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小孔成像》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小孔成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灵活控制变量、提高实验成效”——“小孔成像”实验说课。
我将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分析、改进与创新、总结与反思。
【教材分析】“小孔成像”这个实验出自于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光的行进》,本课是以《课程标准》中“识别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为依据而建构的。
虽然“小孔成像”实验是这课的拓展阅读内容,但是我尝试通过器材的转变,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我将本课的研究目标制定为通过经验对比,建构光源的概念。
通过分类性研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光的传播路径。
观察小孔成像,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也由这四个部分组成,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四个环节。
【学情分析】第一我们来看,学生对于“小孔成像”前测的成效。
从之前圆孔卡纸尝试继续思考,假如光源穿过的大孔变成小孔,在屏上会有什么现象?有67%的学生以为在屏上会留下一个小孔的光斑,局部以为没有像,简直没有人提到光源的倒像。
有趣的是,学生对小孔成像这个名词并不陌生,虽然说不出其现象和原理,但是会质疑:生活中光穿过大孔后看到的是孔形的光斑,为什么穿过小孔后却会变化呢?大孔小孔之间有联系吗?学生的质疑很有价值。
要解决就要先来找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假如将前测的成效称之为学生最后的概念,那么关于小孔成像的完全概念是从光源各个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过足够小的孔,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在屏上形成的光斑不会堆叠,从而呈现物体清晰的倒像。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由最后的概念走向完全的概念。
而他们之间的根本冲突在于,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光都是以光源为中心四散开来,他们以为光是三维的、立体的、多面的,脑海中没有“光束由一道道光线组成”这样的微观线性模型的概念,所以如何给学生树立“光线传播”的微观模型,就成为学心理解这一现象的核心义务。
初中物理的小孔成像是光的什么现象
初中物理的小孔成像是光的什么现象
成像原理
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物体的距越越近,像越大且亮度越暗;物体的距越越远,像越小且亮度越亮。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实验过程
1.放好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
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
2.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实像。
2.成的像与物体大小之比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离)除以(小孔到物体的距离)。
3.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比列相同。
4.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与原物体成中心对称)。
5.小孔越小,成像越清晰,但是亮度会比较小。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小孔成像则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以及成像的形成。
在初中物理中,小孔成像是一个基础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孔成像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光线从一个小孔或者一个狭缝通过后,会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反向的像。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傅里叶光学和几何光学来解释。
傅里叶光学是以波的传播理论为基础的,通过波前的延伸和相干叠加来解释光的传播和成像。
几何光学则是利用光线的传播路径来分析光的成像过程。
二、小孔成像的特点1. 小孔成像是以物体到小孔的连线为光线的传播方向,并且光线以直线传播。
2. 通过小孔的光线会在背面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该实像与物体呈相似形状和大小。
3. 形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大小以及小孔的大小有关。
三、小孔成像公式小孔成像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像的位置。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式1/f = 1/v - 1/u,其中f为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距离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以及焦距等。
四、小孔成像的应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为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照相机:照相机通过镜头上的小孔传播光线,将景物成像到感光介质上,从而形成照片。
2. 望远镜:望远镜通过镜头上的小孔将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到眼睛中,使我们能够观察到更远的景物。
3. 显微镜:显微镜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将物体的微小细节放大到我们能够看清的程度,从而观察微生物等微观世界。
4. 投影仪:投影仪将光线通过一个小孔聚焦到投影屏幕上,从而实现图片或视频的放大和投影。
五、小孔成像的局限性小孔成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局限性:1. 衍射现象:当小孔的尺寸与波长相接近时,光会发生衍射现象,使得成像变得模糊不清。
小孔成像的教案 初中
小孔成像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现象。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小孔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现象。
2. 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蜡烛、硬纸片、夹具、小针、火柴、蓝色大纸片。
2. 教学工具:PPT、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光的传播方式。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沿直线传播吗?二、探究小孔成像原理(15分钟)1. 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背后的屏幕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2. 演示实验:使用蜡烛、硬纸片、夹具、小针、火柴、蓝色大纸片进行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的现象。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蜡烛的火焰形状在蓝色大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当移动蜡烛时,像也会相应地移动。
三、总结小孔成像原理(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小孔形成倒立的像。
2. 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光在传播过程中会沿着直线路径传播。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一组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孔成像的现象。
3.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小孔的位置和大小,观察像的变化。
五、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例如:小孔成像在相机镜头中的应用。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相机、望远镜等。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类似的实验,探究其他光的传播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现象,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操作做法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操作做法
实验目的: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和成像现象,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成像原理。
实验器材:光源、小孔、屏幕、直尺、卡尺、白纸等。
实验步骤:
1. 将小孔固定在光源前方,使得光线可以通过小孔进入。
2. 将屏幕放在小孔后方,调整屏幕位置和与小孔的距离,使得光线经过小孔后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3. 调整小孔的直径和形状,观察成像的变化。
4. 用直尺和卡尺测量小孔到屏幕的距离,以及小孔的直径和屏幕上成像的大小。
