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外交政策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b882e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8.png)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关系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中美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改善。
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还曾是对抗苏联的战略伙伴。
然而,冷战结束后,两国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尽管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已经增加,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比如在南海问题、贸易问题和人权问题上。
此外,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竞争对手。
双方的军事交往也存在一定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最后,从文化方面来看,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
中美两国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互信。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和流行音乐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电影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喜爱。
此外,教育交流也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留学,而美国学校和大学也在中国开设了很多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项目。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会对两国的关系产生影响。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合作和竞争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两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分歧,增进相互了解和互信、加强合作和对话都是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中美两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e35bd9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e.png)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的正式确立,中国外交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突破,也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新阶段的开始。
中美建交为中国外交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的转型与影响。
一、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中美建交为中国外交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此前,由于冷战格局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中美建交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局面,使中国重新融入了国际社会。
中美建交的达成,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大门,促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宽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领域,加速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二、加强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建交为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两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交后的几十年间,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和拓展。
中美合作涵盖了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仅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创造了条件。
三、推动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交后,中国外交逐渐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自信,开始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事务。
中国开始主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外交形象逐渐由过去的革命者转变为负责任的大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努力。
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中美建交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建交后,中国积极加入了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并担任了不同的领导职务。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逐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中美建交的背后,是中国不断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为自身利益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然而,中美建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de8816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4.png)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
这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经历了起伏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目前,中美关系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中美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双方的贸易额也逐年增长。
此外,中美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也有着一定的合作,例如气候变化、反恐等。
二是竞争和摩擦不断加剧。
中美在经贸、技术、南海等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
特别是在贸易摩擦方面,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甚至引发了双方的关税战。
三是互信度下降。
中美之间存在互信度不断下降现象,双方之间的猜疑和误解也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但从长远来看,双方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主流。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双方之间的经贸关系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美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扩大合作领域,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关系。
- 1 -。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c9515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2.png)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对双边关系之一、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摩擦。
近年来,中美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数。
本文将从当前中美关系现状出发,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首先是双边合作与竞争并存。
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领域,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都会同时存在。
中国正在崛起为经济大国,这引发了美国的焦虑。
美国一方面希望维持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中国的崛起。
双方之间的竞争会在一些领域中进一步加剧,但同时也有合作的空间和需求。
例如,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需要加强合作。
第二个趋势是多边关系与双边关系并存。
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加深,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中美两国不仅需要应对彼此之间的问题和挑战,还需要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两国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承担着重要责任。
此外,两国还应加强在地区组织和多边机制下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性和全球性挑战。
第三个趋势是民间交流与政府合作并重。
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民间交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术交流、文化交流、旅游交流等各个方面的人员互访都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机会。
政府间的合作只是中美关系的一部分,而民间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基础。
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忽视的一对关系。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双方需要加强合作、化解分歧,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期待中美关系能够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7f22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e.png)
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中美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这种合作不仅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首先,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体现在国家利益的重塑上。
经济合作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根据经济利益的需要,将在外交政策中更加注重维护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和规则的制定,以确保自身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对外开放。
其次,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还表现在多边机制的参与和倡导上。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和建设。
在中美经济合作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贸易争端等,以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还产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加速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撑,加强与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力争在高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还体现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
