长征精神真嘹亮,进步宣传好高调。
【顺口溜十】送文化送科技,知青起在土地里。
穿江粉红耳边风,人民生活欢声未。
这些顺口溜展示了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的不易和坚持努力的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努力工作和思考,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顺口溜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记录了知青们那段特殊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渭源成立机构始末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渭源成立机构始末王志红赵平1968年5月,为了动员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提示。
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积级响应,并掀起了轰轰烈烈下乡运动。
1969年4月10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也下发了(1969)33号文件,文件要求对上山下乡安置时间,安置方式,经费标准、开支、口粮解决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1969年1月3日,渭源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立即贯彻、落实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最高指示的通知),要求各公社、机关单位、学校和大队、生产队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立即着手进行工作做好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的下放工作。
1969年10月渭源县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76年改名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
1973年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并以渭党发(1973)30号文件发文下发成立“渭源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文件通知说:“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县委决定成立渭源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下组,并设立办公室,领导小组由魏其虎、李信仓。
李玉春、闫德孝、高义、雒玉麟、杨映林、张梅桂、王正南、李福荣、牛学礼十一同志组成。
魏其虎同志任组长,高义、李信仓为副组长。
李福荣为办公室主任,配备专职干部一名。
各公社也要相应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办工室机构任职表:主任;李福荣(1973年10月——1975年1月)姚万元(1975年1月——1976年10月) 副主任:张印安(1975年1月——1976年10月)(改名后的机构任职1980年撤销至)主任:姚万仓(1976年10月——1978年2月)蒋金元(1979年2月——1980年7月)副主任;张印安(1976年10月——1979年2月)渭源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实际上是从1968年就开展了。
1969年成立渭源县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时,当年就成立了两个知青点:一个是庆坪公社清泉大队知青点,安置的主要是北京、白银等外地知青,另一个是五竹公社的白家沟知青点;安置的是兰州、白银及渭源的知青。
国务院知青办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看法
国务院知青办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看法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文中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历史地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都是不适当的。
”文中的基本看法是: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它不是“文化大革命”才开始的。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
第三,对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建设农村、建设边疆的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受到的锻炼,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他们那种志在四方、勇于承担国家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应当继续予以鼓励和宣传。
第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作为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的主要途径。
至于今后城镇知识青年去农村和边疆的具体形式与办法,应该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形势的发展,把它搞活,讲究实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呼
儿嘿哟李春波-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动,它不仅可以让青年学到更多实际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上山下乡的概念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运动,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放弃城市的优渥条件,奔赴农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尽管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但上山下乡的观念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交网络和虚拟世界,而很少接触真实的生活。
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技能,并且学会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可以推动城乡发展的互动。
现代城市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等。
而农村则面临着人口外流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得到促进,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
比如,知识青年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收入;他们也可以将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乡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发展。
这样的行动不仅可以为知识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很多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难以放弃现有的一切去农村。
其次,农村的发展和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需要坚持和努力。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那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年人可以学到更多实际知识,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城乡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只要坚持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鼓励和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吧!。
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
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描述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是的一项重要决策安排,旨在加强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进程。
知识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责任。
其次,当前的知识青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知识与实践脱节、精神文化与物质利益的冲突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加接地气、增长见识,拓宽眼界。
再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有助于促进城乡交流与融合,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
通过走进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需求,知识青年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助力,推进农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
最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的实践中,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当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此项工作,知识青年可以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实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文章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所阐述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文章内容。
在引言部分首先进行概述,可以简要介绍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情况,包括工作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是文章结构的介绍。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已经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几个要点。
正文部分分为第一要点和第二要点。
在这些要点中,可以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意义、影响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部分的内容,并提出建议。
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
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阴元昆执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期称下乡上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演变成一场群众性政治运动。
聊城地区(初期称聊城专区)为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一、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很快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个阶段,一方面,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中小学入学率明显增加,但由于中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招生规模小,不能满足大量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
同时,城镇经济基础比较差,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弱小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不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业战线亟需大批知识青年。
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扩大农业投资比例和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劳动力配备,增加农业生产放到重要位置。
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探索起步,聊城地区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山区的开发建设,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占较大比重,直接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人数并不多。
世纪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并进行大调整,党中央号召压缩精简城镇人口,支援农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年,聊城地区成立相应机构,做出精简人员的规划。
不少城镇不能升学的青年学生陆续下乡、回乡支援农业第一线。
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月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发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发言示例文章篇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发言》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哇,今天站在这儿,我可太激动啦!我知道,五十年前,你们像勇敢的小飞鸟离开温暖的小窝一样,踏上了上山下乡的路。
那时候的你们,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心里怀着大大的梦想呢!我听爷爷讲过你们的故事。
爷爷说,你们就像一群小种子,被撒到了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你们当中有的人啊,一开始可能心里有点害怕,毕竟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离开了爸爸妈妈。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就像小树苗要移栽一样,虽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是后来却在新的土地里茁壮成长啦。
