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2022年11月第24卷第6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Nov 2022Vol 24No 6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韩益凤(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师干训中心,江苏南京210013)㊀㊀[摘㊀要]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融合,具有教师教育时间向度的延展㊁场域空间的叠加㊁多维主体的聚力等三重功能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有助于消解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相互割裂,打开教师终身发展的生涯视野,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最终实现教师职前职后目标协同㊁职前职后资源融合以及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角色的联通互惠㊂其建构路径包括不同类型教师教育者的合作路径㊁不同层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路径㊁不同领域教师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路径㊂[关键词]教师教育一体化㊀职前培养㊀职后培训㊀教师发展[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前后融通 :教育教育一体化研究 (21YJA880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前后融通 :江苏省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 (230503)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韩益凤,女,河北唐山人,教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师干训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㊂①㊀陈时见㊁王雪:‘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第109-112页㊂②㊀胡云林㊁曹如军:‘治理视角下教师教育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的优化“,‘教师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第17-22页㊂③㊀张军㊁刘建银:‘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征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第114-120页㊂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已步入正轨,在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㊁开放化㊁专业化㊁多元化㊁综合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㊂众多学者不仅研究教师教育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的内容,还对微观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内容进行详细探讨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 教师教育一体化 改革目标,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多视角㊁多层次㊁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 教师教育一体化 的课程建设㊁队伍建设㊁制度建设等方面,但已有研究仍然是以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教育,即教师职前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基于终身学习的需要将教师教育贯通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研究视野仍显不足㊂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着力打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师范生能够顺利获得教师资格养成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㊂教师入职教育的对象是入职新教师,强调对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其教育目标是着力塑造新教师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和胜任教师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㊂教师职后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职教师,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需要,其教育目标是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使教师逐步成长为熟练教师㊁优秀教师和专家教师①㊂以上三类教师教育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师职前㊁职初㊁职后专业发展客观需要分别扮演未来教师的孵化器㊁在职教师的启动板㊁理想教师的助推器的角色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者仍然面临相对割裂㊁各自为政等非协同㊁非一体化发展的困境㊂高校㊁地方政府和中小学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是当前提升我国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诉求②㊂然而在具体运行中, 三位一体 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在共识㊁制度㊁行动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彼此深度合作路径不畅㊂一方面, 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代表的精英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意愿并不高 ③,作为传统教师教育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本科教学质量相关要求之下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如何开展好师范类本科生的培养,难以主动调整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思路和育人模式,而且大学与中小学校的组织边界和文化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领域教师教育者之间交流合作的意愿与效果㊂另一方面,中小学校仍然面临教师 结构性缺编 的现实难题,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小学参与指导师范生实习流于形式以及选派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积极性不高㊂其结果就是,体制机制的梗阻以及相关培育主体沟通不畅导致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探讨大于实践创新,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师培育模式㊂一、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内涵伴随终身学习社会从理念变为现实,整体教育质量的低下和师资状况的不理想导致了教育面临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困境㊂这一困境引发了国内外以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和核心要义的教育改革再掀热潮,倒逼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㊂要从根本上改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将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问题置于人的发展的高度,突破仅从机构调整㊁师资和课程建设㊁教学模式创新等教育学视角开展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的局限,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以更为现实性㊁整全性㊁系统性的跨界思维反思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㊂ 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事业,从政府㊁市场㊁教师教育机构㊁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因素联系的角度考虑,即从事业经营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事业管理㊂ ①具体而言,既要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责任和行动空间着手,也要关注教育之外影响其功能发挥的相关要素和力量,以形成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外合力,借助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的通力协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师终身学习㊂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的教师教育,伦理性可以说是其教育实践的首要特征,能够为形塑和维护各类教师的专业理想,培养和强化教育信念,夯实和提升职业道德提供伦理保障,教育中的技术伦理日渐成熟②㊂ 教育过程要尊重人的生命本性㊂ ③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既是认知性实践㊁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的整合,更是道德实践㊁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融贯㊂它聚焦于教师的生命成长,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师教育实践最有助于为教师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性,最有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㊂博尔诺夫指出: 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为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而在这些阶段中又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㊂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㊂ ④作为专业从业者,教师职业生涯起步于接受职前的高等教育,但并非止步于高等教育,教师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加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实践勇气,需要以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为特征的教师教育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全过程㊂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助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具有 资源融合 生涯通达 机构合力 等意蕴㊂所谓 一体化 既是教师教育时间维度的一贯,也是教师教育场域维度的一体;既是培养内容(课程)的一以贯之,也是培养资源(教师)的相辅相成;既是高等师范院㊁综合型大学教师教育育人目标的向下融通,也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向上攀升㊂基于此,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既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设目标㊂其基础是 多维度融合 的教师教育理念㊂ 多维度融合 