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小说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两核心观念: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工业、农业、军事——重大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农业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小说批评价值的判断——以所写内容与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十七年” 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四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小说家的分化
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流失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
钟书等)
废名:“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 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事实不是 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 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 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
文化素养的缺乏并不影响在这个年代里的成功:
杨沫、杜鹏程、吴强、梁斌、峻青、冯德英,以及 李准、王汶石、王愿坚、茹志鹃、刘绍棠、王蒙、 陆文夫、邓友梅、高晓声等人。
“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
“阶级性”、“革命性”。
——本时期
文艺创作中心话语。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 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很多作品。
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 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锻炼锻炼(节选)
赵树理
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 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 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 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 ,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请 得到法院!”小腿疼一听说要罚款要坐牢,手就 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 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 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 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 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
第四节 柳青《创业史》
一、作家简介、作品
二、《创业史》
作家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1945年 开始创作小说解放后到北京工作,参与编辑《中国青年 报》,1952年到陕西体验农村生活,1960年创作 长篇小说,《创业史》 作品 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 中篇小说:《恨透铁》 散文特写集:《黄甫村的三年》 赵树理与柳青写作的不同点 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柳青吸收外国文学尤其是苏 俄文学传统,讲究宏大的结构和思想的深度,深沉严肃。
《山地回忆》
• 小说叙述了关于“一双袜子”的故事,表 达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八路军与 人民群众的雨水关系。 • 这样的故事现在看起来,孙犁是将个人情 感意识形态化。或者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完全压抑了个人情感。
《铁木前传》
• 主要人物:山东铁匠傅老刚、河北木匠黎 老东、六儿、九儿 • 作品明显按照当时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人物 分为先进与落后。 • 作品运用了童年视角开始和结尾,使小说 增加了不少韵味。 • 满儿的形象。
荷花淀派

十七年赵树理PPT课件

十七年赵树理PPT课件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
赵树理的创作
▪ 作者简介
▪ 一、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解放后长期深 入山西太行山区农村工作,创作了短篇了小说《登记》、 《求雨》、《“锻炼锻炼”》、《卖烟叶》、《套不住的 手》、《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灵泉洞》 等。“文革”期间,赵树理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与摧残。
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
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
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
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
面。
3
赵树理的评价史
▪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 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 西戎为代表。
➢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 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 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 型”。
年底去山西,请求省委任命为阳城县委书记 处书记,却因在放“卫星”等问题上与县 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
11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说假话的 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 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 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 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 动的靶子。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明确地将农民群 体界定为自己作 品的接受对象, 使用纯正的农民 通用语言
回归民间文学的 艺术表现传统, 再造属于农民大 众自己的中国现 代文学
表现一种新的人 物形象、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一 种新的道德规范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的语言是被我的出身所决定的。‛
解读:“赵树理现象”
• ‚从我为农民写作以来,——我就开始用农民 的语言写作。我用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我写 一行字,就念给我父母听,他们是农民,没有 读过什么书。他们要是听不懂,我就修改。我 还常去书店走走,了解买我的书的都是些什么 样的人,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是否有很多的读 者。——这样,从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看我的 作品,现在连穷人都普遍能看到了。‛
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袁天成 小俊
王金生
王玉生
马多寿
菊英
范登高
范灵芝
个人解放
王玉梅
马有翼
合作化事业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人物
新-旧 进步-落后 青年-老辈 女性主义 与 妇女解放 民间语言命名 (绰号):生 存地位/文化 处境/生命状 态/价值指向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空间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工业建设
• 《铁水奔流》(周立波) • 《百炼成钢》(艾芜)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周而复 (19142004), 安 徽旌德人。 1938年毕 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 英国文学 系。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赵树理:‚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 ‘问题小说’‛ 叙事模式: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 决方法——指导工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 也有意图空隙和裂缝。如《‚锻炼锻炼‛》:

3农村题材小说PPT课件

3农村题材小说PPT课件

.
26
4、《创业史》的创作特色:
① 艺术构思宏伟开阔。 时空跨度; ② 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人物关系和心理
描写,景物描写和生活习俗描写,地域色 彩和乡土气息。 ③ 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增强美感,提升 思想深度。
.
27
5、关于《创业史》的历史评价问题
60年代关于典型人物塑造问题;80年代关 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合理性问题,文 艺创作与政治运动的关系问题等。
但以民间多元价值取向来消解政治主题的 尖锐性,带来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复杂性, 使主题意蕴深厚。
.
32
5、周立波对湖南作家的影响
上承沈从文,下启古华、何立伟、韩少功、 叶蔚林等人,对湖南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 重要影响。
.
33
5、浩然
1、浩然简介 浩然(1932-- ),原名梁金广,出版各类作品近
(1)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 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2)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
(3)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 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
.
14
5、赵树理的文艺思想
① 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 用“
② 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
“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 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
流派特征:
①地域的特征;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
“问题小说”意识、工具论意识
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以先进的思想 意识来指导;
④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 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 淮舟等人。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除了成功塑造我军英雄人物形象外,《红日》还出色地刻画了几个富有特色 的反面人物。作者着重通过战局的发展逐层剖析他的丑陋灵魂。当 我军在孟良 崮包围了张灵甫的军队时,他虽然惊慌不已,也曾经担心国民党内部争 斗造成 “孤军突击”的后果,但是马上又被内心升腾起的威严和虚荣战胜,依然陶 醉 在 “天下无敌”的美梦中,这种心理描摹直接戳穿了张灵甫刚愎自用、色厉内 荏 的本质。在艺术构思上《红日》也体现出独到之处。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 个战役的描写 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全篇既有对战争全貌的观照,又有对战时 各个侧面的展示;既 有战争场面气势恢弘磅礴的表现,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画 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 密相间、起伏跌宕,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对 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是独具特色,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岩》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
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的命运展开描写的叙述模式,成功地塑造了
一系列英雄群体形象:有铁血丹心、铮铮正气的成岗;有忍辱
负重、长期装疯的华子良;有背叛自己的阶级、热切追求真理
的刘思扬……这些英雄形象像浮雕一样镌刻在当代文学的人物
画廊中。
《红岩》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它结构严整宏大,始终体现 出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在刻画人物时注意对比和层次,把英 雄人物的信仰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与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恐 惧胆怯两相对照;同时,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之间也相互映衬 ,有力地展现出当时斗争的历史面貌。采用多变的手法刻画人 物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对革命者受刑和就义场面的描写 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空间,避免了叙述上 的单调、重复。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刻画人物 和事件时有时放不开拳脚,人物个性不够突出等。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
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
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 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 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 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 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 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 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 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 的中心任务之一。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 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 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 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 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 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 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 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 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 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
声 音
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
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 斗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
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

十七年农村小说0

十七年农村小说0

2、《创业史》的主旨和内容

作品主旨,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 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 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 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 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 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 内容。”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 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 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 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灌输了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 道理。



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不 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 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 农民”这个道理。梁三老汉是一个背负着沉重 的旧的思想包袱走向新生活的农民,具有相当 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这是当时农村题材小说作 品中难得的成功的中间人物
4、《创业史》的创作特色:

2、建国后主要作品: 创作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作品集 《白洋淀纪事》(1939-1953) 中、长篇小说:《铁木前传》(1955) 、《风云初记》(1951-1962) 1956年因重病辍笔。1977年后,写有大 量散文、评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作品分析: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等。多 是回忆追记之作。女性形象突出。风格清新, 柔美。
3、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和争 议


梁生宝: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正直无私,富 于自我牺牲精神,忠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利益。 这是一位优秀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 梁三老汉:一方面,旧式农民,受私有制观念 和小农经济影响,对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 至反感;另一方面,他的阶级地位,新旧生活 的对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党和政府靠近。

第三章: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十七年小说(

的人民公社运动却是一场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 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一场中国农民 的自我革命,既是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更是 农民的自我革命。 (2)“旧农民”形象 “三大能人”是蛤蟆滩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 路的代表人物。富农姚士杰与富裕中农郭世富 依旧是土改小说中的人物,并无多少新意。 《创业史》中反面人物的道德败坏程度与他们 财富的数量、政治成分的高低成正比。这是政 治道德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与巧妙。小说在揭露“争先社”的矛盾时,把 笔锋集中在以“小腿疼”、“吃不炮”为代表 的落后妇女身上,通过她们的落后行为表现农 村资本主义思想对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 (2)另一种真实:1958年农村大跃进时期的 社会现实:干部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消 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 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 对付农民 。

亭面糊也产生了不安和苦恼;王菊生更是大耍 “装病”和“假离婚”的花招;而破坏分子龚 子元则勾结富裕中农张桂秋进行破坏和捣 乱……僻静的清溪乡变得不平静了。小说通过 这些日常生活的情节和场面,将合作化中的矛 盾冲突引进生活各个角落和人们心底,从人们 的相互关系、家庭矛盾、爱情纠葛、内心斗争 中,微妙地反映出来,显示了变革的广泛性和 深刻性,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五十年代中期我国 农村历史变动的真实面貌。

比较起来,柳青等更坚定地实行表现“新的人 物,新的世界”的决心,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 人物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 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 心。赵树理等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 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 就创作而言,柳青等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 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传统,而赵树理更 推重的是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 “本土资源”。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4 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建构: 杨沫《青春之歌》。一个关于知 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惟一的出路。
(一)《保卫延安》和《红日》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命——革命胜利
( ) 作 家 吴 强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再现战争的 艺术画卷
革命历史题材范畴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十七年小说课件

十七年小说课件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 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 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 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 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 迹代代பைடு நூலகம்传。 《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 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 说《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 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三、《创业史》分析
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 展示不够。
四、《林海雪原》分析
四、《林海雪原》分析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 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 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 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 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 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 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 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 的精神世界。