我有个邻居张叔叔,他就是当年的知识青年。
他给我讲过好多在乡下的事儿呢。
他刚到农村的时候,连锄头都不会拿,那姿势笨笨的,就像小企鹅在陆地上走路一样滑稽。
可是农村的大爷大妈可好了,他们就像耐心的老园丁,手把手地教张叔叔干活。
张叔叔说,他跟着村里的老伯伯去放牛,那牛啊,又大又壮,就像一座会移动的小山。
张叔叔一开始还不敢靠近呢,老伯伯就笑着说:“娃呀,这牛就像个大老憨,看着吓人,其实可温顺了。
”慢慢地,张叔叔就和牛成了朋友。
还有李阿姨,她也是知青呢。
李阿姨说,在乡下的晚上,没有城市里的电灯那么亮堂堂的,但是星星特别多,特别亮,就像无数颗小宝石撒在黑色的天幕上。
他们一群知青小伙伴,围坐在一起,讲着城里的故事,也讲着在农村的新发现。
那时候的友情啊,纯净得就像山里的清泉一样。
你们在农村,学会了种地,学会了养猪,还学会了自己盖房子。
这哪是简单的事儿呀?这就好比让我们现在这些小学生一下子去管理一个大超市,难着呢!可是你们做到了。
你们把知识带到了农村,教村里的小孩子们读书写字。
你们就像小太阳,把知识的光洒在了农村的角角落落。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你们这么勇敢吗?我可能会哭鼻子吧。
你们却不一样,你们迎着困难就上,没有一点退缩的意思。
在乡下的日子里,一定有很多好玩的事儿吧。
我听说有个叔叔去抓鱼,结果自己掉进了小池塘,变成了一只落汤鸡,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描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诗
描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诗嘿,朋友!你可曾听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
想象一下,一群充满朝气与理想的年轻人,背着行囊,告别繁华的城市,走向那广阔的农村大地。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飞鸟,离开了熟悉的巢穴,去追寻未知的天空。
(就如同我们离开温暖的家去远方闯荡一样。
)
在田间地头,他们挥洒着汗水,播种、收割,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的种子。
“这双手,能握笔,也能扶犁!”他们这样呼喊着,声音中充满了坚定。
(这不就像我们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哪管前方有多少困难?)
夜晚,躺在简陋的土炕上,望着窗外的星星,他们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可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难道我们会被这点苦累打倒?不,绝不可能!”他们咬着牙,给自己加油鼓劲。
和老乡们一起,他们学会了种地的技巧,也收获了最淳朴的情谊。
老乡手把手地教他们分辨稻苗和杂草,那耐心的样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不就像我们在成长路上遇到的那些无私帮助我们的贵人吗?)
他们把知识带到农村,办起了夜校,教老乡们认字读书。
那一盏盏油灯下,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一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岁月,是青春的赞歌。
它让年轻人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们明白了责任与担当。
我想说,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它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2024年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及其安置研究》范文
《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及其安置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众多具有活力的青年群体。
在近年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就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他们怀揣着对农村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与发展中。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群体的特点、行为模式以及安置问题,为推动农村振兴和青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的特点(一)基本构成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主要由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青年组成。
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抱有强烈的期待和责任感。
(二)行为动机这些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行为并非出于单纯的个人兴趣,更多的是源于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责任。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三)价值观念这些知识青年具有开放、包容、务实的价值观念。
他们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同时也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和文化,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三、知识青年的农村安置与作用(一)安置方式针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内蒙古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安置措施。
主要包括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为知识青年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积极作用知识青年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生活适应问题由于城乡差异,部分知识青年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适应困难。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农村生活。
(二)职业发展问题部分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与他们的专业背景不符,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为知识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
(三)文化融合问题在文化融合方面,虽然知识青年具有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仍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积极)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 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 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 “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 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 感受——决不后悔。
评价(消极)
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 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 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 满意。
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 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 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 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 是消极的。
至于根据革命品质而不是专业成绩 选拔精英的方法,以及藉此实现一 个平等社会的目标,也没有取得什 么积极成果。
意义பைடு நூலகம்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 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 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 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 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 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 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 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 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结果——经济方面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 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 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 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 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接收知 识青年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经济上 带来一定的压力,给知识青年家长 造成负担,同时给一些知识青年带 来不幸。
结果——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影响
至于上山下乡给知青带来的伤害, 给农村带来的后果,给知青家长带 来的怨气,在当时极“左”的政治 环境里,不止发生在知青身上,而 是文化大革命带给老百姓的共同灾 难。 所以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不 能脱离文革的背景,上山下乡所造 成的后果,也只是文革动乱的恶果 之一。
评价(积极)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 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 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 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 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 民面貌。
真实原因
解决就业问题 解决党的路线问题 解决农村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视频简介
知青的采访记录
对于上山下乡,由于比较突然,知 识青年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
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由于缺乏经验,知识青年都遇到了 诸多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农民身上, 知青们学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知青们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农活技术
总的来说,知青在上山下乡的过程 中,得到了一些锻炼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 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 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 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的原因
为了让知识分子体验贫下中农的艰 苦劳动的革命精神,彻底改造他们 的阶级思想,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彻 底融入社会主义的革命中来。
《极限挑战》片段
在农村,过去所拥有的的能力都没 有太大的意义 方言不通 用工分来衡量劳动成果 体力是决定能否在农村生活的关键 同工不一定同酬 劳动要分组
结束
文革结束后,知青开始大批返城, 但中央并没有正式发文件结束,只 是悄悄地停止了下乡安排。一般认 为在1980年结束。
上山下乡运动结果
经济方面 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简介
原因 评价
视频 介绍
影响 意义
图片 分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 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 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 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 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 标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 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 到农村、边疆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
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城 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山 下乡为主
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 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对于知青日常生活的视频介绍
相关书籍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树 王》、《孩子王》
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以自 己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见闻写成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 作家老鬼:长篇小说《血色黄昏》
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