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总结实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者,一般违法者,虞犯。——这几个主体。P6
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他们同一般人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差异。藉此,获得对犯罪者的准确界定,并廓清其人格形态,为预防犯罪、矫正犯罪提供宏观方略。犯罪人的范畴是基于刑法的规定,但是又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一般违法者: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大的一个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对这一部分主体的研究,是基于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一般违法者和犯罪者在心理机制上是难以区分的,二者之间其实并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其二,犯罪行为的实施,是一个心理上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正是由一般违法行为逐渐演变而来。因此有必要对一般违法者进行研究。
虞犯:特指“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有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性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2.心理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反射弧,动力定型,P24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一种反射。
反射弧:是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由五个具体环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是根据反射形成过程的不同划分而成。
无条件反射:是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对于个体来讲,只有在出生后第一次出现的反射,才真正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意义,以后的无条件反射则都有条件反射的参与。
条件反射:是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消失。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3.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P43
(1)犯罪生物学派(犯罪人类学派,遗传因素论,血型论,体型心理学,人种论)
(2)犯罪社会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
一、犯罪生物学派
1.犯罪人类学派: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切萨雷·龙勃罗梭
主要观点:隔代遗传;天生犯罪人;犯罪对策论。
1.在犯罪原因方面主张“隔代遗传原因”。隔代遗传,是指倒退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
一种返祖现象。
2.在犯罪人的类型方面主张“天生犯罪人”。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
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便具有一种犯罪的潜在可能性。
3.在犯罪对策理论方面提出了预防和矫治犯罪人的措施,即“犯罪对策论”。在鉴别犯罪
人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犯罪预防。预防犯罪是第一位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对犯罪人的惩罚。如果不能预防犯罪的话,就应该对犯罪人进行矫治。
评价:
犯罪人类学派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从生物学、生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个体的新研究领域;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与归纳方法应用于犯罪领域,将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成果应用于犯罪研究,注意通过仔细观察、系统调查、生理解剖等方法研究犯罪问题,从收集的大量事实、数据证据中归纳、概括出研究结论,促进了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这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是从未有过的。
2.血型论:
代表人物:日本学者铃木芳正
基本观点: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3.遗传因素论:双胞胎论;性染色体异常论。
二、犯罪社会学派:
代表人物:李斯特;菲利;塔尔德。
主要观点:犯罪社会学派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即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又由于受到后天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塑造所致。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1)强调犯罪社会学派要研究社会中影响犯罪产生与变化的各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实际的改良。
(2)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人的自由意志命令的产物,而完全是由于行为人处于某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和某种促使其必然犯罪的环境之下造成的。他把这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和环境分为:人类学的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3)在犯罪预防方面,认为大部分犯罪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预防犯罪的根本在于社会的改良,革除社会的弊端。
*塔尔德的模仿法则:
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是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循环过程。
模仿,首先取决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程度,即人们的社会交往越频繁、密切,便越可以相互模仿。其次,模仿的流向是由高阶层到低阶层、从城市到农村,也就是低劣者模仿优越者。
再次,当两种互相冲突的行为模式同时出现时,一种行为可能代替另一种行为,老式的衰退,新式的流行。
犯罪正是受着模仿规律的支配,犯罪行为就是一种正常的学习过程。
*家庭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犯罪学家格卢克夫妇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经济状况;
(2)家庭结构的缺陷;
(3)母亲教养儿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家庭分为:
1)专制型,子女往往有过激行为,有逆反心理和人格异常;
2)溺爱型:
3)民主型:比专制家的更有同情心,人际关系比较稳定
4)放纵型:自暴自弃,放荡不羁
三、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1)关于犯罪的起源。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犯罪是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
2)强调婴幼儿期的发展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是由于个体的退化,是儿童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的复活。
3)人格决定论。
人格决定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的平衡协调是最为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或者犯罪行为的发生。
4.犯罪心理形成机制:内化,外化,社会化的概念P77
内化是指感觉运动性动作向内部思维运算的过渡。社会心理学中的内化,就是指个体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即将人类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与信念。内化实质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