不仅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一体化融合,也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所提供的学习和工作空间的一体化融合,更是师范生和实习教师㊁骨干教师与指导教师㊁高校教师与研究导师等多重身份的一体化融合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要求在内容广泛㊁层次丰富㊁互动深入的实践活动中,以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师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将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过程相融合;以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前提,将教师的德性实践㊁教学技能实践与多类型的师生交往实践相整合;以实现人的发展㊁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㊁累加与整合为指向,将141第6期韩益凤㊀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①②③④唐松林:‘解决中国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88-191页㊂陈炜㊁李强:‘教育中的技术伦理审思:历史㊁问题与对策“㊁‘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17-125页㊂苏明㊁陈㊃巴特尔:‘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多维审视 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1期,第223-229页㊂[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㊂教师内在发展意愿㊁理想发展意识与外在发展条件相耦合㊂中国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负责教师培养和教师在职发展的教师教育者用何种内容㊁以何种形式与其互动,这种互动是教师教育改革中最富弹性和最有活力的一部分㊂ ①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主要包含三类主体的协同共进㊂一是就教师教育实施主体而言,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资源融合意识,建构服务教师终身学习的支持体系,有机整合教师培养和培训活动,为教师生涯不同阶段的角色融合与空间联通搭建平台㊂二是就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而言,要充分发挥机构的 纽带 功能,建构指向教师事业发展的职业生涯服务和项目培训体系,作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协同育人的 中介 ,为服务教师终身学习提供项目支持和制度保障㊂三是就中小学校而言,要主动参与师范生实习,为师范生培养建设资源平台和环境平台,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将指导师范生工作作为学校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举措,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㊂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三重功能教师教育应贯通教师职业成长的全程,实现多维度㊁多主体㊁多向度的通力合作,共同助力教师发展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具有教师教育时间向度的延展㊁场域空间的叠加㊁多维主体的聚力等三方面的功能㊂(一)延展时间向度: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强调教师生涯的整全和支持体系的完整人是创造未来的生命体㊂正确处理人与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对现在㊁过去和将来的态度方面②㊂过去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将来却有着无限可能,取决于人的规划㊁安排和努力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尤其强调人之发展的时间向度,基于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关注作为教师的 人 的生命历程的有序展开,服务作为人的 教师 的职业生涯的逐级攀登㊂它以教师职业生涯为背景和目标,强调教师职前㊁职初和职后在时间上的连接延绵和自然展开,以 融通 的理念引领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这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主体在教师培养㊁培训和职业发展上的通力合作,既强调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专业知识积累与专业技能提升的整全性,同时又紧抓教育实习这一环节打通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和系统化设计㊂以时间向度为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主体之间的多边合作机制㊂如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合作主体,需要同时开展双向交互式的多边合作,将原来分隔㊁断裂㊁各自为政开展的教师培养㊁培训活动整合进统一的时间框架之中,统合多方资源,搭建教师职业生涯 一体化 的发展框架,不仅强调职前㊁职中㊁职后分段培养的阶段特色和发力点,而且关注 三段式 推进的各责任主体的相互沟通㊁合作与共建发展㊂同时,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还强调建构长效共赢的伙伴关系,促成培养主体与培训主体㊁实习生与指导教师在时间效度上可持续的合作与专业发展㊂在职前职后融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中,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立足终身教育理念,共同帮助未来教师走出 象牙塔 ,创设持续参与不同形式的教育实践专业活动,借由体验式学习㊁合作型团队㊁反思型实践等活动方式改善师范生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理念㊁理论的 陈化 和 滞后 ,消除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之间的 教育时差 ㊂(二)叠加场域空间: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主张教师职前职后学习和工作场域的灵活跃迁布迪厄用 场域 界定社会活动中的空间关系,场域通常被定义为 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③㊂ 场域 有其自身的独特结构,它包容各种力量和关系,是相对空间内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④㊂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重要特征,2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①②③④靳伟:‘循证取向的 教师教育 教学:内涵㊁价值和实现路径“,‘教师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第1-6页㊂[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6页㊂[法]皮埃尔㊃布迪厄㊁[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㊁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134页㊂[美]乔治㊃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双语第3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86页㊂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借助物理空间的多重结构与多次转化,促成教师教育在空间维度的多重组合与跃迁,促成教育实践场域的叠加增效㊂ 人与空间的关系反应在垂直方向㊁水平方向和点等方面㊂ ①人总是处在人生的某一位置上,这个位置即博尔诺夫所谓的 点 ,人与世界发生关系全部基于这个 点 ㊂教师职业生涯的理想状态有赖于多 点 协同定位,共同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进程,保障职业生涯的自然㊁顺畅和理性推进,但当前教师教育中的 点 并未能充分发挥出其理想的联动效能㊂以师范生实习为例,师范生正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 学生 角色即为其职业生涯的身份点㊂基于这一 学生 角色,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实习环节,师范生往往被中小学校作为 实习学生 看待,他们仅仅扮演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角色,无法完整地实践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是全面参与一个班级的管理任务,顶多是象征性地上一两次课,以完成教育实习考核要求㊂这种所谓的常规做法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认同感,甚至会严重影响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判断㊂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可以有效改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 形式主义 ㊂它通过搭建教师职前培养和教育实习的空间场域的多次㊁多重融合,建立学习空间叠整的有效机制,有效贯通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空间性阻隔,打破师范生培养中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将进校实习统筹设计进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期间分学期㊁分学年㊁分主题阶段性进行入校实习,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顶岗支教和观摩调研深度结合,将指导实习生与提炼教育思想形成教学风格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㊂同时,基地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派优秀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培训,转换教师工作和学习空间,让教师得以在不同场域内调转身份,思考㊁探索㊁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破解职业难题,提升理论涵养和人文底蕴㊂(三)聚力多维主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搭建不同教师教育主体间的对话机制职前职后融通,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尝试将问题置于主体 关系 系统中,强调关系向度的高度融合,即建构联通教师教育职前㊁职后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维度和关系状态的多元网络,彰显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合作性㊁协同性和创新性㊂在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场域内,严密的机构系统结构和相对松散的主体关系结构联结构成多维关系体㊂同时,在这样一个多维关系体中并存着交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系统㊂在追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自组织特征过程中,多元主体间深度融合的关系既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又是组织间性长期共荣的基础目标㊂在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中,师范生㊁大学教师㊁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在结对互动结构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维对应的关系体系,每一主体都处于多个关系结构之中,其主体身份的确立基于同一关系结构中另一主体的存在㊂如师范生因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与中小学教师结成师徒或实践指导关系;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因带队教育实习,有机会与中小学教师形成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同时,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同带队的高校教师结成基于理论学习为主的跨界的专业学习共同体㊂所有主体在实习期间㊁非实习期间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师教育课程设计㊁实践教育指导等活动,共同参与指向教育实习的多维主体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㊂三、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构路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相应策略的设计,如建设支撑教师终身学习的制度基础,开发渐进的教师能力描述语言,创设跨生涯领域的合作机制,提供系统完备的职业指导等㊂与教师生涯相关的不同 