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助力亚洲地区的经济繁荣。
中美经济合作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政治合作。
最后,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还体现在国家形象的建设和提升上。
中国通过经济合作与美国增进了相互了解,拓展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
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理性和务实。
综上所述,中美经济合作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国家利益的重塑、多边机制的参与和倡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国家形象的建设和提升等方面。
新中国的外交站起来了 --对外关系几十年的变化
![新中国的外交站起来了 --对外关系几十年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dfa2ce5fbfc77da269b13e.png)
新中国的外交站起来了--对外关系几十年的变化摘要:近代时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低姿态,不反抗,使得国家在外交方面低人一等,任人摆布。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外交掀开的中国崭新的一页。
中国通过逐渐调整外交政策,渐渐走上国际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外交关系的跌宕起伏,也更好地历练的了中国的适应国际变化能力。
中国渐渐崭露头角,伸展姿态,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崛起,始终是和平的崛起,文明的崛起,秉着“和谐”的理念,与各国展开和平外交。
关键词:外交;新政策;独立;和谐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曾经辉煌的中国走向没落。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大范围进行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
随着西方殖民国家的野心膨胀,殖民爪牙伸到中国的土地上,1840年便是向来自闭的中国被强迫着对外开放的时刻。
从此,中国屈辱的对外关系由此展开。
随着《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里斯本条约》⑥等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范围之内。
旧中国的外交,堪称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主席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屈辱的外交史终于迈开新的篇章。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①要想彻底改变中国屈辱的外交,真正获得独立,在国际上真正取得大家的认可,首先要废除之前的不平等条约。
因而,中国采取了“一边倒”政策。
其中,对内体现主要是“另起炉灶”即新政府成立后不继承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旧有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清除干净以后再谈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50年代,中国开始新的外交。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c7c020faf8c75fbfc77db2f4.png)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现状中美建交已经三十多年,在这些年里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有蜜月期也有冷淡期。
我们必须要正确地面对两国关系的复杂局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两国间的关系。
近些年,中美之间的摩擦和争论虽然不断,但是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抗,两国关系总是在经历坎坷之后继续前进,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十分清楚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要大于分歧的。
一旦两国外交关系破裂,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双方来说打击都是巨大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期的存在,中美关系还将长期保持。
当前,虽然美国屡屡对中国做出危险举动,比如,美国加快推行“转向亚洲”政策。
不仅加紧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频频与中国邻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而且在南海、钓鱼岛领土争端上言行不一,对中国采取捍卫领土主权的正当行动说三道四。
但是两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却仍是主流。
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频繁。
这也再次证明了中美经贸合作的互补互惠、互利共赢本质,说明了当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复杂和微妙关系。
因此中美关系可能会有摩擦和麻烦,但当前绝不会全面恶化。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
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
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屡屡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违背不干涉中国政治的诺言,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给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屡屡蒙上阴影。
美国政府支持台独势力、向台出售武器的行为正是对两国合作关系的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也致使中美间在此问题上摩擦不断。
二、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几个关键因素第一,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上升,美国则受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拖累和金融危机冲击,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对美产生巨大心理冲击,美国内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警惕和制衡中国的论调开始回潮,对中方谈论“美国衰落论”极为敏感,产生过度反应,认为中国正利用美国衰落谋取利益。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美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6ecbd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3.png)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美关系
---
中美关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伙伴,中美合作关系对于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些挑战和变数,需要双方进行合作和沟通来解决。
双边贸易与经济关系
中美贸易是双方关系的核心。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巨大,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如加征关税、限制技术转让等。
这些举措引发了贸易争端,对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与军事领域
中美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合作和分歧。
双方在应对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
朝鲜半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合作。
然而,一些问题,如南海争议、台湾问题等,依然是中美关系的敏感话题。
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
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是增进中美互信和了解的重要途径。
两国
之间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教育项目合作,有助于促进双方民间
友好关系的发展。
中美人文交流既有来自政府机构和学术界的合作,也有来自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互动交流。
外交与战略对话
中美之间的外交对话和战略对话是解决双方分歧和推进合作的
重要平台。
通过高层对话和多边机制,双方可以就一系列问题进行
沟通和合作,以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外交对话和战略对话
对于中美关系的。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909e3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b.png)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实行了“独立自主”、“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着手改变外交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1982年,中国宣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此后,中国开始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通过经济开放吸引外国投资。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计划,旨在促进全球贸易和互联互通。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与其他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贫困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从“独立自主”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历程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的事实。
- 1 -。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f793620fad6195f312ba6ce.png)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引言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
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
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
“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
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
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
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
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
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647481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0.png)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中国美国外交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美国外交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03ea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a.png)