5. 用白纸屏蔽部分光线,观察成像的变化。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照射强光。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好光源、小孔和屏幕的位置和距离,确保成像清晰。
3.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关闭光源,避免浪费能源。
实验结果: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经过小孔后在屏幕上形成的清晰的倒立像,说明光线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符合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小孔的直径和形状,观察到成像的变化,从而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小孔成像原理光的传播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操作,增强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小孔成像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合作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跨学科整合,丰富内涵:将物理知识与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如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进行摄影创作,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丰富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手电筒照射墙壁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的光斑。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手电筒的光线会在墙壁上形成这样的光斑?这个现象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孔成像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小孔成像原理,特别是光的传播速度在小孔成像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光学问题,如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如手电筒照射墙壁产生的小孔成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传播速度与小孔成像原理。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小孔成像原理和光速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光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小孔成像原理,尝试在家中利用手电筒、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小孔成像装置,观察并记录成像效果,分析成像特点与光的传播速度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小孔成像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小孔成像知识点小孔成像是近似于光线传播直线的一种光学现象。
通过小孔的作用,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像。
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设备的制造、医学影像的获取和显示等领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孔成像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册小孔成像的知识点。
一、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光线传播过程中,如果光线遇到小孔,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光线沿直线传播;②光线会发生弯曲。
当光线通过小孔后,就会形成一个锥形光束,其中心线与小孔的中心线相重合。
在远离小孔的地方,这个光束会聚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这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
二、小孔成像的条件小孔成像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 光源远离小孔,即光源距小孔的距离要远远大于小孔直径。
2. 光线从小孔出射时呈锥形散开,中心线与小孔中心线相重合。
3. 应在接收处放置一个光屏以收集成像,且光屏距小孔并不需要非常远。
这三个条件都是必需的,否则就不能形成明显的像。
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光源通常是太阳、灯泡等光源,在光屏上呈现出的图像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
三、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孔成像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小孔成像是一个光学现象,它能够将光线聚焦成一个像,从而让人们观察到远处物体的影像。
2. 小孔成像的像是倒立的,这是由于光线在镜片中折射的原因所造成的。
3. 当小孔的直径变大时,成像距离会变近,反之,当小孔的直径变小时,成像距离会变远。
4. 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光照强度越大,成像越清晰;而在弱光下,成像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四、小孔成像的应用小孔成像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1. 显微镜:显微镜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来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显微镜的镜头可以将物体放大数千倍,从而让人们观察到原本难以观察的微生物、细胞等。
2. 照相机:照相机中的镜头也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来成像的。
在照相过程中,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然后经过准星、光圈调节器、快门等器具进行控制,最后聚焦到感光介质上形成照片。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教案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2. 掌握小孔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3.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孔成像现象。
教学重点:1. 小孔成像的原理;2. 小孔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小孔成像原理的理解;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透明塑料板、剪刀、直尺、铅笔、光屏、光源;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窗户,发现窗户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孔,太阳光通过窗户在墙上形成一个亮区,这就是小孔成像的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小孔成像的现象呢?二、探究小孔成像原理(15分钟)1. 发放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操作步骤:a. 将透明塑料板固定在桌子上,塑料板上剪一个小孔;b. 将光源放在塑料板前,调整光源距离塑料板的高度;c. 将光屏放在塑料板后,调整光屏距离塑料板的距离;d. 观察光屏上形成的像,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小孔,光源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光源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三、小孔成像特点的解释(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小孔形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呢?2.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时,光源上下部分交换位置,导致像的倒立。
3. 讲解小孔成像的特点:实像、倒立、放大或缩小、清晰。
四、日常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1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小孔成像的现象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手影游戏、日晷、相机镜头等。
3. 讲解这些现象的原理,并与小孔成像原理进行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2. 强调小孔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孔成像的原理。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操作做法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操作做法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一项基础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验证一些物理原理。
下面
是物理小孔成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具体做法。
1. 实验器材的准备