体系间能力的认可㊁路径的衔接㊁课程的融合等渗透性实践措施,始终是在子体系交流之间做补充,并不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系统视角来考虑问题 ②㊂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341第6期韩益凤㊀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①②[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77页㊂谢莉花㊁唐慧:‘德国教育体系的渗透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互融通“,‘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第96-104页㊂两者从体系上的分隔逐步走向相互沟通㊁融合㊁一体化的设计和安排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支持体系的重要路径㊂ 在一定的理念下,教师教育体系问题是一个最基础㊁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具有规律性和时代感的问题,其中既包含着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培养培训制度运行的机制㊁形式㊁结构㊁内容㊁方法㊁管理㊁评价等问题,也包含着教师教育的范围㊁层级㊁类型等纵横交错的诸种关系问题㊂ ①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不是一项政治任务,但需要借助行政推动,汇聚高校㊁政府㊁教师培训机构和基础教育学校四类教师教育改革主体,重构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统合目标设定㊁合作机制㊁资源开发等效能要素,形成协调㊁多维㊁立体的教师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从理念转向实践创新㊂(一)目标导向:不同类型教师教育者的合作路径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也是活动结果的预期假设,不仅体现行动主体的价值追求,更是主体行动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为主体活动指明方向,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协同合作㊂通过多元多层设计前后融通的教师发展与培育目标,为不同类型教师的跨界合作提供一种对话空间和可能的合作路径㊂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专业群体,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逐渐成熟到自主发展的漫长成长过程,这一过程集连续性㊁动态性与终身性于一体,需要在具体分析各专业发展阶段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教育的整体规划和一体化设计㊂ ②因此,构建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需要在目标设计上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漫长性㊁连续性㊁动态性㊁终身性等特点,将关涉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主体 师范生培养院校㊁教师培训机构㊁中小学校等自身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脉络㊁规律相统一,依托长期㊁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㊁城乡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一体化等建设目标相互交融㊁协同共进,形成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的完整目标体系和聚力共生的目标框架㊂在这一整全的目标框架下,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和顶岗支教,在改进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的同时,支援对口学校教育发展,促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深度落实与有效融合㊂同时, 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 的打通,能够充分增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引导性,逐步形成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双线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以教师教育发展为主线的教师㊁学校㊁教育同步发展,建成循环㊁协同㊁可持续的教师教育生态系统㊂(二)对话机制:不同层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路径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建构需要破除教师教育制度梗阻,搭建 四位一体 混合协作的立交桥㊂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尚未健全,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脱节,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㊂ 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偏重于理论,对实践的关注与支持不够㊂而承担职后培训的教育机构,又多侧重于教学细节而忽视对理论的进一步提升㊂ ③职前职后融通㊁多元多维共进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是对以师范院校为主体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㊁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㊁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㊁协同㊁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㊂ 四位一体 是实施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融通培养教师的改革主体对话交流合作的系统路径㊂其中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为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是未来教师的摇篮和孵化器;高水平综合大学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教师职前培养㊁职后进修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教师发展机构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组织纽带,更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结对共进的 红娘 ;中小学不仅是师范生职前教育实践的练兵场㊁职后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更是高校教师开展理论研究的试验田㊂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应该是叠加的时空㊁多样的情境和多主体协作共同发力的结果㊂师范生或教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主动反思和自觉探索需要借助4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①②③李瑾瑜:‘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路向 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教师发展研究“2019年第4期,第2-17页㊂陈时见㊁李培彤:‘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教师发展研究“2020年第2期,第1-6页㊂陈时见㊁王雪:‘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第109-112页㊂。
依托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即在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师范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携手,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实现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合作学习专业发展一体化。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1.“师范院校——实习学校”二元格局的缺陷师范院校难以独自承担越来越重的实习支教工作。
长期以来,师范生教育实习一直沿用“师范院校——实习学校”的二元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直接联系,实习管理和实习经费由师范院校独自承担。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安排难度进一步加大。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启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提出组织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 3~6个月的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脱产研修。
“国培计划”的实施延长了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了实习经费支出,同时,加大了师范院校实习工作的管理难度。
2.“顶岗实习支教”高效指导的缺失顾名思义,“顶岗实习支教”具有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援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双重功能。
这种“顶岗实习支教”模式表面上看,师范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实习只能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才能进行。
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本身师资短缺,开展基础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改革也很有限,师范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
摘要: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伴随教师教育的不断变革而逐渐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坚持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有效的统整,形成一个连续不断而又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
教师教育一体化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坚持教师发展的终身性,突出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强调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一体化的视域,建构连续性的目标体系,设置层级式的课程结构,创新协同型的培养机制,建立整合化的保障系统。
关键词:教师教育;一体化;终身学习;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正伴随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坚持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有效的统整,形成一个连续不断而又相互支持的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演进逻辑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Paul.Lenggrand)提出教育要实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 即在时间上有连续性,教育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有广延性,教育要存在于个人及社会的各个方面[1],以此奠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
