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通用课件

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通用课件

03
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方 法
粪便样本分析
粪便样本采集
通过收集粪便样本,可以分析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微生物计数
通过计数粪便中的微生物数量 ,了解肠道微生物的丰度。
代谢产物分析
分析粪便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 种类和浓度,了解肠道微生物 的代谢功能。
微生物基因组分析
通过分析粪便中微生物的基因 组,了解肠道微生物的遗传信
02
肠道微生态与临床疾病的 关系
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腹泻、 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营 养吸收和肠道健康。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调可能与克罗 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 病的发病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改变 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如腹 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有关。
适量补充益生菌
适量补充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健康,但过量补充可能引起肠道菌群 失调。建议按照产品说明和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补充。
注意益生菌的保存
益生菌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以确保其活性和效果。 在使用益生菌之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了解正确的保存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中药调理
中药具有调理肠道、改善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 进行调理。
息和功能。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方法
通过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和肠道 微生态。
肠道黏膜形态观察
通过肠镜检查观察肠道黏膜形态,了解肠道 健康状况和微生态变化。
肠道黏膜活检
通过活检可以获取肠道黏膜组织和肠道微生 物样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肠道炎症和感染检测

活菌中药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健康的生态调控课件

活菌中药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健康的生态调控课件

肠道微生物
❖ 日粮中哪些抗营养因子可以被降 解或转化?
❖ 哪些微生物起降解作用? ❖ 肠道什么部位起降解作用?
二.肠道微生物对肠道的作用
❖ 断奶应激与肠道健康 ❖ 肠道中病原菌 ❖ 胃肠道过敏、应激 ❖ 肠道异常发酵 ❖ 肠道中植物活性物质的转化
肠道异常发酵
胃、小肠消化不充分
大肠内充分发酵
蛋白质发酵过渡 腹泻、氨气、尸胺、粪臭素
日粮
消化吸收
肠道微生物
产生抗菌物、内源 底物,免疫应答
产生维生素、短链脂肪 酸,免疫调节
宿主
二.肠道微生物对肠道的作用
❖ 断奶应激与肠道健康 ❖ 肠道中病原菌 ❖ 胃肠道过敏、应激 ❖ 肠道异常发酵 ❖ 肠道中植物活性物质的转化
二.肠道微生物对肠道的作用
1. 断奶应激与消化道
生长缓慢 肠道紊乱 腹泻
刘威、朱伟云等2006
寡糖与微生物 最正确组合
多途径、综合促进 肠壁功能正常发挥
碳水化合物
寡糖 ①
乳酸菌 ② 乳酸
丁酸产生菌 ③
丁酸
肠壁功能

寡糖
乳酸
丁酸
② 乳酸菌
③ 植物提取物
丁酸产生菌
肠壁功能 吸收、免疫、生理
活性物质
谢谢!请指正!
乙酸 丙酸
结肠中短链脂肪酸作用
在肌肉、肾、心 脏和脑中代谢
肝脏吸收,抑 制胆固醇合成
丁酸有助于肠壁
修复,肠壁发育
乙酸 丙酸 丁酸
小肠未消化 物质
防止结肠癌症 肠道炎症 肠道过敏
Cummings (1995)
我们发现:
丁酸产生菌与乳酸产生菌组合
70 60
乳杆菌
乳酸浓度(mM)

认识肠道微生态PPT资料24页

认识肠道微生态PPT资料24页
➢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最重要,研究最早、最多。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定植的细菌 具有数量巨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构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
➢肠道菌群从无到有,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变化,直至 生命结束。
肠道菌群的分类
主要(优势)菌群
次要菌群
➢生物屏障:正常肠道生理性膜菌群。 ➢化学屏障:胃肠液、胆汁、溶菌酶、肽类等。 ➢免疫屏障:肠道淋巴组织及其产生分泌型IgA分 布于粘膜表面。
肠道屏障Topic Goes Here
肠黏膜的机械屏障
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 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
肠黏膜的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 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
➢1908年因其在免疫学方面的杰出 贡献,与P.Ehrlich(Germany) 一起获诺贝尔奖医学。
Y益ou生r菌To应p用ic建G议o(es基H于e2r5e年的临床资料)
➢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 科学,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 ➢是“微观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相对应。 ➢与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不同,医学微生物学 主要研究病原opic Goes Here
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有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 五大微生态系统。
占位保护
肠肠道道微微生生态态平平衡衡的的三三大大益益处处
1
2
3