中国美国外交现状分析报告介绍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它们之间的外交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当前中国美国外交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1. 双边关系的挑战1.1 贸易摩擦在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升级,相互征收关税,对彼此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
这种紧张局势对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
1.2 地缘政治竞争中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担忧,两国在南海、东海等地的军事活动频繁,造成地区局势的不稳定。
共同努力寻求和平稳定解决方案是双方应追求的目标。
1.3 人权和价值观差异中国和美国在人权和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国在涉及人权问题上经常发生冲突。
中国在处理民主、宗教自由和涉及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上常常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这种不和谐影响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 双边关系的机遇2.1 经济合作潜力中美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对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加强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全球贸易的稳定,造福两国人民。
2.2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全球稳定和繁荣。
2.3 学术、文化交流中美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两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合作,推动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应对策略3.1 对话与沟通中美之间建立和加强对话与沟通是应对外交挑战的主要策略。
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会晤和双边对话是解决分歧的重要途径。
通过沟通和理性的讨论,可以加深彼此理解,找到相互尊重和共同合作的新途径。
3.2 推动合作与共赢中美之间可以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制定互利共赢的贸易政策,降低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双方也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92ada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5.png)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美关系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不仅对两国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全球格局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要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首先,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关乎两国的未来,也关乎全球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原则。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一方面积极寻求合作,推动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坚定捍卫自身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权益,与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其次,中国外交政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始终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原则。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分歧,坚守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的立场,努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不仅服务于中国国内改革发展大局,也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进步。
第三,中国外交政策中也兼顾下属领土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必将综合考虑周边国家的利益,尊重国际法原则,以和平解决争议。
中国对台政策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致力于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共同利益。
通过构建友好邻邦关系网络,中国在地区外交中追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此外,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也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067e6c25c52cc58bd6be84.png)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50年代初,“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②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三一轮复习原创)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三一轮复习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3df7e10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3.png)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轮复习原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常州市⽥家炳⾼级中学【新课导⼊】⼀带⼀路”战略是中国在由⼤国向强国转型时期采取的重⼤外交策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版”。
但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影。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国,中美关系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
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折射出各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部署特点。
今天让我们⼀起来回顾建国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考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外交活动。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中美、中⽇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的影响。
3、改⾰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外交活动。
师:在新中国成⽴初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改⾰开放新时期,中美关系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
【链接20世纪50年代】材料⼀: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预中国内战之后的⼗年⾥,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步发展及强硬化。
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忽视,并努⼒孤⽴、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个,就是台湾的蒋介⽯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通过迅速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Q1:概括指出新中国成⽴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关系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对抗状态。
原因是美国政府坚持反华⽴场;继续⽀持蒋介⽯集团⽽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进⾏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师: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美国实⾏的对华孤⽴政策。
为什么美国对华实⾏孤⽴政交封锁,寻找国际伙伴的?(提出什么具体外交政策,外交原则、⽅针)社会主义国家、邻近国家、亚⾮国家1、⼀边倒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求同存异⽅针②其中直接针对美国,能使中国在国际⽃争中不致于处于孤⽴地位的是哪⼀项措施?为什么?⼀边倒是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2d70f3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f.png)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崛起,新时代下的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对世界格局和各国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外交面临着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1. 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旨在构建建设性、稳定、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以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外交模式,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 严格遵守国际规则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强调遵守国际规则,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
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主张弥补当前国际规则的不足和缺陷,推动构建更加全面、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和秩序。
3.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倡导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推动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地区和谐、合作、安全的安全架构,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4. 开放合作是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开放合作的基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构建全球经济伙伴关系。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强人民间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深化民间外交,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势及应对措施1. 中美关系的竞合格局中美两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50%。
受到国际形势和双方各自利益的影响,中美关系出现波动,进入了一个由竞合到对抗的格局。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应保持定力、明确重点,排除干扰,坚定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及在特朗普时代的走向
![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及在特朗普时代的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e0aeb24bd4d8d15abf234e72.png)