随后,终身教育思想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 而且逐渐渗透到教师教育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首先践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2]。
那么,教师教育自然也应当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蕴,必须改变传统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断层隔绝的状态,将其联结为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演变,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并对教师教育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专业群体,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逐渐成熟到自主发展的漫长成长过程,这一过程集连续性、动态性与终身性于一体,需要在具体分析各专业发展阶段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教育的整体规划和一体化设计。
因此,教师教育不应仅囿于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还应包含教师在职业发展全过程中的在职培训。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职责所在。
衡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打造了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开辟了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标签: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等显性矛盾已为人们所认识。
[1]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均衡发展。
因此,共享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迎合基层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形成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实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开辟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一、“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位一体”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一体化。
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行“1234”运行机制:即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优化两个方案(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方案),三位主体(地方师范学院、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保障四项条件(实习经费和培训经费、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
1.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和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对两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同研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强化专业培养、促进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职前职后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撑 和操作办 法, 以提 高教 育教 学效率 。这种职后培 养模 式与职前 师范教育相结 合 , 汉语 言文学专 业探 索并 改造 为以“ 在 工 学结合” 为特 征的职前职后一体 化培养模 式 , 简称为 “ + . 1 2 5+0 5 模 式 , .” 该模 式可 以实现 小学语 文教 师培 养在 目标设 定 、
、
课程并行 开设的方式培养 教师 。这 种培养模式 的弊端
有三点 : 一是固化 的培养 规 格 和统一 的课 程 设 置不 能
学 习为 主 , 内课 堂学 习 为 主 ; 2 5 是 指第 二 、 三 校 “.” 第
学年 和第 四学 年 的秋 期 共 5学期 , 以理 论 学 习 和 从 教能 力 的实践 训 练 并重 , 内和 校外 课 堂 相 结合 , 校 工 学交 替开 展教 学 活动 。具 体 实 施 校 内课 堂 教 学 学 时 占 7 % , 照学 院教 学进程 表进 行 , 教 能 力训 练 到 5 按 从 校 外 基 地 学 校 进行 , 时 占 2 % , 学 5 实行 导 师制 , 月 每
展 , 前 学 习 的 教 育 理 论 大 多 已经 陈 旧 , 识 观 、 先 知 课
程 观 、 学 观 、 生 观 、 师 观 和 评 价 观 等 基 本 上 不 教 学 教 能与 时俱 进 , 教育 理念 滞后 。 2 课 程 设 置 滞 后 。第 一 , 程 结 构 失 衡 。多 年 . 课 来, 高师 院校 强 调 培 养 具 有 扎 实 功底 的专 业 学 科 教 师 , 专业 学 科方 面 片 面 向综 合 型 大 学 看 齐 , 在 学科 专 业 课程 在 整个 课 程 中所 占的 比重 过 大 , 般 在 6 % 一 0 以上 , 远 超 过 了世 界 平 均水 平 。 专 业 课 程 比重 过 远
浅谈高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环节 , 是师范教育贯彻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的体 现。教师作为专 门 职业 , 必须经过专 门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 环节正是师范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 尽快适应 基础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2 实践教 学是 高 , 师教学计划 中最具师范特色 的教学模块。实 践教学所包括 的教 师职业技 能训练 、 教育见 习、 教育实习等内容无一不体现师范特色。3 . 实践教学是对师范生在校期问所学知识和理 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行检验、 对教师专业化素质 的综合性考查 。4 实践教学为师范生提供 了 . 必要 的实践空间 , 使师范生获得对教育实践领 域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 学会把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与基础教育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 , 国的师范教育从观念和体制 我 上都不能适应师范生专业化培养 的需要 , 主要 的障碍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少 的问题。具 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 , 师范 院校 教育体制不能适应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需要 , 对 师范生的培养在理念上仅停 留在“ 教师” 只是 从事教育工作 的一 种“ 业” 而没有上升到 职 , 教学是教师的“ 专业” 的高度。在 现实 中, 师
构建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的 实践教学是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 师范生实 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 , 华南师范 大学在吸收国内外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优点的 前提下 , 形成 由教育实践基础课程 、 师范技能 训练 、 教育见 习与实习三大模块组成 的具有本 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J n ,2 0 u . 06
( O IL CE C E II N) S CA S I N E DTO
浅谈 高师实践 教学体系 的构建
关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构想
关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构想发布时间:2021-06-01T15:33:35.4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5期作者:陈培军[导读]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是一个发展陈培军仙桃职业学院湖北仙桃 433000摘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是一个发展、经营职业院校的系统性工作,从管理到教育再到学生就业,职业院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本文在分析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建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质量保证一、引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强化中高职沟通与衔接,落实好中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人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因而,构建一体化培育培养模式,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纵向贯通的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平台、育人体系等多维度着力来解决衔接之困,融通之难,是中职与高职之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现状与问题(一)现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46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346所,职业高中3617所,技工学校2490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218所。
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GAO DENG ZHI YE JIAO YU/高等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王雪峰前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学历教育属于职前教育,而培训属于职后教育,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如何系统连贯地设计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课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以培养石油化工专业和适应油田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强技能、精培养、广宣传、拓市场”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 “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新型课程开发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发展形态,为化工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高职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一技之长,与职后培训课程设置相比,高职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一、重教学计划,轻岗位变化职前学历教育,学生基本按照入校前制定的教学计划运行,即使企业出现岗位需求变化和技术升级等情况,也很难及时进行调整。
教学质量打折扣。
