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近代戏曲的发展与戏曲界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近代戏曲的发展与戏曲界革命

第一课时传奇杂剧的嬗变

一. 题材与思想

依据题材类型,此期传奇杂剧可分为:

1. 政治时事剧

关于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起义的作品。如杨恩寿《双清影》、郑由熙《雾中人》、《木樨香》、徐鄂《梨花雪》(反映太平天国运动),陈学震《双旌记》和《生佛碑》(反映捻军起义)等。

关于维新变法与庚子事变的作品。如玉桥《云萍影》、欧阳淦《维新梦》,林纾《蜀鹃啼》、陈时泌《武陵春》、叶楚伧《中萃宫》等。

关于民主革命重要事件的作品。如以秋瑾被杀为题材的洪炳文《秋海棠》、吴梅《轩亭秋》、嬴宗季女《六月霜》、萧山湘灵子《轩亭冤》、陈啸庐《轩亭血》等;写徐锡麟的有伤时子的《苍鹰击》和华伟生《开国奇冤》,孙雨林《皖江血》则合写秋瑾、徐锡麟等。

2. 社会问题剧

关于鸦片毒害的作品。如钟祖芬《招隐居》、杨子元《阿芙蓉》、袁祖光《暗藏莺》等。

关于妇女问题的作品。如蒋景缄《侠女魂¡¤足冤》、蒋鹿山《冥闹》、高增《女中华》、陈伯平《同情梦》、柳亚子《松陵新女儿》、佚名《巾帼魂》等。

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础的警世之作。如黄燮清《居官鉴》、魏熙元《儒酸福》、洪炳文《警黄钟》和《后南柯》、吴承烜《星剑侠》等。

3.历史题材剧

第一,关于历代抗敌卫国的英雄豪杰、坚守节操的文人雅士的作品。写岳飞的如洪炳文《挞秦鞭》、幽并子《黄龙府》、杨与龄《岳家军》,写文天祥的如筱波山人《爱国魂》、虞名《指南公》,反映明末抗清志士的有王蕴章《绿绮台》、吴梅《风洞山》、浴日生《海国英雄记》、佚名《陆沉痛》、乌台《秣陵血》,陈栩《花木兰》、高增《女英雄》等。

第二,关于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起义的作品。如李文翰《凤飞楼》、陈烺《蜀锦袍》、曾传钧《蕙兰芳》、杨恩寿的《理灵坡》、《麻滩驿》等都是代表作。总体持否定态度,聚焦于其野蛮残忍、愚昧无知,希望朝廷尽快平息战乱,恢复和平生活。

4.外国题材剧

第一,关于弱小国家命运与抗争的作品。如洪炳文《古殷鉴》、周祥骏《学海潮》写古巴事,陆恩煦《李范晋殉国》写朝鲜事,贡少芹《亡国恨》则叙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等。

第二,表现外国自强奋斗历史,反对专制统治,要求自主独立的作品。如梁启超《新罗马》和《侠情记》,麦仲华《血海花》等。

二.艺术新变

1、戏剧情节削弱

第一,无故事情节。这种倾向在一些政治家型、宣传家型戏曲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贺良朴《叹老》、袁祖光《仙人感》、无名氏《少年登场》、吴魂《迷魂阵》、柳亚子《松陵新女儿》、高增《女中华》、《血海恨》、玉桥忧患《广东新女儿》、佚名《巾帼魂》、杨子元《新西藏》、《黄金世界》等。

第二,仅有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故事。如李慈铭《舟觏(gou)》、《秋梦》、洪炳文《挞秦鞭》、《普天庆》、袁祖光《藤花秋梦》、《暗藏莺》、《东家颦》、《钧天乐》等。

2、戏剧冲突淡化

第一,戏剧冲突虚化。如无名氏《少年登场》、吴魂《迷魂阵》、柳亚子《松陵新女儿》、高增《女中华》、《血海恨》、玉桥忧患《广东新女儿》,俞樾《骊山传》、《梓潼传》、杨子元《新西藏》、《黄

金世界》等。

第二,戏剧冲突弱化。有的是由于集中反映社会问题、表达作者见解观点的需要而弱化戏剧冲突,如魏熙元《儒酸福》、杨子元《女界天》等;有的是由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或现实事实而弱化了戏剧冲突,如梁启超《新罗马》、吴承烜《星剑侠》等;有的是由于特别集中于叙事、议论与抒情而弱化戏剧冲突,如陈时泌《武陵春》、姜继襄《汉江泪》等。

3、戏剧人物平面化

第一,议论、演说等宣传成分的加强造成人物平面化。如贺良朴《海侨春》中的南荃居士和女侠遁云、陈时泌《武陵春》中的武陵渔人和国子监生、高增《女中华》中的黄英雌、陈伯平《同情梦》中的尤素心、阮式《梦桃新剧》中的残魂等人物。

第二,反映历史事实的作品过分关注事件而轻视了人物,造成人物平面化。吴承烜《星剑侠》和梁启超《新罗马》等戏曲中的人物。重视事件内蕴,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性减弱,政治性增强。

第三,以学问为戏曲、以考证入戏曲造成人物平面化。俞樾《骊山传》和《梓潼传》堪称近代传奇杂剧中以学问为戏曲的代表。【应与近代散文、同光体诗歌等作整体观,反思近代文学的特点。】

4、戏剧剧本案头化

第一,传奇杂剧中非戏剧性成分的加强,文章化倾向日益明显。

第二,传奇与杂剧之间文体界限的消失。

第三,传奇杂剧各自文体规范的消解。

传奇和杂剧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文体规范、体制特征,至近代已经处于剧烈的变异、消解过程中,传奇和杂剧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体规范和体制特征。

三.语言特点

1、报章文体语言对传奇杂剧的渗透

2、西学东渐对传奇杂剧语言的影响

3、方言在传奇杂剧中的运用

近代传奇杂剧语言在继承传统戏剧语言特点之基础上,又进行了非常大胆而且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使戏剧语言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新变化、新气象,形成了具有独特面貌的戏剧语言形态,不仅为传统戏剧语言、文学语言开辟了新天地,而且为现代戏剧语言、现代文学语言的孕育和形成进行了颇有实效的酝酿与铺垫。

第二课时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一.京剧的兴起

清代中叶以降雅部昆曲的衰落和花部乱弹的兴起,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昆曲和花部戏曲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中国戏剧的基本格局。

京剧起源于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地方戏。经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人吸收秦腔、昆曲等戏曲的曲调,形成新的唱腔,同光年间皮黄戏加入全盛期,被称为“京调”;至辛亥革命前后,发展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当时,上海的戏院全为京班掌控,被正式称为“京剧”。

(1)雅部花部的消长:

1751年、1771年,太后60岁、80岁大寿,隆重庆祝期间,南北戏曲齐集北京,为彼此交流创造了条件。

1779年,魏长生率戏班进京,秦腔盛行一时;1790年,乾隆80大寿,演二黄调为主的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

(2)四大徽班:

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二.近代京剧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