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教案

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教案

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教案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之一,是现代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最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认识;2.深入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作用;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加深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培养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强烈的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4.能够自觉地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5.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互动,将知识点清晰的介绍给学生。

2.阅读讨论:选定部分经典著作,并推荐一些相关文献,可进行阅读、思考、交流和讨论。

3.实践活动:根据本科专业不同,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等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选定学生熟悉且有足够时间进行研究探讨的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针对性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初步介绍。

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严密的学理概念,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所述概念本身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拓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理论性强。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思辨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产生的理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设计的要点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确定。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

2.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应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

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确定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

教学过程应合理安排,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5.确定教学评价。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一、基本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讲解原理,强调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让他们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3. 知识精讲,案例深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

4. 突出问题导向: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实践育人,综合素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二、改进对策1.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选取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适当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入一些新颖的素材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6. 加强课外拓展,拓宽学生视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调研,开展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些困境,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一、教学内容单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常常只涉及一些经典著作或社会历史背景,难以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建议研究制定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内容,如增加对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分析与研究,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探索答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二、教学方式呆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今天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网上课堂、互动式讲解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同时也能够借助互联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所学科目的教育形式、教学内容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现实意义,如通过对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探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应该积极寻找课程教材、教学视频、相应的学术文献及研究论文等,并及时将这些资源与学生分享和沟通交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现有的授课内容,同时也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设计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参与度。

建议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如通过课堂测验、论文等方式来深入评价学生的获得了什么知识,学习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安排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安排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安排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关系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学主题的确定1. 理论学科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因此,教学主题的确定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关注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主题的核心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

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基本原理,学生可以从理论上全面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当代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除了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外,教学主题还应涉及到当代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安排1. 理论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同时,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2.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3. 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联系实际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材使用1.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的教材对于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作为教材,辅之以近年来的重要论述和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习者的需求。

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模式缺乏互动和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今,学生更希望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错误的思潮和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产生了干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要引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成果和创新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理解抽象的理论;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则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平台。

可以通过线上课程、网络论坛、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计划导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学主题1. 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核心概念。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

2.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教学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接触,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安排1. 学生自主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研读,并按要求撰写读书报告。

通过自主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2. 举办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材使用1. 选取经典教材选择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为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简化和增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同学们通过观看、听讲,更容易理解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精髓。

结尾: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主题、合理的活动安排和优质的教材使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高校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困境,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路径。

1.学生缺乏兴趣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普遍较低。

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当前的发展趋势,较少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

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往往比较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较少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

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实际情况的分析。

3.教学内容单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只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对于当下社会的理论分析和对于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性,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4.教学手段陈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应对路径1. 多角度切入,增加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事件解读等方式,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互动性。

3.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讨论会、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互动,激发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

4. 更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实践教学策划方案(3篇)

马克思实践教学策划方案(3篇)

第1篇一、方案背景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克思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方案内容(一)实践教学形式1. 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马克思理论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理论的魅力。

3. 主题研讨:围绕马克思理论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马克思理论研究,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二)实践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将马克思理论纳入必修课程,确保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马克思理论。

2. 课时安排:每周安排2课时,用于马克思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

3. 实践活动安排:每学期组织1-2次社会实践,每次活动不少于2天;每月组织1次主题研讨,每次研讨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末组织1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三)实践教学实施1. 教师培训:加强马克思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 课程资源建设:开发马克思理论教学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3. 实践基地建设:与革命纪念地、红色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4. 评价体系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马克思实践教学基本环节(3篇)

马克思实践教学基本环节(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实践教学旨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马克思实践教学的内涵、基本环节、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马克思实践教学的内涵马克思实践教学是指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感悟马克思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过程。

马克思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马克思理论。

2. 教育与育人相结合。

马克思实践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3. 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马克思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三、马克思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1. 预备阶段(1)确定实践主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主题。

(2)制定实践计划。

教师应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安排等。

(3)组织学生分组。

根据实践主题和学生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

2. 实践阶段(1)实施实践活动。

各小组按照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调研、访谈、实验、志愿服务等。

(2)记录实践过程。

学生应详细记录实践过程,包括实践内容、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3)分享实践经验。

各小组在实践结束后,进行经验分享,互相学习、交流。

3. 反思总结阶段(1)撰写实践报告。

学生根据实践过程和经验,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成果。

(2)开展反思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讨论,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理论素养。

(3)评价实践效果。

教师根据实践报告、反思讨论等情况,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马克思教学设计方案

马克思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重要贡献。

(2)掌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核心观点。

(3)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生平及其著作2. 马克思主义哲学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其理论体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马克思的理论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分析。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马克思的思想辩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5.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其理论体系,使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