17年小说课件

17年小说课件

4


人物分析: 梁生宝:是一个从旧中国小生产者成长起来的新 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忠厚善良,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 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 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 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是教育的对象。
22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市人。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 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是以新歌剧《白 毛女》而闻名天下的诗人。 他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 水》、《三门峡—梳妆台》等。 二是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 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 国的十月》等。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重 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 和悲伤。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 "信天游"体与"楼梯式"(马雅可夫斯基)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 熔铸为一体。
19
三、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 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 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 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 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 探讨)、宗璞的《红豆》(对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 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 的主题)、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幸福》、刘绍棠 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夫的《小巷深 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事,写出 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十七年短篇小说 PPT

十七年短篇小说 PPT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

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 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 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短篇小说《党费》

《党费》所要 着力表现的, 是一个共产党 员在革命危难 时刻对党的一 片赤诚之心。

《党费》中的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 送丈夫随红军长征后,便带着孩子在家 乡坚持敌后斗争。当时敌人割断了她与 党组织的联系,生活又极端困苦,但她 牢记党员的责任,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 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交 给组织,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献出 年轻的生命。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
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 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 小说”,之称。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 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峻青的小说

峻青原名孙俊卿,一 九二二年生于山东省 海阳县,一九四○年 参加革命,在地方抗 日民主政府工作。
4、峻青夹叙夹议,有评有赞,叙事则曲折 悲壮,议论则辞切理深,赞颂则热情洋溢, 评论则推崇备至。 王愿坚的小说以客观描写为主,很少议 论,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行动去说明问题。 5、峻青过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激烈, 人物刻画不够。 王愿坚把注意力放在把握挖掘人物 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上。


峻青的小说与王愿坚的小说比较
相同之处: 1、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严酷斗争。 2、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作品真实感人。 不同之处: 1 、峻青多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短兵相接,慷 慨悲壮。 王愿坚很少写短兵相接的战斗,而是通过 特定的生活事件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具体的、 富有现实针对性的角度来完成这个主题。突出一个 焦点。如做党费的咸菜。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二、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这一时期的长篇杰作除了反映中国工 业建设题材的作品外,还有姚雪垠的历史 小说《李自成》(第一卷),这部小说显 示了作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第四节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的全面丰收 ○孙犁《山地回忆》 ○茹志鹃《百合花》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新中国十七年期间的小说创作日趋成 熟,尤其是长篇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在各种题材方面都产生了比较丰富的 成果 。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的繁荣 ○梁斌《红旗谱》 ○曲波《林海雪原》 ○杨沫《青春之歌》
一、《红日》、《红旗谱》、《红岩》
(一)《红日》 《红日》是长篇小说创作高潮中涌现
第三节 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实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艾芜《百炼成钢》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一、《上海的早晨》等工业题材的小说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工业建设题 材和历史题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其中,反映中国工业建设题材的代表性作 品主要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和艾芜 的《百炼成钢》,历史小说以姚雪垠的 《李自成》最为出色。
一、《三里湾》、《山乡巨变》
(一)《三里湾》 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
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以前的乡土 小说相比,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发生了很大 变化,它强调对现实斗争的反映,要求作家深入 农民生活,关注在农民中发生的显示中国社会面 貌深刻变化的斗争。
(二)《山乡巨变》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 《百合花》、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是其中 影响较大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蔚林、彭见明等 ❖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
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 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十七年农村小说
14
十七年农村小说
15
赵树理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1
“十七年”小说概述
❖ 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 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 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 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 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 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 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 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 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十七年农村小说
7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 想的不开放。
十七年农村小说
3
❖ 2.初步收Βιβλιοθήκη 。(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 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 地上的“战役”》
❖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 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 《小巷深处》、《在悬崖上》
十七年农村小说
4
❖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 《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十七年农村小说
2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
-1952)
❖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
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 山》。
❖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 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 了共同的特点。
十七年农村小说
11
荷花淀派
❖ 时间:50年代 ❖ 地域:京、津、冀 ❖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 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 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 家的思想成熟。
❖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小说
5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 建国后
❖ 长篇小说有:1955年的《三里湾》

1958年的《灵泉洞》
十七年农村小说
18
❖ 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 1958年的《锻炼锻炼》 ❖ 1959年的《老定额》 ❖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 1962年的《互相鉴定》 ❖ 1964年的《卖烟叶》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十七年农村小说
12
十七年农村小说
13
茶子花派
❖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 地域:湖南 ❖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叶
十七年农村小说
8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十七年农村小说
9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 (1)人物脸谱化 ❖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十七年农村小说
10
山药蛋派(P85-86)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十七年农村小说
6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十七年农村小说
16
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 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在文革中成 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 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去世。
十七年农村小说
17
❖ 43年5月写作《小二黑结婚》10月写《李有才 板话》45年写作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