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及在特朗普时代的走向作者:卞庆祖来源:《友声》2017年第02期近几年来的中美关系有较大变化,双方分歧从国内问题向地缘政治演变,两国全方位竞争加剧。
特朗普新政府的中美关系虽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仍有可能保持在斗争中合作的大方向。
一.中关之间不断发生碰撞,成为“主要竞争对手”1.两国关系大起大落,但高层会唔发挥“稳定”作用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但不稳定。
两国关系有如“过山车”,“冷暖”转换,上下摇摆。
中美关系的“锺摆”向负面摆动的频率明显加快,其程度超出以往,趋势好像下滑。
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密月期”,但美国很快“大变脸”,用公开批评代替了软性外交。
美国不顾中国的核心利益,挑战中国南海主权,施压人民币升值,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却把中国正常的诉求简单概括为“傲慢”,甚至认为“咄咄逼人”,使中美关系受到严重干扰。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中美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争发展,两国互疑加深,矛盾冲突不断,相互指责时起。
所幸的是,每年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都强调双方要以合作为主而非对抗,促使两国缓和气氛。
更重要的是,在多年来的中美最高层会唔后,两国关系都即刻趋于稳定,气氛改善。
这似乎成为新规律,新趋势。
特别是人们看到每当“习奥会”之后,往往除达成广泛共识,还在存有尖锐争议的问题上都取得进展,向外界释放出中美关系的积极信号。
2016年“习奥会”又一次确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并取得了35项共识和成果。
中美高层会唔已成向两国关系提供缓和气氛的重要动力。
它不仅对两国关系发挥“减压”和“止损”作用,而且推动中国新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2.两种秩序观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3T”(贸易Trade、台湾Taiwan、西藏Tibet)长期来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问题领域”。
随着中美两国实力日益接近,双方关系的重心也从一些具体问题向国际秩序和游戏规则转移。
2024年外交关系的新起点
![2024年外交关系的新起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0936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d.png)
安全合作与地区稳定
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安全挑战,加强反恐、维和等领域合作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 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
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促进 各国文化传承和 创新,加深相互 理解和友谊
教育合作:开展 学生交流、学术 研讨等活动,培 养国际友好交往 的未来人才
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 紧张,中苏友好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外交政策调整
当前外交关系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地缘政治 紧张、国际竞争 加剧
机遇:多边主义、 全球化、科技创 新
应对策略:加强 国际合作、推动 互利共赢
未来展望: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同发展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全球治理体系的 概念和重要性
挑战
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经济全球化逆流、气候变化 等全球性问题
展望:未来外交关系将更加 注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外交政 策的变化对全球 治理体系的影响
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的具体措施和 实施情况
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的未来展望和 挑战
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强调多边主义, 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
深化与周边国家 的互利合作,共 同发展
加强与发达国家 的对话与沟通, 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
重视与发展中国 家的合作,推动 南南合作与共建 共赢
旅游合作:加强 旅游资源互惠互 利,推动旅游产 业共同发展
媒体合作:加强 新闻、影视等领 域合作,传递各 国人民友好情谊
国际秩序的演变趋势
全球化加速发 展,各国相互 依存程度加深
国际多边主义 得到更多支持, 国际合作成为
形式与政策中美关系忽冷忽热的实质[最新]
![形式与政策中美关系忽冷忽热的实质[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c40e13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9.png)
形势与政策论中美关系忽冷忽热背后的实质奥巴马上台一年多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中美关系认识不足,需要对前任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由于中美都是大国,经济交往频繁,贸易摩擦很多,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中美制度不一样,美国总想将中国的发展网络到自己的想法中去,总想领导中国,指导中国去做事,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美国一方面对华强调搞好双边关系,维护自身利益,一方面又从人权、南海问题、人民币利率、贸易逆差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施压。
1. 一路高歌2009年4月,胡锦涛出席20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同奥巴马在伦敦举行了首次会晤,决定共同努力建立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所谓“积极”,是指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动各领域对话和合作。
所谓“合作”,是指双方应携手共同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
确立了中美关系的新定位。
2009年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成功举行,标志着中美关系建立了新的对话机制和平台。
在这次首轮对话过程中,气氛非常好,特别是美方明显放低身段,注意倾听,突出共识,淡化分歧,决口不提人民币汇率和人权等敏感问题。
希拉里和盖特纳还专门在来访前学习了“风雨同舟”“人心齐、泰山移”等中国成语格言,多次在对话中引用。
这次对话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比如奥巴马应胡主席邀请访华、中美两军扩大交往级别、恢复中美法律专家关于人权的对话等等。
在以往中美关系出现波折的时候,军事和人权问题往往是最脆弱的部分,最先中断,而这次对话决定恢复军事和人权磋商,可以看作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2.风云突变2010年一系列的事件接踵而至:先是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美国高调介入谷歌事件、在人权、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方施压等等。
最近可以追溯到去年9月中美的贸易摩擦和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期间:奥巴马上任后,一方面在20国峰会上强调自由贸易,制造出中美关系融洽的大氛围,一方面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并未能如同其政策表述一样出现消减,反而出现了加速趋势。
中美关系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演变与前景展望
![中美关系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演变与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4db08a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7.png)
中美关系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演变与前景展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关系日益紧密。
然而,在当下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变数。
本文将探讨中美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演变,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中美关系的演变1. 从对手到伙伴中美关系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中美两国建交并签署《上海公报》。
此后数十年间,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对手到伙伴的转变。
两国开展了广泛的经贸往来,加强了政治和安全合作,并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贸易争端的升级然而,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逐渐升级,对两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特别是2018年,美国政府对华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 安全和地区问题的复杂性除了经济问题外,中美关系还受到安全和地区问题的影响。
比如在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上,中美两国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这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另外,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地区争端也对中美关系造成了影响。
二、中美关系的前景展望1. 合作与竞争并存尽管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但两国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间。
双方可以就气候变化、反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共同挑战。
同时,在贸易和经济领域,两国也可以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现有的分歧。
2.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关系的前景取决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和相互尊重。
双方应该建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贸易机制,同时加强人文和教育交流,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此外,中美还可以加强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化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承担着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促进全球化的责任。
双方应该加强在国际组织和机制中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通过共同努力,中美可以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全球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演变与前景展望呈现出复杂性和挑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陈竹化科院08110125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
美目外交政策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外文政策的合理性, 强调发展理性外交;二是注重外交政策的系统性, 逐步完善外交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