Y肠ou道r 菌To群pic失G衡oe的s原He因re及后果
菌群失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 创伤 应激 酗酒 其他因素

最新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最新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共生微 生物)

竞争营养

底物

致病菌/外源菌
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益生菌,减少病原菌的 定植
Science. 2016 Apr 29;352(6285):535-8
益生元
修复肠道微生态失衡
? 目的:研究膳食菊粉型果聚糖 (益生元)对肥胖女性肠道菌群和代 谢的调节
抗生素破坏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前 多样化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 破坏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后 耐药菌蔓延
抗生素减少肠道益生菌,增加机体感染 的易感性 Science. 2016 Apr
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
? 伪膜性肠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病毒性肠炎 ? 霉菌性肠炎
? 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 ? 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 ? 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
? 2015年10月28日到11月6日,8天 ,《自然》、《科学》、《细胞》三 大杂志对微生物研究,发表了 6篇重 磅论文
消化道的细菌组成
人类肠道菌群 主要分为五类 :
? 厚壁菌门
? 拟杆菌、
? 放线菌(包 括柯林斯菌 和双歧杆菌 等益生菌)
? 变形菌门
? 和疣微菌
十二指肠
34
10
-10
CFU/g 拟杆菌
我们能否除去杂草?
? 留下单一的、类似杂草的 菌种疯长
修复肠道微生态失
衡类似修复自然界
草坪失衡
(添加益有生益菌细菌 )
(促进有益益细生菌元的生长 )
未解决的问题: 哪种治疗策略修复失衡更 快、更有效、获益更多?
粪菌移植 ? 抗生素:强效干预
(改善生态环境 )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生物科技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
生物科技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预防策略。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人体健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和 干预方案。
适合体内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源 头
乳制品、酸奶、发酵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都可以成为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 来源。
常见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疾病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了解这 些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现代生活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药物滥用、长期压力等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寻 找改善策略。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菌,可以通过口服或其他方式摄入,促进菌 群平衡和人体健康。
益生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等。它们在医学、保 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主要包括一 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
肠道微生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菌群的失衡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相关。通过调节菌群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的肠道微生态变 化
肠道菌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显著的变化,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 人的肠道微生态各有特点。
如何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此外,适量摄入益生菌 和益生元也有助于维持菌群的健康。
益生元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它们在 保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认识肠道微生态(精品PPT)