3. 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观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5. 组织讨论,让学生就马克思的理论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马克思的思想辩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与路径选择发布时间:2023-01-31T05:50:59.44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第10月作者:冷露[导读] 马克思主义有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突出特点,冷露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有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突出特点,从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从学派逐渐发展成如今世界上影响最大、力量最强的伟大思想体系,改造了当今世界,并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身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高校大学生,需要用最优秀、最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武装自身,更需要自觉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习,确立真正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思考和解决重大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共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价值;路径选择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背景下,思政教师需要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任务,发现以往出现的问题,改变内容的呈现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活动参与中形成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合理利用网络,举行网络会议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不同,在学习上有更多的途径,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课堂时间只占据很少的部分,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完成自己的事情,可以自由支配。

大学时通常会用这些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课程并不会投入太过的时间。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网络找到适宜的时间,将学生能够集中起来,让学生可以不受地点的限制进行网络会议和网络交流。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认识,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基本观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在著作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重要探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现有社会制度下,教育仍然是阶级的一种活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与阶级关系的紧密联系,并强调教育的阶级性。

而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 教育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制约。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教育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道德品质。

2. 教育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内容不同,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历史的变迁。

3. 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的充分展开。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首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从而引导教育实践走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利益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案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一)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地球年龄大约有45亿年以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而宇宙万物是相互作用的,作用与被作用双方都会留下“痕迹”。

如滴水穿石,岩石风化。

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就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应答能力。

如含羞草、葵花向日。

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三) 高等动物出现了感觉和心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高等动物出现了感觉和心理。

如狗对人行为的模仿,海豚做算术表演。

举例说明互动教学结合提问图表总结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提问】高等动物真的会做算术题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动物能进行各种表演,这是驯兽师长期训练的结果,动物按驯兽师指令做就有食物吃,相反就受皮肉之苦。

所以,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是适应周围环境的本能反映。

(四)人的意识大约在300万年前诞生了人,有了人才有了意识。

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活动,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这张表可以看到,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狗之类的动物是没有意识的。

展示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反应特性物质滴水穿石刺激感应性细胞膜含羞草感觉心理大脑动物表演人意识人脑万有引力定律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挂图说明教师总结(1分钟)展示漫画,便于学生理解:漫画中的人在画鬼,他比照的是什么?有公鸡、锯子等,我们看鬼的牙齿分明是锯齿、鬼的手分明是鸡爪。

很多西方人信仰上帝,上帝的外貌酷似西方人。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假如牛能绘画,那么画出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所以说,离开了客观事物不会形成鬼神观念,这句话是对的。

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只不过鬼神等错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歪曲的反映罢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专题教学展开讨论。

在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还会介绍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讨论课程的评估与反馈。

在将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展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学生困难、引导学生、教学方法、课程评估、教学反馈、教学实践、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的使命。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的科学分析,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讨论课程的评估与反馈等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正文2.1 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重要的哲学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素质和思维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取适当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主要经验和模式。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二、案例教学经验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教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借助案例教学经验,通过具体的实例,将抽象的原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一、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级教育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脉络,懂得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应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点问题,如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等。

通过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1.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2. 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思考。

3. 视频播放和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视频素材,通过播放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内容。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五、教材使用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教师可以选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示范教材,这些教材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点问题。

2. 学习资料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学习资料和课外阅读,如学术期刊、专业著作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拓宽学习视野。

谈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谈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教学内容应注重整体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01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素质的提升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教师
当前教育环境
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社 会思潮和价值观涌入,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造成一定冲击。
信息技术的影响
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 迅速和广泛,但同时也增加了信 息筛选和辨别的难度。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
限性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 可能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需要创新教育方式。
引领社会思潮和舆论导向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和舆论导向,抵 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 定。
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自信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
治久安。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未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影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 用。
0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 要性
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0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教师素质的挑战
教师理论素养的不足
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地传授给学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摘要】熟悉与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创新,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提出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特点;教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引领着我们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每位学子必修的内容之一。

高校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平台与阵地,同时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方式。

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成效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是从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有学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知实证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迫于课程安排,仅有16.3%的学生是出于自身的喜爱而学习。

[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和获得学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当前流行的物质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影响,西方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影响等等。

但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则是教师的教学工作。

刘小新、周文华在对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现状调查显示有33.24%的学生之所以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是基于教师讲解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2]而在严建雯、汪莹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知的调查也发现,明确表示排斥该课程的大学生仅占10%,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持“一般”、“无所谓”的态度。

[1]很显然,这部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可以引导的群体,那么如何引导?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进行是其主要方式与途径之一。