二、重全面系统,轻专项精练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时通常表现出“宽而广”的局面,看似是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对需要强化的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大多采取“走过场”的方式,反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核心技能掌握不够熟练,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就业质量。
三、重理论实验,轻现场实践近年来,高职课堂也在不断推行“工作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但由于师资、设备和场地的局限性,很多课程的实验性多过现场实用性,对提升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帮助不大。
职后培训是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活动;是一种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特定需要为目的的定向性培训。
职后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如下不足:(一)重短期目标,轻长期培养企业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为提升现有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计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与深化,形成了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脉络的课程体系,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核心理念在于系统性、连续性和适应性。
系统性要求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连续性则强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过渡与延续,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
适应性则要求课程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重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和理论的体系,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连续性和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的概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实施一体化课程组织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职业发展链的重要举措。
这一组织形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层次割裂,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并非简单的中高职课程叠加或内容重复,而是在深入分析两者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教育方案。
它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又要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以及学习兴趣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摘要: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二者在目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果不能合理的协调将不利于提升人才的培养效率。
为此,必须要加强对二者的一体化探索,解决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给人才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实践一、高职学历教育的不足(一)教学计划不灵活高职学历教育的教学计划是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三年时间制定的,具有非常强的计划性,但是在三年期间,可能会遇到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情况,由学历教育很难根据外部变化及时做出对应调整,所以在学生所受教育和用人单位要求出入很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会降低,而且入职之后也会难以满足岗位需要。
导致很多企业需要对入职人员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岗前培训,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企业发展计划,也不利于毕业生迅速积累工作经验。
(二)阶段性核心能力培养不足高职学历教育更看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此在计划制定上有宽而大的特点,教育的针对性比较弱。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虽然有三年时间内对学生系统性地建立了全面的课程体系,但是也导致教学目标明确性比较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对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培养,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核心能力培养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所以虽然教育的系统性比较强,但是却影响了对学生专业性和技能性的培育,并不能给学生工作实践带来足够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应用性不足虽然近年来都强调学历教育应该充分联系理论和实践,以及推动教学一体化,但由于高职学校存在师资、资金、场地、设备上的不足,限制了高职学校的实践课程发展,很多教学工作都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一些学校虽然开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却也由于过往的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限制了高职教学应用性的提升。
还有的课程虽然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践分配能满足要求,但是课程技能训练不足,导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学生的实践能力依然比较差,入职后也不能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还需要接受工厂进一步的培训才能符合能力要求。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索
新 教师教 育一体 化课程 体 系的重要 原 因。
就 目前 我 国教师 教 育 的现状 来 看 .虽 然许 多
传 统 的 师范教 育 ,虽 然 也 注重专 业 性 与师 范
高 校在 教师 教 育一体 化方 面已做 出 了诸 多 的有 价 性之 间 的关 系处 理 ,但 过于 强调 专业 知 识 的体 系
作者 简 介 : 焕 阳 (9 7 ) 男 , 东海 阳人 , 东大 学 副校 长 , 刘 15 一 , 山 鲁 高等 教 育 学博 士 、 授 , 士 生 导 师 。 教 硕
20 0 6年 国务 院颁 布 的 《 于基础 教育 改革 与 实质 性地 达 成 。诚然 造成 这种 状 况 的原 因是 多样 关 发 展 的决定 》 , 我 国正式 提 出 了“ 师教 育 ” 中 在 教 的 的 , 但其 关键 因素是 没有形 成一体 化 的课 程体 系 。 概 念【, 教 师 教 育 ” i 以“ ] 取代 过 去 的 “ 范教 育 ” 并 师 , 由于我 国传 统 的封 闭式 师 范 教育 模式 的惯 性
第3 2卷 第 1 期
V0 . 2No 1 13 .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L NYI I N0RM AI1NⅣ ERSTY , I
21 0 0年 0 2月
F b 00 e .2 1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 系创新 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 索
刘焕 阳 , 延伦 韩
职前 培养 和职 后 培训 连接 成为 相 互衔 接 又各 有侧 新 ,就很 难把 职前 培养 和 职后 培训 的课 程 体 系一
重和 特色 的教 育整 体 。这 就现 实地 要 求必 须 对职 体化 。如此 . 教师教 育一体 化就可 能仅仅 停 留于观
论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
论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作者:王树洲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1期近些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逐步改变由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新师资的固有模式,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师资来源多元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师的在职培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职接受教育成了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在教师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独立。
互不关照。
教师的职前培养由师范院校实施,教师的职后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策划组织,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段分离的模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
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大阶段各具特点,相对独立,同时又有着内在联系。
我们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划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从整体上考虑教师教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并根据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需要,从教育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从组织上确保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目标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两个大的阶段,而职后培训又可分若干具体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不切实际地将“高素质的教师”作为职前培养的目标,职后培训则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各个阶段的通用目标,而不是根据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培训目标。
笔者认为,我们要将教师教育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在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确定师范类培养目标时,要认识到职前教育只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职前教育阶段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专业成熟度很高的教师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应从教育人才市场对合格教师的素质要求及教师终身发展的要求为依据,将职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一体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教师作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一个职业,迫切需要一个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都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来拓展专业视野和丰富专业内涵,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1、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现状传统的教师职前教育,重学科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致使师范教育与教学实践要求脱轨,师范教育所学知识,不能转化成教师教育能力;高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而云南地处边疆,农村小学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小学教师全科型教师更是紧缺。