认识肠道微生态(精品PPT)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 只有10万亿个)重量约1271克, 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如果将一个 人的肠内细菌排成一列,其长度 约可绕行地球2周多。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小结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且 复杂的生物系统,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对其认识仍然有限。
肠道微生态失调由多种因素参与,可产生与 代谢、免疫、炎症、肿瘤等相关的多种病理后 果。
生物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有效,更有 效更精确的制剂有待开发。
Thanks!
肠道屏障Topic Goes Here
肠黏膜的机械屏障
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 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
肠黏膜的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 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
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由肠道黏膜上皮的免疫相关 组织、细胞、和分子所组成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主要由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 正常菌群各种菌种之间彼此互相依赖又相互制约
菌群失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 创伤 应激 酗酒 其他因素
数量改变
胃酸、胃肠液分泌下降 炎症性肠病(IBD) 糖尿病 SLE、硬皮病 贾弟鞭毛虫病或其他寄 生虫感染
老年人、营养不良
部位改变:细菌移位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肠道运动功能减弱 上移至小肠污染 外移致腹腔感染、MODS
肠道菌群失调
Y肠ou道r 菌To群pic失G调oes Here
效果
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有关。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和繁殖。
3. 保护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
定居于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构成了机体一道十分重要的屏障,能阻止潜在的 致病菌的入侵或外袭菌在粘膜上的定植。 通过实验发现,无菌动物对条件致病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定植抗性也限制 了条件致病菌在胃肠道的生长。
肠道厌氧菌对于维持正常的肠蠕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正常的肠蠕动是阻
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 群,这些菌对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主要为原籍菌(autochthony) 或常驻菌(resident flora) , 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 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 等专性厌氧菌,是对宿主发挥生 理功能的菌群。
(2)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 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是保持微生 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病理情 况下,其数量异常增多,就可致病。 主要为外籍菌(allochthony)或过路菌 (transient flora),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流动 性大,有潜在致病性。 (3)病源菌: 大多为外籍菌群,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 态平衡时这类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但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就会使人体发病。
肠道菌群的王国
3.胃内由于胃酸的影响,细菌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 常小于103 CFU/m1。在胃中仍可以分离出乳酸杆菌、 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但只有乳酸杆菌能被 大量分离出来。
4.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 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正常菌群与胃相似;空肠细菌浓度一 般小于105CFU/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而回肠末端 细菌浓度为103~ 107CFU/ml,并且革兰氏阴性杆菌超过革兰 氏阳性杆菌。 5.大肠细菌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肠,数量达1011~1012CFU/m1。 这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移动缓慢所致,且大肠内环境呈中性 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粪便干重的1/3为活细菌,其 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的100~10 000倍。
(2) 合成作用:
肠道厌氧菌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 B1 、B2 、B12 、A、E、 K等, 且可产生多种微量元素与矿质离子,参与钙、镁、铁等离子的吸收。 矿质离子的吸收有利于糖等物质代谢顺利地进行。
2. 促进结肠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经研究发现同定植有正常微生物的小鼠相比,无菌小鼠中隐窝上皮细胞 的更新率降低,隐窝细胞的数目较少。 这说明胃肠道的微生物影响细胞的增值。上皮细胞的分化与定植的微生
E. Metchnikoff (1845-1961)
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有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 五大微生态系统。
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最重要,研究最早、最多。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定植的细菌 具有数量巨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构 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 肠道菌群从无到有,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变化,直至 生命结束。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乳酸菌属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小肠PH4-7
连续的消化吸收单糖、氨基酸、脂 肪酸、水
肠道球菌属、乳酸菌属
大肠PH7
储存、运输食物残渣,吸收胆酸、 维生素B12
双岐杆菌属、乳酸菌属 消化球菌属、肠道细菌等
定居于胃肠道的菌群 按照对宿主的作用可分为3类:
(1)共生型:
止致病菌在肠道定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厌氧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使肠腔内 呈酸性,氧化还原电位低,不利于致病菌的繁殖。
4.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在无菌动物的胃肠粘膜上,淋
巴细胞较少,并且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较低;但把无菌动物暴露于 普通条件下,淋巴细胞的数目迅速增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上升。 实验也发现:双歧杆菌能激活机体的吞噬活性,促进特异性和非特 异性抗体的产生。乳酸杆菌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发育,诱导产生多种细
1.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是经过长期历史进化在宿 主内形成的定植微生物群落,他们对宿主是有 益的和必需的,在正常状态下是无害的。 2.在胃肠道中生活的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 300~500种微生物组成,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 倍,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好氧菌组成,其 中专性厌氧菌达97~99% 以上。
中医药
肠道菌群调节剂:益生菌
首先提出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系统 对维持其健康起关键作用的科学 家之一。 发现保加利亚农民之所以健康长 寿与食用发酵的奶制品(Yogurt) 有关。 首先发现了吞噬现象和吞噬细胞, 随之提出细胞免疫学说,认为机 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吞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1908年因其在免疫学方面的杰出 贡献,与P.Ehrlich(Germany) 一起获诺贝尔奖医学。
胞因子预防Ig Βιβλιοθήκη 介导的过敏反应。5.抗肿瘤作用机制
益生菌通过抑制将前致癌物转化为活性致癌物的细菌的生长,直 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与活性致癌物结合而抑制其吸收等方式抑 制肿瘤的发生。 双歧杆菌还可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肿瘤局部的免疫 反应,改善肿瘤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等作用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丁酸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 促进细胞的分化,即丁酸促进肿瘤细胞向非肿瘤细胞的转化。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
(1) 营养作用 (2) 促进结肠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3)保护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 (4)免疫作用 (5)抗肿瘤作用
1.营养作用
(1)物质代谢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发酵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上皮细胞产生的粘液。 (肠道微生物区系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明显不同于宿主的酶的多样性和生 化途径的多样性)。 糖类发酵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不能消化的糖(抗消化淀粉、纤维 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树胶)和一些没有消化的寡糖,同时也能分解部分的多肽 和蛋白质。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短链脂肪酸。主要的短链脂肪酸是乙酸、丙酸、 丁酸。丁酸,主要被肠上皮细胞吸收,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乙酸与 丙酸,主要由门静脉转运到肝脏,由肝脏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