准备一个平面光源(如LED),一个小孔(可以用针在黑纸上扎
一个小孔),一个凸透镜(焦距约为10厘米),一块白纸和一个卡尺。
2. 探究光的传播
将平面光源放在黑色画纸后面,把小孔紧贴着黑色画纸,在黑色
画纸的另一面放置一张白色纸,调节光源的位置,使光经过小孔照射
在白色纸上,观察白色纸上的光斑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焦距的探究
在原来的实验基础上,使用凸透镜来控制光的传播和成像。
将凸
透镜放在小孔和白色纸之间,调节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凸透镜
正好成像在白色纸上,再次记录下观察结果。
同时,也可以调节凸透
镜的位置,使得光线不再聚焦成像,从而探究出凸透镜的焦距大小。
4. 小孔大小的影响
使用不同大小的小孔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大小的小孔所成像的光
斑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从而探究出小孔大小对成像的
影响。
5. 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对成像的过程和物理原理进行
分析和说明,从而深入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可以帮助加深我们对光的传播和成像过程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验证一些物理原理。
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和
做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物理小孔成像实验,从而增强我们对光学
原理的理解。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2. 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基本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孔成像的实验设计和操作;4.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性质;2. 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公式;3. 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公式;2. 小孔成像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1. 如何准确描述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公式;2. 如何设计并操作小孔成像的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本次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助,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实施之前,可以通过发散性问题或实物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黑盒、小孔、平白纸、光源、屏幕;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准备;3. 实验结果的记录表格;4. 针对性的实验指导和实验要点。
1. 导入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光的传播规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并通过发散性问题或展示实物,激发学生探索小孔成像的兴趣与欲望。
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孔,看到由外界发出的光线呢?这是什么原理呢?”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性质,引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公式,解释为什么光线通过一个小孔后,会在屏幕上形成像。
注重生动形象地讲解,让学生易于理解。
3. 实验设计与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
b. 将黑盒朝向光源,黑盒设有一个小孔,将平白纸作为屏幕放在黑盒的另一侧。
调整小孔的位置和距离,观察形成的像。
记录实验结果。
c. 设计探究实验,例如改变小孔的大小、改变光源的位置等,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并进行讨论。
4. 结果分析与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小孔成像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5. 扩展拓展:a. 与学生分享小孔成像的应用,例如相机、显微镜等;b. 学生自主探究其他有关光的实验和现象;c. 鼓励对实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探究小孔成像教案(五篇)
探究小孔成像教案(五篇)第一篇:探究小孔成像教案探究小孔成像活动目的:1、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地点:物理实验室活动准备:1、分组:三人一组,分工明确。
2、器材准备:不透明的纸板30块,蜡烛10支、光屏10块、火柴5盒,小刀10把。
活动过程:1、每小组按自己的想法制作不同形状的小孔。
2、分别用不同形状的小孔做实验。
3、边做实验边观察,同时做好记录。
4、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小组无法解决是向别组同学或老师请教)5、反馈实验结论.6、搜集整理资料。
活动小结:第二篇: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20XX 报告汇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提出问题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
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思考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1.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实验 1 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设计实验: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 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实验步骤:1.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套在针孔照相机成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3.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4.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5.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进行实验:得到以下数据:外界光线强弱有无遮光器成像效果(是否清晰)试验一强有清晰实验二强无不清晰实验三弱有较清晰实验四弱无较清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
八年级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小孔成像是物理学中的一项基础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物体,比如书籍、汽车、手机等,它们的图像都是通过小孔成像而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又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1.小孔成像的基本原理小孔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在这些现象的作用下,光线会形成一幅倒立、缩小、真实的图像。
这个图像会映射在小孔的另一侧。
这个过程就是小孔成像。
2.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孔成像有以下几个特点:(1)图像倒立小孔成像的图像是倒立的。
这是因为,根据光线的传播规律,物体在离开它的方向上发出的光线都是斜向上的。
这些光线通过小孔之后,会相互交织,然后重新聚焦在小孔的另一侧。
由此形成的图像就是倒立的。
(2)图像缩小小孔成像的图像是缩小的。
这是因为,光线经过小孔之后会扩散,因而使得图像缩小。
图像缩小的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小孔越小,图像就越小。
(3)图像真实小孔成像的图像是真实的。
这是因为,它是由实际物体反射、折射、散射出来的光线产生的。
所以小孔成像的图像是真实的。
3.实例解析小孔成像以一个实例来解析小孔成像。
比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显微镜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特性。
显微镜中使用的小孔也叫作物镜,通过它射向样本的光线会扩散,然后再通过另一个小孔即目镜,这样就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经过两个小孔成像,显微镜形成的物体图像是放大并倒立的。
4.小孔成像的应用小孔成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设备中都用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此外,它还被用于猫眼、孔眼、激光器等光电子学器件中。
另外,小孔成像在航天、军事和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小孔成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线传播和成像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小孔成像》初中物理教学PPT课件
导入
•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树底 下的斑点) 进行导入
理论依据: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路图