当前的云南省教师教育职后培训,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从学校到教师,都有功利化的趋势,只关注培训的终极效果,而没有关注培训本身的过程,或者为了继续教育学分而培训,或者因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参加,没有自觉意识,只是消极应付;培训内容的同质化,培训形式单一化,使得培训的质量不高,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另外,培训跟进滞后,没有后续的跟踪分析,更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
更重要的是受训者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主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至培训后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
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已做出了诸多的有价值的探索,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各成体系、互不关联的状况却依然存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尚没有实质性地达成。
致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仍各成体系、缺乏内在的衔接和融合。
因此,对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道路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的构建2.1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根据云南省当前许多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缺乏“全科型”教师的现状,修改师范生在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首先,在职前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致力于“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加强学生教师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
英语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践模式
本 内容及课 程 一体 化 的 实践 模 式进 行 理 论探 讨 和 思 考 , 以期 对 当前 英语 教 师教 育 的改 革 与 发展
提 供 一 些有 益的启 示 。 [ 关 键 词 ] 英 语 教 师 教 育 ;职 前 职 后 一 体 化 ;课 程 体 系设 置 ;实践 模 式
了以教 师培 养 , 用 , 训 一 体 化 为 目标 的 改 革 ;] ( ) 强调 学科 内容到 强调 学 习 者 的经 验 和体 验 , 任 培 l 4 1从 在 我 国学 者李其 龙 ,陈永 明 ,苟渊 , 肖建芳 等 已经 在基 现实 经验 的 基 础 上 整 合 学 科 知 识 , 学 科 知 识 成 为 使 础理 论 研究 上 对教 师教 育 一体 化 达 到共识 。 Ⅱ =Ⅱ] 学 习者 的发展 资 源 而 非 控 制 工 具 ; 2 从 强 调 目标 , [ 56 1 l () 在 实践 中也 出现 了教 师 教育 一体 化 的机 构 。就 实施 计 划 到强 调 过 程 本 身 的 价 值 , 并 不 是 不 要 教 育 教 这 的情 况 看 ,我 国教 师 教育 的职 前 培养 与职 后 培 训依 学 目标 , 划 , 是 把他 们 整 合 到 教 学 情 景 中, 之 计 而 使 () 然 是各 自为政 , 能 形 成有 机 的整 体 。其 原 因 是 多 促进 而 不是 抑制 人 的创造 性 的发 挥 英 语教 师职 前 职后 教 育一 体 化是 高 师 英语 教 育 改 革 的难 点 , 而课 程 建 设 与教 学
内容 的 一 体 化 又 是 整 个 英 语 教 师 教 育 一 体 化 的 重 点 。 设 置 英 语 教 师 教 育 一 体 化 课 程 ,必 须 充 分
新合并组建的高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新合并组建的高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摘要:课程建设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效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为此,本文就我校对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希望得到同类兄弟院校的帮助。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一、课程建设的思路我们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前身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32年)的师范速成班,1914年(民国3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省第一师范学校”,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几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被誉为“龙江第一校”。
这所古老的学校历尽沧桑,几多变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达近十余万的莘莘学子,遍布在祖国各地,特别是为黑龙江省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校新合并组建后,在课程建设方面依托丰厚的教师资源优势和育人优势,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以“拓宽专业领域,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强化技能培养”的模式,为课程体系建设理清了思路。
在加强专业的合理配置与特色人才的培养,明确办学定位与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改革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课程内容设置形式,改变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过多追求课程设置稳定和课程内容大容量而忽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为此所进行的积极有意义的调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1、结合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我校为提高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多的技能、专业特长、文化层次,对师生提出了“教精学实,够用、适用、会用”的基本要求。
坚持为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校设置了30个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专业并融入了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
为确保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我们在借助传统师范教育的优势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前景,组织人才需求调查活动。
如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或组织问卷调查、走访、咨询等多种方式。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依据、实践与改进建议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依据、实践与改进建议摘要:高职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是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的一种新探索、新模式。
该模式有其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
合作院校以跨校协同为引领,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产生“1+1>2”的协同育人效应。
建议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模式,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制度,支持更多高水平本科院校参与协同培养。
关键词:高本衔接协同育人职教师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是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的一种新探索。
近年,广东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打通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培养通道,着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职教教师。
一、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的主要依据(一)理论依据协同理论是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的直接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学者里尔曼·哈肯提出的,其主旨思想包含协同效应、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目的是寻找组织的最优状态,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
其中,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的两个及以上因素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大于因素简单加和的效果。
协同理论的研究方法跨越了学科,为研究事物的发展、系统资源优化供了新的解决思路[[1]]。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结对合作,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双方共同围绕培养卓越职教师资的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二)政策依据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协同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得到中央及地方的政策的支持。
在中央层面,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分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始终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与之相辅相成。
利用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等,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陕铁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强化课内训练和专题实训,推行现场教学,拓展校外实习(施工实习、顶岗实习等),深化校企合作,服务铁路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等,培养大批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奠定人才基础。
2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保障措施2.1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院采取自筹自建、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等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渠道,逐年投入资金购买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完善实训场所建设。