因为“教师以何种态度和自我身份约束‘到场’,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大小。

”[2]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

其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反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

“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信等诸多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受教育者将外在的知识传输内化为自身的情、意、信,进而表现为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3]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外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进而转化为行动。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认知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完全匹配时,学生的学习适应(这里的适应是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最好;师生认知风格类型不适配的学生组,其学习适应较差;师生认知风格部分适配组学生适应居中。

”[4]该研究结果说明,师生认知风格的匹配程度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影响。

因此,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必须了解与清楚当今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创新,采用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同时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主要是在物质相对比较丰富,同时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加之,这些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他(她)们的成长过程基本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与之前时代的人有着显著差异。

基于共同的社会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在认知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来看主要包括:首先,当代大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增强。

大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朝气蓬勃,对于刚走出父母掌控天地的他们来说,对一切都是如此好奇,他(她)们的认知敏锐、灵活。

再加之,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他(她)们大部分从小便接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他们的思想更为独立,个性特征明显。

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途径更是给他们的思想插上了双翼。

快速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他(她)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更为复杂,占有的信息量更为丰富。

所有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更为独立自信,思想更为活跃,价值选择更具个性化、多样化;同时这也使得他们更为渴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更为渴望与老师进行平等交流,更为渴望与老师进行思想交锋,在交锋的过程使其自身的想法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有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认知能动性加强的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他们逐渐走出专家权威们的影响,更喜欢自我判断。

在接受某一思想与理论时,趋向于理性认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观念的灌输。

针对这一认知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最好能穿插课堂提问的环节,也就是将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内容用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教师再依据教学内容对这些答案给予点评,指出正确与不足。

在这种相互交流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

其次,认知的直观、感性与易变性特点更为显著。

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他(她)们涉世未深,一些思想与观念主要来自直观与感性的表面现象,而很少或很难主动思考深层次的内部动因。

同时,直观与感性的东西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年轻人来说,也更具有吸引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当代大学生依靠电视、网络等每天接受着来自全球的各种资讯。

随着手机功能的进一步扩展,使得各种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

大量信息的涌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她)们的知识。

但面对着如此巨大的信息量,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同时也表现出诸多迷惘与困惑。

因为这些信息在表象上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相互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性,辨别信息的对错是非,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

面对着五彩斑斓的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往往表现出极不确定性。

在认知上易变性的特点在他(她)们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把握好学生们直观与感性的特点,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多采用形象、生动的ppt教学,其次也要采用视频、讲故事甚至人物情景模仿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形象、生动、活泼不是教师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手段。

最终目的在于教师们通过这些感性的表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其深层的内因。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引导的过程当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能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相对抽象的知识,并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再次,认知的实践性进一步增强。

当代大学生认知上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受目前不好的一些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更注重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略精神上的追求与奉献,这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太受同学们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更希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就是说,对于所学的知识、理论,不仅应该告诉他(她)们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需要告诉他(她)们有什么用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些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份调研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结合时事政治,排斥那些与现实严重脱离的教学内容。

[1]空洞的理论说教,显然在当代大学生们面前已站不住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不仅对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现象、社会发展都有很强的预见性与指导性。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吃透理论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让学生感受这些理论并不是不食人关烟火,而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于我们的生活,解决我们诸多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只要有这些深切感受与领悟,学生不仅会具有学习的兴趣,而且理论知识会自然而然地内化于他(们)的行动。

基于共同的社会成长环境,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但与此同时,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又具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

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从专业区分来看。

一般来说,理科生由于受兴趣、爱好及专业教育习惯的影响,他(她)们在认知的过程当中更倾向于把握事物的局部,而文科生则更倾向于关注整体。

与文、理科学生群体不同的还有另一个学生群体,那就是体艺专业的学生。

他(她)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专业训练,同时社会活动相对较多,因此,他(她)的思维往往呈现出发散性,不拘一格。

在认知上特点上呈现出开放、外向、更具有冒险与冲动性。

①对于这一点,建议在排课的时候,能将文、理、体艺专业学生分开排课,以利于教师把握好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而因材施教。

当然,体艺专业学生的教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不断地摸索。

整体来说,需要教师们采用更为灵活的手段,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与效果。

此外,从性别、家庭来源、年级来看,不同的学生群体在认知上都呈现出了略微不同的认知特点,但由于这些认知特点相互之间区别性不是特别明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所以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实践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切忌一刀切。

参考文献[1]严建雯,汪莹,《大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2]刘小新、周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3]王海燕,《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2011.09(下旬刊)[4]张大均、陈旭主编,《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