实验演示
存在不足
•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完成小 孔成像实验的效果都不好,白天上课演示时效果也 不好
存在不足
•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时,很少有人能动手制作器材。
存在不足
• 导致很多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特点模糊不清,比如像 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无关 系等。
过程一:在纸上扎大小、形状不同的孔,在暗室或晚 上点燃蜡烛,改变物距、像距,观察像的特点。
结论
1、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2、像的形状、大小与孔的形 状、大小无关。
改进和创新
• 利用光具座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过程二:利用光具座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结论
• 物距大于像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等于像距时, 成等大的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放大的像。
试一试
遮住烛焰的一半 遮住小孔的一半
作业布置
• 学完本节内容,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仪器Biblioteka 祝大家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谢谢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小孔成像图文
到的现象是:
像距变
时,像变
,
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
日偏食时,太阳通过 树叶间的小孔在墙上 成像
请你描述出物日体食经过和小孔月所食呈的的像成的形因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小结
1、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为实像 2、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像距:物距一定时,像距越大,像越大 物距:像距一定时,物距越大,像越小 3、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无关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小孔成像 图文
提出问题
课下有很多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 (1)虽然树叶间的缝隙形状各不相同,但大树下的光 斑为圆形,那么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 状是否有关系呢? (2)树叶下的光斑大小不一,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 光斑大小呢?
学习目标
1.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2. 知道小孔成像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 形状的关系 3. 探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展示交流 物体通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影响因素
成果汇报形式:
(1)我组小孔的形状:
(2)当物与小孔的距离(物距)为
时:
来回拉动纸筒,改变孔与光屏的距离(像距),观察
到的现象是:
像距变
时,像变
,
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
(3)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像距)一定时:
来回移动蜡烛,改变孔与蜡烛的距离(物距),观察
前置性小研究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2、画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图
(画出物体AB经过小孔在接收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光屏上所呈的像AB,只需画
B
出两条光线)
开孔纸板
接收光屏
学生活动
亲自动手做一做: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小孔成像》①基本定义:说实话,小孔成像就是光通过一个很小的孔之后,在孔后面的屏幕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就好比你用一个有小孔的盒子看外面的蜡烛,在盒子里面的壁上会看到倒立的蜡烛影子一样。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从物体上面来的光穿过小孔到下面,下面的光穿到上面,就这么形成了倒立的像。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物理里这是光现象这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通过这个知识点能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③前置知识:得先知道光沿直线传播这个基础知识。
比如生活中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直的一条线,这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④应用价值:像针孔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古老的相机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的镜头,就是利用小孔成像把外面的景色映到相机内部的底片上。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初中物理光现象章节里,和光的直线传播紧密相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②关联知识:和影子的形成有关,影子也是光沿直线传播导致的,挡住光的地方就形成影子。
和日食月食也有点联系,本质上都是光被挡住后出现的现象。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我觉得不是特别难理解光沿直线穿过小孔形成倒立像这个大概念。
- 关键点:关键是要理解光是怎么从物体的各个部分通过小孔到像的相应部位去的,特别是为啥是倒立的。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还挺重要的。
一般会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像的特点(倒立、大小会变化等)。
考查方式可能是选择题问小孔成像像的性质,或者简答题让解释小孔成像。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核心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在小孔处的特殊表现。
光从物体像水一样直直地流,通过小孔这个小通道,然后重组形成像。
②特征分析:- 主要特点是成倒立的像。
不管物体是啥形状,像都是倒立的。
比如看一个直立的蜡烛,成像就是倒立的蜡烛形状。
- 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距离、像到小孔距离有关系。
物体离小孔近,像离小孔远,像就大;反之像就小。
③分类说明:没有特别的分类。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只有通过小孔的那部分光线能够继续传播并在另一侧形成图像。
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因此,通过小孔的光线会在小孔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材料1. 硬纸板(用于制作小孔屏)2. 小孔钻(用于钻小孔)3. 蜡烛(作为成像物体)4. 火柴(用于点燃蜡烛)5. 光屏(用于接收成像)6. 尺子(用于测量距离)7. 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硬纸板平放在实验台上。
2. 使用小孔钻在硬纸板的中心位置钻一个小孔,孔径约为1毫米。
3. 将蜡烛点燃,并放置在小孔屏的前方,确保蜡烛的火焰高度与孔的位置一致。
4. 在小孔屏的后方放置光屏,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5. 使用尺子测量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距)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
6. 改变蜡烛和光屏的位置,重复步骤4和5,记录不同位置下的物距和像距。
7.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蜡烛位于小孔前方,光屏位于小孔后方时,可以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2. 实验数据表明,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物距增加时,像距也相应增加;当物距减小时,像距也相应减小。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物距与像距成正比关系。
六、实验结论1.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小孔成像的图像是倒立的实像。
3. 物距与像距成正比关系。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小孔的直径对成像效果有一定影响。
孔径越小,成像越清晰,但孔径过小会导致光线通过量减少,成像亮度降低。
2. 实验过程中,环境光线对成像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在较暗的环境中,成像效果更明显。
3. 实验结果表明,小孔成像实验可以有效地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打下基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_小孔成像
关?