学院拥有12000mZ的实验实训大楼,340亩的测绘教学综合实训基地,具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实训基地,建有土建类专业材料检测综合实训基地、高速铁路检测实训基地、土建类专业测绘综合实训基地等3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室近百个,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基本覆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满足了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的需要。
2.2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陕铁院与中国中铁等大型央企延续了同根共生、分而不离、气脉相连、相存相依的紧密合作办学关系,一直是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稳固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院校“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3-11T15:04:37.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作者:徐亮[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战线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徐亮大庆职业学院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战线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
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颁布。
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涌来!大庆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坚定走出了一条“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教改革之路。
“职前职后一体化”职教改革以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的共进并举、互融互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融合,课堂学习与岗位工作的融合,教育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的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职前职后教学改革互融互补创新发展近年来,大庆职业学院实施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
大庆职业学院实施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不仅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师资队伍,还共享一体化的办学资源。
在宏观上实现“三个共享”,即通过“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资共享;通过政策和机构的制定和调整,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课程改革和技能强化,实现资质共享。
同时,在内涵上做到“六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校中厂与厂中校对接;在效应上达到“三个一致”,即学院发展与企业发展一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致,办学效益与企业效益一致。
一、校企深度融合,夯实“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根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职教改革的根本保障。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就必须真正建立集成的“跨界”思想,切实实现三个融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融合,课堂学习与岗位工作的融合,教育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的融合。
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途径的研究——兼谈依托高师院校的“WTPTP”模式
长期脱节, 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突出问题提供借鉴意 l 业 化 成 长 。 专 义;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网络信息条件下形成具有高师 l () 3 职后发展培训反思。职后发展培训反思主要
院校特点 的县域 中小学师 资职前职后一体 化培养 的 : 是对县域 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而言 , 充分借力
学者 、 l 、 授 行业专 家( 中小学校长 、 骨干教师 )高 师院 、 l 校专任教师 、参加过顶 岗实习的学生开展 网络讲座 、 : 断交 流、现身说法 ” 诊 “ 等多种 “ 输血” 造血 ” 动活 和“ 互 在 l , 以网络为平 台的共 同参与 、 验交流 中促进其 动 体
成诸如高师院校 的实 习实训 网、 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等 l 发展方 向, 它特别强调教师是发 展的主体 , 教师应该 实践载体。 l 积极 主动地寻求发展 , 特别重视教师在各阶段专业发
2 . 教师指导( ) “ T一 国培计划” 在校 实习实训 ”l 的主体性和 自主性 。 重视教师专业综合素质发展 与“ 展 在
.
分利用合作式学 习策 略 , 构建学 习小 组 , 小组学 习 一 在
【 卓可 宗. 3 ] 网络教育 背景 下教 师成长的 阶梯 . 龙 的氛围下相互指导,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高师院校 l 学院学报 ,0 0 6 . 岩 2 1( ) 与校外实习基地成立“ 教师技能同伴训练队”以在校 l , f 徐英俊. 达 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 4 】 发
中小学教师技能 和教 育理念为 内容开展 自主学 习活 : 建构. 当代教育论坛 ,05 1 ) 20(O.
动, 使职前师范生能足不出户了解中 小学教育教学最 l
『1王培华.近年我 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育研 究 7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职后 体化培养模 式探究
一
■ 徐 琨
【 摘 要】 :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 ,我国教育事 业取得 了越来越高 的成就 ,其对我 国经济发展又起着技术支
撑的作用 。高等 师范学院为我国教育界输送 了大批教育界人才 。是我 国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 。以往 教师培养多
注重理论 ,在实践 方面 尤其是在教师职前与职 后系统教育方面仍然有很 大的缺乏。本文就重点探析 了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 育专业职前与 前职后 ;一体 化
教 师 的主 要 任 务 是 教 会 学 生 如 何 学 习 , 而 不 仅 仅 是 向 学 生 传 授 知 识 。 伴 随 着 我 国 经济 发 展 水 平 不 断提 高 , 知 识 性 以及 学 习 型 社 会 必 将 形 成 ,这 样 以 来 教 授 学 习 的方 法 才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最 终 目的 。但 是 很 多 教 师 走 向 岗位 之 后 ,仍 然 以讲 授 知 识 为 主 ,没 有 向 学 生 讲 解
的问题。正像萝 卜 、 白菜 ,都是蔬菜 ,但各有其生理特 点 ,各有其 味道 ,使 品尝者各 有所爱 。我们声 乐界一直有人认为戏 曲唱法不科
学 ,但 戏 曲并 没 有 灭 亡 , 依 然 有 许 多痴 迷 者 、爱 好 者 、粉 丝 ,不 正
断开拓 民族 声乐演唱的风格及教 学方法,使其发展 的道 路越 走越广 阔 。而忽视 民族 声乐之传统 ,轻视传 统民族声乐之技 能,缺乏 民族
随着 素 质 教 育 以及 新 课 程 改 革 的推 进 , 我 国 音 乐 教 育 取 得 了 良好 的 发 展 成 就 , 为 了 适 应 我 国音 乐 教 育 改 革 的 需 要 , 高 等 师 范 音 乐 教 育 专 业 要 依 据 本 学 科 实 际 , 真 正 做 到 教 育 、 培 训 相 结 合 , 与 社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卫中玲摘要: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高师教育改革的难点,而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又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点。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探索与职前培养相衔接、呼应的职后培训课程实施模式关键词:高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是笔者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在试验探索中,我们深感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的关键环节。
因此,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试验的突破口和中心点。
经过几年来的反复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目标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结构的构建,受职前和职后课程目标的支配和制约。
1、职前培养课程目标主要是解决师X生的择业和就业问题面对市场化的就业形势和教师供应多元化的局面,在择业上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择业面必将成为高校职前培养的恒定主题。
因此,课程的结构就应该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为原则,据此,师X教育职前培养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两个职业特点。
一是强调教师职业的道德修养。
师德的特点不仅在于自律,更在于立X,因此强调师德修养不仅是师X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师X生拓宽择业面的优势所在。
二是强化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
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语言表达。
准确简要、条理、生动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又是许多职业的共性要求。
所以切实强化以语言表达为核心的师能,既可以突出师X教育的职业特点,又可以拓宽师X生的择业面。
在此基础上,注意把握两个适度。
一是基础文化课的开设及学时安排要适度。
师X院校不可能在三、四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教师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都教给师X生,而只能是为师X生将来的工作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二是职业基本功训练的时间和标准要适度。
在师X教育中,以“三字一话”为主的职业基本功训练受到普遍重视,但其目的不是培养书法家和播音员,所以在教学上要把职业要求和特长培养区别对待,基本功要有时限、标准的强化训练。
另外,突出职业素质教育也不能单打一,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后培训目标主要是解决在职教师履职的胜任和优秀问题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职后培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二是相关知识的系统、深化、更新;三是从业技能的完善提高;四是掌握新技术手段;五是增强教科研创新能力。
这五方面的内容,应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
从纵向上看,职后培训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以职前教育为基础;其次要根据教师成长阶段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第三要以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要求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从而在一体化课程设计中,既体现出职前和职后的贯通,又体现职后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
但是,纵向设计上侧重于对共性问题的系统和规X,职后培训毕竟普遍存在着个性问题。