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1.遏制战略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2.解放战略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
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鼓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了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迹象。
3.缓和战略1969年1月尼克松(1969—1974)就任之际,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局势: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对手苏联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元陷入危机,越战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
尼克松面对现实,明确承认美国力量有限。
1969年9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对亚洲友邦将格守“条约义务”,同时也希望友邦国家对自身的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卫负起主要责任。
关岛讲话的精神即战略收缩,随即成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
尼克松主张用“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处理美国的对外事务,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别要利用日本和西欧来分摊防卫任务;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建立一支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以对话和谈判为重要手段,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明智的谈判,并从“五大力量”和“三角关系”出发搞均势外交,以实现力量平衡,削弱自己的主要对手,确保美国在不利的形势下争取有利地位。
根据这些原则,尼克松政府实行“欧洲年”政策,提升并加强欧美关系;确立“现实威慑战略”(即“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此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追求双方的同等安全,从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美苏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了123次会谈,最终签署了《反导条约》;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中心是结束越南战争。
尼克松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的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的理念。
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4.“以实力求和平”战略1981年初,里根(198l一1988)上台执政。
里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这种形势对美国乘机反攻十分有利,因此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反击战略。
里根反击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在军事领域,大规模扩充军备,提出开支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六年计划,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也有意借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把第三世界作为与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具体是,加强支持亲苏国家内部的反政府武装;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援助支持亲美国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美国的势力和影响,阻止苏联的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领域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措施,如恢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以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和波兰政策,加强北约组织,协调盟国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总战略,对中国推行务实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里根的反击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中的守势局面。
5.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布什(1989—1992)在1989年1月上台之时,正值苏联陷入内外交因之际。
苏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内外政策,寻求与西方关系的根本缓和,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整个苏东处于剧变之中。
在此背景下,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东正在从事改革的有利时机,运用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优势,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苏东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其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
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遏制政策的继续,但追求比遏制更大的目标:在外交上,要求苏联尊重东欧国家的自主权,抛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支持东欧改革,以便为东欧的和平演变扫清道路:在军事上,要求苏联将军事力量削减到对西方无威胁的程度,以便美苏双方保持尽可能低水平上的军事力量均势;在政治上,要求苏联向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民族自决、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靠拢,实行持久的政治多元化;在经济上,要求苏联在美国的帮助下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东欧国家相继剧变,苏联也从国内改革的失败走向瓦解,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之海湾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宰世界的野心大大膨胀。
但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面对这种形势,布什政府提出又一新的全球战略一一世界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战略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发展,其主要设想是:确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力求发挥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带头作用”,在西方世界的“核心作用”,对盟国安全的保护作用;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其着眼点由消除苏联威胁转向消除冷战后的地区安全威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世界新秩序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秩序的重点是美国领导的“自由统一的欧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美国安排的“中东新秩序”。
(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战赂敌手,国际和地区局势出现了许多新热点和新问题,一度导致美国的外交目标出现迷乱,也引起了一场外交思想的大辩论,美国国会和公众舆论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势力的“内向”思潮。
克林顿政府顶住了国内“新孤立主义”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
“领导”方针也深深嵌入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之中。
1.参与和扩展战略1993年1月,克林顿(1992—2000)入主白宫。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目标”,首要目标是加强美国的经济安全;其次是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再次是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几经调整后,以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支柱”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框架正式确立,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经克林顿本人签署后,于1995年2月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形式发表。
“参与和扩展战略”中的所谓“参与”,主要指的是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所谓“扩展”,则主要是指“自由市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扩大。
“参与和扩展战略”与以往美国对外战略相比有其突出的时代特点:一是没有把任何大国视为既定敌手,鉴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美国新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同欧、日、中、俄等大国的合作,以建立一种“美国主导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
二是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义深远的,其重点在于强调发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作用,通过使更多的国家认可并接受现有的和不断出现的所谓国际规则,将大多数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之中,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三是突出人权在美国外交中地位,由于克林顿第一任期内美国许多一厢情愿的做法并不奏效第二任期内转而以更现实和灵活的手段在全球促进“民主和人权”,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动用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同其盟友、伙伴、联合国及其他安全组织合作,以减少克林顿政府的具体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华政策方面,克林顿政府把对付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列为美国外交在本世纪的首要任务,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结束了一度在“遏制”和“接触”之间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
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其核心是在政治上推进关于安全保障及地区形势等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在经济方面寻求扩大商机。
1997年及1998年,江泽民主席及克林顿总统成功进行互访并举行峰会,一致同意建立中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决定向这一目标加速迈进,争取把一种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人21世纪。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迅速提高,美国国内视中国为“潜在威胁”的意识已在增长,并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所利用而发出喧嚣,美国政府在实施接触时并未放弃对华限制,并通过加强亚太军事联盟对华防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