2.演示实验
3.小孔成像有关问题
3.成像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当物与小孔的距离一定时: 白屏靠近时像变小、变亮、变清楚,远离
时像变大、变暗、变模糊。
2.当白屏与小孔的距离一定时: 物靠近时像变大、变暗、变模糊,远离
时像变小、变亮、变清楚。
4.像的清楚、明亮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当孔比较小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 会到达屏幕的不同的部分,而不会在屏幕上相 互重叠,所以屏幕上的像就会比较清楚。 但小 孔小,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不明亮。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
1.小孔成像原理 2.演示实验 3.小孔成像有关问题 4.设计制作
1.小孔成像原理 光沿直线传播
3.小孔成像有关问题
1.成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倒立
2.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实像
3.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
状有关吗? 无关
4.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像的清楚、明亮程度和哪些因素有
4.像的清楚、明亮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当孔比较大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 会在屏幕上重叠,屏幕上的像自然也就不清楚。 但小孔大,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比较明亮。
4.设计制作注意!
要想得到一个清楚的像应注意什么?
第一、注意小孔的大小。 第二、注意物、小孔,屏幕之间的距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设计制作
第一种方法: 1、放好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点燃蜡烛,调整蜡 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 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 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 2、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 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第二种方法: 剪去易拉罐的上部,蒙上一层塑料膜,在罐底钻一个 小洞。将小洞向外对着发光物体,即可在塑料膜上得 到倒立的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偏食时,太阳通过 树叶间的小孔在墙上 成像
请你描述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小结
1、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为实像 2、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像距:物距一定时,像距越大,像越大 物距:像距一定时,物距越大,像越小 3、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无关
物理校本课程 小孔成像
提出问题
课下有很多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 ( 1 )虽然树叶间的缝隙形状各不相同,但大树下的光
斑为圆形,那么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
状是否有关系呢? ( 2 )树叶下的光斑大小不一,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 光斑大小呢?
学习目标
1.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2. 知道小孔成像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 形状的关系 3. 探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置性小研究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2、画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图 (画出物体AB经过小孔在接收 光屏上所呈的像AB,只需画 出两条光线)
A B
开孔纸板
接收光屏
学生活动
亲自动手做一做:
1、剪去易拉罐的上部,在罐底钻一个小 洞(已完成)。 2、在硬纸板的中间用刻度尺标好刻度, 卷成一圆筒(大小恰好能放进易拉罐)。 3、在纸筒一段蒙上一层塑料膜,用橡皮 筋固定好。
思考
同学们请回想一下今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过程,你 们所观察到的蜡烛的像是否都特别清晰 呢? 猜想一下: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清 晰程度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呢?试着设计 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
小孔成像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的关系以及像的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
所用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1、观察小孔的形状: 2、将带塑料膜的纸筒放进易拉罐(塑料膜一端靠里),点 燃蜡烛,调整使孔、蜡烛、塑料膜在同一直线 (1)当物与小孔的距离(物距)一定时: 来回拉动纸筒,改变孔与光屏的距离(像距),观察并记录: 像距像变小时,像如何变化?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2)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像距)一定时: 来回移动蜡烛,改变孔与蜡烛的距离(物距),观察并记录: 物距像变小时,像如何变化?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展示交流 物体通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影响因素
成果汇报形式: (1)我组小孔的形状: (2)当物与小孔的距离(物距)为 时: 来回拉动纸筒,改变孔与光屏的距离(像距),观察 到的现象是: 像距变 时,像变 , 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 (3)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像距)一定时: 来回移动蜡烛,改变孔与蜡烛的距离(物距),观察 到的现象是: 像距变 时,像变 , 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