所以,我们在横向构建课程时,对不同职级的对象必须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
对于新教师和初级教师,“适应性课程”多一点;对于中级、高级教师,“研究性课程”多一点,而发展型课程几乎是各种课程结构中的主导元素,即这类课程是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中的一种基本内容。
为满足学员不同的需求,还可实行菜单选课的制度,并重视调节与引导。
二、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设置1、职前培养课程安排职前培养方面,我校参加试验的中文、数学、英语和小学教育四个专业在教育部制定的《大学专科程度初中教师培养课程方案(施行)》和《大学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施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方案。
课程设置的总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中小学教学的专业素养。
在实践中,各个试验专业打破以学科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增大教育课程的比重,突出师X性;增大通识课程的比重,体现广博性;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体现应用性。
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以培养初中教师的三年制专业,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全技能”的培养思想,实施了“四一一”课改工程。
具体讲就是,安排四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必修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初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教育观摩和实习。
在学校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又进一步突出示X性,强调师X 教育的双专业特点,实行了教法技能培养三年不断线,即,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技能课,第四学期开设教法课,第五学期实习与观摩,第六学期仍旧开设教法课,对取得的成效实行循环总结和不断提高。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课程的主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途径。
它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和教育必修课两类,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73%-80%。
这类课程具有师X教育专业导向的性质,它在中学相应科目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为进行具有专科程度的教育和学科专业课的教学打好基础,为培养中小学多科教学能力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2)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选修课兼有强化专业课、发展学生专长、扩大知识领域、突出技能训练以形成复合教学能力的多重功能。
选修课程分必选和任选课。
必选课主要着眼于文理渗透,任选课主要着眼于扩大知识领域、强化技能训练、发展学生专长。
(3)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实践性的重要课程,是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学生了解中小学情况、熟悉学生、印证理论知识、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初步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包括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后期为主,随专业课程的开设而增大课时量。
2、职后培训课程安排我校四个试验专业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育人本领为核心,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设置各专业的培训课程。
综合来说,职后培训安排的主要课程板块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识教育课程。
该类课程又包括三类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课程。
要求学员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观念,在中小学各学科领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包括教育政策和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教学论等课程。
二是拓展学科知识课程。
要求不断丰富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机渗透现代科技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
包括国内外中小学各科教学改革动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心理学等课程。
三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课程。
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员自身素质的重点,使学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推动学员由“经验操作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化。
包括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中小学活动课程专题研究和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等课程。
(2)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要求学员掌握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各科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方法,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研究信息、交流研究成果的技能,并结合中小学各科教学特点,设计和制作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多媒体课件。
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课程。
(3)教育实践类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是利用本地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员的专业成熟。
一是考察名校,即组织学员赴知名学校考察,通过参观、听课、座谈等形式,吸取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二是名师作课,即请知名教师作观摩课,组织学员观摩,并请专家即时评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是上研究课,将培训学员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员每人上一节研究课,并组织学员听课评议。
在此基础上,每组择优推荐一节课进行公开教学,全体学员共同进行观摩研究;四是实施“导师制”,即请有经验的教师及参训的各校学科带头人为导师,对学员进行传、帮、带,促进学员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专题研究类课程。
每期培训,都要求学员针对不同情况完成以下相关课目,如:一节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汇报课;一篇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案设计;一篇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有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录评案或不少于1000字的评课意见;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专题讲座稿;一百X资料摘录卡片(或一X资料盘片);一篇科研课题实验报告;一份现代教学理论试题答案;一个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一份培训得失的总结报告。
上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课程内容上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职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学科的相对稳定性和跟踪前沿的关系,职后培训同样也需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拔高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建立并实施了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所谓系统的,是指依据一体化的素质养成目标体系,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科学规划各专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课程模块内各大类课程之间和各亚类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
所谓开放的,是指随时汲取当今教育学、课程论、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把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以及中小学教师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对课程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
所谓动态的,是指各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时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各课程模块内容是相互沟通的。
三、探索与职前培养相衔接、呼应的职后培训课程实施模式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和职后课程内容既相互沟通,又各具特性。
教师职前培养属于教师教育体系内部的基础性教育,它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追求“慢工出细活”的潜移默化,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其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能力。
多年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已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实施模式。
然而,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则属于再造性、补缺性、更新性的教育,它一方面要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和技术,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另一方面要帮助在职教师矫正不恰当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这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模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探索出了以下职后培训的课程实施模式:专题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紧紧围绕某一门课程内容,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经验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培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操作程序为:专题性理论辅导———专题性文献研究———专题性研讨活动———专题性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性总结。
案例式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
操作程序为:确定观摩研讨专题———观摩示X课例———专题研讨———迁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